北京市商业空间格局及其与人口耦合关系研究_王芳

合集下载

什么是商业综合体

什么是商业综合体

大的私人所有的商业、娱乐中心。
商业综合体产生的背景(二)
在城市中的作用

随着城市的发展,商业综合体应运而生。它是
多个使用功能不同的建筑空间组合而成的建筑群, 其合理性在于节约用地、缩短交通距离、提高工 作效率、发挥投资效益等。
提高土地利用率
产生机会收益
三维空间开发
降低投资风险
商业综合体
多功能空间组合 满足高效率
商业
• 打造欧式休闲 步行街,增强综 合体的休闲娱乐 氛围
综合配套
• 提升办公楼档 次,配套高档 会所及充足地 下停车等
高档住宅公寓
业态 •商圈目前目前 对于酒店公寓 需求量不大
量创新型产品
财富国际广场——产品形态
区域内,还有区域外

很多江浙地区的实力型
企业,都对“财富国际 广场”这一高端物业产 生了浓厚兴趣。超前的 配备,良好的生态环境, 还有豪华的建筑外立面 等成为他们对财富国际 广场不同的兴趣点。

苏州新天翔商业广场——建设规模

新天翔商业广场是一座集22层甲级智能化写字楼、大型SHOPPING MALL、精
装铂晶公寓,和2层地下停车场为一体的现代化商业中心。
技术指标
占地面积 19354m2 商铺 53527m2 地下超市 4700m2
总建筑面积
125801m2
写字楼
35400m2
地下车库
财富国际广场——市场定位(一)
项目背景分析
周边高校支撑

新江湾城成型

项目依托复旦、同济,财经等十余所名校科
原先的上海军用机场将被改建成大型高档居
研所的优越人才聚集效应,形成了知识型、 创业型企业的聚拢

旅游系毕业论文题目

旅游系毕业论文题目

旅游系毕业论文题目 随着国际经济的全球化,旅游业更加繁荣,旅游成为一项非常热门的行业。

近年来,旅游事业发展迅猛,每年的出入境旅游人数,国内外旅游人数以及旅游收入都在稳步上涨,旅游业现已成为影响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的重要因素。

为此学术堂收集了155个旅游系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旅游系毕业论文题目一: 1、中国旅游扶贫地空间分布格局及成因 2、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APP的持续性使用意愿研究 3、大陆居民对北京雾霾的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研究 4、高铁网络化下中国城市旅游场强空间格局及演化 5、中国低碳旅游发展效率、减排潜力及减排路径 6、信息化视角下的全域旅游 7、旅游目的地品牌象征性意义对到访意向的影响研究 8、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文明旅游路径依赖 9、论旅游的边界与层次 10、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旅游目的地社会冲突治理研究--基于对四川泸沽湖景区的案例分析 11、旅游信息微博传播网络结构及时空特征 12、区域间旅游需求溢出测度的缺口模型及其验证 13、基于生活美学的旅游审美探析--从观光到休闲 14、“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东北地区边境口岸旅游发展研究 15、中国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影响的空间效应--基于空间面板计量模型的研究 16、红色旅游价值观内化的网络文本研究--兼论国民幸福感的生成机制 17、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实现路径研究 18、文化创意产业视域下的博物馆文化授权研究 19、我国旅游季节性的区域差异与开发策略研究 20、海南旅游特区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21、中国旅游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异关系 22、山西煤炭经济替代产业探索--兼论重点旅游景区拉动地区经济发展之路径 23、中国旅游产业集聚与产业效率的关系研究 24、旅游卫星账户对我国现行旅游统计的影响和意义 25、现象学体验学说及其对旅游体验研究的启示 26、知识论视角审视下的旅游管理研究命题 27、“互联网+”背景下乡村旅游电子商务体系建设研究 28、文旅融合型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模式研究--以广东林寨古村落为例 29、基于生态标签制度的海洋生态产品生态补偿标准区域差异化研究 30、大都市传统工业区休闲旅游转型发展研究综述 31、大数据背景下旅游系统模型的重构 32、泛珠三角区域入境旅游发展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 33、武陵山片区旅游业与交通协同发展研究 34、西藏入境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 35、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流潜力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36、云南省旅游线路网络与空间结构特征 37、中国主要入境旅游城市交通通达性对比研究 38、跨境游客往来便利化的制度分析及对策研究 39、旅游网站的粘性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双系统认知理论 40、城市旅游休闲公共空间组织及其管治研究 41、中国乡村旅游现状与发展对策 42、中国旅游年主题特征及其对入境旅游的影响分析 43、中国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空间相关分析 44、近30年浙江省入境旅游周期波动特征及影响机制 45、中部崛起背景下江西旅游景区发展问题与提升路径 46、中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活动现状 47、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调查与生态旅游规划探究 48、我国旅游市场秩序的演变、评价及对策研究 49、高铁网络下的长三角旅游交通格局及联系研究 50、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开发模式创新研究旅游系毕业论文题目二: 51、乡村旅游新业态的族裔经济现象及其形成机理--以浙江德清地区为例 52、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态势测度与评价 53、基于产业链视角的旅游扶贫效应研究方法 54、武陵山区旅游扶贫效率的时间演进与空间分异 55、城市居民雾霾天气认知及其对城市旅游目的地选择倾向的影响 56、在线信息搜索对目的地感知形象演化影响研究 57、桐乡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58、基于文化生态旅游视角的古村落旅游开发--以后沟古村为例 59、中国省域旅游业发展效率测度及其时空演化 60、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 61、基于TAM的旅游App下载使用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62、浙江旅游经济时空差异的多尺度研究 63、中国旅游城市形象感知特征与分异 64、旅游商业化影响下的古镇居住空间变迁研究--以周庄为例 65、梯田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潜力评估研究 66、江苏省乡村旅游景点空间格局及其多尺度特征 67、新型城镇化下我国乡村旅游的生态化转型探讨 68、旅游地文化空间及其演化机理 69、广东省旅游业依赖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空间态势 70、武汉城市圈旅游经济网络结构及其演化 71、社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的动态变化 72、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73、中国旅游发展新常态的发展理念与战略选择 74、精准扶贫背景下旅游扶贫精准识别研究 76、社区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因子--基于杭州的调研 77、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78、高铁驱动下大尺度区域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优化--以京沪高铁为例 79、以新常态思维谋划“十三五”旅游发展思路 80、中国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协整分析 81、旅游运输通道演化对区域旅游空间模式的影响机理--以云南省为例 82、区域旅游流空间结构的高铁效应及机理--以中国京沪高铁为例 83、新常态下国内旅游创业的智慧取向及多种模式 84、旅游安全网络关注度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85、基于选择实验法的国家森林公园资源和管理属性经济价值评价 86、中国省际旅游发展的多指标综合相似性及时空聚类特征 87、旅游情境下公众低碳旅游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以三亚游客为例 88、基于游客视角的历史街区旅游发展模式影响机理及创新--以苏州平江路为例 89、陕西省旅游文化产业实力差异及空间结构构建 90、低碳经济下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的演化博弈 91、基于负面IPA的入境游客对华环境风险感知研究 92、旅游时间序列的季节性特征研究--以城市入境旅游为例 93、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业格局与国际旅游合作模式研究 94、南京城市内部景点间游客流动特征分析 95、中原经济区县域碳收支空间分异及碳平衡分区 96、江苏省区域旅游业碳排放测度及其因素分解 97、池州市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 98、目的地网络界面对旅游者体验及品牌形象的影响 99、基于社会网络方法的跨界旅游客流网络结构研究--以泸沽湖为例 100、中原经济区城市间相互作用时空格局演变研究旅游系毕业论文题目三: 101、中国城镇化进程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 102、中国旅游产业结构变迁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 103、高速铁路影响下的全国旅游景点可达性研究 104、中国入境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变化及影响因素 105、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效率空间格局动态演化及其驱动机制 106、中国旅游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耦合关系研究 107、产业融合视域下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研究 108、旅游信息服务视阈下的智慧旅游概念探讨 109、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 110、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自驾游客满意度研究 111、旅游地乡村聚落演变与土地利用模式--野三坡旅游区三个旅游村落案例研究 112、安徽省旅游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 113、旅游目的地品牌差异化定位研究--基于品牌个性视角 114、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 115、村落遗产地社区居民旅游发展态度的影响因素 116、历史村镇的旅游商业化控制研究 117、旅游企业诚信概念及其结构维度--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 118、旅游经济增长及其溢出效应的空间面板计量经济分析 119、旅游电子商务成熟度对在线旅游预订意向的影响--以携程旅行网为例 120、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机制研究 121、基于空间集聚的中国入境旅游区域经济效应分析 122、京沪高铁对主要站点旅游流时空分布影响 123、旅游地意象、地方依恋与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以浙江省旅游度假区为例 124、中国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研究 125、山岳型景区低碳旅游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黄山风景区为例 126、地质遗产区旅游产业融合路径探析--以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为例 127、中国入境旅游服务质量时空态势演变与区域影响因素 128、民俗旅游产品创新中的顾客价值需求研究--以湘西自治州为例 129、中国旅游全要素生产率差异与收敛实证研究 130、中国A级旅游景点空间结构的计量地理分析 131、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空间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132、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与游客旅游意向--基于影视旅游视角的综合研究 133、武广高速铁路对湖北省区域旅游空间格局的影响 134、中国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135、基于产业关联视角的北京旅游业与农业融合研究 136、城际高速铁路对城市旅游客流的影响--以南京市为例 137、城市化推动我国国内旅游发展的时空动态分析 138、山东省旅游经济的时空演变格局探究 139、旅游地国内客源市场空间结构的高铁效应 140、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 141、生态旅游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其展望 142、乡村旅游业与大农业耦合的动力效应及发展趋向 143、区域城市旅游效率的空间特征及溢出效应分析--以长三角为例 144、中国旅游产业集聚与旅游经济增长关系的空间计量分析 145、杭州城市旅游品牌的演化机理及优化 146、河南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147、低碳背景下乡村旅游功能构建问题探讨 148、海岛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149、中国城市入境旅游发展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以重点旅游城市为例 150、基于耦合模型的旅游产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151、基于旅游系统理论的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 152、世博建设期上海市旅游住宿产业空间格局演化 153、基于地方感视角的乡村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研究--以安徽省天堂寨为例 154、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贡献的演变 155、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及其应用。

年以来北京城市功能格局与去工业化进程

年以来北京城市功能格局与去工业化进程

2000年以来北京城市功能格局与去工业化进程于涛方 陈修颖 吴 泓1 城市功能和去工业化概述1.1 后工业时代城市功能转型。

城市功能(Urban Functions),又称城市职能。

伴随着信息化进程以及后工业时代的来临,产业结构在加剧从二产转向三产的同时,二产和三产内部也在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演化。

如工业化从劳动密集型工业化初期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再向利用高新技术的知识密集型的后工业化时期转化。

而三产内部也可以细分为三个阶段:①工业发展的同时,引起运输、通讯和公用事业的扩大,商品运动和能源使用增加的辅助性服务同时引起非制造业蓝领劳动者的增长;②在大规模商品消费和人口增长的过程中,合作企业和跨国公司的兴起,促进了金融、不动产以及保险等传统的白领就业中心的活动也在增加;③随着科学开发和知识更新的加快,科学技术在生产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卫生保健、科学教育服务业及其信息产业飞速发展(孙樱,1995)。

195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大多以二产特别是制造业为主导,从1970年代开始,制造业在西方国家城市中的地位逐步下降,三产地位日趋上升,“去工业化”(De-industrialization)或“第三产业化”成为关注焦点。

“去工业化”导致西方国家城市空间结构变迁,某些城市功能向郊区、边缘区和次级城市中心扩散(如制造业和传统服务部门),而另外一些城市功能主要是生产服务业,如总部、金融、信息、保险、咨询等则不断地向中心城市、特大城市集中,城市功能不断地转向服务性。

2000年以来,国际上关于城市功能的研究最频繁的就是关于城市功能从部门专门化向功能专门化转变的探讨,这在美国、法国、德国都有了相当深入的进展。

认为空间交易成本的下降能够影响城市专门化特征。

一个重要的假设是需要面对面交流的货物和服务业的生产区位仍将继续在大的城市群的核心城市进一步集聚,即使在信息化时代;而相反,那些提供标准化生产的活动区位选择则将向更为边远的地区扩散。

地理学综合研究的途径与方法_格局与过程耦合

地理学综合研究的途径与方法_格局与过程耦合

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 第69卷第8期2014年8月V ol.69,No.8August,2014收稿日期:2014-05-22;修订日期:2014-07-2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90464)[Foundation: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41390464]作者简介:傅伯杰(1958-),男,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S110001618M),主要从事自然地理与景观生态学研究。

E-mail:bfu@1052-1059页地理学综合研究的途径与方法:格局与过程耦合傅伯杰(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摘要:地理学是一门以综合性和区域性见长的学科。

地理学的综合性通过要素多样化来体现,区域性则表现为区域分异或区域差异。

地理学综合研究是对地球表层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及人地关系的研究,帮助我们认识地球表层系统的过去、现状和未来的趋势,把握其变化的脉搏。

格局是认识世界的表观,过程是理解事物变化的机理,基于长期的野外观测和综合调查以及模型模拟,对不同时空尺度下的地理格局与过程进行耦合研究,是从机理上理解与解决地理学综合研究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文章结合在黄土高原地区的相关研究案例,探讨了将格局与过程耦合研究的地理学综合研究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地理学;地理学综合研究;格局;过程;尺度;黄土高原DOI:10.11821/dlxb20140800220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的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问题的出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通过研究整体性的地球系统来解决全球性的资源环境问题,把地球作为各个圈层有机联系的系统来开展相关的研究。

因此,“地球系统”概念的提出标志着这方面的研究向着综合集成的方向转变。

只有从整体上来认识地球系统的过去、现状和未来的趋势,才能够把握它变化的脉搏。

北京重点商圈分析与客群_图文

北京重点商圈分析与客群_图文

受CBD和泛CBD商业冲击明显,商业经营效益下
客群:由于附近大使馆集结涉外人员 较多。附近蓝色港湾中商业活动较多,

多为中高端消费人群
> 典型项目:国燕莎友谊商城
商圈西 4-金融街商圈
金融街商圈:对中国金融业最具影响 力的金融中心区,以金融机构办公、 营业大厦为主的金融中心区。
> 商圈概况:北京市二环路以内唯一一个以商务办 公为主的区域。
商业:东方新天地
东方经贸城:
8幢甲级写字楼 云集了众多财富500强企 业与各行业龙头公司在此.
东方豪庭公寓: 2幢豪华服务式公寓
五星级酒店: 北京东方君悦大酒店
商圈东 1-王府井商圈
1
自驾停车
2
地铁交通
商圈东 2-CBD商圈
>商圈概况:北京最具规模、最国际化的高档商业中心区;供国 内外高级管理人士安居休闲工作的国际文化生活社区 ,商务氛 围浓厚
930商圈王府井商圈崇文门商圈cbd商圈双井商圈朝外商圈燕莎商圈金融街商圈西单商圈西长安街商圈公主坟商圈石景山商圈前门商圈方庄商圈丽泽商圈木樨园商圈亖奥商圈立水桥商圈中关村商圈望京商圈总论北京重要商圈
北京重点商圈分析与客群_图文.pptx
商圈
总论
北京重要商圈:
东:
王府井商圈 崇文门商圈 CBD商圈 双井商圈 朝外商圈 燕莎商圈
赛特购物中心1992.12开业、蓝岛大
周著名的凯宾斯基、昆仑、长城等五星级酒店共
厦1993.1开业、丰联广场商场太平洋 百货。主要经营国内外高档名牌商品 和时尚精品;受CBD和泛CBD商业冲 击明显,商业经营效益下降。
同组成了京东地区的高消费商业圈。 > 商圈特点:由于该区域以燕莎商场为核心,东临

基于格局与过程耦合机制的景观空间格局优化方法研究

基于格局与过程耦合机制的景观空间格局优化方法研究

50基于格局与过程耦合机制的景观空间格局优化方法研究The Method of Landscape Spatial Pattern Optimization Based on Coupling Mechanism of Patterns and Processes摘 要:景观生态学中的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关系原理,是生态学研究转化为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所必需的“空间语言”之关键所在。

研究分析了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内涵与外延,认为“快”过程所对应的流动和迁移过程更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与控制,并针对“快”过程剖析了景观中格局与过程的动态耦合关系,继而从景观功能与景观连通性两方面,进一步揭示了格局-过程耦合系统的外在表现与内在机制,最终提出景观空间格局优化五步骤方法:景观功能评价、系统耦合关系分析、关键过程分析、景观连通性分析、空间格局优化。

关 键 词:风景园林;格局-过程耦合;空间格局优化;景观功能;景观连通性;景观生态规划文章编号:1000-6664(2017)03-0050-06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6-06-12; 修回日期:2016-08-3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51578437)、陕西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科研计划项目(编号2013JS056)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研究开发项目(编号2013-K1-4)共同资助Abstract: The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ecology based on the pattern-process relationship is the key to translate ecology research into "spatial language" of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By analyzing the connotations and denotations of spatial pattern and ecological process, it is thought that flow and movement of the "fast" process is more easily interfered and controlled by human activities, and then analyzed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of landscape patterns and ecological processes. By revealing the external behavior and internal mechanism of the coupling system from landscape function and landscape connectedness, the method of landscape spatial pattern optimization is putting forward, which mainly includes five steps: to evaluate the ecological functions; to analyze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of the system; to analyze the key process; to analyze the landscape connectedness of spatial pattern; and to optimize the spatial pattern.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attern-process coupling; spatial pattern optimization; landscape function; landscape connectedness;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1 问题的提出长期以来,景观生态规划设计难以走出“重理念,重形式,轻原理,轻机制”的迷途。

【毕业论文选题】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

【毕业论文选题】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

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

经济就是对物资的管理;是对人们生产、使用、处理、分配一切物资这一整体动态现象的总称。

下面是学术堂为大家整理的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一:1、乌海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2、贸易开放度、经济自由度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分析3、内蒙古资源环境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研究4、循环经济模式下北方农牧交错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内蒙古通辽市为例5、新疆南疆经济空间演化格局及驱动力分析6、生产性公共支出、空间溢出效应与区域经济差距--基于多地区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7、基于海洋生态产品的海岛旅游绿色发展经济激励额度评估8、财政支出结构的经济增长质量效应研究--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视角9、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10、文化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基于动态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11、环境约束下中国工业用地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绿色索洛模型”的分析12、中国经济新常态与房地产市场风险防范13、旅游业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门槛效应--基于面板平滑转换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14、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评述15、中国旅游经济运行监测与预警: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16、从宏观数据看中国经济的当下格局与长期增长前景17、创新驱动、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空间溢出及门槛效应的实证分析18、从共享单车上树现象谈如何有效管理推动共享经济健康发展119、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增长的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20、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21、中巴经济走廊贯通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基于沿线国家产业层面数据的反事实模拟22、长江经济带成渝城市群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23、新兴经济体国家工业化水平测度的实证分析24、中国分享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25、论“分享经济”下我国劳动法保护对象的扩张--以互联网专车为视角26、土地资源错配及经济效率损失研究27、美国经济政策转向对全球经济的影响28、浙江县域土地经济效益空间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研究29、中国海洋经济系统稳定性评价与空间分异30、房价对地区经济收敛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3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流动儿童认知能力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32、资本流动突然中断对不同负债结构国家的经济影响33、人口结构、产业结构与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34、我国“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投资效率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空间效应分析35、物流产业集聚的经济溢出效应及空间分异研究--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辐射省份面板数据36、基于动态因子分析法的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测度研究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二:37、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战略的调整与实施38、我国影子银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及对策39、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经济运行规律的解释力和话语权240、积极探索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理论41、中国FDI与ODI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启示42、马克思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比较43、农业机械化、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耦合关系研究44、城市化、人口红利与日本经济增长关系研究45、区域人口、经济、能源环境协调发展情景预测研究46、煤炭消耗、污染排放与区域经济增长47、我国文化消费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机理与实证研究48、中国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倒U型关系:杠杆率非对称变化机制视角49、城市规模与经济密度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50、城市群内部经济服务化空间互动关系分析--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51、海南建省以来经济增长空间分异格局演变52、湖南省交通优势度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协调性演变53、非均衡发展条件下地级市经济差距时空特征54、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投资社会风险探究55、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变迁的回顾与反思--兼论中国宏观经济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56、新常态、新经济与商业银行发展转型57、地方立法需求与社会经济变迁--兼论设区的市立法权限范围58、能源结构和碳排放约束下中国经济增长“尾效”研究59、中国经济增长拐点问题研究--基于计量经济学和微积分学的实证分析60、中国区域能源、经济与环境耦合的动态演化61、中国高铁建设投资对国民经济和环境的短期效应综合评估62、“一带一路”与“中美经济博弈”63、滞留的集体主义:微博场域经济议题的社会共识现状与表达64、全球变革时代下的中国经济发展65、上海自贸区对地区经济的影响效应研究--基于“反事实”思维视角366、长三角地区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时空分异67、长江经济带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68、基于VAR模型的工业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69、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产业、金融发展对经济提升的驱动作用研究70、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71、绿色发展究竟会带来怎样的环境经济影响?--基于非参数方法的解答72、制造业转型升级与地区经济增长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三:73、财政激励、政府偏好与地区经济增长74、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财政政策75、中国经济体制转轨与财政政策调控76、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关系--基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77、中国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分析78、产业升级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分析79、基于景气状态的中国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时序性研究80、珠三角一体化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81、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82、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供给侧改革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83、中国城乡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及代际经济支持84、基于空间计量的云南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85、中国-欧亚经济联盟FTA的经贸效应模拟分析--基于GTAP模型及偏效应分解86、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不可逆转87、双向直接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来自中国数据的实证检验88、金融发展、微观企业创新产出与经济增长--基于上市公司专利视角的实证分析489、中国经济增长与三个产业能源消耗的结构调整90、利润率下降与中国经济新常态91、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时空耦合协调分析--以陕西省为例92、考虑大规模风电并网的电力系统区间非线性经济调度研究93、中国旅游投资与旅游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与差异分析94、人口密度、能源消费与绿色经济发展--基于省域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95、区域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演进关系及其减排潜力研究96、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建设领域的应用97、金融发展缘何抑制了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98、土地开发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和传导路径--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检验99、政府干预、市场化进程与经济增长动力--兼论“简政放权”如何动态释放改革红利100、共享经济下网络平台的法律地位--以网约车为研究对象101、基于“互联网+”的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102、甘肃省生态资产价值和生态-经济协调度时空变化格局10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性分析104、环渤海地区港口体系与其城市经济的偏移增长及重心耦合态势研究105、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阶段转换研究106、中国金融压力的度量及其宏观经济的非线性效应107、生产商规模不经济的双渠道供应链协调策略选择108、经济转型视野的“去库存”与房地产市场稳健性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四:109、江苏区域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耦合特征及其作用机制110、资本账户开放与经济增长--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研究5111、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112、作为经济伦理的经济共享理念113、构筑湾区经济引领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度的实证分析114、城市化、人口集中度与经济增长--基于空间动态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115、世界经济新格局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特征、风险及应对116、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时空特征分析117、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振兴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118、论共享经济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及其应对119、中国城市入境旅游的经济增长效应及空间溢出性120、全要素生产率视角下东北三省经济增长问题研究121、“一带一路”背景下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研究122、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运行的三个特点和规律123、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贡献124、经济周期与金融周期双重冲击下的世界经济125、习近平国有经济思想研究略论126、出境旅游需求的影响因素--兼论发展中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的异同127、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的调整128、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理论与实践新发展的研究129、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老龄化程度和医疗费用上涨对我国医保基金支出的影响分析130、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对中国及世界经济的影响--基于单一国家和多国的动态CGE模型13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变迁与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132、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中国经济转型--基于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现状与问题的思考133、人力资本、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基于半参数可加模型的实证研究134、经济增长理论的要素供给及其政治经济学批判6135、金融发展、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136、金融集聚与区域民营经济成长--基于面板误差修正模型和门槛模型的实证137、浅析体验经济环境下服装品牌的体验设计方法138、经济因素对服装流行色趋势影响的实证研究139、循环经济下的闭环模式对我国服装企业的启示140、人口老龄化、生育政策调整与中国经济增长141、中国经济的“双重”结构转型与非平衡增长142、经济集聚、经济距离与农民增收:直接影响与空间溢出效应143、互联网、信息元与屏幕化市场--现代网络经济理论模型和应用144、制造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效率提高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五:14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中国宏观经济146、我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回顾与展望--变化大背景下我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高层论坛综述147、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148、中国地缘经济联系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内部机制149、供给侧视角下共享经济与新型商业模式研究150、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和逻辑151、经济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等相关的关系及发展前景152、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探析153、中国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影响的空间效应--基于空间面板计量模型的研究154、“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及其效应分析155、融资歧视、市场扭曲与利润迷失--兼议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156、中国旅游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异关系7157、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效应--基于联立方程的检验158、人口老龄化与宏观经济关系的探讨159、区域经济-生态环境-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分析与预测--以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市为例160、基于通用分布的含风电电力系统随机动态经济调度161、城市用地扩张、规模经济与经济增长质量162、共享经济的成因、内涵与商业模式研究163、中国金融状况的波动特征及其宏观经济效应分析164、中国政府经济治理的项目体制研究165、我国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分析166、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体系面临的挑战167、农业劳动力流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168、高速铁路影响下的经济增长溢出与区域空间优化169、马克思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的原理及其在经济新常态下的现实意义170、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差异时空格局演变特征171、基于多源数据的区域物流与经济发展关联特性分析--以云南省为例172、交通可达性与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关系--以江苏省为例173、政治关联与经济增长--基于卫星灯光数据的研究174、代际社会经济地位与同住安排--中国老年人居住方式分析175、专利能否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基于中国专利资助政策视角的一个解释176、在职消费经济效应形成机理及公司治理对其影响177、共享经济的法律规制问题--以互联网专车为例178、经济增长新常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79、最优金融结构的存在性、动态特征及经济增长效应180、要素重新配置型的中国经济增长181、中国政治精英的权力结构与经济分权的可持续性89。

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民族人口空间互嵌格局研究

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民族人口空间互嵌格局研究

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民族人口空间互嵌格局研究作者:段成荣毕忠鹏黄凡来源:《广西民族研究》2021年第05期【摘要】空间互嵌是民族互嵌格局的重要维度和基础。

本文基于2000、2010和2015年全国地级市层面民族人口数据,采用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对中国民族人口空间互嵌格局进行分析。

研究发现,少数民族人口仍集中分布在传统民族聚居区,但扩散趋势明显,逐渐打破传统分布格局;民族人口多样性、均匀性空间集聚特征显著,围绕走廊地带形成多个热点分布中心,东中部地区则是冷点分布中心,其中热点冷点均呈收缩态势。

尽管低多元均匀的空间互嵌类型仍是主导,但随着各民族人口的流动,多元均匀将从低向中、高逐步发展。

应该对不同类型的空间互嵌分类施策,促进和引导地区间、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为构建民族互嵌社会奠定基础。

【关键词】民族人口;空间互嵌;多样性;均匀性【作者】段成荣,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毕忠鹏,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博士研究生;黄凡,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博士研究生。

北京,100872。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21)05-0001-0011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造就了各民族在空间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其中各民族人口空间分布的交错,一方面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民族互嵌社会结构奠定了空间基础;另一方面也为铸牢中華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良好契机。

2014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关于进一步推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1],在随后召开的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会议座谈会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分别再次强调“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社会环境”[2][3],至此构建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成为全局性的民族工作方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作者简介】王 芳(1987-),女,博士,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高晓路(1969-),女,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本文通讯作者。

【修改日期】2015-10-17【文章编号】1002-1329 (2015)11-0023-07【中图分类号】TU984.1;C922【文献标识码】A【doi 】10.11819/cpr20151105a【摘要】以北京市中心城区和近郊区为研究区域,运用POI数据提取研究区零售商业网点信息,采用点模式分析和构建耦合度模型,探讨了北京市不同业态商业空间格局,及在居住小区中观尺度上商业空间与人口的耦合性。

结果表明:(1)北京市各类商业网点均是空间集聚类型,其中服装鞋帽皮具店集聚程度最强,而特色商业街、花鸟鱼虫市场等较弱。

(2)北京市不同类型商业网点的空间集聚区差别较大。

其中大型商场、服装鞋帽皮具店等多数业态的集聚区主要以四环内为主,沿长安街形成了一条横轴集聚带,而且西单、王府井、朝外和中关村形成了明显的集聚区。

而家电电子市场、家居建材市场、超市等商业类型都形成了各自的集聚区。

(3)北京市各类商业网点Ripley's L(d)曲线分为倒“U”型、上扬型和波浪型3种形式;其中大多数类型的商业均为倒“U”型,即商业网点在一定距离范围内先集聚后分散。

(4)在居住小区尺度,商业网点与人口的耦合性还存在诸多不匹配的现象,城市周边高级商业设施和日常生活配套普遍跟不上,在城市内部也存在个别耦合性较差的区域。

【关键词】商业空间结构;业态;人口;耦合;北京ABSTRACT: Based on the locations of all the commercial outlets extracted from POI data in Beijing, this paper uses the point pattern analysis and builds the coupling model to investigate the spatial pattern of different formats of commercial space in Beijing as well as the coupling between commercial space and population on the scale of residential quart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① The various commercial outlets are all spatial agglomeration types. Among them, garments and leather goods shops have the strongest degree of agglomeration, while featured commercial streets and Fish-Bird-Flower markets are relatively weak.② The spatial agglomeration areas of different formats of commercial outlets vary in Beijing. The gathering areas of most formats of commercial outlets are distributed mainly within the Fourth Ring Road. For instance, shopping malls, garments and leather goods stores, etc. have formed a horizontal agglomeration line along the Chang’an Avenue, and Xidan, Wangfujing, Zhongguancun, and outer Chaoyangmen area become distinct agglomeration areas. In contrast, the appliance electronics markets, home building material markets, supermarkets, and other commercial formats have also formed their own agglomeration areas. ③ The Ripley’s L (d) curves of different commercial format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inverted "U" type, up-type, and wave-type. Most commercial formats are of the inverted “U” type, which indicates that commercial outlets gather fi rst and then disperse within a certain range. ④ On the scale of residential quarter, there still are many mismatches in the coupling between commercial spatial pattern and population. High-class commercial facilities and common living facilities are both poor in the peri-urban areas.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also some “blind spots” which are low coupled with population in the inner city.KEYWORDS: structure of commercial space; format; population; coupling; Beijing1 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城市和区域内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城市逐渐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商业服务业逐渐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城市商业空间结构既是社会经济活动集中的表现,又是决定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商业空间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地尽其用,将影响到城市聚集经济北京市商业空间格局及其与人口耦合关系研究*王 芳 高晓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1138);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KZZD-EW-06)资助。

北京市商业空间格局及其与人口耦合关系研究王 芳 高晓路STRUCTURE OF COMMERCIAL SPACE AND ITS COUPLING RELATIONSHIP WITH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BEIJINGWANG Fang; GAO XiaoluP o p u l a t i o n 人口与空间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2015年 第39卷 第11期 VOL.39 NO.11 NOV. 201524的效益是否最大化;商业空间与人口分布是否协调,是否接近消费者,将影响到居民日常生活是否便利化。

近些年来,北京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同时商业空间的迅猛发展,改变了建国以来长期未能打破的市级大型商业中心只集中在王府井、西单、前门三处的传统格局[1]。

如今随着城市空间结构和交通体系的变化,北京市商业空间格局表现出了新的特征和趋势;同时,城市人口的空间分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因此,客观分析北京各类商业分布特征,探讨其与人口的耦合性,对于合理布局城市商业空间,更好地发挥城市商业的服务功能有重要的意义。

20世纪30年代以来,国内外商业地理学研究日渐活跃,专题研究不断深入[2],从研究对象上来看国内外对商业空间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商业空间结构研究、商圈研究和消费者行为研究几个方面。

其中,对城市内部商业空间结构的研究,主要包括商业网点空间结构研究、商业活动空间结构和商业区位选择研究几方面。

如,道森(Dawson,1980)提出了“零售业区位选择的制度框架”,将深受外界条件影响下的组织形式、活动技术、商品、政策和区位间的互动一起纳入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研究之中[3]。

戈奥和格兰格(Ghosh和Graig,1984)提出区位分配模型,它分析了现在以及将来的竞争环境下区位分布的合理性[4]。

拉斐尔(Rafael Suárez-Vega,2012)等运用GIS技术和区位竞争选择模型建立了一个城市零售业区位选择的辅助决策工具[5]。

同时,还有学者针对不同的城市进行了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实证研究[6~7]。

我国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也借鉴国外理论对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城市商业空间结构进行了实证探讨。

如刘胤汉等运用中心地理论和系统论等原理,对西安市城市商业网点的合理结构与优化布局进行了深入研究[8]。

仵宗卿等通过重构Parato公式,运用GIS技术和因子分析等综合技术方法,研究了北京市商业活动空间结构、时空结构、地域类型结构和商业中心区位演化等问题[9]。

张珣等利用GIS点模式分析法,对比研究了2004年和2008年北京市商业网点分布与空间集聚特征[10]。

柴彦威等,王德等基于居民消费行为对城市商业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11~12]。

从以往的研究来看,关于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研究起步较早,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方法及实证的成果;但其中,基于业态分类对城市商业空间结构进行的研究较少。

此外,以往针对商业空间与人口耦合性的研究多集中在城市、街道等宏观尺度上[13~14]、局部空间的关联研究[15~16]、或商业和居住空间关系的研究[17],很少从城市人口集聚区的中观尺度探讨二者的耦合关系。

因此,本文从商业业态的视角,揭示北京市不同商业业态空间分布格局;在此基础上将城市人口空间化到居住小区,建立耦合度模型,探讨与居民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商业网点与人口的耦合性,为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优化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2 数据和方法 2.1 研究区及数据获取北京市商业空间主要集中在北京中心城区和近郊区,因此笔者选择北京市六环以内以及六环附近为研究区域,为了方便以下简称北京市。

根据百度POI(Point of Interest)数据,经过纠偏和地址匹配,提取出研究区内商业点信息共57864条,并通过抽样调查、电话询问、实地走访等方法确定数据真实可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