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常住外来人口的地区分布
“北京人口调查报告发布”网络舆情分析报告

“北京人口调查报告发布”网络舆情分析报告“北京人口调查报告发布”网络舆情分析报告一、核心提示:近日,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联合发布北京人口调查报告,首次披露了环线人口分布情况。
数据显示,人口分布呈现由二、三环内向四环外聚集的特点,五环外常住人口达1097.9万人,占全市的51%。
外来常住人口向外拓展聚集的特点更加突出,其中有65%的外来常住人口住在四环至六环间。
此报告一出,即受到舆论的广泛热议。
二、舆情传播:通过对北京人口调查报告发布后几日内的舆情传播情况进行监测可见,截至5月26日,本次政策发布的相关舆情仍处于上升期,新闻报道量在监测期内已超过2500篇。
从22日以来的报道内容看,各大媒体对该报告所涉及的政策分析、解读类文章数量有一定的上升。
对文件发布本身意义进行宏观评论的文章数量跟以往同类事件相比保持平稳趋势。
三、传播特点:1、深度解读报道较多北京人口调查报告发布所引发的舆论热潮中,新闻报道类性质的文章占据近一半比例,而具有调查、探访性质的报道也占据近三分之一比例。
此外,深度解读类文章表现极为突出。
2、报道媒体地域性不明显综观参与报道北京人口调查报告的媒体发现,这些媒体的地域性特征不强,安徽、河北、广东、重庆、西藏等多地媒体均对该消息保持较高的活跃度,原创类文章数量及转载量较大。
3、意见领袖和网民参与度有别通过对腾讯微博、新浪微博、百度贴吧、凯迪社区以及各大门户网站中的新闻跟帖进行分析发现,意见领袖对该报告的发声较少,而网民则踊跃表态。
四、舆论观点分析:观点一:北京人口分布与京津冀规划密不可分京津冀城市圈人口有序转移与合理分布研究,首先应从国家战略角度进行顶层设计,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人口调控纳入国家和京津冀三地发展的长远战略规划中。
其次,就其人口调控政策目标而言,不仅要着眼于人口分布与新首都圈的产业布局、城市功能定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相匹配,更要考虑区域人口与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规划,稳步推进,促进区域内人口有序迁移与合理分布。
北京市城中村流动人口群体状况

北京市城中村流动人口群体状况及其留京意愿研究作者:郑承智张旺锋李俊孟晓彤梁博来源:《对外经贸》2017年第03期[摘要]以外来人口集聚的北京市城中村的流动人口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其生活状况及留京意愿,研究发现年轻化、家庭化、群体稳定性和教育程度提高已成为这部分流动人口的趋势。
利用逻辑斯蒂回归分析得到:城中村流动人口职业、单位属性、住户就业人数、居住时长、工作和城中村交通满意度等因素对城中村流动人口留京意愿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城中村;流动人口;留京意愿[中图分类号]C92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3-0134-06一、研究背景2015年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1705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为822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79%。
2016年,在北京市召开的“两会”上,市政府提出继续努力实现2015年制定的人口控制目标,即在未来5年内,将全市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1],展示出北京市政府新一轮严格控制人口的决心。
面对人口净增空间小、控制压力大的局面,北京市正积极通过以地控人、以房控人、以业控人等方法缓解人口压力[2],同时加大对流动人口聚居地城中村的治理,未来流动人口生活工作空间可能被进一步压缩。
面对这样的趋势,北京市城中村流动人口当下生活状况及留京意愿如何?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城中村流动人口留京意愿?这些问题将是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学者需要研究的内容,只有弄清和顺应城中村流动人口的主观意愿,才能保证人口调控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流动人口迁移行为和意愿研究一直是国内外人口研究方面的热点问题,目前国内外研究成果显著。
国外学者关于定居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存在不同观点,通常被广泛接受的因素包括流动经历、流入地的社会网络和社会互动强度以及一系列社会经济人口变量。
比如在流入地居住的时间长短,通常被认为对定居意愿产生积极的影响[3],而流动者在流入地与当地人有频繁的社会互动或更广泛的社会网络会对他们选择永久定居产生正面的影响[4]。
北京市2010年人口统计情况

北京市2010年人口统计情况全市常住人口达到1961.2万人这次人口普查北京市共登记常住人口1961.2万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604.3万人,增长44.5%。
平均每年增加60.4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3.8%。
全市常住人口中,外省市来京人员为704.5万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外省市来京人员增加447.7万人,平均每年增加44.8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6%。
外来人口在常住人口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18.9%提高到2010年的35.9%。
外来人口增长是我市常住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二、家庭户平均户规模继续缩小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668.1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639.0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3.6%。
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45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91人减少了0.46人。
家庭户规模缩小,主要是由于生育水平不断下降、生活观念发生变化、人口迁移流动增加等因素的影响。
三、常住人口性别比略有下降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为1012.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51.6%;女性为948.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8.4%。
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6.8,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8.9相比略有下降。
四、人口年龄构成发生变化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68.7万人,占8.6%;15-64岁人口为1621.6万人,占82.7%;65岁及以上人口170.9万人,占8.7%。
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减少15.7万人,比重下降5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增加563.4万人,比重上升4.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增加56.6万人,比重上升0.3个百分点。
另外,60岁及以上人口24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2.5%,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加75.9万人,比重没有变化。
五、各少数民族人口占常住人口的4.1%北京市有56个民族,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881.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95.9%,各少数民族人口为80.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1%。
北京市市情

北京市市情一、概况北京简称京,英文旧译Peking。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中国中央四个直辖市之一,全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端,东南局部地区与与天津市相连,其余为河北省所环绕。
北京为中国第二大城市,同时也是中国陆空交通的总枢纽和最重要的国内国际交往中心。
北京已经成功举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
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悠久历史和850多年的建都史,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四大古都之一。
其地理位置优越,是中华全国政治中心的理想所在。
早在70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区就出现了原始人群落“北京人”,北京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蓟”。
北京市中心位于北纬39度54分20秒,东经116度23分29秒。
全市南北跨纬度1度37分,东西跨经度2度05分。
北京共辖16个区、2个县。
所辖乡镇共289个。
北京市政府位于东城区。
全市面积16,410.54平方公里(2007年,中国省级行政区第29名,北京市统计局)。
其中市区面积1,368.32平方公里,建城区面积1180平方公里(中国城市第1名)。
山地面积10417.5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62%;平原面积6390.3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38%。
全市平均海拔43.5米。
北京平原的海拔高度在20~60米,山地一般海拔1000~1500米。
东灵山为北京市最高峰,海拔2303米。
全市常住人口1,633万人(2007年末,比上年末增加52万人,中国省级行政区第26名),全市人口密度995人/平方公里(中国省级行政区第4名,次于澳门、香港、上海)。
其中户籍人口1213.3万;外来人口419.7万,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25.7%。
市区人口1012.3万(2007年,中国城市第2名,次于上海),人口密度7398人/平方公里。
全市人口出生率8.32‰,死亡率4.92‰,自然增长率3.4‰(2007年)。
北京市是中国第一个齐聚56个民族的城市,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480,384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3.84%(2007年)。
北京市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研究

北京市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和政治中心,人口数量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北京市面临着人口分布不均衡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这些问题给北京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了解北京市的人口分布情况和经济发展状况,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制定更科学合理的人口政策,本研究将对北京市的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通过对北京市人口总体情况的分析,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北京市人口的规模和结构特点,为后续研究提供数据基础。
对北京市人口分布的探讨可以揭示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和结构差异,为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参考。
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和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将有助于揭示北京市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和限制因素,为未来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北京市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人口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探讨如何通过合理的人口政策来促进北京市的经济发展。
通过对北京市人口总体情况、人口分布特点和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北京市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为未来的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研究还旨在探讨未来北京市人口与经济发展的趋势,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促进北京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北京市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推动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3 研究意义北京市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作为中国的首都和政治中心,北京市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力。
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而经济的发展也会直接影响人口的流动和分布。
研究北京市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人口数量逐渐增加的情况下,北京市人口的分布情况对城市规划和资源配置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对北京市人口总体情况和分布特点的研究,可以为城市发展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北京市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城市的发展状况,而且对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陆城市主城区人口排名

大陆城市主城区人口排名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中国大陆城市主城区人口排名榜排名省内排名市区名称08市区常住人口(万) 08中心城区常住人口(万)其中外来人口分布地域面积统计排名依据地域组成1 上海市1750 1230万 340 1000KM 2(2007年上海常住人口1858万人,户籍人口1378.86万人,来沪流动人口约660万人 06中心建成区面积820平方公里)8区+闵行宝山浦东一部+真新新村街道数据2:1750 1360万 370 1600KM 2(06中心建成区面积820平方公里)8区闵行+宝山浦东大部+真新新村街道2 北京市 1600 1020 300 1160(2007年,北京市户籍人口达到1213.3万人,外来人口419.7万人城镇人口达1379.9万人 06建成区面积1182平方公里中心建成区面积770平方公里,原规划城区面积1042平方公里) 8区3 粤1 广州市 1020 680 195 920(07 建成区面积780平方公里规划2010年广州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将扩大到1000平方公里,并以新区建设为主,抽疏老城区的人口。
届时广州的城镇人口将从2005年的601万人增加到1040万人 2010年全市总人口1290万,其中市辖10区1090万。
在空间分布上,中心组团总人口715万,城镇人口662万;番禺组团总人口255万,城镇人口218万;花都总人口120万,城镇人口90万)中心5区+白云区街道+番禺2街道)+萝岗区街道(传统城区)数据2:广州市 1020 860 300 1400 (07 建成区面积780平方公里)中心5区+白云区街道+番禺大部(沙湾以北)+萝岗区街道+佛山黄岐街道4 天津市960 570 85 1150 (截至2007年,天津市城镇化率已达% 2007年,城镇人口为万人 06 中心建成区面积53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是指外环绿化带围合的范围。
2022-2023学年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2022-2023学年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1. 人口集聚程度是某地人口密度与全国人口密度的比值。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呈现出集聚的特征与趋势,并且具有区域差异性。
下表为辽宁、上海、新疆和广东四省(区)1982-2020年人口集聚程度的变化统计。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下表四省(区)1982-2020年人口集聚程度的变化统计1A.东北地区B.东南沿海地区C.西部地区D.北部边疆地区2.表1甲、乙、丙、丁所示的省(区)中,代表辽宁的是()A.甲B.乙C.丙D.丁3.丁省(区)近年人口集聚程度呈小幅上升趋势,其主要原因可能是()A.沿边经济发展B.外来游客增多C.出生人口增加D.实施生态移民2. 下图为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分布图,图中线条宽度与流入人口占比相关,线条越宽占比越高。
完成下面小题。
1.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主要来源于我国四大地区中的()A.东部地区B.中部地区C.西部地区D.东北地区2.甲省人口流入长三角城市群主要考虑()①工资水平②空间距离③土地价格④环境质量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 永久迁移是指户籍发生改变的人口迁移类型;务工迁移是指离开户籍地外出务工的人口迁移类型(不包括永久迁移)。
下图示意1990~2005年我国人口迁移的数量变化。
图中永久迁移人数为每五年的累积数量,务工迁移人数为当年的数量。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990~2015年的永久迁移人数持续增加B.2000年以后,永久迁移的累积人数下降C.1990~201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呈下降趋势D.1990~199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增速比2005~2010年的慢2.2010年后务工迁移人数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是()①“三农”政策利好②出生人口数量减少③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④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降低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 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喀斯特山地省份,人口密度是全国的1.09倍,人口合理容量超载50%以上,加剧了贵州石漠化程度。
2000—2010年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与变动研究

动 。研 究表 明 , 京 人 口增 长 十 分迅 速 , 城 区人 口依 然 在 增 加 , 有 西城 和 崇 文 区 出现 了人 口 净 减 少 , 北 老 仅 其他 区域 人 口都 在 增
3 2
城市发展研究 1 9卷 2 1 0 2年 6期 Ura tde 11 . 0 2 b n Su isVo.9 No 6 2 1
倪
娜 等 :0 0~2 0年 北 京 市 人 口 空 间 分 布 与 变 动 研 究 20 01
社 会 问题
快, 城八 区 1 0 城 市 化 , 0% 出现 了 人 口郊 区化 ( 路 俞 等 ,0 6 。1 9 - 2 0 2 0 ) 9 6 0 6年 北 京 中 心 城 区 人 口 出现
了先增 加后 减 少 , 郊 区 和远 郊 区 人 口增 长 快 ( 近 王
统计 口径 的 一 致 , 里 还 是 按 照 合 并 前 的东 城 、 这 西
城 、 文 、 武 四大 城 区 来 分析 。 在地 域 概 念 上 , 崇 宣 将
北京 市 14 0 m 6 1k 土 地 范 围 划 分 为 中 心 城 区 ( 城 老
区域 规 划 和政 策 的 启 示 。
【 键 词 】 口分 布 ; 口变动 ; 京 关 人 人 北 【 中图 分 类 号 】 9 13 K 0 . 【 献标识码 】 文 A
前 言
世 界进 入 了城 市化 的快 速 发展 阶段 , 着 发达 随 国家 的城 市化 已经 完成 , 市 化 的重 心 已经 转 移 到 城 了发展 中国家 ( 合 国人 居署 ,0 1 。而 在 一些 发 联 20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的地区分布
随着北京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常住外来人口已占到北京市常住人口总量的1/3强,成为北京市建设发展的主要力量。
北京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常住外来人口在地区分布上具有以下特点。
一、朝阳区和海淀区的常住外来人口超过百万
2010年人口普查登记的常住人口为1961.2万人,其中,外来人口为704.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5.9%。
常住外来人口中,男性382.7万人,占54.3%;女性321.8万人,占45.7%,性别比为118.9。
分区县看,朝阳区和海淀区的常住外来人口超过百万,分别为151.5万人和125.6万人,分别占全市常住外来人口的21.5%和17.8%。
与2000年相比,朝阳区常住外来人口占全市的比重上升了1.2个百分点,海淀区下降了5.3个百分点。
昌平区、丰台区和大兴区的常住外来人口在50万-100万之间,分别为84.7万人、81.3万人和64.4万人,分别占全市常住外来人口的12.0%、11.5%和9.1%,昌平跃居成为常住外来人口的第三大区。
东城区、西城区、石景山区、房山区、通州区、顺义区和怀柔区的常住外来人口在10万-50万人之间,其余区县的常住外来人口不足10万人。
图1 外来人口分布情况
从增长情况看,通州区、昌平区和大兴区这三个区的常住外来人口增长最快。
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8.6%、18.3%和18.2%,远高于本地区常住人口的年均增速;其次是密云县和朝阳区,常住外来人口的年均增速分别为11.6%和11.3%;增速较低的是门头沟区和石景山区,年均增速分别为3.7%和4.8%。
二、常住外来人口集中在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
首都功能核心区常住外来人口为54.7万人,占全市常住外来人口的7.8%,与2000年相比,增加25.0万人,比重降低3.8个百分点;城市功能拓展区为379.0万人,占全市常住外来人口的53.8%,比2000年增加220.8万人,比重降低7.8个百分点;城市发展新区为240.0万人,占全市常住外来人口的34.0%,比2000年增加184.7
万人,比重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延庆县
门头沟区平谷区密云县怀柔区房山区石景山区东城区顺义区西城区通州区大兴区丰台区昌平区海淀区朝阳区
提高12.5个百分点;生态涵养发展区为30.8万人,占全市常住外来人口的4.4%,比2000年增加17.2万人,比重降低0.9个百分点。
可以看出,近九成的外来常住人口集中在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
表1 分功能区的外来人口分布情况
单位:人、%
从增长情况看,城市发展新区常住外来人口增长最快,年均增速达到15.8%,其次是城市功能拓展区,年均增速为9.1%,生态涵养发展区和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年均增速分别为8.5%和6.3%。
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平均每3个常住人口中就有1个外来人口,首都功能核心区平均每4个常住人口中有1个外来人口,生态涵养发展区平均每6个常住人口中有1个外来人口。
这种分布状况反映出北京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的外来人口最为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