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说明文复习
中考语文说明文复习“重点句”笔记整理

重点句(关键句、信息句、中心句)文章是由句子组成的,阅读说明文,特别要把握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什么是关键语句呢?就是指能提示文章的主旨、集中体现段落及文章的中心的句子。
有些关键句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给阅读带来了一些障碍,所以,对理解关键句的方法有必要进行一番研究、探讨,为阅读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基础知识纵观近几年中考试题,“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作为现代文阅读的能力点,是一个常考点。
说明类的文章亦是如此。
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依据“句不离篇”的原则,其实就是考查对文章内容或者主旨的理解。
1、抓住能表达主旨的中心句2、品读能体现内容的概括句3、连缀能体现思路的标示句。
关键句的把握与理解是阅读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技能,也是解答这种方法与技能,相信在语文复习中会事半功倍。
具体来说,除了上面的几种句子之外,还可注意下面的方式:1、抓首句。
一个语段往往是相对独立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转承作用。
说明文首段,首句则往往指明对象的某一特征。
如:《南州六月荔枝丹》第二段的首句是“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它交待了荔枝成熟时的颜色。
2、抓中心句。
语境中的句子不是按等同价值排列的,而是既有关键的中心句,又有作为附加成分的句子。
分析时要迅速从大量的扩展句和叙述句中抓住中心句。
3、抓转承句。
有的语段有几层意思,为了使层次问连贯紧凑,中间常用转承句或转承词。
如北京中考《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节选)》一文中“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有外在的事物对地球的威胁转入人类对自己的威胁。
4、抓点睛句。
有的句子在语段中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风景谈》在每幅画面后面加上了一句或两句简短的议论,这些议论文字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5、抓警句。
有的语段中的有些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如:《故宫博物院》最后一句话:“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
2024年语文中考总复习说明文阅读 (跨学科试题训练)

品来看。郦道元历来被认为是描写风景的高手。他不用前人的
陈词滥调,追求新颖的表达方式,比如描写河流的清澈,他用
的话是“鱼若空悬”。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描写
潭水清澈时,说道:“
”这就是化用郦道元的表述。书
中写景很少有雷同之处,皆因郦道元追求语言多变。以瀑布为
例,《水经注》里用过的指代词汇有“悬流”“悬水”“悬涛”“悬
说明文阅读 (跨学科试题训练)
2.下面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4 分)
清代学者沈德潜认为,在我国古代记载河流水道的 著述中,《水经注》可谓“不可无一,不容有二”。 引用和作比较,强调了《水经注》有极高的地理价值, 使说明更权威,更具有说服力。(共4分。说明方法2分, 表达效果2分)
-29-
说明文阅读 (跨学科试题训练)
说明文阅读 (跨学科试题训练)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20分)
为什么石楠“花香”如求也越
来越高。但有些植物为人类美化环境的同时,却默默背
负了诸多骂名。例如石楠,因为开花时散发出特别的气
味,被极度嫌弃。
②其实石楠心里也挺委屈的,努力开花有错吗?生命 生生不息,每个物种都有其生存之道。
-20-
说明文阅读 (跨学科试题训练)
⑤除了自然地理,《水经注》繁征博引,留下了不少 人文地理的内容。凡一水流经之地,郦道元都会考察流 域内有历史意义的事件,记述逸闻轶事。古代的神话与 传说,往往赖以保存。
-21-
说明文阅读 (跨学科试题训练)
⑥不同于一般的旅行记载,《水经注》可当作绝美的文学作
-2-
说明文阅读 (跨学科试题训练)
③石楠,属于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全世界约有60余种, 分布在亚洲东部及南部。我国约产40余种,是妥妥的石 楠属植物多样性分布中心。
中考语文最新复习说明文阅读(六大考点多种技巧)

中考语文最新复习难点06 说明文阅读(六大考点多种技巧)说明文在中考中出现的频率及所占比例都不及散文和小说。
从选材看,阅读材料大多来自课外,以前沿科学、社会热点、生态环境、自然现象、历史知识、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为主,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趣味性,特别是前沿科学、社会热点的比例不断加大。
从考查的内容看,对说明文内容的理解和写作思路的分析与归纳仍然是考察的重点,包括对说明对象的特点、功能、成因等方面的理解;涉及到纯知识性的内容一方面是逐步弱化,另一方面考查的角度在不断创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联系实际、推断预测等综合性、探究性、开放性试题,这类题目可能会涉及到其他学科、课外知识和社会生活等内容,要求考生进行知识迁移和综合运用,越来越受到各地中考语文命题者的青睐。
从题型看,逐渐减少选择题的形式,而更多地采用主观题的形式,如填空和简答等,以增加对考生思维过程的考查。
从试题数量和赋分看,一般在2-4题,分数在8分上下波动。
考点一、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设题形式】1.这篇文章(或第×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2.请简要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3.给本文拟写一个能显示说明对象及其特点的标题。
【答题要点】1.分清说明对象。
(1)看题目。
有的标题直接表明说明对象,如课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这些都是事物说明文,标题就直接表明了文中要说明的事物,即说明对象。
(2)观首段。
题目没有表明说明对象时,甚至有的文章没有题目时,那么我们就要看文章的第一段,在第一段的结尾处往往会点出文章的说明对象。
(3)找结尾段。
有时文章标题与首段均找不出说明对象,作者会在文章的结尾处揭示文章的说明对象,所以要十分关注结尾段落。
(4)抓关键句。
有些说明文还往往利用一些段首的总括句或段尾的总结句来点明文章的说明对象。
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找到这些句子,进而把隐含在文中的说明对象挖掘出来。
(5)归纳总结。
如果以上方法都不可行,那么这时候,只能研读全文,逐段分析、归纳、总结,最后确定说明对象。
初中九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初中九年级语文。
说明文阅读训练(含答案)高铁时代”已经到来。
中国的武汉到广州客运专线是目前世界上最长、最快的高速铁路干线,平均时速在200~300千米,最高可达400多千米。
现在从武汉到广州的整个行程只需要不到3个小时,而原来需要十多个小时。
高速铁路的推广是为了替代汽车运输,因为汽车运行会排放大量废气,消耗宝贵的石油资源。
因此,大力推进铁路高速化在世界各国十分流行,其中成效最明显的是法、德、日、西、韩、美等国。
高速铁路不是谁都能发展起来的,它涉及牵引、制动、空气动力学、路轨铺设和自动化管理等许多方面的一系列高新技术。
在列车的首尾要各配置一台大功率自控同步牵引机车,其车顶与高压电缆相连,并采用特殊的加速装置。
为了提高车速,通常采用动力分散式装置,将多个小功率电动机分散安装在第一、四、五、八节车厢内,这些车厢既载客又有牵引动力,故称动车组,而无动力的车厢则称为拖车。
车头则须设计为类似飞机一样的流线型,以减少行进中空气的阻力。
速度快了,行车安全也变得更为重要。
路轨的设计上必须尽量降低PQ值,以防列车行进在弯道时,由于强大的惯性作用,造成脱轨事故。
其次,是采用电子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借以监测列车的制动效果、转向架的稳定性、列车的行进速度、位置、与其他车辆的距离等。
第三,尽量消除铁路与公路的平面交叉,防止汽车等误入铁路与火车相撞。
在必须交叉的道口,则安装先进的报警装置。
稀土是指17种化学元素,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现代工业、高科技和国防建设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比如,永磁铁、液晶显示器、节能灯、电池等等,都需要使用稀土元素。
③中国之所以能够垄断稀土市场,是因为其拥有丰富的稀土资源。
但这些资源的开采和加工过程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中国政府为了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采取了限产和出口的措施。
④然而,这种措施却让世界各国感到不满。
因为稀土在现代工业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且很难替代,所以稀土的供应被打断会给各国的经济和科技发展带来很大的困难。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说明文语言ppt

册数
篇目
考点探源
《中国石拱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结合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体会说
八上
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苏州园林》
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回答括
号里的问题。
《大自然语言》
比较下面两段文字的不同特点,体会
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八下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下列语句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
》
句中划线词语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1)确数的使用,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画卷的纵横,让我们 对画作的尺幅有了清晰的印象。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画卷比作乐章,形象地表明 画卷疏散相间,错落有致的特点。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3.阅读《时间的脚印》中的第6段,回答问题。 就在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地球上某些地方的岩石在被 破坏,同时它们又被陆续搬运到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开始了 重新生成岩石的过程。 句中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不能。“某些”表范围,一部分的意思,说明并非地球上全部岩 石被破坏,只是个别地方被破坏,删去的话就变成地球上所有的岩石 在被破坏,不符合实际。“某些”一词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阅读《蝉》中的第12段,回答问题。 它选择最小的枝,像枯草或铅笔那样粗细,而且往往是向上 翘起,差不多已经枯死的小枝。
参考答案 不能。因为括号里的文字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是 “二氧化硅”。如果删掉,就变成含有杂质的普通沙子也可以称得上 “二氧化硅”,不符合实际。括号里的文字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体 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答题要点 ①表态:不能删 ②结合语境解释词,说明词的作用 ③若删去,句子意思成了…太绝对,与事实不符 ④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第7讲、现代文阅读——说明文基础知识

说明文基础知识梳理【精准突破】一、说明文分类二、说明文的说明顺序※理清说明顺序的思路:明确文章说明对象→抓住标志性词语(时间词语、空间词语、逻辑词语)→按顺序归纳※注意事项:有时一篇文章不仅采用一种说明顺序,而是将几种方式揉合起来,交叉使用几种说明顺序,从而达到说明透彻的效果。
※说明文说明顺序的作用:按xx顺序说明xx(说明对象),使得说明条理清晰,有序可寻,符合认知规律,便于读者认识和理解xx(说明对象)。
三、说明文的结构四、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五、说明文的语言【精讲精练】一、阅读下面文本,回答文后问题。
元宵节俗古人以月亮的变化作为记时的历法依据,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太阳历的历法体系。
太阳历将正月定为一年之首月,正月初一为元正,正月十五晚上升起的自然是新年的第一轮圆月,这就是元夕(元宵)的意义。
元夕处在新岁之首,其地位因此超过一般的望日(月圆之时)。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虽然太阳历颁行之后,元宵节俗有了发展的契机,但作为一个民族大节,它的出现还要有适宜的社会历史条件。
据一般的文献资料与民俗传说,汉武帝正月初八夜祭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以后。
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西城记》称鳊摩竭陀国正月十五会聚僧众,“观佛舍利放光雨花。
”东汉永平年间,明帝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庭和寺院“燃灯表佛”。
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元宵的节俗意义与岁首密切相关,这不仅因为它在时间上与元旦连接,是年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它传承了古代太阳历的岁首部分习俗,因此在元宵节俗中年味浓郁。
如果说春节是一台由家庭向乡里街坊逐次展开的社会大戏的话,那么元宵节就是这台大戏的压轴节目,它是社会民众情感、意愿、信仰的集中表现。
“闹元宵”之闹,就生动地映射出元宵节俗活跃的文化精神。
“东风夜放花千树”,元宵的锣鼓、元宵的灯火、元宵的游人编织着元夕的良宵美景,构成了中国传统节俗的独特景观。
中考语文复习说明文阅读: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

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节选)①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既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
②太阳是决定地球外在环境最重要的因素。
根据近代天文学家的理论,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
过了40亿年后,太阳将逐渐膨胀而演化为红巨星,最后将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肚子”里。
③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实在是太巨大了,“只要太阳吼一吼,地球立即抖一抖”。
至于人类,却承受不了地球的任何抖动!不过,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4000万年的年代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所以,研究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至少要以人类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4000万年为奋斗目标!④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
如果人们认为400年前伽利略是近代科学之父的话,那么这400年来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农业的发展,就远远超过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的400万年间的成就。
与此同时,近400年来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也大大超过了在400万年间人类所消耗的资源总量!如果按照现在消耗不断增长的趋势发展下去,试问4000年后乃至4000万年后的地球将是什么样的面貌?⑤地球上的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
虽然人类可以用消耗可再生资源的办法补充一些不可再生资源,但这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度的。
所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将取决于地球上的资源能在多少年内按照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的正常生活。
⑥其实,4000万年只是一个保守的说法,太阳的光和热,完全可能持续更长一些时间,即使太阳系内出现某些反常事件,如小行星撞击地球,但也不太可能在4000万年内发生,而且人们完全能发射有超强破坏力的导弹,使小行星改变航道;所以,地球上的居民,至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是大可不必“杞人无事忧天倾”的!⑦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1、指出下列各句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九年级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说明文阅读》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说明文阅读》知识点总结目标:(1)掌握说明对象的判断方法(2)掌握10种说明方法的判断及作用一、说明对象1.说明文通常分为哪两种?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 如何区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1)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可以是实体事物,也可以是抽象事物;这种说明文旨在说明事物“是什么”、“怎么样”。
(2)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事物的内部规律性,这种说明文旨在说明事物“为什么”是这样的。
三、说明方法说明方法有哪些?分别有什么作用?1.举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8.引资料: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等。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10.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目标:(1)掌握说明文的结构(2)掌握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一、说明结构说明文的常见结构有哪些?把握中心句和关键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总之”等即可判断文章的说明结构。
1.总分式:这种结构形式可派生三种情况,即总——分式、分——总式和总——分——总式。
2.并列式:各层次之间的关系式平等并列的。
3.递进式:后边的说明是在前边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