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合集下载

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质量评价一、环境质量评价的概要1.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是从环境卫生学角度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客观的定性和定量调查分析、描述、评价和预测。

一般应包括对污染源、环境质量和环境效应三部分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提出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方案。

2.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主要是掌握和比较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寻找污染治理重点;为环境综合整治和城市规划及环境规划提供依据;研究环境质量与人群健康的关系;预测和评价拟建的工业或其他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即环境影响评价。

3.环境质量评价的种类(1)按评价因素分为单要素环境质量评价和综合环境质量评价。

(2)按评价时间可以分为回顾性评价、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

(3)按评价的区域可分为局部的、区域的、流域的以及全球等评价。

二、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区域性环境质量评价一般应包括对污染源、环境质量和环境效应三部分的评价。

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提出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方案。

1.污染源的调查评价为了弄清污染源的类型、数量、分布和所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以此作为该区域环境治理的重点对象。

污染源评价首先应调查和实地监测污染源所排放污染物的浓度和绝对数量。

在摸清各污染源排放各种污染物的数量后,通过数学计算做出科学的、合理的评价并确定该区域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

(1)对单一污染物的评价采用污染物排放的相对含量(排放浓度)、绝对含量(排放体积和质量)、超标率(超过排放标准率)、超标倍数、检出率;标准差等来评价污染物和污染源的强度。

(2)污染源综合评价一般采用等标污染负荷其物理概念是把某种污染物i的排放量稀释到其相应排放标准时所需的介质量。

用以评价各污染源和各污染物的相对危害程度。

P i为等标污染负荷;m i为污染物的排放量(kg/d);C i为i污染物排放标准(mg/L或mg/m3)。

某工厂几种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之和即为该厂的总等标污染负荷。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前言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环境问题日益显著。

特别是大气、水、土地等方面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人类生存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显得格外重要。

环境质量监测的定义和意义环境质量监测是指对环境质量进行连续、系统、科学、全面的观测、记录、分析和评估,并对其结果进行报告的一种行为。

它是了解整个环境问题的最基本手段,是制定环境保护战略和规划的重要依据,也是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环境规划、环境建设的重要依据。

环境质量监测对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环境和维护人类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对监测结果的分析,可以帮助各地区政府制定环保政策和实施措施,对环境污染的源头实施排放和治理,有效地控制了环境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

环境质量评价的定义和意义环境质量评价是指根据环境质量监测数据,采用科学的方法,综合分析和评价环境质量,确定环境质量的状况、污染物的来源和类型、污染的程度及其长期变化趋势等,并对其与环境标准进行比较和评价的过程。

环境质量评价的意义在于能够对环境质量的现状和趋势进行科学的评价,为环境管理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通过对环境质量评价的结果进行反馈,能够促进环境保护措施和技术的改进,保证环境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和评价的步骤1.环境质量监测的步骤(1)确定监测项目:根据有关环境污染物质的特性和影响,确定必须监测的项目。

(2)制定监测计划:综合考虑工业或居民区、城市或偏远地区、流量和时间等要求,制定合理的监测计划。

(3)实施监测:根据监测计划,并按照国家和地方法规和有关标准规范进行环境质量的监测工作。

(4)数据处理:对监测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整合和处理,包括数据质量控制、数据修补、数据处理等。

(5)报告与反馈:根据监测结果编制监测报告,并及时反馈给监测目的方、政府和公众。

2.环境质量评价的步骤(1)制定评价方案:综合分析各种评价要素,选择适宜的评价指标及其方法。

91-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统计

91-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统计

污染物浓度( g / m3)
SO2
CO
O3
NO2
(24h) (8h)
(1h)
(1h)
10000 2620 57.5 1200 3750
875
2100 46.0
1000
3000
625
1600 39.0
800
2260
375
800 17.0
400
1130
SO2×颗粒物 490000 393000 261000 65000
选择SO2及烟尘两种污染物浓度计算综合指数。
• 计算公式
c I1 = a1s b1 = 89.0×
II2==0.a52(c bI12+=I22)6.6×
s
0.431
0.5 7 6
(9.27) (9.28) (9.29)
式中 I1——SO2分指数
I2——烟尘分指数
I——污染综合指数
s——SO2实测日平均浓度(mg/L) c——烟雾系数实测日平均值(COH单位/1000英尺)
式中 Ci ——污染物监测的全年日平均中位数值
C0i ——污染物的质量标准值 Pi ——污染物的单项质量指数 X ——污染物单项指数(Pi)中的最大值
P ——污染物单项指数(Pi)的平均值
I ——综合大气质量标准
9.2.1.2 格林大气污染综合指数法
• 定义
此方法主要适用于冬季或燃煤使用量大的区域的大气质量评价,
BOD NH3-N DO 悬浮固体 权重系数合计
3
3
2
2
10
表9.12 各参数的分级值
悬浮固体
BOD
NH3-N
DO
DO
浓度/ (mg/L)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PPT文档演模板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采暖期SO2、NO2的1小时平均浓度监测结果
采暖期PM10、SO2、NO2日平均浓度监测结果统计表
(2)综合指数 a.简单迭加法:
b.迭加均数法:
c.几何均值法:(上海空气质量指数)
PPT文档演模板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3)常用的评价方法
介绍上海大气质量指数法,即几何均值法。
PPT文档演模板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二、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
1.监测点数量 一级:不少于10个;二级不少于6个;三级可利用例行监测或 3年内监测资料,否则设2-4个。 2.布点原则和方法 o 导则规定采用极坐标布点法。 o 监测点设置应根据评价工作等级,结合地形复杂性、污染源
及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布局,综合进行考虑。(建议含例行 监测点)
某电厂二级评价环境空气监测点名称及布设情况
.三、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1.指数法 (1)分指数(单项标准指数)
公式:
式中:Ii——某种污染物的分指数; Ci——某种污染物的实测浓度,mg/m3,; C0i——某种污染物的评价标准(质量标准),mg/m3;
应对不同取值时间的监测数据分别进行评价,计算最大浓度值 的占标百分比和超标率
1.普查 2.重点污染源详查
o 位置:明确在评价范围内的位置,明确与拟建工程及环境监测 点、关心点的位置关系(包括风向、上下游等)
o 污染物的种类:重点是与拟评价工程排放相关的污染物 o 排放强度:最大、一般、最低排放量 o 排放方式:废气、废水、噪声、固体废物等
PPT文档演模板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污染源现状调查
o 监测点应能够反映环境空气敏感区、各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 量,以及预计受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现状评价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内容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内容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 简介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是对某一地区或特定环境的各项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以了解环境污染状况、生态系统健康度和人类健康风险等情况。

该评价旨在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为环境保护、政策制定和决策提供参考。

2. 环境质量评价指标2.1 大气质量大气质量是衡量空气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

常见的大气污染物包括颗粒物(PM2.5、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臭氧(O3)等。

通过监测这些指标,可以评估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水平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2 水体质量水体质量评价主要关注水源地、河流、湖泊和海洋等水域环境。

常用的水质指标包括溶解氧、浑浊度、化学需氧量(COD)、总磷、总氮等。

水体质量评价可以揭示水域中的污染物种类和浓度,评估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度和供水安全。

2.3 土壤质量土壤质量评价主要关注农田、园林和工业用地等土壤环境。

常见的土壤污染物包括重金属(铅、镉、汞等)、农药残留和有机化合物等。

通过对土壤中这些有害物质的含量进行监测,可以评估土壤的肥力、农产品安全性以及土地可持续利用能力。

2.4 噪声污染噪声污染是指人为引起的不良声音环境。

常见的噪声源包括交通噪音、工业噪音和社会生活噪音等。

通过对噪声强度进行监测,并结合人体健康标准,可以评估噪声对人体健康和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

3.1 监测与采样环境质量现状评价首先需要进行监测与采样工作。

通过设置监测站点,并采集空气、水体和土壤样品,获取不同环境介质中有害物质的浓度数据。

3.2 数据分析与评价在获得监测数据后,需要进行数据分析与评价。

通过统计分析、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方法,对各项指标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进行研究和评估。

同时,结合环境标准和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对环境质量问题进行综合评价。

3.3 结果呈现与报告编写将数据分析结果进行图表展示,并撰写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报告。

报告应包括研究区域的概况、监测结果、问题诊断和建议措施等内容,以便为相关部门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决策提供参考。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内容概要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内容概要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内容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包括单项因素的评价和整体环境的综合评价。

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提高和综合。

无论哪一种评价,实质上都是对一定环境因素的系统分析和这种分析基础上的系统总结。

具体地讲,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包括:
1.自然环境因素是环境质量现状的生态学评价的基本要素,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气象、土壤、动植物区系成分、群落结构、人口、经济等。

2.理化因素包括大气质量、水体质量、土壤理化指标、土壤结构状况、固体废物、噪声、振动等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及理化指标。

3.生态因素是环境质量形状的生态学评价的主要因素,包括生态系统中第一性生产力的结构(森林覆盖率、群落结构)和生产力高低(光合能力)、第二性生产力(次级生产力),以及生物形态、生态系统中能量分配、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系统功能和生态效率、人口密度、资源利用、疾病发生率或死亡率等有机因素;生态系统中的无机成分,如水土流失、陡坡垦殖率、泥石流、滑坡、岩崩、旱灾、洪灾等也是重要的生态因素。

4.社会因素也是影响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包括经济结构、经济功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状况等。

如果是单项因素的评价,则是把上述因素的某一项或几项进行分析和评价。

我国多以大气、水体、土壤和噪声几个因素进行重点评价。

整体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应把影响因素都包括进去,但因受资料数据来源的限制,有些内容不易在短时间内就能收集到,因此,综合评价只是相对的。

第六章环境质量评价

第六章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影响概念包括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 用和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两个层次。
40
40
LOGO
环境影响的分类
1、按影响的来源分为:直接影响、间接影响、 累积影响。
直接影响:指由于人类活动的结果对人类社会 或其他环境的直接作用。
间接影响:由直接作用诱发的其他后续结果则 为间接影响。
累积影响:当一项活动与其他过去、现在及可
LOGO
六、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一)污染源评价
目的是确定评价区域的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 染物,主要通过三个特征指数来评价:等标 污染指数、等标污染负荷和污染负荷比。 1、等标污染指数:是指所排放的某种污染物 超过该种污染物的评价标准的倍数,又叫污 染物的超标倍数。
LOGO
N ij
cij c0 j
Nij—第j个污染源第i种污染物的等标污染指数 Cij—第j个污染源第i种污染物的排放浓度 C0j—第i种污染物的排放标准
LOGO
3、污染负荷比:是指某种污染物或某个污染源 的等标污染负荷在总的等标污染负荷中所占的比 重,是确定某种污染物或某个污染源对环境污染 贡献顺序的特征量。
第j个污染源中第i种 污染物的污染负荷 比为:
K ij Qij Q j
Kij值最大者即为主要污染物。
LOGO
一个地区第j个污染源的污染负荷比为:
目的: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预防
因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不
良影响,促进经济O
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中国197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 保护法(试行)》规定,企业在进行新建、 改建和扩建工程时,必须提出对环境影响 的报告书,经环境保护部门和其他有关部 门审查批准后才能进行设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于2002年10月28 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 法》,自2003年9月1日起施行。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基本程序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基本程序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基本程序包括以下步骤:
1. 明确评价范围:确定需要评价的环境要素和评价范围,包括空间范围和时间范围。

2. 收集相关数据:收集环境要素的相关数据,包括环境质量监测数据、污染源排放数据、气象数据等。

3. 确定评价方法:根据评价目的和评价对象的特征,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如环境质量指数、污染负荷指数、生态风险评估等。

4. 实施评价:根据评价方法的要求,对环境要素进行评价,并得出评价结果。

5. 编制评价报告:将评价结果整理成评价报告,包括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污染源排放情况分析、环境风险评估等内容。

6. 发布评价报告:将评价报告发布至相关部门和机构,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

需要注意的是,在环境质量现状评价过程中,需要遵循科学性、客观性、综合性、可重复性等原则,确保评价结果准确可靠。

同时,在评价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环境要素的动态变化和不确定性因素,对评价结果进行合理分析和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电磁环境和噪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监测项目
①地面1.5m高度处的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感应强度;
②0.5MHz频段的无线电干扰场强值,某变、某变各测1个分频(0.15MHz, 0.25MHz, 0.5MHz,
1.0MHz, 1.5MHz, 3.0MHz, 6.0MHz, 10.0MHz, 15.MHz, 30MHz频段),地下电缆线路测1个分频;
③环境噪声现状监测因子为等效A声级,各监测点昼、夜各监测一次;在某花园二期小区38号楼顶设置一个24h监测点位。

2.监测仪器
(1)工频电磁场强度
仪器名称:PMM8053A/EHP-50C型工频仪
测量范围:0.01V/m—100kV/m;10n—10mT
(2)无线电干扰
仪器名称:PMM9010/RA-01型无线电干扰仪
测量范围:0—120dB(μV/m)
(3)噪声
仪器名称:AWA612B型噪声统计分析仪、AWA6270+ 型噪声分析仪
所有监测设备均在检定有效期内。

3.监测布点
(1)工频电磁场强度、无线电干扰
某变电站站址中央、厂界南侧、西侧、北侧各布置1个监测点位;在东侧厂界外布置3个监测点位,新建高抗拟建南侧厂界及杨行变电站西、北、东厂界布置4个监测点位,敏感点各设1个,共14个监测点。

在某变电站站区东侧某花园二期38号、36号楼之间,垂直于东侧厂界围墙布置一个监测断面,以5m为间隔测至50m处。

地下电缆沿线选择评价范围内的居民小区作为敏感点,共布置6个监测点位。

(2)噪声
某变电站站址及四周敏感点噪声监测布点同工频电场、工频磁场,共14个监测点位。

同时加测东侧、东南侧敏感点某花园二期(38、36、34、27号楼)十楼及楼顶靠近变电站侧漏点;其中在某花园二期38号楼顶设置一个24h噪声监测点位,共22个监测点位。

各声环境敏感点中某花园二期(38、36、34、27号楼)各测点距某路约170m,西侧某家属院测点距某路3m,某职校、某办公楼、某佳园测点距某路约5m。

新建高抗及某变电站厂界四周布置4个监测点位,站区南侧某村某宅、某队各布置1个监测点位,共6个监测点位。

4.结果
监测结果表明:变电站、地下电缆沿线工频电磁场强度、无线电干扰环境质量良好。

噪声除某变电站周围部分居民点受某路、某高架交通噪声影响,某变电站西侧测点和敏感点受附近高噪声企业影响超标外,其他测点均达到2类标准,满足环境功能区划要求。

点评:
1.本工程考虑某变电站周围环境敏感性,增加了一个工频电磁场强度、无线电干扰监测断面,最近的高层小区增加了不同楼层噪声和一个24h连续噪声监测,可较清楚地掌握周围贡品电磁场、噪声环境背景值。

2.新建高抗及杨行变电线厂界四周厂界仅布置4个电磁与噪声测点偏少,代表性与覆盖性不
够,对个别监测数据异常的应分析原因。

3.噪声现状评价中应说明测点受临近道路交通噪声影响的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