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

合集下载

1 如何进行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  如何进行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 如何进行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生态环境质量是指生态环境的优劣程度, 它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 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 从生态系统层次上, 反映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是根据人类的具体要求对生态环境的性质及变化状态的结果进行评定。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类型主要包括:1、生态安全评价;2、生态风险评价;3、生态系统健康评价;4、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6、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

区域生态环境的质量评价一般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2种方法。

定性评价一般选取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指标进行评价,根据该指标的大小或优劣程度评价生态环境的好坏;而定量评价则采取一定的公式或模型对指标系统进行计算,根据计算结果的大小对生态环境进行评价,通常有脆弱度计算法、距离计算法、层次分析法、综合模型法和生态足迹法等。

2 污染物总量控制是以环境质量目标为基本依据,对区域内各污染源的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实施控制的管理制度。

在实施总量控制时,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应小于或等于允许排放总量。

3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步骤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一般步骤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首先是规划区域范围内的环境现状分析,包括环境现状调查、分析和历史演变,识别敏感的环境问题以及制约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

其次是规划方案分析,对规划目标、指标、规划方案与相关的其他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的关系,确定规划中环境敏感问题。

第三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在对环境现状和规划的方案分析后,从空间战略、产业用地布局、功能定位、区域协调、基础设施建设、环境风险、卫生防护距离等方面进行环境影响综合评价。

第四是提出规划方案调整及改善措施。

在前述基础上评估不同规划方案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确定需要进一步采取改进、调整和完善的领域,并对各环境可行的规划方案进行综合评述;尤其是对于一些环境敏感问题,需要给出适当的改善措施和建议及其阶段性目标和指标。

第五是规划方案修改、再评价,直到最终方案确定,对规划方案本身进行一个综合评价,并需要确定影响生态环境的敏感点进行重点分析,提出环境建设的综合性措施和敏感区的管理措施。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一)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一)

[模拟]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一)单项选择题第1题:自然植被样方调查要确定样地面积。

一般情况下,草地、灌木林、乔木林的面积分别取______。

A.<1m<sup>2</sup> ,<50m<sup>2</sup> ,<50m<sup>2</sup>B.>1m<sup>2</sup> ,>5m<sup>2</sup> ,>50m<sup>2</sup>C.≥1m<sup>2</sup> ,≥10m<sup>2</sup> ,≥50m<sup>2</sup>D.≥1m<sup>2</sup> ,≥10m<sup>2</sup> ,≥100m<sup>2</sup>参考答案:D本题主要考查自然植被样方调查要确定样方面积。

植物的样方调查和物种重要值:自然植被经常需进行现场的样方调查,样方调查中首先须确定样方大小,一般草本的样地在1m<sup>2</sup> 以上,灌木林样方在10m<sup>2</sup> 以上,乔木林样方在100m<sup>2</sup> 以上,样方大小依据植株大小和密度确定。

其次须确定样方数目,样地的面积须包括群落的大部分物种,一般可用种与面积和关系曲线确定样方数目。

样方的排列有系统排列和随机排列两种方式。

样方调查中“压线”植物的计量须合理。

第2题:某项目经生态环境现状调查,计算得出的项目评价区生态系统质量EO值为58,按EQ值对生态系统进行分级,该区域应划入______。

A.Ⅰ级B.Ⅱ级C.Ⅲ级D.Ⅳ级参考答案:B式中:EQ——生态系统质量;Ai——第i个生态特征的赋值;N——参与评价的特征数。

环境质量评价系统分析 (1)

环境质量评价系统分析 (1)

第一章1、 环境质量:一般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中,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类的生存繁衍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

2、 环境质量评价:是对环境的优劣所进行的一种定量描述,即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说明、评定和预测。

第二章1、模型的结构:白箱、灰箱、黑箱第三章一、指数评价的模型: 1、单因子指数:iii S C I =(3-1)I i 为第i 种污染物环境质量指数,C i 为第i 种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浓度,S i 为第i 种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评价标准。

I 越小越好 <1,转评价标准越好;=1 临界状态,I 的数值越大表示单项的环境质量越差。

对于溶解氧和pH 值而言,其单项水质参数具有不同的定义式,分别如式:(3-2)和(3-3))23(910-<⨯-=≥--=DO DO DODODO DO DO DOS DO S DO S C S C I S C S O C O I ,对于;,对于 式中:O S 为对应温度下的饱和溶解氧,I DO 为溶解氧指数,C DO 和S DO 为相应的溶解氧浓度检测值和评价标准值。

)33(0.70.70.70.70.70.7->--=<--=pH pH pH I pH pH pH I u pH d PH ,对于;,对于式中:pH 为检测值,I pH 为pH 指数,pH d 为评价标准值的下限,pH u 为评价标准值的上限。

例1:根据在某湖泊三个采样点上,进行采样分析的结果,用地面水3级标准水温15度时, 计算各采样点单因子指数 O S =10.043(1) 均值型多因子指数:∑∑====n i iin i i S C n I n I 1111 n 为参与评价的因子数,其余符号含义同单因子环境质量指数。

(2) 计权型多因子环境质量指数:∑==ni i i I W I 1W i 为第i 个环境因子的权系数(3) 内梅罗指数:2)()(22i i AveI MaxI I +=MaxIi 为各单因子指数的最大者,AveI i 为各单因子环境质量指数的平均值。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前言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环境问题日益显著。

特别是大气、水、土地等方面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人类生存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显得格外重要。

环境质量监测的定义和意义环境质量监测是指对环境质量进行连续、系统、科学、全面的观测、记录、分析和评估,并对其结果进行报告的一种行为。

它是了解整个环境问题的最基本手段,是制定环境保护战略和规划的重要依据,也是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环境规划、环境建设的重要依据。

环境质量监测对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环境和维护人类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对监测结果的分析,可以帮助各地区政府制定环保政策和实施措施,对环境污染的源头实施排放和治理,有效地控制了环境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

环境质量评价的定义和意义环境质量评价是指根据环境质量监测数据,采用科学的方法,综合分析和评价环境质量,确定环境质量的状况、污染物的来源和类型、污染的程度及其长期变化趋势等,并对其与环境标准进行比较和评价的过程。

环境质量评价的意义在于能够对环境质量的现状和趋势进行科学的评价,为环境管理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通过对环境质量评价的结果进行反馈,能够促进环境保护措施和技术的改进,保证环境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和评价的步骤1.环境质量监测的步骤(1)确定监测项目:根据有关环境污染物质的特性和影响,确定必须监测的项目。

(2)制定监测计划:综合考虑工业或居民区、城市或偏远地区、流量和时间等要求,制定合理的监测计划。

(3)实施监测:根据监测计划,并按照国家和地方法规和有关标准规范进行环境质量的监测工作。

(4)数据处理:对监测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整合和处理,包括数据质量控制、数据修补、数据处理等。

(5)报告与反馈:根据监测结果编制监测报告,并及时反馈给监测目的方、政府和公众。

2.环境质量评价的步骤(1)制定评价方案:综合分析各种评价要素,选择适宜的评价指标及其方法。

环境现状评价报告

环境现状评价报告

环境现状评价报告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对人类的健康和未来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解当前环境现状,做出科学合理的环保规划和措施,对环境进行评价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对环境现状进行评价报告,以期为环保工作提供参考和支持。

一、大气环境评价在城市化进程中,机动车数量不断增加,工厂排放不受控制,大气污染成为严重问题。

根据监测数据显示,PM2.5、PM10、SO2、NO2等污染物浓度居高不下,空气质量指数频繁超标。

大气环境污染已经影响到人们的健康,迫切需要加强治理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

二、水质环境评价水是生命之源,水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

但是随着工厂排污、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等,水质污染日益严重。

饮用水源地的保护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状况也亟需关注和改善。

三、土壤环境评价土壤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但是土壤污染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农药残留、化肥过量使用、重金属污染等引起了土壤退化和农作物质量下降。

土壤环境的评价和修复是当前环保工作的紧迫任务。

四、生态环境评价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因为过度砍伐、过度开发等行为,许多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森林减少、湿地消失、物种灭绝等现象日益严重。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恢复和修复,是环境保护的长远目标。

五、噪声环境评价随着城市化进程,噪声污染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车辆喇叭、建筑施工、工业设备噪声等成为城市居民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长期暴露在高强度噪音环境下会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需要制定有效的噪声治理方案。

六、环境管理建议综合以上评价内容,提出以下环境管理建议:1. 加强环境监测与评估,及时发布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等数据;2. 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大环保执法力度;3. 推动节能减排,提倡绿色生活方式,减少环境污染;4. 加强环境教育宣传,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形成良好环保氛围;5. 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修复和恢复工作。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5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5.1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1)监测布点布设3个监测点:1#东太湖村、2#厂区、3#厂区北东北约500m范围。

监测布点见附图8。

(2)监测因子:PM10、PM2.5、SO2、NO2、CO、O3、非甲烷总烃、H2S、甲苯、二甲苯。

(3)监测时间和频次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时间及频率如下:表5.1-1 大气监测情况一览表(4)监测分析方法采样方法按《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大气部分)进行,监测分析方法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表2和《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进行,具体监测方法及检出限见下表。

表5.1-2 大气监测分析方法(5)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①评价因子:同监测因子。

②评价方法:采用单因子标准指数法,计算公式为:P i=C i/C0i式中:P i—I评价因子标准指数;C i—I评价因子实测浓度,mg/m3;C0i—i评价因子标准值,mg/m3。

③评价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环境空气质量非甲烷总烃限值》(DB13/1577-2012)中表1二级标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表1最高容许浓度限值。

④监测结果及评价统计分析监测数据,对环境空气质量现状采用标准指数法进行评价。

日均平均浓度评价结果见表5.1-3,8小时平均浓度评价结果见表5.1-4,1小时平均浓度评价结果见表5.1-5。

由上表可以看出:各监测点PM10日均浓度范围为0.057~0.125mg/m3,标准指数为0.38~0.833;PM2.5日均浓度范围为0.036~0.067mg/m3,标准指数为0.48~0.893;SO2日均浓度范围为0.012~0.027mg/m3,标准指数为0.08~0.18;NO2日均浓度范围为0.02~0.065mg/m3,标准指数为0.25~0.813;CO日均浓度范围为0.5~1.1mg/m3,标准指数为0.125~0.275。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内容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内容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 简介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是对某一地区或特定环境的各项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以了解环境污染状况、生态系统健康度和人类健康风险等情况。

该评价旨在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为环境保护、政策制定和决策提供参考。

2. 环境质量评价指标2.1 大气质量大气质量是衡量空气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

常见的大气污染物包括颗粒物(PM2.5、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臭氧(O3)等。

通过监测这些指标,可以评估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水平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2 水体质量水体质量评价主要关注水源地、河流、湖泊和海洋等水域环境。

常用的水质指标包括溶解氧、浑浊度、化学需氧量(COD)、总磷、总氮等。

水体质量评价可以揭示水域中的污染物种类和浓度,评估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度和供水安全。

2.3 土壤质量土壤质量评价主要关注农田、园林和工业用地等土壤环境。

常见的土壤污染物包括重金属(铅、镉、汞等)、农药残留和有机化合物等。

通过对土壤中这些有害物质的含量进行监测,可以评估土壤的肥力、农产品安全性以及土地可持续利用能力。

2.4 噪声污染噪声污染是指人为引起的不良声音环境。

常见的噪声源包括交通噪音、工业噪音和社会生活噪音等。

通过对噪声强度进行监测,并结合人体健康标准,可以评估噪声对人体健康和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

3.1 监测与采样环境质量现状评价首先需要进行监测与采样工作。

通过设置监测站点,并采集空气、水体和土壤样品,获取不同环境介质中有害物质的浓度数据。

3.2 数据分析与评价在获得监测数据后,需要进行数据分析与评价。

通过统计分析、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方法,对各项指标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进行研究和评估。

同时,结合环境标准和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对环境质量问题进行综合评价。

3.3 结果呈现与报告编写将数据分析结果进行图表展示,并撰写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报告。

报告应包括研究区域的概况、监测结果、问题诊断和建议措施等内容,以便为相关部门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决策提供参考。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内容概要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内容概要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内容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包括单项因素的评价和整体环境的综合评价。

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提高和综合。

无论哪一种评价,实质上都是对一定环境因素的系统分析和这种分析基础上的系统总结。

具体地讲,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包括:
1.自然环境因素是环境质量现状的生态学评价的基本要素,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气象、土壤、动植物区系成分、群落结构、人口、经济等。

2.理化因素包括大气质量、水体质量、土壤理化指标、土壤结构状况、固体废物、噪声、振动等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及理化指标。

3.生态因素是环境质量形状的生态学评价的主要因素,包括生态系统中第一性生产力的结构(森林覆盖率、群落结构)和生产力高低(光合能力)、第二性生产力(次级生产力),以及生物形态、生态系统中能量分配、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系统功能和生态效率、人口密度、资源利用、疾病发生率或死亡率等有机因素;生态系统中的无机成分,如水土流失、陡坡垦殖率、泥石流、滑坡、岩崩、旱灾、洪灾等也是重要的生态因素。

4.社会因素也是影响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包括经济结构、经济功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状况等。

如果是单项因素的评价,则是把上述因素的某一项或几项进行分析和评价。

我国多以大气、水体、土壤和噪声几个因素进行重点评价。

整体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应把影响因素都包括进去,但因受资料数据来源的限制,有些内容不易在短时间内就能收集到,因此,综合评价只是相对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指数法 (1)分指数(单项标准指数)
公式:
式中:Ii——某种污染物的分指数; Ci——某种污染物的实测浓度,mg/m3,; C0i——某种污染物的评价标准(质量标准),mg/m3;
应对不同取值时间的监测数据分别进行评价,计算最大浓度值 的占标百分比和超标率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
采暖期SO2、NO2的1小时平均浓度监测结果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
极坐标法
以监测期间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为0º,建立极坐标系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
3.监测采样频率 o 监测时期:一级两期(冬、夏);二级不利季节;三级一期 o 监测时间 :连续7天;对于评价范围内没有排放的同种特征
污染物的项目,可减少监测天数; o 监测时段:一级8个小时浓度值:02、05、08、11、14、17、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
3.污染源评价
主要污染物的确定
将污染物等标污染负荷进行排列,从大到小计算累计百分 比,确定主要污染物。
主要污染源的确定
将污染源等标污染负荷进行排列,计算累计百分比,确定 主要污染源。
注:一般将累计负荷比大于80%的,确定为主要污染源或 主要污染物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
§3-2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
2.评价因子的选择 常规污染物:指GB3095中所规定的二氧化硫(SO2)、颗粒物(TSP、
PM10)、氮氧化物(NO2)、一氧化碳(CO)等污染物。 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属于常规污染物的,应筛选为监测因子; 特征污染物:有环境质量标准的,或者TJ36中的居住区标准的,应 为监测因子;没有质量标准,但毒性大,应选取代表性污染物 作为监测因子,并给出参考标准值和出处。 3.评价标准的选择 质量标准、工业企业卫生设计标准、国外标准或者采用多介质环境 目标值的方法推荐的标准,也可用本底值、背景值作为评价标准
一、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 1.调查原则 ①收集评价范围内及邻近评价范围的各例行空气质量监
测点的近三年与项目有关的监测资料; ②收集近三年与项目有关的历史监测资料(在此期间无
排放同种污染物的大型项目投产,环境空气质量未发 生明显变化); ③进行现场监测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
§3-2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
§3-3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
1.监测时段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
2.采样断面的布设原则 在调查范围的两端应布设取样断面; 调查范围内重点保护对象附近水域应布设取样断面; 水文特征突然变化处(如支流汇入处等)、水质急剧变化(如污
水排入处等)、重点水工构筑物(如取水口、桥梁涵洞等)附近; 水文站附近等应布采样断面; 在拟建成排污口上游500m处应设置一个取样断面。
V
<0.6
0.6~1.0
1.0~1.9
1.9~2.8

>2.8
清洁
轻污染
中度污染
重污染
极重污 染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
四、图件绘制及评价结论 1.绘制图件
监测布点图; 浓度分布图; 质量分级图;
2.文字结论
浓度分布范围、占标率;超标率或最大超标倍数,超标原因; 评价区域大气优劣程度(大气质量分级结果)等。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
二、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
1.监测点数量 一级:不少于10个;二级不少于6个;三级可利用例行监测或 3年内监测资料,否则设2-4个。 2.布点原则和方法 o 导则规定采用极坐标布点法。 o 监测点设置应根据评价工作等级,结合地形复杂性、污染源
及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布局,综合进行考虑。(建议含例行 监测点) o 监测点应能够反映环境空气敏感区、各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 量,以及预计受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环境质量。
某种污染物: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
②某工厂的等标污染负荷(Pn)
(i=1,2,3…,n’)
③某个地区(或流域)的等标污染负荷Pm
(n=1,2,3…,n’)
④全区域(或全流域)的等标污染负荷P
(m=1,2,3…,n’)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
⑤污染负荷比
某污染物(污染源)的等标污染负荷值占全部污 染物(污染源)的等标污染负荷值的百分比。 公式:
20、23; 二、三级4个小时浓度值:02、08、14、20。 日均值:满足采样时间要求。 特征污染物:部分无法进行连续监测的特征污染物,可监测一
次浓度值,监测时间须满足所用评价标准值的取 值时间要求。 4.同步气象观测 风速、风向、气温、气压
某电厂二级评价环境空气监测点名称及布设情况
.三、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
2020/11/23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
§3-1 污染源现状调查与评价
一、污染物与污染源
污染源:
向环境排放或释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 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污染源分类(按 产生类别):
工业、 交通、 农业、 生活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
二、污染源调查的过程和方法
1.普查 2.重点污染源详查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
监测布点范例
评价范围内在建项目和已批未建项目的污染源,可使用已批 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的资料。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
三、污染源评价方法
1.评价工作程序
确定评价的污染源; 选定污染物(评价因子)和标准; 介绍评价方法; 给出明确的评价结论。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
三、污染源评价方法
2.评价方法介绍
一般方法
常用方法:等标污染负荷法和负荷比 ①等标污染负荷
o 位置:明确在评价范围内的位置,明确与拟建工程及环境监测 点、关心点的位置关系(包括风向、上下游等)
o 污染物的种类:重点是与拟评价工程排放相关的污染物 o 排放强度:最大、一般、最低排放量 o 排放方式:废气、废水、噪声、固体废物等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
污染源现状调查
一、二级评价,应调查评价范围内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 其它在建项目、已批复环评的未建项目、区域替代方案中的 污染源。
采暖期PM10、SO2、NO2日平均浓度监测结果统计表
(2)综合指数 a.简单迭加法: b.迭加均数法: c.几何均值法:(上海空气质量指数)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
(3)常用的评价方法
介绍上海大气质量指数法,即几何均值法。
公式:
(
)
污染级别 Pi值 意义
几何均值法大气质量分级标准
I
II
III
IV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