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耐药性问题

合集下载

2023年细菌耐药报告

2023年细菌耐药报告

2023年细菌耐药报告前言细菌耐药性一直是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问题。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滥用,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突出,对世界范围内的人类健康和医疗系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本报告将对2023年细菌耐药性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提供有关预防和控制细菌耐药性的重要信息。

1. 背景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的抵抗能力,即原本对某种或某类抗生素敏感的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出现了不受该抗生素抑制或杀灭的现象。

抗生素耐药性的发展导致了一系列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如感染治疗失败、传染性疾病的扩散以及医疗费用的增加等。

2. 2023年细菌耐药性情况根据全球多个疾病监测机构和研究报告,2023年细菌耐药性呈现以下特点:2.1 常见细菌耐药性情况在2023年,常见细菌的耐药性问题更加突出,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肠杆菌(Extended-spectrum beta-lactamase-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ESBL-EC)等。

这些耐药菌株的出现使得相关感染更难以治疗,对医疗保健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2.2 抗生素滥用和不当使用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当使用是导致细菌耐药性问题加剧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2023年,抗生素的滥用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于医院、社区和农业领域。

医疗机构加强规范化用药,推广合理抗生素使用政策,成为有效控制细菌耐药性的重要举措。

2.3 多重耐药菌问题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bacteria,MDR)是指对多种不同类别的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

在2023年,多重耐药菌问题日益严重,如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肠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这些多重耐药菌衍生的感染更加难以治疗,对医疗系统和公共卫生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

3. 防控细菌耐药性的重要措施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细菌耐药性的发展,以下是2023年的主要防控措施:3.1 加强抗生素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合理用药制度,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减少滥用和不当使用。

细菌的耐药性

细菌的耐药性

细菌的耐药性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抗生素的能力,即抗药性。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细菌株展现出对常规抗生素的耐药性,这导致了全球范围内对抗菌药物的需求与供应失衡,也给人类健康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本文将就细菌的耐药性进行探讨,包括耐药性的成因、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一问题。

一、耐药性的成因1.1 遗传变异细菌的耐药性是由遗传变异所致。

在细菌的复制过程中,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导致其对抗生素的特征发生改变,从而实现对抗生素的抵抗。

1.2 抗生素的滥用与误用抗生素的滥用与误用是导致细菌耐药性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长期以来,抗生素被大量使用于人类和动物,并且经常在没有医生指导的情况下滥用,使得细菌在抗生素的压力下逐渐进化出耐药性。

1.3 横向基因转移细菌之间可以通过横向基因转移交换耐药基因,以获得对抗生素的耐性。

这种基因转移不受细菌种属的限制,极大地促进了耐药性的传播。

二、耐药性的影响2.1 增加治疗难度细菌耐药性的出现使得原本有效的抗生素无法对其进行有效打击,从而增加了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难度。

医生在治疗感染时可能需要尝试多种抗生素,甚至需要使用更强效、更毒性的抗菌药物。

2.2 增加医疗费用对于细菌耐药性增强的感染性疾病,患者通常需要长时间服用抗生素,甚至需要住院治疗。

这导致了医疗费用的增加,给患者和医疗系统带来了沉重经济负担。

2.3 威胁公共卫生安全细菌耐药性的快速扩散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

耐药细菌不受常规抗生素的控制,有可能引发疫情或大规模爆发,对社会造成严重影响。

三、应对耐药性的策略3.1 合理使用抗生素为了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合理使用抗生素是至关重要的。

医生应该严格按照指南来开具抗生素处方,不给患者滥用或误用的机会。

同时,患者也要正确按照医嘱用药,不擅自延长或减少用药时间。

3.2 加强监测与报告建立健全的耐药性监测与报告体系,可以更早地发现细菌耐药性的变化和流行趋势。

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及时应对细菌耐药性的威胁。

细菌耐药性问题及应对措施

细菌耐药性问题及应对措施

细菌耐药性问题及应对措施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细菌耐药性问题逐渐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

无论是在医疗领域还是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细菌耐药性都带来了严重的健康和经济负担。

本文将对细菌耐药性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探讨,以期为读者提供相关知识并促进预防与治理。

1. 细菌耐药性问题的背景1.1 细菌耐药性的定义细菌耐药性指的是细菌通过基因突变或水平基因传递等方式,在暴露于抗生素等药物后仍能存活并繁殖,并最终导致这些抗生素失去效果。

这种现象使得人类在抗菌感染时遇到了巨大的障碍。

1.2 细菌耐药性带来的危害由于过度使用和滥用抗生素,越来越多的细菌产生了抗药性,导致很多传统疾病难以治疗。

耐药性细菌的出现不仅增加了患者的治疗难度和费用,还可能导致感染传播的扩大,给公共卫生带来严重威胁。

2. 细菌耐药性形成的原因2.1 过度使用和滥用抗生素医疗机构、农业以及个体都存在过度使用和滥用抗生素的现象。

过度使用会导致细菌暴露于抗生素压力下,从而诱发耐药突变;滥用则很容易使得人体内部菌群失去平衡,为耐药菌株提供沃土。

2.2 环境中抗生素残留工业废弃物、农业活动和医疗废物处理等都是造成环境中抗生素残留的原因之一。

这些残留的抗生素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环境中细菌产生耐药突变,并传播到人类和动物中。

3. 应对细菌耐药性问题的措施3.1 提高公众意识普及有关合理使用抗生素和预防感染的知识,增强公众对细菌耐药性问题的认知,减少滥用抗生素的行为。

通过教育宣传、媒体报道和社区互动等手段,提高公众关于细菌耐药性的紧迫感,并激发个体参与。

3.2 研发新型抗生素在细菌抗药性持续增强的情况下,迫切需要研发新型抗生素来应对耐药细菌的挑战。

科学家们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寻找与传统抗生素不同作用机制的新靶点。

3.3 多学科合作与政策支持解决细菌耐药性问题需要跨学科合作,包括医学、微生物学、环境科学等领域,通过共享信息、资源和技术来推动防控工作。

耐药性细菌基础知识

耐药性细菌基础知识

耐药性细菌基础知识
耐药性细菌是指对抗生素及其他抗菌药物产生抗性的微生物。

这些细菌可以抵抗抗菌药物的作用,导致感染变得难以治疗。

耐药性细菌的原因
耐药性细菌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
1. 过度使用抗生素:长期、过度使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逐渐产
生抗药性。

2. 培养不合理:如果使用抗生素的方法不正确或不完整,细菌
会逐渐适应抗生素并产生抗药性。

3. 基因转移:细菌之间可以通过基因转移传递抗药性基因,导
致新的耐药性细菌产生。

耐药性细菌的危害
耐药性细菌对人类健康和医疗领域造成严重威胁,具体表现为:
1. 治疗困难:耐药性细菌使得一些常规使用的抗生素失去了效果,导致感染难以治疗,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或死亡。

2. 传播性强:耐药性细菌具有良好的传播性,可以通过人与人
之间的接触迅速传播,造成疫情爆发。

3. 增加医疗成本:治疗耐药性细菌感染需要使用更昂贵、毒性更大的抗生素,会增加患者和整个医疗系统的经济负担。

预防和控制耐药性细菌的措施
为了防止和控制耐药性细菌的蔓延,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措施:
1. 合理使用抗生素: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抗生素,避免不必要的使用和滥用。

2. 加强感染控制:在医疗机构中,应加强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手卫生、消毒和隔离措施等,以减少传播。

3. 提高公众认知:加强公众对于耐药性细菌的认知和理解,推广正确使用抗生素的知识,促进合理用药。

以上是关于耐药性细菌基础知识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细菌耐药性研究

细菌耐药性研究

细菌耐药性研究近年来,细菌耐药性成为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及其他药物的耐受性增强,使得相应疾病难以有效治疗。

这一现象的出现,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挑战,且日益严重。

本文将对细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细菌耐药性的原因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有多重原因。

首先,滥用抗生素是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许多人在患感冒、流感等疾病时滥用抗生素,使得细菌在体内产生耐药性。

其次,人与动物之间的交叉感染也是导致细菌耐药性扩散的因素之一。

人类使用抗生素治疗动物疾病时,细菌耐药基因可能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人类,引发更大规模的传染。

此外,全球范围内的细菌耐药现象也受国际旅行和移民现象的影响。

二、细菌耐药性对公共卫生的影响细菌耐药性对公共卫生系统造成了巨大挑战。

耐药性细菌感染更难治疗,从而导致治疗失败、死亡率提高、医疗费用增加等问题。

此外,细菌耐药性细菌还可以传染给他人,形成群体感染,这对社会稳定和公共卫生安全构成威胁。

因此,研究和应对细菌耐药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细菌耐药性研究进展为了更好地应对细菌耐药性问题,国际社会加大了研究力度。

目前,细菌耐药性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抗生素开发与创新:在已有抗生素逐渐失效的情况下,寻找新的抗生素成为当务之急。

科学家们通过合成、改造和筛选等手段,致力于开发新型抗生素,以应对细菌耐药性问题。

2. 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为了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各国纷纷出台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政策。

医生在开具抗感染药物处方时需要更加谨慎,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3. 疫苗研发与预防:疫苗是预防细菌感染的一种重要手段。

通过研发与推广各种针对性的疫苗,可以减少细菌感染的发生,从而减缓细菌耐药性的扩散。

4. 多学科合作:细菌耐药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之间的紧密合作。

医生、药学家、生物学家、环境科学家等各个领域的专家需要共同努力,共同寻找解决细菌耐药性问题的方法。

细菌耐药的原因

细菌耐药的原因

细菌耐药的原因
细菌耐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基因突变:在细菌的繁殖过程中,基因会发生突变,导致某些基因的表达增强或减弱,从而使细菌产生抗药性。

例如,抗生素作用靶点基因的突变,可以使抗生素失去作用;细菌产生灭活酶或钝化酶的基因表达增强,可以使抗生素被破坏或失活。

2. 基因水平转移:细菌可以通过基因水平转移,从其他细菌获得抗药性基因,这些基因可以在细菌体内表达,使细菌获得抗药性。

3.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这是导致细菌耐药性产生的主要因素。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如果抗生素使用不当或剂量不足,会使细菌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

此外,抗菌药物的滥用也会促进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4. 自然选择:在自然界中,细菌会面临各种不同的环境压力,包括抗生素的筛选压力。

在抗生素存在的情况下,敏感菌会被杀死,而耐药菌则会存活下来并繁殖,从而成为主要的菌群。

5. 生物防御机制:细菌可以通过一些生物防御机制来对抗抗生素的作用,例如产生抗菌药物泵出蛋白,将进入菌体的抗生素排出体外,从而降低抗生素的作用效果。

为了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和监管、开展抗菌药物的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等。

同时,也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共同应对细菌耐药性问题。

1。

常用抗菌药的细菌耐药性问题

    常用抗菌药的细菌耐药性问题

常用抗菌药的细菌耐药性问题常用抗菌药的细菌耐药性问题抗菌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菌对抗菌药的耐药性不断增强。

这种细菌耐药性的问题对公共卫生和医疗领域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本文将讨论常用抗菌药的细菌耐药性问题,并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

1. 引言随着全球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抗菌药物的有效性受到了细菌耐药性的威胁。

细菌通过多种机制,如基因变异和基因水平的转移,逐渐发展出对抗菌药物的耐受能力。

这不仅对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挑战,也对公共卫生和医疗系统构成了威胁。

2. 常见的抗菌药物和细菌耐药性2.1 青霉素类药物青霉素类药物是最早使用的抗菌药之一,然而,某些细菌品系已经产生了青霉素酶,这种酶能够破坏青霉素的结构,使其无法发挥作用。

2.2 大环内酯类药物大环内酯类药物常用于治疗呼吸道和皮肤感染,然而,某些细菌已经表达了耐药性基因,使其对这类药物产生了耐受力。

2.3 氟喹诺酮类药物氟喹诺酮类药物对多种细菌有效,但某些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杆菌科细菌已表达具有耐药性基因,使其对这类药物耐受性提高。

3. 细菌耐药性的解决方案3.1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为了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至关重要。

医生和患者应该遵循正确的用药原则,如遵医嘱使用药物、按疗程使用药物、不滥用抗菌药物等。

此外,医疗机构应该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遏制无必要的使用。

3.2 开发新的抗菌药物随着细菌耐药性的增强,需要不断开发新的抗菌药物来对抗耐药菌株。

科学家们正在努力研发新的治疗手段,如创新的药物设计和使用新的目标来干扰细菌的生存能力。

3.3 促进抗菌药物研究与合作国际合作和跨学科研究对于解决细菌耐药性问题至关重要。

各国政府和科研机构应加大资金投入,以促进抗菌药物的研发和合作,并积极分享研究成果和经验。

4. 结论细菌耐药性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需要全球的合作和努力来解决。

除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之外,我们还需要持续不断地研发新的药物,加强科研合作,共同应对细菌耐药性的挑战。

细菌耐药性的成因与治疗

细菌耐药性的成因与治疗

细菌耐药性的成因与治疗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治疗方式已经越来越多样化,同时也可以更加有效地应对疾病。

但是,我们发现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那就是细菌耐药性的不断加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细菌耐药性的成因以及治疗这一问题。

一、细菌耐药性的成因1. 滥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是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抗生素使用不当,不仅不能杀死病原菌,反而会让它们变得更加强大。

慢性病患者的抗生素使用量较大,如慢性感染、肝炎、艾滋病、结核病等,这些病症患者的病原体容易产生抗药性。

2. 医疗设备不干净佩戴过的白大褂、手术器械等都可能成为病原菌传播的途径。

医院感染导致的“超级细菌”耐药性增强,往往是医疗设施卫生不够干净造成的。

3. 广泛的动物使用广泛的动物用药,不仅让肉类中残留过多的药物成分,而且也让“家养动物”也成为可能传递细菌的来源。

二、治疗细菌耐药性的方法1. 医生应该用更科学的方式开药,尽量避免滥用抗生素。

医生可以在患者身上进行菌群检测,针对性地开具药品,避免给患者造成过度负担。

2. 加强医院卫生管理,做好医疗设施的消毒工作,防止细菌的交叉污染。

3. 加强对动物用药的监管,减少动物内部产生抗药性细菌。

4. 合理饮食和生活方式。

保持充足睡眠、多吃新鲜蔬果、注重个人卫生等方法,可以增强身体自身的免疫系统,从而减少细菌感染的机会。

5. 新药研究和开发。

科技的快速进步带来的利好是,人们已经开发出一些之前想象不到的有效药物。

研究可以发现新的抗生素,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它们,减少细菌的抵抗性。

总之,了解细菌耐药性发生的原因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才能在治疗和防范上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

对于正在发生耐药性变化的细菌基因,需要加强人们对药物的临床应用和管理的规范,只有这样才能减缓它们的发展速度。

同时,也需要借助科学家和医生的力量,探寻新的治疗方案和药物,保证人们在治疗细菌病时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耐药性问题
作者:朱文周炳昆周友全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0年第01期
[摘要] 目的:综述全球细菌耐药性的产生,耐药性机制,耐药性变异及遏制细菌耐药性的战略性措施。

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综合分析。

结果:全球细菌耐药性日趋上升。

结论:世界上各个国家及地区的相关卫生部门应把细菌耐药性问题提到一个战略性高度,采取措施,拟定方案,征服细菌耐药性的难题。

[关键词] 细菌耐药性抗生素
1929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明了青霉素,开创感染性疾病治疗的新纪元。

继之后新的抗生素不断问世,抗生素得到广泛的应用,随之而来细菌耐药性产生,对人类造成极大的危害。

细菌耐药性问题引起有关人士及部门的高度重视。

本文为了了解全球细菌耐药性的情况;为了便于医学微生物学界对细菌耐药性的相关问题简单了解;为了给对此感兴趣研究的国内外学者提供综合的资料。

本文就细菌耐药性的相关问题综述如下:
一、细菌耐药性产生
耐药性(Resistance to Drug)又称抗药性,系指微生物、寄生虫以及肿瘤细胞对于化疗药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药性产生,药物的化疗作用下降。

细菌的耐药性产生由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细菌基因诱导
DNA突变所致天然耐药性,质粒、噬菌体及遗传物质携带外来DNA片段所获得的耐药性。

美国奥特奇生物技术中心的奇勒纽曼博士述:“细菌的获得是二分裂阶段通过代与代传递,自发基因突变或从其它细菌细胞上获取耐药性基因”。

巴斯德细菌学家解释说:“微生物变异所致耐药性的原因是由于抗药基因使质粒与染色体间相互转换”。

2、抗生素广泛应用的结果
1929年Fleming发现青霉素,后由于Foley和Chain用于临床,获得良好的效果。

青霉素广泛使用,产生耐药性。

随后细菌学家、药物学家发明的抗生素得到广泛使用,也产生耐药性,B内酰胺类抗生素所致细菌耐药性。

如:头孢菌素类:第二代、三代头孢产生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
球菌(MRSA),它导致一些细菌产生耐药性。

近年来有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所至细菌耐药性的报道。

3、细菌耐药性菌株产生
中国是世界上滥用抗生素最为严得的国家。

临床上感染性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
随着免疫力下降,感染程度高,多种不合理抗生素诱导细菌产生交叉耐药株和多重耐药株。

二、细菌耐药性的机制
细菌耐药性对世界各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许多科学家对细菌耐药性机制进行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丰硕的成果,基本阐明了细菌耐药性的分子机制。

根据细菌与酶、抗生素靶位、细胞膜、质粒的关系可以总结为4点:
3、细胞膜渗透性的改变。

细胞膜渗透性下降导致抗生素达不到靶位。

日本大阪大学教授村上聪等人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中,绿脓菌等病菌的细胞膜由3个相同的蛋白分子组成的“Acrb”膜蛋白,能把进入病菌细胞的抗生素像抽出一样排出。

4、细菌对质粒介导的依赖性。

关于质粒介导的佐证,微生物学家内奥米·达塔和维多利亚·休斯研究了已故英国学者默里博士于1917年~1954年间在欧洲和亚洲大陆收集后封存的一批菌株样品。

发现:“质粒(plasmid)是染色体外的一种遗传因子,并不是细菌生存和繁殖的必需品,但它们可以在菌株间菌种间传递基因,此过程质粒诱导抗药基因传递产生耐药性”。

三、细菌耐药性的变异现状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菌的耐药呈上升趋势。

权威专家坦言警告,耐药菌的繁殖速度超过抗生素的研制速度,国内外医院细菌科研院所,应引起高度警惕。

纵缆国内外临床上耐药性情况,就其阐述如下:
1、临床上细菌耐药性变异菌株:(1)耐甲氧西林金葡萄(MRSA);(2)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3)耐青霉素肺炎球菌(PRP);(4)耐青霉素和耐头孢菌素的草绿色链球菌(PRS);(5)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VRE);(6) 超广谱β一内酰胺酶(ESBL)耐药细菌。

2、细菌的耐药主要菌株变异趋势简述
2.1耐甲氧西林金葡萄(MRSA),20世纪50年代首先发现耐甲氧西林金葡萄感染,在世界范围内,有许多MRSA耐药报道,许多国家MRSA上升率达60%,MRSA是多重耐药菌株,它对青霉素、四环素、链霉素、红霉素、林可霉素及氨基糖苷类等药物耐药。

据美国疾控中心(CDC)的资料表明,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耐药类在逐渐上升,感染越来越严重,美国NNIS(1991)24.8%,中国的上海华山医院(1996)72%,欧洲ICUS(1993)60%。

2.2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目前,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CNS)较多是表皮葡萄球菌,也是医院内感染败血症常见细菌。

由于该菌产生大量细胞间脂多糖粘附素与细胞外粘液样物质,导致CNS中耐甲氧西林菌株的耐药,在治疗上带来困难。

2.3耐青霉素肺炎球菌(PRP)
1967年首次发现耐青霉素肺炎球菌,1997年发现多重耐药肺炎球菌流行。

耐青霉素肺炎球菌(PRP)在世界的许多国家和地区传播,它是院外感染最重要的病原菌。

目前,它对青霉素、磺胺、四环素、氯霉素、克林霉素、利福平等多种抗生素耐药。

2.4耐万古霉素的屎肠球菌(VRE)
1986年首次报道耐万古霉素(VRE)肠球菌株。

此菌能引起菌血症、心内膜炎,临床实践证明肠球菌耐药谱广泛,对青霉素、氨基糖甙类及万古霉素,同时出现多重耐药性。

2.5耐青霉素和耐头孢菌素的草绿色链球菌(RRS):草绿色链球菌在培养基上呈现草绿色溶血环。

该菌能引起脑膜炎、心内膜炎,抵抗力下降的病人会继发机会性感染。

国内外有报道青霉素产生耐药。

2.6超广谱β—内酰胺酯(ESBL)耐药菌。

国际细菌学上论述:大多数革兰阴性杆菌对β—内酰胺类产生耐药性。

如:肺炎克雷伯、大肠杆菌、阴沟肠杆菌。

其中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头孢孟多耐药,肺炎克雷伯对高级抗生素如西林欣、复达欣的耐药性高达51.85%—100%。

四、遏制细菌耐药性的战略性措施
细菌耐药性引起全球的关注,世界卫生组织大会上有关专家、学者大声的呼吁:细菌的耐药性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一定想办法遏制住细菌的耐药性。

各个国家卫生管理部门为了对付这场无硝烟的战争,制定出各种措施和方案。

1、教育的措施:
①世界卫生组织拟定文件,各个国家卫生管理部门负责实施,让全球的所有医务工作者、科研人员得到教育,认识解决细菌耐药性问题的重要性。

②加强全球医学检验及其外科学工作者无菌操作的教育。

③教育病人及家属不得滥用抗生素。

④教育全球疾控中心务必注意疾病预防控制。

2、正确的方针:
①对细菌耐药性的正确评估。

②对细菌耐药性的正确认识。

③从正确的思路出发解决细菌耐药性问题。

④对多耐药基因及病原体耐药性的检测,要准确的记录细菌耐药性的数据。

3、建立的方案:
①建立国内外卫生部门细菌耐药性监测网,设定细菌耐药性及感染控制程序、快速、准确掌握全球的细菌耐药性动态,及时采取措施,以达到控制细菌耐药性的目的。

据了解,PHLS、苏格兰和爱尔兰及英国抗微生物药物化学治疗协会创建监测项目,并取得预期的效果。

②建立全球微生物实验室,做统一质控对比实验,分析各个国家和地区菌株变异、个体差异、各个年龄段的细菌耐药性情况。

③建立跨国际抗感染治疗权力部门及治疗专家团,成立专家数据库。

④建立符合国际化、信息化、科技化的高级别微生物研究机构。

我认为,中国在这方面的投入远远不够,有待于卫生部门加大力度做好此项工作。

⑤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提出:建立与国家标准治疗(STGS)配套的基本药物目录(EDL)。

⑥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受政治的干预,经济限制过多及卫生条件落后,实行全球化、战略化的抗细菌耐药性的研究,有一段漫长的道路。

根据目前的发展趋势,预测22世纪~25世纪全球基本能实现。

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

4、开发新药:
①国内外出台新的政策,鼓励并支持有关专家、学者、医务工作者参与企业、研究所、高校申请完成创新性的科研项目,以此为契机,开发出新的抗菌药物,并给予知识产权、创新发明专利保护。

②发现天然的抗生素,解决天然耐药性。

③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开发新药,前景诱人。

据报道:2003年12期的《Nature》杂志上发表了关于四川新泰克、成都阳辉生物科技公司联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利用生物信息导向抗菌工程多肽研发新药成果的论文。

以此受到国际科学界高度评价。

④联合国际医学高校如:哈佛大学医学院微生物、药物研究所的科学家共同试图用克隆(Colon)与基因微芯片技术研制出新的疫苗。

⑤人工设计合成新的化学抗生素药物,曾在2001年7月26日《Nature》上报道,美国科学家M.Rcza Ghadiri等人初步开发出新一代环肽抗生素。

目前仍在进行后续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 Mrsa.抗生素耐药性的国内外研究进展[J].网络杂志,网
址:/trackback.asp?tbID=31.2006.11
[2] 世界卫生大会.世界卫生组织遏制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的全球战略(摘要).1998,5
[3] 勤鹏.细菌耐药性产生.中华检验医学[J].2003,10,3:105~109.
[4] 李俊.细菌耐药性机制与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J].中国药学杂志,2004,7(8):25。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