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歇尔上将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曾是笨蛋坏小子

合集下载

美国三员五星上将关系内1

美国三员五星上将关系内1

美国三员五星上将关系内幕吴南凯著一、马歇尔扣扳机了我深感遗憾的是,我不得不尽我作为总统和美国武装部队总司令之职撤销你的盟军总司令、联合国军总司令、远东总司令和远东陆军总司令的职务……杜鲁门用他那自豪得意的花体字签署的那份文件通过广播电台传到东京时,就像是一颗重磅炸弹在“一号大楼”——远东美军总部突然爆炸,把总部的军官们全部震懵了。

“怎么可能呢,撤麦帅的职?!”“我从不怀疑将军的言行会受到处罚,更不用说撤职了!”“我还以为总统会采纳将军的意见呢!”“将军一片忠心,经换得如此下场,可悲,可叹!”“总统下手也太重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的亲信们情绪激动,议论纷纷。

为了探个究竟,他们相邀着,来到麦克阿瑟的办公室,一个个眼泪汪汪地看着一被撤掉所有职务的五星上将,却谁也不先开口说话。

“此时无声胜有声”,亲信与主子之间千丝万缕的感情瓜葛,仅在模糊泪眼中。

麦克阿瑟面色苍白,脸上肌肉绷得紧紧地,铁色的眼睛里闪着愤怒的寒光。

半晌,他才打破令人窒息的沉默,仅仅说了这么一句话“马歇尔扣扳机了!”“马歇尔!”“马歇尔?”“马歇尔?!”亲信们大吃一惊:是乔治. 马歇尔搞的鬼?同是五星上将,全美国只有寥寥三位,为何还要自相残杀?马歇尔为什么要整麦克阿瑟?为什么?为什么?!……他们还年轻,岂知老一辈之间的恩恩怨怨。

70岁高龄的麦克阿瑟与70岁高龄的马歇尔,军旅共事50年,磕磕碰碰的事情多着呢!他们又哪里知道,早在18年前,麦克阿瑟就向马歇尔扣过一次扳机……二、小中校的辛酸1933年的冬天是寒冷的,南卡洛莱纳州穆尔特里堡驻军司令(团长级)马歇尔中校的心更冷,因为他接到陆军总参谋长迈克阿瑟将军的一封信。

信中,麦克阿瑟热情地称赞马歇尔在穆尔特里堡取得的优异成绩,然后命令他到芝加哥接任伊利诺斯州国民警卫师师长的职务。

麦克阿瑟在信中指出:这项新的委任是最重要的第一等工作,需要有个坚强的人去领导;而你,正是最合适的人选。

他还告诉马歇尔:新的提升将给你带来一份可观的薪金……马歇尔看完这封信,犹如寒冬腊月跌入冰窟中,浑身都凉啦!团长提师长,薪金往上加,怎么还会“凉”呢?原来这国民警卫师并非美国正规陆军部队。

将军赛马的故事告诉我们

将军赛马的故事告诉我们

将军赛马的故事告诉我们将军赛马的故事,几乎路人皆知,从中得到提示如下:一是劣势中找到优势。

世上不是没有好马,只是缺少伯乐;相信自己总有自己独到的优势所在。

二是学会取舍。

什么都想得到,往往什么都得不到,舍掉小我成就大我是上策。

三是以己之长攻敌之短。

四是先谋后战。

谋略在先事半功倍,焉有不胜之理。

五是在局部,从没有以弱胜强,实力永远是取胜的基础;六是了解对手,隐藏自己。

过多过早的暴露自己已失先机,只能被动挨打,知己知彼,隐藏自己,才能百战不殆!这使人想起拿破仑曾经描述过骑术不精但有纪律的法国骑兵和当时最善于格斗但没有纪律的骑兵——马木留克兵之间的战斗。

拿破仑认为,“两个马木留克兵绝对能打赢三个法国兵,一百个法国兵与一百个马木留克兵势均力敌,三百个法国兵大都能战胜三百个马木留克兵,而一千个法国兵则总能打败一千五百个马木留克兵。

”这里的奥妙何在?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指出的那样:“许多人协作,许多力量融合成一个总的力量,用马克思的话说,就造成‘新的力量’,这种力量和它的一个个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

”也就是说,一个连、一个营、一个团的战斗力决不等于全连、全营、全团官兵战斗力简单相加的总和。

一个由众多劳动者实行协作分工的工厂或企业的生产能力,决不等于全工厂、全企业各个劳动者个人生产能力简单相加的总和。

这就说明战斗组合、劳动组合的不同,会引起战斗力、生产能力发生变化。

事物内部排列组合不同引起量变进而导致质变,要求我们思考和处理问题时不应该仅仅把眼光盯在人力物力绝对数量的增减上,还应该从多方面、多角度着眼,精心协调,科学使用现有人力物力,力求达到最佳效果。

例如,在平时工作中应当合理搭配人员、合理使用力量,防止“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现象。

为什么有的单位人员增加、材料增加、资金增加而工作效率、工作进度、工作质量没有多大起色呢?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各种因素排列组合不当,造成了力量相互抵消,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

众将之首_名人故事

众将之首_名人故事

众将之首身为一名五星将军,他的遗体并没有按美军的标准葬仪,用覆盖星条旗的炮车运送,只是被一辆殡仪馆的普通灵车运往阿灵顿公墓。

这既是将军的临终遗言:“简葬于我”,也符合将军一生低调的风格,但却丝毫不影响这位五星上将的高贵。

当一名士兵在他的墓前吹响熄灯号时,悄悄赶来为他送行的所有他的老部下们,都深深垂下头去,潸然泪下。

对于此公,英国首相邱吉尔的评价是:“他是(当代)美国最后的一位伟人。

”而美国总统杜鲁门更是不无煽情地说:“我衷心地希望,当我跨进另外一个世界,他能收留我做他的部下,从而使我能报答他为我们所作的一切。

”他就是乔治·卡特里特·马歇尔。

小黑皮本今天,当美国陆军在伊拉克、阿富汗大出风头时,谁能想像得到,它在二战开始前,居然是一支比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军队规模还小的陆军?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当震惊世界的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陆军居然无将可用。

马歇尔手中的这个小黑皮本,则是这位有心人在过去十几年间,远在他担任陆军参谋长之前,就悄悄留心记下了他遇到的每一位在他看来,美国陆军未来的可用之材。

这份名单上的很多人,后来都成了二战名将,从巴顿到布莱德雷,从霍奇斯到克拉克。

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年轻校官们被身为美国陆军最高长官的马歇尔,从这个小黑皮本中召唤而出。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德怀特·艾森豪威尔上校。

从珍珠港事件后一星期,他来到马歇尔身边,到1945年二战结束,不到四年时间,他就从一名普通上校被擢拔为与马歇尔比肩的五星上将,直到1953年,他还成为了美国总统。

而恰是在这四年里,美国陆军从一支在北非战场初次上阵就被对手打得丢盔卸甲的菜鸟部队,变成了世界上最令人生畏的陆军之一,这一切,都得益于他们有马歇尔,一位视野开阔,胸襟也开阔的统帅。

这真是美国陆军的幸运。

马歇尔会在关键时刻,在不违背原则和军规的前提下,替他们护短!当有人问到他,他的小黑皮本上,记没记这些人犯过的过错、受过的处分或有过什么不光彩的糗事,特别是是否对他有过冒犯之举时,他淡淡地答道:我从不记那些东西。

马克思的故事

马克思的故事

马克思的故事第一篇:马克思的故事《马克思的故事》读后感鲁迅曾有两句诗是这种形象的写照:“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也许正因为有那深深的、博大的爱,才会有那金刚怒目般的愤怒,才会成就伟大的事业。

有多大的恨,才有多大的爱;反过来也可以说,有多大的爱,也才有多大的恨。

正因为爱,爱人民,马克思才情愿为人民奉献、牺牲自己的一切。

马克思是完全清醒地走向他生存困境道路的。

他选择了一条艰难的人生旅途:几乎长达40年的流亡生活,40年的拼命工作,40年的贫困和牺牲。

由于马克思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卓越贡献和对地主、资产阶级无情揭露和批判,使得一切反动势力诅咒他、驱逐他。

他不得不携持家小四处转移,其生活困难有时达到难以想象的地步。

在反动统治者的迫害下,马克思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终生飘泊国外。

普鲁士政府、比利时政府、法国政府均曾驱逐过他。

“我是世界公民”,这是马克思的名言,也是马克思革命流亡生涯的真实写照。

由于马克思极其贫穷,为生活所迫,他曾多次迁居。

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在伦敦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

因为经济困难,马克思都未能出席。

马克思在巴黎时,住在百合花大街45号。

一天,几个警察奉命向他宣读了驱逐令,他成了巴黎“不受欢迎的人”。

这对于当时的马克思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这并不是因为法国不欢迎他,而是因为他此时正陷入“财政危机”,自己家的所有积蓄已全部用作革命经费,连家具也早已变卖,仅有的一套银质餐具也送进了当铺。

而且,妻子燕妮又即将分娩,此时被赶走,困难可想而知。

后来,转到比利时的布鲁塞尔,马克思就是在布鲁塞尔写下的《共产党宣言》刚出版一个月,反动警察便以从事政治活动的罪名将马克思和他的妻子燕妮拘捕、关押起来,随后又将马克思驱逐出比利时。

既然不为反动政府所容,就只有另奔他国了。

马克思携带全家,变卖掉所有日常用品,来到了著名的雾都伦敦。

马克思虽出生在德国,但他一生的事业与伦敦密不可分。

从1849年到1883年,他在伦敦生活和工作了34年,一直过着穷困不堪的日子。

马歇尔的良苦用心

马歇尔的良苦用心

马歇尔的良苦用心——基于对方的沟通才有效在“马歇尔计划”刚开始制定的时候,美国人基本上支持了这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促使欧洲复兴的计划。

然而马歇尔本人却很担心,锱铢必较的国会是否会同意拿出那么多钱去支援欧洲。

有一天,马歇尔接到通知,国会拨款委员会将举行听证会,研讨马歇尔的欧洲重建计划。

为了使马歇尔计划能顺利被批准,国务院两位专家一起干了一个通宵又一个整天,起草了关于马歇尔计划的发言稿。

他们搜集了全部事实,提出了一切必需的要求,并列举了令人信服的理由,配之以大量具有权威性的具体细节作为论据,说明这一计划可使欧洲免于浩劫,同时又对美国有利的道理。

然后他们兴冲冲地带着自己的苦干成果回到马歇尔处,把他们精心准备的发言稿交给了他。

马歇尔看了一遍,半晌沉吟不语,最后他往椅背上一靠,说:“我不想用这个稿子了。

”助手们大吃一惊,以为自己的稿子不符合马歇尔的要求。

马歇尔似乎看透了他们的心思,说:“别误会,我看讲稿写得很好嘛。

可是,你们想,听证会想要听的是什么?他们想听的是我马歇尔将军对这个计划的看法,而不是你们两位的看法。

要是我去那里念这篇发言稿,他们会明自是你们写的。

我看不带讲稿去更好些,大家以为我会先发表一篇声明,我就说,先生们,你们要我出席听证会,现在我准备回答你们的问题。

于是他们就向我提问,不管到时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我都要用心阅读这篇发言稿。

这样才好用你们准备的各种理由来回答他们的问题。

这样才会使他们满意,因为委员会真正想知道的,是我本人是否了解这个计划。

”后来的事实证明了马歇尔的这种分析是正确的,计划终于获得拨款委员会的支持,从而也就有了“财神爷”的保证。

故事的哲理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不仅要考虑到自己的需要,而且还考虑对方可能的心理变化,感受到他人的情绪,将沟通进行到底,何愁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呢。

基于对方需求的沟通,才是有效的沟通。

军旅佳话:马歇尔放弃元帅军衔的元帅

军旅佳话:马歇尔放弃元帅军衔的元帅

军旅佳话马歇尔放弃元帅军衔的元帅★乔治·马歇尔,美国陆军五星上将,以出台马歇尔计划闻名,曾获诺贝尔和平奖。

马歇尔将军刚刚担任美国陆军参谋长的时候,美国军队还不足二十万人,在全世界排名第十九位,屈居葡萄牙和比利时这些小国之后。

军官们还在练习骑马作战,士兵们没有足够的武器,演习的时候扛的是硬纸板剪出来的步枪。

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美国已经成为无人能够匹敌的超级军事强国。

但马歇尔将军从不居功自傲,他把指挥诺曼底登陆这样的历史功绩,让给艾森豪威尔。

美军进入欧洲战场之后,马歇尔提醒艾森豪威尔,一定要给蒙哥马利留足面子,因为他是“英国唯一的英雄”。

★潘兴,美国著名军事家、陆军特级上将,潘兴将军是马歇尔的“伯乐”。

鉴于马歇尔的卓越功勋,美国国会曾决定授予马歇尔最高军衔“陆军元帅”,却被他拒绝。

马歇尔反对的理由,是英文中元帅MarshaI的读音和他的名字相同,“Field marshal Marshall”(马歇尔元帅)听起来很别扭。

实际上,他不愿意让自己的军衔高于提拔他的潘兴将军。

为了表示对马歇尔的敬意,美军从此不再设元帅军衔。

(原文载理想国转载请注明)。

马歇尔的小黑皮本

马歇尔的小黑皮本

马歇尔的小黑皮本身为二战名将的乔治·卡特里特·马歇尔竟没有上过一次战场。

英国首相丘吉尔对他的评价是:“他是美国的最后一位伟人。

”而美国总统杜鲁门对他的评价,更加煽情:“当我跨进另一个世界时,我衷心地希望他能收留我做他的部下,从而使我能够报答他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今天,当美国陆军在伊拉克、阿富汗大出风头时,谁能想到,在二战开始前,美国陆军居然是比葡萄牙陆军规模还小的一支军队?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当震惊世界的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陆军居然无将可用。

美国陆军的快速强大,真要感谢马歇尔这位有心人。

因为他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已悄悄地把他遇到的每一位在他看来,可以成为美国陆军未来可用之材的人,都记在了一个小黑皮本上。

这份名单上的很多人,后来都成了二战名将,从巴顿到布莱德雷,从霍奇斯到克拉克,这些在战前都属名不见经传的年轻校官,后来都是被马歇尔从这个小黑皮本中召唤了出来,走上二战战场的。

其中最有名的,当数德怀特·艾森豪威尔上校。

从珍珠港事件发生后一个星期,他来到马歇尔身边,到1945年二战结束,短短不到4年的时间,他就从一名普通的上校被擢升为了与马歇尔比肩的五星上将,并在1953年,成为了美国总统。

曾经有人问马歇尔:“你那小黑皮本上,记没记这些人的过错、受处分的情况,或有什么不光彩的糗事?”“我从不记那些东西。

”马歇尔回答说。

那他又会记些什么呢?看看他是怎样评价巴顿的吧——“乔治能带领部队赴汤蹈火,但要用一根绳子紧紧地套住他的脖子。

”“一有装甲部队,就交给他指挥。

”果不其然,当弗雷登多尔少将指挥的美军第二军登陆北非,在卡塞林山口被隆美尔的非洲军团打得溃不成军时,马歇尔马上就把该军的指挥权交到了巴顿的手里。

后来发生的故事就像电影《巴顿将军》所描述的那样,巴顿很快把这支部队改造成了一支士气高昂的雄师。

知道自己的下属想干什么、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然后就毫不犹豫,并充分信任地大胆使用,这样的长官怎么可能不让他的部下肝脑涂地、拼死效命呢?据《读者》。

马歇尔:“以身试菌”的科学狂人

马歇尔:“以身试菌”的科学狂人

医 学 院 的 考 试 很 多 , 淘 汰 率 也 很 高 。 刚 入 学 时 ,他 班 上 大概 有 1 0 0 名 学 生 ,但 一 学 年 后 教 室 只 能 坐 下 9 O 个 人 了 。 如 不 想 被 淘 汰 只 能 采 取 两 种 策 略 :一 是 必 须 成 为 班 上 最 好 的 ,肯 定 不 会 被 淘 汰 ,但 这 是 比 较 辛 苦 的 一 种 做 法 :还 有 一 个 比较 轻 松 的做 法 , 就 是 要 让 成 绩 超 过 1 O 个 人 就 行 了 。 马 歇 尔 选 择 了后 者 , 因 而 在 校 期 间 他 的成 绩 并 不 属 于 拔 尖 的 , 一直 都 处于 安 全 区 间 。 1 9 7 4 年 ,他 获 得 西 澳 大利 亚 大 学 医 学 学 士 学 位 。
马歇 尔 ( 左) 和沃伦 获得 ! ( 】 f ) 5 年诺 贝尔生理 学或 医学奖后 .兴奋 地击掌
庆 贺
左右 的胃溃疡 ,都是 由幽 门螺杆 菌感 染所导致 的。1 9 8 2 年 ,他们 提 取 了幽 门螺 旋 杆 菌 的初 始 培 养体 ,并 发 展 了关于 胃溃疡 与胃癌是 由幽门螺旋 杆菌 引起 的假 说 。那
l 幽门螺杆 菌的 “ 科学狂人”
1 9 8 1 年 , 马歇 尔 在 皇 家 佩 思 医 院 做 内科 医 学 研 究 生
时 遇到 了罗宾 ・沃伦—— ~位 日后成 为他 的合 作伙 伴、 对他帮助极 大的病理学 家。他们 以1 0 O 例接 受胃镜检 查及
活 检 的 胃病 患 者 为 对 象 进 行 研 究 , 最 终 证 明 了 幽 门 螺旋
什么都懂。 上学时 ,如果 听不懂老师的课 ,他便会 想 “ 这是个坏 老师 ,讲得一 点都 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西方军界,马歇尔上将是颇具名气的人。

二战盟国的领导人对他有过很高的评价,在中国,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他也有很好的人缘儿。

围绕在他身上发生的故事很多,有两样事很值得今人去思考和品味。

马歇尔小时候学习成绩不好,而且总是调皮捣蛋。

他曾经被同学耻笑,也捉弄过女生。

为此,严厉的父亲总是以用柳条打屁股作为对他的惩罚。

马歇尔曾说,他对自己基本上是认命了,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将来能有什么出息。

此外,马歇尔的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还是偏心眼,他对马歇尔的哥哥非常欣赏,对马歇尔却恨铁不成钢,打骂是家常便饭。

亏得马歇尔的妈妈对他关爱有加,才没有让马歇尔变成孤僻的人。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长大,马歇尔的童年也是够有阴影的!
不过,马歇尔的父亲在一件事情上押错了宝。

老爷子特别希望自己的大儿子能在军队干一番事业,而且大儿子在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学的也不错。

但没办法,这位老兄的兴趣点其实并不在军事上,最终军校毕业后干起了化学专业。

这让老爷子非常遗憾。

此时,马歇尔希望自己也能跟哥哥一样到军事学院学习,于是很认真地提出了请求。

从他父亲的角度看,能有一个儿子参加军队固然很好,虽然小儿子并不受自己看重。

但是大儿子得知此事之后却极力反对,认为马歇尔去军校会败坏家族的荣誉。

这些,马歇尔都默默忍受着。

最终,他如愿以偿走进了军营。

其实,他当时想去军校就是想证明自己不比哥哥差,希望父亲不要再用有色眼镜看自己。

后来的历史证明,马歇尔的选择是完全正确的,倒是他曾经优秀的哥哥最终和他断交,而且也没了下文。

马歇尔的成长经历,也是很多男孩子成长故事的缩影。

许多成功的人并非一开始都是优秀的,家长的偏见往往会断送一些孩子的前程。

马歇尔的成长经历既是对孩子的鼓励也是对大人的警醒:塑造人才和制造蠢才往往就差一步,要给孩子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健康成长,这样才能不留遗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