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化信号转导基因_i_cheA__i_突变对_i_Pseudomonas putida__i_ DLL-1甲基对硫磷的趋化性及原位降解的影响

合集下载

群体感应淬灭_防治植物细菌病害的新策略

群体感应淬灭_防治植物细菌病害的新策略

26(3)241-247 中国生物防治 Chines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 ontrol 2010年8月群体感应淬灭———防治植物细菌病害的新策略张力群13,田 涛2,梅桂英1(11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病理系,北京100193;21天津市植物保护研究所,天津300112)摘要: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是细菌的一种调控机制,指细菌通过感应特定信号分子的浓度来感知周围环境中自身或其它细菌的数量,并调整相关基因的表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多种植物病原细菌利用QS系统调控致病因子的表达,因此,QS系统可以作为细菌病害防治的新靶点。

对细菌QS调控机制的干扰和破坏称为群体感应淬灭(quorum quenching)。

本文介绍了QS与植物病原细菌致病性的关系,以及近年来群体感应淬灭研究的新进展。

关 键 词:植物病原细菌;生物防治;群体感应;群体感应淬灭中图分类号:S476;Q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9261(2010)0320241207 Q uorum Q uenching,a N e w Strategy for Controlling Plant B acterial DiseasesZH ANGLi2qun13,TI AN T ao2,MEI G ui2ying1(11Department of Plant Pathology,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eijing100193;21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T ianj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T ianjin300112,China)Abstract:Quorum sensing(QS)enables bacteria to m onitor their own population density by means of small,diffusible signals and to coordinate the expression of specialized genes with cell density.Many phytopathogenic bacteria em ploy the QS system to regulate the expression of their virulent factors.This makes QS a very attractive targe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disease2suppressive strategies.The ability to disrupt QS is known as quorum quenching.This review provides an overview on the relationship be2 tween QS and pathogenicity of phytopathogenic bacteria,and on the progr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quorum2quenching strategy in plant diseases control during the last decade.K ey w ords:bacterial phytopathogens;biocontrol;quorum sensing;quorum quenching1 细菌的群体感应早在20世纪60年代,研究人员就发现作为单细胞生物的细菌有个体间交流的能力,并能表现出一些多细胞生物的性状,这种细菌间的信号交流方式称作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 QS)。

i型sam依赖的甲基转移酶

i型sam依赖的甲基转移酶

i型sam依赖的甲基转移酶甲基转移酶(methyltransferase)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酶,它在细胞内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

甲基转移酶可以将甲基基团从一个分子转移到另一个分子上,从而改变目标分子的化学性质和功能。

在生物体内,甲基转移酶参与了多种生物过程,包括DNA修复、基因表达调控、信号转导等。

其中,DNA甲基化是甲基转移酶最为重要的功能之一。

DNA甲基化是指将甲基基团添加到DNA分子上,从而改变DNA的结构和功能。

这一过程在细胞分化、发育以及疾病的发生和进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甲基转移酶可以分为多个亚型,其中i型SAM依赖的甲基转移酶是其中的一类。

i型SAM依赖的甲基转移酶是指依赖于S-腺苷甲硫氨酸(S-adenosylmethionine,SAM)作为甲基供体的甲基转移酶。

SAM是一种常见的辅酶,它是由腺苷三磷酸(ATP)和L-甲硫氨酸(L-methionine)通过SAM合成酶催化合成的。

i型SAM依赖的甲基转移酶在生物体内具有广泛的分布和多样的功能。

它们参与了许多重要的生物过程,如DNA甲基化、RNA修饰、蛋白质修饰等。

这些过程对于维持细胞正常功能和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以DNA甲基化为例,i型SAM依赖的甲基转移酶可以将甲基基团添加到DNA分子上,从而改变DNA的结构和功能。

这种改变可以影响DNA的可读性,进而影响到基因的表达。

在细胞分化和发育过程中,通过DNA甲基化可以实现细胞类型特异性基因表达的调控。

此外,DNA甲基化还与一些疾病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如癌症、心血管疾病等。

除了参与DNA甲基化,i型SAM依赖的甲基转移酶还可以参与RNA修饰。

RNA修饰是指通过在RNA分子上添加化学修饰基团来改变RNA的结构和功能。

这种修饰可以影响RNA 的稳定性、转运能力以及与其他分子的相互作用。

i型SAM 依赖的甲基转移酶可以在RNA分子上添加甲基基团,从而实现对RNA结构和功能的调控。

此外,i型SAM依赖的甲基转移酶还可以参与蛋白质修饰。

braf基因v600e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braf基因v600e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综述BRAF基因V600E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关系的研究进展张富全ꎬ王兴越ꎬ高英堂ꎬ孟祥朝(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ꎬ天津300170)㊀㊀摘要: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是起源于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ꎬBRAFV600E突变是PTC中最常见的基因突变ꎬ与PTC的病理特征㊁侵袭性㊁复发和相关病死率有密切关联ꎮ本综述主要从BRAFV600E突变在PTC的发病机制与其病理特征相关性着手ꎬ论述其在临床诊断及预后方面的应用ꎬ并大体概括目前为止BRAFV600E突变在治疗PTC方面的应用现状ꎬ希望对甲状腺癌精准诊治制定更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有所帮助ꎮ㊀㊀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ꎻBRAFV600Eꎻ诊断ꎻ治疗ꎻ预后㊀㊀doi:10.3969/j.issn.1002 ̄266X.2019.34.024㊀㊀中图分类号:R736.1ꎻR349.8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 ̄266X(2019)34 ̄0087 ̄06通信作者:孟祥朝(E ̄mail:mxc5168@sina.com)㊀㊀甲状腺癌(TC)是内分泌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ꎬ约占所有甲状腺结节的5%ꎬ全身恶性肿瘤的1%[1]ꎮ根据WHO病理分型TC主要包括以下四大类:甲状腺乳头状癌(PTC)㊁甲状腺滤泡状癌(FTC)㊁甲状腺髓样癌(MTC)和甲状腺未分化癌(ATC)ꎮ其中PTC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ꎬ占TC的90%以上[2]ꎮ最新数据显示TC的发病率仍在不断上升ꎬ预计占女性恶性肿瘤的4%ꎬ排第5位[3]ꎬ其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占主要部分ꎬ这与环境的改变㊁高分辨超声等诊断技术的进步有关ꎮ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展ꎬ越来越多的TC相关基因突变被报道ꎬ主要包括BRAF㊁RAS和TERT等基因突变ꎬ以及RET/PTC和PAX8 ̄PPARγ重排㊁DNA甲基化等[4]ꎬ其中BRAF突变是PTC中最常见的ꎬ而BRAF突变中以BRAFV600E突变为主ꎬ也是研究最多㊁应用最广泛的ꎮ在中国ꎬPTC患者中BRAFV600E突变的阳性率为69.0%~85.3%ꎬ且近年来在PTC中的比例还有上升的趋势ꎮ现对BRAFV600E突变与PTC的关系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ꎬ为PTC患者制定个体化精准治疗方案提供参考ꎮ1㊀BRAFV600E致病机制㊀㊀BRAF(又称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基因ꎬ属于RAF激酶基因家族ꎬ位于人染色体7q34ꎬ含18个外显子ꎬ编码B型有丝分裂原激活的蛋白依赖性激酶(又称为BRAF激酶)ꎬ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ꎬ是RAS ̄RAF ̄MEK ̄ERK/MAPK信号传导级联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ꎬ在细胞的分化及增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5]ꎮBRAFV600E突变是位于BRAF基因第15外显子的T1799A点突变ꎬ导致其编码产物的第600位氨基酸由缬氨酸(V)变为谷氨酸(E)ꎮ除罕见的BRAF突变(如:K601E㊁AKAP9 ̄BRAF㊁V599ins和V600D+FGLAT601 ̄605ins)外ꎬPTC中90%以上的BRAF突变为V600EꎮBRAFV600E突变导致RAS ̄RAF ̄MEK ̄ERK/MAPK通路持续激活ꎬ诱导细胞有丝分裂能力增强ꎬ最终使细胞异常增殖并诱导肿瘤发生[6]ꎮ㊀㊀还有研究发现ꎬBRAFV600E突变也能引起钠碘转运体(NIS)基因启动子组蛋白的去乙酰化ꎬ导致染色质紧实ꎬ阻断基因启动子与转录因子的结合ꎬ使NIS基因沉默[7]ꎮ与未发生突变的PTC组织相比ꎬBRAFV600E突变组织中NIS表达水平较低ꎬ使PTC细胞摄碘能力下降ꎬ从而导致放射性碘(RAI)治疗效果差ꎬ增加了肿瘤的难治性ꎮ另外ꎬBRAFV600E突变会促进促甲状腺素受体(TSHR)基因启动子甲基化ꎬ导致TSHR沉默或者表达显著下降ꎬ使促甲状腺素(TSH)反馈性升高ꎬ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8]ꎮBRAFV600E基因突变协同端粒酶反转录酶(TERT)启动子突变也在PTC的发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ꎬ二者共同存在于PTC的比例为7%~8%[10]ꎬ其可能的机制是异常激活BRAFV600E ̄MAPK ̄FOS ̄GABP ̄TERT信号转导通路ꎬ经BRAFV600E激酶磷酸化的低聚果糖(FOS)在此通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24]ꎮ此外ꎬBRAFV600E突变通过癌基因MYC78以非TERT启动子突变依赖性的方式上调TERT表达同样促进了PTC的发生[9]ꎮXing等[10]研究发现ꎬ同时携带有BRAF和TERT两种突变会导致PTC患者的复发和死亡风险急剧上升ꎮ上述研究表明BRAFV600E突变是PTC形成与进展过程中的重要分子改变ꎬ为PTC的诊断及靶向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ꎮ2㊀BRAFV600E在PTC诊断中的应用㊀㊀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ꎬ在随机选择人群中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为19%~67%[11]ꎬTC在甲状腺结节中占5%~10%ꎬ因此ꎬ术前诊断结节良恶性对于甲状腺结节患者十分重要ꎬ可以避免很多诊断性手术ꎬ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ꎮ当前ꎬ初步判断结节性质的检查为高分辨超声结合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TI ̄RADS)分级ꎮ而术前判断结节良恶性的标准依然是细胞学检查ꎬ即细针穿刺活检(FNAB)ꎮ目前ꎬFNAB是诊断甲状腺结节的一种较为准确㊁经济㊁微创的方法ꎬ据报道ꎬFNAB诊断PTC的灵敏度为83%㊁特异度为92%[11]ꎮ但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穿刺样本量过少ꎬ不能完全代表肿瘤组织ꎻ潜在的背景污染ꎻ穿刺到正常甲状腺组织ꎻ未穿刺到肿瘤组织等原因ꎬ造成诊断不明确及假阴性结果ꎮ对于涉及到组织结构异常的滤泡性肿瘤ꎬ在细胞学水平无法明确诊断ꎮ此项检查也与医师穿刺技巧及病理科医师诊断经验有很大关系ꎮKim等[12]研究显示ꎬ10%~40%的FNAB结果不能明确诊断ꎬ其中20%~25%的结节在术后石蜡病理中确诊为恶性肿瘤ꎮ㊀㊀随着TC相关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ꎬ大量研究发现BRAFV600E突变只见于PTC和ATCꎬ而在FTC㊁MTC和良性结节中未见ꎮ所以ꎬ若能在术前利用FNAB诊断PTC时ꎬ同时检测相关基因突变ꎬ这将会提高诊断的准确性ꎮ研究发现ꎬ术前单独应用FNAB诊断PTC的敏感性㊁特异性㊁阳性预测值㊁阴性预测值分别是44%㊁100%㊁100%㊁92.9%ꎬ联合分子生物学(包含BRAF㊁RAS㊁RET/PTC和PAX8/PPAR等ꎬ其中以BRAF基因突变最常见)检测后ꎬ敏感性㊁特异性㊁阳性预测值㊁阴性预测值分别可达到80%㊁99.7%㊁97.6%㊁97.4%ꎬ这提示FNAB联合BRAFV600E基因检测可提高诊断的准确度[13]ꎮZhang等[14]研究也发现ꎬFNAB联合BRAFV600E诊断PTC的准确性要明显高于单独应用FNABꎮ2014年ꎬ一项关于PTC患者FNAB标本联合分子检测的研究指出ꎬ虽然分子检测诊断并不优于细胞学ꎬ但将二者结合ꎬ可以将诊断的准确性从89.57%提高到98.26%[15]ꎮ基于这些研究成果ꎬ2015年美国甲状腺协会(ATA)发布的癌症管理指南提出ꎬ甲状腺结节的患者在细胞学检查不确定时ꎬ建议使用分子标志物(如BRAF㊁RAS㊁RET基因突变等)进行辅助诊断[16]ꎮ2018年NCCN指南中也改变了传统做法并指出:对FNAB诊断不确定的结节ꎬ可以重复FNAB或者考虑分子生物学诊断ꎮ随着TC相关的基因突变被相继发现ꎬFNAB联合多基因检测的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细胞学诊断的准确度ꎬ弥补了FNAB诊断的不足ꎬ但可能导致假阳性结果ꎬ因为有的基因突变(如RAS突变)可见于甲状腺良性肿瘤ꎮ㊀㊀肿瘤细胞游离DNA(cfDNA)由肿瘤细胞坏死或凋亡后释放ꎬ或者由肿瘤细胞分泌而进入血液循环ꎮ随着关于cfDNA研究的深入ꎬ再一次将BRAFV600E突变检测在PTC中的应用提高了一个台阶ꎮNichols等在26例确诊为PTC的患者术前血浆标本中ꎬ检测到8例患者(占30.8%)有BRAFV600EcfDNAꎮ同时ꎬ随访其中6例术前存在BRAFV600EcfDNA的患者ꎬ均于术后1个月复查ꎬ1例术后血浆中可检测到BRAFV600EcfDNAꎬ但水平明显下降ꎬ其余5例均未检出BRAFV600EcfDNAꎮ他们认为BRAFV600EcfDNA对PTC的诊断及术后随访有一定作用ꎮ韩国学者Kim等[18]对72例PTC患者进行了肿瘤组织DNA和血浆DNA检测ꎬ其中49例(68.1%)有BRAFV600E突变ꎬ仅3例(6.1%)PTC患者血浆存在BRAFV600E突变DNAꎬ但这3例患者均有侧颈淋巴结转移和肺转移ꎮLubitz等研究发现ꎬ血液中存在BRAFV600EcfDNA的PTC患者经过手术㊁靶向治疗或131I治疗后ꎬ其血液中BRAFV600E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ꎬ且血液中BRAFV600E水平与肿瘤大小㊁TSH水平㊁甲状腺球蛋白(Tg)水平或治疗后抽血时间无关ꎬ仅与肿瘤的甲状腺外侵犯相关ꎮ以上研究结果表明ꎬ检测BRAFV600EcfDNA对于PTC的诊断㊁预测侧颈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有一定作用ꎮ同时也可以反映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ꎮ㊀㊀结合相关文献ꎬ将PTC患者血液中检测BRAFV600E的优势概括如下:与FNAB相比ꎬ血液检测更加简便ꎬ侵入性更小ꎬ同时更廉价㊁更安全ꎻ可避免FNAB对多灶癌穿刺不全面而造成的假阴性结果ꎬ提高多灶性PTC患者诊断的敏感性ꎻ血液学检测可提供连续的㊁定量的㊁可跟踪的信息ꎬ对于存在甲状腺球蛋白抗体㊁非甲状腺全切的患者以及接受BRAF抑制剂靶向治疗的晚期PTC患者ꎬBRAFV600EcfDNA可作为肿瘤标志物用于术后随访和疗效监测[19]ꎮ然而cfDNA的量过少ꎬ目前的检测技术88只能在大约10%携带BRAFV600E突变的PTC患者的血液中检测到BRAFV600EcfDNAꎬ这种较低的敏感性ꎬ极大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20]ꎮ其次ꎬ对于血浆BRAFV600E阳性的患者来说ꎬ不能除外患者患有黑色素瘤㊁非小细胞型肺癌㊁结肠癌等恶性肿瘤的可能ꎬ因为该基因突变也可见于上述恶性肿瘤中ꎮBRAFV600EcfDNA突变检测联合cfDNA甲基化和其他基因突变(如:Calca㊁Cdh1㊁TIMP3㊁DAPK和RARβ2等)检测也可以进一步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20]ꎬ但相关研究目前较少ꎬ且cfD ̄NA提取和检测的方法也不同ꎬ所以ꎬ期待未来有更加敏感的检测方式以及多中心㊁大样本的研究出现ꎬ进一步论证cfDNA在PTC诊断当中的作用ꎮ在PTC的诊治中ꎬ血浆中cfDNA的BRAFV600E突变的检测更方便ꎬ且可提供术后连续性随访数据ꎬ但目前因提取方法以及诊断的特异性尚需改进ꎬ其临床应用仍有局限性ꎮ3㊀BRAFV600E与PT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㊀㊀PTC患者经手术治疗后ꎬ基于传统的复发风险分层ꎬ包括甲状腺腺外或者血管侵犯㊁中央区或侧颈淋巴结转移㊁远处转移㊁肿瘤的组织学亚型等因素ꎬ予以相应的TSH抑制治疗或者131I治疗ꎮPTC患者总体预后是乐观的ꎬ生存率较高ꎬ但对于有侵袭性病理特征的患者ꎬ治疗效果并不理想ꎬ复发率和病死率较高ꎮ所以ꎬ如果对这部分患者做到早期识别将会有重要意义ꎮBRAFV600E突变在PTC的各亚型之间发生率不尽相同ꎬ其中经典型约为60%ꎬ高细胞型约为77%ꎬPTC衍生型约为25%ꎬ而滤泡变异型PTC中BRAFV600E突变的检出率仅为0~12%[21]ꎮ研究表明ꎬBRAFV600E突变与PTC更具侵袭性的临床病理特征(如多灶性㊁腺外侵犯㊁淋巴结转移㊁远处转移㊁高TNM分期㊁放射性碘抵抗以及术后复发率和病死率)呈正相关[22ꎬ23]ꎬ而与患者年龄㊁性别的关系仍不明确[24]ꎮXing等[25]通过一项纳入2099例患者的多中心研究(随访时间中位数为36个月ꎬIQR为14~75个月)发现ꎬBRAFV600E阳性组复发率为20.9%(213/1017)ꎬBRAFV600E阴性组复发率为11.6%(125/1082)ꎬHR为1.82(95%CI:1.46~2.28)ꎬ在调整了医疗中心㊁各种常规病理因素㊁患者性别和年龄的多变量模型中ꎬ这种差异仍然是显著的ꎬ认为BRAFV600E突变对PTC复发具有独立的预后价值ꎮBRAFV600E突变与PTC肿瘤的大小同样也有联系ꎮ在肿瘤直径<20mm的PTC患者中ꎬBRAFV600E突变率更高ꎬ且当肿瘤直径<10mm时ꎬ伴有BRAFV600E突变的肿瘤更具侵袭性ꎬ这提示BRAFV600E突变会增加PTMC的不良预后[26]ꎮ桥本甲状腺炎是一种常见的甲状腺慢性炎症ꎮ研究发现ꎬ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的PTC患者BRAFV600E突变率较低ꎬ同时疾病的侵袭性也更低ꎬ提示桥本甲状腺炎可能是PTC的保护因素[27]ꎮ2015年ATA发布的成人甲状腺结节与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指南把BRAFV600E突变检测作为术前风险分层的参考因素ꎬ术前对BRAFV600E突变状态的检测ꎬ有助于指导手术方式及术后治疗和随访ꎮBRAFV600E突变检测对PTMC患者的术后随访作用更加明显ꎬ因为此类患者TNM分期一般较低ꎬ基于传统复发危险风险分层ꎬ其复发风险较小ꎬ应用BRAFV600E突变检测可以筛选出复发风险较高的PTMC患者ꎮ所以ꎬ诊断为Ⅰ/Ⅱ期且BRAFV600E突变阳性的PTC患者将会得到更为积极的治疗和随访ꎮ㊀㊀目前ꎬBRAFV600E突变对PTC患者预后是否有影响仍有很多不同的观点ꎮ有文献明确指出BRAFV600E和不良预后相关[24]ꎬ也有研究者[28]认为它只是侵袭性因素ꎬ而不是真正的预后因素ꎬ因为在双变量分析中ꎬ它与侵袭性特征和病死率显著相关ꎬ当分析中加入其他临床变量时ꎬ比如年龄㊁性别㊁肿瘤大小㊁TNM分期ꎬ相关性消失ꎮ这些研究的不一致处可能是因为选取研究对象的疾病处于不同的阶段以及所采用的实验方法不同等ꎬ因此ꎬ仍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来证实BRAFV600E突变检测是否可以作为一个判断预后的标志ꎮ4㊀BRAFV600E在PTC治疗中的应用㊀㊀PTC的治疗方式以手术切除为主ꎬ也是最重要的治疗方式ꎮ术后辅以TSH抑制或放射性碘治疗ꎬ可以使PTC患者的5年生存率达到97.8%ꎮ但对分化较差㊁放射性碘抵抗㊁复发及转移性PTC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ꎬ因此需要更为有效的治疗方式ꎮ靶向治疗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型治疗方式ꎬ逐渐被用于治疗难治性甲状腺癌ꎬ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ꎮBRAFV600E突变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靶点ꎬ用于治疗BRAFV600E突变的PTC患者的靶向药物主要包括BRAFV600E抑制剂和酪氨酸激酶受体拮抗剂(TKI)ꎬ见表1ꎮ目前ꎬBRAFV600E抑制剂已经很成熟的应用于黑色素瘤的治疗当中ꎬ在PTC治疗方面ꎬ研究较多的主要是威莫菲尼和达帕菲尼ꎮ2016年ꎬ一项入组51例来自10个不同机构的复发或转移性RAIR ̄PTC患者ꎬ给予960mg威莫菲尼ꎬ每天2次ꎬ平均随访18.8个月ꎬ结果显示患者的总98缓解率为38.5%ꎬ35%的患者病情稳定至少6个月ꎬ73%患者达到疾病控制[29]ꎮ威莫菲尼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疲劳㊁体质量减轻㊁畏食㊁关节痛㊁脱发㊁皮疹㊁手足综合征㊁腹泻㊁发热㊁口干㊁恶心以及疣状角化病ꎮ同时ꎬ针对达帕菲尼的研究也在逐渐增多并且显示出较好的发展前景ꎮBRAFV600E抑制剂的耐药性限制了其临床疗效ꎬ其耐药性的产生主要是由于ERK信号通路的激活ꎬ从而导致患者在短时间内耐药ꎮ对于BRAFV600E野生型的PTC患者ꎬBRAFV600E抑制剂有刺激其增长的可能[30]ꎬ其机制可能是其通过刺激RAS的表达ꎬ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ꎮ所以ꎬ对于BRAFV600E野生型的癌症患者ꎬ包括RAS突变的患者ꎬ是BRAF抑制剂治疗的禁忌ꎮ表1㊀PTC相关分子靶向药物名称英文名种类作用靶点不良反应适应证进展状态索拉非尼SorafenibTKIVEGFR手足综合征㊁腹泻㊁疲劳㊁皮疹㊁体质量减轻㊁高血压RAIR ̄DTCFDA批准且在国内上市CRAFBRAFC ̄kitPDGFRRET凡德他尼VandetanibTKIRET腹泻㊁皮疹㊁恶心不能手术的晚期MTCFDA批准VEGFR高血压㊁头痛EGFRRET ̄KIF58重排乐伐替尼LenvatinibTKIVEGFR高血压㊁疲乏ꎬ腹泻㊁关节痛㊁肌肉痛㊁食欲减退㊁体质量减轻㊁恶心有局部复发或转移或进展性DTCFDA批准FGFRPDGFRRETc ̄KITRR ̄DTCBRAFV600ERET ̄KIF58CCDC6 ̄RETNcoA4 ̄RET重排卡博替尼CabozantinibTKIVEGFR1腹泻㊁手足皮肤反应㊁疲乏㊁高血压㊁少部分胃肠道穿孔和肠瘘MTCFDA批准VEGFR2RETMET威莫菲尼VemurafenibBRAFV600E抑制剂BRAF疲劳㊁体质量减轻㊁畏食㊁关节痛㊁脱发㊁皮疹㊁手足综合征㊁腹泻㊁发热㊁口干㊁恶心㊁疣状角化病转移性PTCⅡ期临床试验达帕菲尼DabrafenibBRAFV600E抑制剂BRAFV600E皮肤增厚ꎬ头痛ꎬ发热ꎬ关节痛ꎬ脱毛ꎬ掌趾红肿疼痛综合征转移性PTCⅡ期临床试验司美替尼SelumetinibBRAFV600E抑制剂MEK1腹泻㊁疲劳㊁厌食㊁手足皮肤反应和高血压RAIR ̄DTCⅡ期临床试验MEK2晚期DTC㊀㊀索拉菲尼和乐伐替尼已经被FDA批准用于BRAFV600E突变阳性的PTC患者的治疗ꎬ两者都属于多靶点TKIꎮ一项纳入417例碘治疗失败的复发或转移性DTC患者的研究显示ꎬ接受索拉非尼治疗的患者与安慰剂组相比ꎬ索拉非尼可以延长DTC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多达5个月ꎬ明显改善了转移性RAIR ̄DTC患者的生存情况[31]ꎮ2015年ꎬ一项纳入21个国家的392例碘治疗失败的复发或转移性DTC患者的研究显示ꎬ乐伐替尼组患者的总缓解率为64.8%ꎬ明显高于安慰剂组的1.5%(P﹤0.001)[32]ꎮ一项关于凡德他尼的多中心㊁随机对照的Ⅲ期临床试验显示ꎬ与安慰剂治疗的患者相比ꎬ接受凡德他尼治疗的患者PFS对比安慰剂组显著延长(30.5个月vs19.3个月)[33]ꎮTKI的严重或致命毒副作用包括皮肤毒性㊁出血㊁高血压㊁脑卒中和肝脏毒性ꎬ然而ꎬ大多数毒副作用可以通过停止使用药物来控制和逆转[34]ꎮ㊀㊀此外ꎬ还有研究显示ꎬ与BRAFV600E抑制剂单药治疗相比ꎬBRAFV600E抑制剂和MEK抑制剂二者联用治疗效果要更好ꎬ二者联用不仅可以提高患09者PFSꎬ并且还可以减轻不良反应[30]ꎮ在黑色素瘤的治疗中ꎬ二者联用的疗效已经得到证实ꎮ2018年NCCN指南提出ꎬ对于BRAFV600E阳性的PTC患者ꎬ可以联用BRAFV600E抑制剂达帕菲尼和MEK抑制剂曲美替尼ꎮ同时ꎬ乐伐替尼和索拉菲尼被推荐用于放射性碘抵抗的患者ꎬ而重新获得摄碘能力ꎮ故对于晚期PTC或分化较差TC患者ꎬ推荐分子学检测ꎬ指导靶向用药ꎮ㊀㊀BRAFV600E突变是PTC最常见的基因突变ꎬ在术前诊断㊁治疗㊁危险分层等方面已初步展现出令人鼓舞的结果ꎬ但是否可以指示预后ꎬ仍然存在争议ꎬ需进一步的研究ꎮ靶向药物的研究是目前研究热点ꎬ不良反应及耐药性是其局限性ꎬ后续仍需要更多的研究ꎬ或许可以多药联用ꎬ以提升效果ꎮ在血浆cfDNA方面ꎬ目前检测技术的敏感性还较低ꎬ期待有更加敏感的检测技术出现ꎬ会为术前诊断和术后随访带来深远影响ꎮ因此ꎬ还需要广大学者及医疗中心对BRAFV600E突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ꎬ指示并验证其临床应用价值ꎮ参考文献:[1]SiegelRLꎬMillerKDꎬJemalA.Cancerstatisticsꎬ2017[J].CACancerJClinꎬ2016ꎬ60(5):277 ̄300.[2]CabanillasMEꎬMcfaddenDGꎬDuranteC.Thyroidcancer[J].Lancetꎬ2016ꎬ388(10061):2783 ̄2795.[3]SiegelRLꎬMillerKDꎬJemalA.Cancerstatisticsꎬ2019[J].CACancerJClinꎬ2019ꎬ69(1):7 ̄34.[4]王松ꎬ项承ꎬ王平.甲状腺癌相关基因检测进展及意义[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ꎬ2019ꎬ39(3):268 ̄270ꎬ274.[5]TorregrossaLꎬViolaDꎬSensiEꎬetal.Papillarythyroidcarcino ̄mawithrareexon15BRAFmutationhasindolentbehavior:Asin ̄gle ̄institutionexperience[J].JClinEndocrinolMetabꎬ2016ꎬ110(11):4413 ̄4420.[6]LavoieHꎬTherrienM.RegulationofRAFproteinkinasesinERKsignalling[J].NatRevMolCellBiolꎬ2015ꎬ16(5):281 ̄298. [7]ZhangZꎬLiuDꎬMuruganAKꎬetal.HistonedeacetylationofNISpromoterunderliesBRAFV600E ̄promotedNISsilencinginthyroidcancer[J].EndocrRelatCancerꎬ2014ꎬ21(2):161 ̄173. [8]KhanMSꎬPandithAAꎬMasoodiSRꎬetal.EpigeneticsilencingofTSHRgeneinthyroidcancerpatientsinrelationtotheirBRAFV600Emutationstatus[J].Endocrineꎬ2014ꎬ47(2):449 ̄455. [9]KongJSꎬKimHJꎬKimMJꎬetal.ThesignificanceofTROP2ex ̄pressioninpredictingBRAFmutationsinpapillarythyroidcarcino ̄ma[J].JPatholTranslMedꎬ2018ꎬ52(1):14 ̄20.[10]XingMꎬLiuRꎬLiuXꎬetal.BRAFV600EandTERTpromotermutationscooperativelyidentifythemostaggressivepapillarythy ̄roidcancerwithhighestrecurrence[J].JClinOncolꎬ2014ꎬ32(25):2718 ̄2726.[11]MisiakosEP.Cytopathologicdiagnosisoffineneedleaspirationbiop ̄siesofthyroidnodules[J].WorldJClinCasesꎬ2016ꎬ4(2):38 ̄48. [12]KimWYꎬKimHꎬHwangTS.Comparisonbetweenreal ̄timePCRandpyrosequencingfordetectionofBRAFV600Emutationinthy ̄roidfine ̄needleaspirates[J].ApplImmunohistochemMolMor ̄pholꎬ2017ꎬ25(5):358 ̄365.[13]NikiforovYEꎬStewardDLꎬRobinson ̄SmithTMꎬetal.Moleculartestingformutationsinimprovingthefine ̄needleaspirationdiagno ̄sisofthyroidnodules[J].JClinEndocrinolMetabꎬ2009ꎬ94(6):2092 ̄2098.[14]ZhangBꎬLiuSꎬZhangZꎬetal.AnalysisofBRAF(V600E)mu ̄tationandDNAmethylationimprovesthediagnosticsofthyroidfineneedleaspirationbiopsies[J].DiagnPatholꎬ2014ꎬ9:45. [15]LiuSꎬGaoAꎬZhangBꎬetal.Assessmentofmoleculartestinginfine ̄needleaspirationbiopsysamples:AnexperienceinaChinesepopulation[J].ExpMolPatholꎬ2014ꎬ97(2):292 ̄297. [16]HaugenBRꎬAlexanderEKꎬBibleKCꎬetal.2015AmericanThy ̄roidAssociationmanagementguidelinesforadultpatientswiththy ̄roidnodulesanddifferentiatedthyroidcancer:theAmericanThy ̄roidAssociationGuidelinesTaskForceonThyroidNodulesandDifferentiatedThyroidCancer[J].Thyroidꎬ2016ꎬ26(1):1 ̄133. [17]PupilliCꎬPinzaniPꎬSalviantiFꎬetal.CirculatingBRAFV600Einthediagnosisandfollow ̄upofdifferentiatedpapillarythyroidcarcinoma[J].JClinEndocrinolMetabꎬ2013ꎬ98(8):3359 ̄3365.[18]KimBHꎬKimIJꎬLeeBJꎬetal.DetectionofplasmaBRAF(V600E)mutationisassociatedwithlungmetastasisinpapillarythyroidcarcinomas[J].YonseiMedJꎬ2015ꎬ56(3):634 ̄640. [19]SpencerCA.Clinicalutilityofthyroglobulinantibody(TgAb)measurementsforpatientswithdifferentiatedthyroidcancers(DTC)[J].JClinEndocrinolMetabꎬ2011ꎬ96(12):3615 ̄3627. [20]FusseyJMꎬBryantJLꎬBatisNꎬetal.TheclinicalutilityofCell ̄FreeDNAmeasurementindifferentiatedthyroidcancer:asystem ̄aticreview[J].FrontOncolꎬ2018ꎬ8:132.[21]TangKTꎬLeeCH.BRAFmutationinpapillarythyroidcarcinoma:pathogenicroleandclinicalimplications[J].JChinMedAssocꎬ2010ꎬ73(3):113 ̄128.[22]PrescottJDꎬSadowPMꎬHodinRAꎬetal.BRAF(V600E)statusaddsincrementalvaluetocurrentriskclassificationsystemsinpre ̄dictingpapillarythyroidcarcinomarecurrence[J].Surgeryꎬ2012ꎬ152(6):984 ̄990.[23]XingMꎬAlzahraniASꎬCarsonKAꎬetal.AssociationbetweenBRAFV600Emutationandmortalityinpatientswithpapillarythy ̄roidcancer[J].JAMAꎬ2013ꎬ309(14):1493 ̄1501.[24]LiuRꎬZhangTꎬZhuGꎬetal.RegulationofmutantTERTbyBRAFV600E/MAPkinasepathwaythroughFOS/GABPinhumancancer[J].NatCommunꎬ2018ꎬ9(1):579.[25]XingMꎬAlzahraniASꎬCarsonKAꎬetal.AssociationbetweenBRAFV600Emutationandrecurrenceofpapillarythyroidcancer[J].JClinOncolꎬ2015ꎬ1ꎬ33(1):42 ̄50.[26]KimSKꎬLeeJHꎬWooJWꎬetal.BRAFV600Emutation:differ ̄entialimpactoncentrallymphnodemetastasisbytumorsizeinpa ̄pillarythyroidcarcinoma[J].HeadNeckꎬ2016ꎬ38Suppl1:E1203 ̄1209.[27]KimSJꎬMyongJPꎬJeeHGꎬetal.CombinedeffectofHashimotoᶄsthyroiditisandBRAF(V600E)mutationstatusonaggressivenessinpapillarythyroidcancer[J].HeadNeckꎬ2016ꎬ38(1):95 ̄101.19细胞应激对外泌体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刘朝阳1ꎬ李文博2ꎬ王炜2ꎬ胡雅茹1ꎬ任伟宏2(1河南中医药大学ꎬ郑州450000ꎻ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㊀㊀摘要: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直径30~150nm的细胞外囊泡ꎬ由脂质㊁核酸和蛋白质组成ꎬ介导着细胞间的信息交流ꎮ细胞应激是细胞对各种不利因素产生的一系列增强细胞生存能力的适应性代偿反应ꎮ研究表明ꎬ外泌体是细胞应对各种不同的应激因素的关键分子ꎬ研究细胞应激对外泌体功能的影响有助于阐明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疗效ꎮ本文就细胞应激(包括热应激㊁氧化应激㊁低氧应激㊁基因毒应激㊁营养应激)对外泌体功能的影响进行了综述ꎮ㊀㊀关键词:外泌体ꎻ热应激ꎻ氧化应激ꎻ低氧应激ꎻ基因毒应激ꎻ营养应激㊀㊀doi:10.3969/j.issn.1002 ̄266X.2019.34.025㊀㊀中图分类号:Q256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 ̄266X(2019)34 ̄0092 ̄04㊀㊀外泌体是细胞内多囊泡体与细胞膜融合释放到细胞外环境的直径30~150nm的囊泡ꎬ外泌体由脂质㊁核酸(mRNA㊁miRNA㊁lncRNA和circRNA)和蛋白质(受体ꎬ转录因子ꎬ酶)组成[1ꎬ2]ꎮ细胞通过外泌体将脂质㊁核酸或蛋白质转移至受体细胞中ꎬ介导细胞间通信ꎬ调节细胞的生理和病理状态ꎬ如炎症㊁免疫反应㊁血管生成㊁细胞死亡㊁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癌症等[3]ꎮ细胞应激是指在细胞受到各种理化代谢或生物性损伤因素时ꎬ产生一系列适应性的代偿反应ꎬ以增强细胞的抗损伤能力和生存能力ꎮ现已发现ꎬ细胞能够通过外泌体来对应激做出反应ꎬ即不同的应激因素会影响细胞分泌的外泌体的丰度㊁组成以及功能ꎬ以此来调节细胞间的信息交流[4]ꎮ对外泌体介导的细胞应激反应的深入研究ꎬ有助于人们阐明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疾病治疗的疗效ꎮ现就细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19zx009)ꎮ通信作者:任伟宏(E ̄mail:ren_weihong@163.com)胞应激(包括热应激㊁氧化应激㊁低氧应激㊁基因毒应激㊁营养应激)对外泌体功能的影响进行综述ꎮ1 热应激对外泌体功能的影响㊀㊀热是最常见的应激因素之一ꎬ蛋白质会因温度升高而变性ꎬ进而失去活性和丧失功能ꎬ因此热应激是细胞应激中典型的蛋白毒性类型ꎮ蛋白质功能发生变化会干扰细胞内部的稳态ꎬ产生热休克反应(HSR)ꎮHSR的主要效应物是热休克蛋白(HSP)ꎬHSP能帮助蛋白质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ꎬ维持细胞的稳态ꎮ研究表明ꎬ不论外泌体来源如何ꎬ其内部均广泛存在着HSP70和HSP90[5]ꎮCho等[6]发现热应激(43ħꎬ30min)处理后的小鼠结肠癌细胞分泌的外泌体中HSP70的含量较未经处理的细胞高ꎬ同时ꎬ热应激处理后产生的外泌体能够激活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ꎬ触发协同免疫反应ꎬ并能增强辅助性T细胞1(Th1)型免疫应答ꎬ清除肿瘤细胞ꎮZhong等[7]发现ꎬ热应激(42.8ħꎬ4h)能够使胃癌患者的[28]CiarrocchiAꎬCavutoSꎬPianaS.BRAFV600Emutationandpa ̄pillarythyroidcancer[J].JAMAꎬ2013ꎬ310(5):534. [29]BroseMSꎬCabanillasMEꎬCohenEEꎬetal.Vemurafenibinpa ̄tientswithBRAF(V600E) ̄positivemetastaticorunresectablepap ̄illarythyroidcancerrefractorytoradioactiveiodine:anon ̄random ̄isedꎬmulticentreꎬopen ̄labelꎬphase2trial[J].LancetOncolꎬ2016ꎬ17(9):1272 ̄1282.[30]RoskoskiRJr.TargetingoncogenicRafproteinserine/threonineki ̄nasesinhumancancers[J].PharmacolResꎬ2018ꎬ135:239 ̄258. [31]BroseMSꎬNuttingCMꎬJarzabBꎬetal.Sorafenibinradioactivei ̄odine ̄refractoryꎬlocallyadvancedormetastaticdifferentiatedthy ̄roidcancer:arandomisedꎬdouble ̄blindꎬphase3trial[J].Lan ̄cetꎬ2014ꎬ384(9940):319 ̄328.[32]HewettYꎬGhimireSꎬFarooqiBꎬetal.Lenvatinib ̄Amultikina ̄seinhibitorforradioiodine ̄refractorydifferentiatedthyroidcancer[J].JOncolPharmPractꎬ2018ꎬ24(1):28 ̄32.[33]WellsSAJrꎬRobinsonBGꎬGagelRFꎬetal.Vandetanibinpa ̄tientswithlocallyadvancedormetastaticmedullarythyroidcancer:arandomizedꎬdouble ̄blindphaseⅢtrial[J].JClinOncolꎬ2012ꎬ30(2):134 ̄141.[34]KarouliaZꎬGavathiotisEꎬPoulikakosPI.NewperspectivesfortargetingRAFkinaseinhumancancer[J].NatRevCancerꎬ2017ꎬ17(11):676 ̄691.(收稿日期:2019 ̄08 ̄17)29。

植物免疫系统中的信号转导通路

植物免疫系统中的信号转导通路

植物免疫系统中的信号转导通路植物无法逃离环境的威胁,它们只能通过不同的机制来对抗病原体和有害环境。

植物的免疫系统包括两个主要方面:基础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基础免疫是植物对常见的病原体和环境应激的回应,而适应性免疫则是植物对先前未遇到的特定病原体的特异反应。

植物在免疫应答中涉及到一系列的信号转导通路,最终导致基因表达的改变和产生免疫反应。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植物免疫系统中的信号转导通路。

1. PAMPs信号通路PAMPs (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信号通路是植物基础免疫的一个重要部分。

PAMPs 是微生物体表面上的分子,如蛋白质、多糖和核酸。

它们是微生物的“指纹”,可以被植物的受体感知。

当一个 PAMPs 被植物受体识别后,植物会产生一系列的信号转导反应,导致基因表达的改变和免疫应答的触发。

这些反应包括钙离子(Ca2+)信号、PIP2 次级信号、激活蛋白激酶(MAPK)模块、NADPH 氧化酶的激活、转录因子激活等。

此外,PAMPs 信号通路还涉及一些基因的转录,例如 WRKY、MYB、NAC和 ERF 家族转录因子等。

这些转录因子能够导致基因的表达变化,从而激发免疫应答。

2. R蛋白信号通路R 蛋白(Resistance proteins)信号通路是植物适应性免疫的关键组成部分。

R蛋白能够识别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寄生性微生物。

当一个 R 蛋白识别到目标病原体时,它会形成一个信号复合物,促进一系列的信号转导反应。

这些反应包括活化特异性NADPH 氧化酶、活化植物激酶(PIK)、活化 MAPK 和其他激酶以及调控转录因子的激活等。

R 蛋白信号通路还包括一些特定的转录因子,例如:TGA 转录因子和 EDS1 转录因子。

TGA 转录因子是一种可激活植物抗氧化酶的DNA结合蛋白。

EDS1 转录因子在植物免疫应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与 PAD4、NPR1 等蛋白质相互作用,调节免疫反应基因的表达。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

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
由非免疫细胞(如血管内皮细胞、表皮细胞、成 纤维细胞等)和免疫细胞产生; 小分子蛋白,分子量约8~80kD; 在免疫细胞分化发育、免疫调节、炎症反应、造 血功能中均发挥重要作用;广泛生物学活性; 参与人体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
细胞因子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 干扰素(interferon,IFN) 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 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CSF) 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GF) 趋化因子(chemokine):趋化性细胞因子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
Inducing stimulus
Cytokine gene
Cytokineproducing cell
Cytokine Receptor
Overview of the induction and function of Cytokine
signal
Gene activation
Biological effects
趋化因子的结构与功能
一、 趋化因子概述 二、 趋化因子受体 三、 趋化因子的结构特点 四、 趋化因子的生物学作用 五、 某些应用



趋化因子的发现

趋化因子的共性


趋化因子的分类
趋化因子的发现
起始期(80s中) 未形成概念 成熟期(80s后) 完整概念/分类 高潮期(90s中) 发现CCR5
+44 (0)28 9097 2206
Fig. 1. Model for the potential antiinflammatory effects of IL-33.The dual effects of IL-33 activity are depicted. The precursor form of IL-33 is processed in the cytoplasm, possibly by the activity of a multiprotein caspase-1–containing complex known as an inflammasome. Once released from the cell, IL-33 binds its receptor complex at the cell surface. This complex, which contains ST2 and (by analogy to other IL-1 receptor family members) an as-yet-unidentified accessory receptor recruits the TIR domain–containing adaptor MyD88 to its intracellular domain through a homotypic TIR-TIR interaction. Subsequent recruitment of the serinethreonine kinases IRAK1 and IRAK4 and downstream activation of the E3 ligase TRAF6 are thought to drive NF-κB and MAPK activation and the subsequent production of the Th2-specific cytokines IL-4, IL-5, and IL13. Unprocessed IL-33 accumulates in the nucleus, where it acts as a transcriptional repressor. NEMO, NF-κB essential modifier. SIGGR, single immunoglobulin IL-1R-related molecule.

群体感应淬灭_防治植物细菌病害的新策略

群体感应淬灭_防治植物细菌病害的新策略

26(3)241-247 中国生物防治 Chines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 ontrol 2010年8月群体感应淬灭———防治植物细菌病害的新策略张力群13,田 涛2,梅桂英1(11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病理系,北京100193;21天津市植物保护研究所,天津300112)摘要: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是细菌的一种调控机制,指细菌通过感应特定信号分子的浓度来感知周围环境中自身或其它细菌的数量,并调整相关基因的表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多种植物病原细菌利用QS系统调控致病因子的表达,因此,QS系统可以作为细菌病害防治的新靶点。

对细菌QS调控机制的干扰和破坏称为群体感应淬灭(quorum quenching)。

本文介绍了QS与植物病原细菌致病性的关系,以及近年来群体感应淬灭研究的新进展。

关 键 词:植物病原细菌;生物防治;群体感应;群体感应淬灭中图分类号:S476;Q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9261(2010)0320241207 Q uorum Q uenching,a N e w Strategy for Controlling Plant B acterial DiseasesZH ANGLi2qun13,TI AN T ao2,MEI G ui2ying1(11Department of Plant Pathology,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eijing100193;21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T ianj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T ianjin300112,China)Abstract:Quorum sensing(QS)enables bacteria to m onitor their own population density by means of small,diffusible signals and to coordinate the expression of specialized genes with cell density.Many phytopathogenic bacteria em ploy the QS system to regulate the expression of their virulent factors.This makes QS a very attractive targe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disease2suppressive strategies.The ability to disrupt QS is known as quorum quenching.This review provides an overview on the relationship be2 tween QS and pathogenicity of phytopathogenic bacteria,and on the progr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quorum2quenching strategy in plant diseases control during the last decade.K ey w ords:bacterial phytopathogens;biocontrol;quorum sensing;quorum quenching1 细菌的群体感应早在20世纪60年代,研究人员就发现作为单细胞生物的细菌有个体间交流的能力,并能表现出一些多细胞生物的性状,这种细菌间的信号交流方式称作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 QS)。

趋化因子家族及其受体基础研究进展

趋化因子家族及其受体基础研究进展

趋化因子家族及其受体基础研究进展趋化因子(Chemokine)是一类小分子碱性蛋白,主要的功能是能够趋化细胞定向移动。

目前已经发现的趋化因子有50多种,随着研究的深入,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结构、功能及在体内的作用已经被众多的研究者发现。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相互作用,可以参与多种生理功能,比如细胞的生长、发育、分化、凋亡和分布等,在病理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如炎症反应、病原体感染、创伤修复及肿瘤形成和转移等。

趋化因子一般由70-125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较小(6-14KD)。

按照一级肽链结构特点,其N端半胱氨酸残基的位置和数目可将趋化因子分为4个亚族:CC、CXC、C和CX3C(C为半胱氨酸,X为任意氨基酸)。

四类趋化因子结构相似性较高,氨基酸序列具有一定的同源性。

根据趋化因子的表达方式以及其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可以将他们分为两类:内环境稳定性趋化因子和炎症性趋化因子。

内环境稳定性趋化因子主要在归巢场所表达,有着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并且对淋巴细胞归巢及成熟有着明确的作用。

炎症性趋化因子由受到刺激的细胞表达,如炎性细胞因子的诱导、细菌毒素或其它破坏内环境稳定的因素的刺激,主要功能是募集效应细胞,在协调天然和获得性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大多数的趋化因子属于CC和CXC两个亚族族。

其中CC亚族有28个成员(CCL1-CCL28),主要对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肥大细胞、树突细胞、NK细胞、T和B淋巴细胞等具有强大趋化活性,比较重要的有: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CCL2)、巨噬细胞炎症蛋白(MIP/CCL3)、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活化时表达下降的因子(RANTES/CCL5)等;CXC亚族有17个成员(CXCL1-CXCL17),CXC亚家族主要作用于中性粒细胞,这个亚族比较重要的趋化因子有:白细胞介素-8(IL-8/CXCL8)、γ干扰素诱生的单核因子(Mig/CXCL9)、γ干扰素诱生蛋白10(IP-10/CXCL10)、基质细胞来源因子1(SDF-1/CXCL12)等。

趋化因子受体CCR研究概述

趋化因子受体CCR研究概述

趋化因子受体CCR研究概述趋化因子要发挥生物学作用,必须与相应的受体结合才行。

趋化因子受体(Chemokine Receptor)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具有7个富含疏水氨基酸的α螺旋穿膜区结构,主要表达于骨髓来源的各白细胞亚群,同时也表达于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等类型的细胞。

趋化因子受体根据其结合的配体不同也分为4个亚家族:CCR、CXCR、XCR和CX3CR。

其中CCR亚族已克隆11种(CCR1-CCR11),CXCR亚族6种(CXCR1-CXCR6),另俩个亚族分别各有1种:XCR1和CX3CR1。

本文主要论述CCR的研究进展。

CCR1对多种人类CC趋化因子有反应,包括钙动员、腺苷酸环化酶抑制、细胞外酸化和趋化性增加。

CCR1已经从多个种属获得克隆,如恒河猴、兔、小鼠和大鼠,并且这些序列之间存在高度的序列同源性,人和恒河猴的相似性为87%。

人CCR1序列的大部分显著特征是保守的,其存在的变化主要限于N末端和细胞外环,可能参与配体结合的区域。

人和小鼠CCR1蛋白以高亲和力结合人和小鼠CCL3和CCL5。

通过靶向基因破坏研究和通过有效的CCR1拮抗剂的研究,提供了对CCR1的生理和病理生理作用的了解。

CCR2的cDNA可以编码两个蛋白质CCR2A和CCR2B。

CCR2B是主要表达形式,并且在慢性炎症中起作用,特别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多发性硬化疾病。

CCR2的mRNA可以在单核细胞、血源性树突状细胞、天然杀伤细胞和T淋巴细胞中检测到,但不能在嗜中性粒细胞或嗜酸性粒细胞中检测到。

抗体研究显示CCR2B在单核细胞、活化记忆T细胞、B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中表达。

CCR2通过与配体结合,产生许多生物学信号,包括腺苷酸环化酶的抑制、细胞内钙动员和细胞趋化性的增加。

CCR2已从许多物种克隆,包括小鼠、大鼠和恒河猴。

序列高度同源并且显示与人CCR2的78-95%氨基酸一致。

小鼠CCR2特异性结合了具有高亲和力的与MCP-1和MCP-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K3 ,-+);&,-+,,$%4,-.0L,"*5,(42M,,%*L: 79E;F;!*: J4,2), 8.66 ,126 $; 1 92A6 ,@( & I) %6’ &($*( %@ AB&0/<$6’A. #( 81 I ) # ,%6’3,-E ,<($B ,80$ .6( I , 2%? I 92A6 ,$;/9 /,"=3%0- )0(%,-%1 )0-. -+% JO6 ./ 2J? &C;! 92A6 ,126 ,12 =%0% )0(%,-%1 )0-. -+% JO6 ./ 2J? &C;! 92A6 ,Q)-+ $;/9 /,"=3%0- )0(%,-%1 )0-. -+% B(2 <R "01 C;% R ()-% ./ 2PJB& 92A6 ,126 ,Q)-+ 12 /,"=3%0- )0(%,-%1 )0-. B5& # ()-% ./ 2PJL
趋化信号转导过程中负责编码组氨酸激酶的基因, 为了研究菌株趋化性在农药原位降解中的作用, 通过基因打靶 的方式使 ! > *$+,%) GHH4’ 染色体上单拷贝的 -.#/ 基因失活, 成功地获得了 IJ 的趋化突变株 ! > *$+,%) GKL, 突变 , 发现在灭菌与未灭菌土壤中趋化 株与野生菌株生长能力没有显著差异。通过土壤盆钵试验 (IJ 浓度为 5%8M/NM) 说明菌株 GHH4’ 趋化性的丧失会减慢其对农药 突变株对 IJ 的降解能力低于原始出发菌株 GHH4’ 约 $%O ( #%O , 的降解, 趋化性在农药的原位降解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甲基对硫磷 关键词:趋化性;农药降解;!"#$%&’&()" *$+,%) GHH4’;-.#/ 基因; 中图分类号: P’"$ 文献标识码: K 文章编号: %%%’4&$%6($%%")%#4%!"’4%&
引物及 %&’ 扩增条件
L00%"$)0= !SX AE @F B5& # 7%3",[( B5& #
!"#$% F 9O7 2,)3%,( "01 9O7 *.01)-).0( (@Z!HZ) 6%Y4%0*%( ./ 2,)3%,( ?%0"-4,"$ !SX L!]L]O!!O]]O]OO]L!]LL]L L]OL!]O!OLL]O]!!LO]OO]O LLLLL]L!O!LOLL!LLLLO!]!O!]O! OOOOL]L!O!O]!OOO]!OLL]!OL]O] BE BE
收稿日期: $%%&4’%4’$;接受日期: $%%&4’’4$’;修回日期: $%%"4%#4%"
EGF 表!
6-,")0( ., 2$"(3)1( 6-,")0( 9: 24-)1" !""; & # : $%&’ ?<@ ! # : $%&’ ?<@ ! 2), " # : $%&’ 6J&D"2), - : A0.’=( ?LK 9$"(3)1( 2J? &C;! 26O&FH 2PJB& 27KADD 2J?L 2J?K 2PJL 2LK 92A6 <)=+ %//)*)%0- 3%-+5$ 2","-+).0 1%=,"1)0= (-,")0
!"(
同源重组打靶载体的构建
参照模式菌株 - : A0.’=( K!FEED 的全基因组序 列, 根据保守序列设计扩增编码组氨酸激酶磷酸化 的基因 ( $;/9 ) 引物 (表 F) , 扩增目的条带 $;/9 。将 扩增的 $;/9 片段与 2J?&C;! 载体连接获得 2J?L。 以 26O&FH 为模板, 引物 K\ 和 K7 扩增出含启动子 的 K3 抗性基因片段, 两端同时引入 B5& # 酶切位 点, 连接到 2J?&C;! 载体上, 命名为 2J?K。 C;% ’ 和 B(2 <’ 双酶切 2J?L, 将 F[# 左右的 $;/9 大部 分片段连到同样酶切的 2PJB& 质粒载体上, 转化 获得 2PJL。用 B5& # 分别单酶切 # : $%&’ ?<@ ! $A’6 分别回收 &D[# 的 2PJL 线性片段 2PJL 和 2J?K, 和 &[# 的 K3 片段, 将 K3 片段连接到 2PJL 的 B5&
细菌的趋化性 ( @E,8FQ129:) 是细菌响应环境化学物 质梯度的移动, 是细胞对碳源、 能源竞争的一种表 现。近几年来, 细菌趋化性与降解性之间的关系研 究开始受到科研工作者的关注, 许多研究表明细菌 的趋化性和降解特性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趋化性可 以使降解菌株有效地感应到污染物, 增加污染物周 围的细菌密度, 提高污染化合物的生物降解性。而 且, 趋化性可以增加细菌寻找合适碳源和氮源的机 会, 使细菌在有限碳、 氮源环境中与土著微生物的竞 争中表现出优势 。 趋化反应过程中负责信号转导的相关基因相对 保守, 研 究 也 比 较 成 熟, 在大肠杆菌 ( 0"-.#1,-.,) 、3)2’&(#22) "#1&4)1 、!"#$%&’&()" )#1$5,(&") 、! > -&2, ) *$+,%)、 6,7&8,$’ 2#5$’,(&")1$’ 和 9.&%&8)-+#1
表#
9,)3%,( 0"3%( $;/9 K3 L\ L7 K\ K7
和 HDX 培养。 !"$ 分子生物学操作 细菌总 ?TL 的制备、 酶切、 酶连、 载体脱磷、 #: 转化、 质粒提取等操作方法见 $%&’ 普通感受态制备、 参考文献 [B] ; ?TL 的回收纯化按照试剂盒说明书 实验中所用 进行; ?TL 测序委托 !"K"7" 公司完成; 的引物及 9O7 扩增条件列于表 F。
涤 & 次, 浓缩后按 & ^ & ^ & 混合 H 种菌液于微孔滤膜 (DVFF 上, 过滤除去滤液, 置于不含抗生素的 >’ 3) $ 培养基上 HDX 培养, 直接 FE+ 后用无菌水洗下菌体, 涂布于含 &DD =S3> L32、 @D =S3> K3 和 @D =S3> 6-, $ $ $ 的 >’ 平板上。 !"* 趋化分析方法 游动平板分析法 ( 6Q",3 2$"-% "(("5) : 取处于对
!" 卷 # 期 $%%" 年 & 月 ! 日
微 生 物 学 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趋化信号转导基因 "./! 突变对 01/23(4(-$1 52#&3$ !""#$ 甲基 对硫磷的趋化性及原位降解的影响
文 阳,蒋建东,邓海华,蓝 鸿,李顺鹏"
(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农业部农业环境微生物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 南京 $’%%65)

要:!"#$%&’&()" *$+,%) GHH4’ 是一株甲基对硫磷 (IJ) 高效降解菌株, 同时对 IJ 具有趋化性。 -.#/ 基因是菌株
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降解效果不仅仅取决于 降解能力本身, 而且依赖于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
[’, $] 以及降解性细菌与土著微生物之间的竞争能力 。
本文以本实验室分离到的一株高效甲基对硫磷
[3] (IJ) 的降解菌株 ! > *$+,%) GHH4’ 为研究对象, 通 [!] , 发现该菌株对 IJ 同样具有趋化 过游动平板法 性。通过基因打靶使 GHH4’ 菌株中单拷贝的趋化信
(L32) 为 &DD 卡那霉素 ( K3) 为 @D 链霉 =S3>, =S3>, $ $ [&D] 素 ( 6-, ) 为 @D 每升含 =S3>。 % 趋 化 培 养 基 : $ (T<E ) KF <9UE DVG=, K<F 9UE DVH=, J=6UE F 6UE &VD=, 琼脂糖 DVFW 。& 趋化缓冲 DVF=, T"O$ DV@=, 2< GVD, [&&] 液 :ED33.$S> KH 9UE ,DVD@W 甘 油,&D33.$S> 2<GVD。 M?!L, !"# 细菌培养 # : $%&’ 和 - : A0.’=( 分别于 >’ 培养基中 HGX
[ ,] "*.)#1&,%#" 等菌属中都进行了许多研究 ! 5 ,其信号 转导的过程主要通过甲基酯酶 ( RE,S) 和甲基转移 [#]
号转导基因 ( -.#/ ) 失活, 验证该趋化突变株在土壤 原位条件下对 IJ 的降解能力的变化,研究趋化性 和降解性之间的关系, 阐明趋化性在农药原位降解 中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