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之图说历史:古画中的中国男人:闲逸懒散不修边幅素材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上最经典的15幅人物画

中国历史上最经典的15幅人物画

中国历史上最经典的15幅人物画仕女画是古代人物画的一个分支,具有悠久的历史。

战国、西汉墓葬中出土的帛画上,就有体态动人的妇女形象;唐宋以来,随着人物画的兴旺发达,仕女画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产生了不少专门画仕女的画家,并成为一门较为独立的画科。

明清时期人物画相对衰微,但仕女画仍然有新的发展。

中国古代人物画的重要特点:(1)中国古代人物画对于人物的描绘,不仅仅是满足外形的肖似,而是更着重人物性格与内心世界的揭示,即所谓的传神。

(2)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独特传统,还表现在善于运用长卷的形式,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真实而细致地描绘现实生活的场景及其人物活动。

(3)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独特传统,还表现在高度的笔墨技巧与技法的多样性。

从画法上讲都属于工笔画。

其中有工笔重彩,也有工笔淡设色。

从这些中国古代人物画可以见到,古代人物画达到的高超艺术水平。

是古代画家们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了这些动人的艺术形象。

1《韩熙载夜宴图》五代十国南唐顾闳中,现存宋摹本,绢本设色,宽28.7厘米,长335.5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2《簪花仕女图》传为唐代周昉绘制的一幅画,粗绢本,设色,纵46厘米,横180厘米。

卷无作者款印,亦无历代题跋及观款。

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3《虢国夫人游春图》绢本,设色,纵51.8厘米,横148厘米,唐代画家张萱的作品,原作已佚,现存的是宋徽宗摹的摹本,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4《捣练图》唐代张萱《捣练图》原属圆明园收藏。

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5《唐人宫乐图》唐佚名绢本设色 48.7x69.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6《步辇图》唐阎立本绢本,设色,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

现藏故宫博物院7《游骑图》唐,佚名,绢本设色,纵22.7厘米,横94.8厘米。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8《文苑图》五代周文矩,绢本设色,纵37.4厘米,横58.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画面左上方有宋徽宗赵佶题“韩滉文苑图”。

安徽省“皖南八校”2022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有答案)

安徽省“皖南八校”2022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有答案)

安徽省“皖南八校”2022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有答案)“皖南八校”2022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皖八”理事会(18校)审定2021.12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美术属于视觉艺术,在专业院校授课中,讲解中外美术史、鉴赏名家名作等,大多需要辅之以图片。

离开图像讲美术,几乎不敢想象。

但在今天,很多音频平台推出美术课,用声音塑造美术史波澜壮阔的景观,吸引着越来越多人参与其中。

美术类音频节目能否“声入人心”,在大众美育的广阔天地中探索出一条新路?美术类音频节目的兴盛,与近年兴起的“耳朵经济”密切相关。

有数据显示,我国在线音频用户规模保持连续增长态势,2020年在线音频用户规模达5.7亿人。

日常生活中,美术类音频节目凭借其可随时听、反复听等优势,满足人们对知识的需求、对美的向往,以及对碎片化时间的利用。

一些音频平台和网络社区平台,多方合作推出原创美术普及类课程。

一些知名出版社和杂志社,也依托自身资源,推出美术类音频节目。

这些音频节目围绕中外美术史、美术家、美术作品以及美术展览展开,多由专业院校的知名教授和专家撰写文案并录制。

为使节目更受听众欢迎,有的音频节目跳出传统美术史线性叙事的方式,从人们熟知的美术作品或感兴趣的美术话题入手,创新讲授的角度和方法。

例如,《清明上河图》中的开封城是北宋时期真实构造吗?《富春山居图》好在哪里?通过学者深入浅出的解读,名作与大众间的距离被拉近,一些优质美术类音频节目的播放量甚至破亿。

一些博物馆、美术馆也推出线上音频节目,让官微化身电台,讲述展览和藏品背后的故事,以促进公共教育。

【精品美术】高中美术课件:中国古代人物画(共43张PPT)

【精品美术】高中美术课件:中国古代人物画(共43张PPT)
夜宴图》;本画分夜宴听乐、观舞、歇息、清吹、散宴五段。
三、体会中国人物画“以形写神”。
第一段:夜宴听乐
仔细观察,主人翁韩熙载的神态有何特点?
三、体会中国人物画“以形写神”。
第二段:观舞
韩熙载是 高兴的,还是 郁闷的?
三、体会中国人物画“以形写神”。
从人物的穿着中,你 看出了人物有何特点?
三、体会中国人物画“以形写神”。
油画用色丰富厚重。中国画用色轻淡。
欣赏中西方人物画名作,请比较它们的造型技法不同之处。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
意大利拉斐尔《圣母子》
油画以明暗面块造型为主。中国画以线造型为主。
欣赏中西方人物画名作,请比较它们在主客观表达方面的不同之处。
北宋梁楷 《太白行呤图》 法国安格尔 《莫瓦铁雪夫人像》
油画注重客 观的描绘。中国 画注重程式化表 现,以意趣为主
五代:顾宏中《韩熙载夜宴图》
第四段:清吹
第三段:休息
三、体会中国人物画“以形写神”。
第五段:送客
三、体会中国人物画“以形写神”。
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李后主刚即位时,猜忌心很重,鸠杀了很多从北方来的大臣,韩熙载因为是北 方人,始终没有得到重用。韩熙载为逃避南唐李后主的猜疑而故意纵情声色。李 煜对韩熙载的放荡行为很不满意,就派画家顾闳中潜入韩家,仔细观察韩的所作 所为,然后画出来给他看。这幅画今天珍藏在故宫博物院,画名就叫《韩熙载夜 宴图》。
四、体会中国人物画“意趣、神采”。 梁楷《六。 屈子行吟图 明 陈洪绶
四、体会中国人物画“意趣、神采”。 南宋:李嵩《货郎图》
四、体会中国人物画“意趣、神采”。 清黄慎《渔翁渔父图》
步辇图 唐 阎立本
历代帝王图

【精品美术】高中美术课件:中国古代人物画(共36张PPT)

【精品美术】高中美术课件:中国古代人物画(共36张PPT)
这些西洋传教士带来了西洋画的凹凸明暗和透视法最初他们以西方油画的绘制方式进行创作后来因为要适合皇帝的欣赏趣味改而采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结合中国画的传统技法画出一些融合中国西画风的作品
中国画的分类 道释画
中国画的分类 仕女画
中国画的分类 肖像画
中国画的分类 风俗画
中国画的分类
历 史 故 事 画
一、战国是人物画的早期发展阶段。 《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
二、两晋南北朝是人物画的进一步提高阶段。 《洛神赋图》、《女史箴图》
三、唐朝是人物画的成熟阶段。 《历代帝王图》、《步辇图》 等
四、五代是人物画的承前启后阶段 《韩熙载夜宴图》
人物画的早期发展: 战 国
龙 凤 人 物 图
ZHONGGUO GUDAI RENWUHUA

唯美主义色彩的写意,

采用极为工细的手法,
线条细劲、流动,设色 妍丽、明快。
唐 寅
• 明代后期的人物画,陈 洪绶异军突起,他所画 的人物形象夸张甚至变 形,气势伟岸,格调高 古,线条刚柔相济,富 有装饰性。
《对镜仕女图》 陈洪绶
• 明清之际,西方的文化 和艺术伴随着西洋传教 士的到来而影响了中国 的传统文化艺术。这些 西洋传教士带来了西洋 画的凹凸明暗和透视法, 最初他们以西方油画的 绘制方式进行创作,后 来因为要适合皇帝的欣 赏趣味,改而采用中国 画的工具材料,结合中 国画的传统技法,画出 一些融合中国西画风的 作品。
两晋南北朝 时期的人物画特点:
一. 在塑造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更加强对人物神情 的刻画,即所谓“传神”也. 二. 运用均匀细腻的线条,有“春蚕吐丝”及“游 丝”描之称,是其线条的集中表现.

第一个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绘画理

高中历史之图说历史:中国历代才女鉴赏(组图)素材

高中历史之图说历史:中国历代才女鉴赏(组图)素材
高中历史之图说历史:
中国历代才女鉴赏(组图)
班昭:汉 班固,班超之妹。
代表作:续写汉书。
蔡琰:即蔡文姬,东汉蔡邕之女。 作《胡笳十八拍》: 汉末大乱,连年烽火,
蔡文姬在逃难中被匈双所掳,流落塞外,后来与左贤王结成夫妻,生了两个儿女。
在塞外她度过了十二个春秋,但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曹X平定了中原,与
花蕊夫人随孟昶流亡北行,夜宿葭萌驿站,感怀国破家亡的哀愁,在馆壁
上题了这首《采桑子》,因军骑催促,只得半阕,却一字一泪。
《采桑子》
初离蜀道心将碎,
离恨绵绵。
春日如年,
马上时时闻杜鹃。
宋太祖赵匡胤久慕花蕊夫人的才名,召见了她并命她赋诗一首
,花蕊夫人就做了这首满怀亡国之恨和故国之思的诗。传说花蕊夫人最终
嫉恨班婕妤人品才学,班婕妤恐日久见危,求侍奉太后于长信宫,《团扇诗》
应是作于长信宫中,这首小诗词彩清新,情致哀怨,பைடு நூலகம்表现的却委婉含蓄,
有一种怨而不怒的气度。
《团扇诗》
新裂齐纨素, 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 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 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 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 恩情中道绝。
甄皇后
念君去我时, 独愁常苦悲。
想见君颜色, 感结伤心脾。
念君常苦悲, 夜夜不能寐。
女皇武曌则天大帝 古往今来唯此一女...
侯夫人
隋炀帝在位期间广造高楼,并网罗天下美女数千名纳于迷楼中幽闭,
侯夫人就是这几千名一辈子都没有见过隋炀帝的宫女之一,侯夫人最后
自缢而死,一个美丽的才女,就这样被白白死去了,身后只留下了几首
的归宿是被赵匡胤纳入后宫,并一直得遇恩宠,如果真是这样,

中国古代绘画名家及其作品PPT课件

中国古代绘画名家及其作品PPT课件

.
13
《送子天王图卷》
目前流传的被认为是吴道子的作品主要有《送子天王图 卷》、曲阳北岳庙的鬼伯、孔子像、观音子尚缺乏证明, 然而是一幅优秀的古代作品。图卷最后一段取材《瑞应本起 经》中净饭王抱了初生的释迦牟尼到神庙中,诸神为之慌忙 匍伏下拜的故事。净饭王捧着婴儿,以一种小心翼翼的动作 ,充分透露出这一抱持者的崇敬心情;同时,那一跪拜在地 的孔武有力的天神,更不是单纯的跪拜,而是张皇失措、惶 恐万状的神态,是精神上完全降服了的表情。净饭王和天神 的这两个有充分的心理根据的动作便烘托出还在襁褓中的, 在画面上看不出任何直接的迹象来的小小婴儿的不平凡和无 上威严。这样的表现是通过人物的表情和内心的联系以阐明 主题,所以在绘画艺术技巧的发展上有创新的意义。
.
11
唐 阎立本 步辇图
描绘了贞观十五年,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来迎文成公主入藏时的情景。
在绘画技巧上,阎立本继承和发展了魏、隋以来的优秀传统,重视人物精神刻划。用
笔较顾恺之的“细密精致”更富于变化,有粗有细,有松有紧,富于表现力。用色上,他
吸取六朝的晕染法,能成功地把对象的质感和. 厚度表现出来。
中国古代绘画名家及其作 品
.
1
东晋 顾恺之 洛神赋图
以三国时代曹植《洛神赋》为题材,用生动的形象,完整地表现了赋的内容。 画中
的曹植带着随从,在洛水之滨凝神怅望,见到了思念已久的洛 神。远处凌波而来的洛神
,衣带飘逸,动态委婉从容,目光凝注,表现了关切、迟疑的神情。二人的思念之情溢于
卷面。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现传世的共有4件,绢本、设色,均为宋人摹本。分别收藏在
.
14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卷》
.
15
吴道子 《送子天王图卷》局部

中国古代人物画 ppt课件

中国古代人物画  ppt课件
• 谈谈人物画中间你最喜欢的作品,试运用 中国古代人物画的艺术传统对作品进行分 析。
ppt课件
23
ppt课件
19
襄阳画家刘庸之隐居“永乐宫”17年完成1000余平方术传统与重要画论
1 东晋顾恺之的艺术实践及其理论 理论:“传神写照” “迁想妙得”
气韵生动
2 南齐谢赫“六法论”骨法用笔
应物象形
随类赋彩
经营位置
ppt课件 传移摹写
21
部分流失海外的中国古代人物画
鸦片战争后的100多年间,由于列强掠夺,我国有大批历代名画流失海 外。目前已查录流失海外的中国历代名画高达2.3万件。其中美国、日本和欧 洲各占三分之一。欧洲主要分布在德、英、法、比利时、瑞典等国。
道释:描写仙佛僧道者。
风俗:描写社会风俗、市井人物者。
人物画的画法样式: 工笔、写意、兼工带写
ppt课件
3
探 究:
观察《文苑图》、《张卿子像》, 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人物是什么身份? 2、可以看出人物怎样的性格和神态?
ppt课件
4
《文苑图》,绢本设色,纵37.4厘米,横58.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据考证,此 图描绘的是唐玄宗时期著名诗人王昌龄任江宁(南唐都城)县丞时,在县衙旁的 琉璃堂与诗友们雅集的故事。
ppt课件
18
朝元图内容描绘道府诸神朝谒元始天尊,故名“朝元”。构图宏阔,气势磅
礴,个个神采奕奕,表情动作无一雷同。壁画以八个高3米的主像(南极、北
极、东极、玉皇、勾陈、木公、后土、金母)为中心,前画青龙、白虎二星君,
后有天蓬、天犹二元帅,周置仙曹、仙官、天丁、力士、太乙、侍臣、金童、
玉女、二十八宿,三十二帝君等,共画像394身。

高中历史之图说历史:方寸邮票见历史素材

高中历史之图说历史:方寸邮票见历史素材

高中历史之图说历史:方寸邮票见历史——以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3为例邮票不但是邮资凭证,负载邮政的使命,而且具有宣传教育、传播知识的功能。

小小邮票,魅力无穷。

邮票作为一种载体,把时间与空间、人物与事件结合,将历史上有影响力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通过方寸画面呈现给世人,从而成为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用邮票上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巧设题目,既能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又能巧用历史知识获得生活体验,符合新课改的理念。

右图是为邮票《屈原祠》,请据此回答1~3题:1.下列与诗人屈原所处的时代特征不符的是:A.“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B.“礼乐征伐出自诸侯”C.“畎亩之勤为社稷之牲”D.“学在民间”转向“学在官府”2、伟大的诗人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利用民歌的形式,开创的诗歌新体裁是A、乐府B、“楚辞”C、民歌D、赋3.屈原创立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与《诗经》合称“风骚”B.屈原所创作的诗歌新体裁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C.《离骚》的创作风格是现实主义D.“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右图“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请据此回答问题:4.2.鸦片战争时期,以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的着眼点主要表现在A.军事技术方面 B.历史地理方面C.社会制度方面 D.思想文化方面下图是纪念孔子诞生2540年的邮票,请回答5~7题:5.右图场所中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对学生述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B.教导学生:为政以德,不能滥用刑杀C.讨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问题D.学生问他何谓“仁”,他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

齐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说明孔子提倡A.仁者爱人B.克己复礼C.民贵君亲D.有教无类7.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经后世的不断地改造和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之图说历史:古画中的中国男人:闲逸懒散不修边幅中国历史上公认最倜傥潇洒的男子出自魏晋,画里画外,他们褒衣博带、肤白无须、袒胸露臂、被发跣足,以示不拘礼法。

而中国画家眼中的理想男人也正是这样安享诗酒田园之乐,远离功名利禄之途。

中国画家眼中的理想男人:闲逸懒散、不修边幅,安享诗酒田园之乐,远离功名利禄之途。

美髯?可以有。

腹肌?不存在。

宋徽宗《听琴图》2014年年中,中国男人的外貌突然成了传媒热门话题。

一群专栏女作家大声讨论“中国男人为什么这么丑”以及“中国男人配不上中国女人”,针对的是今天的中国男人。

而在漫长的中国绘画史上,中国男人到底是以何种外表示人的呢?用笔墨描绘,使理想中国男人获得了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美男子的形象。

轮廓柔和慈眉善目、高贵富态威风凛凛,或者瘦小精干骨骼清奇,中式审美与帅气无关,与传神有关。

魏晋风度流行时,褒衣博带、袒胸露臂的闲逸高士是审美主流;隋代阎立本《历代帝王像》、南唐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展示了当时体面的男性形象:正襟危坐、衣冠楚楚;北宋李公麟的人物画兼用白描和淡墨,注意人物外貌特征和神态的刻画;17世纪充满独创精神的人物画家陈洪绶,又用变形夸张把传说中的高古人物画出传神境界。

中国画家不对人写生,他们观察或想象,把性格特征牢牢记在心中,再画出来。

他们想表现的不是生理特征和服饰外表,而是人的心相。

工笔也好,写意也罢,重点在传神。

画的是名人高士,表达的是画家的价值判断和做人态度。

顾恺之与吴道子都把孔子画得老态龙钟又威严中国画中最早的男人是长沙马王堆帛画中驭龙的贵族,身着曲裾深衣,姿态优雅地做一件惊险的事。

从汉代到唐代,人物都是绘画的主要题材。

汉代壁画中的男性形象千姿百态,2014年7月至10月在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展出的“龙卧南阳——南阳汉代文物展”上,还有两个男人拥吻的画像石拓片。

儒家讲究中庸之道,当时画家表现有涵养的男人,却倾向于将他们描绘成相貌不寻常的道德楷模,而不是中规中矩的美男子。

《史记》记载孔子的长相是“生而首上圩顶”(头顶下凹),晋代顾恺之与唐代吴道子都把他画得老态龙钟又威严。

2006年孔子诞辰2557周年时,孔子基金会颁布了孔子标准像:国字脸、阔嘴、浓眉、长髯——当代人按当代审美重新想象了孔子的样子。

在5世纪的《女史箴图》中,作为宣扬女德的配角,男人被描述为出其言善的正人君子。

李泽厚说:“自曹丕确定九品中正制度以来,对人的评议正式成为社会、政治、文化谈论的中心。

”影响同样扩大到绘画领域。

“那些著名的诗人作家们,屈原、陶潜、李白、杜甫、曹雪芹……的想象画像,它们展示的不正是可以使你直接感触到的这个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吗?”才子多有美髯苏轼被林语堂赞为第一等男人,王国维也认为屈原、陶潜、杜甫、苏轼是中国男人中的翘楚,“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人间词话》)才子是中国画最爱表现的人物,而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独创性强的作品。

画中人也许笨拙古怪,但画家激赏的态度清清楚楚。

李公麟《扶杖醉坐图》中的苏轼、梁楷《李白行吟图》中的李白、陈洪绶《归去来图》中的陶潜,还有曾鲸的《葛一龙像》和任伯年为吴昌硕所画的数幅肖像,都是为中国男人所作的理想画像。

画家画历史人物或知己好友,也是“自画像”——表现自我情怀。

入画的中国男人极少被描绘为翩翩少年,他们多有美髯,身体隐藏在衣褶之下、山水之中,作为诗句和思想的形象化补充。

表现中国男人的新原则:“宁拙毋巧,宁丑毋媚”中国历史上公认最倜傥潇洒的男子出自魏晋,画里画外,他们褒衣博带、肤白无须、袒胸露臂、被发跣足,以示不拘礼法。

不羁的样貌成为当时的流行,《晋记》载:“谢鲲与王澄之徒,慕竹林诸人,散首披发,裸袒箕踞,谓之八达。

”中国画家眼中的理想男人:闲逸懒散、不修边幅,安享诗酒田园之乐,远离功名利禄之途。

南唐画家石恪的《二祖调心图》、没有名款的《柳荫高士图》,描绘的都是这种人物。

古人将知音视为友情的最高境界。

《听琴图》中,宋徽宗被描绘成专注抚弄琴弦的形象,他的三个听众陶醉在乐音之中。

元代王振朋的《伯牙鼓琴图》中,伯牙与知音惺惺相惜地互动,画活了男人之间的友谊。

明末清初,人物画变得套路化,但肖像高手如陈洪绶,却发展出表现中国男人的新原则:“宁拙毋巧,宁丑毋媚”。

陈洪绶画老子、钟馗、苏轼、陶潜、白居易等都有变形夸张,是公认的传神。

到了嘉庆、道光年间,画像成了普遍的事,不再是名人高士的专利。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写道:“古无小照,起于汉武梁祠画古贤烈女之像。

而今则庸夫俗子,皆有一行乐图矣。

”此时画家画朋友相聚雅集、修禊,也画一人独自垂钓、采莲。

道德意味淡了,生活情趣浓了。

禅师的笑容比蒙娜丽莎更加亲切而有幽默感高居翰认为:“中国画家特别强调线条,把线条当作主要的描绘和表现工具。

”(《中国绘画史》)笔墨最感性、最变化多端,手起手落、线粗线细,分寸感全在画家一念之间,无一定之规。

线条做主打,使画面格外有动态。

在相传是9世纪诗人王维所作《伏生授经图》中,《今文尚书》的作者秦博士伏生被用线条描绘得惟妙惟肖,他探出身子,一手持经一手指点讲解,而细细看去,这张生动的画作只有淡淡的红色轮廓,表现性完全来自熟练的线条。

吴道子也不用颜色,或只是淡淡勾勒。

他的绘画重线条,与书法关系更深,跟浓墨重彩的画院绘画形成鲜明对比,在后者因为年代久远而颜色剥落的时候,当风的吴带依旧飘逸。

唐宋交替的五代时期,人物画在南唐和蜀发展为两支。

李煜画院中的人物画家追随唐代传统,使张萱和周昉笔下的仕女在南唐微调体态又重生了;与此同时,“逸品”和水墨画在蜀都成都兴起,粗犷的线条被广泛地用在人物画上,配合当时兴起的禅宗价值观。

精美的禅宗法师肖像今天在日本存世很多,这些画像是当时禅师送给日本弟子留念的。

高居翰认为其中最好的一幅是《禅宗无准像》(1238年),保存在东京东福寺中。

这幅画令人想起《蒙娜丽莎》,但是禅师的笑容显然比贵妇更加亲切而有幽默感。

明代曾鲸发明没骨人物画,留下了不少人物写真,如《王时敏像》、《徐渭像》等。

画中穿衫子、戴儒巾的士人一本正经、不动声色,成了以后男人肖像的范本。

曾鲸的追随者任伯年在没骨中赋色,将西画技巧融入国画,他的人物鲜活、有个性,少了几分斯文拘谨,多了一些通达潇洒。

《芥子园画谱》把画人分为山水中点景人物和极写意人物大约9世纪,画家寄情山水花鸟,到了11世纪,描摹自然成了中国绘画的绝对主流,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今天。

除了以自然为主角,画家也喜欢表现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

最初自然只是作为故事的点缀,画法极为粗糙,但是逐渐地,景色画得越来越好,人反而成了峻岭江河的点缀。

这个传统从顾恺之《洛神赋图》开始,到12世纪,画家已经能够精美地描绘山水,同时把理想男人放入其中,以展示一种理想生活图景。

宋代画家马远之子马麟的大幅立轴《静听松风图》是这类作品中的经典,画中人仙风道骨。

李公麟的追随者南宋画家梵隆,也把罗汉画成山水中隐居的高士。

而在明代唐寅的《草堂梦仙图》中,高士于梦中漂浮在长生不老之境,亦真亦幻,与自然融为一体。

就是这自然中的一点人物,也被勾勒得各具情态。

清代《芥子园画谱》初集卷三,把画人分为山水中点景人物和极写意人物,画法各有不同。

山水人物“不可太工,亦不可太无势,全要与山水有顾盼”,画中人的气质必须是“清如鹤、望如仙,不可带半点市井气”;写意人物则“下笔最要飞舞活泼,如书家之张癫狂草”,姿势也被总结为对立、折花、聚坐、对语、醉扶、把书、倚石诸式。

看!这是一位有智慧的君子。

潘安、宋玉、南陵王、子都、宋文公、嵇康、卫玠、韩子高、慕容冲、独孤信,中国有传说中的美男子,却无美男画像。

画家心目中的理想男人与俊美无关。

在过去两千多年的图像中,有多少威严君王、潇洒名士和睿智禅师留在纸上,他们驭龙、抚琴、对饮,甚至只是坐在树下打瞌睡,他们的衣饰、随从、物品乃至周围的山水树木,都不是随随便便表现的,每一样都与高尚男人的标准有关。

用清晰的线条和清淡的色彩画成的高古名士,背后藏着一段段佳话和一个个表达认同感的画家。

如果说技术和激情结合才能产生杰作,那么中国画家显然对男人的德行而不是身体充满激情。

你从来也看不见中国画家强调男人的身材,一个最强壮的武夫也比不上米开朗琪罗画的女先知肌肉醒目。

但这丝毫无损于中国男人的力量感,知识和教养是男人的肌肉。

20世纪初国势衰落,东西方交流的增多更反衬出中国男人的“弱”。

然而有很多事例也证明中国男人的强。

巴黎《吾皆知》杂志刊载过一篇叫《天之子降临大地》的文章,文中写到晚清驻法外交官陈季同的轶事:“一个穿民族传统长袍的中国人在大歌剧院广场穿行……一辆大马车猛冲过来,差点将他撞翻在地。

车夫口吐不堪入耳之辞,对伊恶语相加,但一听对方反唇相讥,不禁惊呆了。

那个天之子竟然用最纯的巴黎口音和土语回敬他……”这是一个典型的故事,说明中国男人展示力量的方式,身体弱势但智力优越。

杂志为这件事配的插图,就是一个瘦小的中国男人从地图上崛起,吓退一群西方男女。

中国画家不会这么直白,他们只是让主人公自己安静地待着,最多有三五好友或一两个侍从陪伴,画中人也从没表现出明确的攻击性,但是猛虎也为他们臣服。

就算人物在山水中只是一个负手站立的小小背影,几乎要消失不见,画家也有本事画清重点:看!这是一位有智慧的君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