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桩功述要

合集下载

形意拳养生功法——桩功

形意拳养生功法——桩功

形意拳养生功法——桩功形意拳是我国三大内家拳(形意、太极、八卦掌)之一,位列中国四大名拳,以技击实战而著称,同时它的强身健体、修心养性、祛病延年之功效更为显著。

形意拳的内容包括等各种桩功、踩鸡步、鹰捉、五行拳(劈拳、钻拳、崩拳、炮拳、横拳)和十二形拳(龙形、虎形、猴形、马形、鸡形、龟形、鹞形、燕形、蛇形、鸟台形、鹰熊合演),均是肢体运动和气血运行高度协调的导引活动,可激发人体本能和潜能,从而达到强筋壮骨、激活气血、疏通经络和防病治病的运动功效。

形意拳简单易学,功效明显,适合老中青各个年龄段的人群进行锻炼,突出内运外动和内外兼修的健身养生特色。

现将形意拳养生功法内容和养生功效分述如下:形意拳桩功是以养气、练气为主,通过站桩来聚气、运气,使人体气血充盈、通达,以达到强身健体、防病祛病的作用。

本桩功包括三才桩、激气桩、炼丹桩、混元桩、盘根桩和三体式等。

1、三才桩此桩并不是“三体式”的亦称,而是一个单独的桩功。

此桩动作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吐纳导引的内气运行和肢体运动,并有独特的功用——通过呼吸吐纳,来引导内气的升降起落和肢体、躯干的开合伸缩,达到采气、养气和炼气的功效。

2、激气桩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动力能量,它包括先天之元气和后天之宗气、营气、卫气,并分布在四肢百骸和五脏六腑,以升、降、出、入的气机体现在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之中。

练此桩功,可以把先天、后天之气激活、强化,让人体周身气血充盈,激发人体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

3、炼丹桩炼丹桩,一是指外形象过去道家炼丹的炉子,二是指该桩功主练丹田内气。

练此桩功,将人散乱于外的后天之气,通过起落钻翻、横竖束展、顺逆阴阳等动作、意念和呼吸的导引,缩回于丹田之内,与丹田的先天之元气,相交、中和为混元一气,聚之于丹田形成丹田内气,并运之——“一气之起落(束展)”,将之顺通五脏(即内五行),运转任督二脉(即“小周天”),同时对脚踝、膝胯、腰椎、肩颈等部位关节进行抻筋拔骨得到很好锻炼。

形意拳的基本桩功,无极桩。

形意拳的基本桩功,无极桩。

形意拳的基本桩功,无极桩。

相信对传统武术了解的人,或者了解过形意拳相关知识的人一定或多或少的听说过无极式的名字,无极式是传统武术形意拳最基本的一项桩功。

虽然无极式不在八部桩功之列,但是他对心静,去僵求柔的要求很大,可以极大的锻炼人的心静让人的肌肉不在那么僵化,是初学者应该修炼的一种动作。

无极式的动作要求:
1.两脚平着地面,左右横开,与肩同宽,膝盖微曲,身体中正站好定住。

2.两臂自然下垂,两手手心向上合隆在腹前,全身放松。

3.两眼轻微合闭,排除一切杂念,放空思想,做到无思无欲,无我忘我,无所向意。

4.身体舒适恰静,呼吸均匀漫长,用耳朵听周边事物,用心感应心脏与血管的跳动。

因无极式是桩功中对身体要求难度最低的一项动作,所以无极桩一般尽可能最少半个小时,尽量站的时间长一些。

练习到一定程度后,可以尝试控制呼吸,逆腹式呼吸法,练成本能后可达到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形意拳内功之站功,也叫桩功

形意拳内功之站功,也叫桩功

形意拳内功之站功,也叫桩功一般人常练的有“三体式”(又名三才式)和“浑元桩” (又名乾坤桩)两种;前者适用於青少年,后者适用於老年人。

练三体式,姿势如同定步劈拳。

开始时,两足跟相并,两足尖外开45度一60度左右,两腿微屈,膝盖与足尖上下相对,两手握拳,紧靠大腿外侧,拳眼向内。

然后右拳上提,边提小臂边外旋,紧贴著右肋由前向上钻出,吸气随之上升。

吸气尽时,拳高与鼻平,拳心向面部.呼气时,左拳上提,小臂外旋,由左肋旁擦身向前自右拳上劈出,右拳同时变阳掌下按置於右日月穴旁(右软肋下高与脐平)。

与此同时,左足向前迈出一步,与右足相距约两脚半之远。

前腿斜直,膝微弯,膝盖在足跟上与足尖对准。

后腿微屈,膝盖在足尖正上方。

尾骨与后足跟上下相对。

形式上要作到外三合。

全身重量分在两腿之上,前三后七。

随即自大椎开始,将脊椎骨逐节向下依次鬆开,尾骨向前向上兜翻,内中意,气,力三合,思想高度集中,将神凝聚於“天心”,目视前方,定若钟鼎。

拳经云:“目视鼎,弃视脐,处处行迟不可移,彻开二六连环锁,一点灵光吊在眉。

”即指此也。

(颈椎7节,胸椎12节,腰椎5节,共24节,道家叫24楼,也叫12对连环锁。

) 站桩虽系静功,且不可呆滞。

要气势腾挪,伏如横弩,动若发机。

以意领气随自己的意志活动,吸上呼下。

欲上则上,欲下则下,呼吸阴阳,纯任自然,毫无阻滞不通之处。

吸气时犹如一人张弓,万夫拔河,浑身上下毛髮皆开,气上升而内臟紧缩,呼气时气下降,内臟亦随之鬆弛。

这是初学者站立不动的练法,既可为形意拳筑基,又可祛病延年。

浑元桩是一种老幼咸宜的练法,形意拳家年老时多练此功。

拳谚“少练三体式,老来浑元桩”即指此而言。

浑元桩的练法是:两足平行开立,宽与肩齐,脚趾抓地,足心空涵。

两臂向前抬起,如抱球状,高与胸齐,不要用力。

两腿微屈,仍是顶头竖项身正肌松,意诚而正,气下少腹。

站好后,头脑清空‘麈不染,天君稳坐,万念俱消。

四肢轻鬆,腹空空如久饥之状,听气血自然流行。

形意拳各式桩功练法详述,白送的真东西,看不看在你噢

形意拳各式桩功练法详述,白送的真东西,看不看在你噢

形意拳各式桩功练法详述,⽩送的真东西,看不看在你噢中国武术种类繁多,不完全统计有完整训练体系的流派有两百多个。

传统武术⾥有形意拳、太极拳、⼋卦掌、⼼意拳等等,⼤的门派像武当、少林寺等等。

在所有的传统武术中,形意拳是其中独树⼀帜的拳种,其劲法凌厉,打法硬朗,难得的是上攻很快,有⼀年打死⼈之说,其体系完整,但动作简单,易学易练,深得众⼈的喜爱。

形意门也是能⼈辈出,最让⼈熟知的,便是有“半步崩拳打遍天下”之誉的郭云深了。

但同样是崩拳,不是说学会了这个动作就能跟郭云深⼀样可以打遍天下了。

这简单的招式后⾯蕴藏的了很多看不见的幸苦和练法。

形意拳练的是劲,不是动作,动作知识⽪⽑,所以形意拳的练法,在动作的背后,是功夫,是劲⼒。

⼀、形意拳概述形意拳是⼀种内功拳,其动作朴实⽆华,体⽤兼备,没有很多的辅助功法练习。

形意拳的功夫主要是通过“合⼀”的训练,通过六合的循序渐进的⽅法以到达周⾝整合协调合⼀的境界。

六合的训练贯穿于形意拳的始终。

六合分内三合与外三合,内三合是:⼼与意合,意与⽓合,⽓与⼒合;外三合是:肩与胯合,肘与膝合,⼿与⾜合。

六合训练的初步是⽆极式站桩和三体式,进⽽在五⾏拳和⼗⼆形拳中达到合⼀的境界。

形意拳来源于⼼意六合拳,两者皆以“六合”为功法。

⼼意六合拳的拳名含义是:⽤脑⼦思维整合六合的拳术。

形意拳的拳名含义是:形体和思维统⼀的拳术。

形意拳继承了⼼意六合拳的核⼼技术,形意拳形体动作均要遵循六合的法则,所以在⼭西也有称其为“六合意拳”。

据有关专家考证,六合理论与⽅法⾸先出现在形意拳体系中,然后被许多拳种吸纳采⽤,说明六合理论是切实可⾏的,这也是形意拳对中国武术的⼀⼤贡献。

为了达到六合,形意拳探究⼼意这⼀⼈类所特有的⾼级功能,⽤⼼意感悟⾃然,师法⾃然,以⾃然万物为师,⾸先循五⾏⾦⽊⽔⽕⼟之理,取其各⾏之特性与其之间的相互作⽤,使形意拳的劲⼒渐渐与五⾏的特性吻合。

所谓“天⼈合⼀”,如劈拳属⾦,⾦性坚刚,⽆坚不摧;⽊性曲直,可刚可柔;⽔性⽆形,随屈就伸;⽕性暴烈,⼀沾即发;⼟性敦厚,以⽣化变化。

意拳站桩功述要——摘錄自杨绍庚先生的文章

意拳站桩功述要——摘錄自杨绍庚先生的文章

意拳站桩功述要——摘錄自杨绍庚先生的文章站桩是我国拳术的一种基本功,原己濒临泯灭,不甚为人重视,从二十年代王芗斋先生创立意拳,将站桩作为意拳的基本功,强调其重要,予以发展,经过六十多年的实践,不断总结丰富其内容,至今已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自一九七八年以来,“气功”一时兴起,各种流派应运而生,不少流派将站桩列为“气功”的功法,从形式大致相似,但实质内容大不相同。

为使意拳站桩功不流于形式,不与各“气功”流派之站桩相混淆。

使意拳爱好者正确理解站桩功的实质及其内在要求,正道是趋,今将站桩功的基本原理及其具体练法解说于后。

站桩就起原意来说,桩是“桩基”这一词意的简化。

凡是重要的建筑都要打桩基,在数十年前人们是常以“桩基”这一词汇来隐喻某人在学术或技艺方面的功底,随时代的演变,现今以“基本功”这个词取代了“桩基”的词意。

拳术上所谓的站桩就是指拳术基本功的锻炼方法。

王芗斋先生为什么将“站桩”作为意拳的基本功法,并成为意拳的独特标志,这需要从健身和人体运动原理两个方面谈起。

拳术本身的使命芗斋先生就这样解释的:“其使命要在修正人心,抒发感情,改造生理,发挥良能,使学者神明体健,利国利群,故不专重技击异端耳。

”因而,站桩首重是健身,再才是技击。

但健身与技击二者相辅相成,不单独去理解某一方面,否则难以达到上乘境地。

站桩之作为拳术基本功,主要使命在于“改造生理,发挥良能。

”改造生理即健身,发挥良能则是为的是技击自卫。

今分别述其功效原理如下:首先我们对站桩要有个初步概念,简要的说,站桩是采取两腿微曲,两臂怀抱,躯干挺拔、全身舒展、均整平衡,保持外形相对静止,精神集中,通过意念诱导使全身肌肉放松,全身关节处处通连,形成一个整体,运用精神锻炼,充分挑动人体各部机能自然发挥,训练精神和肢体的高度协调统一,使身心同时得到锻炼,发挥良能。

站桩这种锻炼方法,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的“素问”中已有记载:自古有真人焉,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

形意拳桩功

形意拳桩功
从本式桩法起,两臂的感觉较前四式要累,虽然不需用力,但时间一长也会感到难以坚持,如能努力持久,对培养两臂及双手的松、沉极为有益。以松沉之力击人,则如水银泻地,有下透之力,而松沉之力是靠两肩松开,两肘下沉,掌腕放松的长期锻炼获得的。内气的升降与技击时的起钻落翻相合,即是以气帅形,气到而力至。
至此,以养生蓄丹田之气为目的基本桩法已介绍完毕,以上桩法适应于老、弱及初学者,意在初步领悟以意率气的要领,并使丹田之气得到蓄养,为下步练习增长功力的桩法打下良好的基础,从第五式开始,双手要求离开躯干而无有依托,与前四式相比较易出现疲劳,但能明显增长功力,是实战技击和推拿按摩施力稳定持久的基础。
第五式
本式的运周天须作两点说明,其一:对于初练者来讲,站桩的全过程不必始终运转不息,这样可能会感到过于劳累,可以用顺呼吸法或逆呼吸法仍以丹田呼吸作为休息,交替导气运转,以免躁热心烦,无法持久。其二:此处所讲运气路线为沿督脉,过尾闾,通髓路,过夹脊,透玉枕直上泥丸,然后由泥丸直降下丹田沉入海底,是直升直降,它与按摩技法中关于小周天任督二脉运通的理论并不冲突,其目的是运通髓路、强健脊柱,突出武术内功以阳为本的特色。武术用以击打人身之筋骨,按摩用以祛除人身之邪气,同样需要施术者筋强骨健,因此临证施用技法运通任督,必须建立在髓路通,脊骨强的基础之上方可实现。其有别于养生内功中无施力于外的运通小周天,平素注意锻炼脊骨是非常必要的。
对准丹田穴(男左手在内侧,女右手在内侧)。头要正,不要左右摇摆,且微向
上顶。肘往前合一点,向下沉,但不要用力。微含胸。腰调直后尾骨往前翻,有
坐的感觉,整个后背是平直的。重心在脚跟,前脚掌抓地。完全放松,采取腹式
呼吸,即吸气时小腹鼓起,呼气时小腹收紧。
站桩时间:依自己能力,由短时间到长时间。开始时站一会儿也许就会觉得

形意拳桩功

形意拳桩功

形意拳桩功桩功是武术的基础,各门中国武术均重视桩功的修炼。

拳谚有云: 欲学拳,先站桩。

形意拳对桩功尤为重视。

有形意拳家曰: 欲学形意拳,先站三年桩。

形意拳对桩功的重视程度超过大多数拳种。

形意拳的桩功练习具有筑基、壮体的功用。

首先,通过桩功练习,学者可掌握形意拳对身体各部的要求和要领。

如头顶,胸含,肩沉,肘坠等。

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通过不断练习,逐步加深理解。

其次,通过桩功练习,对下肢力量和膝关节各部韧带的强度能起到增强和壮大的作用。

其三,通过桩功练习,可使练习者体会和掌握桩功的间架结构和身体各部姿式的要求和要领。

通过长时间的站立,保持姿式不动,可以提高练习者本体的感觉能力。

通过老师的调整和自我的调整,逐步建立正确的姿式定型。

为今后学习动作,学习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四,通过桩功练习,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使精神集中,排除杂念,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至桩功的练习中来。

注意全身各部的放松,加强呼吸的调节。

这样的练习,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调和气血,提高抗病能力,达到益寿延年。

其五,通过桩功练习,可提高技击意识,增强技击能力。

形意拳桩功包括:无极桩,浑圆桩,子午桩即三体式桩,乾坤装,定劲桩,鸡腿桩,降龙桩,伏虎桩,五拳桩,砸桩等。

每种桩法都有它不同的作用,不同的姿式,不同的意今,而达到不同的目的。

一定的桩法是为一定的目的服务的。

这些桩法都是形意拳的前辈先贤们经过长期的练功,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对形意拳技法功夫的练习,长功和养功都是行之有效的。

这几个桩法虽各自都有不同的侧重面,不同的姿式动作,不同的功用。

但都是围绕着三体式这个核心桩法而练习,而补充。

这是我多年来练习的心得体会。

形意拳浑元桩

形意拳浑元桩

形意拳浑元桩本功法练功时要求掌握阴阳相合、动静相兼、内外相联、刚柔相济原则,使整体一气贯通,内发于外,达到全身混元一气,故名混元桩。

它是形意拳的基本功,具有技击和压疗双重作用。

相传系南宋时期汤阴大佛寺慈悲禅师所作。

现据中国医科大学已故张董僧老师所授,简介如下:主要功法一、定步桩(站功)两脚平行,距同胯宽,头正颈松,两肩要平,空胸实腹,后背要园(不可驼背),膈肌下沉。

腰椎平正,小腹自然凸起,在松腰的同时尾椎下沉,两膝向下弯曲,臀部下坐,两臂自然下垂,手心向里,扶于膝盖上方大腿前。

全身肌肉放松,腹式呼吸,意守丹田,精神凝静,两眼半合,口似张非张,牙似咬非咬,舌抵上□,搅舌咽津。

鼻吸鼻呼,气贯丹田,二目返视,内观丹田,呼吸逐渐深长,虽不调息但节奏明显,吸气时隔肌下沉,小腹微凸,呼气时小腹微收(练过一个阶段后在呼吸的同时可产生腹鸣)。

垂手站立觉周身微热,似有内气冲动的感觉时,两臂抬起,手尖相对,距同头宽,手心向内,沉肩坠肘,两臂环抱,后背及两臂呈一圆形。

手的高度与口齐,抬手后注意放松,意向下引,两足生根,似入地三尺,面前如抱一圆桩,气流全身,通体舒畅,头脑清新,再将两手翻转朝前。

其它要领不变。

最后两手背撑腰,两肘稍前合,站功结束,接作走功。

二、换步桩(站功)其它要领同定步桩,仅下肢为两脚前后分开,后脚足尖外展 30度,前脚放正,足跟抬起。

前腿负体重十分之四,后腿十分之六,切实做到混元一气的要求。

换步时前脚跟落地,足尖外展,后脚上步,平起平落,如此反复换步。

两手抬起,手心先向内,后翻转朝前,,最后两手背撑腰,复归动作,即可接作走动。

三、自由步(走功)自由步是走动的一种。

上身及其它要领同前,两手背撑腰,走时两腿同时弯曲,两膝似向下跪,腿部肌肉放松,随势沉气,一脚平起,抬至踝上如,然后平落于前脚尖内侧,两腿微直,但仍保持一定的曲度,如此反复迈步前行。

步法要慢,速度要匀。

练功结束时双手放下,缓缓散步而止。

四、坐功坐同走、站基本要领一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意拳桩功述要
张晓武
武林中,有拳谚讲:“十年太极不出门,三年形意打死人。

”形意拳融技击实用性,祛病健身性,艺术欣赏性为一体。

在武林中独树一帜,名扬天下。

其成功的原因,与其“未习拳,先站桩”的学武原则是密不可分的。

一、形意拳站桩的意义
形意拳,是根据十二种动物(龙、虎、猴、马、鼍、鸡、鹞、燕、鹤、蛇、鹰、熊等)活动习性的动作姿态,以及搏杀时的攻防之意,“象其形,取其意”而成拳术。

虎、马、猴等动物,在搏杀时,因为是四肢全着地,所以重心较低,动作很稳固。

而我们人类,自从远古时期,进化成直立行走以后,动作时,重心较高,很不稳固。

故此,通过站桩这种训练方法,来增强人体下肢的各种运动能力,提高人体整体的健康素质,使拳式动作达到“上虚(虚灵)下实(充实)”稳固的状态。

站桩的表意很形象,站桩的方法简朴无华,可是,站桩的操练过程是枯燥乏味的,非有坚韧的毅力不能练成。

站桩,既是初学形意拳的入门功夫,又是学成者常练不懈的功夫,拳谚说:“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松。

”站桩是形意拳门人终生的必修课,通过长期的站桩锻炼之后,习武者的内在心神和外在筋骨,都会有极大的改善,不但心身的健康水平提高了,而且拳技的演练水平也会提高。

在拳式动作的演练过程中,主观原因体现出虎的勇猛,熊的稳健,猴的机敏等动物的
习性特征。

二、形意拳站桩的作用
拳谚说:“步不稳,则拳乱,步不快,则拳慢。

”为此,形意拳特别重视站桩,以此来促进身体素质的均衡发展,提高套路的演练水平和技击的实战功力。

站桩,是靠自身体重的负荷,来促进下肢肌群的生长发达,改善下肢的气血运行状态,提高下肢关节和韧带的牢固性,增强下肢骨骼的生理功能。

它的运动强度,随膝关节的下屈程度而加大。

站桩有功者,在行拳走架的套路演练过程中,步法灵活,步型沉稳,使拳式动作,快而不乱,慢而不散。

形意拳的“浑元爆发力”,在武林中是有很大名气的,然而,这强悍的劲,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形意拳拳论认为,拳架有“三节”之说,上肢为梢节,躯干为中节,下肢为根节。

习拳者,若不明三节之理,就不知到劲力的由来,出手实战之时,必空发其拳,毫无攻防的威力可言。

形意拳拳论认为,拳架的劲力起于根节,顺于中节,达于梢节,最终合三为一,这才形成了完整一气的“浑元爆发力”。

这其中根节是关键,它是拳架劲力的起点,故此,形意拳特别重视站桩功夫的训练,以此来加强拳架根节的劲力。

只有根节的劲力充足了,当劲力传递到梢节的拳头上时,才能产生威力四射的爆发力,这就是“根深而枝荣”的道理。

站桩,对于培养人体劲力,有着特殊的神奇功效。

意拳(大成拳)创始人王芗斋,他在研习形意拳的过程中,对武学有所新悟,他把站桩作为该拳训练劲力的核心内容,在武林中独辟蹊径,另立一家门户,数十年来经久不衰。

形意拳中的站桩功法,不但是提高拳式劲力的好方法,而且它还具有良好的祛病强身的作用。

在它们特定的人体姿态调练过程中,人的相关经络都受到了良性有益的刺激。

所以,在站桩的训练过程中,人体会出现酸、麻、胀等人体“内气”循行的感应。

人体的经络,是供给脏腑营养和消除垃圾的渠道。

通过站桩的锻炼,人体的经络畅通了,气血运行旺盛了,自然,脏腑的生理功能也将得到改
善和提高,最终达到精固、气足、神旺的健康之态,为练好形意拳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在形意拳的“五行”理论中,人体内在的五脏(心、肝、脾、肺、肾)与外在的五拳(劈、崩、钻、炮、横)相应。

肺脏应劈拳(肺动沉雷声),肝脏应崩拳(肝动火焰冲),肾脏应钻拳(肾动快如风),心脏应炮拳(心动勇气生),脾脏应横拳(脾动大力攻)。

内在五脏功能的强盛,必然带来外在五拳功力的强劲。

因此,站桩是促进机体健康和提高拳式质量的良方。

三、形意拳站桩的方法
在武术界,有“要学形意拳,先站三年桩”的拳谚。

这就是说,要想建高楼,就必须打好牢固的基础才行。

形意拳的站桩方法有很多种,如:无极桩、乾坤桩、鸡腿桩等。

但是,形意拳中的拳谚说:“万法出自三体式”。

它是该拳桩功的核心。

三体式站桩,是根据形意拳的拳理拳法要求和形意拳拳式动作的基本特征,以及拳式上盘拳法的攻防特点,中盘身法吞吐的特点,下盘步法进退的特点,综合、概括、积淀而成的一个形意拳的缩影。

下面,就谈一下三体式站桩的具体操练方法。

先使两脚并拢站立,抬头竖颈,目光平视前方。

两臂屈肘,两手握拳环抱于肚脐的左右两侧,两拳拳心向上。

提起精神,调整气力。

紧接上势,右脚尖外撇45°,左脚不动。

身体右转45°,使整修身体侧对正前方,以减少在实战对抗中身体的受击面积,两膝微屈站稳。

右臂屈肘贴肋而行,右拳外旋,由胸前经口向上钻,右拳拳心向内与鼻齐平(右拳的动作路线,要构成一个由内向上,向外的半弧形)。

尔后,左臂屈肘贴肋而行,左拳外旋,由胸前经口向上钻至与鼻齐平时,左拳内旋变掌,向前下方臂出,左掌与肩齐平(左手的钻拳和臂掌动作路线,要由内向上,向外构成半弧形)。

与此同时,右臂曲肘贴肋而行,右拳内旋变掌,向后回撤至小腹丹田处,拇指根紧靠在肚脐上,此时两掌掌心均向下。

与此同时,右膝弯屈,右腿微蹲,身体重心大部分落在右腿上;左脚随左手出击的同时,向前进
一步,左膝微屈,左右两脚的前后距离为两脚长,两膝向下弯屈时,膝盖不能超出脚尖。

两眼目光凝视左掌,上下牙齿扣好,舌抵上腭,呼吸均匀。

此时,拳架内在心平气和,外形稳固严谨,构成了三体式站桩的定式(这是左式,右式反之)。

四、形意拳站桩的要领
三体式,在定式时,左手掌指尖、鼻尖、左脚趾尖,要上下相互对应,保持在同一个垂直面内,达到形意拳拳论所说地“三尖相对”的要求。

躯干部位侧对前方,构成45°的斜角。

两膝下屈在135°左右,左臂屈肘在150°左右,右臂屈肘在120°左右,使四肢处在微屈蓄劲的状态。

下颏内收,头正颈直,两肩松沉,两肘下垂,拔背正脊,塌腰缩胯,敛臀提肛,胸部“空虚”,腹部“充实”,使拳架浑然一体,无一处松懈之处。

两膝内扣,脚趾抓地,足心空虚,左脚要“竖”,右脚要“横”,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支撑面,从而,使拳架根基稳固。

两掌的拇指要外撑,食指向上挑,使虎口成半圆形,掌心内含,使两手腕下塌,掌心均向前下方,从而,使全身的劲力,能够贯注到两掌,发挥其攻防的效率。

形意拳的站桩锻炼,是一个外“静”,而内“动”的过程。

外形的拳架虽然不动,可是,内在的意念在不停地“动”。

练功者,要通过自我主动的意念活动,使全身的骨骼、肌肉、关节、五脏、六腑达到极大的“放松”,这种放松,并非是朝夕之功,它是一种良性的意念诱导和刺激,必须经过长期的锻炼,只有通过量的积累,才能最终达到质的变化。

从而,使经络中的瘀滞得到疏通,使气血流畅旺盛,使五脏六腑的阴阳调整到平衡状态。

另外,在形意拳站桩的操练过程中,在思想上,要放下日常琐事的思虑,排除杂念的干扰,使心中起伏不断的意念逐渐平和下来,让练功者逐渐达到“心静”的心理状态,这种心静的程度,随练功者对功态的不断感悟,而逐步加深。

心静是一种心理境界,它能极大地保护脑组织,改善脑功能,而脑是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主宰。

因此,心理调节与生理锻炼同等重要,
它同样可以促进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提高机体的健康素质。


之,形意拳的站桩,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体育运动,它是一种
“身”、“心”同练的运动,它使练功者的心理得到了净化,极大地发挥了人体先天具有的自我调节阴阳平衡的潜在能力;它使练功者的生理得到了强化,既强健了筋骨,提高了拳式动作的质量,又充实了拳
架的内劲,从而实现
“体用兼备”的目标。

站桩要与基本功相结合。

在站桩前,要先通过压腿、踢腿、里合、外摆等舒展筋骨的活动来“热身”,只有经脉展开了,气血涌动了,才能在站桩的过程中,保持持久稳固的状态。

这样,站桩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就有了保障,功效就会与日俱增,体质也会明显增强。

每次站桩结束后,不要马上走开,要舒展双臂,扭转腰身,旋转双膝,活动双足,使全身血脉不至于有瘀滞之弊。

并且,要按由上至下的顺序,做自我保健按摩,以消除肌肉的酸胀。

告读者本社尚有《养生月刊》、《浙江中医杂志》合订本等供应。

《养生月刊》合订本:2001年每册15元,2002、2003年每册30元,2005、2006、2007年每册52元。

《浙江中医杂志》合订本:1999年每册45元,2000、2001、2002年每册48元,2003、2004、2005年每册50元,2006、2007年每册80元。

《气功》杂志合订本:1985、1986年每册10元,2000、2007年每册30元。

《百家各医临证经验》每册60元。

以上均免邮挂费。

欲购者请汇款到杭州市天目山路132号,浙江中医杂志社,邮码310007。

切勿在信中夹款。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