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培训材料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疑难问题解答

合集下载

数学教学问答:四年级下册教案疑难解答

数学教学问答:四年级下册教案疑难解答

数学教学问答:四年级下册教案疑难解答在教学过程中,四年级下册数学课程内容涉及面广,考验教师的专业水平。

为保证教学质量,教师需要认真准备,对于难题还要做好解答准备。

本文分享一些常见的教案疑难解答问题,帮助教师更好地解决难题。

一、课前准备应注意的问题1.如何做好备课?备课应结合本课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学生的学情和学习方法,设计好教学过程和方法,开展详细的教育教学计划。

同时,教师还应准备一些案例或教材参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尝试多种教学方法,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丰富教学内容。

此外,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课间让学生进行多样化的练习,并及时反馈。

二、常见问题解答1.如何教授分数乘法?分数乘法是四年级下册数学课程的一个难点。

教师应从分数的思想入手,表现分数的意义和用途,让学生理解分数的乘法性质。

可以利用比较、举例、类比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分数乘法的技巧和方法,并进行多样化的练习和实践。

2.如何较好地教授分数除法?分数除法也是四年级下册数学课程的难点之一。

教师应先让学生理解分数的除法原理,掌握题目的套路和技巧。

之后,可以利用图示、模型等视觉化的教学方法,采用基于浅层教学的方式进行分步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除法。

3.如何更好地教授面积和周长?面积和周长也是四年级下册数学中的一个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点介绍和讲解算式的推导原理,如图形的拆分、边长的计算等。

建议采用游戏、图示等视觉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实践去理解和掌握知识。

4.如何较好地教授图形的相似性?图形的相似性是数学中的重要内容。

教师应重点讲解和举例相似多边形的特征和规则,如所对应角度相等、对应边对应比例相等等。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模型、比例等可视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身体会和理解图形的相似性。

5.如何更好地教授小数加法和减法?小数加法和减法是数学中常见的题型。

教师应告诉学生小数加减法的要诀,如对位相加、借位减法等。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培训材料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培训材料
研课标说教材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
马军庄学校
教材特点 内容结构 内容标准
内容整合 教学建议
说教材 说建议
研 说 内 容
说课标
课程目标
评价建议 课程资源的 开发与利用
马军庄学校
一、说课标
1.课程目标
马军庄学校
实验稿 新课标 新课标 实验稿 实验稿 形成解决问题的 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 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 在数学学习活动 一些基本策略,体 经历图形的抽象、分 形状、大小、位置关系 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中获得成功的体 验解决问题策略的 类、性质探讨、运动、 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 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 验,锻炼克服困 多样性,发展实 位置确定等过程,掌 多样性,发展创新精 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 难的意志,建立 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 问题解决 神。 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 自信心。 知识和基本技能。 数学思考 的问题。
横向联系
知 识 和 技 能 的 立 体 式 整 合
本单元教学三角形的相关知 识,在平面图形中,三角形 是最简单的多边形,也是最 基本的多边形,一个多边形 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 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 纵向联系 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把握好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 从形的方面加深学生对周围 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 间观念,而且可以在动手操 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 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 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马军庄学校 马军庄学校
通过分类、操作活动,使学生认 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 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 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 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拼摆、设 计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 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 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 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会欣赏数学美。

四年级数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答案

四年级数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答案

四年级数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答案四年级数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答案在四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学生们面临着一些困惑和难题。

本文将回顾四年级数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供相应的答案,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一、四则运算与口算四四则运算是四年级数学的基础,也是学生们的必备技能。

然而,许多学生在进行大数运算时容易出现混淆和错误。

此外,口算能力也是一个挑战。

1.1 问题:大数四则运算容易出错,加减法借位、乘法竖式和除法的运算规则不熟悉。

1.2 答案:加减法:- 借位:当被减数小于减数时,需要向前一位借位。

- 补零:对齐两个运算数的个位、十位、百位等位数,确保减法的准确性。

乘除法:- 乘法:借助竖式,逐位相乘,然后将各个位上的乘积相加得到结果。

- 除法:将被除数与除数做除法运算得到商,注意余数的处理,以及除数为零的情况。

口算:- 练习口算,从简单到困难,逐渐提高难度,培养计算能力。

- 制定口算训练计划,每天坚持一定时间做口算题,增强记忆。

二、分数和小数在四年级数学中,引入了分数和小数的概念,但这些概念常常令学生感到困惑。

2.1 问题:分数与小数的概念和互相转换的方法不清楚。

2.2 答案:分数:- 分数是表示两个整数之间的比值关系的数,由分子和分母组成。

- 分子表示分数的份数,分母表示每份的大小。

- 分数与整数可以相互转化,当分母是1时,可以看作整数;当整数作为分子时,可以看作带分数。

小数:- 小数是基于十进制的数,利用数字的位数表示数值大小。

- 小数点后的位数表示小数部分的大小。

- 小数与分数可以通过除法和乘法进行转换,将小数转化为分数,或将分数转化为小数。

三、几何图形的认识和计算在四年级数学中,学习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基本认识与计算,但对于图形的边数、角度、对称性等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仍然存在问题。

3.1 问题:图形的边数、角度、对称性的概念不清楚,对图形的计算和变换无法准确操作。

3.2 答案:边数和角度:- 边数表示图形的边的条数,每增加一条边,图形的形态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疑难问题分11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疑难问题分11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疑难问题分析近城小学:李春梅本册教材不包括总复习共有八个单元的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安排了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在空间与图形方面,安排了位置与方向、三角形两个单元;在统计知识方面:安排了折线统计图;在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教学植树问题。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一.知识梳理本套教材根据《课程标准》的理念与要求——“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改进了混合运算和运算顺序的编排方式。

(即:结合具体情景理解不独立成章,与数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结合)。

主要从三方面进行编排:同级运算(例1加减混合运算;例2 乘除混合运算)、含两级运算(例3 积商之和(差)的混合运算;例4 两个商(积)之和(差)的混合运算);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例5 含有小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

二、重、难点和关键重点: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难点: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关键: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三、本单元易出错的问题和解决策略1、含有两级运算的的理解。

教材虽然不要求学生明确什么是第一级运算,什么是第二级运算,但是为了理解方便,本人认为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提示。

2.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本单元的实际问题,有的数量关系学生比较熟悉或已接触过,但有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如例2“归一问题”,学生难以理解,因此让学生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又是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教学时,要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如:除了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分析数量关系外,还可以采取画线段图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这样化抽象为具体,化隐蔽为直观,数形结合,形象地揭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在叙述解题思路时,要引导学生透过数看到量,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

如,可引导学生这样描述思路“先算出每天接待多少人,再计算6天接待多少人。

”不要停留在“先用987÷3,再乘6”的描述方式上。

2022年人教版小学四4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解答解答应用题专项

2022年人教版小学四4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解答解答应用题专项

2022年人教版小学四4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解答解答应用题专项1.某地环保部门对当地“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调查情况如下。

来源食品包装袋快餐盒农用地膜占“白色污染”总量的几分之几3815320(1)这三种来源一共占“白色污染”总量的几分之几?(2)食品包装袋比快餐盒与农用地膜的和多占“白色污染”总量的几分之几?2.修一条长20千米的公路,第一周修了全长的14,第二周修了全长的25,还没修的占全长的几分之几?3.拖拉机第一天耕一块地的14,第二天比第一天多耕这块地的110。

还剩下这块地的几分之几没有耕?4.小明读一本书,第一天看了13,第二天看了全书的25,还剩全书的几分之几没有看?5.农场养的鸡的只数是鸭的2.5倍,鸡比鸭多600只。

农场养鸡和鸭各有多少只?(列方程解答)6.一架军用飞机从甲地向乙地执行运送抗震救灾物资的任务,原计划飞行速度是9千米/分。

由于任务紧急,实际飞行速度比计划多3千米/分,结果比计划提前半小时到达乙地。

甲、乙两地的航线距离是多少千米?7.两地相距540千米,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经过3小时相遇。

甲车的速度是乙车的1.25倍,甲、乙两车分别行驶了多少千米?(列方程解答)8.一个梯形的面积是42平方厘米,高是6厘米已知下底是上底的2.5倍,这个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各是多少厘米?(列方程解答)9.鑫鑫花店在母亲节到来之际,用下面的两种花搭配,扎成同样的花束,(两种花都正好用完,没有剩余)最多能扎成多少束?10.六年级学生参加义务劳动,若6人一组多3人,若8人一组多5人,六年级至少有多少人参加了义务劳动?11.庆祝建党100周年,某地举行唱红歌大赛。

其中有一支代表队有48名男的,36名女的。

(1)如果男的、女的分别排队,要使每行人数相同,每行最多排几人?(2)按这种排法,这支代表队要排几行?12.暑假期间,小林每6天游泳一次,小军每8天游泳一次。

7月24日两人在游池相遇,八月几日他们再次相遇?13.甲、乙两个修路队共同修一条公路,15天后,甲队比乙队少修120米,甲队每天修65米,乙队每天修多少米?(用方程解)14.校园里的杨树和松树一共有60棵,杨树的棵数是松树的1.5倍。

小学数学 四年级 下 册疑难习题解析

小学数学 四年级 下 册疑难习题解析
解决策略
通过课前学习参考书,课堂上我引导学生理解题意。问学生:要求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就是求什么?让学生明白就是求王村到李村的距离就是求路的总长,总长=间长×间隔。知道间长,关键是求间隔。这里有16根电线杆中间有几个间隔,属于什么情况?通过画图,丨丨丨...丨丨像这样,学生就明白因为有16根电线杆,一共应该有16-1个间隔,因为每个间隔200米,因此15个间隔就有15×200米=3000米。
解析人
张芸
县(市、区)学校
天妃小学
2.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疑难习题解析
习题出处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P122第3题
习题摘录
从王村到李村一共设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平均是200米。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
典型错误
第一种:学生认为王村到李村这是两端都不栽的情况,列式解答为:200×(16+1)=3400(米)
典型错误
一:24÷2=12(个间隔)二:24÷2=12(个间隔)
12×10=120(分钟)12×10=120(分钟)
(12+1)×3 12×3=36(分钟)
=13×3 120+36=156(分钟)
=39(分钟)
120+39=159(分钟)
疑难解析
全长24千米,每2千米设置一个巴士站点,一共有24÷2=12个间隔,而求“从市区到度假区一共要用多少时间”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即:行驶时间和和停车时间。行驶时间是12×10=120分钟;停车时间是12个间隔就一共有13的站点,但是起始站和终点站是不需要停车等待的,所以就有12—1=11个站点需要停车等待,一共要等11×3=33分钟。因此,从市区到度假区一共要用的时间是:120+33=153分钟。

四年级下册疑难问题解答

四年级下册疑难问题解答

四年级下册疑难问题解答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丁国忠一、课标教材为什么改变了“混合运算”的编排方式?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材对“混合运算”的编排采用的是与应用题结合成独立单元并进行多次循环的编排方式。

即在低年级逐步引入混合运算、直观描述运算顺序,中年级再系统出现整数四则三步混合运算的各种情况(包括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使用),之后在高年级“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单元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加以整理和概括——出现第一级运算和第二级运算的概念,为学生初中时学习第三级运算做准备。

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混合运算顺序的理解,逐步形成列综合算式的能力。

本套实验教材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与要求——“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改进了混合运算和运算顺序的编排方式。

首先,在低年级没有单独安排“混合运算”单元,而是结合现实的素材逐步引入混合运算,如一年级上册和二年级上册出现的“加减混合”,二年级上册出现的乘加、乘减,二年级下册出现的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等等。

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初步理解混合运算的作用,体会运算顺序。

在中年级时,再结合解决现实问题,较为系统的介绍四则混合运算及运算顺序。

这样的编排通过较丰富的现实素材,使学生逐步体会、理解混合运算及运算顺序,同时,在丰富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四年级出现比较抽象的运算顺序,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的认知规律,并可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四年级下册疑难问题解答2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周小川二、在后面的教材中还会安排“混合运算”的单元吗?在本套课标教材中,我们只在本册安排了“四则运算”这个单元,来教学和梳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在后面的教材中不会再安排“混合运算”的单元了。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也都是在此单元总结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迁移类推。

因此,教师在教学这一单元时,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应该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混合运算规定的必要性,从而系统地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并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培优解答应用题专项专题训练(精编版)带答案解析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培优解答应用题专项专题训练(精编版)带答案解析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培优解答应用题专项专题训练(精编版)带答案解析一、苏教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四年级下册应用题1.黄叔从县城出发去王庄送化肥,去时速度是40千米/时,用了3小时,返回时用了2小时,从县城到王庄有多远?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2.文具店9月份卖出的部分商品的价格和数量如下表。

商品文具盒足球水彩笔单价38元/个57元/个35元/盒数量126个37个120盒?卖了多少元?3.蒋奶奶以每盒15元的价格批发了120盒奶酪,她先以每盒20元的价格售出了85盒,后来以每盒10元的价格出售剩下的奶酪,最后蒋奶奶把所有的奶酪都售完了。

她赚了还是亏了?赚(亏)了多少钱?4.已知∠1 、∠2 、∠3 是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1 的度数是∠2与∠3的度数和。

∠1是多少度?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5.(1)800元最多可以买多少个足球?(2)刘老师准备买3个足球、4个篮球和6只乒乓球拍,800元够吗?6.农贸公司出售化肥,推出优惠价如下表。

数量1~25袋26~50袋50袋以上单价158元/袋155元/袋150元/袋袋,王大爷家购买23袋。

(1)如果单独购买,他们三家共需要多少元?(2)如果联合购买,共需要10976元?7.水果市场一种进口苹果的批发价格如下表。

购买数量(千克)20以下21~4040以上每千克价钱(元)15121016千克、23千克,30千克。

三家分别购买,各需要多少元?(2)三家合起来购买,共需要多少元?8.B市到C市的公路长比A市到B市公路长的4倍少65千米,一辆汽车从A市到B市行了2小时,照这样的速度,这辆汽车从B市到C市要行多少小时?9.用竖式计算,并仔细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1)124×11=(2)354×11=(3)623×11=(4)我发现:10.学校开展国学经典读书活动,需要购买308本《诗经》。

已知《诗经》42元/本,请你算一算,王老师带12000元钱够吗?11.如果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10厘米和6厘米,那么第三条边的长度最长是多少厘米?最短是多少厘米?(边长取整厘米数)12.李大伯带700元钱去批发市场买了35箱苹果,每箱苹果的批发价是多少元?13.有一个九位数,个位上是7,百位上是8,任意相邻的三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都是24,这个九位数是多少?14.小红从家到少年宫用了8分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教师培训材料: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疑难问
题解答
一、课标教材为什么改变了“混合运算”的编排方式?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材对“混合运算”的编排采用的是与应用题结合成独立单元并进行多次循环的编排方式。

即在低年级逐步引入混合运算、直观描述运算顺序,中年级再系统出现整数四则三步混合运算的各种情况(包括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使用),之后在高年级“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单元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加以整理和概括——出现第一级运算和第二级运算的概念,为学生初中时学习第三级运算做准备。

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混合运算顺序的理解,逐步形成列综合算式的能力。

本套实验教材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与要求——“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改进了混合运算和运算顺序的编排方式。

首先,在低年级没有单独安排“混合运算”单元,而是结合现实的素材逐步引入混合运算,如一年级上册和二年级上册出现的“加减混合”,二年级上册出现的乘加、乘减,二年级下册出现的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等等。

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初步理解混合运算的作用,体会运算顺序。

在中年级时,再结合解决现实问题,较为系统的介绍四则混合运算及运算顺序。

这样的编排通过较丰富的现实素材,使学生逐步体会、理解混合运算及运算顺序,同时,在丰富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四年级出现比较抽象的运算顺序,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的认知规律,并可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二、在后面的教材中还会安排“混合运算”的单元吗?
在本套课标教材中,我们只在本册安排了“四则运算”这个单元,来教学和梳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在后面的教材中不会再安排“混合运算”的单元了。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也都是在此单元总结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迁移类推。

因此,教师在教学这一单元时,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应该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混合运算规定的必要性,从而系统地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并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三、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材第八册“整数四则运算”单元对四则运算的意义进行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在课标教材这一相应的单元“四则运算”中,为什么没有?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材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数学大纲中“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这一教学要求编排了相应的内容。

在课标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我们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的要求,没有对四则的意义进行概括。

本册这一单元主要是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

四、有关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的教学问题
1.教材中为什么要安排这一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空间与图形”内容标准中规定,“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线路图。

”并给出了解释说明这一目标的例题“例5:假设大门在教室的正南方向50米处,图书馆在教室北偏东60?方向的100米处。

试画出示意图”“例6:画出从学校到家的路线示意图,并注明方向及主要参照物。

”我们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规定在本册教材中安排了“位置与方向”这个单元。

2.例2中要求“在平面图上标出校园内各建筑物的位置”,学生还没有学习比例尺的知识,如何进行教学?
首先,这一题目的重点是要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明确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教师应放手让学生探索、交流,使学生明确要在图上标出建筑物的位置,需要先确定什么(方向),再确定什么(距离)。

其次,考虑到学生没有学习比例尺的知识,在确定图上距离时有一定难度,教材在例1的“做一做”和相应练习的设计上都做了一些准备。

例如,在例1的“做一做”中,将小明家到学校的图上距离平均分成了四段,并标注了实际距离为400米。

其他几个地点到小明家的图上距离也都分成了同样长度的若干段,并让学生填出实际距离。

练习三的第2题中,还进一步给出了“用一条注有数量的线段表示地面上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形式。

最后,待学生完成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班内集体展示和交流各自的绘制方法,比较各种方法并说一说怎样画更简便、更清楚。

再向学生介绍平面示意图的一般画法。

根据教科书第19页下半部给出的示范性的示意图,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在绘制平面示意图的时候,可以用一条注有数量的线段表示地面上相对应的距离,并引导学生按通常所用的方式绘制示意图。

五、有关第三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问题
1.为什么改变“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中“扩大……倍”“缩小……倍”的说法?
在小学数学中“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中“扩大……倍”与“缩小……倍”的表述,是我国老一辈教材研究编写专家在总结广大教师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研究采用的表述方法。

“扩大……倍”与“缩小……倍”在小学数学阶段约定俗成的理解是:扩大几倍就是乘几。

缩小几倍就是除以几。

但是一些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数a扩大n倍,应是a+na倍,而不是na。

也有人认为:“倍”只适用于数的扩大,不适用于数的缩小。

考虑到上述问题以及与中学的衔接,我们在本套教材中进行了尝试性的改变。

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中,将“扩大……倍”“缩小……倍”修改为“扩大到……倍”“缩小到……分之一”。

2.“扩大到……倍”“缩小到……分之一”的这种表述涉及到了分数,学生还没有学习分数运算的知识,如何进行教学?
现在的这种表述涉及到了分数,而在课标教材的知识结构中,学生还没有接触到系统的分数知识,而且这些知识也比较抽象,对于这一阶段的小学生来说,理解是有一定困难的。

所以以教材的编排注重通过借助直观和形象图来帮助学生理解。

例如,精心设计了孙悟空变长金箍棒打小妖的动画情境帮助学生探究小数
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在探讨把一个小数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和缩小到它的1/10、1/100、1/1000怎样移动小数点时,借助了面积图直观的帮助学生理解。

在教学例5时,由于学生还没有系统地学习分数的知识,学生在理解“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二位、三位,小数分别缩小到它的1/10、1/100、1/1000这个规律”时,可能会出现困难。

在教学时,很多教师不但充分的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而且还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例如,有的老师续编了孙悟空变长金箍棒打小妖的动画情境。

在孙悟空打完小妖后,增加了将金箍棒依次缩小,再放回到耳朵里的情节。

利用金箍棒长度的变化直观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规律。

还有的教师在教学时发现学生理解这个规律有困难,于是并不急于让学生一下子就掌握,只是让学生先记住这个规律。

再教学完例6、例7后,再反过来利用直观的面积图加深学生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