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1

合集下载

阿长与山海经--鲁迅 (1)

阿长与山海经--鲁迅 (1)

阿长与《山海经》鲁迅文学常识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山海经》我国古代地理名著(有的说是“小说之最古者”)。

十八卷,旧称大禹、伯益所作。

内容主要为古代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

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其中保存了大量远古神话传说,诸如“黄帝战蚩尤”“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舞干戚”等著名故事均有所记述。

给重要生字词注音惊骇惶急疮疤掳去渴慕霹雳震悚诘问惧惮疏懒孤孀粗拙段落层次:第一部分:(1—2)介绍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及称呼的由来和她的外形特点。

第二部分:(3—18)作者介绍讨厌长妈妈的事例。

第三部分:(19—29)长妈妈为我寻找并购买《山海经》,作者感激她。

第四部分:(30—31)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

划分的依据是以“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

“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即本文叙事线索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一共写了七件事:(1)常喜欢切切察察(略)——长妈喜欢饶舌多事。

(2)限制我的行动(略)(3)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略)——长妈妈是一个粗人。

(4)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有详有略)——长妈妈有着太多的繁文缛节。

(5)讲长毛攻城时护城(详)——长妈妈是无知而又淳朴的。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鲁迅(一))【圣才出品】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鲁迅(一))【圣才出品】

第2章鲁迅(一)2.1 复习笔记一、鲁迅概述1.鲁迅及其著作鲁迅(1881~1936年),字豫才,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鲁迅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与文学家。

从1907年发表第一篇论文《人之历史》,至1936年10月19日逝世,笔耕一生,留下了大量著述,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伪自由书》《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遗》16本杂文集和书信集《两地书》。

此外,还写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

2.鲁迅的文学史地位(1)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地影响着他的读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

(2)鲁迅极富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文学创作,开拓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广阔天地。

几乎所有的中国现代作家都是在鲁迅开创的基础上,发展了不同方面的文学风格体式,这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独特现象。

(3)鲁迅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

他创造了“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他与本世纪的所有的世界杰出的思想家与文学家一样,在关注本民族发展的同时,也在关注与思考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并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

二、《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1.概述(1)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狂人日记》于1918年5月发表于《新青年》第4卷第5号,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小说)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

(2)《呐喊》与《彷徨》继《狂人日记》之后,鲁迅在1918至1922年连续写了15篇小说,并于1923年8月编为短篇小说集《呐喊》(1930年1月第13次印刷时抽出《不周山》一篇);1924到1925年所作小说11篇,收入1926年8月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彷徨》。

鲁迅是一个什么怎么样的人

鲁迅是一个什么怎么样的人

鲁迅是一个什么怎么样的人
1、鲁迅是一个非常勤恳认真的人。

在鲁迅的散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鲁迅讲过关于上学迟到的故事,后来他在桌子上刻了个“早”字,当作了他一生的座右铭。

鲁迅写作的勤奋也是出了名的。

2、鲁迅是一个性格非常刚强的人。

从他的文章中,从他面对敌人的迫害不惧怕中,从他与批评他的人的针锋相对中,我们都可以看出他的性格。

3、鲁迅是一个孤傲的人。

他曾经说过最大的蔑视就是连眼皮都不抬一下。

由此可见它的傲。

4、鲁迅是一个正义的、富有民族气节的、忧国忧民的人。

都说鲁迅的文章是一把匕首,就是这也原因。

5、鲁迅是一个寂寞的、孤独的、哀伤的、富有才情的文人。

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早年与厉绥之和钱均夫同赴日本公费留学,于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鲁迅”,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的笔名。

现代文学史第三章 鲁迅一简介

现代文学史第三章 鲁迅一简介

(一)少年生活和叛逆精神:(1881--1898)
•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1881年9月25 日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家庭。 祖父周介孚,进士出身,当过知县和内阁 中书,父亲周凤仪是个秀才,没有官职。 母亲鲁瑞,娘家住在乡下,但通过自修达 到看书的能力。
• 18岁以前,先后在本宅家塾和本城三味书屋读书;课余喜 欢野史笔记,爱好民间艺术,打下了扎实的中国历史、文 化和文学的基础。外婆家在农村,少年鲁迅常随母探省, 得以和农民及其孩子亲近,了解农民的生活和思想,并对 他们产生好感和热爱之情。(《故乡》、《社戏》),这 对鲁迅一生的思想和创作都有深刻影响。 • 1893年以后,因祖父周福清犯科场案监押于杭州狱中多 年,父周凤仪又长期患病,家境衰落,鲁迅经常出入于当 铺、药店,深切体味到社会的势利、冷酷,从而萌生了背 叛封建阶级,寻求新的思想和道路的想法,终于成了他出 身阶级的逆子。
• 从1907年发表第一篇论文《人之历史》,至1936年10月 19日逝世,笔耕一生,留下了大量著述,主要有短篇小说 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 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热风》、《坟》、 《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南腔北调 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伪自 由书》、《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 遗》等16本杂文集和书信集《两地书》。此外,还写有 《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
二、鲁迅的思想发展轨迹

1、进化论思想与鲁迅:进化论是鲁迅前期思 想的一个重要内容,鲁迅摒弃了进化论中"弱肉强 食"等消极的因素,汲取了进化论中注重生存斗争、 相信事物的新陈代谢和社会的进步、强调人类精 神发展的重要性等积极因素。鲁迅这样回忆起早 期所受进化论的影响:"进化论对我还是有帮助的, 究竟指示了一条路,明白自然淘汰,相信生存斗 争,相信进步,总比不明白、不相信好些。"

走进鲁迅先生(1)全面版

走进鲁迅先生(1)全面版
《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 《附集》《准风月谈》《集外集》《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 亭杂文末编》等18部。
鲁迅先生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 说《祝福》《阿Q正传》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广州、厦门、浙 江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 西、法等50多种文字。
鲁迅先生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 毕业后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1902年,他东渡 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 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他之选择学医,意在救治被 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 国人的健康状况。
主要作品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1000万字,其中著作600万字,辑校和书信400万字。 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
言论
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3、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 、血。 4、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故乡》) 5、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6、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7、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8、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 9、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10、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 也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 层人民。他的外祖母家在农村, 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 生活。特别是在他祖父入狱的前 后,他不得不到农村的亲戚家避 难,长时期住在农村。在那里, 他与农村的孩子们成了朋友,与 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划船,一起 看戏,有时也一起到他们家的地 里“偷”豆子煮了吃。在他们之 间,没有相互的歧视和仇视,而 是相互关心,相互友爱。鲁迅一 生都把他与农村小朋友这种朴素 真诚的关系当作人与人之间最美 好的关系而怀念着,描写着。

毛泽东、高尔基、鲁迅1

毛泽东、高尔基、鲁迅1

高尔基小时候爱读书的故事他从小就有强烈的读书愿望,他在学校时,成绩很好,获得过最优奖,然而贫困使他只上了两年学。

为了养家糊口,他四处奔波,干过各种各样的工作,但他始终没忘记过读书,他常常冒着艰险找书看。

为了躲避老板的监视和禁止,他常常利用深夜看书。

他用罐头做了个油灯,收集主人烛盘里的残油,躲在储藏室、板棚等处苦读。

实在找不到油灯,他就在月光下看书。

在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里,高尔基发奋攻读,从而具备了高深的文化水平和渊博的学识,为他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最终成为世界知名的伟大的文学家。

毛泽东组建读书小组专攻大部头毛泽东读书爱写批注,他自己读完以后还特别组织一个小组来边读边议。

德国近代有一个大军事学家,写了一本书叫《战争论》,毛泽东在陕北为了了解战争,就专门组织了一个《战争论》的读书小组,每天在一块读十多页,读完以后大伙儿就各自谈自己的看法。

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毛泽东又组织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读书小组,而且是把党内的大秀才叫了过去,在杭州呆了两个月读一本书,为什么?就是要总结里边的真理、规律。

而他读《政治经济学》这本书的谈话,有人把它记录下来,后来出版,这里边有很多好的观点。

改革开放之初,人们说不清我们社会主义到底处在什么阶段。

我们今天熟悉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就是源于毛泽东在读这本书之后的一个重要谈话。

毛泽东说:社会主义要分两个阶段,就是发达的社会主义和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都认为我们是社会主义,这要找依据。

当时好多人认为,我们社会主义还不发达,这也要找依据。

找来找去,后来发现毛泽东在读《政治经济学》的时候有这个观点,说社会主义有不发达的阶段,这样一说,大家才慢慢接受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故事一:少年时代的鲁迅,每天从三味书屋放学回家,吃完晚饭后,先把桌子擦抹干净,把手洗干净,然后拿出书来,一页一页翻着阅读。

一本绘图的《山海经》,他不仅反复阅读,而且把书上的画全部临摹下来。

鲁迅先生生平

鲁迅先生生平

鲁迅先生生平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号舫山。

他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被广泛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鲁迅生于辽宁省沈阳市,出生在一个富商家庭。

他在日本留学期间接触到了西方的文化思想,深受其影响。

1909年,他初次发表了自己的作品,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

他的作品以犀利的批判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著称。

鲁迅作为一位思想家,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封建社会的弊端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在他的作品中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呼吁人们觉醒和反抗。

鲁迅也是中国的一位革命家,他积极参与了中国的革命运动。

他通过文学和言论不断地呼吁和激励人们对抗压迫和不公。

他的著名演讲《狂人日记》、小说《阿Q正传》等作品,表达了他对当前社会现实的愤怒和抗议。

1936年,鲁迅因病逝世,享年55岁。

然而,他的思想和作品却长存于世。

他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作家和思想家树立了榜样。

鲁迅的生平是一个充满坎坷和挣扎的历程,但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文化人物。

他的精神和思想将继续激励着后人,让我们铭记他的贡献并继续努力。

鲁迅的精神品格

鲁迅的精神品格

鲁迅的精神品格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精神品格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鲁迅的一些精神品格:
1. 坚定的革命精神:鲁迅一生都坚定地支持中国的革命事业,他的文学作品中充满了对封建社会和帝国主义的批判,呼吁人民起来反抗压迫。

2. 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鲁迅关注人民的疾苦,尤其是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怒。

3.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鲁迅认为文学应该为社会服务,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命运的关心。

4. 独立的思考精神:鲁迅不随波逐流,他对社会现象和文化传统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5. 坚韧不拔的精神:鲁迅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从不退缩,他坚持自己的信念,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断努力。

总之,鲁迅的精神品格是他文学成就的重要支撑,也是他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原因。

他的精神品格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自主学习·夯实基础
一、走近主人公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人,原
名,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

他时常穿
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
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

毛主席评价他是伟
大的无产阶级的家、思想家、家,是
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1000万字,著作600万,辑校和
书信400万字。

1918年5月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代表作有:
小说集:《》《》《》;
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
散文诗集:《》
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
论文集:《门外文谈》
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华盖集续编的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附集》《准风月谈》《集外集》《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8部。

二、走近作者
萧红,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

1911
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1930年为
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认识萧军
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
下萧红和萧军来到上海。

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
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

主要作品:《生
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被誉
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另
为吕碧城、石评梅、张爱玲)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的作品乡土气息浓烈,叙事风格细腻深刻、委婉动人。

三、走近文体
“回忆录”,它是传记的另外一种形式。

顾名思义,回忆录主要就是回忆的整理和记录。

和一般传记相比,不见得很连贯和完整,但作者常常带着某些感情来叙述,对某些事件或者生活细节的呈现可能更加生动、亲切。

“亲切感”是回忆录最主要的特征。

但凡回忆录用两种形式:一种主要记录个人所经历的生活或熟悉的历史事件,一种主要记述自己所交往过的他人的事迹。

合作探究·整合提高
课堂小结:
萧红以细腻的感觉捕捉鲁迅先生日常生活的零碎细节,随意点染,但感情真挚而又深厚,文笔散漫而又抒情,展现出鲁迅先生丰富的性格特征。

当堂检测·拓展巩固
阅读鲁迅先生的遗嘱,你能读到什么?
在1936年10月20日天津《大公报》上重温鲁迅先生的遗嘱。

先生有七条遗嘱:一、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列;二、赶快收殓,埋掉拉倒;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四、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五、子孙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六、别人应许你的事情,不可当真;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课后作业·温故知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