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全集》三个里程碑式版本
略说鲁迅全集的五种版本

略说《鲁迅全集》的五种版本2005年11月30日在人民大会堂厅举行了新版《鲁迅全集》首发式。
这是《鲁迅全集》第五种版本。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前后五种版本的情况。
第一种是1938年复社出版的二十卷本。
复社是振铎、胡愈之这些文化人自己集资办起的一家小,资金不多,要出版这样大的一部书很吃力。
正好不久前出版了斯诺的《西行漫记》这本畅销书,赚了一笔钱。
另一个办法,是由蔡元培、宋庆龄出面,向海外人士募集纪念本订户。
普及本每部定价才八元,而纪念本却是五十元(甲种)、一百元(乙种),集资不少,这书才得以印成。
这书署名为“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实际是由许广平、振铎、王任叔定出方案,具体编校工作,是澹如、唐弢、柯灵等人做的。
这部《全集》,收入了鲁迅自己编印的全部著译的单行本。
他最后的杂文集《且介亭杂文》及其“二集”,编成之后还没有来得及印行,这次也编入《全集》第六卷。
这一卷中还有《且介亭杂文末编》,是他1936年的文集,由许广平编定的。
在编辑意图上,本版《全集》还是尽量求全。
散见于报刊上而未经作者编入单行本的文字,收集起来编为《集外集拾遗》收入第七卷,译文编为《译丛补》收入第十六卷。
鲁迅辑校的古籍,已出版的《唐宋传奇集》和《小说旧闻钞》,还有早年木刻印行的《会稽郡故书杂集》,加上曾经想要付印而没有成功的《嵇康集》和《古小说钩沉》,都收入了本版全集中。
他所辑校的古籍当然远不止这五种。
1991年古籍影印出版的《鲁迅辑校古籍手稿》就有六大函四十九册六十二种。
从这些手稿中可以看出,鲁迅所做的工作多少不一,有些不过是抄录,当时不都收入《全集》是适当的。
后来人民文学已经将这些另行整理为四厚册出版了。
这部《全集》没有收入书信。
这些散在收信人手中的书信,征集不易。
直到1946年,许广平才将已征集到的855封书信编为《鲁迅书简》一书出版。
这部《全集》也没有将完好保存在许广平手中的鲁迅日记编入。
这就造成了一个无法挽回的损失。
日寇占领期间,许广平一度被捕,抄家时这部日记也被抄走,发还的时候就少了1922年这一本。
《鲁迅全集》三个里程碑式版本

《鲁迅全集》三个里程碑式版本●58年版10卷本全集在没有先例可以依傍的条件下,筚路蓝缕地草创出一条注释鲁迅著作的路子,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周总理原拟赠其一套《鲁迅全集》,鉴于10卷本此时已被视为“禁书”,于是改而寻觅一套珍贵的38年版《鲁迅全集》纪念本,因年代久远,几经周折,真是谈何容易!●至1977年8月5日,在出版局新领导向中央作了《关于鲁迅著作注释出版工作的请示报告》后,中央决定派胡乔木、林默涵前来领导与主持这项重点文化建设工程,同年底又聘请郭沫若、周建人等8位作顾问,至此一切步入正轨,速度加快。
1958年10卷本和1981年16卷本《鲁迅全集》深受千百万读者景仰,并被国人誉为“民族魂”的鲁迅先生,不仅是五四新文化的卓越代表,现代文学的主要奠基人,同时也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伟大作家。
他辛勤笔耕一生,撰写了数百万字的著译,为我们民族留下了一座绚丽璀璨的文学宝库。
自他1936年10月辞世,迄今近70年间,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曾编辑出版过许多卷数不同,版本相异的《鲁迅全集》,但就编校内容质量与流传影响而言,在鲁迅著作出版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当首推以下三种各具特色的全集版本:即1938年20卷本;1958年10卷本;1981年16卷本。
鲁迅逝世后不久,成立了以蔡元培、宋庆龄为正、副主席的纪念委员会,该会筹备之初就曾考虑应尽早出版《鲁迅全集》。
许广平早在1936年11月就将编好的全集目录,报送国民党内政部审核登记。
翌年4月30日和6月8日,内政部先后下发两个批件,不仅强令将《准风月谈》和《花边文学》改名为“短评七集”与“短评八集”,并开列篇目,点名要将鲁迅所写《十四年的谈经》、《铲共大观》等许多杂文统统删去……。
显然,在国民党白色恐怖与专制统治下,要想完整地、公开地出版《鲁迅全集》是根本不可能的。
同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成为“孤岛”。
胡愈之、郑振铎、许广平等组织的复社,共同集资,成功地出版了《西行漫记》等一些进步书籍。
论《鲁迅全集》的三次编纂及其意义

0 1
11
小说 旧 闻钞 月界 旅行
工人 绥惠 略
夫
12
13
一 个 青 年 的梦
.
爱 罗 先坷 童话集
出 了 象 牙之塔
桃色 的 云
:
苦 闷 的象 征
.
思想 山水 人物
14 15
16
小约 翰
. .
小 彼得 译丛 补
表
俄 罗 斯童 话
附 药用 植物
近 代美 术 史 潮 论
壁 下译 丛
.
艺 术论 文 艺与 批评 文艺政 策
。
了 鲁迅 作 品 的 格 局 ④
、
按 鲁迅 整理 的古 籍 数量 庞 大 种 类 繁 多 但 其 重 心
, , , 。 、 ,
当在 会稽故 书 稽康 集 和 古小 说三类 迅 浸 淫 极 深⑤
。 。 ,
会稽 故书 属 传统 的越文 化 此 含所 感 受 的家 乡 地 气 鲁 此当空 时
, ,
稽康 集 属 魏 晋 玄 学 且 属 其 中耿 直严 正 的 一 系 鲁迅 感 受 亦 极 深
,
作 者张 文 江
1956
年 生 上 海 社 会 科 学院 文 学 研 究所 副 研 究 员
,
。
一 第 一 次 编 纂 ( 1 9 3 8 年版 )
( 鲁迅 全 集 ) 第 一 版 是 在 鲁 迅逝 世 后 由鲁迅 先 生 纪 念 委 员 会发 起 编 纂的 全集》 出 版社 出版
1 2 3 4 5 6
。 ,
(l ) 翻 译十卷
, 、
。
按 对 世 界 文 学 的 吸 收 是 鲁迅 毕 生 最 重 视 的 事 业 之 一 也 是 他 重 要 的 思 想 来 源 希 腊 神 话 中
鲁迅代表作

鲁迅代表作《鲁迅全集》最早的版本于一九三八年印行;新中国成立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重新编辑的版本,该书由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辑,所收只是鲁迅的著作、译文和部分辑录的古籍,共二十卷,只收作者自己撰写的著作,包括创作、评论、文学史专著以及部分书信,并加了必要的注释,共十卷,于一九五六年至一九五八年间印行,鲁迅代表作[专题]。
197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20卷的《鲁迅全集》。
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16卷的《鲁迅全集》,目前一般教科书所选用的鲁迅的文章均出自这个版本。
200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18卷的《鲁迅全集》新版本。
目录1 多次出版2 版本目录1938年版1973年版1980年版2005年版2009年版2012年版2013年修订3 学术影响编辑推荐精彩书摘精彩书评4 作者简介多次出版编辑《鲁迅全集》最早的版本于一九三八年印行,其后多次出版不同的版本。
第一个版本为1938年版,当时,出版全集需要报批,而鲁迅的一些作品集属于查封的对象,所以这本全集只能以民间的方式出版,由上海复社接手编辑,所用时间仅仅四个月,因此不免有些遗漏。
第二个版本是1958年人民文学社出版的10卷本《鲁迅全集》,第一次为鲁迅文集加了注释。
但名为“全集”,实则是最不“全”的一个版本。
因为这个版本只收集了鲁迅的创作、评论和文学史著作等,而他翻译的外国作品和编校的一些作品却另行出版。
第三个版本是1973年版,该版是由人民文学社出版的20卷本《鲁迅全集》,是根据1938年版重排,但是删除了书中蔡元培的序言,个别地方也作了一些改动。
这是在特殊年代下出版的一本全集,不能全面展现鲁迅的作品。
第四个版本是1981年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是在1958年出版的10卷本基础上,又增加了《集外集拾遗补编》、《古籍序跋集》、《译文序跋集》,并将1912年至1936年的日记(1922年缺失),以及当时所能收集到的全部书信都收了进来,当时编撰该全集时,几乎动员了所有重要的学者,被公认为是阅读和研究鲁迅的一个不可替代的版本。
鲁迅著作初版本巡礼

鲁迅著作初版本巡礼鲁迅生前极为重视书籍装帧艺术,许多著作初版时,无论封面设计、书名题签,还是装帧式样,都由他亲自操作,风格各异,别具美感。
当今天我们再翻开这些存世不多的鲁迅著作初版时,更觉弥足珍贵。
1941年《鲁迅三十年集》(30本)1941年10月,鲁迅全集出版社初版《鲁迅三十年集》。
编印出版《三十年集》是鲁迅生前的意愿,“回忆《坟》的第一篇,是1907年作,到今年足足30年了,除翻译不算外,写作共有200万字,颇想集成一部,印它几百部,以作纪念。
”1936年初夏,鲁迅曾说“只是著述方面,已有250余万言,拟将截止最近的辑成十大本,作一纪念,名曰《三十年集》”。
鲁迅先生在逝世前为该书的出版拟定了书目,本设想自己慢慢集印,后因积劳成疾,未能进行下去,成为一大憾事。
1941年10月,为纪念鲁迅逝世五周年,由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印,鲁迅全集出版社发行的《鲁迅三十年集》,在许广平的主持下出版。
《呐喊》(1923年)1923年8月北京大学第一院新潮社初版《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被列为“文艺丛书”之一。
本书收入了鲁迅在1918年至1922年间创作的15篇小说。
由于该书所收之篇章都是经典之作,在国内外反响巨大,仅1949年之前就有38种版次。
初版的封面为深红色,书名“呐喊”和作者“鲁迅”系铅字放大,用曲线相隔。
从第4版起,书名和作者由鲁迅自书带有隶书风味的美术字,使封面更显活力。
《彷徨》(1926年)1926年8月北京北新书局初版《彷徨》,鲁迅的第二本短篇小说集。
“乌合丛书”之一。
本书收入1924年至1925年鲁迅创作的11篇小说,卷首引录了屈原《离骚》中的诗句作为题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封面由陶元庆设计作画。
橘黄色封面,墨绿色画。
画面上三个穿着墨绿色舞装的人,面对着一轮深红色的昏沉沉的太阳并行坐着,似在看落日,而太阳也在缓缓地下去,貌似彷徨。
这与《彷徨》的词义颇为贴切。
《野草》(1927年)1927年7月北京北新书局初版《野草》。
《鲁迅全集(全20册)》鲁迅

《鲁迅全集(全20册)》鲁迅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早年与厉绥之和钱均夫同赴日本公费留学,于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鲁迅”,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的笔名。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1936年10月,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
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为”扩大鲁迅精神的影响,以唤醒国魂,争取光明”编印了鲁迅逝后第一版《鲁迅全集》。
《全集》由蔡元培任主席的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负责编校,编辑委员有蔡元培、马裕藻、沈兼士、茅盾、周作人诸先生。
《全集》总目以鲁迅亲定的著述目录为基础,增加了译作部分,并力求各册字数大致相当。
全书大致分创作、古籍校辑、译作三大部分。
各部分内容按时间先后排序。
全书总计六百余万字,共分二十卷。
于1938年6月正式出版并发行。
本次出版,就是以1938年的这一版《鲁迅全集》作为底本的。
在编辑过程中,尽可能的保留原版的风貌。
全书内容和编排体例均与原版相同。
按原版编排,共分20卷。
其中创作、古籍校辑、译作三大部分依然按照时间先后排序。
仅根据*关于写作时间的考证,调整了个别内容的顺序。
整本书的修订只是把传统的竖排改成了简化的横排,只纠正了原版本中的一些错别字和标点符号。
其中,通用字和鲁迅使用的文字完全按照原版保留。
另外,外国人的名字和地名都是当时鲁迅翻译的。
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里程碑的作品

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里程碑的作品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里程碑,是指在文学发展史中,具有重要意义、历史性价值的文学作品。
他们不仅代表着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的重要内容,也反映出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许多里程碑式的作品,其中最重要的有:鲁迅先生的《呐喊》、郭沫若先生的《围城》、余华先生的《活着》、老舍先生的《茶馆》、陈忠实先生的《家》、韩少功先生的《山河故人》、钱钟书先生的《四十二章经》等等。
鲁迅先生的《呐喊》,将新文学的思想流派引入中国当代文学,开创了新文学的先河。
它反映了鲁迅先生对旧中国社会的厌恶,以及对新中国的憧憬,标志着中国文学史的一个新的起点。
郭沫若先生的《围城》,具有浓厚的社会意识,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和无助。
它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余华先生的《活着》,是一部深刻揭示中国普通人生活艰辛的文学作品,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对普通人的生活状况。
它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也标志着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老舍先生的《茶馆》,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它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落后和腐败。
它不仅勾勒出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陈忠实先生的《家》,以一个家庭的悲剧为题材,反映了当时中国家庭的苦难。
它不仅展示了当时中国家庭的苦难,也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韩少功先生的《山河故人》,是一部描绘中国乡土社会的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中国乡土社会的悲惨和落后。
它不仅揭示了中国乡土社会的落后,也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钱钟书先生的《四十二章经》,是一部具有哲学思想的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腐败和混乱。
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当时社会的混乱,也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以上作品,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史的里程碑。
它们不仅展示了中国文学发展史的重要内容,也反映出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
评新版《鲁迅全集》

作者: (日)丸山昇;刘献彪;刘秉云
出版物刊名: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66-71页
主题词: 鲁迅全集;鲁迅研究;注释;新版;文学史;出版社编辑;日记;中国小说史略;中国文学;翻译
摘要: <正> 这是中国第四次出版的《鲁迅全集》。
现在,还来不及将这部达十六卷的大部头的全集及其注释完全通读并仔细研究其内容,这里仅就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几个问题略述如下。
众所周知,过去出版的《鲁迅全集》有如下三种。
1.一九三八年版,二十卷,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上海复社(以下简称二十卷本)。
2.一九五六——一九五八年版,十卷,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全集》三个里程碑式版本●58年版10卷本全集在没有先例可以依傍的条件下,筚路蓝缕地草创出一条注释鲁迅著作的路子,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周总理原拟赠其一套《鲁迅全集》,鉴于10卷本此时已被视为“禁书”,于是改而寻觅一套珍贵的38年版《鲁迅全集》纪念本,因年代久远,几经周折,真是谈何容易!●至1977年8月5日,在出版局新领导向中央作了《关于鲁迅著作注释出版工作的请示报告》后,中央决定派胡乔木、林默涵前来领导与主持这项重点文化建设工程,同年底又聘请郭沫若、周建人等8位作顾问,至此一切步入正轨,速度加快。
1958年10卷本和1981年16卷本《鲁迅全集》深受千百万读者景仰,并被国人誉为“民族魂”的鲁迅先生,不仅是五四新文化的卓越代表,现代文学的主要奠基人,同时也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伟大作家。
他辛勤笔耕一生,撰写了数百万字的著译,为我们民族留下了一座绚丽璀璨的文学宝库。
自他1936年10月辞世,迄今近70年间,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曾编辑出版过许多卷数不同,版本相异的《鲁迅全集》,但就编校内容质量与流传影响而言,在鲁迅著作出版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当首推以下三种各具特色的全集版本:即1938年20卷本;1958年10卷本;1981年16卷本。
鲁迅逝世后不久,成立了以蔡元培、宋庆龄为正、副主席的纪念委员会,该会筹备之初就曾考虑应尽早出版《鲁迅全集》。
许广平早在1936年11月就将编好的全集目录,报送国民党内政部审核登记。
翌年4月30日和6月8日,内政部先后下发两个批件,不仅强令将《准风月谈》和《花边文学》改名为“短评七集”与“短评八集”,并开列篇目,点名要将鲁迅所写《十四年的谈经》、《铲共大观》等许多杂文统统删去……。
显然,在国民党白色恐怖与专制统治下,要想完整地、公开地出版《鲁迅全集》是根本不可能的。
同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成为“孤岛”。
胡愈之、郑振铎、许广平等组织的复社,共同集资,成功地出版了《西行漫记》等一些进步书籍。
留在上海的纪念委员会成员决定,拟由复社出版全集。
这一设想得到上海地下党组织的赞同与支持,并经陕北中共中央同意。
经过一番细致筹划和艰苦努力,仅以短短三、四个月时间,就将600万字皇皇二十巨册的中国第一部《鲁迅全集》的三种版式,于1938年在上海“孤岛”奇迹般地全部出齐。
这套全集前10卷收创作、学术专著与部分古籍辑校,后10卷为翻译作品。
卷前有蔡元培序,各卷卷首均有鲁迅各个时期的照片和墨迹,卷末附鲁迅自传,许寿裳编“鲁迅年谱”以及许广平撰“编校后记”等。
这部内容博大装帧精美的全集的问世,不仅对于保存和流传鲁迅先生遗著起到积极作用,而且对于弘扬鲁迅思想,振奋民族精神,激励全民抗战以及其后反对国民党统治,均起到巨大的鼓舞作用!因此,其后十余年间无论在解放区或国统区,它均曾被多次再版并很快售罄,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与欢迎!但限于当时历史条件,其缺点与不足也显而易见。
一是收录作品很不完备,如数十年的鲁迅日记和上千封书信以及许许多多佚文均未收集,所以其后又有唐弢、许广平等分别编辑的《鲁迅全集补遗》、《鲁迅全集补遗续编》、《鲁迅书简》等相继问世。
二是校勘欠精,错讹不少。
三是没有必要的注释,使其难以广泛流传普及到大众中去!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鲁迅著作的出版。
1950年11月上海成立了由冯雪峰任社长的“鲁迅著作编刊社”,很快调集了孙用、林辰、杨霁云、王士菁等几位全国闻名的鲁迅研究专家,专门从事有关鲁迅著作的整理出版。
翌年,冯雪峰被任命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编刊社随之迁京,作为人文社下属的鲁迅著作编辑室开展工作。
经过数年辛勤编纂,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第一部附有注释的10卷本《鲁迅全集》终于在1958年10月诞生了!此版各卷卷首均有卷说明,并附鲁迅各个时期照片和相关墨迹,末卷附简略的《鲁迅著译年表》。
全书经细心校勘,纠正了38年版许多印错的文字和标点。
与20卷本全集最大不同则在于,它“专收鲁迅的创作、评论和文学史著作”及部分书信。
而翻译作品和古籍辑校则另行整理编辑。
故以后又有10卷本《鲁迅译文集》与4卷本《鲁迅辑录古籍丛编》由人文社于1958年12月和1999年7月分别出版。
鲁迅生前致友人信中说过:“我的文章,未有阅历的人实在不见得看得懂,而中国的读书人,又是不注意世事的居多……”(1936年4月5日致王冶秋)因此10卷本全集在没有先例可以依傍的条件下,筚路蓝缕地草创出一条注释鲁迅著作的路子,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它对鲁迅著作,特别是大量杂文所加一些必要注释共约5800余条,这对广大读者读懂和加深理解鲁迅原著思想内涵,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是一次具有开创意义的尝试,的确功不可没。
然而,10卷本的缺陷与不足,也很明显。
首先是仍旧未收1912年至1936年的鲁迅日记;其次,1956年第一卷《出版说明》原曾明确写道,将收入至那时为止“已经搜集到的全部书信”约1100多封。
在全集出版过程中,因发生反右斗争,冯雪峰被错划右派,结果待到1958年第九、十两卷出版时,鲁迅书信中凡涉及两个口号论争以及批评30年代周扬等人宗派主义、关门主义错误的信函,均被当权者统统砍去;不仅如此,就连牵涉30年代文坛重要论争的某些关键注释,也被掌管意识形态和文艺界领导大权者,利用权势作了手脚:他们歪曲历史,嫁祸雪峰,贬低鲁迅,从而开脱自己。
同样受当时国内外政治大气候影响,鲁迅的个别文章也遭被删改的厄运,如第4卷《〈竖琴〉前记》一文在介绍苏联“绥拉比翁的兄弟们”这一文学团体时,就将鲁迅原文中“托罗茨基也是支持者之一”这至关重要的一句给悄悄地不留痕迹地删除了。
在“文革”浩劫期间,10卷本全集被作为有严重政治问题的书籍曾一度禁止出版。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周总理原拟赠其一套《鲁迅全集》,鉴于10卷本此时已被视为“禁书”,于是改而寻觅一套珍贵的38年版《鲁迅全集》纪念本,因年代久远,几经周折,真是谈何容易!有鉴于此,人民文学出版社为解燃眉之急以适应国内外需要,曾打报告请示,并经周总理同意,在1973年12月重版了一次没有注释的20卷本《鲁迅全集》,全书一律改为简化字排版。
这套全集除请孙用仔细校勘,改正原版错讹外,它与38年版还有两点重要不同之处:一是蔡元培原序的落款“民国二十七年六月一日”删去了;二是由于瞿秋白当时已被诬为“叛徒”,故在第四卷《伪自由书·王道诗话》的文末煞费苦心地增写一条新注,对鲁迅、瞿秋白合作的12篇杂文撰写经过作了“说明”。
毋庸讳言,这是囿于当时的特殊历史条件与政治气候,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的!历经种种曲折磨难,1981年3月新版注释16卷本《鲁迅全集》第一卷问世,至8月全套出齐。
此版的编注出版过程相当漫长,曾受到“四人帮”的干扰破坏。
至1977年8月5日,在出版局新领导向中央作了《关于鲁迅著作注释出版工作的请示报告》后,中央决定派胡乔木、林默涵前来领导与主持这项重点文化建设工程,同年底又聘请郭沫若、周建人等8位作顾问,至此一切步入正轨,速度加快。
经过多方协作,群体奋战,终于赶在1981年鲁迅先生百年诞辰前夕全部出齐,作为一份厚礼献给鲁迅。
全集分普精装本、特精装本、特精装纪念本、平装本四种装帧。
81年版16卷的编注实际上是以58年版10卷本为基础进行充实完善的。
由于众多专家和编注人员,经长年累月艰辛劳动,广泛吸收了文化学术界、特别是鲁研界20多年来大量新发现新成果,所以从总体上说,当时确是一个收集较完备、校勘较精细、注释较科学的崭新版本,其编校质量和学术水平又是10卷本全集所远不及的,确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概括比较,81年版有两大特点。
从内容上说,篇幅大大扩展,不仅新增收两卷日记,补收书信1100多封,恢复了《集外集》、《〈集外集〉拾遗》两书的初版原貌,而且还增添了《集外集拾遗补编》和《译文序跋集》、《古籍序跋集》。
此三集合计比10卷本又多出约200篇文章,使全集文本扩编至15卷;最后另加“附集”一卷收《鲁迅著译年表》、《全集篇目索引》、《全集注释索引》等,以便于广大读者研究学习、查检、研究!从注释上说,10卷本全集虽已作了开创性的工作,就翔实、准确、精炼等方面来说尚远远不够;况且《中国小说略》和《汉文学史纲要》两部学术性很强的专著,当年因赶时间还未及加注。
新版16卷本,对原有注释条目作了细致的修订和增补,从原有的5800余条,扩充为23000余条,总字数约200多万字。
其中许多注释条目,关涉的人与事都非常敏感,波及面既广,影响也很大,如有关“革命文学论争”、“左联”,“两个口号论争”的文章注释。
尤其是《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的题注更为复杂棘手。
前面谈及58年版在经历反右斗争风暴的特殊政治气候下,由于文艺界某些领导下达“指示”并直接作了手脚,所以该题注尽管长达约500字,却有悖于历史真实,并将已被错打成右派的冯雪峰、徐懋庸进一步落井下石,变成了“历史的罪人”。
新版的此注虽仅增加百余字,却恢复了历史原貌:将此文写作背景、定稿经过,左联自动解散缘由,“文艺家协会”的诞生,两个口号论争的原因、性质以及鲁迅的鲜明态度表达得客观、准确、清晰。
此注的定稿过程相当“难产”,它不仅是在胡乔木的直接关注指导下进行,还向相关当事人周扬、夏衍、茅盾等征求意见,又经鲁编室同仁上书“抗争”,最后终由胡乔木拍板,一锤定音!倘非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拨乱反正,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发扬民主,这一成果是难以取得的。
又如当年革命文学论争时,避居东京的郭沫若曾化名杜荃撰写《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一文,刊于1928年8月《创造月刊》第2卷第1期,文中攻击鲁迅为“封建余孽”、“棒喝主义者”等等。
敢于坚持真理的鲁迅在《三闲集·序言》等文中曾予以反击。
58年版对此未注,留下空白;81年版经该卷责编陈早春详加考证,本着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不为贤者讳的精神,曾先后五次注明杜荃即郭沫若,并上书据理力争,最后乔木同志表态,证据确凿,应予注明,并又批送周扬、夏衍、成仿吾、冯乃超等审阅,均表同意。
这桩被历史烟雾尘封多年的文坛公案终于真相大白于天下。
这同样是历史不断进步,思想日渐解放的成果。
由于新版16卷本上述这些突破和特点,使它成为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鲁迅全集版本,不仅一而再,再而三地多次重版,很快售缺,深受中国内地读者欢迎,享有很高声誉,而且台湾的谷风出版社也据此出版了繁体字的《鲁迅全集》;日本东京的学刀研究社还与我国有关方面洽谈签约,以16卷本为底本,吸收新版《鲁迅全集》诞生后鲁研界的各种新成果,进行翻译编辑,于1984—1986年(昭和五十九年至六十一年)出版了日文版20卷本《鲁迅全集》,强有力地推动了日本学术界对鲁迅进一步深入开展研究,也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传为佳话的又一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