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节 混合控制反应 苏州大学 徐艳辉
三系列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荧光分子光学性质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三系列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荧光分子光学性质研究学科专业应用化学研究方向生物荧光材料论文作者牛亚慧指导教师张艳荣副教授联合指导教师论文提交时间 2019年5月Thesis Submitted to Northwest A&F University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for Degree ofMaster of EngineeringStudies on Photo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ree Series of Excited StateIntramolecular Proton TransferFluorescence MoleculesMajor: Chemical BiologyResearch Field: Biological Fluorescent MaterialsCandidate: Yahui NiuSupervisor: A/Prof.YanRong ZhangCo- Supervisor:Date of submission: May 2019CollegeNorthwest A&F University分类号:069 学校代码:10712UDC:540 究生学号:2016051206密级:公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三系列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荧光分子光学性质研究论文作者: 牛亚慧指导教师: 张艳荣副教授答辩委员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童德文教授(答辩主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化学与药学院袁茂森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化学与药学院陈淑伟副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化学与药学院余瑞金副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化学与药学院佟珊珊副教授答辩日期:2019年5月30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405122)陕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6JM2009)资助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21405122) The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Shaanxi (2016JM2009)摘要三系列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荧光分子光学性质研究摘要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SIPT)因有较大的斯托克斯位移、易结构修饰等特性而受到广泛关注。
徐艳辉电极过程动力学讲义 第17节RDE简介

k 0 0 nF k O cO k R cR
s s I c nF k O cO k R cR
kO
方程形式上一致
O R 1 1 0. 5 0 0 I c I k nF k O cO k R cR
kr
0.62 D 2 / 3 1 / 6
cO 0 s cO cO y 3D 0.5 0.8934 0.51 1.5 y 0
1/ 6
c 1 / 3 0.5 1 / 6 0 s 0 . 62 D c c y y 0
苏州大学化学电源研究所
徐艳辉 博士
苏州大学物理学院(能源学院)2011级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班《 级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班《电极过程动力学基础》 电极过程动力学基础》讲义
RDE应用范围
上限有湍流出现条件限定。RDE上reynolds数 大于200 000时出现湍流,Reynolds数,对 于RDE,为 2
优势
• 大部分电化学反应,电化学极化都会受 到液相传质的干扰;电极表面电流密度 分布不均匀。 • 旋转圆盘电极表面液相传质的数学处理 简单,电极表面各点扩散层厚度相同, 电流密度分布均匀。
苏州大学化学电源研究所
徐艳辉 博士
苏州大学物理学院(能源学院)2011级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班《 级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班《电极过程动力学基础》 电极过程动力学基础》讲义
苏州大学化学电源研究所 徐艳辉 博士
苏州大学物理学院(能源学院)2011级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班《 级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班《电极过程动力学基础》 电极过程动力学基础》讲义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MnPO_4材料研究现状

收稿日期:2010-11-15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BK 2009110)作者简介:徐艳辉(1972-),男,黑龙江肇东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材料电化学、电化学物理与非线性电化学,E-mail:xy hsuda@gmail com,xuyanhui@suda edu cn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M nPO 4材料研究现状徐艳辉,李德成,韩良军,郑军伟(苏州大学化学电源研究所,江苏苏州 215006)摘 要:4种橄榄石结构磷酸盐中,磷酸亚铁锂的研究比较多,目前其性能可以达到130mAh/g 以上,工作电压是3 4V 。
虽然其容量比较高,但是和钴酸锂相比,优势不是很明显:苛刻的合成条件导致其成品价格很贵,能量密度也不具有优势。
相比之下,磷酸锰锂不仅原材料成本低,合成条件也温和,电压平台是4 1V,和钴酸锂相同,使得其应用更具有潜力。
关键词:磷酸锰锂;电化学;磁性;锂离子电池中图分类号:TM 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336(2011)01-0030-040 前 言从无机化学角度分析,具有隧道结构的材料都有可能作为锂离子的嵌入材料[1]。
基于这样的考虑,很多新型的锂离子嵌入候选材料开始出现。
其中,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使用的橄榄石结构磷酸盐系列材料主要包括LiM nPO 4,LiCoPO 4,LiN iPO 4,LiFePO 44种,他们的理论脱嵌锂电位分别是4 1,4 8,5 1和3 5V,磁空间群分别是Pn m a ,Pnma ,Pnm a 和Pn m a 。
过去对LiFePO 4研究得比较多,主要原因可以总结为:对于LiCoPO 4是由于原材料价格高,对于LiMnPO 4则是由于电化学性能不好,对于LiNiPO 4则是由于目前还没有可以匹配的电解液。
不过LiFePO 4也有其缺点:一是电池的体积与质量能量密度都不高,这和其低的工作电压有关系;二是虽然其原材料价格低,但是苛刻的合成条件导致成品价格很高。
第10节 扩散层与边界层、界面双电层 徐艳辉

vx
x
•
力学边界层的关系为 如果存在对流现象,电极表 面附近不存在完全静止液 1 实际情况下的界面液相浓度分布 层, D 3 d 边 0.1 边 边界层与扩散层是不同的概 念,前者厚度大,决定于电 极几何形状与流体动力学; 后者尺度较小,除了电极几 y 何形状与流体动力学因素外 边 还与扩散系数有关系。 u0 扩散层内部仍然存在液体的 切向流动,其中的传质仍然 1 1 3 是扩散与对流的联合作用。 D 6 y 0.5u 0.5
扩散层与界面双电层
• 双电层由紧密层和分散层组成,在界面电场作用下,分散层 中的离子浓度服从Boltzmann分布,双电层以外正负离子浓 度相同,双电层以外浓度等于初始浓度且无浓度梯度存在。 • 有电极反应发生时,电极界面存在浓度变化,形成扩散层。 紧密层厚度大约0.2~0.5nm,分三层厚度大约1~10nm,扩 散层(即边界层,和具体液流状态有关)厚度大约104~105 纳米。 • 考虑了紧密层、分散层、扩散层的界面浓度分布完整的图像 c 就是
经典扩散理论的公式为
D
kT RT 6r ZF 2
粘度系数与离子有效半径 D不是一个严格的常数,与浓度、温度、粘度洗漱、粒子半径、活度系数 等有关,水溶液中大部分无机离子的D在E-5cm2/s数量级,不同离子的D 这么接近在于水合作用,质子与OH-的比较大原因在于它们特殊的扩散过 程。 室温下D的温度系数大约为2%/ 度,涉及的活化能大约为3~4千卡 /摩尔。 无限稀释时的扩散系数可用无限 稀释时的离子淌度数值计算,即 浓溶液的扩散系数略微小于稀溶 液中;但是变化不大。理论上还 可以根据电迁移数和溶液的当量 比电导计算扩散系数,即 还可以根据电解质扩散系数和离 子的电迁移数估算离子的扩散系 数
苏州大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考研大纲

苏州大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考研大纲.doc1.烷烃(1)烷烃的同系列、同分异构现象及命名法(2)烷烃的构型和烷烃的构象(3)烷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4)烷烃卤代反应历程2.单烯烃(1)烯烃的同分异构和命名(2)烯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制备(3)诱导效应和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历程和马尔科夫尼科夫规则3.炔烃和二烯烃(1)炔烃和二烯烃的命名、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共轭效应,速率控制和平衡控制4.脂环烃(1)脂环烃的命名(2)环烷烃的性质和结构(3)环己烷的构象5.对映异构(1)物质的旋光性(2)对映异构现象与分子结构的关系(3)含一个和两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4)构型的R、S命名规则(5)环状化合物的立体异构(6)不含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7)亲电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6.芳烃(1)芳烃的异构现象和命名(2)单环芳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3)芳环的亲电取代定位效应7.现代物理实验方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1)紫外和可见光吸收光谱(2)红外光谱(3)核磁共振谱(4)质谱8.卤代烃(1)卤代烃的命名、同分异构现象(2)一卤代烷、一卤代烯烃、一卤代芳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制备(3)亲核取代反应历程9.醇、酚、醚(1)醇酚醚的命名、物理性质、光谱性质(2)醇酚醚的化学性质和制备(3)消除反应机理10.醛和酮(1)醛、酮的命名和同分异构现象(2)醛、酮的物理性质、光谱性质(3)醛、酮的化学性质和制备(4)亲核加成反应历程(5)不饱和羰基化合物的主要化学性质11.羧酸(1)羧酸的分类和命名(2)饱和一元羧酸的物理性质和光谱性质(3)羧酸的化学性质制备(4)羟基酸和羰基酸的化学性质(5)酸碱理论12.羧酸衍生物(1)羧酸衍生物的命名和光谱性质(2)酰卤、酸酐、羧酸酯、酰胺的化学性质及制备(3)乙酰乙酸乙酯和丙二酸二乙酯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4)羧酸衍生物的水解、氨解及醇解历程(5)有机合成路线13.含氮有机化合物(1)硝基化合物的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2)胺的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3)重氮和偶氮化合物的性质(4)分子重排机理14.含硫和含磷有机化合物(1)含硫有机化合物的命名(2)硫醇、硫酚、硫醚的化学性质和制备(3)有机硫试剂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4)磺酸酯和磺酰胺的性质(5)含磷有机化合物命名和化学性质15.元素有机化合物(1)有机锂化合物的结构、化学性质(2)有机硼在合成中的应用16.周环反应(1)电环化反应立体选择性规则(2)环加成反应规则(3)迁移反应(4)周环反应的理论17.杂环化合物(1)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2)呋喃、噻吩和吡咯的物理性质、光谱特征、化学性质和制备(3)吲哚、吡啶和喹啉的性质(4)Skraup合成法18.糖类化合物(1)单糖的构型和反应19.蛋白质和核酸(1)氨基酸的结构、命名和性质20.萜类和甾族化合物(1)异戊二烯规律和萜的分类《仪器分析》部分一、光学分析法(一)光学分析法导论1、电磁辐射的基本特征,电磁辐射与物质结构的关系。
第16节 电极体系制备简述 苏州大学 徐艳辉讲义

取自Reddy Modern Electrochemistry
苏州大学化学电源研究所 徐艳辉 博士
苏州大学物理学院(能源学院)2011级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班《 级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班《电极过程动力学基础》 电极过程动力学基础》讲义
溶液配置
• 水:超纯水是必须的,UV照射杀菌 • 溶质:至少分析纯(实际上,依据最新的STM等 技术的研究成果,即使是10-5杂质的含量,也会 引起明显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1)电极与电解 液体系相比总是很小;2)杂质都有一种在电极表 面富集的倾向。) • 电解池的纯化,比如有时需要除氧 • 杂质清除,比如电化学方法清除,如利用大电位 范围的循环伏安扫描清除有机杂质。
苏州大学化学电源研究所
徐艳辉 博士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苏州大学物理学院(能源学院)2011级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班《 级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班《电极过程动力学基础》 电极过程动力学基础》讲义
突出控制步骤
• 虽然存在各种暂态技术可以分别测试分步 骤动力学参数,有时能够突出某个动力学 步骤,也会方便测量。 • 突出电化学步骤的设计 • 突出扩散步骤的设计 • 思考题:电极体系的制备与设计中需要注 意哪些
苏州大学化学电源研究所 徐艳辉 博士
苏州大学物理学院(能源学院)2011级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班《 级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班《电极过程动力学基础》 电极过程动力学基础》讲义
薄液膜电池
• 工作电极与对电极之间的距离很 近,为微米量级,如右上图所示 • 还有另一个含义,如右下图所示, 两电极之间的电解液量很小,中间 连接的电解液置于微管中。 • 这两种电池较适合于研究液相中的 变化,非线性电化学时空结构的研 究中可以使用这样的特殊结构。
第3节 电毛细曲线 徐艳辉

《电极过程动力学基础 》讲义
徐艳辉 苏州大学化学电源研究所
《电极过程动力学基础 》讲义
徐艳辉 苏州大学化学电源研究所
电毛细曲线的装置
这种装置的特点:
包含一个可极化的界面:汞/溶液界面; 包含一个不可极化的界面:可逆氢 电极,它保证外部施加电压等于汞/ 溶液界面的电压降; 包含一个外部电源和一个 测量表面张力的装置。
苏州大学物理学院2011级新能源班 电极过程动力学基础讲义
《电极过程动力学基础 》讲义
徐艳辉 苏州大学化学电源研究所
作业题
一个电容器,其电压-电量关系曲线如图所示
a 放电 b c 充电 d e
指出,a和b两点计算的微分电容相对 电压坐标 大小;指出c、d和e三点计算出来的微 分电容的相对大小,简单陈述为什么。 Lippman方程描述了什么关系,写出 这个方程 微分电容与积分电容的差别是什么, 如何定义的。 电毛细曲线有什么用途 利用表面张力随电压的变化计算微分 电容的公式 利用微分电容曲线,如何计算覆盖度 和表面吸附量
无吸附时的表面电荷量
《电极过程动力学基础 》讲义
徐艳辉 苏州大学化学电源研究所
继续
施加一系列电压后,得到每个电压下的电荷密度,然后按照公式
qM V comp
积分得到
qM dV 0
V0
V
该方程称为Lippman方程,热力学方法得到的,在这里我们直接用这个结果。 热力学推导过程可参考:周仲柏,电极过程动力学基础教程,27页;更加详细 的推导见Modern Electrochemistry by J O M Bockris et al, p854
表面张力公式
h1 2 gr 2
第12节 暂态扩散动力学技术 苏州大学 徐艳辉

苏州大学物理学院(能源学院)2011级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班《 级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班《电极过程动力学基础》 电极过程动力学基础》讲义
电位阶跃方法
在t=0时刻施加一个=2-1的电位变化,并一直保 持到实验结束,这种极化方法称为电位阶跃法。 假设O+neR, R是独立相,只涉及可溶性反应粒子 O,电极上的电化学反应保持热力学平衡(即满足 Nernst方程)。 边界条件:电极电位恒定意味着反应粒子的表面浓度 不变,边界条件就是
苏州大学化学电源研究所 徐艳辉 博士
苏州大学物理学院(能源学院)2011级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班《 级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班《电极过程动力学基础》 电极过程动力学基础》讲义
电流阶跃暂态技术
在t=0时刻是研究电极的电流从0阶跃 到I0,并一直保持到实验结束,这种 极化方法称为电流阶跃法。 施加电流I后界面浓度分步的变化,在 x=0位置的斜率是恒等不变的 浓度变化方程为
苏州大学化学电源研究所 徐艳辉 博士
苏州大学物理学院(能源学院)2011级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班《 级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班《电极过程动力学基础》 电极过程动力学基础》讲义
电位阶跃方法时,球坐标Fick第二定律的解
r0 s r r0 0 cr , t c c c erfc r 2 Dt
0.5 0.5 RT t 0 0 ‘ t 平 ln cO ln 0.5 nF
t 上述分析是针对一种可溶性反应粒子的,但是该类处理方法具有普遍性,因为即使电极反 应中存在几种可溶性反应粒子,包括产物,但是对每种离子浓度分布公式的推导过程都是 完全独立的;此外,大多数情况下暂态扩散不会持续很久,暂态扩散过程对应的扩散层厚 度与电极尺度比很小,很多电极都可以近似当做平面电极处理,因此上述结果适合于很多 电极几何 苏州大学化学电源研究所 徐艳辉 博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题
混合控制的涵义 动力学方程推导(以阳极电流为例) 三个极化区域的特点说明 会直接写出混合控制的基本动力学方程
苏州大学物理学院(能源学院)2011级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班《 级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班《电极过程动力学基础》 电极过程动力学基础》讲义
混合控制过程中电化学极化动力学参数 分析:电流阶跃技术
外推到t=0时得到纯粹的电化学极化数据。且存在
t 0.5 与 ln 1 O
部分的数据
直线斜率得到n值,再根据截距数值就可以计算出K与K*。 实际上,由于双电层时间常数的限制,只能利用
O t C
提问:这两个时间常数代表什么
苏州大学物理学院(能源学院)2011级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班《 级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班《电极过程动力学基础》 电极过程动力学基础》讲义
几个电极反应的K值
电极反应 Cd2++2eCd Fe3++eFe2+ Zn2++2eZn 介质 电极 传递系数 K cm/s / 0.46 0.30 ~0.6 4.310-3 4.310-3 1M KNO3 Hg 1M H2SO4 1M KCl Pt Hg
苏州大学化学电源研究所
徐艳辉 博士
苏州大学物理学院(能源学院)2011级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班《 级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班《电极过程动力学基础》 电极过程动力学基础》讲义
如何应用上式计算电化学过程动力学参数
首先施加一个电流阶跃I1,得到一个1对时间的 变化曲线,利用上式外推到t=0时的过电位,即 10 给出一系列的电流阶跃数值In,重复上述方法得 到一系列的n0 这一系列的电流-外推的过电位数值就是纯粹的电 化学极化动力学数据,根据纯粹的电化学极化动 力学关系,就可以推导出相应的动力学参数(孙 丰霞)
这是电极过程动力学研究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方程,要能够毫不犹豫的写下来 作业题:推导阳极过程的混合控制公式,写出基本的推导过程
苏州大学化学电源研究所 徐艳辉 博士
苏州大学物理学院(能源学院)2011级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班《 级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班《电极过程动力学基础》 电极过程动力学基础》讲义
续
如果外电流远大于交 换电流,那么过电位 很大,则 nF c RT 比较负 前方程的简化形式为
前边的浓差极化结果可以代入 这里。比如,假设产物R是独立 相,那么代入
I c c 1 I d
s O 0 O
得到
s c nF 0 O c I c i 0 exp cO RT
区域2: i0<<Ic<<Id,反应受电化 学极化控制,满足半 对数关系 区域3: i0<<IcId,反应处于混合 控制区域。注意,此时 不是单纯的扩散控制。
lg i 0
lg I d
lg I c
苏州大学化学电源研究所 徐艳辉 博士
苏州大学物理学院(能源学院)2011级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班《 级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班《电极过程动力学基础》 电极过程动力学基础》讲义
0.5 t RT nFK c RT ln ln 1 nF nF O I0 * 0 O
这就是混合控制下暂态极化(恒电流阶跃)时电极电位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第一项为t=0时的过电位,相当于无浓差极化的极化电位,即纯粹的电化学极化过电位。 第二项就是浓差极化
I d nFD c
Id D 0 i K
如果:D=E-5cm2/s, 扩散层有效厚度为0.01cm,那么
Id D 1 3 10 i 0 K K
如果要求
I d i
0
假设
I d 100 i 0
那么必须满足
K 10 5 cm / s
苏州大学化学电源研究所 徐艳辉 博士
阳极电流 阴极电流
nF ia nFk c exp RT
0 s a R
nF ic nFk c exp RT
0 s c O
外电流(阴极过程)
0 s c O
nF nF 0 s I c ic ia nFk c exp nFk a cR exp RT RT
Id,i0分别是表征浓差极化的参量和电化学极化的 参量,根据二者与外电流Ic的相对关系可以讨论 一些极端的情况 1)Ic远小于其它两个参量,此时极化很小,可 以线性化处理动力学方程 2)外电流与极限电流差不多,但二者都远小于 交换电流,此时,过电位主要源自于浓差极化 3)如果Id》Ic》i0,电极反应速度受电化学步骤 控制 4)如果IdIc》i0,反应受混合控制
几点注意
电化学步骤自身的反应速度常数与时间无关 讨论时,一般限定下述情况:形成暂态电极过 程的主要原因是由反应初始阶段形成的暂态扩 散过程,不考虑更加复杂的情况(如表面态)。 讨论混合控制,实质上是为了讨论暂态扩散过 程对电化学极化的影响,并试图消除这种影响。
苏州大学化学电源研究所 徐艳辉 博士
0 0 0 a R
苏州大学化学电源研究所 徐艳辉 博士
苏州大学物理学院(能源学院)2011级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班《 级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班《电极过程动力学基础》 电极过程动力学基础》讲义
续
利用前边的方程,用
Ic i0
可以推导出
s s c nF c R nF 0 O I c i 0 exp c 0 exp c RT cR RT cO
nF nF I a ia ic i 0 exp a exp a RT RT
1
浓差
2
RT I d I ln nF I
如果反应中液相扩散与电化学步骤,凉着速度差不多,就是混合控制,此时特征是什么
假设反应完全不可逆(有时,等效于I》i0的情况,或者说 极化很大的情况也做这种处理),忽略逆反应,那么
阶跃电流幅值
nF 0 平 I 0 ic ia ic nFKcO 0, t exp RT
电极表面反应粒子浓度
nF nF 0 平 平 exp I 0 ic ia ic nFKcO 0, t exp 平 RT RT nF 标准平衡电位下的反应速度常数 nFK *cO 0, t exp c RT
再次看看界面图像
c + + c-(x) + + + 紧 分散层 扩散层 密 + + 层 l + 有效 d c+(x) + 双电层 c0 推导电化学极化公式时忽略浓差极 化,界面浓度=本体浓度; 当考虑浓差极化,表面浓度不等于 本题浓度; 实际上,注意,推导电化学极化公 式时,反应粒子浓度都是指的反应 点的浓度,此处就是指表面浓度
苏州大学化学电源研究所 徐艳辉 博士
RT I d ,O I 1 2 ln nF I I d , R
RT I - 平 ln 1 nF I d
苏州大学物理学院(能源学院)2011级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班《 级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班《电极过程动力学基础》 电极过程动力学基础》讲义
第十三节 混合控制反应
徐艳辉 博士 苏州大学化学电源研究所
苏州大学物理学院(能源学院)2011级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班《 级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班《电极过程动力学基础》 电极过程动力学基础》讲义
前言
前边讲了纯粹电化学 控制时电极反应的动 力学规律,即(以阳 极过程为例) 又讲了纯粹扩散过程 控制的反应规律,即
x
这里的表面浓度指的是双电层外侧 的浓度 从图中可以直观的看出,对于某一个参与反应的粒子而言,其引起的浓差极化与电 化学极化是串联的。 具体推导混合控制动力学方程时,只要在推导电化学极化公式时用表面浓度代替本 体浓度就可以了。
苏州大学化学电源研究所 徐艳辉 博士
苏州大学物理学院(能源学院)2011级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班《 级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班《电极过程动力学基础》 电极过程动力学基础》讲义
混合控制的涵义
广义上,是指电极进程受控于两个或者两 个以上分步骤
狭义上指总电极反应进程受液相传质和电 化学极化共同控制。
苏州大学化学电源研究所
徐艳辉 博士
苏州大学物理学院(能源学院)2011级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班《 级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班《电极过程动力学基础》 电极过程动力学基础》讲义
动力学方程推导(以阴极电流为例)
平衡电位下的反应速度常数
苏州大学化学电源研究所 徐艳辉 博士
苏州大学物理学院(能源学院)2011级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班《 级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班《电极过程动力学基础》 电极过程动力学基础》讲义
t 0.5 恒流极化表面浓度公式 c 0, t c 0 1 O O O 代入上式,并整理成半对数形式,得到
苏州大学化学电源研究所 徐艳辉 博士
苏州大学物理学院(能源学院)2011级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班《 级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班《电极过程动力学基础》 电极过程动力学基础》讲义
直接测量电化学极化中的动力学参数,必须满足 I d
I i
0
实际上,浓差极化影响总是存在的,粗略估算
i 0 nFKc
苏州大学化学电源研究所
徐艳辉 博士
苏州大学物理学院(能源学院)2011级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班《 级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班《电极过程动力学基础》 电极过程动力学基础》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