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200811)
中国经济思想史论文-潘昱诺-00925046

6
,可以说是按几何级数成倍增长的。至于财货,其增长速度则很慢,是落后于人口数量的 增长的。 总之, 韩非认为人口增加太快了, 往往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 因而造成了社会动乱。 可见, 韩非的人口思想颇有点类似于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的人口论, 因而从 一定的意义上讲韩非是马尔萨斯的鼻祖。
(三)马尔萨斯与韩非人口论的异同
2 / 11
《中国经济思想史》课程论文—潘昱诺--00925046
二、马尔萨斯与韩非的人口理论
(一) 、马尔萨斯理论
1、思想背景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是 18 世纪末英国社会阶级矛盾尖锐化的产物。 英国在 18 世纪后半 期开始产业革命,到 18 世纪末达到高潮,产业革命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奠定了机器大工业 的技术基础。机器的使用造成人数众多的小生产者和工人的破产与失业,伴随工人、农民生 活的日益恶化,贫富差距和阶级冲突不断加剧,英国掀起了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各种反对资 本主义制度的思想纷纷涌现。威廉·葛德文论证了消灭私有制的必要性,指出私有制是一切 灾难的根源 1。康多塞同样认为社会状况取决于社会制度,好的制度会使一切财富、机遇的 不平等消失,使人口增长不致因生活资料的匮乏而阻滞 2。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当政者需要新的理论为其辩护。于是,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登上了历史舞台。 2、内容阐述 马尔萨斯是西方社会最早开展人口经济研究的人之一,他在《人口论》中把人口与经济 的关系归结为人口与生活资料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两个公理:第一,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 3 需的。第二,男女两性间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 。他认为食欲和情欲是人类的 本性决定的。他把人口增长看作是纯粹的自然现象。马尔萨斯从两个公理出发,提出了人口 增长和生活资料增长的两个级数假说, 即人口以几何级数增加, 而生活资料只按算术级数增 加。 为了改变人口与生活资料不均衡的现象, 马尔萨斯主张用抑制手段去实现两者之间的均 衡。他提出了积极的抑制和预防的抑制。积极的抑制通过贫困、饥饿、灾害和战争等手段去 妨碍人口增长;预防的抑制,即道德的抑制则通过禁欲、晚婚和不生育等措施预防人口增长
应用文-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学术思想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学术思想'\xa0\xa0\xa0\xa0摘\xa0要:胡寄窗教授是中国思想史学科一位主要的开拓者和创始人。
他在对中国经济思想之进行系统梳理研究的过程申,探索出了一整套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科学方法,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国古、近代经济思想演变的独创见解.关键词: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方法论;学术刨见一、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方法论在进行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过程中,胡老经过不断的探索,寻找出了一套颇具个人学术特色而行之有效的科学研究方法。
大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胡老一直坚信马克思主义对于科学研究的指导意义,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中国经济思想史的整个研究过程之中。
例如,胡老在50年代开始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时,最初只考虑到是搞一门专史,对历史分期问题采取了一种被历史学界较多接受的观点一一秦汉封建制说。
但随着胡老对经济思想分析的深入,却碰到了一系列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无法解释的问题。
于是他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重新进行了审视,果断地放弃了前说而采用了西周封建论,肯定西周是较典型的封建领主制经济,结果困难即迎刃而解。
①胡老在长期的研究中敏锐地发现,单纯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社会基本矛盾学说”作为历史研究的指导思想,会碰到许多不易正确解释的问题。
他从毛泽东同志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得到启发,认为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和经济基础与上层的矛盾并列为社会基本矛盾,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历史分析是一个很有力的指导理论。
由此,胡老提出,在历史研究尤其是中国封建经济的研究中“还须充分运用毛泽东同志的社会基本矛盾理沦作为分析的武器”,认为“掌握了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会帮助我们解决单纯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作为历史研究的指导思想时所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
”②由此他开创了运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一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的先河,为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更为有效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
如何写经济思想史论文 如何写经济思想史论文

主张。即对你试图阐述的观点的一个简明陈述。
它的支撑物。指证据或者支撑你的主张的理由。
凭据。这把你的证据与主张联系起来,说明为什么那个特定的证据可 以成为主张的论据。
可能的异议。如果你能预见你的论证会存在哪些异议,那么你要说明 这些异议该如何回答。
9
在创建论文的参考文献时,这些引文信息也是必需的。
有时候从资料中复印一些摘录是很方便的。同样,确保引文信息是有的。 对一本书来说,你可以复印标题页,但要记住出版日期位于标题页后面 的那一页上。
引 用: 如果可行,你要记录你所阅读的所有资料的以下信息:
作者
标题(以及子标题)
年份(或日期) 丛书标题及编著者的姓名
总结及一些实用的建议:
写好学期课程论文和学位论文的诀窍是什么?
动笔写!写作可以帮你记住、理解和获得观点。写、写,还是写。
准备好写第一稿了吗?
如果你有足够的证据支持你的假说,以及能够按照一定的要求表述你的假说,那么你已 经做好了准备。这些要求包括:(1)用一两句话表述;(2)用一种可争论的需要你提供证据 的而不是自明的方式表达;(3)文章的中心的实质性概念可以得到确切地陈述;(4)对假说
证据:数据显示 1980-81 年基础货币增长率下降。
12
凭据:萧条一般来说是由银行信贷紧缩造成的,而基础货币增长率的下降 是这种紧缩的合适的指示器。
对凭据进行阐述后,可能你会发现它并没有那么显而易见,可能它自身都 需要理论和证据的支持。
异 议:考虑一下聪慧的读者可能提出的反对你的主张的各种异议,好比你与他在 谈话或者讨论。解释一下为何这些潜在的批评并不会动摇你的主张。
近30年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回顾和展望——对象,方法与学科建设

近30年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回顾和展望——对象、方法与学科建设张亚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1)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在“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正确路线的指引下,中国经济思想史在学科建设、研究水平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学科设置和研究生招生规模日益扩大,学会组织逐渐完善;以期刊论文为视角的分析表明:本学科研究历经“继承拓荒”、“深化发展”和“综合创新”三个阶段,研究对象范围由窄变宽,学术创新不断涌现。
方法论始终是本学科领域较有争议的问题,老中青三代学者对此都有积极的贡献。
关键词: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对象与方法学科建设在目前中国经济学的学科分类中,中国经济思想史是一门基础的理论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现代经济学的渊薮在于欧美,因此同其他学科相比,中国经济思想史具有独一无二的本土性,“……惟有在中国大陆成为理论经济学的独立学科”1。
也正因如此,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的发展与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脉搏是须臾不可分的。
如果把1902年梁启超提出“中国生计学史”的学科概念作为始点2,中国经济思想史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
赵靖先生曾经对这段历程有大致的概括3:1、发轫时期——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40年代末;2、学科的奠基时期——1956至1965年;3、研究工作恢复发展和学科呈现初步繁荣的时期——结束十年内乱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上述三个阶段已经成为学术界公认的分期,对中国经济思想史学术史的考察,大多围绕这些历史时期展开。
有关这门学科发展的总体回顾性研究,国内不少学者已经做出了卓越的成果,如:赵靖、张鸿翼、郑学益(1984),吴申元(1984),叶坦(2003),刘甲朋、魏悦(2003),程霖(2004)。
另外,巫宝三先生(1982)在中国经济学家访问加拿大代表团的一次学术讨论会上,对当时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情况进行了介绍;叶世昌先生(2002)对建国前有关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作了详尽的考证1叶坦:“中国经济学术史的重点考察——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创始于发展优势论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4期。
中国经济思想回顾

中国经济思想回顾1、鼎盛的古代中华文明及浩然丰富的中国古典经济思想中华大地上孕育了人类最为古老的文明之一,古代中国曾一度是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国家。
中国古代社会建立了以传统农业为核心的社会经济结构,取得了工业革命以前的1、2千年里,世界上最为丰硕的经济成就。
相继出现了秦汉、隋唐等文明鼎盛时期。
自宋朝以来,中国人口大量增加,贸易繁荣,手工业、轮船运输、造船业都开始发展。
印刷术的发明更是极大地促进了文明的传播。
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科技、文化,古代中国所创造的鼎盛的文明成就都为世界所景仰和赞叹。
根据著名经济学家麦迪森(Angus Madison)的研究,“在目前这个千年期的开始阶段,中国的经济就人均收入而言是领先于世界的,这种领先地位一直持续到十五世纪。
它在科技水平方面、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方面以及管理一个庞大疆域帝国的能力方面都比欧洲出色。
”“早自周朝起,中国文明就已经高度文字化了,到了唐朝,中国堪称全世界拥有文字典籍最多最丰富的国家了。
”植根于鼎盛的古代中华文明,中国的古代先哲们也积累了异常丰富的经济思想。
先辈们基于他们的观察,或针对他们时代所面临的经济问题,总结归纳出了令今人叹为观止的学术思想。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的经济思想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先秦时期,宗周势微,诸侯争霸,社会结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各种思想百家争鸣的局面。
随着中国宗法奴隶制的解体和封建社会的逐步形成,土地制度由领主所有制变为地主所有制,私人工商业迅速发展。
迅速的社会政治经济变化,孕了丰富的学术思想。
太史公司马迁所撰的《史记.货殖列传》中所记载的第一位货殖专家范蠡,是春秋时代著名的政治家。
他不仅工于谋略,还有渊博、系统的经济思想,而且他本人凭借其经济智慧赢得了巨大的财富。
现代经济学对于供需反应和价格变化基本机制的认识,无出范蠡“积著之理”之右:“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
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
无敢居贵。
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
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

明清实学经济伦理的近代性嬗变吴松黄海涛[关键词]:明清实学经济伦理近代性嬗变“东亚价值”[摘要]: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重要转型期,在思想界实学思潮盛行,明清实学既有时代的影子,也有超越时代的诉求,它是时代性、民族性和超越性的统一。
明清实学家以自然人性论为基础,主张以人为本的经济哲学,它具有深沉的救世情怀和人文关怀,并具有批判、变革、启蒙的精神实质。
在经济伦理的核心价值和诸多范畴方面有了重大突破和转向,新民本主义是明清实学经济伦理的政治特质,新功利主义是明清实学经济伦理的经济特质,新儒家学说是明清实学经济伦理的文化特质。
明清实学经济伦理具有思想的近代性和社会近代化的双重趋向,按照中国近代化的主要标志,明清实学经济伦理具有政治民主化、经济自由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近代特征,它揭开了中国科技近代化序幕。
随着历史变迁,其历史连续性中的普遍价值得到应有的发挥,成为当今“东亚价值”重要的思想源泉。
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对此,国内外学者对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诸多近代特征的历史现象进行过积极地探索。
有的学者认为“近代化”与“现代化”这两个词几乎为同义词,在表达上有时可以互用,也无碍原义①。
因此,无论是“近代化”还是“现代化”,都是相对于“传统”而言的。
中国的近代化是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变化的过程,它包括了社会近代化和文化近代化,其主要标志是政治民主化、经济自由化和文化多元化。
中国近代化起自明清之际,经历了开启——中断——再开启的历史过程,中间起伏跌宕,曲折发展。
本文从思想史的角度,立足于对明清实学的考察,以中国近代化为指归,探索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内在规律,分析明清实学经济伦理近代性嬗变的内在路径,并以此推进中国近代化的研究。
一、在政治上具有民主化的倾向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明清实学中的新民本主义具有传统民本思想向近代民权思想过渡的性质,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标志,它不仅成为近代民主运动的思想先导,也成为近代民权运动的理论武器。
本刊部分编委谈学习“十三大”文件的体会

”
:
,
。
,
;
。
十 一 届全 中 全 会 以 来 : 党和 国家 从 历 史
一 个五 年 计 划 时
,
我 们 曾注 意 了 产业 政 策
,
但
在 实 际 工 作 中还 是 发 生
两 条教 训 值 得记 取
J
:
`
一 系列 问 题
.
这 叭有
.
引 导科 学 技 术 大 发 展
,
推动 经 济 腾飞 和 社 会 进
为 我 国 的 社 会 主 义 现 代化 建 设 事 业 ” 开 辟 了 广 阔的 前 景 十 三 大 确 定 的我 国 经 济发 展 战略 的 要 旨 就 是 要 彻 底改 变过 去那 种 片面 追 求 产 值 产 量 增 长速 度 的 发展 战 略 转 到 以提 高经 济 效 益 为 中心 的保 证 国 民 经 济长 期 稳 定 发 展 的 战 略 从 粗放经 营 为主 遂步 转 上集 约
.
技 术进 步 的 原 动 力 来 自市场 同时 技 术 进步 又 是影 响 和 推动 产业 发展 和 产业 结 构变 化 的 重要 因 素
。
.
,
“
.
这 一 作 用 主 要表 现 在 三 个方面
;
:
’
、
’ ·
’ `
一 是 对 现 有生 产 技 术 的 改 进
.
二
`
’
现 为形成 和 泼 展 新兴 产 业 开 辟 了道 路
_
.
.
,
恐 怕 需 要 川 年 或 更 长 的时 间 远 的战 略
.
二 是新 技 术 的 出 : 三 是利
经 常 说 企 业 决 策 中的 知期 行 为 工 U实 更 应 引 匕 注 意 的 是 要避 免 国 家 宏 观 决 策中 的 短 期 行 为
从经济思想史视角反思现代经济学的不合理性-经济思想史论文-经济学论文

从经济思想史视角反思现代经济学的不合理性-经济思想史论文-经济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知识的契合要求表明,理论发展的途径不应该通过知识的高度专业化及单一思维的绝对深化,而是更主要依靠人类所积累的知识之间的互通和整合。
对社会科学更是如此,因为每个社会科学往往是基于特定的视角或层面来审视共同研究的课题。
当然,理论的发展除了要对共时性知1性知识作学科内的契合。
究其原因,学科内的历时性知识提供了更为集中的研究视角、历史背景以及分析工具,提供了理论深化的基本轨迹。
因此,要提升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认知,就要获得足够的相关知识,而其中的重要途径就是潜下心来对前人的思想和文献做细致的梳理。
波兰尼就曾指出:科学家只要他同自己的智识良心进行搏战,他总会考虑到与整个科学的传统进行接触---事实上便是与他引为典范的所有过去的科学家,与所有承认他在进行探索的在世的科学家,与所有他打算为之而建立新学说的未来的科学家---进行接触.事实上,整个科学理论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学术传承的基础之上,即使在自然科学中那些看似完全对立的理论,新理论的确立也是建基于对旧理论的深入解剖而不是凭空构造之上。
否则,如果学术不再寻求对话,彼此肯定完全脱节,双方当然就没有共同语言,又何以有理论的发展?相应地,就作为社会科学的经济学而言,其理论发展更需要契合经济史及经济学说史的知识。
一者,如熊彼特所说,因为每个社会学家或经济学家,不管他对纯理论多么嗜好,总离不开事实,而大多数事实,照我们看来,必然是历史性的。
二者,如贝拉等所说,与社会整体挂钩的社会科学,必须是历史的和哲学的社会科学。
狭义的专业社会科学已经提供了关于当代社会的多方面的有价值的信息,但是它同时又缺乏或没有历史感。
社会科学家在提供关于过去的信息方面是足智多谋的,所提供的信息和他们关于现在的发现相差无几。
然而,现代经济学教材却将历时性演化的各个理论放在同一个共时性的平面框架中,从而抽去了理论的时代性、主观性和规范性,而留下一堆没有人文思维的技术性骨架;正因如此,教材上的经济学原理往往蜕变成为现实的说教,并遮蔽了我们对真实世界的认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2008.11)区际经济梯度推移理论的演进及述评吴传清周志平(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内容摘要:区际经济梯度推移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应用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理论。
创立至今的近30年以来,它经历了狭义梯度推移理论、反梯度推移理论和广义梯度推移理论三个发展阶段。
从总体上把握和评价区际经济梯度推移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关键词:梯度推移理论;反梯度推移理论;广义梯度推移理论;梯度推移粘性区际经济梯度推移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被引入我国国土开发总体布局规划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中,与增长极理论(包括点轴系统等新拓展理论)、产业集群理论等一同成为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应用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发展)理论。
一、区际经济梯度推移理论的演进脉络自然地理学中的“梯度”(Gradient)概念是指地理系统在时空上非均衡性的反映。
决定地理梯度强弱的要素是两地间的绝对指标差度及两地间的距离。
指标差度与地理梯度强弱成正比,距离长度与地理梯度强弱成反比。
西方区域经济学研究者最早将地理“梯度”概念引入区域经济学领域。
如胡佛在《区域经济学导论》(1975)一书中,采用“地租梯度变化曲线”术语描述地租的变化轨迹;采用“密度梯度变化曲线”术语描述城市区空间利用集约度的差异;采用“收入梯度变化曲线”术语描述城市区居民收入的差异;采用“产业密度梯度变化曲线”术语描述城市区产业空间分布变化的差异[1]。
国内学者夏禹龙、冯之浚(1982)最早将“梯度”概念应用于区域经济分析,侧重强调“技术梯度”,将区域划分为“先进技术”地区、“中间技术”地区、“传统技术”地区[2]。
此后,国内不少学者都对“梯度”概念的经济内涵和以此为基础的区际经济传递模式进行了探讨,开创了区际经济梯度推移理论。
梯度推移理论创立至今近30多年以来,它经历了狭义梯度推移理论、反梯度推移理论和广义梯度推移理论三个发展阶段。
其中,每一新的发展阶段都对前一阶段理论的缺陷有所评判和修正,故每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出现,都无疑使这一理论更加完善。
1.狭义梯度推移理论狭义的梯度推移理论还可以细分为静态梯度推移理论和动态梯度推移理论。
最初的静态梯度推移理论认为,产业结构的优劣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
静态梯度推移理论最初形成是在哈佛大学经济学家弗农(R. V ernon)等人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
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总结了产品生命周期的特点,即任何工业产品,从其发展阶段来看,均要经过创新阶段(Introduction)、扩展阶段(Expansion)、成熟阶段(Maturity)与成熟后期阶段(Demise)[3]。
一般情况下,高梯度地区的工业部门主要由处于创新阶段至扩张阶段之间的兴旺部门组成,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高梯度地区创新活动会逐步向由处于成熟与成熟后期阶段之间的衰退部门组成的低梯度地区推移。
静态梯度推移理论力图把各个区域固定在特殊的阶段上,认为梯度是一成不变的。
基于这一缺陷,周起业,刘再兴等(1989)将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引入到梯度推移理论中,开创性地分析了梯度发展的动态性。
他们认为由于发展的不平衡,在回波效应和扩散效应影响下的梯度是可变的[4]。
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在梯度推移理论中的应用使得静态梯度推移理论上升到动态梯度推移理论。
这个阶段的论域主要集中在区域经济技术差别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别上。
2.反梯度推移理论狭义梯度推移理论提出后在国内引起了相当激烈的讨论,郭凡生等(1984)最先指出了狭义梯度推移理论存在的明显不足,并相应提出了反梯度推移理论[5]。
反梯度推移理论是指某种产业经济的流程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扩展流动的常规方向发生变化,而反过来由低梯度地区向高梯度地区推移。
如果低梯度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着较好的外部经济效应,而且又有市场的需要,并具备必要的基础条件,就可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对某些有优势的产业进行大规模开发,实施赶超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便可向高一级梯度地区进行反向推移。
反梯度推移理论修正了狭义梯度推移理论按高、中、低三种梯度的顺序依次推移的固定思维,提供了不一定按梯度的三个等级顺序发展的可能性。
反梯度推移理论的论域与狭义梯度推移理论的论域是一致的。
3.广义梯度推移理论梯度推移理论自1982年提出以来,一直强调地区间和地区内部经济、技术的梯度,忽视了地区间和地区内部社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制度、文化等不同而形成的梯度。
这种传统的梯度推移理论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对突破经济发展长期受均衡发展观的制约起到了建设性的作用,但也已经不能充分适应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尤其是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实践的需要。
基于这一认识,李国平等(2002)拓展了传统的梯度推移与反梯度推移理论,开创了广义梯度推移理论,这是一个由自然、经济、社会、人力、生态和制度为梯度子系统而构成的内部结构关系复杂的巨型系统[6]。
这个时候梯度推移理论的论域已经拓展到自然、经济、社会、人力、生态和制度的各个层面。
二、狭义梯度推移理论及其拓展狭义梯度推移理论是与广义梯度推移理论相对应的一对范畴,特指以区际经济技术梯度为出发点的梯度推移理论。
(一)狭义梯度推移理论的基本内容区域经济学研究者把美国学者弗农(R. V ernon)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引入到区域经济分析中,创建了区域经济梯度推移理论[4]。
狭义梯度推移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基本内容:(1)区域之间客观上存在着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梯度差异。
由于资源禀赋、地理条件以及历史基础等原因,经济技术的发展在各区域之间必然是不平衡的,从而客观上形成了区际经济技术梯度。
(2)产业结构的优劣是衡量区域经济梯度水平的核心。
一个区域的经济兴衰往往取决于其产业结构优劣,而产业结构的优劣则取决于区域经济主导产业部门在产品生命周期中所处的发展阶段。
如果某个区域的主导产业部门主要由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兴旺部门构成,则该区域经济高速增长,那么该区域即成为高梯度区域。
相反,若一个区域的主导产业部门主要由衰退部门构成,则该区域为低梯度区域。
(3)经济技术存在由高梯度区域向低梯度区域推移的趋势。
一般情况下,拥有较高技术水平的产业往往发端于高梯度区域,并遵循生命周期阶段的更替次序向低梯度区域推移。
这种推移之所以能进行,一是作为扩散源的核心区有进行推移的内在动力和外在的市场压力;二是作为接受地的边缘区存在着吸收扩散的需要,因为推移有助于促进边缘区经济技术的发展。
(4)梯度推移主要是依托多层次城镇系统展开。
经济要素由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镇、进一步向农村推移,由发达区域向次发达区域推移,是区域经济梯度推移的一般形式。
梯度推移往往是按“梯度最小律”推移。
一般而言,只有处于第二梯度上的城市,才具备较强的能力接受并消化第一梯度的先进产业,随着产业的成熟与老化,逐渐向处于第三梯度、第四梯度的城镇推移,直至乡镇、农村。
(5)各区域所处的梯度是相对的和动态变化的。
将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应用于梯度理论分析,使梯度理论从静态分析提升到动态分析。
融合循环累积因果理论的梯度理论,可称之为动态梯度理论。
动态梯度理论认为,各区域所处的梯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高梯度区域若不注重创新,导致产业结构老化,就会成为低梯度区域。
反之,处于低梯度的区域若能有效组织技术创新并大量引入新技术和人才,则可促进产业的高级化,就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成为高梯度区域。
狭义梯度推移理论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技术、产业经济活动空间位移的客观规律性,具有其一定的科学性,但同时也是一种并不十分成熟的理论。
(二)狭义梯度推移理论的拓展根据梯度推移理论,不少学者认为国内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使国内形成了明显的经济技术梯度,主张应将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具有比较优势的东部地区,然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将先进的技术依梯度指向向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推移,从而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东、中、西地带的区际经济差距。
学术界围绕这种观点展开了长时间的持续、广泛争论,并催生出一系列新的空间推移理论,推动了狭义梯度推移理论的丰富发展。
1.反梯度推移理论反梯度推移理论是与梯度推移理论相对的范畴,是对梯度推移理论的拓展。
该理论认为,现代科学技术有三个基本走向。
即:一是向贸易比较发达区域转移;二是向智力资源比较发达、技术水平比较高的区域转移;三是向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区域转移[7]。
反梯度推移理论强调只要经济发展需要,而又具有条件,就可以引进先进技术,进行大规模开发,而不管该区域处于哪个梯度;落后的低梯度区域也可以直接引进采用世界最新技术,发展自己的高技术,实行超越发展,然后向二级梯度、一级梯度区域进行反推移[4]。
反梯度推移理论还揭示了梯度推移理论存在的诸多缺陷(郭凡生,1984;魏后凯,1990)[5、8]。
即:(1)梯度推移理论设想通过技术转移的加速来逐步缩小区际经济差异的论点,在理论上、实践上均缺乏有力的证据。
尽管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转移会加速,但可能大都会在高梯度区域之间进行,并不能充分保证技术转移按梯度指向进行。
如果技术梯度转移所产生的扩散效应在力量上弱于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双重作用下产生的极化效应,区际经济差距将不是缩小而是扩大。
(2)技术的梯度推移只是技术空间转移(扩散)的一种主要形式,并非是一条规律。
从技术梯度的视角而言,技术的空间转移具有多种形式,既有纵向的梯度推移、反梯度推移或跨梯度转移,也有横向的水平推移(即技术水平相近区域的技术转移)。
从技术转移(扩散)的空间形式而言,技术空间转移(扩散)有等级扩散、辐射扩散、邻里扩散、跳跃扩散等多种形式。
梯度推移理论实际上是视技术梯度推移为技术空间转移(扩散)的唯一形式,因而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观点。
(3)梯度推移理论视技术梯度作为决定投资的区域倾斜和重点开发区域时序选择的唯一因素。
实际上,重点开发区域的时序选择和投资区域指向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它要综合考量经济技术水平、地理区位、资源区域组合、产业优势度以及专业化程度等众多因素。
2.多种梯度推移并存论多种梯度推移并存论认为,技术的空间推移可分为纯梯度式推移、纯跳跃式推移、混合式推移三种类型。
在不同时代及不同国家,三者作用的大小不同。
在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的时代,由于空间推移的规模很小,速度很慢,梯度式推移的作用很明显;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运输、通讯手段的现代化,技术空间推移的规模大大扩大,推移的速度大大加快,跳跃式推移起着重要作用。
在同一个历史时期内,发达国家中的跳跃式推移占优势;不发达国家中的梯度式推移占优势[4]。
3.梯度推移主导论梯度推移主导论尽管承认多种梯度推移并存论,但强调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梯度推移,其他空间推移形式就其作用范围和程度而言,均不能与常规的梯度推移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