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镜像:《人民的名义》的舆情呈现——以知乎社区为例
场域视角下的传播舆情分析——以《人民的名义》为例

视听2018.06|视听解读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自2017年3月28日在湖南电视台播出之后,收视率一路走高,于2017年4月27日达到了收视率峰值6.695。
与之相得益彰的是网络播放量的攀升,到2017年5月17日,在腾讯视频网站上的播放量达到了58.9亿次。
新浪微舆情的数据显示,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自开播以来便成为网友讨论的热门话题。
2017年4月20日19时,全网相关数据量高达462.6万条,其中微博信息达到421.9万条,占全部信息的91.2%,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高达19.5亿,呈现出网台联动的剧作狂欢和话题讨论热度火爆的“双一流”。
就电视剧本身而言,《人民的名义》在内容题材上的独特性,在制作上的精良性,演员在表演中的“入戏走心”,是其能够取得收视、话题双丰收成果的重要保证。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主流媒体与自媒体达成的双向互动也同样起到了重要的宣传营销作用。
而这些内容最为契合的则是时下受众的观剧心理。
《人民的名义》最为关键的“会心一击”则在于适应受众心理的信息得以实现充分传递并衍生出更多契合受众趣味取向的文化产品。
本文引入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分析《人民的名义》由播出到受众接收到再生产整个过程的舆情,将传播环节置于完整场域的视角下加以剖析,阐明当下电视受众心理的变化。
一、场域研究视角的独特性《人民的名义》内容文本的传播从剧情创作、电视剧制作、平台放送再到最终的受众传递生产,是其作为信息产品的第一轮传播过程,这是一个通畅顺延式的过程。
与此同时,围绕该主线,来自外界的各种信息因素的影响不断进入,并在时间维度上体现出自前而后地左右着其传播走向和效果。
置于不同的进程考量,众多信息的加入和混杂,实际上形成了信息之间产生反应作用的非物理的空间,即信息场域。
基于场域研究视角下对原有传播过程进行观照,能够充分体现出众声喧哗时代中舆情发展的复杂性,并从中把握场域之中的核心进行向外扩散式研究,这是场域研究视角的独特性,也是将布迪厄的场域论向传播领域的积极引入的研究价值所在。
人民的名义悟出的道理

人民的名义悟出的道理
《人民的名义》这部作品通过反腐剧的形式揭示了当今社会中腐
败现象的严重性,同时也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许多道理。
首先,权力必须公正行使。
任何一个职位都是为了服务人民,而
不是谋取私利。
行使权力时,应该遵循法律和规定,秉持公正和公平
的原则。
其次,没有不能摧毁的权力和特权。
任何人、任何权力和特权都
是不能超越法律和纪律的,否则必将受到法律制裁。
第三,不能一手遮天。
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全局和公
共利益,不能只关注个人私利,更不能通过违法行为来获得个人利益。
第四,勇于正义和良知是最珍贵的品质。
正义和良知是克服肮脏、黑暗和恶劣环境的最有力武器,在追求公正和公义的道路上,必须坚
持勇往直前、毫不退缩。
以《人民的名义》为例,这部作品通过反映现实社会中的腐败现象,警示我们要坚决打击腐败,维护社会公正和公平。
同时,也提醒
我们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都要坚守底线,坚定对正义的信仰,不被金钱和权力所腐蚀。
社会与个体:《人民的名义》中的权力斗争

社会与个体:《人民的名义》中的权力斗争引言《人民的名义》是作家周梅森于2016年创作的长篇小说,也被改编成电视剧备受瞩目。
该作品通过揭示中国官场腐败和权力斗争现象,深入剖析了社会体制与个体之间的冲突与矛盾。
本文将探讨《人民的名义》中展示出来的权力斗争对社会和个体带来的影响。
权力斗争导致社会失序在《人民的名义》中,权力斗争被描绘得异常激烈。
各级政府机构之间为了争夺利益和地位展开明争暗斗,导致整个社会秩序岌岌可危。
背后隐藏的是高额利益驱动着官员们不择手段地互相残杀,从而引发一系列腐败事件。
这些事件严重影响了公正性、透明度和合法性原则,并扰乱了正常社会秩序。
个体在权力斗争中受挫感强烈权力斗争不仅对整个社会造成冲击,也深刻地影响了个体。
在《人民的名义》中,角色们身陷权力斗争的漩涡,不得不面临各种考验和压力。
他们或者被迫妥协,或者被排挤边缘化。
权力斗争使得个体失去了自由与尊严,并引发了他们心理上的挣扎。
社会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社会和个体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人民的名义》中,描绘了一些眼下看似强势的官员却将整个生活都置于权力纷争之中,在获得表面上的成功时也付出了巨大代价。
这种以少数人为利益代表的权力斗争往往损害了社会整体和谐与稳定,并催生出更多犯罪等社会问题。
结论通过《人民的名义》,我们可以看到权力斗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这些负面影响包括社会秩序紊乱、公正性受损、而且给个体造成心理压力和挫败感等等。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对权力斗争保持警惕,并积极推动社会政治体制的改革,以维护公正与和谐的社会秩序。
社会镜像:《人民的名义》的舆情呈现——以知乎社区为例

84《人民的名义》不同于一般的影视剧作品,它的出现弥补了反腐在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中多年的空缺,电视剧切中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这一时代命题,且尺度之大、演技之精湛使得该剧不仅收视率破了中国电视剧近十年的记录,且引来了主流媒体和民众的一致好评。
但与此同时,观众面对这样的“反腐大戏”到底是凑了个热闹、看了个痛快,还是真正与该剧的主创人员形成了共鸣,达到了思想认识上的同等高度?《人民的名义》编剧周梅森创作该剧历时8年,六易其稿。
在他看来,《人民的名义》并不仅仅是揭露腐败现象,传达民众期待公平正义、风清气正的强烈愿望,更是一部政治生态剧。
周梅森在采访中表示:“腐败最严重的不是贪了多少钱,而是人的堕落,是世道人心的失落。
关键要改善土壤,改变政治生态,理顺关系,让能干的人得以发挥,让正气得以张扬。
”[1]事实上,《人民的名义》主创人员作为传播者希望通过该剧弘扬正气、引导舆论、净化社会风气的意图是明确的。
虽然,“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互联网时代观众的观点和态度在网络空间中碰撞交汇,并最终由分散走向集中形成可以被捕捉和分析的网络舆论。
知乎社区是一个非常理想的网络舆论碰撞和交汇的场所,“精英与专家相结合的路线、高质量的问答、理性友好的讨论氛围等核心竞争力使知乎在蓬勃发展的网络问答社区中脱颖而出”。
[2]而在问答的过程中,普通网民受众的高度参与使得知乎社区的样本在舆情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代表性意义。
一、 知乎社区舆论议题的框架分析《人民的名义》播出不久就凭借93878的关注量进入了知乎“中国剧集”精华话题区的前十名。
从电视剧开播的2017年3月28日到2017年5月15日,该剧在知乎社区共有问题总共3798个,精华区的问题有695个,有9.3万名用户关注此话题。
本文选择2017年5月15日知乎社区中“人民的名义”话题下最热门十个话题和默认排序的100个高票答案的内容和回答者身份进行分析。
廖卫民教授在研究网络舆论议题的演化及价值沉淀的过程中指出,“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论议题最初是从多角度发散展开的,形成一种漫射现象。
人民的名义感想

人民的名义感想答:人民的名义:权力与正义的交锋在当下社会,反腐斗争无疑是备受关注的焦点。
而《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无疑是反腐题材中的一部力作。
通过这部剧,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权力与正义的交锋,人性与道德的挣扎。
本文旨在探讨《人民的名义》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以及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启示。
《人民的名义》通过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案件,揭示了官场腐败、权钱交易等社会问题。
剧中的反派角色,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了一己私欲,不择手段,严重损害了人民的利益。
而正义的一方,则是以人民的名义,勇敢地站出来,与腐败作斗争。
这种正义与邪恶的较量,让我深刻认识到了权力对人的腐蚀,以及坚守正义的不易。
在剧中,我特别被一位角色所吸引——祁同伟。
他原本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干部,但因种种原因,逐渐被权力腐蚀,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祁同伟的转变,让我深感痛心。
这不仅是一个人的堕落,更是整个社会体制的问题。
如何防止权力被滥用,如何让正义得到伸张,这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当然,《人民的名义》也给我带来了许多正能量。
剧中主人公侯亮平,以其坚定的信念和勇敢的行为,成为了正义的化身。
他的执着和信念,让我看到了希望。
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坚守正义,勇于与不正之风作斗争,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同样面临着各种诱惑和挑战。
而《人民的名义》告诉我们,只有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道德底线,才能不被权力所腐蚀。
同时,我们也应该勇敢地站出来,为正义发声,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最后,《人民的名义》作为一部优秀的反腐剧作,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权力与正义的较量,更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准则。
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而奋斗!。
《人民的名义》爆红折射民生焦虑

14 民生周刊 2017.04.17但拂去“反腐”这一主题,人们其实也发现,这部剧其实反映的是当下中国一个波澜壮阔的切面,就像编剧周梅森说的那样,《人民的名义》就是“想做一个大中国的故事,从官场的高层到底层的弱势群体都有涉及,同时借人物、剧本把自己对中国十几年来巨大的社会思索量容纳进去”。
也因此,于反腐“宫斗戏”之外,更有丰富的社会人生,乃至深广的民生焦虑。
如何协调城市发展中的拆迁与补偿问题,普通民众遭遇冤屈后如何伸张正义,还有下岗工人生计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可能在高官眼里只是宴会上的推杯换盏,而在每一个具体生活在当下的民众身上,却是千钧重负,一点都不轻松。
大概已经有十多年了,因为类似反腐题材影视剧基本绝迹,尽管中央打虎拍蝇的行动浩浩荡荡,但公众往往鲜有一个可以讨论的“共同话题”。
而《人民的名义》显然让人们找到了一个公共场域,而那些被反腐遮蔽了的民生焦虑也再度被关注。
人们发现,与反腐相比,如何保障民众的权益不被侵害,或者即便遭遇侵害如何找回公正,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而破解诸多症结的关键,无疑应该是制度建设。
应该通过完备的制度建设约束权力,重塑正常的政经生态。
一方面可以扩大反腐的战果、固化反腐的成绩,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防范机制,形成对腐败行为的压倒性态势;另一方面,也可以切实保障民众的合法权益,缓解民众的不适感、不安感,不被权力肆意侵凌,不被资本悍然碾压。
尽管不乏争议,甚至还有“不解渴”的吐槽,反腐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还是火得一塌糊涂。
不管线上线下,人们张口闭口就是“侯亮平”“高育良”“李达康”“祁同伟”,不少人热衷于“对号入座”,为剧中人寻找“原型”……各种社会阶层人士的代入感表现得如此强烈,至少从近年来的影视剧作品看,并不多见。
一部已经成形的艺术作品,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或者说仍有一些思虑不甚周详之处,也是很正常的。
拍了,也播了,剩下来的,就是接受公众的检阅。
如何评价,原本就没有标准答案,如果从接受美学的理论看,公众的参与、批评也是完成剧本的一个环节,观众的品头论足,本身就是文本的一种再创造,是艺术作品实现其价值的必要过程。
浅析反腐大戏《人民的名义》火爆背后

浅析反腐大戏《人民的名义》的火热背后的原因摘要:今年3月,在万众期待下,一部由最高检察官出品的反腐大戏《人民的名义》播出,随即火遍全国,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剧王”。
《人民的名义》创造了无数新纪录,在其火爆背后,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
本文以该剧火爆深层次的背后原因来进行分析,为日后该类影视作品提供经成功的经验。
关键词:反腐剧高品质电视改编《人民的名义》是由是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组织创作,最高人民检察院政治部、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等联合制作的当代检察题材反腐电视剧。
该剧由国家一级导演李路执导,金牌编剧周梅森操刀,十多位国家一级演员参与其中。
该剧以检察官侯亮平来到汉东省调查官员反腐为叙事主线,讲述了检察官们步步深入,查办国家工作人员贪污受贿犯罪的故事。
一.《人民的名义》究竟火到了什么程度随着《人民的名义》的播出,该剧已经火爆了全国,不仅创造了新的收视神话,而且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下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该剧的火爆程度。
1.收视率多次破纪录,屡创佳绩《人民的名义》在播出前夕收视一般,但凭借其良好的口碑,在播出后收视一路飙升,CMS52城平均收视高达3.6611,打破了湖南卫视2012年《回家的诱惑》所创造的收视记录,成为近十年来平均收视最高的一部电视剧。
除此之外,该剧单日最高收视也打破了《回家的诱惑》5.19的最高收视记录,单集收视破7,大结局时期最高收视甚至冲到了8,是同期电视剧收视的6、7倍,再一次创造了新的收视神话。
与此同时,在《人民的名义》播出期间,市场份额后期一度超过15%,后期甚至达到了20%;晚间实时市场占有率多次破40%,远远超过其他同期电视剧。
图1 《人民的名义》城市网与全国网收视图通过城市网与全国网收视曲线,我们可以发现,该剧的收视初期收视出现了下滑与倾落,但是随着口碑的不断发酵,观众口耳相传,将观众吸引到了该剧上。
该剧的收视也随着剧情1注:CSM52城市网为目前广泛应用的收视率样本。
《人民的名义》的意识形态“询唤”机制

《人民的名义》的意识形态“询唤”机制《人民的名义》的意识形态“询唤”机制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人民的名义》最近十分火爆,虽然对于“黄毛戏份”,网友颇有微词,但不影响这部剧的流行。
在一个娱乐大众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居然有一部电视剧能够引发如此广泛的认同,实属不易。
在一篇名为《<人民的名义>为什么这么火》的文章里,作者指出了三条原因:一是因为尺度大,这是最吸引眼球之处。
它大尺度、真实地反映政治黑暗面,最大尺度地在银幕上展现了贪污的细节,一方面把曾经属于禁区的内容以情景再现的方式展露出来,满足了观众对贪腐内幕的猎奇。
第二是因为有个优秀的团队,精兵良将,阵容强大。
第三是因为该剧的台词十分犀利讽刺,不仅彰显了国家反腐力度,也尽显了人间世情百态。
三条原因,确实道出了这部电视剧从主题到制作方面的独特之处。
但不得不说的是,这依然是一部体现主流价值取向的电视剧,剧中的贪腐等细节,在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之外,还彰显着意识形态的“询唤”功能。
这一点要从法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阿尔都塞说起。
在南京大学张一兵教授认为,意识形态询唤作为主体的个人,或者说,意识形态将个人询唤为主体,是阿尔都塞在这次对意识形态的重新确证中的核心理论构件。
“询唤”,英文是“interpellation”,在他看来,主体是不存在的,主体是意识形态的产物,意识形态对主体的建构是通过对个体的询唤实现的,个体对社会身份产生认同的过程,就是意识形态将个体询唤为主体的过程。
这里的“主体”,已经不再是古希腊哲学家所认为的独立自主的个人,而是“臣服的个体”。
阿尔都塞认为:“一切意识形态都是通过主体范畴的作用,把具体个人呼叫或建构成具体主体的”。
询唤,在这里就是“日常生活中意识形态认识的物质仪式的实践”。
对此,他又具体地解释道,意识形态是通过我称之为询唤或呼叫以及按照日常最琐碎的警察(或其他人)呼叫:“喂!喂!”的方向可以想象的那种非常精密的操作,利用在个人当中“招募”主体(招募所有的个人)或者把个人“改造”成主体(改造所有的个人)的这一种方式来“行动”或“功能作用”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镜像 : 《 人民的名义》 的舆情呈现
以知乎社 区为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邵 鹏 张 盈
《 人民 的名义》 不同于一般 的影视 剧作 品, 它 的
一
、
知乎社区舆论议题 的框架分析
出现 弥补了反腐在 中国现 实主 义题材 电视 剧 中多年 的空 缺 , 电视 剧切 中了党 的十/ 大 以来 “ 反腐 ” 这一
的样本在 舆情研 究中具 有独特 的代表性 意义。
“ 基于传 播学的框 架理论 , 从E n t ma n 的性 质界 定、 因果解释 、 道 义评估 和处置建 议视角来看, ” H 电 视剧 《 人民 的名义 》 在 知乎社 区引发的主要议题 内容
大体可 以归纳到这 四种类别之中。( 见 表~ )
真 正与该剧 的主创人 员形成了共鸣 , 达 到了思 想认识 上的同等 高度 ? 《 人 民的名义 》 编剧周梅 森创作该剧历 时8 年, 六易其 稿 。 在 他 看来 , 《 人民 的名义 》 并不仅仅 是揭 露 腐 败现 象 , 传 达 民众 期 待 公 平正义 、 风 清气 正 的
强烈 愿望 , 更 是一 部政 冶生 态剧。 周梅森在 采访 中表
和 默 认 排序 的1 0 0 个 高票 答 案 的内容 和 回答 者身份
进行分析。
廖 卫 民 教 授在 研 究 网络 舆 论 议 题 的演 化 及价
值 沉淀 的过程 中指 出,“ 在 新媒体 环 境 下, 网络舆论
议 题最 初 是从 多角度 发 散 展开 的, 形成 一种 漫射 现
时代命题 , 且尺 度之大 、 演技 之精湛使得该 剧不仅收
视率破了中国电视剧近 十年的记录 , 且引来了主流 媒 体 和 民众 的一致 好评 。 但与此同时, 观 众面 对这 样的 “ 反腐 大戏 ”到底 是凑了个热 闹 、 看 了个痛 快 , 还 是
《 人 民的名义》 播 出不久 就凭 借9 3 8 7 8 的关注 量
汇, 并最终 由分散走 向集 中形成可以被 捕捉和分析的
题中能 够涉及到 反腐 制度性 问题 的深度 探讨 占到答
案总数 的3 6 %, 可见知 乎的排 序模式确实促 进了议 题
的聚焦和沉淀 。
( 一) 舆论 议 题 的框 架分 析
网络舆论。 知乎社区是一个非常理想 的网络舆论碰 撞 和交汇 的场所,“ 精英与专家相结合的路线 、 高质量的 问答 、 理性 友 好 的讨论 氛 围等 核心竞争 力使 知乎在 蓬勃发 展 的网络问答 社 区中脱颖 而出 ” 。 I 2 1 而在 问答 的过 程 中, 普 通 网民 受众 的高度 参 与使 得 知乎社 区
答案 的排序 是 由获得 的赞同票 和反对票 的比例 决 定
的, 这一机 制推动了信息 的快速交汇 和互动 , 加 速了
网络舆 情议 题 的聚焦和 沉淀 。 在《 人 民的名义 》 的议
虽然 ,“ 一 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 , 但 互联 网时代观 众的观 点和 态度 在 网络 空间中碰撞 交
国家社科 基金青年 项 目 “ 微博时 代政 民沟通 的 困境与 出路 研究 ” ( 项 目编 号 :1 2 C X W O 0 3 ) 的阶段 性成果 。
8 4
2 01 7 包
第1 9 期
表一 电视剧 《 人 民的名义 》在知乎社 区引发的议题框架 归纳分析
议题 艉 架 议题 1 性 质界定 《 人民的名义 》呈现当代中国政
进入了知 乎 “ 中国剧 集” 精 华话 题 区的前十名 。 从电 视剧 开播 的2 0 1 7 年3 月2 8 日 ̄2 0 1 7 年5 月1 5 日, 该 剧在 知乎社 区共 有 问题 总共3 7 9 8 个, 精华 区的 问题 有6 9 5
个, 有9 . 3 万名用户关注此话题 。 本文选 择2 0 1 7 年5 月1 5 日知 乎社 区中 ‘ 1 人 民的名义” 话题 下最 热 门十 个话题
治生态
因果解释 情节 合理
,
道义评估
肯定 、赞同
处置意见 关注政治生活 ,消除年轻人
的 “ 政治冷漠”
细节 到位
议 题2
议题 3
主角是否是贪腐官员
人物的戏剧化行为和性格
一
非 “ 脸谱化”的人物形象 ,复杂的人性
另类解读
关注 、讨论
参与 、调侃 娱乐化传播
议 题4 陈岩石的形象代表老
【 作者简介 】邵 鹏,男,江苏淮安人,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广播电视学系副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后,浙江省舆情研究
中心特约研 究员; 张 盈 ,女 ,浙江 宁波人 ,浙江 工业大 学人文学 院硕 士生 。
【 基金项 目】本文系中国博士后基金第5 8 批两上资助课题 “ 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传统媒体角色研究” ( 项 目编号:2 0 1 5 M 5 8 1 0 5 8 ) :
象。 其后在 多种 模式 的作用下, 漫射 的网络舆论议 题 逐渐 聚焦 并进行价 值沉淀 。 ” p 知乎社 区在问题 和答
案排 J 事上使 用的 “ 威 尔逊得 分” 地 就 是说 , 知乎问题
示 :“ 腐败最 严重的不是贪了多少钱, 而是人的堕落,
是 世道 人心 的失落 。 关键 要 改 善土壤 , 改 变 政 治生
态, 理 顺 关系 , 让 能干 的人得 以发 挥 , 让 正气得 以张
扬。 ” ” 事 实上,《 人民 的名义 》 主创 人 员作为传播 者 希望通 过该剧弘 扬正气 、 引导舆论 、 净化 社会风气的
意图是明确 的。
下 的默 认答案 排序 不受答案 回答 的时 间顺序 影响 ,
追溯中国共产党奋斗历史及老一辈革 辈中共党员 命精神 追忆 、赞扬 、讨论
向传统学习 反思现实社会不公现象 “ 懒政 ”的处理
议题5 议题 6
议题7
祁同伟是否值得同情 “ 懒政”是否是 “ 消极贪腐 ”
什么是官场 “ 潜规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