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与群马

合集下载

徐悲鸿最全画马集!

徐悲鸿最全画马集!

徐悲鸿最全画马集!
来源月雅书画
陈传席先生说:“画家能家喻户晓的,现当代只有数人而已,其一是徐悲鸿,其二是齐白石。

徐悲鸿画马,齐白石画虾,几乎无人不晓。


徐悲鸿最擅画马,这也最能反映画家鲜明的艺术个性,表达其深刻洞达的思想和强烈的爱国情感。

他以水墨写大幅奔马、立马、群马,
或神采英发,或遗世独立,生机勃勃,既寄托情怀,也在笔墨运用上把写意风格的画马技巧推到了前无古人的极致。

他对马的肌肉、骨骼以及神情动态,进行过长期观察研究,画了数以千计的速写。

徐悲鸿画的马笔墨酣畅,奔放处不狂狷,精微处不琐屑,筋强骨壮,气势磅礴,形神俱足。

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

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

悲鸿先生画马特点有如下几点1、首先注重立体效果。

2、悲鸿先生画马,造型上比较夸张
3、重视解剖特点。

4、悲鸿画马,民族特色显著。

绘画鉴赏:关于徐悲鸿〈奔马图〉的再认识

绘画鉴赏:关于徐悲鸿〈奔马图〉的再认识

公共艺术课程论文题目:《关于徐悲鸿〈奔马图〉的再认识》课程名称:中国绘画鉴赏关于徐悲鸿《奔马图》的再认识摘要: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

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

在此幅画中,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

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有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

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

关键字:生气勃勃,形态各异,托物抒怀。

一《奔马图》创作背景: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

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

这就是《奔马图》由来。

至抗战爆发后,徐悲鸿认识到艺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而应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艺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马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而建国后,他的马又变"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的象征,仍然是奔腾驰骋的样子,只是少了焦虑悲怆,多了欢快振奋。

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

马,是徐悲鸿先生一生中最爱描绘的题材。

他画的奔马,笔墨淋漓潇洒,带着时代的风雷驰骋在画坛上,给当时的中国画坛带来了清新、有力、刚劲的气息。

他画的马,无论奔马、立马、走马、饮马、群马,都赋予了充沛的生命力。

徐悲鸿的画从小出名,渡船公欲求徐先生画马而又难以启口。

有一次被徐悲鸿猜透了他的心思,欣然允诺日后为其作画。

后来,徐先生发迹,到南京前中央大学教书,曾托渡船公为他找个合适的门卫。

渡船公说“只有乡下人,名叫史坤生,家住官林义壮村”。

徐悲鸿绘画中马的象征意蕴

徐悲鸿绘画中马的象征意蕴
鸿 更 是 以 无 限 感 伤 的 诗 句 ,来 表 达 他 那 极 其 痛 苦 的 心 情。
画 中的孤 马 ( 图 1 ) , 扭 动 脖 颈 向后 方 张 望 , 它

的 鬃 毛 在 风 中飞 扬 . 略 显 凌 乱 . 它 一 条 腿 微 微 上 提, 其余 三腿 直 立 , 造 型 优美 。 徐 悲 鸿 突 出描 绘 了
尾, 使之呈现出动力的美感。


哀 伤 孤 寂 的 马 马 融 人 了 徐 悲 鸿 全 部 的 激 情 ,不 仅 仅 是 马 ,
气 氛 的生 活 。 那 时 的他 , 就 如 同 这 匹 离 群 的 孤 马一 样 , 在
心里发 出悲哀的嘶 鸣。画中 的马 . 正 是 徐 悲 鸿 哀 伤 的 心 情 与 孤 独 的 处 境 的象 征 , 强 烈 表 现 出 了一 种 哀 伤 孤 寂 的
这 匹 马 似 乎 是 走 了 很 远 很 远 的 路 ,矫 健 的 身 姿 掩 盖
费了很长时间研究描摹 才能如此表现 . 徐悲鸿 曾经说过 .
马 蹄 比女 人 的 高跟 鞋 还 难 画 ,那 是 因为 马 蹄 是 马 的力 量 与 重 心 的集 结 所 在 , 是动静灵活的关键。 拂 动 的 马鬃 和 马 尾 ,是 表 现 马 刚柔 相 济 的 魅 力 所 在 。徐 悲 鸿 认 为毛 笔 太
l S h u H u a S h i J i e ・ 书画 视界I ■ -
徐 悲 鸿 绘 画 中马 的 象 征 意 蕴
杨凤 呜 西北 师 范大 学
摘要 : 徐 悲鸿的马 , 无论 群 马 、 奔马、 立马 、 走 马 还 是饮 马 , 都 有 着 充 沛 的 生命 力 和 强 烈 的 象征 意 蕴 , 他 将 自身 强 烈的思想感情和主观精神融入到观察和感受到的马的形象 中。 在 写 实的 形 体 中充 满 着 浪 漫 的遐 想和 激 情 。

六年级上册美术徐悲鸿与奔马浙美版

六年级上册美术徐悲鸿与奔马浙美版

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上边这两匹马, 那一匹更有气势呢?
思考?
徐悲鸿老先生笔下的马更加有气势 你们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为什么画比活
生生的马更加有气势呢?我再来多看几张 徐悲鸿先生的马,大家应该就知道了
马的特点:
第一、用笔纵放淋漓。 第二、善于观察,把熟知马奔跑的规
律。 第三、造型结构却十分严谨。 第四、结合西画的块面与光影、把马
看了徐悲鸿老先生的简介,同学们觉得徐 悲鸿老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呢?
伟大、为艺术献身、节俭、无私、艺术先驱。
同学们说的很对那就让我们带着对徐悲鸿 老先生的崇敬和敬仰来欣赏他的画。
看了徐悲鸿老先生的简介,同学们觉得 徐悲鸿老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呢?
伟大、为艺术献身、节俭、无私、 艺术先驱。
同学们说的很对那就让我们带着对 徐悲鸿老先生的崇敬和敬仰来欣赏 他的画。
徐悲鸿(1895-1953年), 汉族,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市 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 教育家。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 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 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 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 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 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 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 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 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 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 国画坛影响甚大,与张书旗、柳 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 杰”。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 奔马享名于世。
Hale Waihona Puke 被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
者,主张发展“传统中国画”的 改良,立足中国现代写实主义美 术,提出了近代国画之颓废背景 下的《中国画改良论》。 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因脑溢 血病逝,享年58岁。按照徐悲鸿 的愿望,夫人廖静文女士将他的 作品1200余件,他一生节衣缩食 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 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1200余件, 图书、画册、碑帖等1万余件, 全部捐献给国家。

徐悲鸿八骏图赏析

徐悲鸿八骏图赏析

徐悲鸿八骏图‎赏析徐悲鸿以画马著称于‎世,泼墨写意或兼工带写,塑造了千姿百态、倜傥洒脱的马,或奔腾跳跃、或回首长嘶,或腾空而起、四蹄生烟······。

他画的马既有‎西方绘画中的‎造型,又有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融中西绘画之‎长於一炉,笔墨酣畅,形神俱足。

它那刚劲矫健‎,剽悍的骏马,给人以自由和‎力量的象征,鼓舞人们积极‎向上。

马徐悲鸿早期素描稿他对马的肌肉‎、骨骼以及神情动态,作过长期的观‎察研究。

早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期间就常常去‎马场画速写,并精研马的解‎剖,积稿盈千。

这为他后来创‎作各种姿态的‎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徐悲鸿自已也说道:“我爱画动物,皆对实物下过‎极长时间的功‎夫,即以马论,速写稿不下千幅,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之骨架‎肌肉组织,然后详审其动‎态及神情,方能有得。

”从而能够成马‎在胸,游刃有余地去补捉瞬间‎即逝的动态神‎情,得心应手地采‎用前人不敢涉‎猎的大角度透视,创作出来的崭‎新艺术形象。

由于徐悲鸿经‎常画马,他对马有一种‎偏爱。

和马在一起,听着马蹄得得‎,看着马迎风奔‎驰,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

他的心仿佛在‎和马一同驰骋‎。

廖静文在《徐悲鸿一生》—书中回忆,—次在成都坐马‎车,马车夫是一位‎和善的老人,他爱马,马养的非常好‎。

他举起鞭子,那匹栗色的年老的牝马‎便扬起那好看‎的蹄子,欢快地向前奔‎驰了。

徐悲鸿喜欢这‎样待马的好人‎,徐悲鸿下马车‎,马车夫正忙着‎给马预备水和‎饲料。

“喀,这个给你。

”徐悲鸿先生忽‎然对马车夫说‎,一面从手提皮‎包里取出一幅‎折叠起来的奔‎马画。

这是他昨天晚‎上才画好。

马车夫迷惑地‎抬起他那满是‎皱纹的前额,眯细着眼睛呆‎望着徐悲鸿,仿佛没有听懂‎他的话。

徐悲鸿马“老大爷,”廖静文从旁解释说,“这是一张画,是送给你的。

”马车夫那双混‎浊的眼睛陡然‎亮起来,他双手接过画‎,连声说:“谢谢老爷,谢谢老爷。

徐悲鸿《奔马》赏析

徐悲鸿《奔马》赏析

徐悲鸿《奔马》赏析
徐悲鸿《奔马》是这位古老艺术家最著名的作品,是他绘画艺术的经典之作。

从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徐悲鸿的高超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幅画的主题是三匹马的奔腾,给人一种震撼的印象。

画中的马的体型完美,线条流畅,画面中散发出一种激情的力量,尤其是那三匹奔腾的马,更是暴力而慑人,使整幅画充满生机和力量。

画面上还有一些农事和农具,它们起着修饰作用,更加彰显了农民艰苦奋斗的生活现实。

有一匹马带着重载而疲倦而行,清晰反映出苦难和勉励。

另外三匹奔马,则体现出昂扬向上和抗拒苦难的精神力量。

此外,徐悲鸿还在画面中采用了朴素但不失热闹的构图手法,充分体现新式的绘画艺术技巧。

他刻画的马的姿势、动作、表情,全都十分真实、深情弥漫,使得画面完整活泼自然、带有生命力。

而他用色更是灵动,把空气教照到了画面中,使得画面活跃有力。

《奔马》画中的艺术技巧,让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徐悲鸿的绘画魅力。

他的画面富有感染力,可以让我们从中获取精神上的力量,这是徐悲鸿绘画艺术最大的魅力所在。

《奔马》是徐悲鸿绘画艺术的典范之作,它将他的创作理念的高度融入到画面中,使他的作品充满了力量和生动性,充分彰显了现代艺术的精髓。

它不仅是中国古老的艺术精神的完美结合,也是绘画艺术发展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徐悲鸿

徐悲鸿

生平简介
自幼习画
徐悲鸿出身贫寒,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6岁时跟着 父亲读四书五经,后来又学绘画)。出生在屺亭桥镇的一个平民家庭 的徐悲鸿,原名寿康,年长后改名为“悲鸿”。父亲徐达章是私塾先 生,能诗文,善书法,自习绘画,常应乡人之邀作画,谋取薄利以补 家用。母亲鲁氏是位淳朴的劳动妇女。徐悲鸿9岁起正式从父习画, 每日午饭后临摹晚清名家吴友如的画作一幅,并且学习调色、设色等 绘画技能。10岁时,已能帮父亲在画面的次要部分填彩敷色, 还能 为乡里人写“时和世泰,人寿年丰”等春联。
绘画风格
• 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 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他的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 味。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走兽、人物、历史、神话,无 不落笔有神,栩栩如生。他的代表作油画《田横五百士》、《徯我 后》、中国画《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充满了爱国主 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 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他常画 的奔马、雄狮、晨鸡等,给人以生机和力量,表现了令人振奋的积极 精神。尤其他的奔马,更是驰誉世界,几近成了“现代中国画”的 “象征”和“标志”。 • 1920年发表的《中国画改良论》,是他第一篇论述中国画改良的 重要著作。文中提出“古法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 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的著名主张,提倡写实,反对抄 袭,并提出“改之方法:学习、物质(绘画工具)、破除派 别。”1929年发表《惑》《惑之不解》等文,明确倡导现实主义,反 对P.塞尚、H.马蒂斯等人的艺术,又认为“美术之大道,在追索自 然”。
现代画家——徐悲鸿
制作人:金 浩
目录
个人资料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绘画风格 趣闻轶事

教科版《徐悲鸿画马》电子课文

教科版《徐悲鸿画马》电子课文

教科版《徐悲鸿画马》电子课文
教科版《徐悲鸿画马》电子课文教科版小学语文第四册《徐悲鸿画马》电子课文徐悲鸿是一位举世闻名的画家,他擅(shn)长画马。

当年,徐悲鸿为了画好奔跑的马,常常跟在马车后面,仔细观察马在行走时的神态和肌(jī)肉变化。

有一次,他因为两眼只顾盯着奔跑的马,忘记看脚下的坑洼,摔了一跤(jiāo),手、脚的皮都擦破了。

可是他连身上的土也顾不上拍(pāi)打,爬起来追赶马车继续观察。

徐悲鸿画马入了迷,在他睡觉的小屋里,贴满了骏(jn)马图,图上的马姿(zī)态各异,他就像生活在马的世界里,随时观察揣(chuǎi)摩各种马的形态,然后反反复复地练习画马。

功到自然成,经过多年不断地努力,徐悲鸿终于获得了惊人的成功。

他画的马,不论是奔跑的还是静立的,不论是单马、双马还是群马,都充分表现出了各种马的神态。

他画的《奔马图》,骏马气势雄(_ing)壮、四蹄(t)生风,奔腾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上,显示出一股巨大的力量,看画的人仿(fǎng)佛(f)可以听到嗒嗒的蹄声。

徐悲鸿的《奔马图》成了世界公认的艺术珍(zhēn)品(pǐn)。

想默读课文,画出课文中写徐悲鸿专心学习画马的句子。

读对照插图熟读下面一段课文。

他画的《奔马图》,骏马气势雄壮、四蹄生风,奔腾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上,显示出一股巨大的力量,看画的人仿佛可以听到嗒嗒的蹄声。

练读一读,选择两个词语各写一个句子。

奔跑奔腾仔细观察神态
追赶惊人成功举世闻名
一望无际气势雄壮功到自然成
认徐肌拍骏姿
雄仿佛珍品自选词语姿态各异揣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悲鸿与群马
资料来源:飞天文学网作者:飞天文学网时间:2012-07-20
“我爱画动物,皆对实物下过极长时间的功,即以马论(马种以蒙古马好),速写稿不下千幅。

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之骨架,肌肉组织,夫然后详审其动态及神情,乃能有得。

”——徐悲鸿
在中国,画家徐悲鸿的名字,几乎家逾户晓,之所以如此为人熟悉,是与他善于画马有关。

徐悲鸿笔下的马,超凡脱俗,豪迈奔放,在写实的形体中充满着浪漫的遐想和激情。

徐悲鸿喜欢画马,在欧洲留学的时候,就认真地画过马的素描,三、四十年代又画了许多速写,对于马的动态、结构、习性均了如指掌。

同时,他解决了笔墨和马的块面结构如何和谐一致的课题,从而可以得心应手地塑造出马的形象,以表现他的审美理想。

他不象古人那样热衷于画鞍马,他喜欢画野马,喜欢野马的自由和那豪放不羁的气质,更便于抒写自己的情怀。

所以,1940年他在克什米尔的时候,见到当地的骏马格外兴奋,也就在这一年他创作了精品之作——《群马》。

《群马》与其他作品不同的是,主要描绘了两匹背向观众的马,后面又配一匹侧向的马,为了使画面有变化,又在右边画了一匹低首觅食的马。

画家在此画中,没有画马的奔腾之姿,那几匹背向的马仿佛听到了什么,正竖耳警觉地凝视着远方,表面是那样平静,但却蕴含着内在的动力。

他以粗重有力的线条表现出马匹坚硬的骨骼和挺劲的马腿,以生动的的墨色表现出风中拂动的马鬃和马尾,更强化了那静中之动的魅力。

他纯用墨笔画马,画面下部以湿笔花青点染草地,渐远渐淡,也象马的神态那样把观众的视线和思绪引向远方。

徐悲鸿善于画马,对马的结构和习性都非常熟悉,尤其表现在对细节的描绘上。

他所画的马,鼻孔都特别大,他认为鼻孔大的马,肺活量也会相对较大,跑起来才会有力而且耐久;马腿的比例,相对稍长,徐悲鸿认为腿和蹄是马奔跑的工具,长腿跑起来较快。

至于蹄,看来好似一两笔简单带过,但却是花费了长时间研究描摹的结果。

他曾说过,马蹄比女人的高跟鞋还难画。

那是因为马蹄是力量与重心的集结所在,是动静灵活的关键;拂动的马鬃和马尾,是表现马刚柔相济的魅力所在。

徐悲鸿
认为毛笔太软,画不出鬃尾的质感和劲力,所以他常用硬笔扫出鬃尾,使之钎毫毕露,而呈现出动力的美感。

徐悲鸿所画的奔马,桀骜不凡,自由奔放,观之令人惊心动魄,在写实之中充满了浪漫主义的风格。

画家不仅把骏马作为自己绘画风格的象征,更是一种精神的追求,是对自由和激情的赞美和讴歌。

编辑:立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