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教案
《望海潮(东南形胜)》精品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共3篇

《望海潮(东南形胜)》精品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共3篇《望海潮(东南形胜)》精品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1教学题目:《望海潮(东南形胜)》精品教案【引言】《望海潮》是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代表作,被誉为“经典名篇”。
这篇文章描写了家乡的繁华景象和海上商运,自然景色和社会经济情况相互交织,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福建泉州市的繁荣景象。
本篇文章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传达出了情感和思想,且充满了生命力,能够引发思考与共鸣。
本文以高二选择性必修下《望海潮(东南形胜)》一课为重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对《望海潮》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文章结构、主旨、核心词汇和句式,并理解其文化内涵。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解释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能力;通过创设情境、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协作和交际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展现福建泉州市的地理、人文和经济方面的文化内涵,使学生爱家乡、了解与本地相关的文化元素。
【教学内容】一、教学重点:文章结构、主题、词汇及句式。
二、教学难点: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一、课前热身1. 提问:谁是文学巨匠,创作了《望海潮》这篇经典文章?2. 分组交流:请学生围绕海浪、船只、市井、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词汇展开自由讨论。
二、课堂教学1. 呈现难点:如何更好地表达文化内涵。
2. 分析主题:通过文本分析,总结出文本的主题。
3. 理解词汇:通过查找和理解精选词汇,理解其内涵和用法。
4. 解读语言:通过学习篇章结构,分析作者的表达意图。
5. 分析句式:探究产生中心句子的因素,分析句子在表现中的作用。
三、课后拓展1. 分角色讨论:学生担任角色,谈论人物在文本中的性格特点。
2. 课外阅读:通过阅读古诗词、史书资料等,更好地了解福州泉州市的地理和文化。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在理论学习和课堂实践中积累了较多的知识和技能。
他们对《望海潮》文本的文化内涵和目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通过课堂交流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了他们的协作和沟通技能。
望海潮教案三篇

望海潮教案望海潮教案三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望海潮教案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望海潮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词和宋词的相关情况;了解柳永的词作。
过程与方法:分析《蝶恋花》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赏析最后两句;分析《望海潮》所采取的铺叙手法和点染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柳永的痴情和对杭州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分析《望海潮》所采取的铺叙渲染手法和点染手法。
教学难点:分析《蝶恋花》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赏析最后两句。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背诵、讨论、分析。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基本阅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蝶恋花【导入语】宋词和唐诗一样,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臻于完善,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宋词的天地,去细细品位它们的动人之处。
【词和宋词介绍】词,本来是配乐的歌词,所以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又称长短句。
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有词牌,又称词调。
词牌,是原来乐谱也即词的格式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
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长调又叫慢词。
词可以分段,分2、3、4段的依次叫双调、三调、四调,不分段者叫单调。
词有四个特点:a 句子长短不齐,又叫“长短句”;b 有固定的词牌,字、句数、声韵固定,“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c 结构多为两片或两阙;d 押韵要么全押平韵,并一韵到底,要么全押仄韵,一韵到底,中途换韵不多。
词始于南朝,定形于中晚唐,盛行于宋代。
柳永《望海潮》教案设计(通用6篇)

柳永《望海潮》教案设计柳永《望海潮》教案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柳永《望海潮》教案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柳永《望海潮》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因声求气,掌握诵读方法。
2、推敲语言,体会炼字技巧。
3、描述意境,学习点染艺术。
【教学重点】1、体会炼字技巧。
2、学习点染艺术。
【教学难点】1、探寻主旨。
2、背诵全词。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公元1161年,金大举进攻北宋。
据《鹤林玉露》一书记载:有一首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后人谢处厚有感于此,写了一首诗:“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
那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谢处厚把金兵大动干戈、大举进攻北宋的责任归到这首词及其作者身上。
完颜亮的侵犯是不是就因为这首词的关系?(肯定不是的,他们都夸大了文学的作用了。
)但有一点肯定的是,这首词的影响非常大。
这首词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柳永的《望海潮》。
二、积累·整合1、柳永介绍。
【据中国社科院杨义研究员统计,柳永今存下212首词中,近40首词近乎全景式地描绘大都市!】2、题目解说。
既是词牌(柳永自制之词牌,与音乐有关),又是标题(与内容有关)。
三、感受·鉴赏(一)因声求气,掌握诵读方法。
1、学生朗读。
2、教师正音。
①读准字音。
(注意韵脚)②读对句读。
(注意节奏)③读出情感。
(注意抑扬)3、教师范读。
(或听配乐朗诵)4、学生体味,师生齐读。
①全词感情饱满,适度夸张,铿锵有力。
②上片写形胜之地和钱塘江潮的壮观:词句短小,“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③下片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平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
2024年《望海潮》教案一等奖(精选8篇

2024年《望海潮》教案一等奖(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望海潮》教材第三章《宋词欣赏》第二节,详细内容包括《望海潮》词牌的起源、词的创作背景、词的格律特点、词的意境分析以及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望海潮》的词牌特点,掌握其格律要求。
2. 理解《望海潮》的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3. 掌握《望海潮》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词牌的格律特点及意境分析。
2. 教学重点:《望海潮》的创作背景、修辞手法及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海浪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海的壮美,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望海潮》。
2. 新课导入:介绍《望海潮》的词牌特点、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词的格律和意境。
3. 例题讲解:以教材中的《望海潮》为例,详细讲解其格律、修辞手法及意境。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分析《望海潮》的格律特点,并进行仿写。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望海潮》中的修辞手法,分享各自的见解。
7. 课堂拓展:引导学生关注其他以海为题材的诗词作品,进行拓展阅读。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望海潮》2. 板书内容:(1)词牌特点:七言绝句、平仄韵律(2)创作背景:宋代、海洋文化(3)修辞手法:拟人、对偶、夸张(4)意境分析:壮美、激昂、感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望海潮》的格律特点,完成一首仿写作品。
(2)阅读其他以海为题材的诗词作品,进行鉴赏分析。
2. 答案:(1)示例:海浪翻滚激荡,雄浑壮美;烽火连天映照,英勇豪迈。
(2)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词牌格律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传统文化,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章节和内容;2. 教学目标的具体条目;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内容布局;6. 作业设计的题目和答案。
《望海潮》教案一等奖(精选8篇

《望海潮》教案一等奖(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诗歌欣赏》中的《望海潮》。
详细内容包括:1. 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2. 诗歌的音韵美、意象美、情感美;3. 诗歌的主题及艺术特色;4. 课堂实践:仿写一首以海为主题的诗歌。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望海潮》的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2. 掌握《望海潮》的韵律、意象、情感等审美特点;3. 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的意象美和情感美的理解;2. 教学重点:掌握《望海潮》的韵律、意象、情感等审美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海浪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海的壮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望海潮》;2. 背景介绍:讲解作者苏轼及《望海潮》的创作背景;3. 诗歌朗读:全班齐读诗歌,感受其音韵美;4.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解读诗歌的主题及艺术特色;5. 例题讲解:讲解一首以海为主题的诗歌,分析其韵律、意象、情感;6. 课堂实践:学生仿写一首以海为主题的诗歌,教师巡回指导;7. 随堂练习:分析一首现代诗歌,探讨其与《望海潮》的共通之处;六、板书设计1. 《望海潮》;2. 内容:背景介绍、诗歌朗读、诗歌解析、例题讲解、课堂实践、随堂练习;3. 重点:意象、情感、主题、艺术特色。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海为主题,仿写一首诗歌;2. 答案:学生作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诗歌欣赏的方法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了解其诗歌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的意象美和情感美的理解;2. 学生诗歌创作能力的培养;3. 板书设计;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诗歌的意象美和情感美的理解1. 意象美:《望海潮》中的意象生动丰富,如“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望海潮》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

《望海潮》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望海潮》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1《望海潮》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作为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诗歌作品,《望海潮》用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语言独特地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的理解和追求。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让学生深入了解该诗歌的内涵与意义呢?下面笔者将从诗歌的主题,语言技巧,以及哲学思考三个方面来讲述。
一、主题《望海潮》的主题是人生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以及对于幸福和追求的探讨。
在诗歌中,作者通过对海潮的描述和比喻,抒发了自己对于人生的向往和追求。
在探究主题时,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全文,理解其中的比喻和借景手法,分析诗歌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同时,我们还可以联系生活和现实,与学生进行互动,让他们认识到人生的追求和理想都需要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奋斗,并且不能轻易放弃。
二、语言技巧《望海潮》以独特而优美的语言表达了作者深刻的感悟和哲学思考。
在诗歌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通过对海潮的描绘和赞美,折射出了生命的无穷追求和对于真理的探索。
此外,诗歌中还涉及到对于自然景物的描绘,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精致的语言,把自然界的美和丰富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和领会这些手法和技巧,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哲学思考《望海潮》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对于人生和生命的理解和思考,通过这样的诗歌作品,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一些哲学思考的气息。
在诗歌中,作者表达了自己的感悟和观点,对一些人生问题进行了探讨和思考。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这些思考,把学生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和了解提升到更深层次。
同时,也可以启发学生深刻思考自己的生命和价值,鼓励他们勇往直前,不断探索和寻找生命的真谛。
在教学《望海潮》时,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体验和创造,让他们通过诗歌感悟、探究人生,激发他们的文学情感和文化意识,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从而更好地接受和理解文学作品,并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观念,为未来的人生道路注入无穷的正能量总的来说,《望海潮》是一首充满哲学思考和文学艺术的优秀诗歌作品。
《望海潮》教案一等奖(精选8篇

《望海潮》教案一等奖(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诗两首》中的《望海潮》。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诗歌的背景介绍,诗词的朗读与解析,重点词汇的讲解,诗词意境的体会。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望海潮》,并背诵全文。
2. 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词汇,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
3. 领悟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背诵诗词,理解诗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诗词意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词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大潮的壮观景象,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望海潮》。
2. 朗读诗词(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字音、停顿。
(3)分组比赛朗读,评出最佳朗读者。
3. 解析诗词(1)了解作者和诗词背景。
(2)讲解诗中的重点词汇。
(3)分析诗词的意境。
4. 例题讲解讲解诗词中的难点句子,如:“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诗词中的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6. 感悟情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豪情壮志,感悟诗词的意境。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课题:《望海潮》2. 作者:苏轼3. 诗词背景:浙江之潮4. 重点词汇:潮、观、豪情、壮志5. 意境:壮阔、激昂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望海潮》。
(2)翻译诗词中的难点句子。
2. 答案:(1)背诵内容见课本。
(2)翻译答案见课本。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诗词的朗读、理解和感悟方面表现较好,但在课堂互动方面还有待提高。
2. 拓展延伸:(1)了解其他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词。
(2)以“壮阔”为题,写一篇描绘自然景象的作文。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词的朗读与背诵2. 重点词汇的讲解3. 诗词意境的体会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5. 情感感悟与课堂小结6. 作业设计与答案一、诗词的朗读与背诵(1)教师在示范朗读时,应注重语音、语调、停顿、重音等方面的处理,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朗读榜样。
《望海潮》柳永教案(精选

《望海潮》柳永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教材第三单元“宋词”,具体内容为柳永的《望海潮》。
本节课将详细讲解词的背景、情感、艺术特色,并深入分析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望海潮》的背景知识,理解词的内容,感受词人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对宋词的鉴赏能力,学会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引导学生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词中意象的解读,对词人情感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分析《望海潮》的艺术特色,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海潮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背景介绍:讲解柳永生平,介绍《望海潮》的创作背景。
3. 诗词朗读:全班同学齐读《望海潮》,感受词的节奏和韵律。
4. 内容解析:逐句解析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分析词的结构。
5. 情感体会:讨论词人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怀。
6. 例题讲解:分析一首类似的宋词,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鉴赏。
7.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一首宋词,进行课堂实践。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望海潮》柳永2. 板书内容:(1)词的背景(2)意象与修辞手法(3)爱国情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望海潮》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结合词人的情感,写一篇鉴赏文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柳永的其他作品,了解宋词的发展历程,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词中意象的解读2. 词人情感的理解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一、词中意象的解读1. 海潮:象征国家命运的起伏,表现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2. 明月:象征团圆和思念,表达词人对家乡的眷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永与《望海潮》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大致了解作者。
2、学习诗中点染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1、听与朗读,感受词的音律美;2、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柳永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
教学重点:体会《望海潮》如何通过特定的意象组合展现杭州人物之盛和风光之美的。
教学难点:以画入词,把握词的意象,品味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方法:视频赏析法、朗读法、讲授法教学资源:教材、视频资料、PPT资料教学环节:一、导入:1、以《喻世明言》第十二卷《众名姬春风悼柳七》大致介绍柳永的生平。
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中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三变”名字来历说法之一:我少年读书,无所不窥,本求一举成名,与朝家出力;因屡次不第,牢骚失意,变为词人。
以文采自见,使保留后世足矣;何期被荐,顶冠束带,变为官人;然浮沉下僚,终非所好;今奉旨放落,行且逍遥自在,变为仙人。
柳永在当时的影响力有多大: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
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
(结合现实生活解说柳永的影响力)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得知,柳永是最早的歌坛偶像,其在当时的影响力绝不逊色于今天的“超女”。
他的“粉丝”,也是历史上最狂热最忠诚也最具规模的“粉丝”。
论数量,当时民谣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就说明柳永的“粉丝”到处都有,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多得不计其数。
论狂热,柳永的“粉丝”也丝毫不输于“超女”的“粉丝”。
由于他写得一手绝妙好词,随便给哪个歌妓写上几句,她就会身价倍增。
于是,歌妓们对他爱得发狂。
柳永又称柳七,能和柳七亲热唱和,哪怕是倒贴银子。
论铁杆,柳永的“粉丝”更是忠心不二,无人可匹。
柳永死时家无余财,是他的那帮歌妓“粉丝”集资营葬。
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认识不认识的“粉丝”们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以至于相沿成习,称之为“吊柳七”或“吊柳会”。
论影响,柳永的“粉丝”也是不得了的。
连宋仁宗都成了他的最大“粉丝”,虽然他羞于承认,还对柳永有几分嫉妒。
2、论“副作用”,柳永的“粉丝”也闹出了惊天动地的大动作。
追捧偶像,总难免有一定副作用。
传说,柳永的名词《望海潮》使得金主完颜亮大举进攻南宋,让他差点儿成为汉奸。
公元1161年,金大举进攻北宋。
据《鹤林玉露》一书记载:有一首词“流播,金主完颜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后人谢处厚有感于此,写了一首诗:“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
那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谢处厚(南宋词人)把金兵大动干戈、大举进攻北宋的责任归到这首词及其作者身上。
完颜亮的侵犯是不是就因为这首词的关系?(肯定不是的,他们都夸大了文学的作用了。
)但有一点肯定的是,这首词的影响非常大。
3、(结合2016年高考朝阳模拟题,附:完颜亮《百字令》即《念奴娇·天丁震怒》天丁震怒①,掀翻银海,散乱珠箔②。
六出奇花飞滚滚③,平填了山中丘壑。
皓虎④颠狂,素麟⑤猖獗,掣断珍珠索⑥。
玉龙酣战,鳞甲满天飘落⑦。
谁念万里关山,征夫僵立⑧,缟带沾旗脚⑨。
色映戈矛,光摇剑戟,杀气横戎幕⑩。
貔虎⑪豪雄,偏裨英勇⑫,共与谈兵略⑬。
须拼一醉,看取碧空寥廓。
[1]白话译文:雪啊,仿佛天兵天将挟着巨怒,将那银子铺成的大海掀翻,将那珍珠缀成的帘子拆散打乱。
六角形的雪花滚滚飞舞,把那山中的丘壑起伏填成一片平坦。
这雪又像癫狂不已的白虎,以及猖獗横行的白麒麟,一齐扯断了珍珠绳索。
还宛如鏖战的玉龙,打得鳞甲满天飘散。
谁曾想起那雄关山岭上,将士在寒风中伫立,雪白的衣带紧粘着战旗的一角。
戈矛泛着炫目的颜色,剑戟摇曳着凛冽的寒光,军帐中腾腾杀气萦绕。
兵士们如貔虎野兽般雄壮,将佐们个个英勇,都在一起论略谈韬。
此情此景下,应当一醉方休,用醉眼看那一片宽旷的碧空高高。
)这首词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柳永的《望海潮》。
二、《望海潮》词牌格律与代表词作。
定格:平平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中仄仄平平。
仄平仄平仄,平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中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中仄,平仄平平。
中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注:中——可平可仄;斜体字——韵字望海潮·洛阳怀古秦观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
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
长记误随车。
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
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鸣笳。
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
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斜。
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
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白话译文梅花稀疏,色彩轻淡,冰雪正在消融,春风吹拂暗暗换了年华。
想昔日金谷胜游的园景,铜驼街巷的繁华,趁新晴漫步在雨后平沙。
总记得曾误追了人家香车,正是柳絮翻飞蝴蝶翩舞,引得春思缭乱交加。
柳荫下桃花小径,乱纷纷将春色送到万户千家。
西园夜里宴饮,乐工们吹奏起胡笳。
缤纷高挂的华灯遮掩了月色,飞驰的车盖碰损了繁花。
花园尚未凋残,游子却渐生霜发,重来旧地事事感慨吁嗟。
暮霭里一面酒旗斜挂。
空倚楼纵目远眺,时而看见栖树归鸦。
见此情景,我油然而生归隐之心,神思已暗自随着流水奔到天涯。
格律对照平平平仄,平平中仄,平平仄仄平平。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
,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
平仄仄平平。
长记误随车。
仄平仄平仄,平仄平平。
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平平仄仄平平。
西园夜饮鸣笳。
仄平平仄仄,中仄平平。
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平仄仄平平。
烟暝酒旗斜。
仄仄平中仄,平仄平平。
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
中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三、赏析《望海潮》整体感知:1、欣赏:视频重庆卫视《品读经典,光亮人生》之《品读《望海潮》北宋.柳永》2、结合词牌断句:同步展示践离朗诵《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琦,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3、学生课堂:展示预习:1)、柳永身平及其作品简介。
2)、《望海潮》如何理解。
4、教师小结:上阙: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
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
“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
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
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
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
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
“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
下阙:写杭州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
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
西湖是美的,苏轼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也是写了山河水量个方面。
“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
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
“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
“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
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
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
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所以就有游人去游玩。
接下来就写到“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时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所以这一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
“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写的是杭州官员的游乐,分两方面写的,一是“乘醉听萧鼓”宴酣之乐,二是“吟赏烟”山水之乐。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对官员的祝愿。
4、点染的表现手法运用:点染:是国画的术语。
绘画时,用毛笔蘸墨或颜色直接点一下,是比较浓的一点;再通过墨彩慢慢的淡一点淡一点,不断的渲染,就是染。
求得整体的和谐。
比如画一朵荷花,在荷花瓣尖点一下,然后往下墨彩慢慢慢慢淡下来,到了花蕊出,染成一片氤氲之气。
借用到文学中来,点是抽象的评点,染是具体的描述。
一句话,一个词点出要抒发的感情,染是为了突出点的旨意。
可以先点后染,也可先染后点。
词(主要是慢词)中的所谓“点染”,就是说,根据主题与艺术表现的需要,有的地方应予点明,有的地方则需要加以渲染。
“点”即抽象评点,“染”即具体描写,二者紧密相连,相互配合,里互外应,便造成强大的攻势,表现鲜明的情志,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点染”很像议论文中的总说与分说,“点”是总提,“染”是分说;“点”是中锋突进,“染”是侧翼包抄。
光有“点”,无法感动别人;光有“染”,也很难使景物具有感情的光彩。
如: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点出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就上句的意境染。
“念去去”,“去去”点出离别之情,远而又远,是怎样的远呢?“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是染;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羁旅异乡之情的伤悲。
韦应物的《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归思”是点,“秋雨夜、闻雁来”是染;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岑参的《碛(qì,沙漠)万里绝人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