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第5课_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管理
城市 职能 及格 局
不再受官府监控 经济职能加强 打破坊市界限, 出现娱乐场所
4.唐宋以来新兴城市的崛起:
海外贸易发展 沿海港口城市兴起
商品经济发展
明清工商业市镇兴起 特点:
①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
②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 ③经济功能强 ④专业化特色
三、政策因素:重农抑商
1.含义 2.原因 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3.演变
统治者商业政策的变化
政策 影响
战国前: 重视与鼓励 ——商业得以迅速发展。
重农抑商 战国—秦汉:
——沉重打击了民间商业。 但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统一。
鼓励外贸、官商分利 —商人地位有所提高。 中唐以来: 商业繁荣。 重农抑商、限制外贸——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 明清: 芽的发展。导致中国 日益落后
课堂练习
3、与唐朝的长安城相比,北宋东京城最大的 特点是( ) A、商业活动更加频繁 B、城市布局整齐、环境优美 C、商业活动不局限在“市”里 D、依傍河流两岸而建
课堂练习
4、有关古代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周秦时期政府在县治以上的城市设交易场 所—市②唐代长安城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 制③宋代时期的坊市界限被取消④明清兴 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尤以黄河流域为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根据材料说明徽商诞生的原因。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10分) 原因:耕地少,粮食产量低;自然资源丰富;因地制宜;传统手工 业比较发达;水路交通便利。(6分) 启发: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资源和条件,因地制宜;积极寻求出路, 开拓进取。(4分)
• • • • • • • • • •
山西商帮--义中取利,信誉第一 徽州商帮--贾而好儒,财自道生 龙游商帮--海纳百川,宽以待人 洞庭商帮--审时度势,稳中求胜 江西商帮--广泛从业,小本经营 福建商帮--自强不息,爱拼会赢 广东商帮--敢想敢干,敢为人先 陕西商帮--追求厚利,既和且平 山东商帮--重土乐安,诚实守信 宁波商帮--灵活善变,开拓创新
无所不用其极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问题一:商业发展的阶段特征1、隋唐: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西域及阿拉伯、波斯商人往来经商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2、宋代: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
3、元代:广泛流通纸币。
5、明清:首先、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白银在流通中广泛使用;其次、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然后、经济作物普遍种植;最后、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出现大商帮。
问题二: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1、周秦到唐代:县以上的城市,市作为交易所,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与居民隔开。
县以下一般禁止设市,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
(代表:唐代长安城)2、宋代: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形成街市。
原先禁止设市的城郭和村庄,也被允许置市贸易了,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问题三:重农抑商原因:由于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流动性大的特点,与战国时期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取向发生矛盾,于是出现了重农抑商思想。
发展阶段:战国产生,汉加强,中唐松动,明清强化。
影响:1、重农(积极):促进农业和封建经济;2、抑商(弊端):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成为导致中国被甩在工业文明潮流之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问题一: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表现1、农业发达: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双季稻大范围种植,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棉花广泛种植,民众的衣食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2、手工业发达:工农业生产技术著作是《天工开物》;私营手工业取代官办工厂作坊,占据主导地位;3、商业繁荣:明清商业发展的特点;4、国力强盛:突出变现为耕地面积的扩大和人口的增长。
问题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原因、时间、阻碍因素。
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时间(标志):明中叶以后,以自由雇佣劳动力为特征的工场手工业出现;阻碍因素:1、小农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占据主导地位;2、官府沉重剥削、农民贫困、国内市场狭窄;3、“海禁”、“矿禁”、“闭关锁国”政策。
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汇总

材料反映了北方的货物,由商人运往南方; 南方的货物,由商人运往北方,这说明国内 的商品市场连成一片。
以农业为本的小农经济是
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是封 建制度的基础,所以古代 封建统治者重农抑商以维 护封建统治!
商 • 陕西商帮--追求厚利,既和且平
帮 • 山东商帮--重土乐安,诚实守信
• 宁波商帮--灵活善变,开拓创新
时间
发展 概 况
商朝
出现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周朝 “工商食官”
春秋战国 出现私商;形成著名都会
隋唐 宋 元 明清
商业贸易蓬勃发展、国际贸易繁荣
最早纸币,集镇、夜市兴盛 步入新高峰
呈现新特点
6、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农业税(万 非农业税 农业税:非
贯)
(万贯) 农业税
至道末年(997年) 2408.1
1567.3 60:40
天禧末年(1021年) 2641.2
3874.0 40:60
熙宁十年(1077年) 2021.3
5117.2 28:72
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 ②非
——《木兰辞》
《木兰辞》讲的是北朝时木兰替父从 军的故事。你从这首诗歌里能分析出 北朝时期城市在商业上的特点吗?
由于商品买卖都有固定的场 所,造成了购买的不方便。
中国四大名镇
冶 铁 广东佛山镇 业
棉 河南朱仙镇 纺
业
航 湖北汉口镇 运 业
江西景德镇 制 瓷 业
2009辽宁高考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 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 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 这反映了 A、生活习俗改变 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 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公开课分析

一、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关键词1 :商人
从明清时期农业产业结构、货币演变、社会价值 观念变化方面分析商帮兴盛的有利条件。
有利条件: (1)农业产业结构: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 产品商品化加强。 (2)货币演变:广泛使用贵金属货币白银, 便利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集聚。 (3)社会价值观念变化:工商皆本的思想。
发展阶段 商人 货币
市场
原始社会末期,物物交换,原始 商业产生
夏商周 春秋战国 秦汉
官商 私商
货币形式多 样
秦统一货币
国内市场 城市与草市
国际市场 对外贸易
魏晋南北朝 发展缓慢
隋唐
宋元
纸币
明清
商帮 白银
一、古代商业的发展
关键词3-市场
材料一 以(令狐)熙为汴州刺史。下车(到任)禁 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杜绝)之。
哪些突破?
出现夜市。
一、古代商业的发展
关键词3-市场
• 材料三 大祖乾德三年(965年)四月十三
日,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自三鼓以来,
不得禁止 ―《宋令要辑加稿》
(北宋都城汴京)至州桥投西大街,乃果
子行。街北都亭驿相对梁家珠子铺,余皆
卖纸画,花果铺席…… 两边皆居民,街东
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彻底花打包破子时间,限李制家,
香铺子……
街市代替坊市
――宋《东京梦华录》
(2)与隋唐相比,宋在商业管理方面有 何显著变化?
一、古代商业的发展
发展阶段 商人 货币
原始社会末期,物物交换,原始 商业产生
商业贸易蓬勃;;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繁荣。 北宋交子,集镇、夜市兴盛。元广泛流通纸币; 商业市镇涌现, 货币经济占主导 ,白银广泛使用, 商帮出现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五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导学案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五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一.学习目标:概述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了解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二.课前预习案:(一)第一部分:了解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阅读课文第一子目完成表格:时间发展情况原始社会末期商朝周朝春秋战国隋唐宋元明清(二)如何评价重农抑商的政策?(学生有重点地阅读教材关于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兴起的原因、分析各时期抑商政策等文字资料,并学会辩证地评价该政策。
)(三)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是什么?(提示学生:可从古代商业产生时间、发展水平和趋势、所处地位等分析)三.知识梳理:(一)、商业的发展1.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的出现、的发展,在氏族部落之间和氏族内部偶尔出现了的交换行为,这就是原始商业的产生。
2.商朝:商人和最早的已经产生。
3.周朝:实行“”政策,将商人们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政府供给衣食,驱使他们为政府服务。
4.春秋战国(1)许多庶人冲破了官府的束缚,在经营商业中发家致富,成为有强大经济实力的自由商人,逐渐取代官商。
5.隋唐(1)由于政治统一,又开通了沟通南北的,商业迅速繁荣。
(2)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频繁,陆上和海上呈现出空前繁荣景象。
6.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集镇、兴盛。
7.元:广泛流通纸币,古代商业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
8.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出现新特点(1)商业市镇兴起;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2)大量农产品投入市场;普遍种植,作为农产品加工的副业产品,也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
(3)广泛使用,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的集聚。
(4)的商人群体形成,如、晋商等大商邦。
(二)、城市的繁荣1.地位:是社会的中心,随着商业贸易发展,古代城市和格局发生变化。
2.表现(1)阶段特征显著①自周秦迄。
a. 县治以上城市设市,并与民居隔开。
b.城市主要职能是、。
c.唐代城市布局实行严格的。
②宋代a.打破界限,形成。
b.打破限制和限制。
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第一单元 (3)________ 以 来 , 重 农 抑 商 政 策 有 了 某 种 松 动 。 ________的鼓励以及________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
以提高。
(4)明清时期,对商业发展并不采取________政策,还 经常以各种方式对商人进行盘剥。 3.明清时期抑商政策的影响:并不能完全遏制 ________的发展,但确实阻碍了________的成长,成为导 致中国被甩在________之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一单元 【例2】 (2009·辽宁、宁夏·27)据《东京梦华录》等 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
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A.生活习俗改变 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 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解析】
)
岳 麓 版 历 史
由材料“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反映出
岳 麓 版 历 史
第一单元 (2)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产生和初步发展:先秦时期是我国商业产生和初步发
展时期。
曲折和发展高峰: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曲折后,隋唐、 岳 宋元的商业接连形成发展的高峰。 发展的新阶段:明清时期,在农业、手工业发达的基 础上,商品经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出现了许多新的 特点。
(
)
岳 麓 版 历 史
第一单元 A.①② C.①③ B.③④ D.②④
【解析】
本题利用地图主要考查考生对北宋、元朝
岳 麓 版 历 史
和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的掌握能力。北宋时随着商品 经济的发展,城市内出现了瓦子和夜市,元朝开始进入彩 瓷生产时期,明清时期出现了区域性商人群体徽商等。故 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麓 版 历 史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三、重农抑商政策
2、发展历程: (1)从战国至秦汉时期,实施重农抑商政策; (2)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表现: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实行官商分利政策 (3)明清时期,固守重农抑商政策: 表现:严格限制商人活动,重征商税;严厉控制
民间对外发展
三、重农抑商政策
3、评价:
(1)这一政策的实质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 (2)这一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 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起了积极作用,从根本上 重视农业的思想也是正确的。 (3)到了明清时期,这一政策的消极作用成了主要方 面。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 已经出现,统治者把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极力压抑 和束缚资本主义发展,使农业也长期停留在自然经济 水平之上,同时,抑商的结果迫使商业资本流向土地, 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商业资本 的积累,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发展,从根本上 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
周朝 春秋 战国
隋唐时期的商业
《估客乐》· 元缜 ……求珠架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 藩鹦;炎州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 眉眼明;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经游天下遍,却 到长安城。…… 诗歌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现象?引发这些历史现 象的原因是什么? 现象:出现大都会,中原与少数民族、外商经商频繁, 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商业发展步入新的高峰 期。 原因:政治统一;大运河的开通、交通发达;农业、手 工业发展;开放的对外关系;民族交往密切等
二、城市的繁荣
不同: 唐代都城坊市布局严格分开,商业贸易受 到官府的严格监视和控制,市场活动的范围和 时间受限制。 宋代都城商业活动打破了坊市限制,形成 了街市,取消了地点、时间限制,商业活动不 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原因: 社会生产力提高,商品经济和城市生活迅 速发展,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限制等。
《园地导练》岳麓二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

【以诗说史】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唐张籍《凉州词》黄昏时分,边城阴雨连绵,雁儿在阴沉沉的暮雨天中低飞,河边芦苇发芽似笋,抽枝吐叶,争着向上生长。
看!一列长长的骆驼队远远地走过沙漠,颈上的悬铃不断摇动,发出响亮悦耳的声音。
它们要把货物运送到哪里呢?应该是运到安西(安西都护府是唐政府设立的管理新疆南部的机构)吧。
这是一首反映唐代丝绸之路的诗歌。
丝绸之路开通于汉代张骞通西域后,成为古代东西方一条重要的商路。
【课标点击】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知识清单】清单一商业的发展1.产生:商朝时期,①和最早的货币已经产生;周朝实行②政策。
2.发展:③时期,出现有强大实力的商人;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
3.高峰(1)④时期,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起来。
各地商人往来频繁,丝绸之路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2)⑤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集镇、夜市兴盛。
(3)元代更广泛流通纸币,古代商业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
4.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出现了新特点(1)⑥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2)经济作物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3)广泛使用白银,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的集聚。
(4)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了⑦、晋商、闽商、宁绍商人等大商帮。
清单二城市的繁荣1.自周秦至唐代(1)城市商业情况a.凡县治以上的城市,都有官设的市作为交易场所,设市令或市长管理。
bcd2abcd城市功能:城市的⑥大大增强。
(2)唐宋时期,海上⑦的兴盛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
3.明清时期:除了南北两京等传统大都会外,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尤以⑧为盛。
清单三“重农抑商”1.原因:商业的①和商人②等特点,与战国时期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取向发生矛盾。
2.发展历程)汉代,④“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地避免了因商人非法牟利对恢复社会经济造成的阻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Ⅱ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广东省汕头市聿怀中学陈穗【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在《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中国古代商业是农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呈现出与农耕文明不一样的商业文明特质。
商业发展建立在农业、手工业水平提高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的基础上,反过来又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农耕文明带来更多的活力,我国古代经济因此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在农耕文明大背景下,政府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而商业在这种政策环境中仍顽强发展,不断突破,于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呈现出中国商业文明特有的魅力。
但横向来看,对比明清时期的世界潮流,在古代商业促进农耕文明达到顶峰的时候,却没能使中国像西方商业那样开启工业文明的大门。
本课第一目“商业的发展”概述了古代商业发展在各个阶段的主要表现;第二目“城市繁荣”介绍了作为古代商业发展的中心——城市在格局和职能等方面的变化;第三目“重农抑商”阐述了古代商业发展艰难的政策环境,这既是重现古代商业发展概貌的重要部分,也是分析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特点的重要依据。
三目在一起,较突出地体现了《课程标准》“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的要求。
为了使学生能更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将标题改为《农耕时代的商业》。
【学情分析】1.本课教学内容,在时间上久远,且跨越时间段漫长;在内容上,知识点偏多;在空间上,涉及国内外,而学生仅有初中历史学习的一些片段记忆。
2.不仅如此,长春的学生暂时没有接触过课改后的教材,这种跨越整个古代时期的专题结构对学生的学习会造成一定的困难。
3.学生有一定的史料阅读分析能力和一定的求知欲望。
教师应应根据这些基本学情力求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用学生能够理解的各类资料搭建平台,构建知识框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求知识,顺利地了解古代商业发展的概况,从而进一步分析商业发展的特点。
【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①知道古代商业发展在商人、城市、商路等方面的表现;②列举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在各阶段的突出表现和商业发展特点。
2.能力与方法①在重现古代商业发展概貌过程中归纳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发展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基本史学能力。
②从文献、诗歌、多种类型的图片和视频等资料的研读分析中,提高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和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从学习古代商业繁荣发展的概况中,理解古代高度繁荣的商业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感悟商业发展中呈现出来的向善、诚信、创新、开拓、自由、交融等商业精神;②从提取和交流历史信息的过程中,增强历史的意识,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重点: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表现及特点难点: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教学形式】讲授、合作探究、情境体验、讨论交流【教学时间】40分钟【教学年级】高一年级【教学内容与步骤】一、课前准备1. 按照实际情况,以就近原则临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2.发放本课的学案,指导预习。
二、课题引入——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引入新课引导学生介绍长春现代商业发展,师生互动,引入新课。
并用幻灯片显示标题《农耕时代的商业》和《课程标准》中“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的要求。
【设计意图】以师生互动的方式导入新课,拉近师生距离,提起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和期待。
将课程标题与学习要求同时呈现给学生,起到引导学生关注学习重点的作用。
三、新课教学第一部分:重现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呈现表格,提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学案上关于古代商业发展的表格。
(一)商人:从先秦大商到明清商帮1.教师引导:为什么我们把做买卖的人叫“商人”。
2.创设图片和文字材料情境,引导学生了解以范蠡为代表的春秋末期大商人的兴起。
呈现范蠡画像和《史记·货殖列传》里的记载:材料1:范蠡认为:“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
……”材料2:“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了解商帮,体会古代中国优秀的商业精神。
呈现以下材料:材料1.“从太原到平阳(临汾)这一带的商人遍及全国各地,……”——《马可〃波罗游记》材料2。
“山西富户,百十万家资者,不一而足。
”——《清高宗实录》材料3.晋商的经商谚语“宁叫赔折腰,不叫客吃亏”、“诚召天下客,义纳八方财”引导学生根据材料分析晋商创办票号的条件,感悟晋商诚信的商业精神。
4.教师引导:大家认为一个成功的商人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学生交流后,呈现学者对明清十大商帮的总结:山西商帮--义中取利,信誉第一;徽州商帮--贾而好儒,财自道生福建商帮--自强不息,爱拼会赢;广东商帮--敢想敢干,敢为人先山东商帮--重土乐安,诚实守信;宁波商帮--灵活善变,开拓创新龙游商帮--海纳百川,宽以待人;洞庭商帮--审时度势,稳中求胜江西商帮--广泛从业,小本经营;陕西商帮--追求厚利,既和且平5.教师总结商人群体发展的趋势特点以及其中所反映出来的商业的发展和商业精神的丰富。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问题或图片情境,使学生知道商人产生、春秋战国大商人的兴起和明清商帮的发展概况,理解商人群体的扩大反映了商业资本的扩大和商业的繁荣发展,进而感悟日益丰富的优秀商业精神和源远流长的中国商业文明。
(二)城市:从规范之美到自由之风1.在教师引导下,理解城市是商业活动的中心。
2.引导学生认识“市”在唐以前的特点。
呈现白居易《卖炭翁》“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诗句。
设置问题:诗歌中反映了唐朝的“市”有什么特点呢?3.创设图片情境,初步体会北宋汴京的繁华。
呈现《清明上河图》,描述清图片中的场景,用语言激发学生对图片的理解。
4.比较唐、宋的城市格局,探讨唐、宋城市格局的变化。
呈现唐长安和宋汴京的城市格局图。
教师引导:哪个城市的人们生活更方便?为什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给学生读图和由表及里获取信息的方法。
5.教师总结以唐长安和宋汴京为代表的大都市的发展特点,以及其反映出的商业发展的内涵。
【设计意图】城市发展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在这里选取典型的两个城市、两个阶段作为代表进行比较,意在勾勒出商业发展在城市变革这方面的体现。
教学过程中,使用诗歌和图片资料,层层递进,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引导学生认识古代城市格局的变化反映了商业的繁荣发展,理解商业发展突破限制,更加自由,也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体会商业的自由内涵和对于民生的重要意义。
(三)向外商路:从大漠驼铃到南海云帆。
播放自制关于丝绸之路的视频,学生带着以下问题看视频,之后师生共同探讨。
1.古代通往海外的商路经历了怎样的变化?2.比起陆路,海上丝绸之路意味着海外贸易的减少还是扩大?3.海外商贸的发展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怎样的作用?【设计意图】丝绸之路是学生相对比较熟悉的内容,通过视频播放,再次刺激学生回顾已知的知识,理解新的学习内容。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知道古代海外贸易经历了从陆路为主到海路为主的变化。
知道古代海外贸易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欧洲。
体会古代海外贸易发达,不但繁荣了经济,还促进各地文明的交流,促进着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感悟商业传达出来的互通有无的“交融”内涵。
(四)阶段小结呈现学案中的表格,引导学生认识商业发展在各阶段的主要表现。
【设计意图】本课头绪较多,在前面使用小专题方式粗略呈现了商业发展概貌后,使用表格进行整理,可以使学生从阶段发展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商业发展的概貌和各阶段在商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在这个过程中再次体会商业繁荣发展的整体趋势。
另一方面,这个表格可以强化历史学习的时空观念,教会学生表格归类、比较学习的方法。
(五)政策:从重农抑商到闭关锁国1.重现历史情境,师生共同探讨古代长期实行的重农抑商的政策材料1:(明朝)陆二从苏州贩了一船灯草运往南京,灯草总共只值八两银子,可过了几个税关,商税就缴了四两,还没到南京,又遇上了税关,陆二无奈之下只好一把火烧了灯草。
问题设置:陆二为什么烧掉灯草?材料2:人们常说“士农工商”,商人位于四民之末。
明太祖规定农民可以穿细纱绢、布,商贾之家只能穿布,农民之家有一人经商,也不允许穿细纱。
问题设置:这反映了什么问题?两则材料可以说明政府对商业的态度是什么?材料3:“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钱咏:《履园丛话》提问:这反映了人们的什么思想?2.指导学生有重点地阅读教材关于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兴起的原因、明清时期抑商政策的发展等文字资料。
【设计意图】阅读补充材料和课本,获取信息,在和老师共同探究的过程中,知道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表现。
在理解古代商业是在如此不利的政策环境下艰难发展的基础上,体会商业的顽强生命力和商人的创造力。
第二部分:探讨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1.课件展示表格(学案中已完成的商业发展概况),老师进行小组分工就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引导学生从产生时间、发展趋势、水平、所处地位等角度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2.教师小结古代商业发展特点【设计意图】通过重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学生已基本对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有一定的印象。
通过这个探讨活动,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分析。
在引导学生结合史实分析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发展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史学能力。
同时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四、播放视频,总结提升。
播放自己剪接的《大国崛起》视频,教师语言激疑。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初步以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辩证地理解明清时期中国虽然商业繁荣,经济发达,但发展的活力下降,中国农耕文明已经不代表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逐渐被抛在世界潮流之外。
教师通过充满激情的语言,促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究其原因的愿望,在新的疑问中结束本课。
【板书设计】一、概貌(见表格)二、特点1. 起步较早;2.发展水平高;3. 受重农抑商政策的束缚;4.一直从属于自然经济;……【教学说明】教师在知识结构处理上,通过表格的运用,尽力使教学内容明晰化,以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并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力图通过较多样的情境设置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自身经验、体验紧密结合起来,以开放式的教学策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思维主动性,让学生在积极的思考中、快乐的气氛中感知和理解所学知识,拓宽视野,并意识到学习历史对于提高自身判断、理解、反思能力和丰富自己生活的意义所在,进行历史有效教学的实践。
【附录】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