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在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影响下,形成了重农抑商的思想,抑商政策其主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重农抑商主要表现是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业,稳固农业生产基础,多方面限制商业活动。
从稳固封建统治的角度看,重农抑商政策大大延续了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王朝的统治地位,但是,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在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就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一、重农抑商政策的发展过程任何思想都有它的形成发展过程,重农抑商思想也不例外,尤其发生发展过程。
(一)重农抑商思想的产生。
中国从春秋末年到战国时期,是中同古代商品经济和与之相辅而行的货币经济开始大量发展的时期,而尤以商业的发展为突出。
正是在这一时期,整个社会经济从上产方式到社会关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是土地占有方式和基本剥削关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其中包括井田制度的破坏和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所有这些变化和变化所造成的严重后果,都直接动摇了封建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特别是直接威胁着封建统治阶级的生存,而变化本身的激烈迅猛又使封建统治者感到惊惶失措。
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不得不认真考虑对策,采取必要措施,设想从根本上消除动乱的根源,来堵塞住正在溃决之中的狂澜,并使被打乱了的封建秩序再恢复稳定。
抑商政策就是封建统治阶级在认清了祸源之后,适应着统治阶级的最高利益而提出来的。
简单说,抑商就是企图从根本上消灭引起变化的总根源。
即使不能完全消灭商人和商业,使社会再退回到没有变化以前的静止状态,至少可以通过抑商政策的贯彻,以限制商人和商业资本的活动,缩小商业营运的围,以便把它们的消极影响和造成的社会动乱减少到最低限度。
由于商业的发展必然会出现资本主义的因素,必然动摇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因此,封建统治阶的重农抑商政策开始产生。
重农抑商思想是重农抑商政策及其所反映的思想意识,其所以能历代不衰并居统治地位,是因为这种思想和政策,在每一时期都代表了统治阶级的最高利益,实际上这个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就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正如马克思所说:“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各种关系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
重农抑商形成原因历史影响

重农抑商形成原因历史影响在我国漫漫五千年封建历史长河中,“重农抑商”政策总是与历史相随相伴的。
它产生于封建制度产生巩固的春秋战国,发展于封建制度兴盛的秦汉,之后便作为一项长期而传统的国策被后面的朝代继承发扬。
所谓士、农、工、商“四民”中,士最贵,农次之,工商又次之,这是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念。
历代封建王朝尤其是新建立的王朝都十分强调农业的重要性,强调“农为本”。
我将从”重农抑商”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代政策开始阐述,在这个基础上分析原因,找出实质,并简要的评价一下”重农抑商”在历史上的作用一、“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时代背景随着以奴隶制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周朝瓦解,以封建制生产方式为基础春秋战国兴起,“重农抑商”政策应运而生。
我认为”重农抑商”政策的产生是封建制度的选择,是由其经济基础和生产方式决定的。
在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即将出现时,它首先要为自己确立一个强大的经济基础,来支撑自己的上层建筑。
周代领主制社会衰落后,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来说,农业是封建社会主要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中的封建主义生产方式是封建专制政权的主要基础。
因此,我们需要从理论上论证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
由于封建国家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和传统观念而造成的商业货币资本于土地资源的结合,导致货币资本长期依赖于土地,个体工商业丧失独立发展的道路,始终依附于农业,从而出现了地主土地所有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促进了中国封建地主制社会的不断前进。
比如春秋时期,封建制度下的新的生产方式确立,虽然商品经济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商品货币经济对土地所有制关系的渗透程度是相当肤浅的,商品经济并没有生根,并不改变土地所有制的性质。
大量“活”的货币没有转化成流通资本或者扩大再生产,而是转化成一成不变的不动产被桎梏。
商人进行土地买卖只是为了将土地租出来维持一种剥削农民的方式,而不是把货币资本投入到土地去获得更多的商业利润。
马克思的经典理论认为:“商业对各种已有的,以不同形式产生使用价值的生产组织,都或多或少的起着解体的作用。
唐朝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唐朝的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朝代,其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其中,唐朝实施的重农抑商政策对于国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唐朝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内容以及对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首先,唐朝的重农抑商政策主要体现在对农业的重视和对商业的限制上。
唐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农业生产,如实行均田制、减轻农民赋税负担、加强水利建设等。
同时,对商业活动进行了限制,如设立市场监管机构、限制商人的行动自由等。
这些政策的目的是为了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农业的发展,使国家能够有足够的粮食供应和稳定的经济基础。
其次,唐朝重农抑商政策对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农业作为当时国家经济的支柱,政府的重视使得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激发,农田的开垦和耕作技术的改进使得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进而提高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由于对商业的限制,商人的地位相对较低,商业活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
然而,重农抑商政策并未完全抑制商业的发展,反而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和贸易的发展。
通过加强市场监管,政府能够更好地控制市场秩序,保护农民的利益,同时也为国家的财政收入提供了来源。
此外,唐朝的重农抑商政策还对社会和文化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农业的发展使得人口得到了增长,农民的地位和收入得到了提高,社会稳定得到了保障。
同时,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从事其他文化活动,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在这一时期,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达到了巅峰,文人墨客们的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另外,由于商业活动受到限制,社会的财富分配相对均衡,社会矛盾较少,人们的生活也相对稳定。
然而,唐朝的重农抑商政策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限制。
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过于依赖于天候和自然条件,一旦遭遇灾害,国家的经济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另一方面,对商业的限制也可能导致经济的局限性,无法充分利用商业活动带来的财富和创新。
论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1引言重农抑商政策对古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该政策对于今天社会经济的发展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
2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2.1经济方面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要想实现国家经济的发展,就必须拥有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减少商业从事者,增加农业税收。
并且,当时国家的主要财政来源就是农业税收,一旦农业发展规模减少,国家经济必然会受到影响,因此,为了保证国家的经济收入,古代统治者常常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2.2政治方面在古代,阶级制非常明显,统治者为了加强对社会底层的控制,实现社会的安定,防止农民弃农经商,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并且,抑商还可以防止资金流入商人手中,避免社会经济出现混乱局面,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
2.3思想文化方面我国古代社会倡导“重义轻利”和尊卑有序,为了防止民间商人获取更多收入而骄奢淫逸,也会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3重农抑商政策的发展过程3.1重农抑商思想萌芽从各个历史资料中可以发现,商鞅是最早提出重农抑商政策的。
在商周时期,工商业为官营国有,人们将商业和农业放在了平等位置。
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商鞅提出了“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孥”(出自《史记·商君列传》),这一思想的提出,使得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得到关注,并且逐步实现实施。
3.2重农抑商政策的发展春秋以后,国家统治者重农抑商思想逐渐得到深化。
例如,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时强调:“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牺牲不劳,则牛马育”,完美地诠释了重农抑商思想和政策,古代历代王朝都将重农抑商政策作为治国之策[1]。
4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在我国古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历史面貌的特性和国家发展需要,重农抑商政策产生,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因此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而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又巩固了历代王朝的统治,推动了历代王朝的发展,因此具有一定的论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Discussion on the Policy of Emphasizing Agriculture and Restraining Commerce inAncient and Its Influence李若涵(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南京210048)LI Ruo-han(Yangzi High SchoolAffiliatedtoNanjingNormalUniversity,Nanjing210048,China)【摘要】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对维护古代封建专制统治具有重要意义,而在当今时代,重农抑商政策仍然对现代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与重农抑商政策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与重农抑商政策农业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发展行业,也是国家的重点政策,今天小编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与重农抑商政策,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好好学习并掌握这部分知识,赶快学习起来吧。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与重农抑商政策备考导航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由于农业生产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大事来抓,努力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
如推广生产技术、兴修水利、掌握农时,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农民对土地的占有权,督促和鼓励农民努力生产等,与此同时,国家在经济政策上一直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有效保证了农业经济发展。
复习目标知识目标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生产工具的进步;农耕技术的提高;农作物品种增多;耕地面积增加;古代水利建设概况能力目标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包括农业生产工具、农耕技术、农作物品种、耕地面积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水利建设。
重点、难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计划课时:一课时复习过程:专题知识归纳1、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为:①生产工具的改进;②水利工程建设;③耕作技术的提高;④农作物品种的增多、区域的扩大和新品种的引进;⑤耕地面积的扩大,产量提高等。
⑥、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2、生产工具的进步在古代人们经营传统农业时,农具是主要的动力标志。
①商周时期: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②春秋战国时期:春秋已在农业中开始使用铁制农具,有铁锄、铁斧等,并开始使用牛耕,战国时期得到推广,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棵来灌溉农田③秦朝时,铁器传到珠江流域。
④两汉时期,农具得到改进,牛耕得以推广。
西域用上了中原传去的铁农具。
耕犁上安装了翻土碎土用的犁壁;西汉农学家赵过发明播种机械楼车;犁耕法除耦犁外,二牛抬杠式耕作方式东汉时已传到珠江流域;一牛犁耕作方式也已出现。
⑤魏晋南北朝时,曹魏的马钧发明翻车。
重农抑商——中国传统经济法律思想的形成与影响

〔 要〕 于 重 轻 ’ 一 律 导 想 穿了 国 代 会 始 古 国 刑法 度 刑 摘 由 “ 刑 民, 法 指 思 贯 中 古 社 的 末, 代中 的 制 和 法 这
思想相当发达, 相比较而言, 古代中国的民事特别是经济方面的法律就很不发达了。笔者认为, 古代中国 在经济方面也提出了很多的法律思想, 这些思想的产生与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文化传统有着 紧密的联系, 其中一些甚至对二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王朝的政策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笔者 拟在阅读张中秋教授所著的《 法律与经济— 传统中国经济的法律分析》 一书的基础上, 重点对中国春秋 战国时期在经济法律领域所提出的“ 重农抑商” 这一传统经济思想的形成及其影响进行分析。
秦汉即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在经济法律领域,这一时期对后世影响最深的莫过于 “ 重农抑 商” 这一法律思想了。它既是传统中国经济法律思想和制度的重要内 容, 又是中国传统经济结构转变的障碍; 既是中国传统文明生存的保 障, 又是对中国社会向现代演进的钳制。 三、 ‘ .重农抑商’ 传统经济法律思想的形成及影响 .— 春秋时期,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根本, 这是西周以来的传统, 到 也是 业令 当时的经济现实。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瓦解, 人耘当 农 了商业的有力冲击, 到战国时期, 游商大贾大量出现, 商业和商 扣 时社会带来了政治、 道德和经济诸方面的严重问题, 这使得抑商思想 开始流行起来。 这种思想在理论上主要来源于以“ 绝欲” 为口号而轻视 生产否认分工从而连商业也加以否定的道家, 和以农业为本以工商为 末的儒家理论, 以及从重农政策立场出发企图压抑商业的法家。 不过, 先秦诸家有关重农抑商的思想最后能够为统治者所接受并成为国家 政治和法律的出 发点, 这与当时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和政治文化的特 点是密切相关的。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 我们先来看一看重农抑商的 代表们是如何阐述他们的观点的。“ 春秋五霸” 之首齐桓公的宰相, 著 名政治家管仲就曾言论鲜明地提出了这一思想。他说:
重农抑商思想在我国经济社会中的影响

重农抑商思想在我国经济社会中的影响重农抑商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种思想倾向,即重视农业,而轻视商业和手工业。
从秦汉时期开始,这种思想逐渐深入人心,直到清朝末年仍然存在。
这种思想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详细阐述其影响方面:一、经济结构单一由于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我国的经济结构比较单一。
在清朝时期,农业依然是社会经济的中心。
尽管在道光、咸丰年间出现了一些小规模的手工业生产,但总体上来说,我国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程度相对较低,没有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产业体系。
这一经济结构的单一性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许多不利因素。
二、落后的生产技术重农抑商思想使得中国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受到压制,导致了生产技术的滞后。
在欧洲工业革命时期,中国的手工业和商业仍然处于原始阶段,并且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改进。
这使得中国在科技上落后于西方国家,并且导致了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巨大挑战。
三、商业和手工业地位低下中国历史上的商人和手工匠人受到了长期以来的排斥和歧视,他们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地位和尊重。
由于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商业和手工业不仅没有得到政府的支持,反而受到了很多限制和压制。
这导致商人和手工匠人在社会上的地位非常低下,并且受到了种族歧视。
四、反动的封建观念重农抑商思想是封建主义经济思想的一种表现。
这种思想倾向强调农业劳动的重要性,认为农业能够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这种观念的反动性表现在它认为手工业、商业和工业是低贱的职业,只有土地才是最可贵的资产。
这样的观念导致了中国封建战争的持续,甚至在现代化进程中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五、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由于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中国的经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停滞不前,没有形成现代化的经济体系。
这也使得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处于劣势并失去了很多机会。
总之,重农抑商思想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它导致了经济结构单一、生产技术落后、商业和手工业地位低下、反动的封建观念、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等一系列负面影响。
秦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

秦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中国封建社会采取这种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决定的。
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偶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
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提供给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
为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农业当做根本性的大事来抓,才去一系列督促、鼓励、组织农业生产的措施,在国家经济政策上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向倾斜。
通过发展农业,封建国家可以征收稳定的土地税来保证财政收入,还有利于社会稳定,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
统治者认为,发展商业不如经营土地使生活有保障,还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
因此,重农抑商、以农立国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治国主张。
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
商鞅变法积极推行农战方针,采用各种手段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西汉初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中国宋代、明代中后期都不重农抑商,所以这两个时期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国家财政收入也从商业税收中得到了很大的补充,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此时,统治者认为商品交换不能够创造新的财富,对商业发展并不采取鼓励的政策,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把商业与农业的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政策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还经常以各种方式对商人进行盘剥,这虽然有利于国家稳定统一,巩固中央集权,却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遏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因此也失去了其产生之初的进步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在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影响下,形成了重农抑商的思想,抑商政策其主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重农抑商主要表现是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业,稳固农业生产基础,多面限制商业活动。
从稳固封建统治的角度看,重农抑商政策大大延续了中国封建社会历代朝的统治地位,但是,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在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就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一、重农抑商政策的发展过程任思想都有它的形成发展过程,重农抑商思想也不例外,尤其发生发展过程。
(一)重农抑商思想的产生。
中国从春秋末年到战国时期,是中同古代商品经济和与之相辅而行的货币经济开始大量发展的时期,而尤以商业的发展为突出。
正是在这一时期,整个社会经济从上产式到社会关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是土地占有式和基本剥削关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其中包括井田制度的破坏和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所有这些变化和变化所造成的重后果,都直接动摇了封建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特别是直接威胁着封建统治阶级的生存,而变化本身的激烈迅猛又使封建统治者感到惊惶失措。
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不得不认真考虑对策,采取必要措施,设想从根本上消除动乱的根源,来堵塞住正在溃决之中的狂澜,并使被打乱了的封建秩序再恢复稳定。
抑商政策就是封建统治阶级在认清了祸源之后,适应着统治阶级的最高利益而提出来的。
简单说,抑商就是企图从根本上消灭引起变化的总根源。
即使不能完全消灭商人和商业,使社会再退回到没有变化以前的静止状态,至少可以通过抑商政策的贯彻,以限制商人和商业资本的活动,缩小商业营运的围,以便把它们的消极影响和造成的社会动乱减少到最低限度。
由于商业的发展必然会出现资本主义的因素,必然动摇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因此,封建统治阶的重农抑商政策开始产生。
重农抑商思想是重农抑商政策及其所反映的思想意识,其所以能历代不衰并居统治地位,是因为这种思想和政策,在每一时期都代表了统治阶级的最高利益,实际上这个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就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正如马克思所说:“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各种关系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
”(二)抑商政策形成过程。
中国自、以来,在长达二千年左右的封建社会中,显然中间经历过由领主制经济向地主制经济的巨大变革,但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性质始终是封建制度,即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是以封建生产式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和与其相应的上层建筑。
生产式的基础是个体的小农业,是自然经济占支配地位,社会的再生产过程是基础薄弱的简单再生产。
为了保证再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它所需要的是安定,而不是变化;是保守,而不是发展。
生产的不断变革,社会关系的不停动荡,都是与封建生产关系的根本要求相背谬的,因而也是与封建阶级的根本利益相抵触的。
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使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永久化,因而一切封建关系的形成和保持不变,便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最高利益。
在这一客观经济规律支配下,适应着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中国的封建制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很早就形成了一套体系完整的、制度密的和无所不包的封建规——所谓“制”,作为实施封建统治的理论根据,它既有完备的机器,又有密的社会制度。
其对于被统治者的约束力量之所以特别强,是因为它揉合了经济的、政治的、法律的、宗教的、伦理的、宗法的等等物质的和精神的权威力量,在这一切的容之上,又蒙上由礼法、政教、习惯、传统等等力量交织的外衣,共同构成了所谓封建主义。
它把一切人都束缚在这个罗网之中,把一切事物都纠结在这个链条之上。
在这样安定的、静止不动的社会结构中,唯一促使僵化了的生产式和社会关系发生变化的是商业,只要商业发展,商人在这样的社会中一出现,变化就去马上开始。
恩格斯说:“商人对于以前一切都停滞不变、可说由于世袭而停滞不变的社会来说,是一个革命的要素。
……现在商人来到了这个世界,他应当是这个世界发生变革的起点。
”这样的变化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非常显著,变化一开始就发展得非常迅猛,变化本身也非常剧烈,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确是一个革命的要素。
抑商政策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古代到近代,抑商政策是历代朝奉行不变的一个传统政策,尽管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由于历代统治者的态度不同,对问题的认识不同和采取的措施不同,这个政策也就时而是雷厉风行,时而是虚应故事,但是推行这个政策的意图,则是始终一贯的。
原因之二,封建制度在其自身的客观规律支配之下,它要求把一切关系都僵化为一成不变的传统之,要求把一切人都固定在他生就的阶级、地位、职业上,只有这样,统治才能稳定。
这一切,乃是到建关系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在。
因此,任变化都是与封建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相抵触的,而商品经济特别是其中的商业,恰恰是引起变化的起点。
为了从根本上把变化遏止,把可以引起变化的一切因素,在它刚刚萌芽的时候就连根拔掉,便是抑商政策的根本意图。
所以抑商政策,是有其很深的阶级根源和历史根源的。
既然封建制度长期存在,抑商政策自然要贯彻始终。
二、中国封建时代抑商的表现形式。
1、政府垄断商品经济。
主要是针对盐铁两种商品。
不论在封建制度以前,还是在漫长的封建时期,社会经济都是自然经济占支配地位,人们的经济生活是自给自足的,也就是说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基本上都是消费者自己生产的,只有食盐和铁器(生产工具和兵器)这两种绝对必需的物品,消费者不能自己生产,而必须通过官府进行商业交换才能获得,但不管是个人经营也好,还是有官府专营,毕竟是商业化的形式,说明封建社会的经济向商业化迈进一步,但是官府的专营毕竟遏制了民间的经商活动。
2、土贡制度。
封建统治阶级本是一个最大消费者,而且是个最大的奢侈品消费者。
历代的封建统治者虽然口口声声地要禁文巧,斥奢靡,但真能躬行节俭的实际上绝无仅有,所谓抑奢,只是要人民抑奢,而他们白己则是穷奢极欲,不受自己政令的约束。
如果这些物品都通过买卖程序,而得之于公开市场,将成为促进工商业发展的一个有力因素。
这样做,显然是与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相背谬的,因而也是与传统的抑商政策相抵触的。
中国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很早就发现了解决这个矛盾的一个巧妙的办法,那就是不通过买卖程序,绕过公开市场,而用直接掠夺的办法,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一切便利品和奢侈品。
这样,既可以满足奢移需要,并且还大大缩小了商业经营的围。
这本来是一种不加掩饰的、赤裸裸的掠夺,却美其名曰任土作贡——简称曰土贡。
封建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的生活,其所需要的各种物品,虽然可以用贡的式直接从民间掠夺其中的一部分或大部分,但是仍然不能由这个途径得到满足,因为奢移本身就是对奢侈欲的一个有力刺激,一个奢侈欲望的满足,不但不是奢侈欲的消灭,反而会刺激奢侈欲望使它们向更高的一级发展。
所以奢侈是没有限制的,是不断地发展和提高的,而土贡尽管如上文所述,其围已十分广泛,贡物的种类也十分繁多,但仍然是有限的,其部分又都是各地的天然物产和一些已有的手工业制造品。
土贡政策虽然是统治阶级抑商的政策,但是从另一面,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统治者之所以抑制消费品流通,这说明消费品作为商品已经进入流通领域,越是皇宫院禁止流通的贡品,暗中的商品交易就越是兴盛。
3、官府工业制度。
天然物产不是为适应统治者的需要而存在的,手工业制造品也不是适应统治者的需要而生产的,年年照例进贡,年年作简单的重复,显然不能满足统治阶级不断增长和不断提高的奢侈需要。
为满足这些不断扩大围,不断增多数量和不断提高质量的奢侈需要,既不能由土贡获得,又不能从市场购买,便只有自行设场制造,官工业制度就是为解决这个矛盾而出现的,这就是早期的官商企业。
三、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一)重农抑商政策重的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形成。
抑制封建统治阶级为了抑制商业经济的发展采取把商业从私人手里夺取过来,改为官营的式。
于是商品经济自由发展的道路便完全被堵塞了。
采取土贡制度进行赤裸裸的掠夺,把本来可以当作商品来生产和当作商品来贩运的大量物品,现在都越过商业程序,不从公开市场上购买,而以任土作贡的式,直接向民问索取,这是把商品经济的一个很大部分,从根本上取消了。
采取官办工业制度是与土贡制度相辅而行的,由于统治阶级公用和私用的各种必需品、便利品和奢侈品,数量极其庞大,种类极其繁多,既不能令由贡物来满足,又不愿从市场上购买,于是便建立起规模宏大和种类繁多的官办工业,来自行制造,结果,把本来可以自由发展的极大一部分工商业,又从根本上取消了。
(二)重农抑商政策使中国社会长期处在资本主义萌芽状态。
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在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就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明清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新现象。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在手工业生产部门出现。
到清朝中期,资本主义萌芽得到发展。
这期间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发展十分缓慢。
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是指“处在萌芽状态的雇佣关系”,它的发展向是资本主义。
所以,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说:“中国封建社会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和西欧几乎是同时出现的。
然而,它们的命运却戳然不同。
在西欧,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壮大,强有力地推动着自己的冲破封建牢笼,步入近代社会的门槛。
在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终究难以冲破自然经济的藩篱。
原因在?资本主义能在西欧腾飞,得力于重商主义的推行,而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发生发展的历史前提。
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不断遭受摧残,要归罪于重农抑商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两代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如明清两代屡次颁布禁海令,禁人民私自出海贸易。
明神宗派宦官充当矿监税使,在工矿业发达地区、广设关卡,处处征税。
清朝在全国城镇、交通要道,遍设税局,征税围几乎包括全部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
明政府还建立岁办和采办制度来盘剥商人。
由于从事工商业必须承担风险,封建地租、高利贷就有更大吸引力。
在明清两代,那些徽商、晋商发财以后,都广置田地,开办当铺,认为田地是最可靠的产业,放高利贷可以安坐获益。
这就大大阻碍着社会财富向产业资本转化,困而限制了资本主义的成长。
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形成了重农抑商政策,但是封建主义的政策,经过了几千年的沉淀,则反映地主阶级的文化,成为社会矛盾的主导文化。
这些文化对农民的心理影响还是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