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国古代传统“重农抑商”政策
重农抑商

浅析秦汉重农抑商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的成因与表现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个大政方针。
作为封闭性农业社会的古代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秦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与这密切相关。
所谓的重农抑商,就是通过采取措施降低商贾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抑制商业的发展,减少商贾的数量,保护农业经济在当时社会经济中的主体地位,防止大量农民弃农从商。
1.1 重农抑商思想的成因首先,重农抑商是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百姓物资生活的需求。
战国时期,秦国为了统一天下,连年征战,使百姓民不聊生,农民起义屡见不鲜。
两汉时期的战争有楚汉战争、两次农民战争以及东汉末年的割据战争。
动荡的社会现状使很多农民离家逃难,严重阻碍了当时农业的发展生产。
两汉时期的经济结构主体就是小农经济,即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在有限的土地上发展生产,基本上能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形式,但若遇到较大自然灾害或者战乱,这种经济模式将会迅速崩塌。
在军事方面,当时有匈奴的骚扰威胁,封建统治者必须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否则难以保障边防的需要和维护内部的稳定。
因此,历史只允许当时的统治阶级重视农业发展。
其次,这还是打击商贾,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战国七雄时期,趁战乱物资供应紧张,诸多商人哄抬物价,直到秦统一六国,才稍有平息。
但汉代初期,朝代的更迭使农业经济的发展滞后,部分商贾为了大肆敛财,借机哄抬物价,谋取暴利。
这造成许多农民陷于破产,他乡流亡,更多的农民则弃农从商,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商贾的逐利行为,不仅直接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还间接侵蚀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一些不良商贾在又有巨大的财力后,继而可能会割据一地,称霸一方。
甚至相勾结发生叛乱。
封建统治者对这种当然要未雨绸缪,所以抑商也是势在必行的。
再者,流行的重义轻利思想也是一个重大原因。
一种社会思想的产生与演变并不是毫无依据的,其核心往往对社会经济形态变迁的深刻反映,义利观在战国时期开始逐渐发生变化,封建统治阶级推崇的儒家仁义思想,使重义轻利思想对当时社会的百姓影响颇深。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第四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一、重农抑商政策 2、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经济和政治基础 3、影响:
初期: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政权; 明清以后:严重阻碍商品经济和资义萌芽发展
二、历朝对工商业的严格管理
秦:统一度量衡、货币
汉初:重租税以困辱之 汉武帝时:盐铁官营
关津之税 市肆之税
三、“海禁”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1、概念: 严禁中国人、限制外国人 仅有广州十三行
(实为官方垄断贸易商行)
2、实行于明清时期
(鸦片战争前)
3、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
“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
“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
“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 3、影响:
扼杀对外贸易, 顺治年间强迫从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 35至 50里,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 导致极端保守封闭, 落后世界。 唐朝对外政策
画面二:当黄河岸边柳荫树下,犁间耕作的喘 息与手摇纺车吱呀呻吟合奏着悠闲的田园慢板 时,英格兰西北部兰开夏郡的蒸汽锅炉吼叫出 震耳欲聋的工业交响曲。
画面三:当两鬓飞雪的范进士子因中举登科 而神经错落时,牛顿正在通过自制的反射望 远镜,关注着宇宙间的行星运动规律。
画面四:当我们还沉浸在男耕女织的“幸福” 时,西方的蒸汽机船肆无忌惮横行于世界各地 , 响声彻天地驶入了全新的时代!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 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 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 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 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 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马克思
四、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出现:明中后期江南地区丝织业 2、方式:&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原因

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原因分析一、引言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项重要政策,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的发展历程。
这一政策的实施,不仅对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对整个社会的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报告旨在深入分析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原因,并通过实例分析,阐述这一政策的具体实施情况和影响。
二、分析报告1. 统治者的利益驱动在古代中国,农业是国家的经济基础,能够为统治者提供所需的粮食和税收。
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必然会重视农业的发展。
同时,商业的发展可能会导致物价上涨,贫富差距扩大,进而影响到社会的稳定,这是统治者所不愿看到的。
因此,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统治者倾向于限制商业活动,保护农业的发展。
实例分析:以汉朝为例,汉武帝时期,由于长期的战争导致国库空虚,为了筹措军费,政府实行了“算缗令”,对商人征收重税,甚至鼓励民众举报商人,以增加税收。
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得商人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商业活动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2. 社会价值观的束缚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强调“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及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强调稳定、秩序和忠诚,而商业活动往往与这些价值观相冲突。
因此,儒家思想认为商业活动应该受到限制和监管。
实例分析:以明朝为例,明朝时期,儒家思想的影响逐渐加深,商业活动也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政府实行了“海禁”政策,禁止海外贸易,以保护本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同时,政府还实行了各种商业法规,如“牙行”、“铺户”等制度,对商业活动进行了严格的监管。
3. 小农经济的稳定性古代中国实行的是小农经济,即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
这种经济形态具有较高的自给自足性,农民可以依靠自己的劳动维持生计。
相比之下,商业活动受到市场波动、天灾人祸等因素的影响较大,稳定性较差。
因此,政府和社会倾向于保护小农经济,限制商业活动。
实例分析:以清朝为例,清朝时期,小农经济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主要经济形态。
元朝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元朝的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的重农抑商政策对于当时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影响不可忽视。
元朝的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农业的发展,同时限制商业的发展。
这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繁荣,但也给商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元朝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元朝采取了土地国有制度,取消了私人土地所有权,实行了农田私有制度。
这种政策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权益,鼓励他们积极投入农业生产。
其次,元朝实行了重农政策,通过减免赋税、提供农业技术支持等方式,鼓励农民增加耕地面积和提高农业产量。
此外,元朝还限制了商业的发展,对商人征收高额的商税,限制商业活动的范围和规模。
这些政策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农业,维护社会的稳定。
元朝的重农抑商政策对当时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种政策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通过实行土地国有制度和重农政策,农民得到了更多的土地和政府的支持,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农田的扩大和农业产量的提高为元朝提供了丰富的农产品,保障了社会的粮食供应。
其次,这种政策加强了社会的稳定。
农业是社会的基础,农民是社会的主体,通过保护农业,元朝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农民得到了尊重和保护,他们的生活稳定,社会矛盾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然而,这种政策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限制商业的发展导致了商业活动的萎缩,商人的生存空间受到了限制,商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了阻碍。
这种政策也导致了社会财富的不平等,农民和商人之间的差距加大,社会的经济结构出现了失衡。
总的来说,元朝的重农抑商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但也给商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这种政策的实施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对于今天的社会,我们应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既要重视农业的发展,保障农民的权益,又要鼓励商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繁荣。
只有在农业和商业的共同发展下,我们才能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繁荣。
唐朝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唐朝的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朝代,其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其中,唐朝实施的重农抑商政策对于国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唐朝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内容以及对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首先,唐朝的重农抑商政策主要体现在对农业的重视和对商业的限制上。
唐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农业生产,如实行均田制、减轻农民赋税负担、加强水利建设等。
同时,对商业活动进行了限制,如设立市场监管机构、限制商人的行动自由等。
这些政策的目的是为了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农业的发展,使国家能够有足够的粮食供应和稳定的经济基础。
其次,唐朝重农抑商政策对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农业作为当时国家经济的支柱,政府的重视使得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激发,农田的开垦和耕作技术的改进使得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进而提高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由于对商业的限制,商人的地位相对较低,商业活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
然而,重农抑商政策并未完全抑制商业的发展,反而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和贸易的发展。
通过加强市场监管,政府能够更好地控制市场秩序,保护农民的利益,同时也为国家的财政收入提供了来源。
此外,唐朝的重农抑商政策还对社会和文化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农业的发展使得人口得到了增长,农民的地位和收入得到了提高,社会稳定得到了保障。
同时,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从事其他文化活动,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在这一时期,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达到了巅峰,文人墨客们的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另外,由于商业活动受到限制,社会的财富分配相对均衡,社会矛盾较少,人们的生活也相对稳定。
然而,唐朝的重农抑商政策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限制。
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过于依赖于天候和自然条件,一旦遭遇灾害,国家的经济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另一方面,对商业的限制也可能导致经济的局限性,无法充分利用商业活动带来的财富和创新。
论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1引言重农抑商政策对古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该政策对于今天社会经济的发展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
2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2.1经济方面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要想实现国家经济的发展,就必须拥有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减少商业从事者,增加农业税收。
并且,当时国家的主要财政来源就是农业税收,一旦农业发展规模减少,国家经济必然会受到影响,因此,为了保证国家的经济收入,古代统治者常常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2.2政治方面在古代,阶级制非常明显,统治者为了加强对社会底层的控制,实现社会的安定,防止农民弃农经商,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并且,抑商还可以防止资金流入商人手中,避免社会经济出现混乱局面,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
2.3思想文化方面我国古代社会倡导“重义轻利”和尊卑有序,为了防止民间商人获取更多收入而骄奢淫逸,也会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3重农抑商政策的发展过程3.1重农抑商思想萌芽从各个历史资料中可以发现,商鞅是最早提出重农抑商政策的。
在商周时期,工商业为官营国有,人们将商业和农业放在了平等位置。
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商鞅提出了“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孥”(出自《史记·商君列传》),这一思想的提出,使得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得到关注,并且逐步实现实施。
3.2重农抑商政策的发展春秋以后,国家统治者重农抑商思想逐渐得到深化。
例如,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时强调:“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牺牲不劳,则牛马育”,完美地诠释了重农抑商思想和政策,古代历代王朝都将重农抑商政策作为治国之策[1]。
4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在我国古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历史面貌的特性和国家发展需要,重农抑商政策产生,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因此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而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又巩固了历代王朝的统治,推动了历代王朝的发展,因此具有一定的论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Discussion on the Policy of Emphasizing Agriculture and Restraining Commerce inAncient and Its Influence李若涵(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南京210048)LI Ruo-han(Yangzi High SchoolAffiliatedtoNanjingNormalUniversity,Nanjing210048,China)【摘要】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对维护古代封建专制统治具有重要意义,而在当今时代,重农抑商政策仍然对现代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相关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相关例题和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经济政策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对当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国家的兴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将通过一些例题来深入探讨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相关知识点。
一、重农抑商政策例题:在古代中国,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A 农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B 商人势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C 农业能够提供稳定的社会基础D 以上都是答案:D知识点: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长期推行的一项基本经济政策。
其主要原因包括:首先,农业是古代社会最主要的生产部门,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只有农业发展了,才能保证国家的赋税和徭役,从而维护国家的统治。
其次,商人在社会中积累了大量财富,势力过大可能会威胁到中央集权的统治。
再者,农业能够提供稳定的社会基础,使人民安居乐业,减少社会动荡。
在实施重农抑商政策的过程中,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在政治上,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限制商人的政治权利;在经济上,对商业征收重税,实行盐铁官营等专卖制度,限制商业活动的范围和规模。
然而,重农抑商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中国在明清时期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二、土地制度例题:以下哪一项不是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阶段?A 井田制B 均田制C 租庸调制D 私有制答案:C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
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度,将土地划分成方块,形如“井”字。
均田制是北魏至唐前期实行的一种土地分配制度,政府将无主土地按人口分配给农民耕种。
私有制则贯穿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始终,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地私有制不断发展和完善。
租庸调制是唐朝时期的赋税制度,而不是土地制度。
土地制度的变革往往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密切相关。
例如,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三、赋税制度例题:明朝时期实行的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答案:主要内容是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
“重农抑商”及相关政策重难点解析

3.宋人陈亮说 :“商藉农而立 ,农赖商而
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为后来秦始皇统 行 ,求 以相补 ,而非求以相病。”其主要观点是
一 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而闭关锁国政策则
( )
几 乎没有 产生 积极作 用 。
A.重农抑商 B.重商抑农
三 、商鞅 “重农 抑 商 ”与 黄 宗羲
中国开始跌人半殖 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变化。其中内在的直接原因在于 ( )
5.从影响来看 ,两者都曾对 中国封建社
A.“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会后期社会经济 的发展产生较大 的负 面影
B.自给 自足 的农耕文 明不适于工商业
响 ,是导致近代 中国落后的重要政策因素 。 发 展
期坚持的经济政策 ,而“工商皆本 ”并没有成
5.《礼记》有“天子为籍 千亩 ”、“天子亲
为当时社会 的主流思潮 ,也没有动摇 “重农 耕于南郊 ,以供斋祀”的记 载 ,《礼记 》有 “仲
抑 商 ”的统 治地 位 。
春 ,后率内外命妇始蚕于北郊”的记载。汉朝
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 ,皇帝和皇后常
展 ,“法律贱商人 ,商人 已富贵矣 ”,中国古代 一 半流入 了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
工商业依然取得了很大进步。“闭关锁国”也 完善的市场 网络体系的中国,成 为当时世界
没能抵御西方殖民者 的入侵 ,鸦 片战争的隆 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
隆炮声击溃 了封建统治者苦心经营的工事 , 形成强大的 日后能扫荡 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
(2)地主官僚不断兼并土地 ,使土地高 度集 中,农 民破产流亡 。
料 ,更是政府财政收入 的主要来源 ,农 民还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中国古代传统“重农抑商”政策作者姓名:王辰班级: 08劳动经济完成日期: 2012年1月【摘要】: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产生形成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它不是一项单纯的经济政策,之所以能被中国古代帝制王朝推行两千多年,是因为它在道德、财政、政治、经济诸方面维护着王朝统治的稳定。
本文将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及各方面的均衡利益等多种因素来分析重农抑商政策形成发展的原因及其所产生的诸多影响。
【关键字】: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政策经济基础中央集权重义轻利传统农业文化一、引言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
例如商鞅变法积极推行农战方针,采用各种手段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西汉初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中国宋代、明代中期后都不重农抑商,所以这两个时期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改朝换代后,资本主义萌芽消失了,重新开始了重农抑商。
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国家财政收入也从商业税收中得到了很大的补充,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而在这时,统治者认为商品交换不能够创造新的财富,对商业发展并不采取鼓励政策,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政策思想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还经常以各种方式对商人进行盘剥,这虽有利于国家稳定统一,巩固中央政权,却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遏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这样就失去了其产生之初的进步性。
而在此,本文想要着重探讨中国古代传统重农抑商政策,从各个方面来寻求该政策形成发展的原因及在此政策下各方面所受到的影响。
二、中国古代传统重农抑商政策(一)、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主要表现在:一、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二、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三、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四、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限制商人的政治权利,堵仕途之路,不许其后代做官;利用税收制度惩罚商人;对重要行业采取官营,不许商人染指;从日常生活方面对商人进行限制,对其穿衣、建房、乘车都有歧视性规定,等等。
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一、战国时期,秦国奖励耕织;二、明清时期,统治者极力强化本末意识,实行专卖制度,等等。
(二)、重农抑商政策形成的原因1.经济方面:适应了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需要(根本原因)中国封建社会采取这种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决定的。
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
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提供给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
为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农业当作根本性的大事来抓,采取一系列督促、鼓励、组织农业生产的措施,在国家经济政策上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向倾斜。
通过发展农业,封建国家可以征收稳定的土地税来保证财政收入,还有利于社会稳定,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
统治者认为,发展工商业不如经营土地使生活有保障,还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
因此,重农抑商、以农立国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治国主张。
2.政治原因: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治者认为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地位。
(其规律为:农业发展→农民生产安定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矛盾缓和→稳固统治;或者:农业发展→治民→治国。
)也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
农业是国家富强.实力雄厚的源泉,又是国富力强的标志。
农业也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
如西汉武帝用兵匈奴,如没有西汉前期农业的发展,钱粮的充足是不可想象的。
特点一:重农抑商。
商王非常重视农业,企求神灵河伯海神降雨以获得丰收。
如,李俚认为“尽地力之教”要求“治田勤谨”加强农业生产。
商鞅的“农战政策”的重农抑商的思想,重农思想到西汉初,已经达到顶峰。
特点二,重农抑奢。
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在论述重农思想及政策时,都会涉及抑奢问题。
重农思想的另一内容是孝弟力田论。
它是在重农抑奢的基础上形成的。
特点三,耕读结合的思想。
一个国家或政权实行什么样的经济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和统治阶级利益所决定的。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于人们来说拥有土地可以榨取巨额财富,且地租收入较稳定,是发家致富的最好手段;同时对封建国家而言,农业的发展可使人民安居乐业,人丁兴旺,使国库粮仓充盈,既可内无粮荒、动乱之虞,也可外无侵扰之虑。
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立国之本”,而把商业(有时也包括手工业)当成“末业”来加以抑制。
与此同时,在封建帝王看来,私人工商业主一方面通过商品交换与高利贷盘剥农民,另一方面商业活动丰厚的利益回报又吸引着相当一部分农民“舍本趋末”,从而大大削弱了王朝的统治基础。
3.文化原因:即“重义轻利”观念和中国一向重视农业的传统思想(士农工商的排列顺序)的影响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由于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大事来抓,努力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
随着农业在社会经济中越来越占重要的地位,我国古代的重农思想也日益发展起来,到西汉时期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
和其他的农业文明相同,传统中国社会也是歧视商人的。
传统儒家思想把人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农为本,商被视为四民之末。
4.有助于各方利益的均衡一.君主的利益计算。
封建君主专制政体赋予君主个人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力,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把国库视为私产,由君主一家一姓世袭私有。
但国家利益并不等同于君主利益,一个最富强的国家并不意味着君主利益实现最大化。
卢梭曾说:“国王的私人利益首先就在于人民是软弱的贫困的,而且永远不能抗拒国王。
”中国农村的小自耕农结构,因其分散性和固定性,恰是君主专制的理想土壤,也是君主榨取财富的主要源泉。
商人势力的任意发展,对自耕农结构的破坏是决定性的。
一方面,商人通过放贷、控制粮价等手段,使很多自耕农在市场波动中破产。
另一方面,商人为了分散风险和提高社会地位,会将经商所得利润,大量用于买房置地,从而加剧农村的土地兼并进程,挤压自耕农的生存之本。
因而,君主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就必须重农(保护自耕农)和抑商(催抑土地兼并,打压价格投机)。
二.官员的利益计算。
在中国少见的重商派人士当权时(如王安石、桑弘羊),重商政策即使得到了君主的首肯,也会受到中央到地方官员的一致阻力。
这有中国官员深受儒家典籍熏陶,从思想上排斥商人的原因。
但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更符合官员自身利益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一方面,中国封建社会有着“士农工商”的传统社会地位序列,农工作为分散孤立的小生产者,其力量不足以挑战“士”的统治地位。
唯有商人阶层,由于其广泛的交游、灵活的头脑和惊人的财富聚敛能力,如不利用政治特权加以限制,势必会对封建官僚统治秩序构成威胁,历史上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的进程也恰如此发展。
另一方面,中国各朝大多实行官员低俸禄制。
以微薄的薪俸来满足开支已大为不易,要满足儒家礼教规定的种种等级排场,应付上下级间的应酬,在生活上盖过“低等级”的商人,几乎是全不可能。
对策无非有二:一是“开源”,即制定出一套官场潜规则,以种种灰色收入填补开支,满足官场等级需要。
二是设法压低商人的生活标准。
这些政策不仅是为了“辱商”,也是出于使“士”的生活标准能够超过“商”,从而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的严肃性的需要。
至于“重农”,同君主一样,官僚阶层的统治基础和薪俸来源主要也在于农村的自耕农。
自耕农结构的稳定是其生存下去的必备条件。
因而,从官员的角度讲,提倡“重农抑商”有百利而无一害。
三.农民的利益计算。
从字面上说“重农”当然对农民有益。
但“抑商”也大大抬高了农民转行经商的机会成本。
假如没有重农抑商政策,由于“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农民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理应弃农经商。
这势必导致流通领域人力过剩,而农业生产领域劳动力不足。
而农业,用恩格斯的话来说,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
在灾害频繁,生产力不发达的中国古代,劳动力流失将成为国家粮食生产、粮食安全的致命威胁。
一旦爆发饥荒,最可能的受害者也只能是无权无势的农民。
国家通过重农抑商政策,一方面提高务农收益,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尽可能提高经商成本,使农民失去经商兴趣。
这对农民而言,从短期看,“重农”时务农的平均收益仍要小于“不抑商”时从商的平均收益,重农抑商使农民的短期利益受损。
但从长远看来,由于它保证了务农人数,减少了饥荒发生概率,因而对农民仍是有益的。
四.商人的利益计算。
从短期看,商人社会地位被限,可谓时时受压,步步被制。
抑商使商人利益遭受了莫大损失。
重农抑商政策是使中国的商人势力无从壮大,以致资本主义无法在中国发展的重要原因。
商人依然是重农抑商政策的长期受益者。
商人基本有着贪婪和短视两大致命弱点。
贪婪性要求其无限扩张,不择手段地将社会财富尽可能集中到自己手中。
短视性使其漠视被剥削者的基本生产、生活需求,以“杀鸡取卵”的手段对待困境中的小民,使其大量破产。
如不对商人势力加以限制,在生产力低下,生产结构单一的中国古代,由此引发的矛盾和仇恨将一发不可收拾。
中国的“抑商”措施,不足以使商人的扩张停顿,只是减缓了其财富积聚的速度。
从短期看对商人不利,但它也大大拉长了商人的成长——顶峰——衰亡生命周期。
使中国出现了一批如晋商、徽商这样世代经商,延续长至五百余年的商业家族。
如不在政策上加以克制,这些家族势必早已物极必反,盛极而亡。
“抑商”反而能使商人的事业得以延续长久。
至于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有其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基础要求,重农抑商政策是当时社会条件下的产物,不可能反而对社会基础起决定性作用。
五.国家的利益计算。
国家是由以上四大部分组成的,在分别分析了四大部分对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后,有必要对其整体利益也加以分析。
一个王朝从建立到覆亡,大致要经过以下阶段:社会财富重新分配(王朝建立)——财富逐渐从底层集中到上层(经济发展)——两极分化明显(盛极而衰)——原有秩序被打破,财富再次分配(王朝覆亡)。
商人势力的任意发展,会使社会矛盾激化,自耕农大批破产。
封建国家的财政征收,以户籍制为依据,以自耕农为主要税源。
自耕农的大量破产流亡,必然将导致国家的财政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