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胶表面铬(Ⅲ)离子印迹聚胺的吸附特性研究
离子印迹聚合物功能单体的研究进展

离子印迹聚合物功能单体的研究进展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ique,MIT)也叫分子模板技术,是指以目标分子为模板分子,将具有结构上互补的功能单体通过共价或非共价键与模板分子结合,并加入交联剂进行聚合反应,反应完成后将模板分子洗脱出来,形成一种具有固定空穴大小和形状及有确定排列功能团的刚性聚合物。
在聚合物上留下了和模板分子在空间结构、结合点位完全匹配的三维空穴,这个三维空穴可以专一地、选择性地重新与模板分子结合,从而使该聚合物对模板分子具有专一的识别功能。
这种交联高聚物即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 imprintingpolymers,MIPs)。
1 离子印迹技术原理离子印迹技术是分子印迹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以离子为模板,通过离子与功能单体的静电、配位等的相互结合作用,形成具有固定孔径大小的三维网状立体的刚性结构,并对模板离子具有较高的识别度。
离子印迹技术保留了分子印迹技术的部分优点,同时还具有识别模板离子的作用。
早在1972 年,Wulff 和Klotz 等制备了世界上第一个离子印迹聚合物和分子印迹聚合物材料。
随后,在1976 年,Nishide 等通过 4-乙烯基吡啶与 1,4-二溴丁烷交联制备出4-乙烯基吡啶为功能单体的金属离子印迹聚合物,并对此类离子印迹聚合物作了相关描述。
到了 2006 年,Saatılar 等详细阐述了制备离子印迹聚合物的 3 个重要步骤:①络合金属离子的可聚合配合物;②配合物的聚合;③聚合后模板离子的去除。
2 功能单体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功能单体特征是其结构中带有不同的功能基团,且能通过离子键或配价键与模板离子相互作用形成螯合物。
由于功能单体与金属离子之间常以离子键、配位键等相互作用,这种键的作用具有空间结构稳定、定向性强等特点,相比于氢键、范德华力、静电作用和疏水作用等具有更强的作用力。
因此这种作用有利于制备高选择性和印迹功能稳定的印迹聚合物。
锆离子印迹聚合物分离锆和铪的研究

将溶 剂萃取分 离锆铪 的常用萃 取剂磷酸三 丁酯(B ) T P 与金属离 子印迹技术 相结合 制备分 离锆 分离锆和铪时会 出现 第三相 问题 ,一直没 能很好地解
决 ,为 了解 决这 个 问题 ,有研 究者将其吸附于苯 乙烯. 二乙烯基苯等交联共聚物 上 ,即制备成 萃淋树脂 , 但分离效果一般【 。本文首次采 用本体 聚合法 ,以磷酸三丁 酯为络 合剂制备 了锆离 子印迹聚合物 ,并对 其进行了 I R、X D分析表征并用于钛 、锆 、铪 的分离 。 R
fnt nl n mes n ii l ne ea te rsl kn gn h ri e i o im ( i ep砒 u c o a mo o r ddvn b zn os n i aet eent r n i a y e s hc i g w h z c u Ⅳ)o it r n sh
( e a met f p l dC e sy S uh h a nvri T cn l y G ag h u 6 0 C i ) D pr n A pi hmir, o t i iesyo eh oo , un z o 1 4 , h a t o e t C nU t f g 50 n Abtat Zro im ( )i — pi e o m r ( rI s n o t l oy r C s eepeae y s c: i nu r c I o i r tdp l es Z - P)ad cnr lmes( P)w r rprdb V nm n y I op
联剂,采用本体聚合法制各 了锆 离子印迹聚合物(rIs Z-P) I 和控制聚合物 (p) cs 。用 l : l盐酸将锆离子 印迹聚合 物中的锆 离子洗 脱,释 放出 印迹空腔 。对 Z-P 和 C s rls l P 进行了 F . T【 R和 X D分析表征 。研 究了 p R H及吸 附平 衡时间对锆离子
4-氨基苯硫酚修饰的甲醛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性能

4-氨基苯硫酚修饰的甲醛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性能王航燕;王森;尹春香;周艳;周进康【摘要】以4-氨基苯硫酚为改性剂,对硅胶(SG)进行共价修饰,合成得到了一种对甲醛有结合作用的吸附材料中间体(SG-V-NH).以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甲醛为模板、在引发剂等作用下聚合反应,在中间体表面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得到一种甲醛吸附剂(SGVN-MIP),采用红外光谱其结构进行表征.通过吸附平衡试验考察其吸附工艺条件和吸附容量.结果表明:该甲醛吸附剂吸附容量Q达到41.3 mg/g,吸附选择性较SG提高了5.60倍.【期刊名称】《广州化工》【年(卷),期】2017(045)019【总页数】3页(P41-43)【关键词】4-氨基苯硫酚;修饰;印迹聚合物;吸附;甲醛【作者】王航燕;王森;尹春香;周艳;周进康【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贵州贵阳 550018;贵州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贵州贵阳 550018;贵州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贵州贵阳 550018;贵州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贵州贵阳 550018;贵州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贵州贵阳 55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32.12近年来,甲醛的污染被受人们的关注[1-3],Yan songa等[4]研究制备的聚丙烯晴SG纤维,周昕彦等[5]采用浸渍法制得了负载锰氧化物的颗粒SG(MnOx/GAC),左卫元等[6]通过浸渍-焙烧的方法制得铁改性活性炭,Srisuda等[7]研究合成的改性功能胺基多孔硅胶,葛铁军等[8]采用溶液插层法将低密度聚乙烯插层至硅藻土结构中,制备出的聚乙烯/硅藻土复合材料,李澜等[9]采用浸渍法将不同金属氧化物活性组分负载于凹凸棒石结构中制备的凹凸棒吸附氧化催化剂等;在聚合高分子材料的研究方面,胡润华等[10]将制备的AM聚合物加入TETA中进行氨基化处理得到的产品AMO55-TETA,张浩等[11]自制甲醛吸附剂等都获得了较好的吸附效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分子印迹聚合物膜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3

推荐指数 6 4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4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2014年 科研热词 雌二醇 表面等离子共振 血红蛋白 自组装 纳米金颗粒 电化学传感器 分子印迹聚合物膜 分子印迹 3-氨基苯硼酸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分子印迹聚合物 4 马来松香丙烯酸乙二醇酯 3 电化学传感器 3 分子印迹技术 2 量子点 1 表面等离子体 1 表面分子印迹 1 蛋白质印迹 1 葛根素 1 荧光识别 1 茶碱 1 茄尼醇 1 苯酚 1 聚合物(膜) 1 电位型传感器 1 洗脱方式 1 壳聚糖 1 咖啡因 1 印迹聚合物(膜) 1 包埋法 1 分子印迹聚合物膜 1 共振传感器 1 克伦特罗 1 tnt检测 1 4-硝基苯酚 1
2013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科研热词 分子印迹聚合物 电化学传感器 黄嘌呤 电聚合 响应特性 吸附特性 吡咯 静电纺丝 铜离子 选择性 自组装 胶束 聚对氨基苯硫酚 缓释 综述 纳米金 碳纳米管 硫辛酸 电沉积 活性食品包装 沙丁胺醇 恩诺沙星 对乙酰氨基苯酚 吸附性 刺激响应 分子印迹聚合物膜 分子印迹纳米纤维膜 传感器
科研热词 选择性 赤霉酸 聚合物(膜) 结合透过性质 白藜芦醇 电化学传感器 方波伏安法 对羟基苯甲酸酯类 分子识别 分子印迹聚合物膜 分子印迹技术 分子印迹复合膜
分离科学复习题

分离科学复习题绪论分离就是将某种或某类物质从复杂的混合物中分离出来,使之与其它物质分开,以相对纯的形式存在。
分离只是⼀个相对的概念。
分离的形式主要有两种:⼀种是组分离;另⼀种是单⼀分离。
组分离时将性质相近的⼀类组分从复杂的混合物体系中分离出来。
如⽯油炼制中轻油和重油的分离。
单⼀分离时将某种化合物以纯物质的形式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
如化学标准品的制备。
与分离紧密相关的⼏个概念:富集、浓缩和纯化。
富集:是指在分离过程中使⽬标化合物在某空间区域的浓度增加。
浓缩:是指将溶液中的⼀部分溶剂蒸发掉,使溶液中存在的所有溶质的浓度都同等程度提⾼的过程。
浓缩是溶剂与溶质的相互分离,不同溶质相互并不分离。
纯化:是通过分离操作使⽬标产物纯度提⾼的过程,是进⼀步从⽬标产物中出去杂质的分离操作。
根据⽬标组分在原始溶液中相对含量(摩尔分数)的不同,可以将富集、浓缩和纯化三个概念进⾏⼤致的区分。
富集⽤于对摩尔分数⼩于0.1的组分的分离,特别是对痕量组分的分离,如海⽔中中⾦属的分离。
浓缩⽤于对摩尔分数⼩于0.1~0.9范围内的组分的分离,这时的⽬标组分是溶液中的主要组分之⼀。
纯化是⽤于对摩尔分数⼤于0.9的组分的分离,特别是对痕量组分的分离。
这时样品中的主要组分已经是⽬标物质,纯化只是为了使其摩尔分数进⼀步提⾼。
分离科学是研究从某混合物中分离、富集或纯化某些组分,以获得相对纯物质的规律及其应⽤的⼀门学科。
分离的⽬的主要由以下⼏个⽅⾯:1. 分析操作的样品前处理。
2. 确认⽬标物质的结构。
3. 获取单⼀纯物质或某类物质以作它⽤。
4. 除掉有害或有毒物质。
分离按被分离物质的性质分类1. 物理分离法(如离⼼分离、电磁分离)2. 化学分离法(如沉淀、萃取、⾊谱分离、选择性溶解)3. 物理化学分离法(如蒸馏、挥发、电泳区带熔融、膜分离)分离按分离过程的本质分:1. 平衡分离过程2. 速度差分离过程3. 反应分离过程分离⽅法的评价分离⽅法的好坏理论上可以⽤⽅法的分离度、回收率、富集倍数、准确性和重现性等进⾏评价。
3-(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论文:硅胶微球表面镉离子印迹巯基合物的制备与性能

3-(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论文:硅胶微球表面镉离子印迹巯基合物的制备与性能【中文摘要】离子印迹技术(Ion Imprinted Technique, IIT)是以特定离子为模板,制备出对目标离子具有专一识别性能的聚合物技术,在分离提纯、免疫检测、生物模拟和痕量分析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痕量和超痕量分析中采用离子印迹聚合物技术,使得化学分离和预富集技术获得重大突破。
本文依据在硅胶微球表面修饰的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思路,提出了一种基于硅胶表面修饰的制备离子印迹聚合物的方法,采用接枝方法,先将3-(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PS)大分子偶合接枝到硅胶微粒表面,然后以镉离子为模板离子,以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通过配位键作用,制备了复合型离子印迹材料ⅡP-MPS/SiO2。
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交联剂的种类等因素对产物的影响,确定了优化的合成条件。
通过不同温度、时间和pH条件下,ⅡP-MPS/SiO2对Cd2+的吸附能力研究,表明在不同温度下(30~60℃),ⅡP-MPS/SiO2都具有非常高的吸附效率。
同时ⅡP-MPS/SiO2在pH为4~8的条件下,吸附效果较好。
吸附速率也非常快,20 min 就基本可以达到吸附平衡。
所以在不同水体条件下,ⅡP-MPS/SiO2都能较好的选择性去除其中的Cd2+。
采用静态法研究了ⅡP-MPS/SiO2对Cd2+的结合特性,结果表明,Cd2+印迹材料ⅡP-MPS/SiO2对Cd2+具有强的记忆识别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对Cd2的结合量大,ⅡP-MPS/SiO2对Cd2+的吸附容量比印迹前复合材料ⅡP-MPS/SiO2提高了2倍多;(2)对Cd2+的选择性较好,相对于Ni2+、Zn2+、Cu2+和C02+,ⅡP-MPS/SiO2对Cd2+的相对选择性系数分别为26.39、23.28、1.44和32.16。
另外印迹材料ⅡP-MPS/SiO2具有优良的洗脱和再生性能。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应用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应用王晓慧;张艳梅;于浩强;李良波;孟平蕊【摘要】介绍了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原理、制备方法。
重点介绍了分子印迹聚合物在固相萃取、传感器、免疫分析、催化剂和膜技术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
%In this review,the principle,preparation of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 were briefly described.Main introductions were on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 in solid phase extraction,sensors,immunoassays,catalyst and membrane technique.【期刊名称】《上海塑料》【年(卷),期】2011(000)003【总页数】4页(P1-4)【关键词】分子印迹聚合物;固相萃取;传感器;免疫分析;催化剂;膜技术【作者】王晓慧;张艳梅;于浩强;李良波;孟平蕊【作者单位】济南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山东济南250022;济南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山东济南250022;济南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山东济南250022;济南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山东济南250022;济南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山东济南25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3210 前言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ique,MIT)是20世纪末出现的一种制备具有选择性和记忆效应的识别材料的技术。
1949年, Dickey[1]首先提出了“分子印迹”这一概念,随后1973年Wulff等[2]首先成功合成了对糖类化合物有较高选择性的共价型有机分子印迹聚合物,使这方面的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
但其在分子识别领域的应用并没有展开,直到1993年Mosbach等在《Nature》上发表了有关茶碱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研究报道[3],分子印迹技术才迅速发展,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
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应用

第53卷第3期 辽 宁 化 工 Vol.53,No. 3 2024年3月 Liaoning Chemical Industry March,2024基金项目: 辽宁科技大学大创项目,β-环糊精印迹凝胶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及其对铜离子检测性能研究;辽宁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项目编号:LKDYC202121);辽宁省教育厅项目(项目编号:LJKZ0300)。
收稿日期: 2022-11-25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应用侯艺帆1,冯文璐1,赵雍1,孙鸿艺1,张伟1,2*(1. 辽宁科技大学,辽宁 鞍山114051; 2. 辽宁省精细分离工程技术中心,辽宁 鞍山 114051)摘 要: 离子印迹聚合物材料具有较高的吸附与识别能力,广泛应用于重金属离子的处理、固相萃取、电化学传感器、生物医药等方面。
阐述了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化学印迹系统,综述了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各种生产方式与应用。
关 键 词:离子印迹聚合物;制备;应用中图分类号:O63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935(2024)03-0423-04分子印迹技术[1]的进展最早是受酶-底物、抗 原-抗体特异性识别能力的启发,20世纪90年代MOSBACH 在《Nature 》上发表了关于制备茶碱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相关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大量关注,此后分子印迹技术逐渐成为人们的热门研究领域。
离子印迹技术[2]是分子印迹技术的分支,运用离子印迹技术制备印迹聚合物是通过将模板离子与功能单体进行组装以键能形式相互结合形成配合物,加入引发剂和交联剂通过聚合反应形成聚合物在将模板离子进行洗脱后进而得到离子印迹聚合物 (IIP )[3]。
由于IIP 具有较高的识别能力与吸附能力、可预定性好、稳定性高等优点[4],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重金属离子的处理、固相萃取、电化学传感器、生物医药[5-6]等方面。
笔者调研了近年来有关离子印迹的相关文献,梳理了IIP 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旨在为离子印迹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扩 散 阻力较 大 ,因此 传 质 速度 较 低 ,模板 分 子与识 别 点 的结 合 困难 。为 了有效 改善 这 些 缺
点 ,表面 印迹 技术 在 近几 年 发
合力 。 P E I 的特 点被广泛 应用 于 重 金 属 离 子 的 吸 附 分 离 过 程
中。在我们 前期 的研究 中 , 设 计
以对 重 金 属 离 子 产 生 较 强 的 螯
合 物通 常较 厚 ,单位 体 积 聚合
物 上 的分 子 识 别 点 相 对 较 少 ,
模 板 分 子 在 基 质 中镶 嵌 较 深 ,
因此洗脱 较 困难 。模 板 分子 的
等 。传 统 的分 子 印迹 聚合 物合
成方 法通 常有如下 几种 。 首先 , 功 能单 体 通过 非共 价 或共 价作 用 在模 板 分 子 周 围进 行 装 配 。
硅胶 表 面 。硅 胶 颗粒 表 面 薄 聚 合物 膜 中 印迹孑 L 穴分 布 对 于识
分子 印迹 技 术对 于 合成 对 不 同物 质有 接 收键 合位 点 的 聚 合 物 材 料 是 一 种 先 进 的技 术 , 分 子 印迹 聚合 物在 很多 科技 领 域 用 于分 子识别 过 程 ,如 固相
面接枝聚合法 被广泛研 究 。
块材 料通 过碾 磨 及过 滤得 到需 要 的粒径 。离子 印迹 聚合 物 的
合成 过 程与 分子 印迹 的方法 相 同, 但 利用 离 子作 为模 板分 子 。
S u l i t z k y 等采用 “ 接枝 于 ” 的方法 将分 子 印迹 聚合 物薄 膜 接 枝 于
3 6卷 第 2 3期
2 0 1 4年 1 2月
பைடு நூலகம்
西
部
皮
革
W ES TLEATHER
Vo 1 _ 36 No . 23 De c. 2 01 4
硅胶表面铬 ( ¨ 1 ) 离子印迹聚胺 的吸 附特性 研 究
安富强 , 高宝娇 著
王学川 , 张斐斐 , 杨月 编译
摘 要 : 采 用一种新 的方法合成 出一种 离子 印迹 聚胺 ( 1 i P ) 。首先 , 功 能 高分子 聚 乙烯 亚胺接枝 到硅胶 颗 粒表 面 , 合成 了 P E I / S i O 。接 下来 , 将c r 3 + 用作模板 分子 , 环 氧氯 丙烷 用作 交联剂 , 合 成铬 离子印迹 聚合物 I I P - P E I / S i O 。通过 静 态及 动 态吸 附法 , 研究了 I I P — P E I / S i O 对C r 3 + 离子 的吸 附性 能 , 以及 主要 印迹 条件 , 如C r ( I I I ) 的浓度 、 E C H 的用量对 印迹材料 I I P - P E I / S i O 吸 附性 能的影响 。结果表 明 , I I P - P E I / S i O 对模板
后 加 入 1 0 m L 0 . 0 1 mo l / L 的
的螯 合作 用 与硅 胶 的高 比表 面
积 及 较 好 的 力 学 性 能 结 合 起 来 ,合 成 出了新 型 的螯 合 吸 附
材料 P E I / S i O 。研究 结 果表 明 ,
N a O H, 继续在 室温反 应 。最后 , 用0 . 1 m o l / L的盐 酸 洗 涤 颗 粒 ,
4 2
第 2 3期
王学川 , 等编译 : 硅胶 表面铬 ( Ⅲ) 离 子印迹 聚胺 的吸 附特性研究
胶 表面 , P E I 对重 金属 离子 较强
2 . 2 P E I 和 重 金属 离 子 螯合 反应
的测 定
2 . 2 . 1 电 导 滴 定
( 2 0℃) 下搅 拌反应 3 0 a r i n 。随
了重 金属 离子 吸 附材 料 的化 学 结构 ,在 氯丙 基 三 甲氧 基硅 烷
接下 来 ,单 体 一模 板配 合物 及 交联 剂发生共 聚 。聚合完成后 ,
展较 为 迅速 。表 面 印迹 技术 主
要 分为 两类 : ( 1 ) 基 于乳 化及 沉
的耦合 作用 下 , P E I 被 接枝 到硅
萃取 、 色谱分离 、 膜 分离 、 感 应 器 、药 物 释 放 和 催 化 过 程 , 等
采用 传 统方 法合 成 的分 子 印迹
聚合 物 有一 些缺 点 ,如 印迹 聚
别点 与模 板 分子 快 速结 合 是 十
分有利 的 。 聚乙烯亚 胺 ( P E I ) 是 一 种 典 型 的水 溶 性 聚胺 ,在 大 分 子 链上 有 大量 的氮 原 子 ,因此 可
移去 模板 分子 ,聚合 物 内部 留 下 了与模 板 分子 功能 基 团在 分
子尺 寸 、形状 及 空 间排序 上 互 补 的分 子孑 L 穴 。最后 , 得 到的整
淀聚合 法 的表 面 印迹 技术 ; ( 2 ) 硅胶 颗粒 表 面改性 的表 面 印迹
技术 。在第二个 方法 中 , 硅 胶表
离子具有 高的亲和 力及优 异 的选择 吸 附性 。 与P E I / S i O : 相比, I I P - P E I / S i O 对印迹 离子 的吸 附量提 高 了接
近 两倍 , 对z n 2 + 和p b 2 + 的选择 吸 附 系数分 别为 2 4 . 6 3和 5 9 . 3 2 。除此之 外 , H C 1 溶 液对 I I P — P E I / S i O 具有 良
将 一定 量 的 P E I 烘 干至 恒
重, 溶于水中 , 将 溶液 转 移至 容 量瓶 中 , 用蒸 馏 水稀 释 至标 线 , 配制摩 尔浓度 为 2 0 m m o l / L的 P E I 溶液 f 单 体 的摩 尔 浓 度 单
好 的 洗脱 性 能 。
关键 词 : 表 面印迹 ; 离子 印迹 聚胺 ; 聚 乙烯 亚胺 ; 硅胶 ; 铬 离子
1 前 言 低浓度 C r 的分离 检 测 过 程 主 要 是 依 赖 于 可 用 的分 离 /
预浓 缩 材料 及技 术 。预 浓缩 过 程 是进 行痕 量分 析精 确 测定 及 分析 的关键 步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