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概 念 {逻辑学}

合集下载

逻辑学 第二章概念教材

逻辑学 第二章概念教材

(一个语词表达两个概念)
三、概念要明确

概念的逻辑要求: 概念要明确(Concepts must be Unambiguous),用
词要恰当。

1)加上这一段,反而使文章减少了逊色。 2)我喜欢解放军的宣传画。 3)早晨,灿烂的阳光从地平线冉冉升起。
有什么问题?
三、概念要明确

逊色的概念没有搞清楚。
第四节
概念外延间的关系
根据两概念外延有无重合的部分,可把概念的外
延间关系分为相容的关系和不相容的关系两种。
瑞士数学家:伦哈特 欧勒 运动圆圈图表示概念
外延间的关系。
一、相容的关系

根据概念间的外延是否具有重合部分,概念间的外延关 系可以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


1)相容关系(Compatible Relation)

例如: 鲁迅、《阿Q正传》的作者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
A、 B


语言表述:所有的A是B,所有的B是A。
图形示意:Euler Diagrams
妈妈、母亲;医生、大夫?

不同于表达同一个概念的不同语词(如下示例): 土豆、马铃薯;爸爸、父亲。 等义词


1814年欧洲反法联军攻陷巴黎,拿破仑被流放到厄尔巴岛。 当他重新集结力量以图东山再起时,报纸对他的称呼很有讲 究、耐人寻味: 科西嘉怪物、吃人魔王向格雷斯前进→篡位者进入格勒诺布 尔→拿破仑占领里昂→陛下将于今日抵达巴黎。

为了在认识上把人和别的动物区别开来,通常需
要首先撇开人的偶有属性(D),抽象出固有属性
(ABC),进而抽象出特有属性(AB)或本质属性(A), 以形成关于人的初步概念。

逻辑学第二章概念

逻辑学第二章概念

2、概 括
• 概念的概括是通过减少概念的内涵以扩大概念的外延,从而
由种概念过渡到属概念的一种逻辑方法。 • 如
• “中国共产党”到“共产党”
• 中国石油工人——石油工人——工人——人 • 概括的作用,是把具体词项一般化。 • 如果一个定义过窄,可以用概括的方法适当纠正。
7
作 用
有助入于深入揭示事物的本质。
(何为属种关系?)
星球——银河系的星球——太阳系的行星 • 从左到右,内涵增加,外延缩小; • 从右到左,内涵减少,外延增大;
1、限制
• 概念的限制是通过增加概念的内涵以缩小概念的外延,从而由属概念过 渡到种概念的一种逻辑方法。
• 傅雷给傅聪的临别赠言是:
• 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
2019/1/25
12

语词定义(名义定义)
• 语词定义又分为说明的语词定义和规定的语词定义。 说明的语词定义:对被定义语词既有用法的报道或描述,又 称“词典定义”。
• 胡:①古代泛指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如“胡人”;
• ②古代称来自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的东西,也泛指来自国 外的东西,如“胡琴”、“胡桃”、“胡椒”; • ③百家姓之一种。
第五节
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 概念的逻辑要求:概念要明确、用词要恰当。
• 明确概念的方法有限制和概括(Restriction and Generalization)。
1
概念内涵与外延间的反变关系
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存在反变关系:
内涵较少的概念外延较大,内涵较多的概念外延较小。
“人”和“男人” “人”和“动物”相比
第六节 定义
1、定义及其结构

形式逻辑 第二章 概念

形式逻辑 第二章  概念

第二章概念[学习提示]这一章介绍有关概念的知识。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在理解概念的定义、概念的基本特征内涵和外延、概念的种类及概念间的关系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熟练地掌握定义、划分、限制和概括等有关明确概念、运用概念的逻辑方法,以提高在思维过程中正确理解概念、准确使用概念的能力,防止进行判断、推理时出现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第一节概念概述一、什么是概念概念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1、思维对象及其特有属性一切客观事物都可以是人类认识和思维的对象,我们称之为思维对象.概念可以反映一切思维对象。

概念是通过反映思维对象的特有属性来反映思维对象的。

事物的属性包括事物的性质及事物的关系两方面。

如事物的形状、颜色、气味、动作、美丑、善恶、优劣、用途等都是事物的性质.大于、小于、压迫、反抗、朋友、热爱、同盟、矛盾等是事物的关系。

事物的性质及事物的关系,在逻辑学中统称为事物的属性,任何事物都具有某种属性,而任何属性又都是属于某种事物的.事物的属性有的是特有属性,有的是共有属性。

事物的特有属性是指为一类事物所独有而别类事物所不具有的属性。

人们就是通过事物的特有属性来区别和认识事物的。

如两足、无毛、直立行走、能思维、会说话、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进行劳动等是“人”的特有属性,从而将“人”与其他高等动物区分开。

而有五官、四肢,我们称为共有属性.共有属性没有区别性。

在特有属性中,有些是本质属性,有些是非本质属性。

本质属性是决定一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而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属性。

某事物固有的规定性和它与其他事物的区别性是本质属性的两个特点。

本质属性一定是特有属性,而特有属性不一定是本质属性。

人类的认识是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把握是在认识发展和深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概念对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也经历了一个由粗浅到深刻的过程。

如:人—-“无羽毛而会直立行走的动物"→“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具有思维能力的动物”.最初形成的概念是浅层次的,浅层次的概念总是先反映对象的非本质的特有属性,日常生活使用的概念多属于这一类,可称为初级概念.进一步形成的深层次概念才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科学研究和科学论著所使用的概念多属于这一类概念,可称为“科学概念"。

逻辑学第二章概念1

逻辑学第二章概念1

第二章概念一、指出下列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语言答:“语言”的内涵是指: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是人们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语言”的外延是指:世界上古往今来存在的各种有声语言,如汉语、日语、法语、英语、德语等。

广义的“语言”还包括人工语言。

2.戏剧答:“戏剧”的内涵是指: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各种艺术的结合体,是综合艺术。

它的外延是指:在舞台上上演的各种形式的戏剧。

按内容分有悲剧、喜剧、正剧;按表演方式分有话剧、歌剧、歌舞剧;按结构和容量分有独幕剧和多幕剧;按中外形式的不同分有戏曲、话剧、现代歌舞剧。

3.偶数答:“偶数”的内涵是指:自然数中能被2整除的数。

“偶数”的外延是指:2、4、6、8、10、12……。

二、指出下面这些话中哪些是从内涵方面,哪些是从外延方面明确概念的(黑体字所表达的概念)(为了简洁,内涵可用“下划线”标明,外延可用“着重号”标明)。

1.什么是信息?英文里“信息”和“情报”实际都是一个字叫“information”,就是知识。

它是指人们通过实践获得的对于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不是物质的。

我们谈信息,或者说知识,人类的精神财富,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现代科学体系;还有一部分叫前科学,即进入科学体系以前的人类的实践经验。

答:“人们通过实践获得的对于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不是物质的”是“信息”的内涵;“现代科学体系”和“前科学”是“信息”的外延。

2.智力是指人类认识客观事物并作出适当反应的一种心理能力。

它由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因素构成,以思维力为核心。

答:“人类认识客观事物并作出适当反应的一种心理能力”是“智力”的内涵。

“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是“智力”的组成要素,与“智力”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不是“智力”的外延。

3.能力是在智力基础上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本领。

逻辑学第二章 第4-5节

逻辑学第二章 第4-5节

根据种差的方面,可以将真实定义分为 四种情况: a 性质定义:种差揭示被定义概念所反映对 象的性质. b 发生定义:种差揭示被定义概念所反映对 象产生或形成的情况. 例 " 圆是由一定线段的一端动点在一平面 上绕另一端不动点运动而形成的封闭曲线."
c 关系定义:种差揭示被定义概念所反映 对象与另一对象之间的关系. "偶数就是能被2整除的数." d 功用定义:种差揭示被定义概念所反映对 象的功能作用. "笔是用来书写和画画的文具", "气压计就是用以测量大气压力的物理仪器" 注意:属加种差的方法不适于:单独概念和 范畴概念
2 定义项中不得直接或间接包含被定义 项. 同语反复" 循环定义" 否则 "同语反复" 或"循环定义"
生命就是有生命的物体的生理现象" 例1 "生命就是有生命的物体的生理现象" 生命就是有生命的物体的生理现象 麻醉就是麻醉剂所起的作用. 例2 "麻醉就是麻醉剂所起的作用." 麻醉就是麻醉剂所起的作用 太阳就是白昼发光的星球" 例 3"太阳就是白昼发光的星球"因为"白昼 太阳就是白昼发光的星球 因为" 就是太阳照射地球上的那段时间" 就是太阳照射地球上的那段时间". 原因就是引起结果的事件, 例4 "原因就是引起结果的事件,结果就是原 原因就是引起结果的事件 因引起的事件. 因引起的事件."
B 规定的词语定义 对某一语词(或符号) 对某一语词(或符号)规定某种意义
例 E=mc2 "五讲四美" 五讲四美" 五讲四美 原则" 原则" 职场"白骨精" 职场"白骨精" 纪晓岚巧解"老头子" 例:纪晓岚巧解"老头子" "四项基本

逻辑学基础复习要点

逻辑学基础复习要点

逻辑学基础期末复习要点第一章 引论1、普通逻辑是研究思维的思维形式及其基本规律以及简单逻辑方法的科学。

2、任何一种逻辑形式都是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两部分构成的。

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主要看他们的逻辑常项。

第二章 概念1、概念: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或者说概念是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

2、概念与语词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维形式。

(2)区别: #第一,概念是思维形式,语词是语言形式;第二,概念借助语词表达,但不是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 第三,同一概念可用不同的语词表达;第四,同一语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概念。

3、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基本特征。

内涵就是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外延是对思维对象范围的反映。

4、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单独概念是反映一个单独对象的概念,外延数量只有一个; 普遍概念是反映两个以上对象的概念,外延数量是两个以上。

5、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是反映集合体的概念,集合体所具有的属性,个体不必然具有; -非集合体是反映非集合体的概念,类不是集合体,所以,反映类的概念是非集合概念。

6、正概念与负概念:正概念又称肯定概念,是反映具有某种属性事物的概念;负概念又称否定概念,是反映不具有某种属性事物的概念,负概念都有否定词,但是具有否定词的概念不都是负概念。

7、概念间的关系(1)同一关系(全同关系):若所有的a 都是b ,所有的b 都是a ,则a 、b 之间为同一关系(全同关系);,(2)真包关系(属种关系):若所有的b 都是a ,但有的a 不是b ,则a 、b 之间为真包关系(属种关系);(3)真包含于关系(种属关系):若所有的a 都是b ,但有的b 不是a ,则a 、b 之间为真包含于关系(种属关系);(4)交叉关系:若有的a 是b ,有的a不是b,有的b是a,有的b不是a,则a、b之间为交叉关系;?a b¥(5)全异关系(不相容关系):若所有的a都不是b,所有的b都不是a,则a、b之间为全异关系,包含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

逻辑学课后习题答案

逻辑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P6)一、1.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逻辑学是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

2.思维形式结构是思维内容的存在方式、联系方式。

逻辑常项是思维形式结构中的不变部分,它决定思维的逻辑内容。

逻辑变项是思维形式结构中的可变部分,它容纳思维的具体内容。

如“所有S是P”这一全称肯定命题的思维形式结构,其中“所有……是……”是逻辑常项,表明该命题具有“全称肯定”的逻辑内容。

“S”、“P”是逻辑变项(词项变项),代入不同具体词项,表达不同的具体思维内容,并有真假。

又如“如果P,那么Q”这一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思维形式结构,其中“如果……那么……”是逻辑常项,表明该命题具有蕴涵式的逻辑内容,即前件真则后件真(“有之必然”),并非前件真而后件假(并非“有之而不然”)。

“P、Q”是逻辑变项(命题变项),代入不同的具体命题,表达不同的具体思维内容,并有真假。

3.对思维形式结构的代入,是指用具体的词项或命题替换思维形式结构中的逻辑变项,因而使思维形式结构成为有内容的具体思想,并具有真假值。

如用具体的词项“杨树”和“落叶乔木”,分别替换“所有S是P”这一全称肯定命题的思维形式结构中的逻辑变项“S”和“P”,因而使思维形式结构成为有内容的具体思想“所有杨树是落叶乔木”,并具有真值。

又如用具体的命题“过度砍伐森林”和“会破坏生态平衡”,分别替换“如果P,那么Q”这一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思维形式结构中的逻辑变项“P”和“Q”,因而使思维形式结构成为有内容的具体思想“如果过度砍伐森林,那么会破坏生态平衡”,并具有真值。

4.现代逻辑从形式上定义和说明逻辑规律。

如命题逻辑中的逻辑规律就是重言式(一真值形式在命题变项的任意一组赋值下都真),谓词逻辑中的逻辑。

规律就是普遍有效式(指一命题形式在任一解释下都得到一个真命题)①,传统逻辑主要从内容、作用上定义和说明逻辑规律。

逻辑规律有特殊和一般之分。

如定义、划分的规则,是特殊的逻辑规律,作用于定义、划分的特殊范围。

第二章逻辑学概念3外延关系

第二章逻辑学概念3外延关系

概念间的交叉关系可
以用欧拉图表示为:
a
b
例如: ①“工人”与“党员” ②“罪犯”与“青年” ③“亚洲国家”与“社会主义国
家”
交叉关系表明:有的a是b,有的a不是b,同时, 有的b是a,有的b不是a。
判定交叉关系有两个要点:
一是两个概念有重合的外延;
二是重合部分分别只是两个概念的部分外延。
注意:具有交叉关系的概念一般也是不能并 列使用的。 例如,“今天下午2点全体党员和干部到大礼堂听 报告。”这里的“党员”和“干部”就是具有交 叉关系的概念,把二者并列在一起使用,就把 “干部”排斥在了“党员”之外,也把“党员” 排斥在了“干部”之外,犯了“使用概念不准确” 的逻辑错误。
②“鲁迅”与“《阿Q正传》的作者” ③“长江”与“中国最长的河流”
如果用a、b表示两个不同的概念,那么全 同关系可以用欧拉图表示为:
a 、b
全同关系表明: 所有的a都是b,同时 所有的b都是a。
具有全同关系的概念外延完全重合,而内涵却 是不同的。例如,“北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首
都”外延完全重合,反映的是同一个思维对象,但 内涵并不完全相同。“北京”是从地理位置、自然 条件、历史因素等方面来反映其本质属性的,而 “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 心、中央政府所在地等方面来反映其本质属性的。
如果两个概念外延完全重合,内涵也完全相同,
那么它们就是不同语词表达的同一个概念, Nhomakorabea不是 具有全同关系的不同概念。例如,“西红柿”和 “蕃茄”不仅外延相同,内涵也相同,所以,是同 一个概念。
由此看来,判定全同关系有两个要点:一是外延完全重 合,二是内涵不完全相同。在说话或写文章时,交替使用具
有全同关系的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反映同 一思维对象,从而加深对思维对象的认识,而且可以避免语 言重复、罗嗦的缺点。例如,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 有这样一段话:“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 想家停止思想了。……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在 不久的将来就会使人感觉到。正象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 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位科学巨 匠就是这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右图:
个体是一种非集合体。
思考:
个体与集合体有什么区别?
反映非集合体的概念就是非集合概念。
另外要注意:单独概念与普遍概念同集
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一般来说,集合概念是单独概念,普遍概念是非 集合概念。
三、正概念和负概念
正概念和负概念是根据思维对象是否具有某种 属性来分的。 表示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就是正概念,表示 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就是负概念。正概念也叫 肯定概念,负概念也叫否定概念。 一般来说,正负概念是相对而言的,一个正 概念往往有与之相对应的负概念,一个负概念也 往往有与之相对应 的正概念。
一、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根据概念所反映的思维对象外延数量的不同,可以把概念 区分为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单独概念是反映一个特定对象的概念。单独概念的 外延数量只有一个。 某一个人 专有名词
某一个地方
特定的对象 某一个事件 某一个特定的时间 语言形式
单称人称代词
单称指示代词的词组 含有“最高级” 的词组 含有序数词的词组
二、真包含于关系和真包含关系 如果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 部分外延重合,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就叫作 属种关系。其中外延较大的称作属概念,而外 延较小的称作种概念。用图表示如下: b
理解:
• 首先应该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果没有 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肯定不是集合体。 其次,这个整体必须是由什么构成的? 许多 同类个体。
这两个条件是构成集合体的两个条件。同时具 备这两个条件的思维对象就是集合体。
例如:中华民族 太行山脉 西沙群岛等
反映集合体的概念就是集合概念 • 集合体可以用图表示为:
如果思维对象缺少了两个必要条件中的一个 条件,就不是集合体,而是非集合体。
非集合体又包括两种情况,一种叫事物的类, 另一种就叫个体。这分别是由于缺少两个必要 条件造成的。
• 如果思维对象虽然是由同类个体构成的,但没有形成一 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就是事物的类。例如:金属包括 金银铜铁锡等。这里的金属就是作为事物的类而存在的。 事物的类可以用图表示为:
例如: 大学里有两种人没有恋人: 一种是谁都看不上, 另一种是谁都看不上。 原来是喜欢一个人, 现在是喜欢一个人!
• 记者采访一位老奶奶. • 记者问:“你对在城市随便燃放鞭炮这个问题 您怎么看啊?” • 老奶奶:“我还能怎么看啊?就是爬窗户上 看……”
• 今天走在路上,结果边上一个乞丐把我惹火大 了,因为他拿着个碗,碗里有几个硬币,一边 望着我,一边把碗朝着我颠,当当的发出声 响。。。
二、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是根据概念所反映的思维对 象是否为一个集合体来分的。 简单理解,反映集合体的概念就是集合概念,反映 非集合体的概念是非集合概念。
这里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集合体与非集合体。那么什 么是集合体?什么是非集合体呢?
集合体是由许多同类个体构成的一个不可分 割的整体。
由此看来,判定全同关系有两个要点:一是外延完全重 合,二是内涵不完全相同。在说话或写文章时,交替使用具 有全同关系的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反映同 一思维对象,从而加深对思维对象的认识,而且可以避免语 言重复、罗嗦的缺点。例如,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 有这样一段话:“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 想家停止思想了。……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在 不久的将来就会使人感觉到。正象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 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位科学巨 匠就是这样。” 文中用“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这位巨人”、“马 克思”、“这位科学巨匠”等具有全同关系的概念,从不同 方面对马克思作出了恰当的评价,而且避免了语言上的重复, 从而加深了人们对革命导师马克思伟大一生的认识。
秃子论
此外,还有真实概念与虚假概念。
[思考与训练]
一、什么是集合体和非集合体? 二、分析下列句子中划线概念的种类。 ⒈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 ⒉这道题做得不正确。 ⒊张强是教师。 ⒋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⒌霸权主义者是不得人心的。 ⒍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 ⒎渎职罪是一种职务犯罪。 ⒏人是由猿变来的。 ⒐每个人都应该遵守法律。 ⒑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例如:红色与非红色,公平与不公平,学生 与非学生,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等。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能看出,负概念有一个重 要特征,是什么呢? 含有否定词。如“不、无、非、未” 等。 但是含有“不无非未”的并不都是负概念。有 些概念含有“不无非未” ,但是它们已经不起 否定作用了,就不是负概念,而是正概念。
例如:非洲、不丹、无锡、未央宫、莫愁湖等。
第二章 概
[教学目的和要求]

第一节 概念的概述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对概念有一个大致的了 解,理解概念的涵义,掌握概念的基本特征,了解概 念和语词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1、概念的涵义。(重点) 2、概念的基本特征。(重点) 3、概念和语词的关系。(难点)
概念是思维之网的纽结。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成果都通过 概念而巩固起来。
这是根据两个概念是否有重合 部分来分的。
如“青年人”与“学生”这两个概念之 间在外延上有重合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就 是相容关系。 再如 “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 这两个概念之间在外延上没有重合部分,它们 之间的关系就是不相容关系。
一般来说,相容关系有四种:全同关系、真 包含于关系、真包含关系、交叉关系。 不相容关系有三种:全异关系、矛盾关系、反对 关系。 后面判断部分在用到概念间关系的时候,只 需要五种关系,即全同关系、真包含于关系、真 包含关系、交叉关系和广义的全异关系
那么,怎么区分事物的类和集合体呢?
• 对于事物的类来说,大类所具有的属性,小 类或个体一定具有,例如:张三是人民警察。
对于集合体来讲,整体具有的属性,个体不一定 具有。 例如:人民警察是维护社会治安的重要力量。
个体
个体就是缺少了另外一个条件,什么条件呢?
不是同类个体构成的对象,而是由不同 类个体构成的思维对象。
我们将分四个大问题来学习。
一、全同关系
全同关系是指外延完全重合的两个概念间的关系。 例如: ①“北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 ②“鲁迅”与“《阿Q正传》的作者” ③“长江”与“中国最长的河流”
如果用a、b表示两个不同的概念,那么全 同关系可以用欧拉图表示为:
a、b
全同关系表明: 所有的a都是b,同时 所有的b都是a。
我火了,拿出我口袋里的十元钱,朝着他说: “老子比你有钱,你显摆什么啊。。。”
第二节 概念的种类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概念的种类, 能够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对一个具体语言环境下的概 念进行种类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1、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重点) 2、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难点)

虚词
语词中的词组都表达概念,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级人民法院”、“监狱人民警察”等等。词组表达概念时是 作为一个整体表达一个概念,构成词组的单个词在词组中不再 独立地表达概念。 第二,同一个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语词来表达。
例如,甘薯、西红柿
第三,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例如,先生、逻辑
三、概念和语词
联系: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语词是概念的语言表达方式。
概念和语词又有着本质的区别
概念是思维形式,是逻辑学研究的范畴;语词是 语言形式,是语言学研究的范畴。概念没有民族性、 地域性,语词则有民族性、地域性。 概念和语词不是一一对应的。 第一,有的语词表达概念,有的语词不表达概念。 实词 都表达概念 一般不表达概念 连词表达概念
二、概念的基本特征
概念的基本特征 概念的内涵 本质属性
范围 概念的外延 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例如, “人”的内涵就是“人”这类对象的本质属性,即“能思维、有语 言、会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罪犯”的内涵就是“罪犯”这类 对象的本质属性,即“危害社会、触犯刑律、应受到刑罚处罚”。 “商品”的内涵就是“商品”这类对象的本质属性即“为交换而生 产”。 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思维对象的分子范围。例如,“人” 的外延就是“人”这类对象的分子范围,即古今中外的一切人。“中 华人民共和国”的外延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对象的分子范围, 只有一个,“我国的特别行政区”这个概念的外延就是它的分子范围, 即香港和澳门。
一、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及其的本质属性(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 思维对象就是在人们头脑中被反映的事物和现象,也就是思维 的内容。 自然现象 如地球、山川、河流、森林
思维对象
社会现象
思维现象
如阶级、国家、政党、商品
如思想、灵魂、心理、感觉 本质属性
思维对象的性质
事物的属性
思维对象间的关系 非本质属性
第三节 概念外延间的关系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概念 间的关系,能够对任何两个概念间的关系进行 分析,并能用欧拉图表示概念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1、属种关系。 2、全异关系。 3、交叉关系。
教学难点:1、属种关系。 2、全异关系。
概念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概念之间 在外延上的关系,而且通常指的是两个 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 概念之间在外延上有相容关系和不 相容关系之分。
事物与属性是不可分离的,事物都是具有属性的事物,属性总 是属于特定事物的属性。没有事物的属性和没有属性的事物都是不 存在的。 在思维对象的许多属性中,既有对思维对象的存在起决定意义 的本质属性,也有不起决定意义的非本质属性。本质属性是决定一 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而不成为它事物并与它事物区别开的属性, 即事物质的规定性。例如,人有许许多多的属性,如身高、性别、 年龄、体重、肤色、相貌、指纹等等,但这些都是非本质属性。人 之所以成为人不是由这些非本质属性决定的,而是由于人具有“能 思维、有语言、会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等属性。“能思维、有语 言、会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就是人的本质属性,正是这些属性决 定了人之所以成为人,并使人同其他动物区别开来。概念所反映的 正是思维对象的这种本质属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