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文言句式

合集下载

常见文言句式7种

常见文言句式7种

常见文言句式7种文言句式是经典文字作品一种表达方式,它们以修辞的特色来表现;文言句式更强调的是文学修辞的表现,可以将普通的语句改造成烘托感受和传达思想的文字,起到表达更深层次的概念的效果。

常见的文言句式有七种:比喻句、拟人、排比句、设问句、递进句、借指句、强调句;让我们一一进行探究。

二、比喻句比喻句是有许多作者在书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比喻句有如把一个形象或是景象与另一个形象或景象进行比拟,以表达出更丰富的情感。

例如:“但见樵夫携空炬,犁牛耕旷野,稻谷萧瑟,叶落归根”;“此水细涓涓,其中有三月无波澜”。

三、拟人拟人是一种修辞方法,它把物体比作以像人的地方,以取得更好的震撼效果。

例如:“草木欲静时,风起非欲动”;“山林森森,彷佛一条荒漠”。

四、排比句排比句是文学作品中比较常用的句式,它将前后两句或者以上的句子以比喻或者并列的形式排列起来,以及渲染出文章的情绪意境。

例如:“夜夜潮来潮去,月月明如镜;海浪入梦里,风和日丽”;“烟火一放,歌舞随之;云雀婉转,蝶舞轻盈”。

五、设问句设问句是文学的一种表达手法,它可以唤起读者的思考;通篇文章里可以穿插很多设问句,可以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例如:“荷叶高低浮动,水面微微波动;天上飞来飞去,究竟谁在诉说?”;“一片海滩一片浪,波涛轻拍沙滩;什么力量令海浪不息?”六、递进句递进句,又称层进句,是以层层深入的形式来表达某种说明的句式;通过递进句可以呈现某种思想,给文字带来更加丰富的效果。

例如:“令人赞叹莫衷一是,苍茫大海一角,蔚蓝天空一片,无垠无际一片”;“晨雾凝聚,现出粼粼云海;晚霞满天,把一缕淡淡红尘洒满大地”。

七、借指句借指句是一种表达方式,它把某一确定的事物相关的其他事物与它做比较,以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

例如:“风花雪月无外乎形色,情谊何处觅?遥望苍茫,此即人间天堂”;“滚滚红尘,何处恋爱?宁远之野,此即心之王国”。

八、强调句强调句是一种让人瞬间感受到文学艺术气息的表达方式,它可以让文字看起来格外具体,感情更加动人。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文言文罕见句式归纳之南宫帮珍创作文言文句式总共可以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一、固定句式文言文固定句式,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之一。

固定句式在解题的很多时候,可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下面是文言文固定句式的汇总。

(一)表疑问的固定句式1.安所,疑问代词“安”只能和“所”组合,表处所。

可译作“什么地方”。

例如: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三国志·荀彧传》)2.何所,即“所何”,疑问代词前置。

是“所……者何为”的移位和压缩。

可译作“……的(人、物、事)干什么用”。

例如:卖炭得钱何所营? (《卖炭翁》)3.何以,即“以何”的倒装。

暗示疑问。

可译作“用什么法子”“有什么”“为什么”“凭借什么”。

例如:何以言之?(《赤壁之战》)4.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例如:(1)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 (《失街亭》)(2)奈何取之尽锚株,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何,译为“对……怎么办”。

例如:如太行、王屋何?(《愚会移山》)……何,译成“把……怎么办”。

例如:巫姻、三老不来还,奈之何了(《西门豹治邺》)7.何如,经常使用来问行为方式或事物状况,可译为“怎么样”。

“何如”还经经常使用于对人或事物进行比较,相当于“孰与”的用法,译为“比……怎么样”。

例如:(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2)王孝伯问谢公:“林公何如右军?' ’谢曰:“右军胜林公。

”(《世说新语》)8.何遵,暗示问原因,译为“怎么”。

例如:此何速不为福乎?(《塞翁失马》)(二)表反问的固定句式……乎,译为“不是……吧”。

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为,译为“还要……干什么”。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姐,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为,由疑问代词“何”、介词“以”和动词“为”组成。

“何以”即“以何”的倒置。

“何以……为”等于介词结构加动宾词组“为何”。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文言文罕见句式归纳之阿布丰王创作文言文句式总共可以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一、固定句式文言文固定句式,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之一。

固定句式在解题的很多时候,可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下面是文言文固定句式的汇总。

(一)表疑问的固定句式1.安所,疑问代词“安”只能和“所”组合,表处所。

可译作“什么地方”。

例如: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三国志·荀彧传》)2.何所,即“所何”,疑问代词前置。

是“所……者何为”的移位和压缩。

可译作“……的(人、物、事)干什么用”。

例如:卖炭得钱何所营? (《卖炭翁》)3.何以,即“以何”的倒装。

暗示疑问。

可译作“用什么法子”“有什么”“为什么”“凭借什么”。

例如:何以言之?(《赤壁之战》)4.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例如:(1)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 (《失街亭》)(2)奈何取之尽锚株,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5.如……何,译为“对……怎么办”。

例如:如太行、王屋何?(《愚会移山》)6.奈……何,译成“把……怎么办”。

例如:巫姻、三老不来还,奈之何了(《西门豹治邺》)7.何如,经常使用来问行为方式或事物状况,可译为“怎么样”。

“何如”还经经常使用于对人或事物进行比较,相当于“孰与”的用法,译为“比……怎么样”。

例如:(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2)王孝伯问谢公:“林公何如右军?' ’谢曰:“右军胜林公。

”(《世说新语》)8.何遵,暗示问原因,译为“怎么”。

例如:此何速不为福乎?(《塞翁失马》)(二)表反问的固定句式1.不亦……乎,译为“不是……吧”。

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2.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姐,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3.何以……为,由疑问代词“何”、介词“以”和动词“为”组成。

“何以”即“以何”的倒置。

“何以……为”等于介词结构加动宾词组“为何”。

文言文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文言文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文言文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古文翻译不再难1.无乃……乎?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

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

例子是很多的。

如: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

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教材中有一篇古文叫《季氏将伐颛臾》,其中有一句话,也属于这种固定格式。

“求!无乃尔是过与?”(句中划线句应译为:冉求!恐怕该责备的是你们吧?)2.……孰与……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

它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

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这种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

如下面的例子: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④某业所就,孰与仲多?《原君》(我所完成的功业跟二哥相比,谁更多?)文中的三个加线句均应译为“你跟我比怎么样呢”。

3.……之谓也其……之谓也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

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

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

这种固定格式可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者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啊”。

常见的文言句式

常见的文言句式

常见的文言句式
常见的文言句式有:
1. 判断句:文言文判断句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表示判断,常以“者”、“也”等助词表示判断。

2. 被动句: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词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词动作行为的承受者。

3. 省略句:省略句是指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成分的现象,常见的有省略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

4. 倒装句:倒装句是指句子成分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同,常见的有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5. 固定句式:固定句式是指一些固定的、约定俗成的文言句式,如“何其……之……也”、“不亦……乎”、“有……者”等。

以上是常见的文言句式,掌握这些句式对于理解文言文有重要意义。

文言文的句式

文言文的句式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词序(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习惯句式)。

除了“疑问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2.此帝王之资也。

(……也)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者,……)4.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者也)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乃)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为)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则)9.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

(即)10.巨是凡人。

(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二.被动句1.而君幸于赵王。

(……于……)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见……于……)4.受制于人。

(……受……于……)5.为天下笑,何也?(为)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为……所……)(典型的被动句)7.若属皆为所虏。

(……为所……)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被)9.洎牧以谗诛。

(无标志。

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三.疑问句(不是特殊句式)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

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

二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借否定词“不”)(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借疑问词“谁”)四.否定句(不是特殊句式)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五.词序(倒装句)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

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

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常见文言句式

常见文言句式

二、被动句:可分为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 被动句: 式标志的被动句。 式标志的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是指借助于某些词语来表示被 动的被动句。常见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的被动句。常见有以下几种形式: 谓语+ 介词“ 引出行为的主动者。 1、“谓语+于”,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 不拘于时,学于余。 不拘于时,学于余。 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谓语” 用在动词之前表被动。 2、“见+谓语”,“见”用在动词之前表被动。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四、定语后置句
求人可使报秦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五、状语后置句
介词结构做补语,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译为状语。 介词结构做补语,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译为状语。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何不试之以足? 何不试之以足? 操悉浮以沿江。 操悉浮以沿江。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因击沛公于坐。 因击沛公于坐。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为+动词” 动词”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所。。。” 引出主动者, 4、“为。。。所。。。”,用“为”引出主动者, 位于前加“ 表被动。 位于前加“所”表被动。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5、“被+动词”,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 动词” 用介词“ 引出主动者。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常见文言句式

常见文言句式

常见文言句式1.判断句: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

可以分为两个系列:(1)"……者,……也"系列。

陈涉者,阳城人也。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梁,吾仇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者,……也)百战百胜,非战之善者也。

(……,……者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栗者,民之所种。

(……者,……)虢,虞之表也。

(……,……也)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忠义者圣贤家法。

(……者……)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刘备天下枭雄。

(……)晋鄙嚄唶宿将……//夫战,勇气也。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2)"乃、为"系列。

常用"乃"、"为"、"即"、"则"、"是"、"非"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翩翩两骑来是谁?审谛之,顿非前物。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环滁皆山也臣本布衣且相如素贱人此为何若人?部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视之非字而画。

予本非文人画士。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2.被动句:被动句可分为两大类: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1)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而君幸于赵王。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今是溪儿见辱于愚,何哉?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而夫婿乐逸,为奴婢所惑。

百姓之不见保。

(2)无标志的被动句。

没有被动词,但从上下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易哲
教学目的:掌握变式句的几种常见格式
变式句中有几种常见格式:主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1:主语后置:一般是把补语放在前面,主谓结构一起后置。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宾语前置
(1)否定语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鸿门宴》
微斯人,吾谁与归?《醉翁亭记》
(3)“之”“是”做标志。

“之”后如果加动词,就是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是”做标志,也是宾语前置。

有时与唯连用。

岂不毂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左传齐桓公伐楚》
现代汉语中仍沿袭古汉语习惯。

唯利是图唯命是举
3:定语后置
(1)名词+者字结构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
(2)“之”后跟形容词,是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3)名词+数(量)词(量词为名量)
加以尖山万重。

《送宗判官归滑台序》
4: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
(1)介宾结构后置:“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处所,时间作介宾结构,一般后置。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得双石于潭上。

〈石钟山记〉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
(2)动词+(之)+以字引起的介宾结构。

封之以膏腴之地。

〈触龙说赵太后〉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
(3)动词+(宾语)+量词
举所佩玉诀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
(4)动词+宾语+副词
后秦击赵者再。

〈六国论〉
作者sin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