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行业宏观监管专题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英国金融监管模式改革分析

英国金融监管模式改革分析

英国金融监管模式改革分析20世纪末,一些发达的市场国家为适应经济形势的需要,先后对金融监管模式作了重大改革,尤以英国最为典型。

继1997年英国工党政府上台以来,英国金融业已由分业监管转向了混业监管。

一个全新的综合性的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服务监管局(Financial;Services;Au;rhority),已经取代了若干个独立的监管机构,统一行使对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的监管职能,从而成为英国整个金融行业唯一的监管局。

英国金融监管模式的改革,对英国和全球金融业的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

一、金融监管模式改革的政策背景;1.金融业混业经营的程度不断加深。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新型化、多样化、化为特征的金融创新,改变了英国传统的金融运作模式。

发生在银行业、保险业、证券投资业之间的业务彼此渗透,使英国金融业多元化混业经营的趋势加强。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浪高过一浪的金融业并购浪潮,使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实现了跨行业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间的业务界限愈来愈模糊不清。

越来越多的非金融机构也开始经营金融产品和业务,如英国的房屋建筑业协会通过开展住房信贷业务日益银行化,事实上已经成为金融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混业经营的日益发展,使英国成为全球金融业混业经营程度最高的国家这一。

毕业论文2.金融业分业监管的缺陷日渐暴露。

1998年6月1日之前英国实行的是“分业监管”,共有9家金融监管机构,分别是英格兰银行的审慎监管司(SSBE)、证券与投资管理局(SIB)、私人投资监管局(PIA)、投资监管局(IMRO)、证券与期货管理局(SFA)、房屋协会委员会(BSC)、财政部保险业董事会(IDT)、互助会委员会(FSC)和友好协会注册局(RFS)。

;这些监管机构分别行使对银行业、保险业、证券投资业、房屋协会等机构的监管职能。

由于在英国已经形成了一个跨行业的金融市场,银行、保险公司与投资基金都在争夺共同的顾客,经营着类似的金融产品。

英格兰银行发布《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报告

英格兰银行发布《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报告

英格兰银行发布《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报告国际金融危机促使国际社会对金融体系的作用进行了深刻反思,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加强风险防范、重新定位金融监管框架,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

以英国为例,缺乏应对系统性风险的监管当局而导致的监管失灵是引发危机的重要因素。

一、系统性风险的起源和概念(一)系统性风险来源金融体系为经济提供的核心服务(包括支付、借贷中介、风险分散和保险)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即将所有金融体系的内部债务债权轧差之后的净额);二是金融体系的内部活动。

从向实体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角度,如果资本和流动性充足,或长期投资者直接持有实体经济部门的大量债权,那么借款人的过度负债并不一定表明银行体系的风险过度暴露。

但金融体系内部的活动提升了系统的关联性和复杂性,当金融部门的杠杆过高或进行大量的期限转换时,系统性风险就可能会在经济周期中的某些时点出现。

同时,金融体系内部活动的顺周期性也加剧了风险的累积。

因此,系统性风险包括两类,一是金融体系在一定时期内相对其资本和流动性所承受的风险(“跨时间”或“周期性”风险);二是对于特定的跨时间风险,金融体系的结构特征,如关联性和风险在不同参与者之间的分布,会产生或加剧金融体系的脆弱性(“跨部门”或“结构性”风险)。

金融体系内的各种“放大器”使这些风险得以显现,如错误定价的贷款条款和过度杠杆化、期限错配、关联性、集中度、不透明性和复杂性等。

这些放大器可能源于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包括激励扭曲(如过分看重短期业绩的劳动合同)、信息摩擦(如买家怀疑资产质量而逆向选择或未能理性处理信息)、集体行动的协调问题(如繁荣期收缩信贷对于单个银行来说可能可行,但难以要求所有银行协同行动)等。

二、系统性风险监测指标针对不同的风险来源,报告提出了一系列系统性风险监测指标。

(一)基于数量的指标对信贷过度增长的衡量可作为预测借款人违约风险的一个前瞻性指标。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提出运用信贷/GDP 缺口(即家庭和企业部门负债与GDP的比率和该比率的长期趋势之差)作为校准逆周期资本缓冲的指标。

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英国的实践与评价

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英国的实践与评价

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英国的实践与评价一、英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实践1.创立金融行为监管局(FCA):英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核心是2024年金融危机后于2024年成立的金融行为监管局(FCA)。

FCA的设立旨在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提高金融行业的透明度和合规性。

FCA的职责主要包括制定金融行业的规章制度、监管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销售宣传和销售行为,以及提供投资者保护和消费者教育。

2.重组金融市场监管体系:英国金融监管体制还包括重塑金融市场监管体系。

在金融危机后,英国政府将金融市场监管从金融服务权威(FSA)分离出来,并设立了两个独立的监管机构,分别是金融行为监管局(FCA)和英国公共机构监管局(PRA)。

这种分离监管体制的措施旨在解决以往金融监管体系中的利益冲突和监管缺失问题。

3.引入更加严格的监管政策:英国金融监管体制还包括引入更严格的监管政策。

例如,FCA推出了更为严格的风险管理要求,要求金融机构建立更加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

此外,FCA还加强了对金融机构内控和合规性的监管力度,提高了对金融机构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二、英国金融监管体制的评价1.优化监管架构:英国金融监管体制通过分离监管机构,优化监管架构,减少了监管冲突和监管缺失的问题。

新的监管机构职责清晰,协调性更强,能够更好地应对金融市场的变化和挑战。

2.提高金融稳定性:通过引入更加严格的监管政策,英国金融监管体制提高了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增强了金融系统的稳定性,降低了金融风险对经济的冲击。

3.加强投资者保护:英国金融监管体制注重加强对投资者的保护。

通过规范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销售行为,增强了投资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减少了投资者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4.领导力和国际影响力:英国金融监管体制提高了英国金融监管机构的领导力和国际影响力。

FCA作为全球金融市场监管的典范,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然而,英国金融监管体制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监管机构间的协调和合作仍然存在一定难度,例如PRA和FCA之间的协作问题。

论英国的金融监管

论英国的金融监管

国别与地区论英国的金融监管江时学 内容提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的金融监管模式及其力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本文回顾了撒切尔政府实施的金融“大爆炸”的成败得失,阐述了英国金融监管向单一监管模式过渡的前因后果,介绍了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英国金融监管的一些新动向,并提出了几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如何认识金融监管的不同制度安排的利弊得失、如何认识“自由银行业”、如何认识金融创新、如何认识英国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等等。

关键词:英国 金融监管金融监管就是政府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对金融机构的活动进行管制和监督。

①虽然有人不时主张“自由银行业”(free banking),但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和由此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充分说明,金融监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容忽视。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的金融监管模式及其力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本文将回顾撒切尔政府实施的金融“大爆炸”(B ig Bang)的成败得失,阐述英国金融监管向单一监管模式过渡的前因后果,介绍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英国金融监管的一些新动向,并提出几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 英国金融“大爆炸”的成败得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衰落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撒切尔说,在她于1979①英国金融服务局认为,管制(regulati on)是制定管理金融企业、金融市场或金融活动的法则,监督(supervisi on)是实施和执行这些规则。

FS A,“The Turner Revie w:A Regulat ory Res ponse t o the Gl obal Banking Crisis”,March2009,htt p:///pubs/other/turner_revie w.pdf.年当政时,英国“已是一个内部资源逐渐空洞化的国家”。

①她还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我们与美国之间生产率方面出现了大的差距。

在50年代和60年代,欧洲也很快地赶上和超过了我们。

在70年代,我们在主要工业国中的表现是最差的,而且差得很远”。

英国金融行业宏观监管专题调研分析报告

英国金融行业宏观监管专题调研分析报告

英国金融行业宏观监管专题调研分析报告目录第一节行业概况 (4)第二节次贷危机前的英国金融监管 (6)一、金融自由化时期金融监管的演进 (6)1、金融自由化之初 (6)2、分业监管框架 (7)3、三方共治 (8)4、金融起飞 (9)二、对次贷危机前英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思考 (11)1、分业监管模式的局限 (11)2、金融稳定局模式的局限 (11)3、宏观审慎监管缺失的原因 (12)第三节次贷危机后的英国金融监管 (14)一、工党执政时期 (14)二、现行的英国金融监管框架 (14)1、英格兰银行(BOE) (15)2、金融政策委员会(FPC) (16)3、审慎监管局(PRA) (17)4、金融行为局(FCA) (17)三、当前监管框架的宏观审慎特征 (18)1、系统性风险 (19)2、系统性风险缓冲 (19)3、逆周期监管 (21)第四节总结 (23)第五节金融市场现状及展望 (25)一、金融自由化时期英国的宏观经济背景 (25)二、巴塞尔III下对于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要求 (25)三、逆周期资本缓冲 (29)四、英国资本要求框架展望 (32)图表目录图表1:英国银行体系的特征 (5)图表2:英国的分业监管框架 (7)图表3:次贷危机前三方共治的金融监管体系 (9)图表4:英美两国GDP增速相当(%) (10)图表5:90年代末以来英国金融资产/GDP飞速增长(倍) (10)图表6:英国现行的金融监管框架 (15)图表7:宏观审慎监管是现行金融监管框架的新特征 (18)图表8:系统性风险的提升增加了尾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0)图表9:2019年英国一级资本要求分解(计划) (32)表格目录表格1:FPC征求意见稿中风险加权资产的系统性风险缓冲分档 (20)表格2:各国家/地区最小的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D-SIBs占GDP比重(%) (20)表格3:当前具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额外损失吸收能力的资本要求水平 (26)表格4:现有及已提案的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D-SIBs资本要求框架 (27)表格5:业务的差别将导致逆周期资本缓冲CCyB有所差别 (31)第一节行业概况英国金融监管当局面对的是一个规模庞大、国际化、多样化的蓬勃发展的金融业。

危机后的英国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变革与运作模式

危机后的英国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变革与运作模式

危机后的英国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变革与运作模式引言: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宏观审慎管理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与重视。

英国作为全球金融中心之一,也对宏观审慎管理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本文将对危机后的英国宏观审慎管理进行探讨,主要包括框架变革与运作模式两个方面。

一、框架变革危机后的英国宏观审慎管理经历了一系列的框架变革。

首先是成立了金融政策委员会(FPC),该委员会负责制定和实施宏观审慎政策。

其次是对金融监管机构进行了整合和强化,将原来的金融服务监管委员会(FSA)拆分为金融行为监管局(FCA)和银行业监督局(PRA)。

最后是引入了“Twin Peaks”模式,即金融行为监管局负责市场、消费者保护和行为监管,银行业监督局负责稳定性和风险的监控。

这些框架变革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金融系统的整体监管和宏观风险的预防。

通过将宏观审慎政策与金融监管相结合,可以更好地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护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二、运作模式危机后的英国宏观审慎管理的运作模式主要包括宏观审慎工具、风险评估和监测、信息共享和合作等几个方面。

首先是宏观审慎工具的使用。

宏观审慎工具主要包括资本要求、杠杆率限制、流动性要求和逆周期资本缓冲等。

这些工具可以通过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措施来控制其风险暴露,从而减少金融系统的脆弱性。

其次是风险评估和监测。

金融行为监管局和银行业监督局负责对金融机构的风险进行评估和监测,包括资本充足率、风险搬移和系统性风险等。

通过对风险的评估和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的金融风险。

再次是信息共享和合作。

金融政策委员会与其他监管机构之间建立了信息共享和合作机制,通过共享数据和信息,可以更好地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

金融政策委员会还与其他国际金融机构进行了密切合作,共同应对全球金融风险。

结论:危机后的英国宏观审慎管理通过框架变革和运作模式的改革,加强了对金融系统的整体监管和宏观风险的预防。

这种整体性的监管方式有助于提高金融系统的抗风险能力,保护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英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英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英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1.英国政府与政党体制:(1).英国是一个单一制、君主立宪的民主国家,它的政府体系直接影响了许多其他国家的政治体制,包括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亚和牙买加等国。

(2).英国没有成文的宪法,但宪法惯例具有宪法的作用;各种成文法和普通法共同组成了所谓的英国宪法。

(3).英国的国家元首和理论上最高权力的拥有者是英国君主,事实上在英国,拥有最高政治权力的人是内阁首相。

(4).议会是英国政治的中心舞台,它是最高立法机关,政府就是从议会中产生,并对其负责;英国的议会为两院制,由上议院和下议院组成。

除了位于伦敦的英国上议院外,现在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都拥有自己的议会,这些议会中的部分议院是按照比例代表制选举产生的。

(5).公共服务机构是政治中立的组织,协助政府处理行政事务。

公共服务的主要组成部分由政府的内政部门管辖,每个主要部门都有一名内阁大臣负责。

2.英国政治对经济的干扰:上世纪90年代末工党上台执政后,布莱尔政府基本承袭了保守党的经济政策,出现了二战后首次不因政府更迭而大幅度改变经济政策的局面,保持了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

(1).政府内部实行改革,提高工作效率,同企业界发展伙伴关系。

吸引风险投资,发展基础研究。

加强与国外研究力量的合作,加大参与欧盟科技框架计划的力度,重视吸引海外投资。

(2).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促进高技术企业的发展。

政府运用政策来保证和鼓励平等的竞争,鼓励扩大再生产,对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利润部分酌情减免税收。

在刺激投资和促进企业、特别是高技术企业发展方面,采取鼓励措施,实施信息产业战略,帮助企业适应信息时代的产业发展。

(3).综合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避免经济过热和衰退,确保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英国财政大臣布朗把英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称之为“英国模式”,并作为一个经济增长的成功范例推荐给其他国家。

工党上台执政以后实行货币政策改革,由英格兰银行独立决定利率,从而遏制了通货膨胀,同时政府扩大支出保持了宽松的财政政策。

危机后的英国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变革与运作模式

危机后的英国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变革与运作模式

危机后的英国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变革与运作模式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英国作为金融中心之一的地位受到了严重挑战。

在危机过后,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来改革金融监管框架和宏观审慎管理的运作模式,以应对金融稳定的挑战。

本文将从框架变革和运作模式两个方面来分析英国在危机后的宏观审慎管理。

一、框架变革1. 金融稳定委员会(FPC)的建立金融稳定委员会(FPC)是英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核心机构,它负责宏观审慎管理和金融稳定的监测和维护。

FPC的成立是对危机前监管框架的重大改革,它的职责包括对金融系统的稳定性进行评估,提出必要的政策建议,确保金融体系能够抵御外部冲击和内部风险。

2. 强化对系统重要性机构的监管危机时期揭露了系统重要性机构对整个金融系统的潜在风险。

英国政府对这些机构的监管进行了进一步的强化,包括制定更为严格的资本要求、监督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加强风险管理和透明度,并明确规定了这些机构必须配合FPC的宏观审慎管理。

3. 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创新为了应对金融稳定的挑战,英国引入了一系列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包括资本缓冲、杠杆比率要求、流动性要求等,以及在资产价格泡沫和杠杆率风险等方面进行监测和干预,从而提高金融系统的稳健性。

二、运作模式1. 政策协调与合作危机后,英国政府加强了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与合作,通过召开定期会议、建立跨部门工作组等方式,确保监管政策的一致性和统一行动。

政府还加强了与其他国际监管机构的合作,积极参与全球金融稳定协调与合作,提高了英国在国际金融舞台上的声誉和影响力。

2. 数据和风险监测为了更好地开展宏观审慎管理,英国加强了对金融数据和风险的监测和评估。

金融监管机构和中央银行建立了相应的数据挖掘和风险评估系统,不断完善宏观审慎管理的数据基础和技术手段,让政策制定更加科学客观。

3. 通信和披露宏观审慎管理需要与市场进行充分的沟通和披露,以便市场及时理解政策的定向和预期。

英国政府重视宏观审慎管理政策的透明度和可信度,积极开展市场沟通和舆情引导,确保政策的有效传导和市场的稳定预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金融行业宏观监管专题分析报告
目录
第一节行业概况 (4)
第二节次贷危机前的英国金融监管 (6)
一、金融自由化时期金融监管的演进 (6)
1、金融自由化之初 (6)
2、分业监管框架 (7)
3、三方共治 (8)
4、金融起飞 (9)
二、对次贷危机前英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思考 (11)
1、分业监管模式的局限 (11)
2、金融稳定局模式的局限 (11)
3、宏观审慎监管缺失的原因 (12)
第三节次贷危机后的英国金融监管 (14)
一、工党执政时期 (14)
二、现行的英国金融监管框架 (14)
1、英格兰银行(BOE) (15)
2、金融政策委员会(FPC) (16)
3、审慎监管局(PRA) (17)
4、金融行为局(FCA) (17)
三、当前监管框架的宏观审慎特征 (18)
1、系统性风险 (19)
2、系统性风险缓冲 (19)
3、逆周期监管 (21)
第四节总结 (23)
第五节金融市场现状及展望 (25)
一、金融自由化时期英国的宏观经济背景 (25)
二、巴塞尔III下对于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要求 (25)
三、逆周期资本缓冲 (29)
四、英国资本要求框架展望 (32)
图表目录
图表1:英国银行体系的特征 (5)
图表2:英国的分业监管框架 (7)
图表3:次贷危机前三方共治的金融监管体系 (9)
图表4:英美两国GDP增速相当(%) (10)
图表5:90年代末以来英国金融资产/GDP飞速增长(倍) (10)
图表6:英国现行的金融监管框架 (15)
图表7:宏观审慎监管是现行金融监管框架的新特征 (18)
图表8:系统性风险的提升增加了尾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0)
图表9:2019年英国一级资本要求分解(计划) (32)
表格目录
表格1:FPC征求意见稿中风险加权资产的系统性风险缓冲分档 (20)
表格2:各国家/地区最小的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D-SIBs占GDP比重(%) (20)
表格3:当前具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额外损失吸收能力的资本要求水平 (26)
表格4:现有及已提案的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D-SIBs资本要求框架 (27)
表格5:业务的差别将导致逆周期资本缓冲CCyB有所差别 (31)
第一节行业概况
英国金融监管当局面对的是一个规模庞大、国际化、多样化的蓬勃发展的金融业。

次贷危机后英国彻底重构了其金融监管体系,强调了宏观审慎监管。

这也使得对英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研究尤其具有借鉴意义。

这首先是因为英国于2013年4月正式施行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对于我国当前呼声很高的金融监管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我们将看到,由于社会制度和政治经济体制的差异,与美国一路缝缝补补地修订金融监管框架不同,英国政府数次彻底重构了金融监管框架。

相比美国复杂而碎片化的多头监管,英国现行的金融监管更有效率。

最新的以英格兰银行为核心的监管体系充分考虑到了金融行业与经济学理论的最新发展,以及金融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强调了宏观审慎监管,形成了宏观经济政策、宏观审慎监管、微观审慎监管并存,共同维护金融体系安全的格局。

其次,相比其他的发达国家,金融业在英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

由于伦敦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英国的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在发达国家中是最高的。

2013年,在英国的银行(按所在地划分,其中包括了英国银行及外国银行)的总资产占英国GDP的比重达450%,远远高于其他国家。

同年英国银行(按所有制划分)的总资产占GDP的比重达350%。

此外,英国金融业的国际化程度非常高。

2013年,英国拥有来自50个国家的250家存款类金融机构。

外国银行分支机构的资产占在英国的银行的总资产的比重达到30%,全球约有1/5的银行活动与英国相关(如下图所示)。

在我国金融业日益国际化、全球化的今天,英国金融行业和金融监管的发展是我们学习和参考的良好范本。

另外,英国的金融业的还呈现出多元化的结构特征。

如下图所示,2013年,存款仅占英国银行业负债的50%左右。

银行业负债的资金来源有很大一部分来自衍生金融市场和同业市场。

在资金运用方面,仅有约50%的资产是对非金融机构的贷款,衍生金融工具和逆向回购协议(reverserepos)等占据了很大比重。

伴随着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和金融深化的进程,当前我国的金融监管也面临着机构和产品日趋多元化的格局。

基于上述考虑,本篇报告将系统性地梳理自金融自由化以来英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英国现行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下面我们将首先对英国金融监管在金融自由化期间的演进进行回顾和反思,其后我们对次贷危机后英国金融监管的最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