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突变发现及其机理研究与应用
基因定点突变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

基因定点突变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摘要】基因定点突变可以通过删除某些碱基,或将基因进行剪接,以及应用DNA固相合成法等实现。
这一技术对于改造原有的酶或创造新的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植物基因工程技术主要是利用DNA重组、细胞组织培养或种质系统转化等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受体植物细胞或组织中,使之定向重组遗传物质,改良植物性状,培育优质高产作物新品种。
【关键词】定点突变;遗传转化;载体;受体细胞【正文】基因定点突变技术是用人工的方法,合成在某一点或某几个点上碱基顺序改变的突变DNA,然后再通过突变DNA的转录,翻译,和表达,获得突变蛋白质,其氨基酸顺序在某一点或几点发生改变的技术①。
基因定点突变技术的关键是合成一种特殊的引物DNA。
这种引物DNA的碱基顺序,除了在设计的突变位点出的碱基与模板DNA不互补外,其余部分都与模板DNA互补。
一,植物基因定点突变的发展植物基因工程技术主要是利用DNA重组、细胞组织培养或种质系统转化等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受体植物细胞或组织中,使之定向重组遗传物质,改良植物性状,培育优质高产作物新品种。
1969年,douxetal用细菌DNA浸泡大麦的幼苗,通过对抽提DNA的沉降分析,发现转化大麦的DNA中存在中间密度的DNA带。
1974年,他们进一步用同种细菌的DNA浸泡维生素B,缺陷型的拟南芥种子,结果观察到有少数浸泡的后代植株能在缺乏维生素B;的培养基上生长。
1976年,Hesstal用人工培养萌发的花粉与外源总DNA溶液混合授粉,结果在后代植株中发现了外源基因表达的性状,并检测到外源基因表达的酶活性,这为后来的花粉管通道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1983年,世界上第一株转基因植株(zambryski,1983)的获得标志着植物转基因时代的到来。
1984年,Paszkowski将NP皿I等嵌合基因克隆到E.coh 质粒上,并用PEG转化烟草获得成功。
1985年,Horsch等创立了农杆菌介导的叶盘法转基因系统,大大简化了以往利用原生质体为受体的转基因体系,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生命科学的革命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

生命科学的革命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是一种新兴的基因编辑技术,被认为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场革命。
它能够精确定位和修改DNA序列中的基因片段,给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基因功能、治疗疾病以及改良农作物等方面的巨大潜力。
本文将介绍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其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
一、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原理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基于CRISPR-Cas系统,后者最初是从细菌和古细菌中发现的一种免疫系统。
它通过记录并识别病毒侵袭时的DNA序列,随后参与DNA片段特异性剪切及修复过程中的介导,从而实现了特异性基因编辑。
具体来说,CRISPR-Cas系统分为两个主要部分:CRISPR RNA (crRNA)和Cas蛋白。
crRNA是一种由CRISPR序列和外源引物序列组成的RNA分子,用于识别特定的DNA序列。
Cas蛋白则是一种具有核酸内切酶活性的酶类蛋白,能够通过与crRNA的配对作用,将特定的DNA序列切割。
在应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时,科学家们首先设计并合成一种具有目标基因序列特异性的引导RNA(gRNA),使其与CRISPR-Cas系统中的Cas9蛋白结合。
这样,Cas9蛋白就能够通过与gRNA的配对作用,准确识别并结合到目标基因序列上。
随后,Cas9蛋白通过其内部酶活性,将目标基因序列切割成两断。
切割后的DNA断裂将触发细胞内部的DNA修复过程。
科学家们可利用两种主要的修复机制来实现基因编辑:非同源末端连接(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NHEJ)和同源重组(homology-directed repair,HDR)。
NHEJ是一种常见的修复机制,它通过在损伤的DNA两断之间连接,完成DNA片段的修复。
生物学中的最新研究与发现

生物学中的最新研究与发现近年来,生物学领域取得了许多令人兴奋的突破和发现。
这些研究和发现对我们理解生物系统的基础和应用非常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生物学中的一些最新研究和发现。
1. 基因编辑技术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更容易地进行DNA的操作和处理。
其中CRISPR-Cas9系统(一种基于RNA的DNA切割工具)被广泛应用于基因组学、药物发现和基因治疗等领域。
通过CRISPR-Cas9系统,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地编辑了许多生物体的基因。
例如,在实验室中,研究人员利用CRISPR-Cas9技术,成功地将人类胚胎中的单基因突变纠正,使其免疫HIV病毒的侵袭。
此外,还有一项新的技术叫做“光遗传学”,它使用光线来控制蛋白质的活动。
这项技术可以帮助生物学家研究神经元、内分泌系统和癌细胞等方面的问题。
2. 基因组学研究还有一项新的研究是利用大规模基因测序技术对人类基因组进行研究。
这项研究已经解析了大量人类基因组数据,并产生了一些重要的发现。
例如,科学家们已经找到了一些与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有关的基因变异。
通过这些研究,科学家们已经开始研究以个体基因为基础的治疗方案。
3. 系统生物学系统生物学是一种新的综合性学科,它旨在整合各级别的生物学信息,包括基因、蛋白质、代谢物等等,并以网络的形式构建信息流。
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系统的运作机制,并且找到治愈重大疾病的新策略。
目前,这种方法已经应用于不同的生物领域,例如,细胞周期调控、神经系统发育和合成生物学等。
4. 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随着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问题成为全球性议题,生物研究也日益关注这些问题。
科学家们希望通过基因组学和生态学的方法来预测和适应未来的气候变化,同时也希望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推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其中一个实现方法是利用大规模的气象、生态、地理等数据,结合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出一个完整的预测模型。
结论生物学是一个极具挑战和创新的领域。
基因突变的机制与致病性研究

基因突变的机制与致病性研究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是指基因序列的改变,包括基因中的单个核苷酸改变(点突变)、插入或缺失一个或多个核苷酸(插入/缺失)、重复序列的扩增、染色体改变(重排)等。
基因突变是生命体的进化和遗传变异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各类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基因突变的形成通常可以分为自然突变和人工诱导突变两种方式。
自然突变包括自发嵌入有害外源DNA(称为转座子)和受到各种内在或外在因素诱发的突变,如化学诱变、放射线诱变、复制错误等等。
人工诱导突变包括化学物质诱导、辐射诱导、高压气体诱导等。
基因突变对生物体的影响很多,有些基因突变对生物没有明显的影响,而有些会造成表现出来的异常生理计算或者疾病。
目前,研究突变主要利用的是模型生物,如果蝇、酵母菌、线虫等,还有新近爆发的基因编辑技术也赋予了基因突变研究更为灵活的手段。
基因突变的起源是单个核苷酸位点的替换,这种突变被称为点突变,点突变分为转换(Ts)和颠换(Tv)两种,Ts为嘌呤和嘌呤间,嘧啶和嘧啶间交替发生, Tv则为嘌呤和嘧啶之间的变异。
如何预测基因突变的位置和基因的功能是基因突变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基因的功能包括蛋白质编码、调控元件和非编码RNA等,预测基因突变对基因和蛋白质功能的影响是基本任务。
为了更好地研究突变过程和机制,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某些基因质等位成对(一来自母亲,一来自父亲),这些等位间可能会出现相互配对分子(杂合子)和不配对分子(同源重组)等过程,最终导致某些基因位点发生了基因分离、修复等,从而探究基因突变的机制。
同时,科学家还进一步发现,基因突变不仅仅受一两个基因位点的影响,还要考虑基因和疾病之间的复杂关系网络,所以,研究基因突变会面临多层次的难题。
对于基因突变的研究,现场需求和后续可能性也挺大的。
研究人员发现,无论是肿瘤、糖尿病、肥胖等疾病或葡萄酒发酵、酵母菌发酵等领域,都可以通过基因突变的研究取得快速进展。
人类基因组学研究与应用前景

人类基因组学研究与应用前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人类已经成功地解析了人类基因组,这个经历了20多年的研究花费了数十亿美元。
人类基因组是由人类DNA中的所有基因组成的,而这些基因则是控制我们身体的各个方面的基本单位。
人类基因组学的研究和应用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因为对生物医学科研以及生产和种植优质农作物领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一、人类基因组学研究前景1. 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基因基因是人们长期以来一直所感兴趣的热点话题,人们渴望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基因差异,也致力于研究基因背后的生物学机制。
通过基因组学研究,人们已经发现了几千个与健康和疾病相关的基因,并且这些基因的突变可能导致一些遗传性疾病的发生,例如糖尿病、乳腺癌、白化病等等。
新一代的 DNA 测序技术使得人类基因组学研究的速度和精确度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技术工具,如转录组分析,蛋白质组学分析,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等,来了解基因底层机制以及它们如何决定个体的性状和行为。
2. 个性化医疗、药品开发等应用从生物医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基因组学的应用前景尤其广阔。
人们可以利用基因组学研究来开发出更加个性化的医疗方案,以期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和减轻病患承受的副作用。
个体的基因差异会导致对药物的反应和代谢方式不同,例如某些人对某些药物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而其他人可能不会有这种反应。
通过了解个体的基因特征,医生可以更好地制定药物治疗方案。
此外,人类基因组学还有望开发出治疗某些遗传性疾病的新药或针对个体基因特征的定制药物,以实现更加精准的治疗效果。
3. 基因编辑技术的广泛应用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发展迅速。
基因编辑技术利用CRISPR-Cas 等工具可以精准地修改基因序列,从而修复或更改遗传疾病或其他基因相关问题。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人类基因组学研究可以实现很多远期目标,例如:- 通过增强植物耐旱性能,改善作物的生长、产量和品种的品质;- 通过消除人体某些病原体的基因来高效预防某些细菌和病毒感染;- 通过改变某些个体的基因组以支持特定环境中的生存能力。
基因突变改变的方法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基因突变改变的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基因突变是指在一个个体的遗传物质中发生的改变,它可以导致DNA序列的变异、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进而影响生物体的表型和性状。
基因突变是遗传学研究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对于理解生物进化、疾病发生机制以及遗传工程技术等领域有着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方法概述、方法解释和对生物体影响分析等角度来探讨基因突变改变的方法。
具体而言,第2部分将概括介绍基因突变的定义与分类、其在科学研究与应用中的重要性以及影响基因突变的因素;第3部分将详细解释自发基因突变发生机制、化学诱导基因突变方法和遗传工程技术在基因突变中的应用;第4部分将分析生物体遗传信息受损与修复机制、基因突变对个体表型的影响以及基因突变在进化中的作用;最后,在第5部分我们将总结主要观点和发现,并展望基因突变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概述,详细阐述不同方法改变基因突变的机制,并探讨这些突变对生物体的影响。
通过对基因突变改变方法的探索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基因突变在生物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在科学研究、医学和农业等领域中的应用价值。
2. 方法概述2.1 基因突变的定义与分类基因突变是指DNA序列发生改变的过程,它可以导致基因功能的损失、增强或改变。
根据突变类型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基因突变分为几种常见类型。
首先,点突变是最常见的一种基因突变形式。
它包括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和同义突变。
错义突变指的是DNA中的一个碱基被替换成其他碱基,从而导致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无义突变则是指某个氨基酸编码密码子被替换成终止密码子,导致蛋白质合成在此处终止;同义突变则表示碱基改变没有引起氨基酸序列的改变。
其次,插入和缺失是另一类常见的突变形式。
插入是指在DNA序列中添加了一个或多个额外的碱基,而缺失则表示某个碱基从DNA序列中丢失。
还有一种类型称为倒位突变,它发生在DNA序列内部某个部分发生颠倒排列。
基因突变与遗传疾病发生机制的分子基础研究

基因突变与遗传疾病发生机制的分子基础研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对生命本质的探索,越来越多的基因突变被发现,并被证明是各种遗传疾病的发生机制。
基因突变是指DNA序列上的一种突发变化,包括单碱基突变、拷贝数变异、基因重排等。
这些基因突变会导致基因表达的异常,从而影响细胞的生长、发育、转录、翻译和修复机制,最终导致遗传疾病的发生。
基因突变的类型和机制单碱基突变是最常见的基因突变形式,它可以分为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和含义突变等。
错义突变是指DNA序列中的一对碱基被替换为另一对碱基,导致了氨基酸的替换;无义突变是指新的DNA序列导致生成了一个过早终止信号,导致未能生成完整的蛋白质;含义突变是指DNA序列中的一对碱基被替换为另一对碱基,但氨基酸序列的变化对蛋白质功能没有影响。
拷贝数变异是指某些基因因存在基因副本数的变化,例如某些人群中存在基因拷贝数增加导致乳糖不耐受的情况。
基因重排是指出现了基因片段的缺失或重组,导致基因剪切和表达异常,例如淋巴细胞中的T细胞受体的基因重排可以产生数百亿条不同的克隆。
基因突变的发生机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毒物因素、放射线等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引起基因突变。
DNA链的不正确配对、DNA杂交、化学修饰和氧化损伤都可以干扰DNA的复制过程,导致基因突变。
此外,细胞内的生物调控网络也是基因突变发生的重要因素。
基因表达的异常可以影响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miRNA等调控机制,从而促进基因突变发生。
基因突变与遗传疾病的关系基因突变与遗传疾病的关系非常密切,遗传疾病通常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
糖尿病、癌症、先天性心脏病、血友病等常见疾病都有遗传因素,主要是因为一些特定基因发生了突变,导致了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例如,先天性心脏病可能是由于心脏发育过程中某些基因的表达不正常所致;血友病可能是由于凝血因子基因的缺陷或突变导致的凝血机制异常。
基因突变也是一些罕见遗传疾病的发生机制,例如囊性纤维化、表皮松弛症等。
突变基因研究与应用

突变基因研究与应用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使得我们越来越能够理解基因对生命的影响。
突变基因研究是生物科技领域中的一个前沿领域,其对医学、生命科学以及农业等领域都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突变基因研究与应用,包括其定义、方法、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突变基因的定义突变基因是指基因的DNA序列发生了突变,从而导致基因表达或功能的改变。
基因突变是遗传多样性的主要来源,常常是随机的。
有时,突变基因可以带来优势,使得生物体适应环境。
但是,多数情况下,突变基因通常会导致基因的不正常表达或功能缺陷。
二、突变基因的研究方法1.基因测序技术基因测序技术已经是基因研究的重要手段。
它不仅可以用来分析基因组,还可以对个体的DNA进行分析。
基因测序被广泛应用于研究人类遗传疾病和肿瘤的发生机理等。
最近的一些技术改进,如高通量测序技术,大大提高了测序速度,并降低了成本。
2.CRISPR-Cas9技术CRISPR-Cas9技术是一种基因编辑技术,利用基因剪刀Cas9以及CRISPR技术来改变特定的DNA序列。
由于其高效性、精确性和相对容易的实现,CRISPR-Cas9技术已经成为基因编辑研究领域的主要技术之一。
三、突变基因研究的影响1.医学突变基因研究在医学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使得医生更好地理解遗传性疾病的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方法。
例如,现在已经发现上百种与肿瘤相关的基因,并且已经应用于许多肿瘤患者的治疗中,包括肺癌、乳腺癌、结肠癌等。
2.农业对于农业领域来说,突变基因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改善作物的生长和品质。
例如,一些突变基因能增加植物抵抗病虫害和逆境的能力,可以减少对农药和化学肥料的使用;同时也可以增加一些具有抗氧化和保健作用的元素含量,使得植物更加营养。
3.伦理问题突变基因研究引发了一些伦理问题。
有些人担心,如果突变基因被用于基因编辑,那么改变基因池可能会引起基因的混乱。
我们需要更多的讨论来决定到底哪些应用是安全且有益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
中国人群血液肿瘤患者IDH1、IDH2、DNMT3A 基因突变发现及其机理研究与应用
一、项目基本情况
提名单位: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主要完成人:曾云,张登峰,杨金荣,于明,邹阳,向国强,王燕梅
完成单位: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
研究所、昆明医科大学
项目所属学科:医疗卫生
任务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云南省科技厅
学科分类名称:血液病学代码:320.2430.
所属国民经济行业:卫生和社会工作
计划名称和编号: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血液肿瘤患者IDH1基因的突变及其致病机理研究》(81060046)
2.云南省科技厅-昆明医科大学应用基础研究联合专项项目《DNMT3A在IDH1致急性髓系白血病基因组高甲基化中的作用》(2014FB027)
项目研究起止时间:2011年至 2017年
成果最早应用时间:2013年
推广应用单位:全国省内外十三所医疗单位
二、项目简介
血液肿瘤在病因学、病理学以及临床表现上都存在差异,是一大类异质性疾病,这为患者临床确诊和对症治疗带来许多难题。
血液肿瘤的发病机制是复杂的,其中遗传因素对血液肿瘤的发病起着重要的作用。
该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共35万元科研经费支持下,通过在中国西南群体中完成“中国人群血液肿瘤患者IDH1、IDH2、DNMT3A基因突变发现及其机理研究与应用”的系列工作,发现IDH1、IDH2、DNMT3A基因突变主要发生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尤其是复发难治AML患者,其他恶性血液病中罕见突变;在机理研究中发现IDH1参与的传统通路HIF-1α信号和细胞内ROS可能没有参与IDH1 突变致血液肿瘤的过程,而DNMT3A可能参与介导IDH1/2突变所致的基因组高甲基化。
同时,该项目研究中取得了国际领先的“四个科学发现”,为这一类血液肿瘤患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该研究在国际上率先发现如下:
1.IDH1 p.I99M 与 IDH2 p.R140Q 突变同时出现在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转化而来的AML患者中,且该患者预后极差。
2.国际首次在NK/T淋巴瘤(鼻型)和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异型)患者中检测到IDH1基因突变p.R132G、p.R132H,两例患者预后极差,提示IDH1的基因突变可能参与了部分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病人的发病,可能是其预后不良的一个指标。
该研究发现为这类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和方向。
3.在复发难治的Ph+的B-ALL患者中可检测到DNMT3A基因突变,且该患者预后极差。
为这类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为可能的药物开发提供了新的靶点。
4.DNMT3A参与介导IDH1/2突变所致的基因组高甲基化。
该研究将两种重要的血液肿瘤致病基因在功能上进行了关联,为下一步开
展基于药物基因组学的个体化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该研究成果在省内外十余所医疗单位广泛应用,成果应用临床以来,大大提高了伴有IDH1、IHD2、DNMT3A基因突变的恶性血液肿瘤患者尤其是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治疗疗效,提高其缓解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该项目团队在国际范围内率先在血液肿瘤中发现IDH1、IDH2基因突变,经Goolge检索显示代表性论文(Zou et al.2010.BBRC)迄今已被引用44次,是领域相关基础研究的重要论文。
该项目共发表相关核心文章共14篇,其中SCI论文3篇,累积影响因子为6.891,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论文7篇,科技核心期刊2篇。
研究执行过程中,共培养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12名,已毕业12人,有2人晋升职称,获得省级临床重点学科1个。
三、候选人及候选单位对项目的贡献情况(推广应用情况)
(一)候选人对项目的贡献情况(推广应用情况)
(二)候选单位对项目的贡献情况(推广应用情况)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项目申报、项目的组织实施进程中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实验平台及文献检索通,并在科研经费的拨款和使用中严格监管和指导,确保了项目的顺利高效完成。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昆明医科大学协助项目申报、项目的组织实施,同时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实验平台,协助督促及时工作总结及论文发表。
候选单位人才储备充足,学科间相互合作交融,注重血液肿瘤基因遗传因素的异质性理论、技术创新及临床工作中发现和衍生的基础研究,保证了由基础研究理论突破并转化到临床使用再进行临床推广,不断探寻血液肿瘤患者基因突变的突破点,扩大项目的收益范围及对象。
四、获得知识产权情况
该项目共发表相关核心文章共14篇,其中SCI论文3篇,累积影响因子为6.891,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论文7篇,科技核心期刊2篇。
研究执行过程中,共培养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12名,已毕业12人,有2人晋升职称,获得省级临床重点学科1个。
代表性论文:
1.Yang Zou,Yun Zeng,Deng-Feng Zhang, Shan-Hua Zou, Yun-Feng
Cheng*, Yong-Gang Yao*. IDH1 and IDH2 mutations are
frequent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acute myeloid leukemia but rare in other types of hematological disorders.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10, 402(2):378-
383.(IF:2.595)
2.Mei-Sheng Xiao,Deng-Feng Zhang,Yun Zeng, Yun-promoter
region of the CASP8 gene are not associated with non-
Hodgkin's lymphoma in Chinese patients.Annals of
Hematology,2011,90(10):1137-1144.(IF:2.615)
3.Yun-long Li, Deng-Feng Zheng,Shi-Wen Zhang, Yun
Zeng*,Yong-Gang Yao*.Screening for mutation R882 in the
DNMT3A gene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diseas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matology,2012,
96(2):229-233.(IF:1.681)
4.李灿美,杨凌,曾云.DNA高甲基化与肿瘤的研究进展[J].云南医
药,2011,32(05):557-560.
5.贺振新,杨凌,刘琳,杨昭庆,何勤,曾云.多发性骨髓瘤中细胞因子
信号转导抑制因子1(SOCS1)基因异常甲基化的研究[J].昆明医科
大学学报,2013,34(03):58-62.
6.向国强,曾云*.急性髓系白血病基因突变研究进展[J].临床血液学
杂志,2013,26(11):808-812.
7.王燕梅,曾云*,于明.急性髓系白血病中异柠檬酸脱氢酶基因突变
研究进展[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4,27(06):1000-1008.
8.陈煜娟,曾云*,于明.急性髓系白血病中DNMT3A基因突变的研究进
展[J].重庆医学杂志,2014,(24):3250-3253.
9.杨金荣,曾云*,于明.急性髓系白血病FLT3基因突变研究进展[J].
重庆医学杂志, 2016, 45(8): 1104-1107.
10.阮经艳,曾云*,狄勇.IDH1/2突变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基因组高甲
基化的研究进展[J]. 重庆医学杂志,2017,46(11):1552-1555.
11.杨金荣,陈煜娟,王燕梅,曾云*,于明.DNMT3A基因突变在AML中检
测及临床意义分析[J].重庆医学杂志,2018,45(S):403-406. 12.李芬,曾云*,谢瑜.sCD30与CA125的检测在非霍奇金淋巴瘤诊断
中的临床意义[J].重庆医学杂志,2018,47(S):61-64.
13.刘坤梅,申政磊,曾云*.白血病与血管生成拟态[J].重庆医学杂
志,2018,47(11):4177-4183.
14.钱丽,曾云*.慢性髓性白血病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J].重庆
医学杂志,2018,47(7):2608-2613.
五、项目曾获科技奖励情况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