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甘肃省通渭县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全国县级联考】甘肃省通渭县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甘肃省通渭县2017-2018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统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人也和现代人一样,对居住环境和生存环境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我们先从他们选择住宅建筑上来看,就知道他们对环境卫生的重视了。
《释名》说:“宅,择也。
择吉处而营之也。
”《博物志》上也说:“居无近绝溪、群冢、狐蛊之所,近此则死气阴匿之处也。
”古人在建造房屋以前,都要看看周围的环境有没有被污染,符不符合卫生条件。
其次,古人对水源非常重视,自古中国就有句老话,叫“千里不唾井”。
《周易》上说,为了防止地下污物渗入井内,就用瓦甓修井,叫做“井甃”;《说文解字》上说,为了防止地面污物流入井内,人们便在井口安装木阑,叫做“井榦”。
不仅如此,古人食用的井水中还不能有淤泥,《周易》卦象辞中就有这样一句话:“井泥不食,旧井无禽。
”王弼注云:“井泥而不可食,则是久井不见渫治者也。
久井不见渫治,禽所不向,而况人乎?一时所共弃舍也。
”所以井要一年一淘洗,一年一清理。
《后汉书》中则有夏至日“浚井改水”的记载,也说明了古人对水源要求严格。
对影响人类健康、传染疾病的老鼠和苍蝇、蚊子、虱子等害虫,古人也是不遗余力地设法消除之。
《诗经·豳风·七月》里已有“穹窒熏鼠”的记载,说明早在几千年前,人们就知道在房子里有老鼠窟窿的地方要用土塞住,如果老鼠藏匿在里面,就要用火把它熏出。
《韩诗外传》记载,晏子对齐景公说:“社鼠出窃于外,入托于社。
灌之恐坏墙,熏之恐烧木。
”这又说明古人消灭老鼠的方法,除了用火熏,还会用水灌。
至于苍蝇、蚊子和虱子,古人也是用烟熏、用灰呛。
虽然那时候还没有石灰,但人们已经知道用蜃灰涂墙、洒地,蜃灰与现在的石灰在消毒和杀虫方面,作用相同。
《周礼》记载:“掌除墙屋。
以蜃灰攻之,以灰洒毒之。
”郑注:“除墙屋者,除虫豸藏逃其中者。
蜃,大蛤也。
捣其炭以坋之,则走;淳之以洒之,则死。
”北宋刘延世的《孙公谈圃》中,详细记录了用艾熏蚊子的方法,“泰州西溪多蚊,使者行按左右,以艾熏之”。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检测高一语文2018.2注意事项:1. 本试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
移情和感受不同。
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
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
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
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
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
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情感与类似联想。
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
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
他认为,审美移情起源于人的类似联想。
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
这就是说,审美的人都是有同情心,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
这种同情,不但及于他人,也及于其他生物及无生物。
审美移情的功能是人的情感的自由解放。
尽管移情不一定伴随美感,但美感则必定伴随移情。
因为审美移情能给人以充分的自由。
(审核版)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第84套)

甘肃省兰州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阅读题,共48分)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下一代触屏手机什么样?不管触屏手机多么方便,有一点你不能不承认:你手指下的东西,一支笔也罢,一片树叶也罢,摸起来全像玻璃。
因为目前的触屏技术,还无法赋予虚拟物体以真实的质地感。
人有5种感觉,但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目前充分实现的只有视觉和听觉,对触觉的模拟还处于初步阶段,味觉和嗅觉则还完全没有。
下一步我们将有望进入超级触屏的时代。
未来,虚拟事物将更加逼真地呈现在你的面前,对它们的操作几乎可以跟操作真实物体相媲美。
在指尖这么小的方寸之地,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点呢?唯有借助触幻觉。
有一种触幻觉叫电振动,这一现象是在1953年偶然发现的。
一天,美国化学家爱德华·马林克罗德特接触了一个黄铜制的插座,他注意到,当灯亮时,其表面给人的感觉好像要粗糙些。
通过进一步的实验,他发现正是微弱的交流电导致了这种幻觉。
我们知道,交流电以某种精确的频率振荡。
当你把手指放在通交流电的屏幕上,由于静电吸引,在你手指皮肤下面就有电荷堆积起来。
电荷的数量将随着交流电一起振荡,所以在你手指和屏幕之间的静电吸引力也随着时间变化。
当手指在屏幕上移动时,这个静电力将吸住你手指的皮肤,阻碍它移动:由于静电力是周期性变化的,这将诱导你手指上的皮肤也发生周期性振动。
这种轻微的振动将会被手指上的触觉感受器探测到。
由于这类皮肤的振动本质上跟手指划过像木头、砂纸等毛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所以大脑就把它解释成了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物体。
2010年,美国一位工程师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了一款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可以安装在自动取款机、手机上。
测试表明,一般来说,高频电流比起低频电流会让屏幕摸起来更光滑些。
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10分)1 .填空题(6分,每空1分)(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英俊沉下僚。
(左思《咏史》)(2)兼葭萋萋, ____________ 。
所谓伊人,_______________ 。
(《诗经• ______ 》)(3)东晋陶渊明是一位精神上超脱世俗利害,淡然自足的诗人,在《饮酒》中他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诗句,表达自己身居世间而对争名逐利的官场冷漠和疏离,获得了宁静的生活。
2 •按要求选择。
(4分)(1)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作为一条商业通道,“丝绸之路”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商业贸易上,可实际上,它的历史作用却远远超出经济交流的。
而今天,“丝绸之路”所经地带又重新成了的所在。
A.界限举世瞩目 B . 界限举足轻重C.范畴举足轻重D.范畴举世瞩目(2)下面两副有关春节和端午节的对联,正确的是() (2分)A. 春节:江边柳线迎春绿;门上桃符耀眼红。
端午节:青艾驱瘴千家乐;碧波竞渡十里欢。
B. 春节:门上桃符耀眼红;江边柳线迎春绿。
端午节:碧波竞渡十里欢;青艾驱瘴千家乐。
C. 春节:碧波竞渡十里欢;青艾驱瘴千家乐。
端午节:门上桃符耀眼红;江边柳线迎春绿。
D. 春节:青艾驱瘴千家乐;碧波竞渡十里欢。
端午节:江边柳线迎春绿;门上桃符耀眼红。
二、阅读理解(70分)(一)阅读下文,回答3-7题。
(15分)(1)在国外时看到,人们对时事做出价值评判时,总是从两个独立的方面来进行:一个方面是国家或者社会的尊严,这像是时事的经线;另一个方面是个人的尊严,这像是时事的纬线。
回到国内,一条纬线就像是没有,连尊严这个字眼也感到陌生了。
提到尊严,英文是" dig nity ",这个词不仅有尊严之义,还有体面、身份的意思。
甘肃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期末考试卷高一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42分)一、基础题。
(33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潜.蛟(qiān)漫溯.(shuò)菲.(fěi)薄平平仄仄.(zé)B 叱咤.(zhà)角.(jué)逐解剖.(pōu)淇水汤汤..(shāng)C 看.(kàn)护百舸.(gě)攒.(cuán)射周公吐哺.(bū)D 长蒿.(gāo)尸骸.(hái)青苔.(tāi)安步当.(dàng)车2. 下列各组词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丰姿朗照弥望没精打彩B.风致点缀和谐死生契阔C.公寓狼藉冶游流殇曲水D.安顿长青藤漫灭横朔赋诗3.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森林火灾与江河洪水一样,并非全无好处,甚至可以说是大自然的一种自我,可以生态。
火灾过后,可能会有新的产生,大火生成的黑土极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A.调理再造生物 B.调理再生物种C.调节再造物种 D.调节再生生物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最近,顾军在媒体上频频曝光,同时,他在商界的地位也与日俱增....。
B.十多年来,刘德华、张学友、郭富城、黎明在香港歌坛上鼎足而立....。
C.在毕业十周年的聚会中,大家谈起从前的那些趣事,笑得不可开交....。
D.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上,演员们施展出浑身解数....来回报观众的热情。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由于部分企业产权不清,管理体系不健全,使企业缺乏创新的动力和想赢得竞争力,以致难以适应当前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B.冯小刚执导的《唐山大地震》在短短几周时间就取得了5个亿的票房收入,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讲述了一个修复被撕裂的亲情的感人故事所致。
C. 最近有关“北京地铁 2元时代或将终结”的讨论,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实际上,大家可能忘了,从分段票价到一律2元,北京地铁票价已经历过多次调整。
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7——2018学年普通高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颇具人文情怀的儒家文化以“人”为中心,是儒家文化的特点;因为儒家文化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居于主导地位,所以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可以这样说,儒家文化不是西方的人道主义,却有非常深厚的人道关怀思想;不是西方的人文主义,却有非常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的人文气质或人文情怀。
儒家文化的人文情怀重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肯定人的地位,彰显人的价值。
儒家认为,人是万物中的一员,但又不是与万物平起平坐的一员,而是高于和优于万物的特殊存在。
«孝经»引述孔子的话说:“天地之性人为贵。
”荀子说:“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这些论述表达的一个共同的意思是人“为万物之灵”,集天地之精华,五行之秀气。
人的存在有如此之高的地位和价值,那么他的生命就应该被尊重。
正是在这样的思路下,中国传统哲学是“人学”,具有浓郁的人文气质。
重视人伦关系,倡导人伦义务。
儒家文化非常重视人的社会关系网络———人伦关系。
儒家认为,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落入到一张已经织好的人伦网络当中。
没有人伦网络,人是空洞的,甚至是不存在的。
所以,儒家讲“五伦”: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
不但有这五种关系,而且对应每种人伦关系,还规定了相应的人伦义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儒家认为这些关系是基本的社会关系,不可更改,不容置疑,甚至有些是与生俱来的、无可选择的“天伦”。
推崇人的主体性,强调独立人格。
每个人都有其独立意志、独立人格。
这是儒家思想中最值得注意的一点。
从中国哲学传统上看,儒家文化特别强调主体内在道德意志自律、道德践行上的主体性。
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一切道德的行为都是出自内心的自然要求,强调个人的正心诚意、修齐治平,乃至杀身成仁。
甘肃省 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1.(1)寄蜉蝣于天地,______。
《赤壁赋》(2)______,齐彭殇为妄作。
《兰亭集序》(3)羁鸟恋旧林,______。
《归园田居•其一》(4)同心而离居,______。
《涉江采芙蓉》(5)久在樊笼里,______。
《归园田居•其一》(6)昔我往矣,______。
______,______。
《诗经•采薇》二、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9.0分)2.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 许多农民巧妙地将服装厂剪裁后废弃的“下脚料”做成帘子,当作蔬菜大棚的“棉被”,这真是一念之差,变废为宝。
B. 王大伯十分喜爱小动物,只要见到流浪的小猫小狗,他都要想办法把它们喂饱,有的人对此感到不解,他却乐此不疲。
C. 文艺演出现场,身着盛装的表演者光着脚、微笑着,一边跳着傣族舞,一边向人们泼水致意,在场群众纷纷拍手称快。
D. 厂长动情地说:“为了扭转目前的不利局面,我们将采用一种新的对策,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功败垂成....,在此一举!”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能否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赢得更多的主动,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格局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我们党面临的国际局势变动的新考验。
B. 收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大部分史学家主要精力就用在这方面。
C. 排球是一个集体项目,与其他运动是不一样的,教练员需要不断摸索,中国队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找到理想的配合。
D. 国家广电总局和信息产业部联合发布了《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这一规定旨在加强行业准入门槛,将网上五花八门的视频节目纳入更加严格的监管。
4.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是希望②失去了希望,生命就会枯萎③黄金象征着财富④它是生命的源泉、阳光⑤但却不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⑥人类一切可以没有⑦惟独不能失去希望。
A. ①②③④⑤⑥⑦B. ①②④⑥⑦③⑤C. ③⑤①④⑥⑦②D. ③⑤①②④⑥⑦三、语言表达(本大题共3小题,共9.0分)5.下面是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到某公司面试时的自我介绍片段,有四处表达不够妥当,请指出并改正。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卷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在答题卡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大自然中,悦耳动听的鸟鸣声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愉悦。
每一类鸟的鸣声都不尽相同。
乌鸦呱呱叫,山雀的鸣声如嘹亮的哨响,隐夜鸫的叫声则似长笛声般悠扬。
那么在复杂的背景噪声下,如何识别鸟鸣声?是否存在可以识别每一类鸟鸣的应用程序?针对上述问题,英国牛津大学的蒂莫·帕帕多普洛斯和他的同事,提出了一种能够识别各类鸟叫声的鸟鸣识别算法。
一般情况下,自然资源保护论者需要通过定期的徒步旅行或者直升机旅行的方式,对生存在特定区域内的鸟类数目进行统计和总结。
然而,如果通过音频录制鸟鸣,再将音频转化为物种计数,采用此方法代替旅行统计方式,将使得鸟类追踪的研究变得轻而易举,为研究鸟类种群数目是否下降或者鸟类的迁徙模式是否改变等,带来很大便利。
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的丹·斯托博士称:“鸟鸣极其复杂,这些最简单的声音通常难以分辨,因为它们听起来如此相似。
”毕竟我们无法听清远处的,特别是在嘈杂环境中的鸟叫声。
牛津大学的研究团队在亚洲和欧洲共收录了15种不同鸟类的鸣叫声,包括新疆歌鸲、大山雀、画眉等。
他们收录的鸟鸣声中混杂了不同的音频环境,如市区公园中较为平缓的背景噪声或者露天市场中密集人群的喧嚣声。
如此多样化的混合声音,用于机器学习算法的训练过程,通过训练后的机器来选择包含鸟鸣声的音频段。
尽管鸟鸣声与部分噪声频率相近,影响算法的准确性,但这些学习算法仍能成功地从噪声中区分出鸟鸣声。
目前国内福州大学的研究团队,对于低信噪比鸟鸣识别的算法是将声音信号转化为图像,对图像进行处理得到一串被称作特征值的数字,并用这串数字代替声音进行识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甘肃省通渭县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测试范围:人教必修1+必修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人也和现代人一样,对居住环境和生存环境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我们先从他们选择住宅建筑上来看,就知道他们对环境卫生的重视了。
《释名》说:“宅,择也。
择吉处而营之也。
”《博物志》上也说:“居无近绝溪、群冢、狐蛊之所,近此则死气阴匿之处也。
”古人在建造房屋以前,都要看看周围的环境有没有被污染,符不符合卫生条件。
其次,古人对水源非常重视,自古中国就有句老话,叫“千里不唾井”。
《周易》上说,为了防止地下污物渗入井内,就用瓦甓修井,叫做“井甃”;《说文解字》上说,为了防止地面污物流入井内,人们便在井口安装木阑,叫做“井榦”。
不仅如此,古人食用的井水中还不能有淤泥,《周易》卦象辞中就有这样一句话:“井泥不食,旧井无禽。
”王弼注云:“井泥而不可食,则是久井不见渫治者也。
久井不见渫治,禽所不向,而况人乎?一时所共弃舍也。
”所以井要一年一淘洗,一年一清理。
《后汉书》中则有夏至日“浚井改水”的记载,也说明了古人对水源要求严格。
对影响人类健康、传染疾病的老鼠和苍蝇、蚊子、虱子等害虫,古人也是不遗余力地设法消除之。
《诗经〃豳风〃七月》里已有“穹窒熏鼠”的记载,说明早在几千年前,人们就知道在房子里有老鼠窟窿的地方要用土塞住,如果老鼠藏匿在里面,就要用火把它熏出。
《韩诗外传》记载,晏子对齐景公说:“社鼠出窃于外,入托于社。
灌之恐坏墙,熏之恐烧木。
”这又说明古人消灭老鼠的方法,除了用火熏,还会用水灌。
至于苍蝇、蚊子和虱子,古人也是用烟熏、用灰呛。
虽然那时候还没有石灰,但人们已经知道用蜃灰涂墙、洒地,蜃灰与现在的石灰在消毒和杀虫方面,作用相同。
《周礼》记载:“掌除墙屋。
以蜃灰攻之,以灰洒毒之。
”郑注:“除墙屋者,除虫豸藏逃其中者。
蜃,大蛤也。
捣其炭以坋之,则走;淳之以洒之,则死。
”北宋刘延世的《孙公谈圃》中,详细记录了用艾熏蚊子的方法,“泰州西溪多蚊,使者行按左右,以艾熏之”。
厕所也是环境卫生的大事,人要吃喝,也要拉撒,所以古人对厕所的清洁和卫生,非常重视。
《说文解字》曰:“厕,清也。
”《释名》:“厕或曰圊,言至秽之处,宜常修治使洁清也。
”古人在看人家房子的时候,看客厅、看卧室还要看卫生间,因为厕所的干净与否,是检验房屋质量的标准之一。
《庄子〃庚桑楚》:“观室者周于寝庙,又适其偃焉。
”注云:“偃,谓屏厕。
”也就是厕所。
不仅如此,古代对公共厕所也非常讲究,对厕所的位臵要求挺严。
《墨子》云:“于道之外为屏,三十步而为之圜,高丈。
为民圂,垣高十二尺以上。
”此外,古人还严禁在道路上乱倒垃圾,违者严惩不贷,绝不会姑息迁就。
《汉书〃五行志》:“秦连相坐之法,弃灰于道者黥。
”颜师古注引孟康说:“商鞅为政,以弃灰于道必渫人,渫人必斗。
故设黥刑以绝其源。
”到了汉代,为了防止道路上尘土扬起,有损人体健康,要求路旁老百姓以水洒道。
道路两旁没有住户的,由政府的洒水车进行洒水。
《后汉书〃张让传》就有这样的记载:“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
”这也是我国最早的洒水车。
(原文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根据《释名》和《博物志》的记载,古人对居住环境和生存环境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他们在建造房屋以前,也要考察周围的环境是否合适。
B.古人对水源非常重视,因此对提供饮水的水井经常淘洗清理,防止出现“井泥”等污染水源。
C.古人用蜃壳捣成的灰来给房屋内部消毒,以便驱赶清除藏在屋内的虫豸,与我们现在用石灰消毒杀虫作用相同。
D.几千年前,古人就用土塞、火熏、水灌的方法来防治老鼠,不过火熏、水灌的方法也有弊端,不但不能很好地祛除鼠患还可能会烧毁梁木,浸塌墙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老鼠、苍蝇、蚊子、虱子等从古至今都是影响人类身体健康、传染疾病的害虫,人类与它们的斗争始终没有停止过。
B.《后汉书》有夏至日“浚井改水”的记载,是说古人采用清理疏浚水井或是改换水井的方式,以保证居民用水的安全。
C.《庄子·庚桑楚》云“观室者周于寝庙,又适其偃焉”,是说游观王室的人周旋于整个宗庙,同时又要参观其厕所。
可见古人把厕所作为检验房屋质量的重要标准。
D.古人严厉禁止在道路上乱倒垃圾,汉代时,还要在道路上洒水以防止尘土飞扬损害人体健康,也由此出现了我国最早的洒水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类的居住环境和生存环境决定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必须认真对待并重视。
B.古人净化环境的方法很多,例如用火熏、水灌来防鼠,用艾草来熏蚊子,用蜃灰来消毒杀虫,这些方法至今我们还有所借鉴。
C.秦时商鞅用黥刑惩治道路上乱倒垃圾的行为,因此秦代绝不会出现乱倒垃圾的行为。
D.古代对公共厕所非常讲究,对建修公共厕所的位置和尺寸都有严格规定,根据《墨子》记载,公共厕所的墙高必须在十二尺以上。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村庄的脊梁李光彪依我看,每一个村庄都有骨有肉,有自己的脊梁。
我从小出生在云南楚雄千里彝山的脊背上,村庄的脊梁如母亲温暖的背,用彝家刺绣的花裹被背着我长大。
故乡的村庄以一条三四百米长、近千级的石梯为轴,如一只巨人的手,把古老的村庄举在半山腰。
凸凹不平的石阶如祖先的脊梁,背负着山村厚重的历史,岁月的沧桑。
村庄躺在山坡上,说大不算大,说小也不小,几百年的繁衍生息至今,也只有稀稀疏疏五十多户人家。
分布在石梯左右的房屋和院落,就像村庄发达的肌肉。
从早到晚,春夏秋冬,石梯静静地地承载着村庄的早晨与黄昏,承载着村庄的快乐与忧伤。
在我枯萎的记忆里,那架从村脚延伸向村头的石梯,是村庄的主轴,是村里人茶余饭后的乡村文化演展舞台。
每天晚饭后,村里的人不论男女老少,都会不约而同陆陆续续来到石梯上,找块合适的石板坐下,三五成群凑在一起,吹牛聊天,谈古论今。
天南海北,家长里短,家事村事,好事坏事,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很多花边新闻,都会在石梯上联播,在石梯上群发。
谁买了一套新衣服、一双新胶鞋,谁家娶了新媳妇,谁家添人增口,都会在石梯上一一登台亮相。
人闲手不闲的村里人,有缝针线拿鞋帮的;有吸水烟筒抽烟、砸烟锅吃草烟的;有吹竹箫、弹三弦、唱调子对山歌的。
不论是谁,不分才艺高低,那些无师自通的民歌手,都会在石梯上层出不穷,比拼展演。
父亲是个二胡手,经常在石梯上边拉二胡边唱放羊调、爬山调、过门调……悠扬的二胡声响彻石梯,萦绕在山村的上空。
石梯是验证乡村人品德的试金石。
谁家丢了一只鸡、几个鸡蛋,瓜菜水果被人偷摘了,就会有人在石梯上拉开嗓门,高音喇叭似的指桑骂槐,骂那些手脚不干净的人。
这一招还真管用,骂过之后,知情的人就会悄悄提供线索,做了亏心事的人,也会猛然醒悟,转过弯悄悄物归原主,慢慢变得干净起来,和和睦睦相处。
也有些人家,有时会端着腌菜、葵花瓜子等零食,一一散发给来石梯上玩耍凑热闹的人吃。
见者有份,哪怕是一块粑粑,一根甘蔗,只要能进嘴的东西,寄生在石梯上的人,都可以尝到人情味。
石梯是透明开放的。
有些哺乳期的妇女,拉起衣服,就敞胸露乳当众给自己的婴儿喂奶。
有些婴儿,从小生下地娘就缺奶水,经常抱着嗷嗷待哺的婴儿,向奶水充足的妇女讨几口奶吃。
那架石梯如村庄硕大的乳房,大公无私地喂养着村庄的每一个人。
石梯是村庄的主动脉。
从早到晚都有人从它的脊梁上走过,听到脚步声、咳嗽声、说话声,远远的石梯也就能猜出是谁来了。
出工收工、上山砍柴、下田干活,牛羊出圈、放牧归村,谁早谁迟,谁勤劳、谁懒惰,一切的一切,夜以继日守候着村庄的石梯,都历历在目,铭记在心。
石梯从不嫌贫爱富。
在石梯的眼里,没有贫富之分,不管你是穿皮鞋、布鞋、胶鞋、凉鞋,还是赤脚从石梯上走过,石梯总是那样默默无语。
来的都是客,不管是谁,你看上石梯的哪一块石头,屁股一坐,就是最好的板凳。
石梯从不喜新厌旧,不管你离家多少年,不管你多长时间没来,天长日久迎接着一茬茬降临人间的孩子、娶进门的媳妇,送走一茬茬命归黄泉的老人。
岁月沉浮,一代又一代,村庄的人去的去,来的来,石梯总是依旧躺在那里,毫无怨言地在风雨中、在朝朝暮暮中静静地等着你。
村庄在老去,我也在长大。
如今的村庄,很多人家都建盖了单家独院的新房子,那一条条如石梯血管和肠道的村间道路,也不断变宽,打成了光滑的水泥地板,连接到各家各户。
村中那架曾经热闹非凡的石梯,也逐渐门可罗雀。
偶尔有人走过,几声稀疏的脚步,几乎再也看不见昔日全村人坐在石梯上聊天吹牛、谈笑风生的情景。
我一屁股坐在当年那块下棋的石板上,牛角棋、豆腐棋盘的线纹还清晰可见。
我等了很久,想等一个村里人下棋,一直没有人来,只有一条狗伸长脖子向我汪汪狂吠。
(有删改)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每一个村庄都有骨有肉,有自己的脊梁”开头,既高度凝练地概括了作品的主旨,奠定了沉郁的基调,又自然引出下文对作者故乡的深情追忆。
B.文章第5段写到村里人在石梯上吹牛聊天、谈古论今、纳鞋抽烟、吹拉弹唱等生活情景,表现了乡村生活的富足和民风的淳朴。
C.做了亏心事的人,面对石阶会猛然醒悟;家有零食的人,会在石梯上散发给玩耍的人吃。
乡下人人性的丑陋与崇高由此彰显无遗。
D.本文以石梯为线索,融记叙、描写、抒情于一体,描写故乡事,抒发故乡情,语言朴实而贴切,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5.“村庄的脊梁”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村庄的脊梁?(5分)6.文章结尾一段有何丰富的含义和情感?请结合文本具体阐释。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
绿色包装是形成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其中一个重要内容。
近年来,随着绿色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描金彩绘、绢丝锦带、红木雕镂等产品过度包装现象得到一定遏制。
然而,每逢节日过度包装总会“露头”,“锦衣加身”的月饼也会出现在市面上。
过度包装与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背道而驰。
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垃圾中三分之一是过度包装,尤其是逢年过节,粽子、月饼等更是被包装“绑架”,包装成本可达商品本身价值的数十倍,纸张、木材、丝绸、金属等被大量消耗,令环境、资源不堪重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