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凝结》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凝结》教学实录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凝结》教学实录

凝结教学目标:1.能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小水珠的成因。

2.在探究过程中愿意合作与交流。

3.认识凝结现象;知道水蒸气变成水珠的原因。

教学重点: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教学难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材料:玻璃片(3片)、热水、保温杯、玻璃杯(3个)、小镜子、酒精灯、夹子教师演示实验材料:玻璃杯4个、热水、玻璃片4片、冷水一、激趣导入,提出问题:师:同学们,在寒冷的冬天,为了暖和双手,我们经常做这样的动作(出示图片)观察一下,我们哈气时有什么现象出现?生:嘴里有白气冒出。

师:夏天我们哈气时有白气冒出吗?生:夏天好像没有。

师:针对这种现象,你有什么问题?生:为什么冬天哈气会冒白气,而夏天却没有?生:这些白气是什么?生:这些白气是怎么产生的?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说明大家都是爱动脑筋的同学,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二、结合实际,猜想假设(一)探究白气是什么。

1.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师:请大家对着准备好的小镜子哈气,观察一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生:有小水珠出现。

生:有一层小水珠。

师:这些小水珠什么变成的?生:是嘴里的水蒸气变成的。

生:是嘴里哈出的气变成的。

师:我们呼出的热气中含有水蒸气,水蒸气遇到玻璃片变成了水珠。

(板书:水蒸气→水)师:我们在什么季节更容易看到刚才的现象?生:冬季师:为什么在冬季更容易看到?生:冬季的气温比较低,镜片的温度也比较低。

师:那说明水蒸气在什么情况下更容易变成水(板书:遇冷+?)生:遇到冷的物体三、制定方案,动手验证。

师: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怎样才能证明水蒸气是遇到热的物体还是遇到冷的物体能变成水呢?请小组讨论制定方案。

汇报实验方案师:我们在刚才的实验中知道在烧杯中倒入热水,可以制造出水蒸气。

想要知道水蒸气是遇到冷的还是热的物体更容易变成水,应该如何证明?生:选用不同温度的玻璃片师:也就是说我们要做的是一个对比实验,对比实验要保证的是只有一个条件不相同,就是玻璃片的温度,那么其余条件呢?生:要相同师:哪些条件要相同?生:相同的玻璃杯、同样多的水、水的温度相同,同时盖上玻璃片师:怎样找到热的玻璃片?生:给玻璃片加热师:这个主意不错!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我们的方案:(投影出示)师:我们的方案是这样吗?做这个实验时我们要注意什么呢?(怎样给玻璃片加热,加热时要注意什么?)(投影出示)学生分组合作实验3.交流现象,得出结论。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凝结》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凝结》教学设计

凝结一、教学目的要求1、认识凝结,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2、能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小水珠的成因,巩固对比实验的方法。

3、渗透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自然观。

4、愿意合作与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难点:设计对比实验。

三、课前准备分组实验器材:相同烧杯2个、金属盘2个、热水、酒精灯、试管夹、火柴。

演示材料:相同烧杯2只,金属盘2个,热水学生:镜子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一起探究了蒸发、沸腾现象,那谁知道什么是蒸发现象?(生答)哪些地方有蒸发现象?(生答)水在蒸发过程中会怎样?(生答)师:说的很好,请坐。

简单一句话,江河湖海,山川大地,动植物身体,只要有水的地方,就存在蒸发现象。

自然界的水日夜不停地吸收周围的热量,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因此空气中存在着大量的水蒸气。

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探究大自然中另外一种很有趣的现象,板书:凝结。

下面,请同学们看老师做一个小实验,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边演示边交流:看,这里有个烧杯,倒入一些热水,再盖上一个金属片。

过一会儿,我们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在等待实验结果的这段时间里,老师想请大家玩一个小游戏——对着镜子哈气。

哎,在玩的过程中,同学们一定要仔细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开始!好,谁有发现了?生汇报现象。

二、学习新课1、提出问题师:那针对这种现象,你有什么疑问吗?生:镜子上的水珠是怎样产生的呢?师:来,谁来大胆的猜一猜?(若没有学生回答,鼓励:俗话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相信自己,大胆的试一试。

)学生猜想后交流自己的猜想。

师:嗯,真不错,同学们都有自己大胆的猜想。

那我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下面看老师刚才做的小实验。

出示金属盘让学生说出现象。

教师:那这些水珠是怎样“跑”到金属片上去的?学生讨论。

启发他们推想:杯内的水变成水蒸气飞散到金属片上去。

师小结:金属片的小水珠是由杯内的水蒸气变成的。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及教案(全册)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及教案(全册)

全册教材分析本册教科书以主题研究的形式编排了《地球和地表的变化》、《声音的秘密》、《秋冬星空》、《生活中的材料》、《水循环》、《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

本教材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以地球内外的不断运动变化、声音的秘密、神秘的秋冬星空、生活中离不开的各种材料、水循环等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重点落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各单元均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切入到基础性的、规范的科学探究活动之中。

《地球和地表的变化》单元,以学生对地球表面的认识以及对火山、地震现象的了解为主要内容,以“解暗箱”为主要探究方式,引导学生经历由表象推测事物内部变化规律的科学探究方法;《声音的秘密》单元,学生熟悉的声音为探究主题,在内容设置上突出“做”科学的特点,强调体验式、发现式的科学探究方法;《秋冬星空》将星空作为学生长期观察探究的目标,让学生重点研究秋冬星空的显著特征,侧重于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观察结果,对星空的变化进行预测。

《生活中的材料》以学生熟知的“常见材料”为研究目标,培养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自行选择问题”、“自行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科学研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并让学生在对“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体验试验方法的合理性、实验过程的严谨性、实验材料的多样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水循环》单元从学生熟悉的蒸发、沸腾等现象入手,引导学生探究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认识水在自然界循环变化的内在联系;《研究与实践》引导学生尝试自主运用已经掌握的科学探究方法和已有知识解决生活中具有简单联系的具体问题,通过各专题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问题,关注科技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撰写考察报告”的能力及认真细致、善于思考、善于动手实践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密切关系。

【教学实录】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凝结》教案

【教学实录】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凝结》教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凝结》课堂实录一、教学目标:1、认识凝结,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2、能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小水珠的成因,巩固对比实验的方法。

3、渗透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自然观。

4、愿意合作与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难点:设计对比实验。

三、教学过程:师:上课!生:喊课堂口号!师:通过同学们响亮的口号,我就知道今天咱班同学精气神儿十足,所以这节课我们从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游戏开始,你敢接受挑战么?生:敢师:一会儿这两排选一代表,代表红队,这两排选一代表代表蓝队,准备好了么?生:准备好了!师:比赛题目是:给你一块玻璃片,谁能借助你的身体,让玻璃片上出现水,时间是5秒钟。

***代表红队,***代表蓝队,我们再选一个你们最信服、最有威信的同学担任评委好吧?选评委(班长)师:其他同学一起喊加油给他们助威,声音越大越好!准备好了么?比赛开始!生:一个往热玻璃片上哈气,一个往冷玻璃片上哈气。

师:评委验证,谁的玻璃片上出现了水?我宣布*队取胜!掌声在哪里?生:(鼓掌)师:蓝队的同学不要气馁,你们的失败可能会为我们这节课的成功做出巨大贡献,一会儿大家说不定要感谢你们,红队成功制造出了水,是不是**有超能力,会施魔法啊?请位同学摸一摸两个玻璃片的温度有什么不一样?生摸玻璃片。

(一个冷,一个热)师:同样是往玻璃片上哈气,冷玻璃片上出现了水,热玻璃片上没有水,冷玻璃片上的水是哪里来的?(板书水)生: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板书水蒸气)师:水蒸气在什么情况下会变成水呢?(板书遇冷)(你敢大胆猜测,具有成为一名科学家的潜质)水蒸气真的遇冷才能变成液态水么?遇热就不可以变成水么?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就是设计对比实验:探究水蒸气变成液态水的原因。

同学们回顾一下,什么叫对比实验?生:回答师:这个对比实验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材料?把你们小组不认识的举起来,老师帮你解决。

考考你,这是什么?生:说出各种材料的名称。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凝结》教学案例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凝结》教学案例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凝结》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能设计对比试验探究小水珠的成因。

2、在探究过程中愿意合作与交流。

3、认识凝结现象;知道水蒸气变成小水珠的原因。

案例背景分析:“凝结”继“蒸发”、“沸腾”两课之后,指导学生认识水蒸气凝结成水的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在周围熟知的事物中隐藏着我们不熟知的变化,而且是有规律的,是能够被认识的,促使学生更多关注周围常见事物,养成善于观察、探索的科学态度。

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实验能力”和“归纳能力”的系列。

教科书首先给出了“潮湿环境中水管外壁的水珠”、“浴室内顶的水滴“、”热水锅盖内壁上的水珠”三幅图片使学生由生活中的凝结现象产生疑问:“物体表面的小水珠是怎么来的呢?”提出本课要探究的主要问题,并给出了材料准备指向:小镜子、火柴、玻璃、小瓷盘、酒精灯、烧杯等。

本课的探究活动由一个问题引出,即“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教材出现了三幅情境图:一是两个学生借助放大镜观察哈气后小镜子上产生的现象,激发学生产生疑问,并提出相应的假设;二是以图片和简单的文字展示了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方法;三是一幅学生讨论情境图,让学生进行表达与交流,分析探究结果,得出正确认识。

同时教科书以简练的文字给出了谁凝结现象的科学概念,旨在让学生形成科学的认识。

自由活动主要让学生进行表达与交流,教科书给出了导向性的语言“说说生活中的凝结现象”。

由于课堂教学中导入环节给学生展示了一些实例,接着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凝结现象。

因此我将自由活动改为让学生说一说凝结现象的成因。

学以致用,并体会到生活中的现象都是有有科学道理的。

拓展活动主要启发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描述:一、以生活中的现象引出探究学习的主题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生活中的凝结现象:浴室内顶的水滴、热水锅盖内壁上的水珠、草叶上的露珠等。

【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容易见到的凝结现象,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后面的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凝结》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凝结》教学设计

22、凝结教学目标:科学探究:能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小水珠的成因,巩固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自然观。

愿意合作与交流。

科学知识:认识凝结,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凝结,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难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具准备:镜子、放大镜、相同烧杯2个、玻璃片2个、热水、酒精灯、试管夹、火柴。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师:下面我们再来做个小游戏,游戏规则:用力向镜片上哈气,用放大镜仔细观察。

看看你有什么发现?生:镜片上也有小水珠。

师:(出示杯子)看,老师课前倒了一杯热水,杯盖上有什么?生:杯盖上有小水珠师:ppt镜片上、杯盖上都有小水珠。

看到这一现象,你有什么问题?生: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师: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价值。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环境下,通过观察思考后,提出:小水珠是怎么形成的?】二、猜想假设师: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四年级我们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一个干的塑料袋罩在一株植物上,过几天塑料袋上会有什么?生:塑料袋上有小水珠师:塑料袋上的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生:水蒸气变成的。

师:那镜片上、杯盖上的小水珠从哪里来的?生:也是水蒸气变成的。

师:看来,同学们都认为小水珠是由水蒸气变成的。

我把它记录下来。

板书:水蒸气水师:那请大家继续想一想,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能变成水?老师给点提示:你看,ppt镜片上、杯盖上、塑料袋上都有水,那就需要……生:遇到物体遇到什么样的物体呢?同样温度的热水,在什么季节看见的热气最多?生:冬季,温度冷。

那你认为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变成水?生:遇冷。

可能是遇到冷的物体能变成水。

板书:遇冷?【设计意图:首先启发学生水是由水蒸气变成的,然后,联系现象有根据的猜想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变成水的。

层层递进、步步深入。

】三、制定方案师:通过刚才的研究,大家一致认为: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时会变成水。

(整理)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凝结》的教学设计.

(整理)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凝结》的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凝结》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科学》物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水循环”第二十二课“凝结”,本课重点是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难点是设计对比实验。

是在学生学习“蒸发”、“沸腾”两课之后,指导学生认识水蒸气凝结成水的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在周围熟知的事物中隐藏着我们不熟知的变化,促使学生更多的关注周围常见的事物,养成善于观察、探索的科学态度。

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实验能力”、“归纳能力”的系列。

二、学情分析通过两年多的学习,五年级的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法,对科学的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

虽然学生生活中常见到凝结现象,但大多数同学没有深入的研究、思考过水珠的成因,对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比较陌生。

对比实验方法学生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思维还缺乏严谨性,知识的迁移水平也有较大差距,因此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尤其在实验细节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困难,还需要老师的指导。

三、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认识凝结,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2、科学探究(1)能通过对周围自然现象的观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设计对比试验研究小水珠的成因,巩固对比试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人于自然要和谐相处,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难点:设计对比实验。

五、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两块玻璃片、两个烧杯、温水、酒精度、试管夹、课件。

学生:相同烧杯2个、相同玻璃片2个、试管夹、温水、酒精灯、火柴、小镜子等。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好吗?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小镜子,对着小镜子哈气,看有什么现象发生?请同学们动脑想一想,怎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实验,汇报现象)(二)、学习新课1、提出问题:联系刚才哈气时看到的现象,你有什么问题?生:水珠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会有小水珠?……2、学生猜想()师:小水珠那里来的?生:可能是呼出的气中含有水蒸气,水蒸气遇到镜片变成了水珠。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凝结- 33页PPT文档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凝结- 33页PPT文档

拓展作业:
1.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继续搜集资 料,了解云的更多知识。
2.冬季汽车玻璃内壁上常结有小水珠, 影响司机叔叔的视线,想办法防止 它的出现。
谢谢Biblioteka 水蒸气 遇冷 水水蒸气遇冷变成液态水的现象 叫做凝结。
小挑战:动脑筋 想办法
普通防雾眼镜防雾不持久, 多次喷防雾剂后会使镜片模糊, 同时含有化学成分的防雾剂对眼 睛有一定的伤害。镜片起雾原因 有两种:一是镜片内较热的气体 遇较冷的镜片所产生的液化现象; 二是被眼镜密封的皮肤表面的水 分蒸发,在镜片上的气体凝结, 这也是喷防雾剂不起作用的主要 原因。 一种运用电磁铁原理设 计的防雾眼镜(见图),由可以 调节刮雾频率的电子定时键,通 过电磁铁来控制刮雾条。可用于 游泳、滑雪、登山、潜水、医护 (非典期间因眼罩的防雾问题给 医护工作者带来了很多不便)、 劳保、科研生化、头盔、宇航服、 光学仪器仪表等。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科学上册
我的方法
实验记录单
相同条件
不同条件
实验现象
我的发现:
温馨提示:
1.给玻璃片加热时,为防止玻璃片受热不 均破裂,可将玻璃片置于酒精灯火焰上 方来回移动加热,并且始终不要接触到 火焰。
2.为保证实验现象的明显,玻璃片加热后 要立即同另一块玻璃片同时盖在玻璃杯 上。
3.小组同学要团结合作,及时记录好实验 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凝结》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凝结”继“蒸发”、“沸腾”两课之后,指导学生认识水蒸气凝结成水的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在周围熟知的事物中隐藏着我们不熟知的变化,而且是有规律的,是能够被认识的,促使学生更多关注周围常见事物,养成善于观察、探索的科学态度。

在能力培养方而,属于“实验能力”和“归纳能力”的系列。

课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一个关于水蒸气凝结的问题:对着镜子哈气,观察有什么现象?这是问题的提出。

第二部分,通过指导学生探究认识水蒸气的凝结现象。

建立初步的“凝结”概念: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小水珠,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第三部分,说说生活中的凝结现象。

学情分析
通过两年的学习,五年级的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对于科学仪器的基本操作,比如用酒精灯进行加热比较熟练。

学生生活虽然常见到凝结现象,如水烧开时的白气,冬天我们呼吸的白气,锅盖上的水珠,冬天窗户上的水珠等,也有部分学生通过书籍,父母的教导可能知道凝结现象,但大多数同学没有深入地研究,思考过水珠的成因,对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比较陌生。

对比实验的方法,学生刚刚接触过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的思维还缺乏严谨性,知识迁移的水平也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尤其实验的细节还是有一定困难,需要老师的指导。

学习目标
1.能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小水珠的成因。

2.在探究过程中愿意合作与交流。

3.认识凝结现象;知道水蒸气变成水珠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水蒸气的凝结。

难点:用“对比实验”探究水蒸气转变成水的条件。

评价任务
1.指出生活中常见的凝结现象。

2.通过对比实验,认识水蒸气变成水珠的原因。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器材:相同玻璃杯2个,玻璃片2块,热水、酒精灯、火柴、小瓷盘等。

2.演示实验材料:带盖杯子3个,冷水、热水。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一起探究了蒸发现象、沸腾现象,谁知道什么是蒸发现象?哪些地方有蒸发现象?水在蒸发过程中会怎样?生答。

2.江河湖海,动植物体,只要有水的地方,就存在蒸发现象,自然界中的水日夜不停地吸收周围的热量,变成水蒸气,发散到了空气中,因此空气中存在大量的水蒸气。

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探究大自然中另外一种很有趣的现象,下面我们从一个小游戏开始。

对着镜子哈气,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请同学们边哈气,边观察,边思考。

学生实验,汇报现象。

二、学习新课
1.提出问题:联系刚才哈气时看到的现象,你有什么问题?水珠是怎样产生的?
2.学生猜想。

(可能是呼出的(热)气中含有水蒸气,水蒸气遇到镜片变成了水珠。

)水蒸气真的能变成水吗?我们做个实验验证一下。

这里有个烧杯,倒入一些温水,盖上一个金属盘,你猜一猜,会有什么现象?
3.这些水珠是怎样“跑”到杯盖上去的?
学生讨论。

启发他们推想:杯内的水变成水蒸气飞散到杯盖上去。

4.小结:杯盖内的小水珠是由杯内的水蒸气变成的。

5.看来,镜片上的水珠就是由我们的呼出的水蒸气变的。

水蒸气在什么条件
下能变成水呢?
学生猜想:冬季的气温比较低,那镜片的温度也比较低。

可能是遇到冷的物体容易变成水。

5.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如果老师给你提供材料,你能否证明水蒸气是遇到热的物体还是遇到冷的物体能变成水吗?
老师给你们提供的实验材料有:两个同样的烧杯,大小形状相同的金属盘,试管夹、火柴、酒精灯、热水、冷水等。

6.下面请小组讨论一下,如何进行探究。

你们打算怎样实验。

找同学边演示,边讲解。

(我们想要研究水蒸气变成水的条件,我们先要制造出这种现象,利用我们的实验材料,你能制造出水蒸气并使它变成水吗?)
想要知道遇到冷的还是热的物体更容易变成水,应如何证明呢
7.引生说:要用对比实验,两组同样的烧杯,热水,水量,盖子,时间等,不同的条件,盖子的温度。

在两个相同的玻璃杯内,倒入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热水,在两个杯口同时分别盖上冷金属片和烧热的金属片,过一会儿,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8.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实验中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
9.列表比较:
如果在两个实验中看到了不同的现象,这两个实验的其他条件完全相同,只有一个条件不同,那么这个不同的条件可能就是发生不同现象的原因。

根据这个道理,你认为小水珠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
(小水珠是在水蒸气受冷的条件下形成的。


10.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三、自由活动
1.生活中有哪些凝结现象?
学生举例:初冬早晨在门窗的玻璃上看到的水珠,浴池顶上的水珠,草叶上的水珠等等。

2.小组讨论,尝试解释以下现象。

汇报时,每个小组可任选一个来交流。

四、拓展活动
思考:冬季,汽车玻璃内壁上常结有小水珠,影响司机叔叔的视线,想办法防止它的出现。

板书设计
凝结
遇冷
水蒸气液态的水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以“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生活应用”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让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全部过程,使学生通过生活常见的实例和向镜子哈气产生疑问,通过思考、提出假设,再通过自己设计的对比实验进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并尝试应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一、从生活现象引入探究活动
学生生活中虽然常见到凝结现象,像水烧开时的白气,冬天我们呼吸的白气,锅盖上的水珠,冬天窗户上的水珠等。

通过生活现象引发学生的疑问“水珠是怎样形成的?”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猜想贯穿于探究活动之中
学生提出的猜想越多,离发现科学结论的距离就越近。

猜想是带有创造性的想象,它建立在已有事实的基础上,用非逻辑手段而得到某种程度的假设。

即使猜想是错误的也会为提出更多的猜想而创造灵感。

三、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本节课的实验属于对比实验,对于实验的细节还是有一定困难,需要老师的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