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苏州市中国丝绸档案馆奠基开工

合集下载

苏州丝绸业的记忆——苏州丝绸样本档案

苏州丝绸业的记忆——苏州丝绸样本档案

苏州丝绸业的记忆——苏州丝绸样本档案
陈鑫;甘戈;吴方;卜鉴民
【期刊名称】《江苏丝绸》
【年(卷),期】2013(000)006
【摘要】苏州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府",丝绸之于苏州,犹如香水之于巴黎。

作为苏州最古老最传统的产业,丝绸行业数千年来经久不衰,与苏州相生相伴,血脉相连。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无力挽留逝去的那些光辉岁月,但苏州丝绸业的记忆却以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馆藏的一批丝绸样本档案为载体,铭刻在了历史的轨迹之上。

【总页数】4页(P16-19)
【作者】陈鑫;甘戈;吴方;卜鉴民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社会记忆构建与地方特色档案资源整合与传播——以"近现代中国苏州丝绸档案"为例的考察
2.工业遗产档案开发初探——以苏州丝绸样本档案为例
3.8万余件丝绸样本档案保护列入《苏州市丝绸产业振兴发展规划》
4.社会记忆构建与地方特色档案资源整合与传播——以“近现代中国苏州丝绸档案”为例的考察
5.“近现代苏州丝绸样本档案”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档案遇见丝绸,擦出锦绣火花

档案遇见丝绸,擦出锦绣火花

058 MODERN SUZHOU秋天的凉意渐渐袭来,路上身着真丝衬衫的女子,款款而来,慵懒中透露出丝丝风情,温柔又气质。

这个季节,穿真丝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无论是穿真丝衬衫、裙子还是裤子,都能够让人感到舒适自在。

苏州丝绸是中国传统丝织业中的珍品,是丝绸的故乡。

在这其中,有一种记录丝绸故事的特殊载体——“丝绸档案”。

苏州中国丝绸档案馆作为国内首家丝绸主题的专业档案馆,也是地级市首家“中字头”档案馆,它通过档案文献的一字一句向我们展示苏州丝绸的温润、柔美以及工艺的高超。

“丝绸档案的底色是档案文化,丝绸是底色上锦上添花的一个色彩。

”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主任、中国丝绸档案馆馆长谢静说,“我们从档案的角度,呈现跟丝绸有关的千年历史,不光是苏州的丝绸文化,还有丝绸里的人物以及丝绸的世界。

”镇馆之宝承载非凡记录在这座富有江南园林特色的档案馆内,镇馆之宝——29592卷《近现代中国苏州丝绸档案》静静地躺在玻璃展柜中。

这些浩如烟海的档案卷宗,它不会说话,却不断发出铿锵有力的回响,诉说着苏州的“丝”路记忆。

档案遇见丝绸,擦出锦绣火花记者颜凤仪现代苏州 2023.9(上) 059苏州的丝织业自古以来就相当兴盛,19世纪以来尤其发达并走向巅峰。

直到20世纪,苏州城区有大大小小的市属国有集体丝绸企事业单位40余家。

以东吴、振亚、光明、新苏四大绸厂为代表的苏州众多丝绸企业在技术研发、生产管理、营销贸易、对外交流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档案记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档案人将这些史科书籍呈现的丝绸文献档案记录都汇集起来,形成了《近现代中国苏州丝绸档案》,这也是现今中国乃至世界上保存数量最多、内容最完整,也最系统的丝绸样本档案。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近现代中国苏州丝绸档案》与甲骨文一起,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填补了苏州世界级文献遗产领域的空白。

这批档案,见证和记录了中国丝绸行业从手工到工业的“转型升级”,承载苏州流传千百年的“丝绸记忆”,更是100多年来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的珍贵记录和东西方商贸交流的重要见证。

苏州丝绸档案备受中俄档案界高层关注

苏州丝绸档案备受中俄档案界高层关注

苏州丝绸档案备受中俄档案界高层关注
卜鉴民
【期刊名称】《江苏丝绸》
【年(卷),期】2015(000)005
【摘要】8月25日在北京召开的2015年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档案工作小组会上,苏州中国丝绸档案馆建设和苏州近现代丝绸样本档案的抢救、保护、开发、利用工作受到与会中俄档案高层的高度关注和赞扬。

此次会议总结了2011—2015年中
俄档案工作合作成果,讨论通过了2016—2020年中俄档案工作合作计划。

苏州
丝绸档案工作列入了2017年中俄档案合作展览展示计划,展览名称暂定为《丝绸之路与丝绸》,由中国国家档案局与俄罗斯联邦档案署联合主办,苏州中国丝绸档案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俄罗斯联邦档案馆提供档案史料协办。

【总页数】1页(P48-48)
【作者】卜鉴民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发掘丝绸艺术精品保护苏州文化遗产——浅谈建立苏州丝绸艺术品档案馆的设
想2.苏州丝绸业的记忆——苏州丝绸样本档案3.期待着那辉煌的时刻──世界各国档案界朋友关注′96国际档案大会4.中俄档案界高层赞赏苏州档案工作5.为筹建中国丝绸档案馆出一份力老企业家向苏州市档案中心捐赠丝绸档案资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丝绸与档案

丝绸与档案

丝绸与档案
罗永平
【期刊名称】《江苏丝绸》
【年(卷),期】2013(000)002
【摘要】在以往的印象里,档案离我们实际工作较远,丝绸与档案似乎也不搭界。

然而,通过本期“档案记录百年中兴源”一文,使我们看到了丝绸与档案的息息相关。

【总页数】1页(P前插1)
【作者】罗永平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多位专家、大师向中国丝绸档案馆捐赠丝绸档案史料
2.档案资源征集实践与探索——以苏州中国丝绸档案馆档案征集工作为例
3.珍藏丝绸记忆开创历史辉煌——记中国丝绸档案馆征集工作五年征程
4.发挥档案期刊的文化推力——以《档案与
建设》助推苏州丝绸档案申遗为例5.为筹建中国丝绸档案馆出一份力老企业家向
苏州市档案中心捐赠丝绸档案资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苏州中国丝绸档案馆奠基开工封

苏州中国丝绸档案馆奠基开工封

《机关档案管理规定》宣传贯彻暨全国数字档案室建设推进会在南京召开10月17日至19日,国家档案局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了《机关档案管理规定》宣传贯彻暨全国数字档案室建设推进会。

国家档案局副局长王绍忠到会并讲话,江苏省档案局局长陈向阳到会致辞。

陈向阳局长在致辞中介绍了江苏档案工作的概况。

他强调,“十三五”期间江苏档案工作的重点就是档案信息化建设,要突出抓好“四个一”,即:突出一个重点,抓好数字档案馆工程建设;打牢一个基础,抓好档案数字信息资源建设;搭建一个平台,抓好档案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打造一批亮点,解决档案社会影响力和社会价值问题,大力推进全省一盘棋的档案工作格局。

他指出,在数字档案室建设方面,2010年江苏省制定了数字档案室建设的地方标准,2012年印发了《江苏省数字档案室等级评估办法》及评估细则,2016年选择3个不同类型的数字档案室作为国家档案局试点单位,2017年南京市审计局和南京市建邺区档案室成为首批“全国示范数字档案室”。

他表示,我们将积极贯彻落实好此次会议精神,认真汲取中直机关和各兄弟省区市档案部门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快档案管理现代化步伐,为全国档案事业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徐有法)苏州中国丝绸档案馆奠基开工11月10日,全国首家丝绸专业档案馆——苏州中国丝绸档案馆奠基仪式在苏州工商档案管理中心旧址隆重举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国际咨询委员会副主席、教育与研究分委会主席洛塔尔·乔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国际咨询委员会副主席帕帕·摩玛·迪奥普,国家档案局副局长付华,国家档案局外办主任王红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长孙森林,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档案学院)院长张斌,江苏省档案馆副馆长孙敏,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李亚平,苏州市委常委、秘书长俞杏楠出席奠基仪式,国内外5家世界记忆项目学术中心负责人、中国13项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档案文献保管单位代表及相关专家学者40余人出席活动。

苏州丝绸博物馆:缱绻丝路

苏州丝绸博物馆:缱绻丝路

苏州丝绸博物馆:缱绻丝路苏州丝绸博物馆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是一个专门展示丝绸文化和历史的博物馆。

它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园林设计和现代建筑技术,给人一种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感觉。

这个博物馆向游客展示了苏州丝绸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以及丝绸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进入苏州丝绸博物馆,你将被展览厅里展示的各种丝绸文物所吸引。

这些丝绸文物包括从古代出土的丝绸制品到明清时期的丝绸服饰,展示了丝绸制造业的发展历程。

你将看到各种不同风格的丝绸服装,包括汉服、唐服、宋代的衣裳等。

这些服装精美绝伦,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对丝绸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除了服饰,苏州丝绸博物馆还展示了各种丝绸制品,包括丝绸织物、丝绸绣品、丝绸窗帘等。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苏州刺绣,它以其精致的细节和独特的技艺而闻名。

苏州刺绣是苏州的传统手工艺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

刺绣工艺非常繁复,需要用金线、银线等各种不同颜色的丝线在织物上绣出精美的图案和花纹。

苏州刺绣有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它是中国丝绸艺术的瑰宝之一。

苏州丝绸博物馆还向游客介绍了丝绸的制作过程。

在博物馆的工作坊里,你可以亲身体验丝绸的生产过程。

工作人员会向你展示蚕吐丝、蚕茧剥丝等环节,并教你如何用缫丝机将丝线纺成线。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和实用的体验,让游客更加了解丝绸的制作工艺和奥秘。

除了丝绸文物和制作工艺,苏州丝绸博物馆还通过多媒体展示向游客介绍了丝绸的历史和文化。

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博物馆向游客讲述了丝绸的起源和在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地位。

你将了解到丝绸是如何从中国传到西方以及如何影响了世界贸易和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是一个连接东西方的重要商路,它不仅仅是丝绸交易的通道,还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和交流。

苏州丝绸博物馆不仅仅是一个展示丝绸的博物馆,同时也是一个传承丝绸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机构。

博物馆与苏州的丝绸企业合作,共同致力于传承和创新丝绸制作技艺。

它还为丝绸爱好者和专业人士提供培训和交流的机会。

传承历史,展望未来--苏州丝绸博物馆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传承历史,展望未来--苏州丝绸博物馆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传承历史,展望未来--苏州丝绸博物馆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丁怀进【期刊名称】《江苏丝绸》【年(卷),期】2012(000)001【总页数】4页(P14-17)【作者】丁怀进【作者单位】苏州丝绸博物馆江苏苏州 215000【正文语种】中文苏州丝绸博物馆的筹建可以追溯到1981年春,在政协苏州市第六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市政协常委、我国著名丝绸专家、高级工程师钱小萍提出:苏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又是丝绸之乡。

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把祖先创造的优秀丝绸技艺继承下来,发扬光大。

这一声疾呼,为未来苏州创建丝绸博物馆迈出了第一步。

次年,钱小萍和胡芸(苏州丝织试样厂设计室高级工程师)通过多次社会调查、走访丝绸界老前辈写出了长达2万多字,题为《恢复和发扬苏州丝绸传统产品》的调查报告,发表在1982年《江苏丝绸》第四期上;同年12月她俩在《经济学周报》发表的整版文章《救救传统丝织品》,文中呼吁:“丝绸传统产品的现状,实在令人痛心和担忧,对于古老的优秀丝绸产品,如再不迅速抢救,势必人亡技绝!这将是中华民族的损失。

”文章首次明确提出了在苏州建立一个古丝绸产品研究中心的设想,这也是后来提出筹建苏州丝绸博物馆的最早构想。

1984年3月,钱小萍经过深思熟虑,在政协苏州市七届二次会议上,提出了创建苏州丝绸博物馆的具体设想,并正式形成提案。

时年五月,赴北京参加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江苏省副省长张绪武(著名实业家、南通博物苑创始人张謇的孙子),被她的一腔热血所感动,在钱小萍发言的基础上亲自动笔起草了《关于创建苏州丝绸博物馆并附设古丝绸研究中心》的提案提交大会。

1985年3月,苏州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筹建苏州丝绸博物馆,由钱小萍同志具体负责,并下拨了5万元开办费。

经历了“文革”劫后余生的中国,百废待兴,振兴工业,发展经济是当时国家的头等大事,而发展文博事业尚未被许多人所认可。

为了筹建苏州丝绸博物馆,钱小萍在一无场地,二缺资金的情况下,带领筹建组人员,四处呼吁、争取支持、筹措资金、落实场馆。

古城更新中基于“空间-文化”体验的档案馆设计策略——以苏州中国丝绸档案馆为例

古城更新中基于“空间-文化”体验的档案馆设计策略——以苏州中国丝绸档案馆为例

章》指出:“不论大小,包括城市、镇、历史中心区和居住区,也包括其自然和人造的环境……它们不仅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而且体现了城镇传统文化的价值。

”①空间生产理论的奠基人,法国社会学家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②指出,城市生活应当是充满诗意、愉悦的体验。

美国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在《城市文化》一书中提道:“城市是文化的容器,专门用来储存并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储存文化、流传文化和创新文化,这大约就是城市的三个基本使命。

”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指出,多样复杂是城市活力的保证,她倡导“建筑物应当新旧融合”,促进空间与文化体验。

然而,诸多古城更新项目面临诸多挑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保护与发展如何激发古城的活力,同时控制经济开发强度,做到既要维持古城的社会结构、历史文脉的完整,又在此基础上寻求转型和发展?兼顾古城发展和城市文脉保护与传承的平衡要求,既要尊重历史,又要兼顾实际;既要传承文化,又要改善民生;既要保持建筑特色,又要与时俱进[1]。

1.2 物质环境升级与历史文脉延续城市作为居民社会生活的容器,其内部更新往往会推动物质环境的升级,但亦要警惕项目对城市肌理、文脉的影响,加强对居民生活逻辑、社会结构和地域文化的关注[2]。

需要从城市街区整体进行考虑,保证城市文脉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保留城市记忆和乡愁的“容身之所”及“体验之处”,通过“空间—文化”体验的设计策略,以点带面赋予街区以时代活力。

1.3 社会人文环境构建与地方认同感塑造城市更新项目注重新要素、新形式、新功能的引入,往往对街区的社会结构、人文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需要注意到古城更新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不仅包含物质层面的建筑、街摘要 随着城镇化进入后半程,古城更新面临多重挑战,对建筑设计的空间构建和文化内涵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研究结合苏州中国丝绸档案馆的设计实践,梳理在古城更新中基于“空间-文化”双重体验的设计策略,并展开IPA 重要绩效分析,展示多元使用主体在“建筑-城市”与“空间-文化”两个层面的满意度、重要性评价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1广西:实现“就近查档、
跨馆服务”
2018年以来,上海市奉贤区档案局积极探索“互联网+档案服务”模式,聚焦“微咨询”“微征集”“微展览”三大定位精准发力,为市民提供“指尖上的服务”,真正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

“微咨询”:拓宽档案查询利用服务渠道,开通“查档预约”功能,市民可通过微信平台对12类民生档案、4类专题档案进行在线查档预约,工作人员在第一时间将查询结果以短信方式告知,市民可实现就近取件。

“微征集”:拓宽专题档案征集渠道,开通“在线征集”功能,市民可在微信平台在线提供征集线索。

“微展览”:开设“网上展厅”版块,可在线浏览“‘见证贤城’———奉贤档案史料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邵根才收藏品展”等主题展览,更好地发挥了档案宣传教育作用。

上海:奉贤区档案局搭建微信“小平台”服务社会“大民生”2018年11月21日,“蒙古语语料库
建设工程”一期工程档案交接仪式在内蒙
古自治区档案局(馆)举行。

蒙古语语料库
建设工程是我国首个蒙古语、达斡尔语、鄂温克语、鄂伦春语大型综合性语料库。

该项目工程始于2005年,一期工程语料
库于2014年完成并通过验收,目前二期
工程正实施。

10多年来,项目工程人员深
入我国8省区、蒙古国5省1市以及俄罗
斯布里亚特和卡尔梅克共和国等地,采访
6725人,以口述的形式录制了民族历史、
部落史、氏族史、神话传说、史诗、民间故
事、谚语等内容。

此次移交自治区档案馆的
一期工程档案包括4200多小时的自然口
语语料和4000多小时的书面语料,除蒙
古语自然口语外,还包含达斡尔语、鄂温克
语、鄂伦春语三个少数民族的方言方语,折
合文字量4200多万字。

国内
野视日前,四川省新津县非洲猪瘟疫区正式解除封锁。

在此次重大疫情防控工作中,新津县档案局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精心收集整理档案资料,为疫区顺利通过专家验收、解除封锁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撑。

2018年11月,新津县发现非洲猪瘟疫情后,第一时间启动非洲猪瘟防控Ⅰ级应急响应,县档案局负责档案资料组工作。

档案资料组摸清开展非洲猪瘟防控各项工作的具体内容,反复与综合组、消杀掩埋组、卡点组等协商研究,细化文件材料收集范围,形成《新津县非洲猪瘟防控资料收集分类方案》,将文件材料分为相关文件、疫情报告、应急处置、全覆盖防控等5类,列出各小组应收集的文件材料清单。

防控应急指挥部要求各组、各成员单位参照方案开展文件材料收集,为顺利通过解封验收积累了丰富的档案资料。

四川:新津县档案资源为解决非洲猪瘟问题提供信息支撑近日,基于广西电子政务外网的广西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在自治区档案馆
通过项目竣工验收,正式上线运行。

近年来,广西各级档案馆加大了传统
载体档案数字化力度,自治区档案馆作为
全区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每年开展
纸质档案全文数据和多媒体档案数据报
送工作,截至去年底,已备份各级档案馆报
送的目录数据6000多万条,纸质档案数
字化副本超过2亿页。

以此为基础,广西
壮族自治区档案馆制定了《数字档案馆建
设三年规划》。

建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是其中的重点工作,这对于加快推进广西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打破档案“信息孤岛”,
实现“就近查档、跨馆服务”,建立起方便群
众的档案利用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
语料库建设工程档案入藏档
案馆
日前,全国首家丝绸专业档案馆———苏州中国丝绸档案馆奠基仪式在工商档案管理中心旧址隆重举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国际咨询委员会副主席、教育与研究分委会主席洛塔尔·乔丹,国家档案局副局长付华等人出席并培土,国内外5家世界记忆项目学术中心负责人、中国13项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档案文献保管单位代表及相关专家学者40余人出席活动。

苏州中国丝绸档案馆是国内地市级城市中第一家“中字头”的专业档案馆。

该馆馆藏中最令人瞩目的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的“近现代中国苏州丝绸档案”。

此外,还有与丝绸有关的史料、书籍档案,以及苏州商会档案中拥有的丝绸档案。

中国丝绸档案馆的建设,对苏州建设古今辉映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它将为苏州市丝绸产业振兴发展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为丝绸产业转型发展增添助力。

浙江:苏州市中国丝绸档案馆奠基开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