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篇

合集下载

勤学篇

勤学篇

勤学篇昔(xi)仲尼师项橐(tuó) 古圣贤尚勤学赵中令读鲁论彼既(ji)仕(shi) 学且勤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náng)萤(yíng) 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chuò)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若梁灏(hào) 八十二对大廷魁(kuí)多士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彼颖(ying )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蔡文姬能辩琴谢道韫(yùn) 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唐刘晏(yan) 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已仕(shi) 有为者亦(yi)若是犬守夜鸡司晨苟(gou)不学曷(hé)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勤学篇昔仲尼师项橐(tuó) 古圣贤尚勤学【译文】从前,孔子是个十分好学的人,当时鲁国有一位七岁的神童名叫项橐,孔子就曾向他学习。

像孔子这样伟大的圣贤,尚不忘勤学,何况我们普通人呢?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译文】宋朝时赵中令——赵普,他官已经做到了中书令了,天天还手不释卷地阅读论语,不因为自己已经当了高官,而忘记勤奋学习。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译文】西汉时的温舒。

家贫无钱买书,把借来的书抄在蒲草上阅读。

公孙弘将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

他们两人都很穷,买不起书,但还不忘勤奋学习。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译文】晋朝的孙敬读书时把自己的头发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睡。

战国时苏秦读书每到疲倦时就用锥子刺大腿,他们这样刻苦用功,都不是别人要求、教导的,全是自动自发奋发图强的。

如囊(náng)萤(yíng) 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chuò)【译文】晋朝时的车胤(yín),由于家中贫苦,无钱买油点灯读书,于是他就抓些萤火虫放在网袋中,利用一闪一闪的微弱萤光来读书。

另外一位名叫孙康,每到夜晚时,就利用雪地上的反光来读书,他们家虽穷苦,并没有停止学习。

三字经的勤学篇

三字经的勤学篇

三字经的勤学篇三字经的勤学篇 《三字经》是中国近年来传布最⼴的启蒙读物,还被联合国教科⽂组织列⼊《世界⼉童道德丛书》。

三字经勤学篇 ⼈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不学,断机杼。

窦燕⼭,有义⽅,教五⼦,名俱扬。

养不教,⽗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不学,⾮所宜。

幼不学,⽼何为?⽟不琢,不成器。

⼈不学,不知义。

为⼈⼦,⽅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

⼀⽽⼗,⼗⽽百,百⽽千,千⽽万。

三才者,天地⼈。

三光者,⽇⽉星。

三纲者,君⾂义,⽗⼦亲,夫妇顺。

⽈春夏,⽈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南北,⽈西东,此四⽅,应乎中。

⽈⽔⽕,⽊⾦⼟,此五⾏,本乎数。

⽈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稻粱菽,麦⿉稷,此六⾕,⼈所⾷。

马⽜⽺,鸡⽝⾗,此六畜,⼈所饲。

⽈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匏⼟⾰,⽊⽯⾦,与丝⽵,乃⼋⾳。

⾼曾祖,⽗⽽⾝,⾝⽽⼦,⼦⽽孙。

⾃⼦孙,⾄元曾,乃九族,⽽之伦。

⽗⼦恩,夫妇从。

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

君则敬,⾂则忠。

此⼗义,⼈所同。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名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学终,⾄四书。

论语者,⼆⼗篇,群弟⼦,记善⾔。

孟⼦者,七篇⽌,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学,乃曾⼦,⾃修齐,⾄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有连⼭,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

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戴,注礼记,述圣⾔,礼乐备。

⽈国风,⽈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三传者,有公⽺,有左⽒,有彀梁。

经既明,⽅读⼦。

撮其要,记其事。

五⼦者,有荀杨,⽂中⼦,及⽼庄。

经⼦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羲农,⾄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人生百字铭》勤学篇

《人生百字铭》勤学篇

《人生百字铭》勤学篇人不学则愚人而不学,虽无忧,如禽何①?人之所以异于人者,在勉强学问而已②。

好学,犹飞鸟之丰羽翼③。

学则智,不学则愚④。

学问之道,贵能下人;能下人,孰能不告知以善⑤!胜我者我师之,仍不失为启予之高足;责我者我友之,亦不愧为攻玉之他山⑥。

如此,“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也⑦。

注释①引自汉朝扬雄《法言·学行》。

意为人要是不学习,虽然暂时没有什么忧患,但是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②引自清末康有为《长兴学记》。

③源自《庄子》:“好学为福也,犹飞鸟之有羽翼。

”④笔者语。

⑤引自唐朝唐甄《潜书·虚受》。

下人:谦卑,求教于人。

⑥引自李渔《闲情偶寄·结构》。

对于胜过我的人,我拜他做老师,他实际上成为助我前进的骏马;对于批评我的人,我和他做朋友,他实际上成为我纠正自己缺点的戒鉴。

⑦引自《礼记·中庸》:“果能此道,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①不学非自然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①。

人之不学,犹谷未成粟,米未为饭也②。

好学近乎智③。

学以聚之,问以辨之④。

知而好问,然后能才⑤。

大抵为学,虽有聪明之资,必须做迟钝功夫,始得⑥。

莫言大道人难得,自是功夫不到头⑦。

吾以愚笨之资,“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耳⑧”。

注释①引自唐朝孟郊《劝学》诗。

②引自汉朝王充《论衡·量知篇》。

③引自《中庸》。

④引自《易经·乾传》。

⑤引自《荀子·儒教》。

⑥引自《朱子语类·辑略》。

大抵:大概,一般。

资:资质,天赋。

迟钝:愚笨。

⑦引自唐朝吕岩《绝句》诗。

大道:大道理,至理。

⑧引自《论语·述而》。

发愤忘食:为了学习,忙得忘寂寥吃饭。

乐以忘忧:乐道而不忧贫。

云耳:云,如此;耳,而已,罢了。

非学不成才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①。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②。

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③。

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贵在用④。

圣贤为学,虽不废书,实不专于书⑤。

中考必备之课外古文阅读(勤学篇)

中考必备之课外古文阅读(勤学篇)

目录01。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2)02。

王冕僧寺夜读 (2)03.邴原泣学 (3)04.师旷论学 (4)05。

傅永列传 (5)06。

陶侃惜谷 (6)07.薛谭学讴 (6)08。

司马光好学 (7)09.欧阳修苦读 (8)10.程门立雪 (8)11.凿壁借光 (9)12。

颜回好学 (9)13.勤训 (10)14.七录 (10)15.张无垢勤学 (11)16.董遇“三余”读书 (12)17.文征明习字 (13)18.教学相长(节选) (13)19.诫子书《诸葛亮》 (14)20。

李生论善学者 (15)21。

问说 (16)22.推敲 (16)23。

学弈 (17)24.孙权劝学 (18)25。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18)01。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

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

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阅读训练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音:dàn义:吃②辄以水沃面音:zhé义:往往,总是③食不给音:jǐ义:供应④乃至被谗受贬音:Chán义:说别人坏话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B )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弟子规勤学篇的内容

弟子规勤学篇的内容

弟子规勤学篇的内容
《弟子规》勤学篇的内容主要包括:
•勤学的重要性。

它强调了学习对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勤奋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学习的方法。

它提出了一些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如“读书法,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强调了用心专注的重要性。

•学习的态度。

它强调了学习需要保持谦虚、诚实的态度,不断追求进步,同时也要学会尊重师长和他人。

总的来说,《弟子规》勤学篇的内容主要是强调了勤奋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正确地学习和保持学习的态度。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谦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孝顺父母,对人要谦虚诚信,爱护众人,亲近仁人。

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乐学近乎知,近乎仁,近乎勇。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快乐,它可以使我们更加聪明、更加善良、更加勇敢。

因此,我们要勤奋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勤学篇荀子记叙逻辑

勤学篇荀子记叙逻辑

勤学篇荀子记叙逻辑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蹞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荀子,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录了他的生平。

荀子子于五十岁始来游学于齐国,到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

后来被逸而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家居兰陵,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为他的两名弟子为法家代表人物,使历代有部分学者怀疑荀子是否属于儒家学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国历史上受到许多学者猛烈抨击。

在此期间,他曾入秦,称秦国“治之至也”。

又到过赵国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面前。

最后老死于楚国兰陵。

他曾经传道授业,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李斯,汉初政治家、科学家张苍均为其门下高足。

著作集为《荀子》。

清末学者谭嗣同,在他的《仁学》中这样评价:(中国)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

晚年的代表作有《劝学》。

《史记》记载李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荀子的“帝王之术”,通过李斯后来的实践,体现出来。

北宋苏轼在《荀卿论》中说:“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

”荀况不愧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

三字经(勤学篇)课件

三字经(勤学篇)课件
tóu xuán liáng zhuī cì gǔ
头 悬 梁 , 锥 刺 股。
22

náng yíng rú yìng xuě
如 囊 萤 , 如 映 雪。

fù xīn
rú guà jiǎo
如 负 薪 , 如 挂 角。
23
必读名言 多勤有功,戏无益。 必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必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必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古时候有的读书人没有书,就用 蒲草编成席子,把《尚书》借来抄到 上面用心研读,还有的人削了许多竹 片,然后把《春秋》 一书借来,抄在 上面阅读。他们虽然没有书,但学习 却一样孜孜不倦。
14
汉代孙敬读书到深 夜,为了驱除瞌睡,把头 发结在屋梁上,战国苏 秦读书读到实在困倦时, 就用锐利的锥子刺自己 的大腿部。他们没有人 教导督促,全靠自己刻 苦学习。
bǐ wú shū
qiě zhī miǎn
彼 无 书 , 且 知 勉。
tóu xuán liáng zhuī cì gǔ
头 悬 梁 , 锥 刺 股。
bǐ bù jiào
zì qín kǔ
彼 不 教 , 自 勤 苦。
3
ā suī pín
xué bú chuò


新; 如 拄
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shen
sui
lao
you
bu ch uc
xué


囊萤映雪
晋代车胤幼年时家里 贫穷,晚上读书没有油灯, 就把许多萤火虫放进一个 纱袋,借微弱的莹光来读 书,晋代孙康也因无钱买 灯油在冬夜里借雪光读书, 这些人家虽贫穷,但他们 并没有因此而停止读书啊。

拼音版三字经勤学篇 54制一年级下册必备古诗

拼音版三字经勤学篇   54制一年级下册必备古诗

三字经(勤qín学篇Piān)xīzhòng ní, shīxiàng tuó . gǔshèng xián, shàng qín xué昔仲尼, 师项橐。

古圣贤,尚勤学。

zhào zhōng lìng, dúlǔlún . bǐjìshì, xuéqiěqín赵中令, 读鲁论。

彼既仕, 学且勤。

pīpúbiān, xiāo zhújiǎn. bǐwúshū, qiězhīmiǎn披蒲编,削竹简。

彼无书,且知勉。

tóu xuán liáng ,zhuīcìgǔ , bǐbújiào , zìqín kǔ头悬梁,锥刺股。

彼不教,自勤苦。

rúnáng yíng , rúyìng xuějiāsuīpín ,xuébúchuò如囊萤,如映雪。

家虽贫,学不辍。

rúfùxīn , rúguàjiǎo shēn suīláo , yóu kǔzhuó如负薪,如挂角。

身虽劳, 犹苦卓。

sūlǎo quán, èr shíqīshǐfāfèn , dúshūjí苏老泉,二十七。

始发奋,读书籍。

bǐjìlǎo ,yóu huǐchíěr xiǎo shēng,yízǎo sī彼既老,犹悔迟。

尔小生,宜早思。

ruòliáng hào ,bāshíèr duìdàtíng ,kuíduōshì若梁灏,八十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勤学篇千年古运河哺育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

可以说,临清是完整体现中国运河文化的典型代表城市之一。

近年来,临清市在文化建设方面,坚持突出特色,尤其发挥名人效应。

临清人文荟萃,名人辈出。

唐代哲学家吕才,明代文学家谢榛,古筝演奏家金灼南,抗日民族英雄张自忠,当代学界泰斗季羡林,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丕介,当代语言学家西南大学教授刘又辛、聊城大学前校长宋益乔等,都是临清人,然而在众多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秘诀——勤奋!自古以来学有建树的人,都离不开一个“苦”字。

张衡说过人生在勤,不索何获?以下几课时,就是介绍几位名人大师通过自己的勤奋一生都获得了哪些业绩!学界泰斗季羡林季羡林(1911.8.2~2009.7.11),山东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惟一的终身教授。

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季羡林一生培养了6000名弟子,其中30人成为各国驻外大使。

但作为誉满国内外的学术大师,季羡林却没有半点架子和派头。

但是,他却受到人们的普遍敬仰。

勤学一生的季羡林6岁从乡下的父母家,来到城市济南的叔父家,叔父虽未受过正规教育,却思想开明,有远见。

在季羡林上高小时,他便出钱让侄子课余去学英语,学古文,一直要到晚上十点才能回家。

在清华、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的十几年里,他的日程就是学习、吃饭、睡觉,与旅游、晚会、跳舞、娱乐都无缘。

1946年,季羡林回国后经陈寅恪推荐赴北京大学任教,被聘为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

为了专心研究,独自过了16年,他才把家属接来。

即使“文革”期间当门房儿时,他仍然暗自怀揣小纸片,翻译蜚声世界文坛的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

而他平生最艰巨的两部书,长达80万字的《蔗糖史》和长达数十万字的吐火罗文A方言(焉耆文)的《弥勒会见记剧本》的译释,都是在耄耋之年完成的。

为了写《蔗糖史》,在长达两年的时间中,八十几岁的季老每天都要跑一趟图书馆,风雨无阻。

“只要有一口气就得干活”,从入院第一天起,季先生就把办公室搬到医院来了。

凡输液,必伸左手,留下右手写东西。

滴水石穿,一部《病榻杂忆》就这样渐渐出来了;由于眼睛必须保护不能再看电视,季先生特别重视读报,他订阅了13份报纸和若干大学的校报,《参考消息》的大字版他篇篇必读,有时由李玉洁或护士念给他听。

怀真情,说实话季老曾说:“…真情、真实、真切‟是我做人做事的原则。

”他对事真,对物真,对情真。

在《留德十年》这部回忆录中,他真诚地披露了自己三十岁时一段鲜为人知的情事:在德国时,他和德国姑娘伊姆加德因为给论文出清样,有过一段恋情。

与伊姆加德结合,自己未来的生活或许是幸福美满的。

但这样一来就意味着对妻子儿女的背叛,意味着把自己的亲人推向痛苦的深渊。

尽管置身于包办婚姻中,季羡林最后决定,为了不伤害或少伤害别人,还是由自己来咽下这颗苦果。

他想,伊姆加德还年轻,她以后还会碰到意中人。

据说,伊姆加德小姐终身未婚。

季羡林还以敢讲真话而闻名。

早在1986年,他就写了《为胡适说几句话》一文,震惊文坛。

当时胡适还是个“反面教员”,人人谈“胡”色变,无人敢涉足这一“禁区”,有朋友劝他不要写这样的文章,风险太大。

季羡林认为,由于胡适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胡适的评价问题就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评价问题,而是一件涉及到许多重大学术问题的大事。

自己有必要站出来说话,把真相告诉大家,还胡适以真面目。

他的文章发表后,得到学界的普遍肯定和响应,开启了重新评价百年学术史的先河。

宽人严己前些日子,外省有一位学者在某报撰文,指责季羡林先生“自封大师”云云。

季先生闻说后如往日一般平静,说:“人家说得对,我本来就不是什么大师。

只不过我运气好,好事都往我这儿流。

”他说:“我就两条,爱国和勤奋。

我总觉得自己不行,我是样样通,样样松。

”见李玉洁不服气,季先生就叫她端正态度,并说:“人家说得对的是鼓励,说得不对是鞭策,都要感谢,都值得思考。

即使胡说八道,对人也有好处。

就怕一边倒的意见,人就晕了。

”他特别能看到别人的优点,赞扬起来从不吝啬。

在《我眼中的张中行》中,季先生称张先生“是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淡泊宁静,不慕荣利,淳朴无华,待人以诚。

”“我常常想,在现代作家中,人们读他们的文章,只须读上几段而能认出作者是谁的人,极为稀见。

在我眼中,也不过几个人。

鲁迅是一个,沈从文是一个,中行先生也是其中之一。

”难得一位大学者对另一位大学者如此欣赏。

季羡林先生把他对张先生的钦佩之处老老实实告诉读者,一副甘拜下风的若谷虚怀。

用季老自己的话来说:“近年季羡林走俏”。

然而,光环和浮名并不能帮助人们理解季羡林,理解他的平淡和孤寂,理解他拒绝“一代宗师”的称号。

“什么…一代宗师‟,好像听着不入耳。

”季羡林这样反应。

问他:“如果给您下一个定义,应该是什么?”他说:“我是北大教授,东方学者。

足够了。

”季老很喜欢顾炎武的两句诗:“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季老谦虚地说:“我哪敢自比为苍龙?比做老树,也许还是可以的。

不管怎样,我还是想再行一点雨、再著一点花的。

”国画大师张彦青张彦青( 1918 - 2007),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

原名张焕,字剑进,号无愠斋主,临清大辛庄镇人。

1949年6月参加革命工作,198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至1948年6月,先后在北平辅仁大学美术系和重庆中央大学艺术系国画专业学习,其间曾任陕西大荔县三德学校、湖北鸡公山中学教员、四川成都田家半月报编辑;1948年6月至1949年10月,历任中央局城市工作部武汉地下工作组组长、四野十二兵团政治部宣传队文艺组组长;1949年10月至1952年10月,历任湖南军区人民剧院经理、政治部宣传部干事、画报美术编辑;1952年10月至1972年6月,先后任山东省博物馆美术员、山东省艺术专科学校教员、教研室副主任;1972年6月至1978年6月,先后任山东省艺术馆、山东省美术馆美术创作员;1978年6月至1987年4月,先后任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教授;1987年4月离职休养。

1992年国务院颁发艺术成就表彰证书,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张彦青先生一生经历曲折坎坷,他的前半生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大潮中,然而他钟情艺术,痴心不改,在斗争环境和革命工作中无鞭自奋,刻木成舟。

他怀着对祖国的热爱,紧紧把握时代脉搏,“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为锦绣中华挥毫泼墨,创作了众多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为祖国的大好山河立传。

他博览群书,行逾万里,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镶嵌在时代的箭镞上,放射出璀璨的光彩。

早在20世纪40年代张彦青先生就在重庆、武汉、长沙举办过画展,50年代初参加了“山东省美展”、“全国第二届国画展”等展览。

有些作品作为国礼赠送给日本、美国、法国、保加利亚、新加坡、罗马尼亚、坦桑尼亚等国友人。

1983年后出版发行了《张彦青国画选》、《山东革命纪念册》、4《张彦青山水写生集》、《张彦青国画作品集》,并入编英国剑桥大学编纂的《世界名人录》。

1989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作品被国内外诸多美术馆、博物馆收藏。

张彦青从事国画艺术60余年,执教数十载,是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也是山东省美术教育的拓荒者。

晚年仍十分关心美术事业的发展。

86岁时还曾与学生和画界同行去长白山写生,拄着拐杖自己走到天池边上。

张彦青先生生前一直都在教育青年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诸多友。

平庸的生活不会产生出奇逸恣肆的艺术”。

张彦青先生的弟子、著名书画家、山东艺术学院院长张志民回忆说:“张彦青先生不仅是位著名的画家,还是一位教育家,我们这些学生和他的感情都很深厚,他对每一个学生都很关心,在学术上、艺术创作上都能大力地扶持,这是很难得的。

从新中国成立开始,每个历史阶段张老都创作出了大量作品,他热爱党和国家,尊重传统、尊重大自然,对自己的要求一直很高,这一点值得我们这些学生学习一生。

”晚年的张彦青先生怀着浓厚的故乡之情,将多年精心创作的国画及收藏的文物工艺品400余件,无偿地捐献给了家乡临清。

临清市人民政府投资兴建了张彦青艺术馆,于2007年5月落成并正式对外开放。

古筝演奏家金灼南金灼南( 1882 - 1976),字葵生,古筝演奏家,作曲家,临清市金郝庄人。

金灼南出生于书法、音乐世家,其祖父、父亲酷爱书法、音乐,擅长掐筝,家藏古筝。

古琴、琵琶、三弦、二胡、箫等乐器。

金受家庭熏陶,得长辈教诲,自幼习字掐筝。

其书法、筝技日臻成熟,终成一家,称为“金派”。

金灼南18岁考取秀才,科举废除后,便在家中设帐教授私塾。

其后,曾远离家乡到江南数省多方访求,以提高筝技。

此间有时经济窘迫便以卖字为生。

民国初年在本县(原清平县)高等小学任教。

因其才学过人,能编善写,曾为县志采访员。

同时他还苦练筝技,从家传筝谱,到民间流行的筝曲,均能掌握自如,成为当时远近闻名的筝手。

金灼南有一至亲,系清末进士,曾任朝臣,还乡后食宿金家。

他带回大量书籍,其中有部分音乐论著,如明代朱载堉《吕律精义》等,这些书对金灼南助益颇大。

他勤学苦读,博览群书,并对筝学、律学诸多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先后精读了“减字谱”、“工尺谱”、“简谱”等。

在他编写的大量筝曲中最著名的就是《渔舟唱晚》(见《山东歌声》1985年第一期)。

1937年前,金灼南赴京与当时古乐界颇具盛名的娄树华先生,在“道德学社”(宗教组织)相识,并携琴在北京烂漫胡同切磋筝技。

后金灼南用工尺谱,开了《渔舟唱晚》的首段,不久因“七七”事变,金返回山东,原订灌制唱片的计划也未能实现。

金灼南酷爱教育事业,家乡解放后,与一退职铁路人员共筹成立了本村小学。

因他平易近人,有求必应,工作认真,治学严谨,故而受到学生和家长敬重。

至今,金郝庄一带仍有他书写的对联和字迹。

20世纪50年代初,他积极参加省组织的文艺演出活动。

三次当选临清县人民代表。

1957年受聘为山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同年与李华萱、刘玉轩、詹征秋、张音谨等人筹建了“琴学研究会”,挖掘、整理民间传统音乐,并教授学员,为继承、发展民族音乐事业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1959年担任山东省政协委员。

1958年金灼南曾去南京艺术学院任教,1959年返回山东,在省艺术专科学校(现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古筝,并兼任美术专业书法课程。

他关心后辈,珍惜人才。

其学生许凤仙回乙:“在艺专上学时(1960年),正处在我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由于家庭困难,父母准备让我退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