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老舍《邻居们》

合集下载

解读老舍《邻居们》

解读老舍《邻居们》

解读老舍《邻居们》20世纪30年代中期,即老舍创作的高峰期及成熟期,除了长篇小说之外,他还陆续写了几十篇短篇小说,收为《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等集子。

《邻居们》是《樱海集》中的一篇。

要讨论《邻居们》,不妨从老舍的短篇小说观开始说起。

20世纪30年代老舍对短篇小说这种体裁非常重视。

他是从长篇小说开始写作生涯的,但经过了短篇小说的写作之后,他说自己这种先长后短的写作经验事实上是“吃了亏”。

他说:“短篇小说是后起的文艺,最需要技巧,它差不多是仗着技巧而成为独立的一个体裁。

可是我一上手便用长篇练习,很有点像练武的不习‘弹腿’而开始便举‘双石头’,不被石头压坏便算好事;而且就是能够力举千斤也是没有什么用处的笨劲。

这点领悟是在我写了些短篇后才得到的。

”因此,“短篇想要见好,非拼命去作不可。

”〔1〕这种精神表现为他在各个层面对短篇小说写作的用心,比如在取材方面经验与想像并重,在结构方面力求紧凑精到等。

不过这些,似乎也都是老生常谈。

老舍短篇小说的特点,还在于他使用的一些具体的写作手法。

这些手法或许不仅仅是针对短篇小说而言的,但由于短篇小说本身的特性,以及这一时期老舍对短篇小说体裁的偏爱,使老舍把这些技巧运用得恰到好处。

完整地看《樱海集》等集子,我们会发现绝大部分作品都可称得上“人物素描”,小说的主旨基本以刻画人物为中心。

塑造人物形象,是老舍创作时最为关心的问题。

关于如何写人物,老舍在《人物的描写》一文中提到:“描写人物最难的地方是使人物能立得起来。

”至于怎么“立得起来”,他具体谈到的方法有:一,注重人物的动作,“我们须随时的用动作表现出他来。

每一个动作中清楚的有力的表现出他一点来,他便越来越活泼,越实在”。

二,描写相貌:“需要充分的观察,且须精妙的道出,如某人的下巴光如脚踵,或某人的脖子如一根鸡腿……这种形容是一句便够,马上使人物从纸上跳出,而永存于读者记忆中……人物的外表要处,足以烘托出一个单独的人格”。

《邻居们》

《邻居们》

•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明太太在家中的卑微地位和外 强中干。“月亮”“太阳”的比喻非常生动。 • 她为什么“心眼多”,为什么“多疑”,这些 都是值得分析的。虽然明先生是个洋买办,看不 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官僚社会,但是他骨子里 传统腐朽的东西却根深蒂固,而他们的家庭结构 形式也还是非常传统的中国家庭,在这样的家庭 中妇女没有地位,男子停妻再娶,天经地义,无 人能管。为了维护自己生存的权利,为了维护脆 弱的家庭地位,明太太没有足够的“心眼”是不 行的。
• 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他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 首先,他是专制的,他是家庭的主角,控制着明 太太;其次,他虚荣,好面子,“在心里,他真 看不起太太,可是不许别人轻看她;她无论怎样, 到底是他的夫人”;第三,他保守、骄傲,没有 社会责任感;在知识上固步自封,在为人上自负 傲慢,“他永远不看书,因为书籍不能供给他什 么,他已经知道了一切。看见邻居要向他点头, 他转过脸去。他没有国家,没有社会”。 • 当然,小说揭示得最为深刻最值得玩味的是明 先生“身里有个黑点”。这个抹不去的“黑点” 让他不再“遍体透明”“无可指责”,与他自认 为自己是“圣人”的评价是不相符合的。当然, 也是这个“黑点”让明太太妒火中烧。 • 可以说,下文的一系列故事都也是明先生性格 使然。
2
弱的心理和可悲的家庭处境?
• 明确: • 从小说写明太太的几段话入手分析。一方面, “对于儿女,对于丈夫,她无微不至的看护着。 对于儿女,她放纵着,不敢责罚管教他们。她 知道自己的地位还不如儿女高,在她的丈夫以用最难堪的手段待她;明先生可 以随便再娶一个,她一点办法也没有”;另一 方面,“孩子们和别家的儿女打架,她是可以 破出命的加入战争;叫别人知道她的厉害,她 是明太太,她的霸道是反射出丈夫的威严,像 月亮那样的使人想起太阳的光荣”。

文学类文本阅读老舍《邻居们》阅读习题及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老舍《邻居们》阅读习题及答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老舍《邻居们》(本题共 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邻居们老舍明先生对不识字的太太放纵儿女,和邻居吵闹,辞退仆人这些事,给她一些自由,以为是为明家露脸。

明先生的头抬得很高。

他有在洋人那里赚钱的职业,他求不着别人,所以用不着客气。

他永远不看书,因为书籍不能供给他什么。

可是,他究竟还有点不满意。

他清清楚楚的看见自己身里有个黑点,象水晶里包着的一个小物件。

可是他没法去掉它,它长在他的心里。

邻居是对儿姓杨的小夫妇,明先生看不起他们,总以为教书的人是穷酸,没出息的。

尤其叫他恨恶杨先生的是杨太太很好看。

他看不起教书的,可是女教书的——设若长得够样儿——多少得另眼看待一点。

杨穷酸居然有这够样的太太,比起他自己的要好上十几倍,他不能不恨。

明先生的小孩偷了杨家的葡萄。

界墙很矮,孩子们不断地过去偷花草。

对此,杨先生始终不愿说什么,他似乎想到明家夫妇要是受过教育,自然会自动过来道歉,可明家始终没来。

杨太太决定找明太太去。

杨太太很客气:“明太太吧?我姓杨。

”明太太准知道杨太太是干什么来的,而且从心里头厌恶她:“啊,我早知道。

”杨太太所受的教育使她红了脸,而想不出再说什么。

可是她必须说点什么。

“没什么,小孩们,没多大关系,拿了点葡萄。

”“是吗?”明太太的音调是音乐的,“小孩们都爱葡萄,好玩。

我并不许他们吃,拿着玩。

”“我们的葡萄,”杨太太的脸渐渐白起来,“不容易,三年才结果!”“我说的也是你们的葡萄呀,酸的;我只许他们拿着玩。

你们的葡萄泄气,才结那么一点!”“小孩呀,”杨太太想起教育的理论,“都淘气。

不过,杨先生和我都爱花草。

”“明先生和我也爱花草。

”“假如你们的花草被别人家的孩子偷去呢?”“谁敢呢?”“你们的孩子偷了别人家的呢?”“偷了你们的,是不是?你们顶好搬家呀,别在这儿住哇。

我们的孩子就是爱拿葡萄玩。

”杨太太没法再说什么了,嘴唇哆嗦着回了家。

作为最新式中国人的杨先生不便于当面交涉,客客气气的写封信吧,只求明先生嘱咐孩子们不要再来糟蹋花草。

老舍邻居们研究报告

老舍邻居们研究报告

老舍邻居们研究报告《老舍邻居们》是中国作家老舍的一部短篇小说集,通过描写邻居们的生活,反映了上海社区中普通人的困惑和矛盾。

下面是一份《老舍邻居们》的研究报告。

《老舍邻居们》描绘了1920年代上海某个小区居民的普通生活,通过对邻居们平凡日常的细腻刻画,展现了社区中各类人物的命运起伏和心灵纠结。

首先,小说以市井生活为背景,塑造了一批真实的常人形象。

比如大胡子陈师傅是个木匠,他艰苦的体力劳动和返朴归真的生活态度,展现出一种劳动者坚韧、纯朴的品质。

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贵妇人洪妈,她爱慕虚荣,追求富贵浮华的生活方式,代表了一种社会上的空虚和浮躁。

通过这些形象的对比和衬托,老舍生动地展示了小区居民的日常生活琐事,使这些平凡的人物在作品中具有了生动的个性。

其次,小说展现了人们命运的辗转变迁。

在《徒儿》一章中,戏班的指导老师刘公兴曾经培养过一位徒弟,但徒弟后来去了别的地方。

然而,这一段时间正是刘公兴事业最辉煌的时候,他却再也找不到合适的徒弟来继承自己的事业。

这种变迁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命运的转折,更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背离。

通过这一描写,老舍在读者面前梳理出了社会变迁带给个体和传统的冲击。

最后,小说反映了人们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在《有人说书》一章中,叶老板是一个曾经风光无限的小店老板,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他的店销售量每况愈下,渐渐变得无人问津。

叶老板在记过他店中客人的二十年密码问答中得知,记下来的密码从来没有人来认对。

尽管如此,叶老板却依然对店里的密码坚信不疑,这种坚持代表了人们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和不愿面对现实的态度。

通过这一描写,老舍让人们看到了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总的来说,《老舍邻居们》通过对小区居民生活的细腻刻画,展示了人们命运的起伏和心灵的纠结。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真实生动,通过对他们的刻画,使人们可以从一个微观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社会的变迁和现状。

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使《老舍邻居们》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并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邻居们教案(1)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邻居们教案(1)

《邻居们》教案一。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有关小说的知识。

2.技能目标把握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及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3.情感目标感悟小说主旨,认识国民劣根性。

二.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及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三.教学难点感悟小说主旨,认识国民劣根性。

四.教学方法点拨、探究式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在高考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小说选段的阅读,那么如何阅读这类的文章、如何把握、如何分析呢?今天我们拿老舍的《邻居们》这篇为例,来解决以上问题。

2.理解文体提问:小说三要素是什么?明确:人物、情节、环境3.回顾与设疑①小说主要人物是谁?②请一位同学复述小说情节。

③结尾的“平安”来至于杨先生最后的疯狂和明先生的一反常态,怎么会这样呢?我们不妨对这两个人物进行深入的探究,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4.深入探究明、杨两位先生的典型形象请同学们在偷葡萄、调节信、送错信、踩花草、砸玻璃等故事情节中找到对人物刻画的语句,并加以分析。

明先生:专制、自负、崇洋媚外、好面子明太太:心眼多、多疑、蛮不讲理、搬弄是非、泼妇杨先生:迂腐、天真杨太太:有勇气但柔弱5.点拨:①明先生身上的“黑点”是什么?②明太太为什么多疑?③明家夫妇性格上是否有相似之处?6.领悟主题老舍通过两个家庭之间的冲突反映了新旧市民的摩擦,在民族文化自我反省的年代,以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剖析着国民的劣根性,寻找改良。

7.作业如果《邻居们》中的事情发生在你身上,你该怎么办?请你设想一个最佳的解决办法。

六.板书设计明先生恨恶杨先生专制恨明太太杨太太七.教学反思我刚参加工作还不到一年,在教学上还不太成熟,通过这次的语文教研组组内比赛,更好的锻炼了自己。

同时欣赏到了其他优秀教师的语文课,让我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上的不足,从而更加激励着我向她们学习。

通过听其他教师的课和自己上课,我针对这节课有以下反思:1.应在情节的发展中把握《邻居们》人物形象。

人物性格是随着情节的发展而逐步展现出来、丰富起来的。

「小说精读」老舍:《邻居们》

「小说精读」老舍:《邻居们》

「小说精读」老舍:《邻居们》编者寄语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一位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作家。

他的小说创作所体现的幽默特色更是独树一帜,构成了他艺术风格的主要方面。

郭沫若曾用“寸楷含幽默,片言震聩聋”的诗句盛赞老舍小说的幽默的艺术魅力。

曹禺也说:“他的作品中的‘幽默’是今天中国任何作家所没有的。

在老舍先生43年的文学创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老舍对幽默的理解与运用的变化:从最初的纯粹幽默,逗人一乐,到后来用幽默形式表达严肃主题,幽默中带着辛酸与讽刺。

可以说,老舍的幽默技巧在文学创作中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邻居们》是《樱海集》中的一篇,塑造了明先生、明太太以及杨先生、杨太太两对夫妇,以极其辛辣也极其幽默的手法提示出了故事背后的“人类普遍性”,从而完成了老舍式的文化批判。

文本研读(注:>>>处为文章精析)邻居们作者:老舍①明先生对不识字的太太放纵儿女,和邻居吵闹,辞退仆人这些事,给她一些自由,以为是为明家露脸。

(正面写明先生,侧面写明太太,写出明太太的自私、霸道、蛮不讲理。

)明先生的头抬得很高。

他有在洋人那里赚钱的职业,他求不着别人,所以用不着客气。

他永远不看书,因为书籍不能供给他什么。

可是,他究竟还有点不满意。

他清清楚楚的看见自己身里有个黑点,像水晶里包着的一个小物件。

可是他没法去掉它,它长在他的心里。

②邻居是对儿姓杨的小夫妇,明先生看不起他们,总以为教书的人是穷酸,没出息的。

尤其叫他恨恶杨先生的是杨太太很好看。

他看不起教书的,可是女教书的——设若长得够样儿——多少得另眼看待一点。

杨穷酸居然有这够样的太太,比起他自己的要好上十几倍,他不能不恨。

>>>以上故事情节的序幕。

③明先生的小孩偷了杨家的葡萄。

界墙很矮,孩子们不断地过去偷花草。

对此,杨先生始终不愿说什么,他似乎想到明家夫妇要是受过教育,自然会自动过来道歉,可明家始终没来。

杨太太决定找明太太去。

④杨太太很客气:“明太太吧?我姓杨。

语文版语文高一老舍《养花》课文原文《邻居们》素材 语文版必修3

语文版语文高一老舍《养花》课文原文《邻居们》素材 语文版必修3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老舍《养花》课文原文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

我可还没成为养花专家,因为没有工夫去研究和试验。

我只把养花当做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花开得大小好坏都不计较,只要开花,我就高兴。

在我的小院子里,一到夏天满是花草,小猫只好上房去玩,地上没有它们的运动场。

花虽然多,但没有奇花异草。

珍贵的花草不易养活,看着一棵好花生病要死是件难过的事。

北京的气候,对养花来说,不算很好。

冬天冷,春天多风,夏天不是干旱就是大雨倾盆;秋天最好,可是忽然会闹霜冻。

在这种气候里,想把南方的好花养活,我还没有那么大的本事。

因此,我只养些好种易活、自己会奋斗的花草。

不过,尽管花草自己会奋斗,我若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灭,它们多数还是会死了的。

我得天天照管它们,像好朋友似的关切它们。

一来二去,我摸着一些门道:有的喜阴,就别放在太阳地里;有的喜干,就别多浇水。

这是个乐趣,摸住门道,花草养活了,而且三年五载老活着、开花,多么有意思啊!不是乱吹,这就是知识啊!多得些知识,一定不是坏事。

我不是有腿病吗,不但不利于行,也不利于久坐。

我不知道花草们受我的照顾,感谢我不感谢;我可得感谢它们。

在我工作的时候,我总是写几十个字,就到院中去看看,浇浇这棵,搬搬那盆,然后回到屋中再写一点,然后再出去,如此循环,让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到一起,有益身心,胜于吃药。

要是赶上狂风暴雨或天气突变,就得全家动员,抢救花草,十分紧张。

几百盆花,都要很快地抢到屋里去,使人腰酸腿疼,热汗直流。

第二天,天气好了,又得把花都搬出去,就又一次腰酸腿疼,热汗直流。

可是,这多么有意思呀!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送牛奶的同志进门就夸“好香”!这使我们全家都感到骄傲。

赶到昙花开放的时候,约几位朋友来看看,更有秉烛夜游的味道——昙花总在夜里开放。

花分根了,一棵分为几棵,就赠给朋友们一些;看着友人拿走自己的劳动果实,心里自然特别欢喜。

当然,也有伤心的时候,今年夏天就有这么一回。

老舍:邻居们

老舍:邻居们

老舍:邻居们老舍:街坊们明太太的心眼许多。

她给明先生已生了儿养了女,她也烫着头发,尽管现已快四十岁;但是她终究得一天到晚悬着心。

她知道自己有个大缺陷,不认识字。

为弥补这个欠缺,她得使碎了心;关于儿女,关于老公,她体贴入微的看护着。

关于儿女,她放纵着,不敢责罚管制他们。

她知道自己的位置还不如儿女高,在她的老公眼前,他不敢对他们发威。

她是他们的妈妈,只由于他们有那个爸爸。

她不能不多留个心眼,她的老公是全部,她不能打骂老公的儿女。

她知道老公要是恼了,满能够用最尴尬的手法待她;明先生能够随意另娶一个,她一点办法也没有。

她爱猜疑,关于但凡有字的东西,她都不定心。

字里藏着一些她猜不透的隐秘。

因而,她恨那些识字的太太们,小姐们。

但是,回过头来一想,她的老公,她的儿女,并不比那些读书识字的太太们更坏,她又不能不供认自己的聪明,自己的造化,与自己的身分。

她不许他人说她的儿女欠好,或爱顽皮。

儿女欠好便是直接的说妈妈欠好,她不能受这个。

她全部遵从老公,其次便是遵从儿女;此外,她比全部人都高超。

对街坊,对家丁,她不时刻刻想表明出她的庄严。

孩子们和别家的儿女打架,她是能够破出命的参加战役;叫他人知道她的凶猛,她是明太太,她的蛮横是反射出老公的威严,象月亮那样的使人想起太阳的荣耀。

她恨家丁们,由于他们瞧不起她。

他们并非不口口声声的叫她明太太,而是他们有时分显露那么点神情来,使她觉得他们心里是说:脱了你那件袍子,咱们都是相同;或许你更胡涂。

越是在明太太详密的计画好了作业的时分,他们越爱露这种神情。

这使她恨不得吃了他们。

她常解雇家丁,她只能这么吐一口恶气。

明先生对太太是独裁的,但是对她放纵儿女,和街坊喧嚷,解雇家丁这些事,他给她一些自在。

他认为在这些方面,太太是为明家露脸。

他是个勤奋而自傲的人。

在心里,他真瞧不起太太,但是不许他人轻看她;她不管怎样,究竟是他的夫人。

他不能另娶,由于他是在个笃信宗教而很发财的外国人手下作事;离婚或另娶都足以打破他的饭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老舍《邻居们》
20世纪30年代中期,即老舍创作的高峰期及成熟期,除了长篇小说之外,他还陆续写了几十篇短篇小说,收为《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等集子。

《邻居们》是《樱海集》中的一篇。

要讨论《邻居们》,不妨从老舍的短篇小说观开始说起。

20世纪30年代老舍对短篇小说这种体裁非常重视。

他是从长篇小说开始写作生涯的,但经过了短篇小说的写作之后,他说自己这种先长后短的写作经验事实上是“吃了亏”。

他说:“短篇小说是后起的文艺,最需要技巧,它差不多是仗着技巧而成为独立的一个体裁。

可是我一上手便用长篇练习,很有点像练武的不习‘弹腿’而开始便举‘双石头’,不被石头压坏便算好事;而且就是能够力举千斤也是没有什么用处的笨劲。

这点领悟是在我写了些短篇后才得到的。

”因此,“短篇想要见好,非拼命去作不可。

”〔1〕这种精神表现为他在各个层面对短篇小说写作的用心,比如在取材方面经验与想像并重,在结构方面力求紧凑精到等。

不过这些,似乎也都是老生常谈。

老舍短篇小说的特点,还在于他使用的一些具体的写作手法。

这些手法或许不仅仅是针对短篇小说而言的,但由于短篇小说本身的特性,以及这一时期老舍对短篇小说体裁的偏爱,使老舍把这些技巧运用得恰到好处。

完整地看《樱海集》等集子,我们会发现绝大部分作品都可称得上“人物素描”,小说的主旨基本以刻画人物为中心。

塑造人物形象,是老舍创作时最为关心的问题。

关于如何写人物,老舍在《人物的描写》一文中提到:“描写人物最难的地方是使人物能立得起来。

”至于怎么“立得起来”,他具体谈到的方法有:一,注重人物的动作,“我们须随时的用动作表现出他来。

每一个动作中清楚的有力的表现出他一点来,他便越来越活泼,越实在”。

二,描写相貌:“需要充分的观察,且须精妙的道出,如某人的下巴光如脚踵,或某人的脖子如一根鸡腿……这种形容是一句便够,马上使人物从纸上跳出,而永存于读者记忆中……人物的外表要处,足以烘托出一个单独的人格”。

三,描写对话:“我们须依着他心中的变动去写他的话语。

言谈不但应合他的身份,且应合乎他当时的心态与环境。

”〔2〕
除了对人物动作、外貌、语言的细致把握外,老舍还特别强调人与事的配合。

这种配合不仅使人物更丰满,更重要的是,可以展示故事背后的人文关怀。

他说,人物有了个性,“我们应随时给他机会与事实接触。

人与事相遇,他才有用武之地。

我们说一个人怎好或怎坏,不如给他一件事作作看。

在应付事情的时节,我们不但能揭露他的个性,而且足以反映出人类的普遍性。

”〔3〕“事实无所谓好坏,我们应拿它作人格的试金石。

没有事情,人格不能显明;……抓住人物
与事实相关的那点趣味与意义,即见人生的哲理。

”〔4〕
以上是老舍对短篇小说的一些看法。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了解作为现代中国的文学巨匠,老舍究竟是以何种方式、何种角度来进行他的文学思考的。

这也是近年来老舍研究中具有突破性的一点。

有学者认为,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意义在于他以作品构筑了一个包罗万象的“市民世界”,并通过塑造不同的市民形象,来展开他对这个“市民文化系统”的批判、讥刺、反思。

〔5〕在《邻居们》这篇短篇小说中,上述诸多方面都有体现。

我们就从小说中人与事的配合方面进行解读。

《邻居们》塑造了明先生、明太太,以及杨先生、杨太太两对夫妇。

明家夫妇是市侩,明太太是市侩兼泼妇,明先生是市侩兼“西崽”;杨家夫妇则是爱惜自己“礼貌”和“身份”的小知识分子市民。

小说中的事件有二,我们不妨称之为“葡萄事件”和“信件事件”。

小人物,小事件,作品的篇幅也不长,很合乎老舍对短篇小说“集中”“紧凑”的要求。

最为精巧的,是人与事的配合,时合时分地推动着小说的发展。

老舍以从容的笔墨刻画了生动的人物,同时揭示出“故事”背后的“人类的普遍性”“人生的哲理”,从而完成老舍式的文化批判。

小说中最先出场的是明太太,老舍先用了三段文字对其进行静态分析与描摹,将她置于一个“坐标”之中,立刻就使她
的形象初步“立”了起来:“她一切听从丈夫,其次就是听从儿女;此外,她比一切人都高明。

”个性既已确立,老舍马上将她置于事件当中;而在“葡萄事件”中,明太太最出色的表现就在她的语言上,寥寥几句,句句带着居高临下的蛮不讲理,市侩兼泼妇的气息扑面而来:
“是吗?”明太太的音调是音乐的,“小孩们都爱葡萄,好玩。

我并不许他们吃,拿着玩。


“我说的也是你们的葡萄呀,酸的;我只许他们拿着玩。

你们的葡萄泄气,才结那么一点!”
“偷了你们的,是不是?你们顶好搬家呀,别在这儿住哇。

我们的孩子就是爱拿葡萄玩。


而明太太的言谈举止以及“心眼”,同明先生密切相关。

明先生属于老舍作品中最令人厌恶的“西崽”化的市侩形象系列,他们通常恶俗、恶毒、虚伪,而且自我感觉极好。

对这类人物,老舍常常施以漫画式的描绘和辛辣的嘲讽。

小说中的明先生,自视为圣人,很“高傲”,连头都“抬得很高”,因为“高傲”,甚至“不愿意高声的打太太”。

在“葡萄事件”中他没有现身,然而推动明太太冲锋陷阵的“原动力”,其实却是他身体里的“黑点”。

正是这个“黑点”,使得明太太格外强调杨家葡萄的“酸”,而把一个“像杨太太那样的女人”给“窝回去”。

这里确乎有种“人类的普遍性”。

“葡萄事件”引发了“信件事件”,这使杨先生这个“最新式的中国人”的面貌逐渐清晰。

写杨先生,主要是写他在“信件事件”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变化。

最初,杨先生写了一封文明交涉的信,“想像到明先生见了信,受了感动,亲自来道歉……”但明太太的拒收使“信件事件”的进展似
乎无以为继,杨先生无奈地“甚至于想到和明先生在街上打一通儿架”;好在紧接着又来了一封送错的信,推动故事有张有弛地继续着。

正是这第二封信,使小说中杨先生的心理产生了数番的跌宕起伏,非常有意思:“他忽然想到扣下这封信,可是马上觉得那不是好人应干的事。

”等老妈子把明太太再次拒收的信拿回来之后,他“倒为了难”,“想来想去”,才决定贴上二分邮票把信寄出。

第二天下午听到明太太挨打,杨先生“忽然想起那封信,也许那是封重要的信”,“这么一想,他非常的不安。

他想打开信看看,又没那个勇气。

不看,又怪憋闷得慌,他连晚饭也没吃好”。

不安与思考的结果,终于“使他觉出自己的优越,明先生只是个会抓几个钱的混蛋”,并且再次想到把信扣下以报复“混蛋”。

最后,杨先生“很得意的把两封信一齐发了。

他想像着明先生看看那封客气的信必定悔悟过来,而佩服杨先生的人格与手笔”。

由杨先生的心理变化,我们可以知道,这个表面上“最新式”的中国人,骨子里其实还是一个旧式的读书人,只不过加上了一点现代小市民的自以为是和一点“精神胜
利”。

在杨先生那里,“信件事件”似乎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但在明先生那里,还要继续折腾。

没拿到信之前,他“不放
心”“难堪”,因此命令孩子们踩坏杨家的花草;拿到信后,虽然放了心,但激起的心理是“更讨厌那个穷酸”“冲这份讨厌也该把他的花草都踏平了”。

最后的“踏花事件”中杨先生“野蛮的血”终于战胜了他
的“文明”和“礼貌”,当初想找明先生打一架的念头付诸了扔砖头的实际行动,并通过这种“以暴易暴”的方式,意想不到地换来了太平,“世界上仿佛很平安,人类似乎有了相互的了解”。

这样一个结尾,是上述人与事配合进展的结果,但仍然带着点出乎意料的夸张。

尤其是明先生的思想转变,略显得有点生硬;不过,这一“野蛮的胜利”正是老舍所想表达的思考。

从情节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看到,虽然两对夫妇是被两桩事情联系在了一起,但他们之间却是不能沟通的,不存在相互的了解。

明先生和杨先生各自猜测着对方,感觉着自己的优越:明先生以杨先生为“穷酸”,杨先生则以明先生为“混蛋”。

这些东西由老舍从全知全能的叙述角度写来,让读者觉得分外可笑,同时也很可悲。

为打破人们之间的这种隔膜,小说借杨先生的手,砸碎了所谓的“文明”。

杨先生砸了明先生家的玻璃,“只觉得这么做痛快,舒服,光荣。

他似乎
忽然由文明人变成野蛮人,觉出自己的力量与胆气,像赤裸裸的洗澡时那样舒服,无拘无束的领略着一点新的生活味道。

他觉得年轻,热烈,自由,勇敢”。

———文明/野蛮,成了小说中蕴涵的更深刻的主题。

对“老大中国”那个优雅然而日渐贫弱的“文明”,老舍一贯抱着一种反思的态度。

在老舍看来,为这个文明注入血性和“野蛮”,就是为垂死的文明注入生命力。

他的其他作品,如《二马》《四世同堂》等,也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这种思考。

我们再进一步扩展,其实,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其他的作家也有类似的表述。

如沈从文的小说,在批判城市文明的同时,标举湘西社会充满原始活力的人性力量;曹禺的话剧,始终受着一种“蛮性的遗留”的吸引,尤其在《北京人》中,他赞美、呼唤原始“北京人”的野蛮。

由此看来,《邻居们》不仅是一出世态小喜剧,它还关系到一个文化大问题。

〔1〕老舍《我怎样写短篇小说》,《老舍文集》第十五卷。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2〕〔3〕老舍《人物的描写》,《老舍文集》第十五卷,同上。

〔4〕老舍《事实的运用》,《老舍文集》第十五卷,同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