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儿口疮的中医辨治体会
中医儿科-脾系疾病-口疮病小结(四)

中医儿科-脾系疾病-口疮病小结(四)
展开全文
小儿口疮,有实火与虚火之分,实证多在心脾,虚证多在肝肾。
实证治以清热解毒;虚证治以滋阴降火,引火归原。
口疮见舌上、舌边溃烂者,多属心。
疮面见口颊部、上颚、齿龈、口角溃烂为主者,多属脾胃。
口疮与鹅口疮不同,口疮创面多为红色,鹅口疮创面多为白屑。
还有其它不同之处,此处不再列举。
(以下药名均为非处方中成药OTC)
(一)、口疮—风热乘脾
外感风热之邪,由口鼻而入,先犯于肺,继乘脾胃,熏灼口舌牙龈,故口腔粘膜破溃,形成口疮。
风热在表,可以选用“桑菊银翘散”;
风热內侵脾胃,可以选用“牛黄解毒片”。
(二)、口疮—心火上炎
本证见舌上、舌边溃疡,色赤疼痛,心烦不安,舌尖红,苔薄黄。
可以选用“导赤丸”。
(三)、口疮—虚火上浮
素体虚弱,气阴两虚,或病后体虚未复,久病久泄,津液大伤,久而肾阴内亏,水不制火,虚火上浮,熏灼口舌而生疮。
可以选用“六味地黄丸”,热甚者可选用“知柏地黄丸”。
(四)、小儿中成药用药剂量
新生儿用成人量的六分之一,一岁以下乳婴用成人量的三分之一,一至三岁幼儿用成人量的二分之一,三至七岁学龄前儿童用成人量的三分之二或接近成人量,或按药品说明书用法用量服用。
辨证治疗口疮100例体会

1 . 心脾积热 型 .2 2
证 见 口腔黏膜 、 上糜烂生疮 , 面 舌 疮
红肿 , 灼热疼痛 , 口臭 , 渴 多饮 , 1 3 尿黄便结 , 红苔 黄 , 舌 脉滑数 。 治 以清热泻火 , 凉血 解毒 , 方用 泻黄散合 导赤 散 。处 方 : 黄连
2 结果
时, 以小儿多见 , 当于疱疹性 口炎 。 相 多见于齿龈 、 颊黏膜 , 口 整 糜烂 , 牙龈红肿 , 轻触 即出血 , 流涎多 , 伴恶寒发热 , 烦躁哭 闹拒 食, 入夜犹甚 , 小便短赤 , 大便秘结 , 舌红苔黄脉数 。 治以疏散风
痊愈 6 2例 , 效 2 显 O例 , 转 1 好 6例 , 效 2例 , 无 总有 效率
染、 免疫功 能失调 、 微量元素及维生 素缺 乏 、 微循环障碍 、 胃肠
功能紊乱 、 内分泌失调 、 精神 紧张等遗传 因素目 。笔者有幸在一 所基层卫 生院工作数年 , 该卫 生院 以治疗 口疮闻名 , 周边城镇 患者多慕名而来 。在总结前辈经验的基础上 , 结合 自己的独特 体会 , 治疗 口疮患者 10例 , 0 现报告如下。
1 、 金 1 . 5 郁 g 2g
1 治疗方法 . 2
在辨 证的基础上 , 分型论治 , 配合外擦 并
我 院 自制 的 1疮 药 ( 3 成分 为青 黛 、 片 、 瓜 霜 、 鱼 胆 、 砂 、 冰 苦 青 硼 鹅 菅石 共 研 极 细粉 末 ) 。 1 . 外感时毒型 .1 2 多 发 生 于 外 感 急 性 热 病 高热 或 热 退
代医学认为该病发生与多方面 因素有关 , 病毒感染 、 如 细菌感
因, 疮面色淡凹陷 , 围无 明显红晕 , 周 疼痛不甚 , 伴神疲乏力 , 舌
口疮辨证治疗体会

龙 某 , ,2岁 , 2 0 女 4 于 0 5年 8月 1 日初 诊 。患 口 2 疮 1 。 每 次 发 作 时用 中 、 药 内服 、 用 , 始 有 效 0年 西 外 开 后 无 效 , 作 多 由工 作 紧 张 或 心 情 抑 郁 所 致 。舌 边 或 发
1 g夏 枯 草 1 g 甘 草 6 。3剂 。 每 日 1剂 , 煎 , 3 5, 5, g 水 分 次 服 。服 药后 口疮 疼痛 明 显 减 轻 , 进 食 , 疡 面 明 显 能 溃
口疮 发 作 反 复 , 因 劳 累 诱 发 , 面 黄 白色 , 围 每 疮 周 淡红 , 痛昼 轻夜 重 , 绵 难 愈 , 疼 缠 口干 , 烦 失 眠 , 酸 心 腰 耳 鸣 , 足 心 热 , 红 少 苔 , 有 裂 纹 , 沉 细 数 。多 因 手 舌 或 脉
汤加减 。
口、 、 及 齿 龈 多 处 生 疮 , 围红 肿 , 热 而 痛 , 唇 舌 周 灼 甚 者腮 舌 俱 肿 , 响 进 食 , 影 口渴 喜 冷 饮 , 便 秘 结 , 便 大 小 黄 或 有 身 热 , 质 红 苔 黄 , 数 。 多 因 饮 食 失 节 , 食 舌 脉 嗜
口疮 辨证 治疗体会
吴文 芝
热、 痛 , 嗽 , 黄 , 干 , 结 , 黄 , 质红 , 黄 , 头 咳 痰 口 便 尿 舌 苔 脉 数 。 药 用 黄 连 6 , 子 9 , 麻 1 g丹 皮 1g 当归 g栀 g升 0, 0, 9 , 地 1 g 牛 膝 1g 夏 枯 草 1 g 甘 草 6 。5剂 。每 g生 2, 2, 2, g 日 1 , 煎 , 3次 服 。服 药后 症 状 基 本 消 失 , 方 3 剂 水 分 守 剂, 口舌 生疮 已 愈 , 症 痊 愈 。 嘱 饮 食 宜 清 淡 , 食 辛 诸 少 辣之物 , 随访 6个 月 无 复 发 。
儿童口腔溃疡的中医疗法

儿童口腔溃疡的中医疗法导语儿童口腔溃疡的中医疗法。
小儿口腔溃疡是小孩常见的口腔疾病,很多家长担心西医副作用太多,所以对中医治疗口腔溃疡情有独钟,今天来听听为我们介绍小儿口腔溃疡的中医疗法。
...儿童口腔溃疡的中医疗法。
小儿口腔溃疡是小孩常见的口腔疾病,很多家长担心西医副作用太多,所以对中医治疗口腔溃疡情有独钟,今天来听听为我们介绍小儿口腔溃疡的中医疗法。
中医如何治疗小儿口腔溃疡?口腔溃疡俗称“口疮”,是发生在口腔粘膜上的表浅性溃疡,大小可从米粒至黄豆大小、成圆形或卵圆形,溃疡面为凹、周围充血,可因刺激性食物引发疼痛,一般一至两个星期可以自愈。
口腔溃疡成周期性反复发生,医学上称"复发性口腔溃疡"。
可一年发病数次,也可以一个月发病几次,甚至新旧病变交替出现。
小儿口腔溃疡是小孩常见的口腔疾病,其症状为口腔粘膜出现小溃疡,单个或多个散在,多发生在唇、颊部,其次是舌尖、舌边缘及牙龈等处。
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充血,溃疡平坦,中心微凹陷,表面呈灰黄或灰白色,有明显的烧灼样疼痛。
如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常影响小儿进食,导致营养不良。
小儿口腔溃疡的中药治疗药物及用法:红枣20枚,青黛、黄连、黄柏、白矾、松香各10克,冰片3克。
先将红枣去核,再把白矾、松香填入红枣内,用铁丝把红枣串上,置文火内烤焦后加入黄连、黄柏、青黛、冰片,共研极细末,贮于瓶中备用。
使用时以棉签蘸药面均匀地涂于溃疡面局部,以能覆盖溃疡面为宜,每日3~5次。
中医认为,因小儿过食肥甘厚味,致心脾蕴热,熏蒸口舌,或复感邪毒,瘀阻气血,腐蚀肌膜,易患本病。
本散有清热降火、解毒消肿、生肌止痛、祛瘀散结、收敛防腐之功效。
局部外用易于口腔溃疡面的粘着和吸收,经临床验证,安全可靠,无不良反应,且简便实用,疗效颇佳。
口腔保健知识:/。
中医治疗口疮体会

至于临床有用 肉桂 一味 “ 引火归原 ” , 此说值 得商榷 。
从病机上看 , 口疮 之 阴 虚 火 旺 证 , 属肝 肾 之 真 阴 不 足 , 水 不
制火 , 相 火上炎 , 自下 冲上 , 上下皆热 , 若用热药 引之 , 犹 如 抱薪救火 。从药性看 , 肉桂辛甘大热 , 人肝 、 肾、 脾经, 属纯 阳之性 , 热性 升散 , 辛 主发散 , 药性 主 向上 向外 , 并 无 向下 “ 引火归原 ” 的功效。临床上对 因 阳气虚 衰 , 温化失 调 , 津
针对 心脾 积热及 阴虚火 旺的病 机 , 或清泻 心脾 积热 , 或滋 阴清热 , 治 以泻 黄散 、 凉膈 散 、 玄麦 甘桔 汤 、 滋肾通 关 丸等方加减 , 部分患者确能 收到满意效果。但有部分 患者
用祛湿药 。可选用 陈皮 、 半夏、 苍术、 白术 、 茯苓、 土茯苓 、
薏苡仁 、 冬瓜皮 、 白茅根 、 淡竹叶 、 车前 子等。
黏膜 之内 , 黏膜肿胀 , 受 咀嚼 、 讲话 等外 因刺 激而 破溃 , 导
致溃 疡发 生乃至反复发 作 。因此 , 心脾 积热 、 阴虚火 旺和
湿 邪 为 患 是 口疮 发 生 的 主 绵, 治疗也较为棘手 。以其湿热蕴结 , 徒清热反碍湿 , 纯化
湿则伤阴助热 , 热盛 为患 , 亦伤 阴分 , 用药 过于苦 寒 , 耗伤
阴津 , 邪气久羁 , 损 伤正气。临证时必须分清湿 、 热及 阴伤
的轻 重 , 辨证施治方 能取效 。此 类患 者可选 用胡 黄连 、 贝 母、 赤芍药清降导滞 , 开泄散结 , 凉血活血 。胡黄连 味苦性 寒, 苦降寒清 , 推泻导降 胃肠之湿 热 , 力 专效宏 。《 本 草正
胀, 此与体 内湿邪 充溢有 关 。《 素 问 ・经脉 别论 》 日: “ 饮
口疮中医辩证论治

口疮是指口舌粘膜上出现淡黄色或灰白色小溃疡,局部灼热疼痛的一种疾病。
口疮的范围较广,凡口腔颊腭、唇舌粘膜发生点状溃疡性损害的病变,均属本病范围.口疮又名口疡,发生于口唇两侧者,称燕口疮;满口糜烂,色红作痛者,称为口糜.小儿口疮的发生如与疳病有关者,称为口疳。
其病理和治疗大体相同,故一起讨论.西医学中的疱疹性口炎、球菌感染性口炎、复发性口疮、创伤性口腔粘膜溃疡、口腔粘膜结核性溃疡、白塞综合征等均属于中医“口疮”的范畴。
小儿常见疱疹性口炎和球菌感染性口炎。
口疮为小儿常见的口腔疾患,任何年龄小儿均可发病,以2—4岁为多。
本病可单独发生,或因其它疾患致机体抵抗力降低时伴发.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小儿口疮一般预后良好,但失治、误治可导致重症,或反复发作,耗气伤阴,转为疳病。
口疮之名,首见于《内经》,后世医家多有阐发。
《诸病源候论》明确指出口疮之病因在于心脾热盛。
《圣济总录》指出口疮之病有实有虚。
《小儿药证直诀》未论及口疮,但钱乙门人阎季忠所著《阎氏小儿方论》有治口疮方药。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唇口病论》说:“风毒湿热,随其虚处所著,搏于血气,则生疮疡……若发于唇里,连两颊生疮者,名曰口疮。
若发于口吻两角生疮者,名曰燕口疮。
”《幼科类萃》指出小儿与母同服药的必要性。
《幼幼集成》指出孕母怀胎,对胎儿的影响不容忽视,指出胎禀因素。
历代医家对小儿口疮的病因病理及分证论治作了精辟的论述。
现代对小儿口疮的研究主要偏重于临床研究,辨证论治的认识不断提高,多种疗法治疗小儿口疮有许多总结报道,以药物内服或外用者为多,亦有其它方法。
实验研究主要侧重于复发性口疮的病因病理研究,从不同方面阐明了药效原理,有助于提供,临证选方用药参考。
【病因病机】一、病因多种病因可引起口疮,常见的有外感因素、食伤因素和正虚因素3类。
1.外感病因 外感风、火(热)、湿、燥邪均可致口疮,而风邪、燥邪及湿邪常与火邪相合而致病。
最常见者,为风热外感,引动心脾两经内热,蒸于口舌粘膜为口疮。
中医辨证加减治疗小儿口疮疗效的临床观察

中医辨证加减治疗小儿口疮疗效的临床观察口疮,又名疳疮、蝶毒、口破、口疡、口疳、口疽,以青少年为多见,部分成反复发作之势。
一般可自行恢复,甚者延月逾年。
小儿口疮以齿龈、舌体、两颊、上颚等处出现黄白色溃疡,疼痛流涎或伴发热为特征,色红作痛,口舌糜烂者称为口糜,溃疡发生在口角两侧,称燕口疮。
患儿多表现为拒食流涎,哭闹不安,发热等症状。
一年四季均有发病,发病年龄以2~4岁多见,一般预后良好。
如体质虚弱则口疮反复发作,迁延难愈,长期导致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贫血、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1]。
笔者在临床工作期间,应用中医辨证加减治疗172例小儿口疮患者,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笔者在临床工作期间诊治的172例小儿口疮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有齿龈上颚、舌体、两颊等处溃疡或疱疹,疼痛流涎,拒食或纳差,部分伴发热,部分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大便干结,小便短黄。
研究对象中,男80例,女92例;年龄在1岁以下者12例,2~4岁者126例,4岁以上者34例;辨证为3种类型,风热成脾型78例,心火上炎型56例,虚火上浮型38例。
3类性别构成、年龄分布、病情等影响研究结果因素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辨证分型和治疗根据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表现及舌苔、脉象等进行辨证分型和辩证施治。
1.2.1风热乘脾型证见口颊,上颚,齿龈口角溃烂,重则满口糜烂,周围鲜红,疼痛拒食,烦躁不安,口臭涎多,小便短赤,大便干结,多有发热。
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紫。
治以疏风散火,清热解毒,方用银翘散加减。
辨证加减:发热不退者加柴胡、黄芩、生石膏,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玄明粉。
1.2.2心火上炎型证见舌上、舌边溃疡,色赤疼痛,饮食困难,心烦不安,口干欲饮,小便短黄。
舌质红,苔薄黄,脉数,指纹紫。
治以清心凉血,泻火解毒,方用泻心导赤散加减。
辨证加减:尿少者加车前子、滑石,口渴甚者加石膏、天花粉。
中医辨证治疗口疮经验

中医辨证治疗口疮经验
1中医辨证治疗口疮
口疮是比较常见的疾病,根据中医说法,口疮主要是由于热毒郁结于口腔也就是脾胃火毒郁结聚滞,而致使支气管、粘膜等地方受损而发生口疮,因此要根据患者的辨证来给定治疗,以下就介绍一般的治疗方法:
1.1清热解毒
①芦荟含有多种有益的成分,可以帮助清除口腔内的毒素,清热解毒,可用于口疮的治疗。
②甘草也可以清热解毒,可以归脾降火,祛湿止痛,口疮患者可以食用或用于化药灌肠。
1.2健脾祛湿
③芫花、香附等多种草药可以用于健脾祛湿,以调理脾胃,调节肠胃功能,减少湿毒的积聚。
④甘草及白术精加清蒸痰汤也可以用于健脾祛湿,山荜汤可以用于去除口腔的湿热毒,调节口腔内气血的循环。
1.3补虚强身
⑤苍术、茯苓等可以帮助改善患者的贫血,增强患者的体质,以促进痊愈。
⑥通关五谷粥可以补充患者的营养,增强患者的体质,加快口疮的痊愈。
总之,中医辨证治疗口疮需要根据患者本身的病情辨证施治,清热解毒、健脾祛湿、补虚强身都是其中重要的治疗手段,只有准确地进行辨证施治,才能更好地治疗口疮,以达到痊愈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乡村医药
浅谈小儿口疮的中医辨治体会张银敏
小儿口疮相当于西医的口炎,西医治疗以抗感染为主。
现总结小儿口疮的中医辨治体会并附验案,以飨同道。
1 辨证论治
小儿口疮以齿龈、舌体等处出现溃疡,呈黄白色,疼痛流涎,伴发热为特征,重者口腔多处糜烂,鲜红、疼痛,称为“口糜”,若溃疡只发生在口唇两侧,似燕嘴,称为“燕口疮”。
其病因以外感风热乘脾,心脾积热,阴虚火热上浮多见。
《诸病源候论》曰:“小儿口疮,由血气盛,兼将养过温,心有客热,熏上焦,令口生疮也”。
本病中医论治以八纲辨证为总纲,但不离脏腑辨证。
口疮需分清实火与虚火。
实证起病急,病程短,溃疡及疼痛程度较重,局部有灼热感,可伴发热,幼小者哭闹不安,病位在心脾;虚证起病缓,病程较长,溃疡及疼痛程度较轻,多见于年长儿,病位在肝肾。
1. 风热乘脾:多见于外感风热后,起病急,伴发热,满口糜烂,患儿疼痛拒食,口臭、流涎、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宜清热解毒,外散火邪,以银翘散为主方清上焦风热。
方中银花、连翘、板蓝根清热解毒,薄荷、牛蒡子疏散风热,黄芩、升麻清脾经风热,竹叶、芦根清解心经烦热,热势较重者可加生石膏清泄胃火,亦可加荷叶清泄脾胃潜藏之火。
部分患儿服药困难,可予牛黄解毒片代之。
王霞芳对本证采用通腑导滞法,选小承气汤加减[1]。
2. 心脾积热:心经之舌边、舌尖溃烂,色红疼痛,烦躁不安,口渴欲饮,舌尖红,苔薄黄。
此证患儿多有暴食、多饮之食积表现,兼见口臭、厌食等,除清泄心经火热,尚需解除食积之火,以泻心导赤散之黄连、竹叶、生地黄凉血解毒,通草导热下行,滑石、车前子利尿;厌食、口干、口臭者选天花粉生津,焦山楂、炒麦芽、神曲消食健胃,生大黄、玄明粉通腑泄热。
3. 虚火上炎:久病肾阴亏虚,溃疡色淡红,稀疏,疼痛不明显,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神疲,低热,舌红,苔少或花剥,脉细数。
年长儿心阴虚则烦躁难眠,脾阴虚则食少纳呆。
此期邪气已去,正气已虚,应滋阴
作者单位:314000 浙江嘉兴市中医医院儿科
通信作者:张银敏,Email:zhangyinmin666@ 降火,引火归元,六味地黄丸最适合。
熟地黄、山萸肉滋阴养肾,山药、茯苓补脾养阴,泽泻、牡丹皮泄虚热,肉桂引火归元。
心阴不足、睡眠欠佳者选用五味子、酸枣仁养心安神,石斛、沙参、麦冬养脾阴。
2 典型验案
李某,男,5岁,2016年10月21日就诊,口腔溃疡5日。
患儿5日前口腔内两颊部、上颚有散在溃疡,疼痛较剧烈,影响饮食,时有吵闹,无发热,偶咳嗽,曾自服消炎药(具体不详)。
纳差,口臭,大便干,每3~5日一行,小便可,夜鼾。
查体:咽红,扁桃体Ⅱ度肿大,双侧颊黏膜、上颚、咽峡部及上唇内侧可见大小不等的溃疡点,舌苔黄厚腻。
中医诊断:口疮(心脾积热证),西医诊断口炎。
辨证属脾胃积热,心火内热,火邪上炎。
治疗以清心泄脾为法,予泻心导赤散加减。
方药:淡竹叶10g,黄芩6g,焦栀子6g,生地黄10g,虎杖15g,玄参10g,生大黄(后下)3g,薄荷(后下)6g,胖大海10g,焦山楂6g,甘草3g,5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10月27日二诊:5剂过后,口疮渐愈,以原方再进,增滋阴清热之品。
方药:淡竹叶5g,黄芩10g,焦栀子6g,生地黄10g,玄参10g,薄荷(后下)6g,柏子仁6g,芦根10g,焦山楂6g,麦冬6g,乌梅10g,甘草3g,5剂,水煎服,早晚分服,病愈。
按语:本例患儿急性发病,由火邪上攻引起,表现为口臭、大便干,舌苔黄厚腻乃脾胃有热,上炎口窍,选泻心导赤散为主方,淡竹叶、生地黄导热下行,焦栀子、黄芩清热泻火解毒,薄荷疏散风热。
但对心脾积热证,徐春燕[2]除给予口服药物外,还联合外治法,予冰硼散用蜂蜜调成糊状涂敷患处,同时将黄连、吴茱萸共研细末,用醋调成糊状,夜间外敷双足涌泉穴,效果显著。
因此,临证不应拘泥于一种方法,而应博采众长,古为今用,同病异治。
参考文献
[1]丁惠玲,王霞芳. 王霞芳论治小儿口疮四法[J]. 上海中医药杂
志,2013,47(3):19.
[2]徐春燕. 中药外用综合疗法治疗心脾积热型小儿口疮60例疗效
观察[J]. 中医儿科杂志,2014,10(1):50.
(收稿:2018-06-06)
(发稿编辑:陆易)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