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现象看本质

合集下载

透过现象看本质主题作文7篇

透过现象看本质主题作文7篇

透过现象看本质主题作文7篇透过现象看本质主题作文【篇1】“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

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分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

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读了这段话,我明白了往往人们被忽略的地方,更应该去注意,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虽然飞机有些地方弹痕多,但它却仍然可以幸存下来,透过这个现象可以看出那些弹痕部位并不是飞机的要害,有些地方看上去没有弹痕,可是一旦中弹就会机毁人亡,根本没有返航的机会。

如果只注重加强了不重要的地方,而忽视了重要的地方,那将使防护工作适得其反。

生活中也一样,往往人们只注重了一些事物的表面现象,却没想到造成其表面现象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所以,只能做出一些表面的努力,也只会取得一时的成功,不会永远领先。

就好像学习一样,有的家长只注重孩子学习成绩怎么上不去,做了许多卷子,上了很多速成班,却仍然没能改变学习成绩,但家长却没有想过,孩子面对学习是怎样的学习态度,真的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吗?孩子的表面成绩不好,是因为没有更深的理解怎样学习,是没有好的学习习惯,为什么不先改变习惯,再改变成绩呢?另一方面是有些上学寄宿的孩子居然生活不能自理!这都是因为家长当年的过度呵护。

而许多家长却不知道其中的原因,只是一味地教育孩子怎么怎么做,可孩子仍然不知道怎么做。

这就好像是母鸟把小鸟的翅膀割掉了,而母鸟却对他说:“你飞呀!飞呀!怎么这么没用!”由于当年的娇惯,孩子丧失了独立的能力,准确的说这种能力是被家长剥夺的!孩子不能自理,家长要透过这个现象来找到根本的原因——就是过度呵护,看到了事情的本质,也就有了处理方法,而并非盲目的叮嘱。

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要通过本质来解决,就如同孩子的学习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一样,只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让问题从根本上解决。

透过现象看本质主题作文【篇2】窗子里的人喜欢往窗外看,看外面的景物随四时而变化,看春天花开,看冬日雪落,看风乍起,吹皱一池秋水,看雨飘落,路上的行人在夏雨中匆匆走过……人确实需要向外看的勇气,不能囿于一室之中,泯灭突破藩篱的渴望。

高三复习课件透过现象看本质

高三复习课件透过现象看本质

题型
选择题 选择题 选择题
选择题 选择题 选择题 选择题
选择题 选择题 选择题 选择题 选择题 选择题
选择题 选择题 选择题 选择题
选择题
选择题 非选择题
选择题 选择题 选择题
高考试题分布
2008年天津卷,29 2008年北京卷,29 2007年江苏卷,11
2007年北京卷,34 2007年江苏卷,32 2006年全国卷Ⅱ,30 2005年全国卷Ⅲ,31
2、科学理论的含义:
科学理论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 律的正确反映,是按内在逻辑组成一定 体系的真理性认识。
3、真理、科学理论的作用
真理、科学理论的性质决定了它能够预见事 物的发展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 案,因而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能够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预见未来,帮助人们把 握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历史进程;
现象有真象与假象之分,它们都要表现事 物的本质,假象只不过是从反面来表现本质。
假象――与事物本质不符合的表面现象
假象与错觉
假象是客观的,错觉指错误的感 觉,属于意识的范畴,是主观的。
【跨越误区】 1、现象本身不一定是正确的。
( )本质则都是正确的。( ) 2、假象是错误的认识。( ) 3、假象是主观的。( ) 4、本质是眼睛看不见的东西。
一样可靠。但由于受天气状况原始数据、计算手段、
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难以避免误差。在
这个意义上,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
“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此论断给我
们的启示是,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 )
• 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 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透过现象看本质什么意思

透过现象看本质什么意思

透过现象看本质什么意思
透过现象看本质,需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就像看多了文章,能一眼看出来作者想表达什么,主题是什么。

现象与本质,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自身组成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内在联络,是由事物透过现象看本质,需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就像看多了文章,能一眼看出来作者想表达什么,主题是什么。

现象与本质,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自身组成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内在联络,是由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构成的。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络和外表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

本质和现象二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和矛盾。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特征,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或共同的东西;现象是事物本质的外部表现,是部分的、个别的。

本质和现象又是统一的。

本质和现象互为事物的里表,它们是互相依存的。

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的根据,总要表现为一定的现象;现象是由本质产生的,总是从不同的侧面这样或那样地表达着事物的本质,它的存在和变化归根结底是附属于本质的。

2023届高三语文写作练《透过现象看本质》任务驱动型作文题解及例文选

2023届高三语文写作练《透过现象看本质》任务驱动型作文题解及例文选

2023届高三语文写作练《透过现象看本质》任务驱动型作文题解及例文选【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鱼问鸭子,说:“为什么人们写诗说‘春江水暖鸭先知’竟成了千古名句?不是应该我先知道吗?”鸭子想了想说:“因为人类看不到你呀!我在水面,而你在水底。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整体把握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题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写作时首先要分析材料含义。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材料的主要信息是:鱼质疑鸭子,“春江水暖鸭先知”成千古名句鱼不满,因为事实上鱼先知;鸭子说人类看不到鱼;鸭子在水面,鱼在水底。

由此,我们可以从三个中心对象“鱼”“鸭”“人”进行思考。

从鱼的角度说,想要被看到,要能从水底浮出水面,调整位置,表现自己;不被赞美,默默做事,幕后付出有时也是一种常态,是一种命运使然。

从人的角度说,我们总是更容易看到,赞扬表面的东西,那传言千古的也不一定就是真理;表象和本质有时需要进一步探索,不被表象所惑,方能寻到真理。

从鸭的角度说,有时享受赞美,成了既得利益者是因位置、命运使然,不能因此沾沾自喜;走在台前,成为台面,善于表现自己的确更容易被看到。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联想,“能被看到”是一种心理需要,适时表现自己,不要一直沉在“水底”;“水面”上的真理不一定就是真理,要有穿越表象,探骊得珠的勇气;努力向上,哪怕事与愿违,很多事情是命运使然,在台前,我努力绽放,不沾沾自喜;在幕后,我孤芳自赏,也不争不抢。

行文构思时,我们可以写拨表象之迷雾,探本质之深沉。

首先结合海明威冰山理论提出中心论点,拨开表面的种种迷雾,探究其内在的厚重与深沉,拨开云雾见月明。

其次列举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面对会议一片混乱之时,他提出“求同存异”,积极推动会议有序进行的例子论证君子如玉,淡定从容的姿态之下,是持续的奋斗与积淀。

透过现象看本质

透过现象看本质

透过现象看本质当整个社会都是真实正直的时候,一个伪善虚假的事物是被人唾弃和厌恶的;然当整个环境都是乌云密布的时候,即使有一片白云,也会被“黑云压城”吞噬。

风清气正的气氛减弱,虚情假意、互相吹捧恭维的骤增,说真话成为一种“另类的存在”。

悲哀哉?!自不待言。

课程结束后,笔者总结为三个字:“真”、“善”、“美”,下面来逐一进行论述:首先,艺术要“真”,真即真实。

在阅读完《解读《黄河》背后的中俄关系》1后,深切地感受到了解、挖掘作品背后的故事,深刻把握作品内涵是非常关键但易为人们所忽视的现象。

这首由沈心工作曲、杨度作词的《黄河》,至今有几人真正读懂了里面的深意?自问世并未被真正地深度解读。

我们大家都没有多想,只是表层地根据个人感官上判斷,寻求愉悦与享受,并未真正理解作品后的精神上的升华和满足。

在这个艺术真实性的问题上,笔者想起课堂上李岩研究员谈及歌曲《贝加尔湖畔》背后的故事时给我的启发。

歌手李健在参加《我是歌手》中演唱一首《贝加尔湖畔》,歌词如下:在我的怀里,在你的眼里,那里春风沉醉,那里绿草如茵……多想某一天往日又重现。

我们流连忘返,在贝加尔湖畔……就在某一天,你忽然出现,你清澈又神秘,在贝加尔湖畔。

你清澈又神秘,像贝加尔湖畔。

浸淫在优美的歌声中的各类听众(各类人群),又有几人知道“贝加尔湖”曾是我国的领土,正是在甲午海战时被沙俄强行夺去,所以,在聆听、陶醉在优美旋律和李健空灵歌喉的背后,有想过这不单纯是一首描述贝加尔湖景色的抒情歌曲,还是对领土失守,一去难以复归的无奈和伤感,流露的企望与怀念在“自家”的贝加尔湖畔流连忘返的场景。

感情含蓄深沉又感觉内部张力十足,表面上看似描写美好景色,其实是生发出的浓厚爱国情怀,内涵深刻,意味深长。

然笔者看到了太多综艺节目、演唱会等不同形式的听众对艺术的审美浮于表面,发出的感慨:哇,太好听了!他(她)唱的音真高!长得真帅(漂亮)!穿的好时尚!音乐的形式很新颖,改编的特别有意思,拍摄下各种煽情流泪痛哭的镜头……多数听众更多的是从个人感官的“第一感觉”审美判断,有谁会关注音乐背后的真正深意呢?有人会说:“音乐的功能是娱乐,只要我开心,其它的与我无关”。

如何理解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认识能力

如何理解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认识能力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一种高层次的认识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难以看到问题的本质。

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认识能力对于我们获取准确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至关重要。

一、什么是透过现象看本质1.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指在观察、思考问题时,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看到问题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而不是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只看到问题的表面现象。

2. 透过现象看本质需要我们具备深刻的洞察力和思维能力,能够从现象观察中提炼出规律性的东西,抓住问题的核心要义。

二、如何提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认识能力1. 善于思辨。

透过现象看本质需要我们善于思考,能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一个问题,发现问题的内在通联和规律,推敲问题的本质。

2. 学会用“为什么”来思考。

在面对一个问题时,要善于问为什么,反复追问,直至找到问题的根源。

3. 多思辨并结合实践。

通过平时的学习和实践,多思考实际问题,逐渐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4. 注重知识的积累。

对于某些领域的问题,需要有相应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透过现象看本质。

注重知识的积累也是提高认识能力的重要途径。

五、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重要性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认识能力对于我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 在工作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人能够更好地把握问题的关键所在,能够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2. 在学习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人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要点和精髓,避免盲目死记硬背,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3. 在生活中,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人能够更好地认识客观事物,做出更准确的判断,避免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方式,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们应该不断提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善于思辨,结合实践,注重知识积累,从而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1. 善于观察。

观察是提升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力的基础。

要善于观察事物的变化、规律和关联性,不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而是能够深入观察、分析,发现问题的本质。

议论文说理深刻之透过现象看本质课件

议论文说理深刻之透过现象看本质课件

综合归纳
总结词
将分析的现象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出一般性的结论和规律。
详细描述
在议论文中,要对分析的现象进行综合归纳,提炼出一般性的结论和规律。这有 助于增强议论文的说服力,使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要注意归纳的准确性和 科学性,避免出现偏颇和片面的结论。
04
议论文说理深刻的技巧
逻辑严密
总结词
逻辑严密是议论文说理深刻的关键,通过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够使论点更加有力,说服 力更强。
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展示现象与本质 的差异,引导读者思考如何透过现象 看本质,进而引出议论文写作的重要 性。
议论文的重要性
培养思维能力
议论文写作有助于培养逻辑思维 能力、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提高个人素质。
社会交流工具
议论文作为一种社会交流工具, 能够清晰地表达个人观点,促进 社会交流和进步。
全面、细致地分析现象,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详细描述
在议论文中,要深入分析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展开讨论,探究现 象产生的原因、背景和影响。同时,要注意分析现象的内在逻辑和规律,探究 其本质特征。
挖掘隐藏信息
总结词
透过现象挖掘深层次的信息,探究现象背后的真相和实质。
详细描述
在议论文中,要善于挖掘隐藏在现象背后的信息,探究现象 的本质和真相。这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和推理能力,从现象 中提炼出有价值的观点和论据。
02
现象与本质的区别
现象的表面性
现象是事物的外在表 现,是人们可以直接 感知的。
现象往往是短暂的, 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 化而变化。
现象往往是复杂多变 的,受到许多因素的 影响。
本质的深层性
本质是事物的内在属性,是决定事物 性质的根本因素。

高考作文技巧之“透过现象看本质”

高考作文技巧之“透过现象看本质”

高考作文“临阵磨枪”说技巧之“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是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发展等级作文的要求之一。

怎样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呢?1.探究并揭示现象存在的背景。

在自然的存在的生活背景中找到必然的合理性。

我们还可以用提供背景的方法,凸现事物的本质。

在作文中,用“这样的背景下”做引语,给看似一般的事物提供一个背景,相形之下,事物就会有不同的意义。

请看习作《说“一掷千金”》是怎样运用这种方法的。

说“一掷千金”……有了钱怎么花,似乎是个人的事。

但盘算怎么个花法,却鲜明地反映出人的追求、人的境界。

如果把一掷千金、挥金如土的做法放到精神道德建设和我国刚解决温饱这个大背景下加以考察,就更耐人寻味。

这种奢侈之风正在污染着社会环境,污染着社会主义的人际关系。

……如果我们把目光从灯红酒绿的豪门贵宴移到农舍窑洞,警惕拜金主义的话题会变得更加沉重。

改革开放给我们这个十几亿人口的国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化,但现在还远非黄金铺地。

我们人均还不到1000美元,在全世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排名榜上,我们的座次仅仅是第几十位,光是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就有许多农民仍在为温饱问题发愁。

河北一个失学的孩子,天天在家扎扫帚,想凑够不过四五十元学费。

对比之下,那种一掷千金的“潇洒”,该是多么不协调!……以上选段,把“我的钱该怎花你管不着”这一看似有理的论调,放到我国具体国情的大背景下,对比之中,揭示事物的本质。

再举一个通过比较分析来揭示事物本质意义的例子:……据报载:不少地方盲目大建豪华公寓,动辄几十万元、上百万元一套。

大款人数毕竟有限,工薪阶层又买不起,于是整幢整幢地闲置在那里,占用了大量资金,形成“有人没房住,有房没人住”的浪费现象。

如果说名人故居和古籍字画这些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真的是因财力有限而无法保护的话,那么投在豪华厅堂馆所和那些华屋豪宅的钱又是哪来的呢?据统计,真正属于外资和私人投入的很少,绝大部分是公款投入不当造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透过现象看本质
摘要:在教育实践中,数学测试是把“双刃剑”,它极易将教育的实质转化为“应试教育”,但同时又能够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因此,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合理利用数学测试,让教学过程成为测试、评价、调整策略和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是数学教师的重要责任。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测试评价现象本质对于初中数学教师来说,如何落实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既包括教育目标和教学策略的调整,又包括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

测试是一项较为传统的评价方式,将学生平时的表现视作一种表面现象,将师生间的距离视作一堵无形的高墙,那么,测试即是帮助教师穿过高墙,揭开表面现象而看清学生学习本质的重要手段。

但测试又是一把“双刃剑”,它极易将教育的实质转化为“应试教育”,因此,掌控好测试这种评价工具,合理利用数学测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初中数学教师在新时期的重要任务。

1
测试的主要形式
在教育实践中,测试具有很多种形式,但并非每一种形式都能对学生的学习做出准确评价。

传统意义上的测试是教师出题,学生答题,但在新课改要求和“三维目标”的统领下,这种测试形式显然不能满足当前的教育需求。

因此,结合实际制定多种测试方案,对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按形式划分,测试具有两种基本形式。

一是课堂测试,即在一节课的每一阶段都进行一次测试,最后在课堂总结时进行最后的测试。

这种测试方式的优势在于能够及时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利于教师快速调整教学思路和策略;二是阶段性测试,即以一周或15天为单位,对学生在阶段内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这种测试方式的优势在于教师能够进行充分的准备,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测试。

此外,按内容划分,测试还具有问题测试和书面测试两种形式。

其中,问题测试主要适用于课堂,其优势在于能够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测试评价;而书面测试则是将题目打印成试卷,让学生答题,这是目前我国教育界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测试形式[1]。

2
用课堂测试揭示学习的本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导入测试应结合课堂教学的进度,把握好测试的切入点,在教学每一个知识点后进行测试,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发挥测试的作用。

以《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课为例。

首先,提炼任务目标:第一,让学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第二,让学生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第三,让学生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技巧。

其次,展开教学过程,并逐步导入测试。

第一阶段,阐述一元一次方程后导入第一个测试:在纸上写出你认为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写完后交小组长,由小组长统一交给老师。

第二阶段,讲解完等式后导入第二个测试:解一元一次方程(板书):3(x+9)=4(x-2),边解题边思考什么是“等式”,并将等式的基本性质列于题后。

第三阶段,在课堂总结时导入第三个测试(板书):在学校最近几周安排的植树活动中,本班每个同学每天可以种10棵树,一共利用了2个周六,且植树成活率为90%,活动结束后,据统计总共成活了900棵树,请问:本班一共有多少同学参与了周六的植树活动?请同学们结合本课学习内容,在5分钟内解答。

综上所述,课堂测试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只有将测试与课题联系起来,才能切实发挥测试的评价功效。

因此,把握好测试的切入点,让测试既能够巩固学生的知识,又能够对学生的所学进行很好的评价,是教师的重要责任。

但这也涉及到了一个前提,即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细致的备课,确立各项教学目标,否则,缺乏合理规划的课堂测试势必会打乱课堂进度,削弱课堂教学质量。

3
阶段性测试,调整教学方案的重要媒介
阶段性测试是针对教材里的一章、一节或是数个课时所制定的以一周或半月为单位而进行的测试。

阶段性测试的主旨在于评价学生在阶段内的学习情况,包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应用能力乃至建模等等。

通过阶段性测试,教师可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根据学生测试成绩的变化评估阶段内的教学质量,从而为教师调整教学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开展阶段性测试需要结合教材的内容,教师需要完全透彻的了解教材中每一章、一节的目标指向,同时需要了解章、节的基本结构,即由浅至深,循环渐进的特点,并制定不同的测试方案[2]。

例如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教材上册第五章——《走进图形世界》,首先,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课时划分。

本章共分为四个小节,每节两个课时,加上活动课和小结与思考,共计10个课时。

那么,教师就应当在本章教学过程中进行5次测试。

一是测试“丰富的图形世界”(2课时);二是测试“图形的变化”(2课时);三是测试“展开与折叠”(2课时);四是测试“从三个方向看”(2课时);五是对本章总结测试。

照此计算,教师需要每两天进行一次测试,但鉴于如此可能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因此,在实践中教师可考虑将两个小节合并测试,如此,则变成了每周测试一次,笔者认为,这更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4
结语
数学测试的核心在于对时间和测试方法的掌控,在实践中,教师应加强备课力度,确保不会将一堂课拆解的支离破碎。

这需要教师提前将每一课的内容、知识结构和任务目标等全面确立出来,同时拟定测试方法,如问题的类型、测试题
的内容等等。

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测试的功效,进而,也才能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1]唐恩妍.浅谈初中数学讲评课的有效性——初一数学“解方程”测试讲评课的思考[J]. 新课程学习:下,2012(10):71.[2]谢云.刍议“小测试”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 中学教学参考,2011(4):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