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必修三4.1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种群的数量变化
【智慧测评】2015高考生物(人教版)总复习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讲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实验技能提升
课后巩固提升
考纲研读
热点提示
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4.群落的演替(Ⅰ) 5.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 态变化(实验) 6.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实验) 7.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 替(实验)
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生物(人教版)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实技能提升
课后巩固提升
C .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
则出生率会更高
D .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 生率最高 解析: 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出生个体数占种群总个 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该种群开始个体总数为100,一年
①随机取样 ②样方大小适中 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 ④宜选用双子叶植物
①调查时没有迁入和迁出、出 生和死亡 ②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不能 影响标志对象正常的生命活动
生物(人教版)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实验技能提升
课后巩固提升
1 . (2012· 海南高考 ) 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 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 .甲、乙两个种群可能为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小
于乙
B.t2~ t3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但 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 C.t1~t2时间内甲、乙两种群呈“S”型增长,甲种群 从t2开始出现环境阻力
D .用恒定容积的液体培养基培养某种细菌,其种群
增长速率变化曲线可能如甲曲线
生物(人教版)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实验技能提升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一轮复习教学设计一、课程分析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这个专题是人教版必修三生物第四章第一节和第二节的内容,在一轮复习中本专题是在复习了个体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之后,从群体水平来研究生态系统的相关内容,在知识上比较基础,使学生由简入难的复习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
本专题主要包含两个考点:种群的特征涉及的主要是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需要理解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种群的数量变化内容比较重要,主要是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方法,J型增长曲线和S型增长曲线形成的原因,特点,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判断,特别是J型曲线中倍数的应用,S型曲线中K值,K/2值的应用以及曲线分析。
本专题是高考常考的考点,考查的角度侧重种群的特征及种群数量的取样调查,种群数量增长类型的曲线分析,准确记忆各特征具体内容及其内在联系,并把握种群密度调查的两种常用方法,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本专题的重点是:1.种群的特征。
2.种群数量的变化。
难点是:种群数量的变化。
二、学情分析知识基础:由于本专题是学生在高一学习的,与现在间隔时间较长,学生对过去学习的知识大部分已经遗忘了。
对于基础好的学生,通过自己看笔记和书,可以回忆起绝大多数的知识点,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就需要参与到小组中,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完成自己复习总结的任务。
能力基础:大部分学生具备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还是欠缺自我总结知识与规律的能力,不能把零散的知识点汇总整理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复习了个体水平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及调节、植物的激素调节,种群和群落以及生态系统的定义在必修一就已经学习掌握了,但是它们的特点是什么?稳态的维持与个体稳态的维持有什么区别?这是本专题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
三、设计思路本节的引入思路是:从问题出发,落脚于对科学方法的学习: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复习本专题知识,先通过学生自己的复习回顾基础知识,尤其是一些易混的概念的比较,将基础知识掌握牢固。
高中生物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4.1 种群的特征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2.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一
二
三
四
五
五、性别比例
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在一块麦田里,小麦、老鼠、荠菜、蝗虫、野兔等生物的种群密
度相同吗?种群密度最大的和最小的各是什么?说明什么?
提示:不相同。最大的是小麦,最小的是野兔。说明在同一区域、
同一时间内,不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不同。
③随机取样是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使统计结果更
接近真实的情况。
④样方的数量要适宜,数量太少,则误差较大,数量太多,则增大了
工作量。
⑤样方法的计数原则:在计数样方种群数量时
可能会出现右上图所示的情形,我们只要计数样
方内部和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数量即可。
题型一
题型二
题型三
题型一 种群的概念
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
丙
200
400
600
题型一
题型二
题型三
解析:根据表中数据,甲幼年个体最多,老年个体最少,可预测种群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逐渐增加,因而是增长型;乙各年龄期
的个体数相同,预测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接近,种群密度基本不变,
因而是稳定型;丙幼年个体最少,老年个体最多,预测种群出生率小
题型一
题型二
题型三
题型二 种群的特征
【例2】 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组成见下表。
三个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分别为(
)
年龄期
幼年期
成年期
老年期
个体数
甲
600
400
200
乙
400
400
400
A.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
必修三4-1第一讲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

内
容
1.种群的特征 考点 2.种群的数量变 Ⅱ 化 种群的特征以及对 重难 种群数量变化的 点 影响因素分析
要 求 Ⅰ
题型
选择题
年份及考 考点 卷 2009、 2008 种群的特 年广东 征 、江苏 卷 2009、 2007 种群的数 年广东 量变化 、宁夏 卷
自主梳理 一、种群的概念 同种 全部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 生物的 个体。 二、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 面积 体积 (1)概念:指在单位 或单位 中的个 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
(三)动物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主要是采用标 计算公式:标志总数/N=重捕个体中被标
志重捕法)
志的个体数/重捕数(注:N代表种群内个体
总数)
1.植物种群密度调查中样方的选取 (1)样方数目的确定。取样多少随调查地段
的总体面积而定。总体面积大,选取的样方
数多些;总体面积小,选取的样方数少些;
一般地说,选取的样方越多,求得的种群密
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因为这四个率不是固定 不变的,所以种群数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要点归纳 一、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 1.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2.提出合理假设; 3.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
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建立数学模型;
4.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
进行检验和修正。
这些外部因素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 影响种群密度。
1下面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内蒙古草原上的全部牛是一个种群
②
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
③稻田中所有 ⑤种群密度的大
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
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
《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

《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学法设计、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加以介绍。
一、说教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和第二节,该内容是学生的视角从微观、个体水平到宏观、群体水平的转折点,对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有重要的意义。
教材第一节讲述了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种群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第二节讲述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介绍了种群数量的增长以及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发展变化,建立数学模型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界事物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又讲到了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方法,其中还设计了探究活动: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由于这一活动需要在野外进行,且属尝试模仿层次,故新课教学安排为两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探究活动为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本章的基本教学目标是:1、例举种群特征;2、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化;在深入研究新课标的基础上我制定了详细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简述种群的概念,并举例种群的特征。
(2)结合种群数量变动例子,能解释种群特征与种群数量关系。
(3)学会种群数量变化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4)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2.能力目标(1)学习有关概念,培养学生形成概念和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2)初步学会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激发学生今后对科研的兴趣。
(3)通过学习种群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全面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尝试利用数学模型解释当地的环境问题。
3.情感目标(1)通过对种群密度、还有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等特征的学习,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研究身边的种群的特征,并且注重人口的问题,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让学生明白实施计划生育的目的。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 课件 (共50张PPT)

成年个体数
幼年个体数
A
B
C
1. 图中A种群属于增长型,C种群属于衰 退型,B种群属于稳定型。这是由于种群中年 轻个体越多,一般来说出生率会越高,死亡率 会越低。
34
2. 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也 不一定总是保持稳定。这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 率不完全决定于年龄组成,还会受到食物、天 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外,种群数量 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年龄组成为衰退 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般来说会越来越小,但 是也不排除由于食物充足、缺少天敌、迁入率 提高等原因而使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
1、取样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随机性 样方的大小 样方的数量
2、样方的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吗?
样方数越多结果越接近真实值
16
说明: ①样方法除适用于植物外,还适用于
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如蚯蚓、某种昆 虫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
②对于趋光性的昆虫,还可以用黑光 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调查它们的种群 密度。
(3)性别比例的应用: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 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 比例,从而达到杀虫效果。 (4)性别比例的意义: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动。
39
我国男女比例失调婴儿性别比接近120 : 100
2004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 况》白皮书指出,我国男女(0至4岁)性 别比例接近120 : 100,远超国际认同的可 以容忍的最高警戒线107。
每一个个体在种群分布领域中各个点出现的机 会是相等的,并且某一个体的存在不影响其他 个体的分布。
老年 成年
32
③衰退型:特点种群幼年
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
多,种群处于衰退时期, 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4.1《种群的特征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1.种群概念的理解 (1)两个要素:“同种”和“全部”,即种群是物种存在 的形式。 (2)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即种群具有一定的 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3)两个方面宏 微观 观方 方面 面: :种 种群 群是 是生 生物 物繁 进殖 化的 的基 基本 本单 单位 位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1)种群的特征是个体不具有的,个体只能 具有性别、年龄、出生、死亡等特征。
(2)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内可以有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 内的个体都为同一物种。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自主解答] ________ 解析: 12月份未成熟个体为0,说明该种群10月份的出 生率可能为0,A正确;天敌迁入后,未成熟个体和衰老个体 容易被捕食,从而导致该种群年龄结构发生改变,B正确;由 图可知,在不同的季节年龄结构不同,C正确;大量诱杀雄性 个体,影响性别比例,导致出生率下降,最终使种群密度降 低,D错误。 答案: D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2.年龄组成的曲线图
图甲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 量增加,属增长型;而图乙相反,应为衰退型。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解析)..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概念,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是为了某种目的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方程式以及图表、图像等数学表达式。
2.意义,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规律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预测等重要作用。
知识点二种群数量的增长,1.种群的“J”型增长(1)“J”型曲线: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2)“J”型增长的原因: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这一理想条件只有在实验室或某物种最初进入一条件非常适宜的环境时才会出现。
(3)“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增长速率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
,建立模型:,一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1=N0λ,两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2=N1×λ=N0λ2,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 t=N0λt,N0: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时间;N t:t年后种群数量;λ:增长的倍数。
注:当时,种群数量上升;当λ=1时,种群数量不变;当时,种群数量下降。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S”型曲线出现的原因,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使生存斗争加剧,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
(2)实例:高斯的实验。
(3)“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呈“S”型。
①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a.不同物种在同一环境中K值不同。
b.当环境改变时生物的K值改变。
②K/2值:K值的一半,是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点。
③增长速率:可以看出种群的增长速率在K/2时最大,K/2之前不断增加,在K/2之后逐渐减小,当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型曲线”
“S”曲线
前提条件 理想条件:食物充足,空间不 自然状态:资源有限、空间 限,环境适宜,没有天敌等 有限、受其他生物制约
种群增长 (速)率
K值有无
适用范围
无
实验室条件下、 种群迁入新环境、 外来物种入侵早期阶段
有
自然条件下
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与种群增长率曲线
分析每个区段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及各阶段出生率死亡率关系。
①图乙的o~f段相当于图甲的a~c段; ②图乙的f点相当于图甲的c点; ③图乙的f~g段相当于图甲的c~d段; ④图乙的g点相当于图甲的d~e段
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
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 气候、食物、天敌、 传染病等因素的影响。
下图是调查小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 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物理模型
概念模型
数学模型
1 2
3
4
7
5
概念模型:_1_、__2____
6
物理模型:_4_、__6_、__7_
数学模型:_3_、__5____
二、种群的数量变化 1.种群数量变化包括种群数量的__增_长__、__稳__定__、__波__动__、__下__降_。
2.什么是环境容纳量?ຫໍສະໝຸດ 项目 增长模型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种群的特征
数量特征
空间特征
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
决定
出生率 死亡率
均
迁入率 迁出率
匀 分
布
随
集
机
群
分
分
布
布
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增
稳
衰
长
定
退
型
型
型
下列哪项叙述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A.稻田中杂草的种类达20种 B.某块稻田中,水稻均匀分布,稗草随机分布 C.农技站对棉蚜虫害监测结果为2只/叶 D.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C
A.1~5年种群呈J型增长 B.20~30年之间种群增长率为零 C.到20年时种群的数量最多 D.15~20年间种群数量不断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