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阁夜》《旅夜书怀》 导学案(人教版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合集下载

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阁夜 学案

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阁夜 学案

《阁夜》导学案【要点突破】一、整体把握1.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他的《登高》和《登岳阳楼》两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登高》《登岳阳楼》2.杜甫在《旅夜书怀》中描绘雄浑阔大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2)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3.诸葛武侯祠内有一联:“布衣吟啸足千秋,草庐频频,收起潜龙,蜀丞相尽瘁鞠躬,非得已也;竹帛勋名垂两代,汉祚将终,霄沉羽鹤,杜少陵沥心呕血,有由来哉。

”里面暗含杜甫《蜀相》的两句诗,这两句是,。

答案: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二、细部探微1.首联描绘了怎样的图景?结合“岁暮”“催”“天涯”“寒”等词语揣摩作者融入的思想感情。

答案:寒冷孤寂的图景。

“天涯”既写积雪漫无涯际,凄神寒骨,又包含客居天涯的冷落孤寂;“催”既写光阴催促每天日升月落,又指光阴催人步入暮年,时光流逝来日无多;“寒”指天寒地冻,对于贫病交加的杜甫来说,心境更为凄寒。

2.颔联上句写悲惨之战争现实,下句写壮美之三峡夜景,放在一起,二者为什么能浑然融为一体?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答案:悲壮的鼓声是国家失序、民有怨气的表现,星河动摇是百姓劳顿的反映,战争频频带来的灾难与痛苦不言而喻。

【感悟总结】一、中心主旨本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通过雪霁寒宵的冬夜的所见所闻,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写作特色1.诗中用事。

诗中用事共有三处:①“五更”句用祢衡事。

②“三峡”句用汉武帝问星象事。

③“卧龙”句用诸葛亮、公孙述事。

诗人用事之妙在于事与诗中意境合为一体,而使人不觉得这是用事。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是中国诗歌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

诗的前两联中的景物描写,所暗含的是诗人对时事的伤怀。

诗人从景物写起,意在创造一个与诗人内心世界一致的情境,让读者凭借集体可感的形象,走入诗人的心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阁夜》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阁夜》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阁夜》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阁夜》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1《阁夜》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导学目标】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到古文阅读、思维拓展及文化背景等方面知识。

通过《阁夜》这篇古文的学习,我们能够培养自己感悟生活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课前预习】1. 阅读《阁夜》这篇古文,了解文章的大意。

2. 理解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并记录下来。

3. 学习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了解夜行器的概念和功能。

4. 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和感受《阁夜》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意蕴。

【课堂内容】1. 古文阅读及思维拓展李白的《阁夜》从标题就能看出来是一篇夜景咏叹诗,是李白描写他在夜晚游赏中的所见所闻。

文章首句“钟山川上寺,夜半钟声到”点明场景,引出了下文的描写,另外此句的中“寺”和后文“月明千里路”均蕴含了哲学上的意义。

第二句到第四句句则描述了景色,其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微雨漠漠送秋归”这四个字极好地表现出了秋天的气息,让读者看到了一幅阴雨霏霏的夜晚景象。

第五句到第十句句,则从自己的经历中发人深省的思索出发,深入散发景色所触发的情感,哲理性较高。

2. 文化背景在古代,夜行器是一种指示方向用的器具,由陶瓷或者玻璃制成,上面有兽面或者神面等雕刻,夜间照亮。

这种夜行器多数用于照明和指引行进方向,是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之一。

文章中描写的“青帝子”则是《山海经》中记载的一位神仙,以指引方向的绝技远近驰名。

【课后作业】1. 背诵《阁夜》这篇古文,并理解文中表达的意蕴。

2. 汇总整理课上记录的生僻字词,扩展自己的词汇量。

3. 进一步探究夜行器的历史文化背景,加深对古代科技的认知。

4. 汇总自己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夜景,并通过阅读《阁夜》中的文学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绪和感受。

【拓展阅读】1.《夜行船》朱自清2.《月下独酌》李白3.《青玉案·元夕》辛弃疾【学生感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深入了解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进一步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

高中语文.《阁夜》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精

高中语文.《阁夜》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精

《阁夜》【教学设想】将此诗与《登岳阳楼》《旅夜书怀》《登高》对比鉴赏,在主旨、章法上作比较。

【教学重点】1 解读诗意,把握主旨。

2 比较阅读,更好的理解律诗的不同写法,小结杜甫晚年诗歌的特点。

【教学难点】本诗诗意的理解。

【教学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生共同回忆杜甫的生平、思想等情况。

二、解题:這是一首年終時感懷的詩,寫景、寫情,充滿孤寂悲涼的感覺。

从诗的内容可以判定它作于大历元年( 766 )冬季。

当时诗人住在夔州府的西阁,这首诗所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雪后的不眠之夜里的所闻所感,所以诗题叫做《阁夜》。

三、解读诗句含义因为这首诗较难理解,所以教师应补充相关解释。

1 、“岁暮阴阳催短影, 天涯霜雪霁寒”。

注释:閣:指四川夔州西閣。

歲暮:年終。

阴阳:指日月。

短景:指冬季日短。

景:日光。

霽:雨停初放晴或霧散了、雪不下了,都可用「霽」來形容。

寒宵:寒冷的夜晚。

解析:“岁暮”,交代时间转眼一年将尽,有韶光易逝人生短暂之感, 稍稍流露出凄苦的心境。

“天涯”,称所在地资州,有客居天涯自伤飘泊凄寒,“宵”, 这里指黎明前, 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 为下文写听到当地驻军的鼓角声作铺垫,2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这。

五更:指清晨三點到五點這一段時間。

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瞿塘峡在夔州东。

星河:星辰与银河。

解析:一说:借听觉写出了兵草未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音调铿锵;下句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音调转柔。

一份爱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悲壮情怀萦绕诗人的心头。

二说:结合《后汉书。

祢衡传》中祢衡“击鼓骂曹”的鼓声之悲壮和《汉书 . 天文志》中“星摇者,民劳也”的典故,此句在写出宏大、瑰丽之景的同时,又有一番深意:悲壮的鼓角声是国家失序、民有怨气的表现,星河动摇是百姓劳顿的反应战乱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不言而喻。

这一解说,可以顺利的导出下联内容。

3 、“野哭千家闻战伐 , 夷歌数处起渔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阁夜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阁夜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阁夜》【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积累名句。

2、技能目标:把握诗歌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内涵。

3、情感目标: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问题一:《阁夜》的风格是怎样的?从中你体会和感受到什么?问题二:开头两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分别是什么?“催”和“霁”如何理解?作者处在怎样的一个特定环境中?①注释:岁暮:。

②赏析要点:一“催”字,形象地说明。

霁,原指雨后或雪后转晴,这里指。

《红楼梦》中有写晴雯的诗句:。

这里的霁月指雨后月出,古人常用这种自然现象比喻。

问题三:三、四句作者听见了什么声音?看见了什么景色?同学们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并把作者的所闻所见用带有文学色彩的语言描绘出来。

五更:。

鼓角:,说明作者心之悲凉。

动摇:。

说明诗人心之。

这两句写寒宵的所见所闻,上句紧承上文宵字,写黎明前听到的当地驻军的鼓角,暗示了诗人的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

“鼓角声”“声悲壮”与“五更”的巧妙结合显示了夔州一带的战争气氛之浓。

下句写三峡美丽的夜景,因为雪过天晴,故三峡中隐星可见,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

此联的妙处在于诗人把对时局的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有机地结合起来,巧妙地将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融入深深的景色之中,“伟丽”中深蕴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问题四:五、六句的“野哭千家”和“夷歌”各指什么?如何理解?问题五:七、八句“卧龙”、“跃马”和“人事”、“音书”分别指什么?这两句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卧龙:跃马:公孙述——逆臣。

意。

人事:交游,指。

音书:。

人事音书漫寂寥:。

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及之。

象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不论他是贤是愚,都同归于尽了。

现实生活中,征戍、诛掠更造成广大人民天天都在死亡,我眼前这点寂寥孤独,又算得了什么呢?这话看似自遣之词,实际上却充分反映出诗人。

尾联借古人贤愚同归于尽聊以自慰,感慨深沉,更显示出内心的。

《阁夜》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阁夜》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阁夜》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年级:高二编写:谢一彰审定:高二语文备课组编制时间:2013--12班次:小组:姓名:使用时间:[教学目标]:1、欣赏并领会本诗的艺术特点。

2、诵读品味本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时数] 一课时[教学方法] 诵读、质疑、探究法[教具] 多媒体设备二、教学过程备注、补充一、导入新课:师生共同回忆杜甫的生平、思想等情况。

二、写作背景这是一首年终時感怀的诗,写景、写情,充滿孤寂悲凉的感觉。

从诗的内容可以判定它作于大历元年(766)冬季。

当时诗人住在夔州府的西阁,这首诗所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雪后的不眠之夜里的所闻所感,所以诗题叫做《阁夜》。

三、朗读指导:(见教材)按课本诵读提示,各小组推荐3-5名同学朗诵,师生共评。

四、自主赏析,讨论明确:(见课件)一)、对各联赏析正确的是( A )。

请指出错项的问题所在。

A、首联中的“岁暮”,交代时间转眼一年将尽,有时光易逝人生短暂之感 ,流露出凄苦的心境。

“天涯”,有客居天涯自伤飘泊之意,“宵”这里指黎明前,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为下文写听到当地驻军的鼓角声作铺垫。

B、颔联上句借听觉写出了兵革未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音调铿锵;下句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音调转柔,表达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明确:下句明借视觉写山川壮美,暗用“汉武帝问天星尽摇事,星者对曰:‘星摇者,民劳也’”的典故,写百姓因战争劳顿不堪。

上下句所传达的动荡感是一致的,都说的是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和痛苦,表达出诗人深沉悲壮的情怀。

)C、颈联上句写“野哭”而多至“千家”,这是战乱造成的,何至“千家”皆哭?反映了人民的深重灾难。

下句写“夷歌”“渔樵”,显示了地方风情,也说明少数地区老百姓生活还很安定。

上下句形成对比,有人欢喜有人愁。

(明确:下句“夷歌”之“夷”言地域偏远,“数处”与“千家”形成对比,战乱频繁,野哭千家,偏远山区里的零星渔民樵夫为了活着,在战乱中仍得辛苦劳作。

高考语文 阁夜,选修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考语文 阁夜,选修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蜀相》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诵读诗歌、品味语言、把握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和钦敬之情,体会诗人功业未就的苦痛。

学习重点: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把握诗歌的主旨。

学习难点: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联想感悟诗歌的意境。

知识链接:1、诗人生平简介杜甫: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出身于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祖父杜审言是著名诗人。

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有《杜工部集》。

他青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游历过南起吴、越,北至齐、赵等地。

35岁到长安求官,过了10年穷困落拓的生活,最后才得到一个八品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沦陷,杜甫曾陷贼中,后逃出投奔肃宗李亨,任左拾遗。

49岁时,弃官携家入川,在成都郊外建草堂定居,由好友严武保荐任过一段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常被称为杜工部)。

流落四川八年,57岁时出川,辗转流徙于湖北、湖南各地,58岁时在岳阳附近病死于一只小船上。

杜甫的生活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

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最后才得到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等诗。

由于忠言直谏被贬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第二单元《旅夜书怀》 学案-人教版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二单元《旅夜书怀》 学案-人教版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旅夜书怀导学案学习目标学习诗歌表现手法,体会诗人孤苦寂寞、飘泊无依的感情。

知识链接(说明:“表达技巧”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与“艺术技巧”“表现手法”“艺术特色”“艺术手法”等概念含义一致。

)课前学习1.解题①从“旅”中,你能读出什么?②“夜”和诗中的哪些诗句对应?③“书怀”和那些诗句对应?2.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梳理诗歌的大意。

合作探究1.首联写出这些意象的什么特点?它有什么深意?2.颔联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景物描写对表现诗人处境有什么作用?诗人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3.颈联运用了反问句式,它的本意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目标检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前两联对仗工整,由远及近,由下及上,描绘了一幅旅夜孤舟夜泊江上广阔立体的月夜画面。

B、此诗写了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

景的雄浑阔大衬出了诗人的孤苦怜仃。

C、后两联含蓄地写出诗人的不幸与当时的处境,吐露出诗人不得志的牢骚与失意悲凉之情。

D、尾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引出自己的处境:像天地间的一只沙鸥,四处漂泊。

课堂小结课后巩固(A层完成第1题 B层完成第1.2题)1.简析尾联“沙鸥”这一意象的作用。

2.“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两句极为传神,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

旅夜书怀导学案学习目标学习诗歌表现手法,体会诗人孤苦寂寞、飘泊无依的感情。

知识链接(说明:“表达技巧”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与“艺术技巧”“表现手法”“艺术特色”“艺术手法”等概念含义一致。

)课前学习1.解题①从“旅”中,你能读出什么?“旅”有“旅居”的意思。

引出诗歌的写作背景,见诗下的注释①②“夜”和诗中的哪些诗句对应?与“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对应。

③“书怀”和那些诗句对应?与“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对应。

2.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梳理诗歌的大意。

岸上的细草在微风的吹拂下,发出瑟瑟的声响。

人教版选修高二《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三单元《阁夜》教学设计

人教版选修高二《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三单元《阁夜》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4.《阁夜》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诵读的要领:掌握关键字的读音、语句的节奏、语气,体会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2.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诗歌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内涵;3.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并能进行恰当的评价;4.文化传承与理解:深刻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培养自主鉴赏能力和爱国情怀。

二、教材分析《阁夜》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自主赏析部分的第一篇诗歌《阁夜》。

这个单元的目标是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

本课是这一单元自主赏析的第一篇诗歌,学生在这一课学会了自主鉴赏,才能在后面的诗歌鉴赏中更好地运用时间。

学习本课是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主领会诗词意旨的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鉴赏能力,体会杜甫一生经历坎坷却有着深沉悲壮的爱国情怀。

三、学情分析学生对杜甫的诗歌积累较多,但还只是停留在积累名言佳句的层面上,很少体味诗歌的“韵味”,还缺乏审美品位和文学鉴赏能力。

在“原始的起点”与诗歌鉴赏之间缺少联系的“桥”。

而教师要帮学生建起这座“桥”。

这个“桥”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建设,从认知阶段到解读阶段再到鉴赏阶段,由“表”及“”里,体会诗歌音韵美、意境美、语言美、思想情感美。

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学会古诗鉴赏的方法:个性化解读文本,写出鉴赏文字;2.难点: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歌流露的思想感情。

五、过程与方法: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本课我主要用了点拨法、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熟读课文来感知课文内容。

2.研读法、点拨法,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杜甫歌语言的独特魅力。

3.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六、教学方法:诵读点拨法、分组讨论探究法,分析鉴赏法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八、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设计1.播放《杜甫的生平》(微课视频)(创设情境,深情导入,加深对杜甫的理解):2.教师语言导入:韩愈曾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阁夜》《旅夜书怀》
学生姓名:学号:
目标:1.律诗的结构,七律常见的两种节拍;
2.品味字词,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把握诗歌主题,体会作者爱国忧民的情怀;
4.朗读背诵,积累名人名言。

一、导入:通过学生齐背学过的诗歌《登高》《蜀相》直接导入新课《阁夜》。

二、知人论世
1.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今河南巩
义)人,
诗人。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人格高尚,存诗1500多首,代表作有“”(《》《》《》)、“”(《》《》《》)等,他被尊称为“”,他的诗歌被称为“”。

2.背景:《阁夜》这首诗是大历元年(766)冬,杜甫寓居夔州(今重庆奉节)西阁时所作。

当时西州军阀混战,吐蕃也不断进犯蜀地。

而杜甫的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人都先后亡故。

在一个大雪初霁的寒夜,诗人辗转难眠,从雪夜所见所闻,联想到国家动乱,百姓痛苦,由历史人物想到自己贫病飘零,于是写下此诗。

3.释题:《阁夜》:阁,阁楼,这里指杜甫当时在夔州府所住的西阁;夜,夜晚。

阁夜:即西阁之夜,本题交代了作诗的时间和地点。

本诗就是写作者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

三、自主学习:
1.学生正音,自由诵读课文,明确律诗的结构和七律节拍。

明确结构:
七律节拍:“”或“”两种。

2.结合课文注释,完成课文对译。

三、合作探究(可以分组探讨完成下列各题)
岁暮阴阳催短景①,天涯霜雪霁寒宵②。

【l】
五更鼓角③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④。

【2】
野哭千家闻战伐⑤,夷歌数处起渔樵⑥。

【3】
卧龙⑦跃马⑧终黄土,人事⑨音书⑩漫寂寥⑾。

【4】
【译文】冬季,夜长昼短,光阴轮回,岁月逼人,沦落天涯,在霜雪方歇的
寒冬夜。

五更时分,鼓角声声悲壮,倒映在三峡中的星影摇曳不定。

战乱消息传来,立即引起千家痛哭,哭声响彻四野,在好多地方,渔人、樵夫唱起了民歌。

诸葛亮、公孙述,他们不都成了黄土中的枯骨吗?交游、亲朋间的慰藉都让人寂寞,可又算得了什么?
【l】首联点明冬夜情景,寒冷凄清。

“催”字形象地说明了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月逼人。

【2】“五更”二句承上句“寒宵”写夜中所闻所见。

通过这句,诗人把他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和对三峡深夜美景的欣赏,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

诗句气氛苍凉恢宏,音调铿锵悦耳,辞采清丽夺目,伟丽中深蕴着诗人悲壮深沉的胸怀。

【3】颈联写拂晓前所见和民不聊生的景象。

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这两种声音都使忧国忧民的诗人倍感忧伤。

【4】诗人以历史人物诸葛亮、公孙述最终烟消云散为例,来表达自己忧愤感伤的情绪。

征戍、诛掠造成广大人民的死亡离散,“我”眼前这点寂寥孤独又算得了什么呢?这话看似是自遣之词,实际上却充分流露出诗人矛盾、愤慨的内心情感。

1. 赏析“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两句诗的妙处。

2.尾联“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作者联想此地两位历史人物的用意何在?
3.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四、检测练习
1.背诵并默写《阁夜》和《旅夜书怀》两首诗歌;
2.题目:比较《阁夜》和《旅夜书怀》这两首诗在意境和章法上的不同。

3.学生自主完成这两首诗的名句积累。

附:《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①独夜舟。

【l】
星垂平野阔②,月涌大江流。

【2】
名岂文章著③,官应老病休④。

【3】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4】
【1】“独”字渲染了孤寂的氛围,“夜舟”这一意象揭示了诗人流浪漂泊的孤独处境。

【2】“垂”与“阔”这两个描写状态的词语将江岸的原野与稀星之间的动势展现得恰到好处。

“月涌大江流”,写江水涌动,月随波涌,大江奔流,把江水的雄浑气势描摹得淋漓尽致。

两句大笔勾勒,创造出阔大雄浑而又寂寞空旷的境界,从而反衬出诗人孤独悲凉的心境,景中见情,情景交融。

【3】颈联两句反其意而写。

前一句说明其壮志未酬,反而因文章而扬名,读来令人心沉;后一句诗人以自嘲口吻诙谐地说出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

“岂…‘应”是关键字眼,上下关联。

【4】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

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

这一联借景抒情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