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读”》阅读练习及答案
部编教材八下语文速读检测卷3(含答案)

部编教材八下语文速读检测卷(三)(一)读懂“陪读大军”背后的教育焦虑编导语:看待陪读现象,不能以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待之。
缓解陪读现象,政府、社会、家庭都有责任。
开学季,有关陪读的话题又热了起来。
某知名中学周边,陪读房已“一房难求”,粗略统计,校内房三年租金高达24万;一套距离市中心20多公里的房子租出了比市中心还高的价格,唯一的原因就是旁边有一所优质中学,一掷千金求租的人,皆为陪读而来……从农村到县城,再从县城到大城市,陪读家庭如游牧般举家迁徙,不为追逐丰美的水草,只以心中优质的教育资源为目标,择校而居。
对于陪读,这一发端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现象,许多家庭都不陌生。
中国社科院的相关统计显示,我国36.8%的家庭存在父母陪读的现象,覆盖从小学、中学、大学到硕士、博士的全部阶段,而十多年前播出的电视剧《陪读》也细致呈现了“望子成龙”的人间悲喜,将剧中父母为了孩子学习付出的沉重代价,刻画得淋漓尽致。
根据陪读的表现形态,大体可分为临时性陪读、阶段性陪读、隐匿性陪读、全程性陪读等几类。
临时性陪读主要指家长在工作之余,在孩子接受课外辅导过程中给予的陪同;阶段性陪读指在孩子学习的关键时期,如升学、高考等阶段的陪同;隐匿性陪读是指家长看似工作,实则以工作名义陪读;全过程陪读多为生活在农村的家长为照顾远离家乡求学的孩子,举家迁徙的陪读。
多种陪读样态也催生了“陪读经济”。
以位于安徽六安市大别山深处的毛坦厂镇为代表,一所学校拉动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学期中,镇内人声鼎沸,一放假,人去城空,学校成了一座城的“心脏”与“晴雨表”。
而培训机构门口的咖啡厅与小卖部、小吃店的人流如织;优质学校附近房屋的紧俏与价格的畸高等等,都是“陪读经济”的样貌。
多元的陪读现象,折射的正是复杂的教育图景。
优质教育资源仍不够均衡,是“陪读大军”产生的根本原因。
尽管随着教育投入的增加、教育均衡的推进,教育资源校际、城乡、区域间不均衡的状况已经大大改观,但优质教育资源的高位均衡距离公众期待仍有差距。
2023年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一单元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3年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一单元试卷及参考答案班级:姓名: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题序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总分得分一、看拼音,写词语。
zòng héng yí tài sī róng chuāng liánzhē yǎn shū huǎn qiáo liáng bǎo mǔ二、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倾轧.(yàzhá)拧.紧(nǐng nìng)薄.弱(bóbáo bò)轧.钢(yàzhá)拧.人(nǐng nìng)薄.饼(bóbáo bò)三、比一比,再组词。
考(__________)塘(__________)陪(__________)抑(__________)烤(__________)糖(__________)培(__________)柳(__________)四、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举(____)闻(____)国(____)民(____)丰(____)足(____)多(____)之(____)理(____)当(____)协(____)有(____)五、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
虽然……但是只要……就因为……所以1.(_______)白天你们太淘气,妨碍细胞的生长。
(_______)到了晚上,细胞就不停地繁殖。
2.(_______)大拇指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_______)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
3.我对飞行是那样迷恋,(_______)双脚一点,轻轻跃起,(_______)能离开地面飞向空中。
六、按要求改写句子。
1. 大树爷爷看到了孩子们幸福的笑容和欢乐的歌声。
(修改病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耕耘,不会有收获。
高中语文综合真题练习一:语言文字运用(答案)

高中语文综合真题练习一:语言文字运用(答案)1.答案:(1)(示例)母亲应聘宿管员“陪读”。
(2)(示例1)母亲陪读,给自己心理安慰,也给孩子温暖支持,值得肯定。
(示例2)家长沦为“孩奴”牺牲太多,给孩子造成巨大压力,对孩子成长不利。
(示例3)家长对孩子不肯放手,不利于孩子独立意识的培养,不值得提倡。
(示例4)母亲为儿女牺牲事业放弃社会责任,对社会对孩子教育都不利。
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基本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舍去背景性、解释说明性的文字,将描述性、具体的文字压缩成一句话,本段文字侧重于家长“陪读”的一种社会现象,如何去筛选主要信息是一个难点,在解答时要注意做到细致筛选,认真把握,本段文字还有一个核心要素为“应聘学校管理员”,综合表达为“母亲为陪读应聘学校宿管员”,2.此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短评,要求短,一两句话;属于议论性的文字,要有观点,有分析或评价,本题的新闻是评价的基础,要切中新闻内容的关键处,观点要鲜明,有具体的反对或赞成的理由,针对新闻中的“孩子陪读”的现象,我们如何去看待,是否赞成,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如表示支持,可以从给孩子温暖,鼓励孩子;从反面思考则可以得出对社会不利,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2.答案:也要看到其内在的精华;很多非遗技艺的使用范围大大缩小了;内在的“魂”不能随着社会的转型一并退出解析:这段文字介绍的是文化遗产的发展问题。
第一空,依据前文“不仅要看到其外在形式”可知,此处要补写的是“也要看到其内在的精华”之类的内容;第二空,依据后文“因为它们多属于特定的农耕时代”可知,此处要补写的是结果,即随着新技艺的不断兴起,那些适合农耕时代的技艺被边缘化;第三空,依据前文可知,“退出的可以是外在的‘形’”,不能是内在的“魂”。
3.答案:①也带来了不少问题;②更考验着企业和主管部门的智慧;③共享单车行业才能发展得更好。
解析:本题考査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
2023九江市七年级下册阅读理解语文试卷

2023九江市七年级下册阅读理解语文试卷一、七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氤氲豆角香王一如①我一直以为,外婆这辈子过得太苦,几乎不曾享受过什么好的东西。
②以前,每当我独坐在外婆家的院子里,想到这一点时,抬头总会看见外婆忙碌的身影。
她小心地穿梭在一人多高的豆角藤蔓里,勾着背,捯弄着什么,像是在对土地虔诚地祷告。
在外婆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农人最原始的模样:辛勤、质朴、坚韧,与土地融为了一体。
我也看到了土地最温顺的一面:(A)裸露在外的黝黑皮囊,似隐隐泛着油光,亲昵地吻着外婆微微陷进泥土里的布鞋,像个讨喜的孩子。
③农作物、土地和老屋,几乎构成了外婆生活的全部。
这便更加印证了我对外婆的看法——除了这些土到根里的东西,外婆确实是再无其他了。
只是当我看到外婆仰起头露出的比太阳还灿烂的笑脸时,又不由得怀疑起来——外婆好像已经拥有了全世界最宝贵的东西。
④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外婆对书籍的渴望,一早就被时代和艰难的生活变作泡影。
外婆早早地学会下厨做饭、挑水洗衣,操持家务,大一些又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后来便随父母在外打工赚钱,最后嫁人、生子……同那个时代的很多人一样,外婆一出生,命运便被长辈固定在了一条路上,除此之外,无路可走。
⑤那时,外婆嫁给了全村最穷的一户人家,过着紧巴巴的日子。
待有些余钱,外婆便在屋后开垦了一片地,买了些豆角种子,清明前后种下去。
豆角好活,产量又高。
几场春雨之后,那些沉睡的豆角种子在潮湿的泥土中被暖阳一晒,便探出了嫩芽。
正是这些生命力顽强的豆角,这些油油的绿意,给外婆带来了无尽的勇气和希望,似将她的生活都点亮了。
即使在更艰苦的岁月里,有了豆角的陪伴,外婆也不曾退缩。
⑥外婆感慨豆角生命力顽强,我看外婆又何尝不是呢?当外婆笑着跟我讲这些故事時,我忽地从中悟到这样两个词:坚强不屈,苦中作乐。
这是一种尽管“天欲雪”,也能笑问“能饮一杯无”的心境。
⑦外婆种豆角的习惯,保持至今。
她把豆角当成自己的孩子,还未收获时,便时不时到地里看看。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班级:姓名:满分:100 分考试时间:90 分钟题序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总分得分一、拼一拼,写一写。
diēniáng hǎn jiàn yīshang xīn lánghūn lǐzhǎng bèi gēsǎo qīzi二、选出下列每组中加点字的读音与其他组的不相同的一项。
1.A.病重.B.重.心C.重.新D.重.力()2.A.叉.腰B.刀叉.C.交叉.D.分叉.()3.A.量.筒B.胆量.C.数量.D.量.力()4.A.屏.幕B.银屏.C.挂屏.D.屏.气()5.A.郁闷.B.闷.热C.解闷.D.苦闷.()三、比一比,再组词。
考()塘()陪()抑()烤()糖()培()柳()四、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自禁随心()()绞尽()()五、选词填空珍宝珍贵1.老龙王把他领进宝库,让他自己挑选(),爱什么就拿什么。
2.博物馆里陈列着无数的()的文物。
只要……就……如果……就……无论……都…… 3.()动物说了什么话,()不要对别人说。
4.()对别人说了,您()变成一块石头。
六、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1.父亲说:“对。
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改为转述句)2.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仿写句子)实在是,。
3.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改为肯定句)4.桂花盛开,香极了!(改为夸张句)七、根据课文填空。
1.“春天最美是黎明。
东方一点一点儿泛着的天空,染上的红晕,飘着的彩云。
”这句话描写的是春天黎明的色彩之美。
(《四季之美》)2.“盖世人读书,第一,第二,第三。
”这句话对你的启发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则重在讲读书应。
(《古人谈读书》)3.“美哉,我少年中国,!壮哉,我中国少年,!”(《少年中国说》)八、课内阅读。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面。
赵王胆怯,不敢去。
但蔺相如和大将军廉颇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
2020届青海省贵南牧场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届青海省贵南牧场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跋涉者与中国的路艾青到常州女子师范教国文和图画。
学生喜欢听他的课,幽默,风趣,自由。
一个学期,艾青便被解聘了,女校长怕他再传播革命思想。
艾青之后到上海以卖文为生。
艾青渴望着出版诗集,当时他已因《大堰河——我的保姆》而闻名,但出版商却认为这既无钱可赚,又要冒政治的风险,便纷纷退避三舍。
从1936年下半年到1937年上半年,艾青以诗的声音,一次又一次向着黑暗社会冲击。
艾青以诗人的机敏预感着,在预感之后呼号着。
1937年早春,龙华一年一度的桃花开了——带着血的红色。
为了纪念左联五烈士的就义,艾青写了一首《春》:“这些血迹……爆开了无数的蓓蕾/点缀得江南处处是春了/人问:春从何处来?/我说:来自郊外的墓窟。
”艾青坚信着春天一定会从墓窟里走来,从艾青的预言中不难看出,艾青的信念因为有了抗日火炬的点燃,因为有了理想的追求而变得坚定。
1937年7月6日,在去杭州的列车上,艾青望着掠过车窗的土地,读着当天的报纸,我们中华民族的土地终究要复活的预感油然而生。
他写下了《复活的土地》。
艾青问自己:“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呼声,真的成为代表中国人民的呼声?”艾青到了武汉。
1937年岁末,日本侵略者向武汉迫近。
一个异常寒冷的夜晚,客居武昌的艾青预感到要下雪,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首百万人争诵的诗篇。
诗写完,艾青从昏暗的灯光下抬起头时,窗外真的飘飘洒洒地落下了雪花。
这是一首不知跋涉的泥泞与艰辛便写不出的诗。
这是一首有着哲人预言的诗: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1938年4月,奔走在崎岖而又泥泞的道路上的艾青,完成了抒情长诗《向太阳》的写作。
这是一首使抗敌将士热血澎湃的诗,这是一首像风一样传播开来,在无数的爱国青年心中广为流传的诗。
武汉还是失守了。
在1938年的又一个茫茫的寒夜里,艾青走了。
初一语文下学期阅读理解综合检测试题解析1

初一语文下学期阅读理解综合检测试题解析1一、七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个人的麦田①我读高三的时候,在我们那个地方,盛行陪读。
我所在的那个班,一半以上的家长都在陪读。
而我,似乎是一个孤独的“另类”,因为,整整三年,我的父亲从未到学校来看过我。
我虽然并不奢望父亲陪读,可見到那些陪读的父母,心里还是隐隐发酸。
直到那年高考,我才明白:父亲对我有着别样的期待,我并不是孤军作战。
②高考前两天,学校让我们自己调整,我调转方向,打道回家。
半年的闭关苦读,我和时节完全脱钩。
回到家才惊讶地发现,满地金黄,漫天麦香,已到收麦季节。
时间过得真快,更让我措手不及的是,巍峨多年的父亲已经开始佝偻,满头白发了。
③对于我的火线回归,父亲很欣慰,“上阵父子兵”,麦收是父亲最重要的战役。
多年来,我们一直并肩作战,把时光打得颗粒归仓,父亲拿起一把镰刀,试试锋刃,递给我:今年麦倒伏,要用手割了。
我心生忐忑——过去割麦,是跟在收割机后,零打碎敲,对抗性为零;现在回到冷兵器时代,和麦子打“阵地战”,我还真有些力不从心。
我接过镰刀,掂了掂,我明白,我再怎么做也做不到像父亲那样游刃有余。
④六月,阳光如炽。
我不时直起腰,沿着脊梁沟,汗水一泻而下,酸痛逆流而上。
我低估了弱不禁风的小麦,那把镰刀临阵倒戈,把我的掌心磨满水泡。
我暴露在麦芒般刺眼的阳光里,孤立无援。
父亲却像个无坚不摧的坦克,所向披靡。
在这里,父亲总是火力十足。
我不得不承认,这片麦田是父亲的主场,我则是他一个人的啦啦队。
⑤田间休息,我给父亲端上了茶水。
父亲看看我的手:“使不惯?别攥太紧,和拿笔一样。
”我点点头,父亲可以在他的麦田纵横驰骋,只是他没能教会我,或者说,他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要教会我。
⑥喝罢水,父亲问我:“快高考了吧?”我说,“后天。
”父亲怔住,满身的汗珠也如麦粒般静止。
父亲拿毛巾擦拭着我的额头,似乎要把我湿漉漉的疲惫赶走。
很快,他督促道:“快回家歇着吧,别累着,高考才是你该干的事。
统编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课外现代文阅读(含答案解析)

统编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课外现代文阅读(含答案解析)七年级语文期末课外现代文阅读复考点梳理:1.把握文章的线索,概括中心事件;2.分析人物形象;3.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4.体会文学作品语言的特色,进行鉴赏和评价;5.运用想象,丰富作品的内容。
一)老师像渡工,学生写了一篇作文《渡工》,赞扬渡工的辛勤工作和奉献精神。
渡工表示,自己不能离开渡口,要一直为更多的人服务。
老师对这篇作文进行了评阅,只批了一个“阅”字。
第二天,老师又出了一道作文题目《你眼中的老师》,但有一名学生却交了一篇与前一天一模一样的作文,老师没有批改,只买了一箱蜡烛。
十多年后,一位工程师来到这个地方,邀请老师参加奠基典礼,老师指出工程师还应该邀请老师的老师。
在上,老师和渡工的故事得以重温。
问题:1.选文主要记叙了老师像渡工,学生写了一篇赞扬渡工的作文,老师出了一道作文题目《你眼中的老师》,以及十多年后工程师来到这个地方邀请老师参加奠基典礼的故事。
2.文中⑦中"这篇作文昨天已经做过"的含义是学生交了一篇与前一天一模一样的作文。
3.在文中第八段中,老师没有签字,只是去了供销站买了一箱蜡烛。
这表明老师可能正在经历一些困难,需要节约开支。
4.在文中第十段中,"老师的老师"指的是老师的前辈或导师。
老师这样称呼他可能是出于尊重和感激之情。
5.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中,工程师拉电闸,点蜡烛的用意可能是为了营造一种温馨、浪漫的氛围,让人们更加放松和享受聚会的时光。
6.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位母亲与儿子剥豆比赛的故事,通过这个小小的比赛,母亲教育儿子要有自信,要经历失败和成功,并且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
文章表达了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经历的各种挫折和伤痛的认可和尊重。
四)一位老人在繁华马路上守候,偶尔会拦住行人,塞给他们一些东西,然后微笑着离开。
深夜回到俱乐部,告诉负责人已经发放了奖金。
原来俱乐部委派专家守候一天,确认快乐的人会得到奖金,而老人确认的快乐人只有22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日,澎湃新闻记者实地探访聚集了大批陪读家长的毛坦厂镇,探求当地真实的“高考生态”。
陪读妈妈:
黄晓,今年43岁,与其他人不同的是,她的“任务”除了陪读上高二的18岁儿子,还需要照顾好因儿时发烧而失去自理能力的22岁女儿。
黄晓租住的房子是两室一厅,一年房租2万。
虽说要带着女儿重新适应新环境,但黄晓只要想到能每天和儿子见面,心里就很幸福。
在毛坦厂陪读的日子里,黄晓每天不到6点就要起床给儿子烧早饭。
黄晓说,自己除了洗衣做饭,就是照顾女儿,而做饭一般都是烧儿子或者女儿喜欢吃的,“晚上11点多放学回来,我还煮面给他吃”。
黄晓心疼儿子,考试后,从不主动问成绩。
“看他脸色就知道他考得好不好。
”她说。
儿子晚上回家后学习一般会到12点半,而她也会等到儿子睡了之后再休息。
陪读8个孙辈的七旬奶奶:
一间约20平方米的出租房里,74岁的陪读奶奶李仁珍正坐在床边听着收音机,她孙子徐鹏是毛坦厂中学的高一学生。
20多年前,不到50岁的她在老家开始了陪读生活。
这是自己第二次来到毛坦厂陪读,上一次是小孙女读高中时。
在李仁珍看来,她不愿给晚辈添麻烦,“陪读”孙辈也是为了给子女们减轻压力,所做的事就是照料生活,帮孙辈洗衣、做饭。
陪读8个孙辈也并非值得一提的事。
除了吃
午饭、晚饭时在家里的20分钟外,要到晚上11点放学后,李仁珍才有跟徐鹏独处的机会。
她坦言,因为孙辈平时课余时间少功课多,这些年陪读期间,自己很少主动跟孙辈交流,“怕打扰他们学习”。
(摘编自2018年6月2日澎湃新闻)材料二:
被称为“亚洲最大高考工厂”的毛坦厂中学,每年都会吸引大批学子前来备战。
近日,记者来到毛坦厂镇看到,当地托管中心的代陪读服务预定火热。
在毛坦厂镇的一家托管中心,二层的楼房被隔成数个单间,每个单间里都配有床铺桌椅,这里的房间已经被预订过半,有些学生已经将物品搬进寝室。
在开学前,这里将住满学生,托管老师会代替孩子们的父母照顾学生的饮食起居。
据了解,学生在托管中心一年的费用大概在25000到30000元人民币之间,价格根据所选房间的大小而定,费用包含房租、伙食以及洗衣服等服务费用。
暑期放假,学生们在补习功课,家长则选择在小镇上做生意或者在服装加工厂打工,利用放假的时间工作赚钱,以此补贴家用。
据了解,在服装加工厂通常按件计费,多劳多得,尽管收入不高,但对于陪读家长来说,可以缓解家庭的压力。
在安徽六安毛坦厂镇,每年都有超过一万名学生来此求学,也孕育了小镇上火热的“陪读经济”。
(摘编自《安徽毛坦厂:学生求学催生“陪读经济”》,2018年6
月29日中国新闻网) 材料三: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就陪读现象对2003人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如下: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7年3月2日)材料四:
根据陪读的表现形态,大体可分为临时性陪读、阶段性陪读、隐匿性陪读、全程性陪读等几类。
多元的陪读现象,折射的正是复杂的教育图景。
优质教育资源仍不够均衡,是“陪读大军”产生的根本原因。
尽管随着教育投入的增加、教育均衡的推进,教育资源校际、域乡、区域间不均衡的状况已经大大改观,但优质教育資源的高位均衡距离公众期待仍有差距。
良禽择木而栖,望子成龙的家长自然也会择名校而居。
再加上部分家庭对于升学与应试的过度追求,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事情都该由父母包办的错误教育观和成长观,家长也就被裹挟进陪读队伍。
(摘编自赵婀娜《读懂“陪读大军”背后的教育焦虑》《人民日报》
2017年9月7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陪读家长的主要职责是照料孩子的生活,而在学业上,由于种种原因,家长与孩子之间则一般很少交流。
B.大批学子前来毛坦厂中学求学,使得当地托管中心的代陪读服务火热,孕育了毛坦厂镇火热的“陪读经济”。
C.“陪读大军”产生的原因,一是优质教育资源仍不够均衡,二是部分家庭父母错误的教育观和成长观。
D.虽然学生在托管中心一年的费用较高,但家长们可以选择在当地做生意或打工以补贴家用,这样极大缓解了陪读家庭的压力。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多数人认为陪读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但是对陪读明确表示赞成的却不到四分之一而明确表示反对的超过了二分之一。
B.中小学阶段家长陪读的比较多,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家长陪读的就比较少,原因主要是不同阶段的陪读对孩子学习的帮助有很大的差异。
C.大多数人认为陪读对孩子的学习帮助较大,当然人们也认为陪读可能给孩子带来一些不良影响,例如降低孩子的自理能力等。
D.从陪读对孩子带来压力角度看,大多数人认为陪读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只有极少数人认为压力很小甚至没有压力。
6.围绕“陪读”这现象,以上四则材料中,每则材料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
4.D
5.C
6.材料一具体描述陪读家长真实的状态;材料二指出陪读现象带动了“陪读经济”的发展;材料三从不同角度探讨人们对于陪读的看法;材料四分析了陪读现象产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