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呼吸
第5章 呼吸 生理学

肺泡通气量
2.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到肺泡,并可与血
液进行有效气体交换的总气量。
解剖无效腔(从鼻至呼吸性细支气管, 生理无效腔 150ml)
肺泡无效腔( 肺泡内未发生其他交换,接近于零)
计算真正的有效的气体交换,须采用肺泡通气量
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x呼吸频率
不同呼吸频率、潮气量时的肺通气量及肺泡通气量
4、气体的扩散面积和距离和温度
气体的扩散面积和距离(A,d):
扩散速率与A呈正比;与d呈反比。
温度(T): 扩散速率与T呈正比。
综合以上因素, CO2的扩散速率是O2的 2倍,故临床更容易出现O2扩散的障碍导致 机体缺氧。
二、肺 换 气
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在气相与液相间完成
〔外界环境
肺毛细血管)
包括肺通气〔肺 外界空气〕
肺换气〔肺泡 肺毛细血管〕
〔2〕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3〕内呼吸又称组织换气
〔血液
组织细胞〕
第一节 肺 通 气
一、肺通气的原理
肺通气是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 程。
(一)肺通气的动力 直接动力:肺内压与大气压之差 原始动力:呼吸运动
1、呼吸运动
防止肺水肿。 ③降低吸气阻力,有利于肺的扩张。
正常及几种2、异胸常廓情弹况性下阻顺力应和性顺曲应线性
胸廓是一个双向弹性体,其弹性回缩力的方向视 胸廓所处的位置而定。
处于自然位置:肺容量 = 肺总容量的67% 无回弹力 小于自然位置:肺容量﹤肺总容量的67% 向外的回弹力
吸气的动力,呼气的阻力 大于自然位置:肺容量﹥肺总容量的67% 向内的回弹力
血氧指标
• 血红蛋白氧容量:特定条件下,每升(L)血液中血红蛋 白所能负载的最大氧量。〔190~200ml/ L血液〕
人卫版-生理学-第五章-呼吸)

二、气体交换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一) 肺换气
(二)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上皮基底膜
1.呼吸膜的厚度: 反比; (0.2~1m)
肺泡上皮 含肺泡表面 活性物质的 液体分子层
2.呼吸膜的面积: 正比; (70㎡,安静时仅用40 ㎡)
肺泡 CO2
3.通气/血流比值( V•A/Q• )
间隙
毛细血管基膜 毛细血管内皮
综上所述
分压差*溶解度 D∝
√分子量 CO2的扩散速率约为 O2的2倍
当O2和 CO2分压差相同时,CO2的扩散速率约为 O2的21倍。在肺泡和静脉血之间, O2的分压差约 比CO2分压差大10倍。
综合以上几种因素的影响,其结果CO2的扩散速 率比O2的扩散速率大2倍。由于CO2比O2容易扩散, 故临床上缺O2比CO2潴留常见。
第五章 呼吸
肺通气 肺换气 气体运输 组织换气
O2
CO2
肺 O2 CO2
O2
血液 循环
CO2
O2 组织 细胞
CO2
呼吸过程的三个环节示意图
第一节 肺通气
肺通气 ( pulmonary ventilation ) 指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 1.肺通气的器官: 呼吸道:沟通肺泡与外界环境的气体通道 肺泡:气体交换的场所。呼吸膜六层结构 胸廓:肺通气的动力
三、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一)肺容积
1.潮气量 (TV) :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平静, 500mL 2.补吸气量(IRV) : 平静吸气末,尽力吸气所能 吸入的气量。1500-2000mL
3.补呼气量(ERV):平静呼气末,尽力呼气所能 呼出的气量。 900-1200mL
4. 余气量(RV) :最大呼气末存留于肺内不能再 呼出的气量。 1000-1500mL
人卫版_生理学_第五章_呼吸)

(二) 肺通气量 1.每分通气量: 指每分钟吸入或呼出
的气体总量。 肺通气量 = 潮气量×呼吸频率 平静呼吸时, 正常成人约为:
500ml×(12~18)次/分= 6~9L/min 2.最大随意通气量: 尽力作深、快呼吸时的肺通气量。
正常成人约为70~120L/min
通气贮量百分比—— 衡量通气功能贮备能力的指标。
PO2高(肺) PO2低(组织)
HbO2
2. 是氧合,而不是氧化:
Hb的Fe2+与O2结合后仍是二价铁。
3. 1分子Hb可结合4分子O2 ,
健1康gH成b人可H结b浓合度1约.3为4~115.03g9/mL血l O液2, .
① HHbb的氧氧容容量量为(≈2血01氧m容l/L量. )──100ml血 ②如 含量:液动H某b只中脉的人有H血氧Hb1Hb所4含b含4能氧量m量结含l(。≈为合量血1的为氧5g最1容/19大量040mO)m─l2,l─静量血1脉.液00血,mHl血b氧 ③动H脉液b则1血的中.3HH氧4Hbbb╳氧饱氧实容和1饱际5量度和结=为(度≈合2血:为0的.氧1:Om1饱29量l/和41/.02度00m)1─=l─. 9H8b%氧;
呼气开始
呼气末:肺内压 = 大气压
呼气停止
第一节 肺通气
人工呼吸的原理
第一节 肺通气
胸膜腔内压 ( Intrapleural pressure) 胸膜腔内的压力。 胸膜腔: 位于两层胸 膜之间的潜 在、密闭的 腔隙,其内 仅少量浆液。
第一节 肺通气
胸膜腔负压的产生原理:胸膜腔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压 在吸气末或呼气末,肺内压=大气压: 胸膜腔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压 若将大气压视为零,则:胸膜腔内压= -肺回缩压
第五章呼吸ppt课件

血液中去氧Hb含量达50g/L以上,口唇、甲床呈 青紫色
常表示机体缺氧
(二)氧解离曲线
1.定义:血Po2和Hb氧饱和度之间关系的曲线
2.生理意义: S形曲线
Po2范围
曲线形态
意义
曲线上段 60~100mmHg
较平坦
Po2适当降低 ,不致于发生明 显的低氧血症
曲线中段 40~60mmHg
较陡
随血液Po2降低,有较多O2被释 出供组织利用
通气/血流比值 概念:肺泡通气量与肺血流量的比值 平均值:0.84 表示肺泡通气量与肺血流量相匹配 肺换气效率最高 比值增大:相当于肺泡无效腔增大 (部分肺血管栓塞) 比值减小:发生功能性动-静脉短路(哮喘发作)
(二)组织换气 组织内Po2低于动脉血 ,O2由血液向组织细胞扩散 Pco2则高于动脉血,CO2由组织细胞向血液扩散 体循环内的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2.反射过程
肺扩张反射:吸气→呼吸道扩张→肺牵张感受器兴 奋→迷走神经→延髓→抑制吸气神经元→使吸气转 为呼气
肺缩小反射:呼气→肺缩小→肺牵张感受器刺激减 弱→吸气抑制被解除→吸气再次发生
3.生理意义 肺扩张反射:防止吸气过深和加快呼吸节律 人对肺扩张反射敏感性很低,平静呼吸无作用 深呼吸(潮气量>0.8L)时,或病理情况下 (肺充血、肺水肿、肺炎等)才引起该反射 肺缩小反射:阻止呼气过深和肺不张 平静呼吸的调节中意义不大
生理意义 维持肺泡的扩张状态 促进静脉血液和淋巴回流
(二)肺通气的阻力 1.弹性阻力 包括肺弹性阻力和胸廓弹性阻力 弹性阻力大小可用顺应性来度量 顺应性:弹性组织在外力作用下扩张的难易程度 顺应性与弹性阻力呈反变关系
肺弹性阻力 来源 肺泡表面张力(2/3) 肺弹性纤维的弹性回缩力(1/3) 肺泡表面张力 因肺泡内液-气界面存在而形成 使肺泡趋于缩小
人体生理学 第五章 呼吸.ppt

弹 性 阻
粘滞阻力
常态下可忽略不计
力 惯性阻力
人体生理学
第五章 呼吸
1.弹性阻力和顺应性
顺应性(C):单位跨壁压变化(△P)所引起的容积 变化(△V ):C=△V/△P(L/cmH2O)
顺应性(C)与弹性阻力(R)呈反变关系。 (1)肺的弹性阻力和顺应性 肺的弹性阻力——肺的回缩力。 肺的回缩力总是吸气的阻力,呼气的动力。 肺的弹性阻力来自:① 肺的弹性回缩力(1/3);
(一)CO2的运输形式: 物理溶解:5% 化学结合:95% (1)碳酸氢盐(HCO3-)的形式:约占88% (2)氨基甲酰血红蛋白的形式:约占7%
人体生理学
第五章 呼吸
1.碳酸氢盐(HCO3-)
肺泡通气量=(潮气量-解剖无效腔)×呼吸频率 (三)呼吸功 肺通气阻力增大时,呼吸功增大。
人体生理学
第五章 呼吸
第二节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一、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基本原理
(一)气体的扩散
气体扩散速率(D)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 气体的分压差:O2是CO2的10倍。 溶解度(S)
② 气体分子的扩散系数= 分子量的平方根(√MW)
人体生理学
第五章 呼吸
(二)Hb与O2结合的特征
氧合血红蛋白(HbO2)呈鲜红色。 去氧血红蛋白(HHb)呈紫蓝色。 当血液中的去氧血红蛋白>5g/100ml时,皮肤、 粘膜呈暗蓝色,称为发绀(cyanosis)。 出现发绀常表示机体缺氧。
4.Hb在与O2的结合或解离过程中发生变构 效应,使氧解离曲线呈 S 形。
② 肺泡表面张力(2/3)。
人体生理学
第五章 呼吸
肺泡表面张力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肺泡存在液-汽界面,产生表面张力,形成肺泡 回缩压力(P),P=2T/r
生理学第五章 呼吸生理

意义:反映肺活量及呼吸阻力(弹性阻力及气道通
畅程度)。
(4)肺总量 = 肺活量 + 余气量 男:5000 ml; 女:3500 ml
(二)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1. 肺通气量(pulmonary ventilation) = 潮气量 × 呼吸频率
最大随意通气量:尽力作深快呼吸时,每分钟所能吸入 或呼出的最大气量。
血氧容量、血氧含量、血氧饱和度
HbO2呈鲜红色, Hb呈蓝紫色
临床:发绀(Hb含量达5g/100ml),常表示缺氧。 例外:红细胞增多症;相反,严重缺氧和CO中毒
4. Hb与O2的结合或解离曲线呈S形 与Hb的变构效应有关 Hb为紧密型 HbO2为松弛型
(三)氧解离曲线
表示血液PO2与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胸廓容积>肺容积
•胸廓将肺拉大
•肺回缩
胸内负压
•胸内压=肺内压 - 肺回缩力 =大气压 - 肺回缩力 = - 肺回缩力
•平静呼吸时,胸膜腔内压为负压 呼气末:-3 ~ -5 mmHg 吸气末:-5 ~ -10 mmHg
临床:气胸
胸内负压的作用:
①利于肺扩张, 实现肺通气
②利于静脉血、 淋巴液回流
第五章 呼吸生理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肺通气 呼吸气体的交换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呼吸运动的调节
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呼吸的全过程包括:
1 外呼吸(肺通气+肺换气)
2 气体在血中的运输
3 内呼吸(组织换气+细胞内氧化)
血液循环
组织细胞
肺
O2 CO2
O2 CO2
肺通气 肺换气 外呼吸
西医学概论_人体生理学第五章 呼吸

性动-静脉短路。
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一、O2和CO2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
血液O2和CO2的含量(ml/L血)
动脉血
静脉血
物理 化学 合 物理 化学 合 溶解 结合 计 溶解 结合 计
O2 3.0 200.0 203.0 1.2 152.0 153.2 CO2 26.2 464.0 490.2 30.0 500.0 530.0
呼吸性细支气管)。150ml 肺泡无效腔:因无血流通过而不能进行气体交换的
肺泡腔。 生理无效腔:解剖无效腔+肺泡无效腔
第二节 呼吸气体交换
一、气体交换的原理
原理:扩散。动力:膜两侧的气体分压差。 条件:气体的理化特性、膜通透性和面积、分压差。 速率:= 扩散速率(D)
分压差×温度×气体溶解度×扩散面积 扩散距离×√分子量
Hb氧含量和氧容量的百分比。
(三)氧离曲线
△ 概念: 表示血氧分压与血红蛋白氧饱和度关
系的曲线。
△ 意义: 表示在不同PO2下O2与Hb的分离或结合
的情况。呈“S”型。
1.上段:PO28.0~13.3kPa (60~100mmHg) 坡度较平坦。
表 明 : PO2 变 化 大 时 , 血氧饱和度变化小。 意义:保证低氧分压时的 高载氧能力。
直接动力:肺内压 与外界大气压间的压
吸气
呼气
力差。
3.胸膜腔内压
(1)胸内压的概念:胸膜腔内的压力,正常时,不 论吸气或呼气,胸膜腔内的压力总是低于大气 压,又称胸内负压。
(2)特点: 平静呼吸时胸内压始终为负压 用力呼吸时负压变动更大
(4)成因:
生理学:第五章_呼吸

第五章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respiration)。
呼吸的全过程由三个环节组成:①外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②气体运输;③内呼吸,即组织换气,有时也将细胞内的氧化过程包括在内。
第一节肺通气一、肺通气的原理气体进出肺取决于推动气体流动的动力和阻止气体流动的阻力的相互作用,动力必须克服阻力,才能实现肺通气。
1.肺通气的动力:肺泡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压力差是肺通气的直接动力,而呼吸运动则是肺通气的原动力。
(掌握)(1)呼吸运动:指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胸廓节律性扩大和缩小的过程。
它包括吸气运动和呼气运动。
1)呼吸运动的过程:•吸气过程①(平静)吸气时,膈肌、肋间外肌收缩T胸廓扩大T肺容积扩大T肺内压降低(v大气压气体进入肺T完成吸气。
②用力吸气时,辅助吸气肌也参与收缩。
•呼气过程①(平静)呼气时,膈肌、肋间外肌舒张T肺弹性回缩,容积减小并牵引使胸廓缩小T肺内压增加(>大气压)T气体排出肺T完成呼气。
②用力呼气时,呼气肌也收缩T胸廓进一步缩小T肺内压进一步增加T更多气体排出肺。
2)呼吸运动的型式:①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膈肌的收缩和舒张可引起腹腔内器官位移,造成腹部的起伏,这种以膈肌舒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称为腹式呼吸。
肋间外肌收缩和舒张时主要表现为胸部的起伏,这种以肋间外肌舒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称为胸式呼吸。
一般情况下,成年人的呼吸运动呈胸式和腹式混合式呼吸。
②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安静状态下的呼吸运动称为平静呼吸,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2〜18次。
当机体运动或吸入气中C◎含量增加而Q含量减少或肺通气阻力增大时,呼吸运动将加深加快,这种呼吸运动称为用力呼吸或深呼吸。
在缺氧、CQ增多或肺通气阻力较严重的情况下,可出现呼吸困难。
(2)肺内压:指肺泡内的压力。
在呼吸过程中,肺内压呈周期性波动。
吸气时,肺内压下降,低于大气压,气体入肺,至吸气末,肺内压与大气压相等。
反之, 呼气时,肺内压升高,高于大气压,气体出肺,至呼气末,肺内压与大气压相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第三节 肺 通
呼 吸
气
第一节 呼吸器官的功能结构
气 体 交 换
第四节
第五节
气 体 运 输
呼吸运动的调节
1
基本要求
掌握: 1. 呼吸的全过程。 2.肺通气的动力,肺通气的弹性阻力和顺应性。 3.肺通气功能测定 4.气体交换原理,影响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因素 熟悉: 1. 呼吸道的功能。胸廓的弹性阻力和顺应性。 2.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氧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3.二氧化碳解离曲线和影响因素。 了解: 1. 组织换气的过程。 2.脑干呼吸中枢的组成和呼吸神经元的种类。 3.肺牵张反射和化学感受性呼吸调节。 4. 呼吸节律形成机制。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防御性反射。
37
(二)呼吸膜— 肺泡-毛细血管膜 呼吸膜非常薄,通透性与面积大(70-80m2)。
①血液流经肺毛细血管全长约需0.7s,而完成气体交换的时间 仅需0.3s(≈前1/3段)=气体交换的时间储备; ②安静状态时仅有40m2参与气体交换=气体交换的面积储备。
1.厚度:肺纤维化、尘肺、 肺水肿→呼吸膜厚度↑→通 透性↓→气体交换↓;
6层<1μm厚
O2 特别在运动时,∵耗氧量↑肺血 流速↑(=气体交换时间↓), CO2 呼吸膜厚度↑→气体交换↓↓ 。 2.面积:肺气肿、肺不张、肺 叶切除→呼吸膜面积↓→气体交 换↓。
38
(三)通气/血流比值
每分肺通气量(VA)/每分肺血流量(Q)= 0.84
(4.2L/min) (5L/min)
7
传导区:
支气管树:支气管入肺后反复分支,越分越细,成树枝状, 称为支气管树。 组成:小支气管、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1-16级)
呼吸区:
包括呼吸性支气管(17-19级)、肺泡管(20-22)、肺泡囊 和肺泡(23级)。 肺泡:
(1)数量:成人3-4亿,总面积100m2
(2)结构: ①单层扁平上皮组成,很薄有利于气体交换 ②肺泡隔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弹性纤维、网状纤维
但以缺O2为主,原因:
①∵A-V血间PO 2 >PCO 2 ∴功能性A-V短路时,A血
PO2↓的程度>V血PCO2↑;
‖ 肺内压与胸膜腔内压之差
肺顺应性(L/cmH2O) 比顺应性= ———————————————————— 肺总量(L)
23
②来源: 肺弹性组织回缩力:1/3 肺的弹性阻力 肺泡表面张力:2/3
Ⅰ.肺泡表面张力
离体肺在充气和充水时, 可见充气所需的压力>充水。
24
根据Laplace定律: 2T (N/cm) P(N/cm)=———————— r (cm)
结论: 胸膜腔内负压是肺回缩力引起的
(5)生理意义:
维持肺处于扩张状态; 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
21
(二)肺通气的阻力
弹 胸廓弹性阻力:与胸廓所处的位臵有关 性 阻 肺 力 肺弹性阻力 肺泡表面张力:2/3 通 肺弹性回缩力: 1/3 气 阻 非 气道阻力:与气体流动形式+气道半径有关 力 弹 性 粘滞阻力 阻 常态下可忽略不计 力 惯性阻力
解剖无效腔:从上呼吸道→呼吸性细支气管。 肺泡无效腔: 不能进行气体交换的肺泡腔。 生理无效腔: 解剖无效腔+肺泡无效腔
34
第三节
一、气体交换的原理
气体交换
原 • 理:扩散。 动力:膜两侧的气体分压差。 条件:气体的理化特性、膜通透性和面积、分压差。 速率:= 扩散速率(D) 分压差×温度×气体溶解度×扩散面积
22
1.弹性阻力: (1)肺的弹性阻力 ①度量法:顺应性(compliance) =(1/弹性阻力)
指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张性。 顺应性大= 易扩张 =弹性阻力小 顺应性小=不易扩张=弹性阻力大 肺容积变化(△V) 肺顺应性(CL)= ─────── = 0.2L/cmH2O 跨肺压变化(△P)
呼 气
14
肺内压<大气压, 气体经呼吸道入肺
吸 气
②用力呼吸(forced breathing):
用力呼吸时,参与呼吸的肌肉增加,胸廓容积 进一步扩大。
③人工呼吸(artificial respiration):
基本原理:使肺内与大气压间产生压力差 方法:负压吸气式(压胸法) 正压吸气式(口对口呼吸法,呼吸机)
30
2.非弹性阻力——气道阻力
⑴气道阻力特点: ①只在呼吸运动时产生; 流速快→阻力大 ②与气体流动形式有关: 层流→阻力小 湍流→阻力大 ③与气道半径的4次方成反比: (R∝1/r4)
31
⑵影响气道阻力的因素:
①跨壁压:呼吸道内压力高→跨壁压大→管 径被动扩大→阻力↓。 ②肺实质对气道壁的外向放射状牵引作用: ③气道管壁平滑肌舒缩活动: 迷走N→Ach + M受体→收缩→气道阻力↑ 交感N→NA +β受体→舒张→气道阻力↓
1.VA/Q↑≈肺通气↑或肺血流↓→增大生理无效腔 →换气效率↓(如心衰、肺动脉栓塞) 2.VA/Q↓≈肺通气↓或肺血流↑→增大功能性A-V 短路→换气效率↓(如支哮、肺气肿、支气管栓塞)
39
几点说明:
●整个肺脏的VA/Q=0.84,是衡量肺换气功能的指标。 VA/Q↑or↓→换气效率↓→缺O2和CO2潴留的症状;
29
(3)影响弹性阻力的因素: ①肺充血、肺不张、表面活性物质减少、肺纤维 化和感染等原因→肺弹性阻力↑(肺顺应性↓)→吸 气困难。
②肺气肿时→肺弹性成分破坏→肺回缩力↓→肺 弹性阻力↓(肺顺应性↑)→呼气困难。 故肺顺应性加大并不一定表示肺通气功能好。 ③肥胖、胸廓畸形、胸膜增厚、腹内占位病变等 原因→弹性阻力↑(顺应性↓)。
26
临床: ●成人肺炎、肺 血栓等→表面活性物 质↓→肺不张。 ●6~7个月胎儿 才开始分泌表面活性 物质,故早产儿可发 生呼吸窘迫综合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吸 气
(呼气)
肺泡表面积↑
DPPC分散
(↓)
(密集)
降表面张力的作用↓ (↑) 肺泡表面张力↑ 肺泡回缩 (↓) (扩张)
防肺泡破裂
(防萎陷)
27
*
*
28
(2)胸廓的弹性阻力 ①胸廓处于自然位臵时(肺容量≈67%), 不表现有弹性回缩力; ②缩小时(肺容量<67%),胸廓的弹性 回缩力向外=吸气的动力,呼气的阻力; ③扩大时(肺容量>67%),胸廓的弹性 回缩力向内=吸气的阻力,呼气的动力。
4
5
一、 肺
• 肺是呼吸系统最重要的器官,也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6
二、气管
• 气管
上端起自环状软骨下缘,向 下至胸骨角平面分为左、右主 支气管。通常由14-18个气管软 骨构成。分叉处称气管叉。
• 主支气管
连于气管叉与肺门之间, 分左、右主支气管。右主支气 管短、粗较陡直。左主支气管 细、长较横平。
2
概
3.呼吸过程:
肺
述
1.概念: 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意义: 维持机体新陈代谢和功能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生理过程。
血液循环
组织细胞 细胞内 氧化代谢
O2 CO2
肺通气 ①外呼吸
肺换气 ②气体运输
组织换气 (组织呼吸) ③内呼吸
3
呼吸过程的三个环节
第一节 呼吸系统的组成及结构
• 呼吸系统由肺和呼吸道组成。
=
扩散距离×√分子量 气体的溶解度/分子量的平方根之比为扩散系数。
35
二、肺换气与组织换气
换气动力:分压差 换气方向: 分压高→分压低 换气结果: 肺V血 组织A血 ↓ ↓ A血 V血
O2
36
三、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一)气体扩散速率 分压差×温度×气体溶解度×扩散面积 = 扩散距离×√分子量 O2、CO2扩散速率(D)的比较 —————————————————————————————————————— 分子量 血浆溶解度 肺泡气 A血 V血 (ml/L) (KPa) (KPa) (KPa) D —————————————————————————————————————— O2 32 21.4 13.9 13.3 5.3 1 CO2 44 515.0 5.3 5.3 6.1 2 ——————————————————————————————————————— ∵CO2的扩散系数是O2的20倍,在同等条件下,CO2的 扩散速率是O2的20倍;但在肺中,由于肺泡气和V血 间分压差的不同,CO2的扩散速率实际约为O2的2倍。
④高气压:如深潜水环境下,由于气体密度 增大,气道阻力增大,呼吸减慢加深,增加了呼 吸肌作功和能量消耗。
32
四、肺容量和肺通气量
(一)肺容积与肺容量
用力肺活量=用力吸气 后再用力并快速呼出的 气体量占肺活量的百分 数。 t1末=80%,t2末=96 %,t3末=99% 。
意义: 反映肺活量容量的大小、 呼吸所遇阻力的变化, 是评价肺通气功能较好 指标,阻塞性肺疾患的 时间肺活量↓。
8
• 肺泡上皮:主要有两种细胞组成。 (1)I型肺泡细胞(type I alveolar cell) 功能:主要参与气血屏障的构成,占95%区域。
(2)II 型肺泡细胞(type II alveolar cell): 功能:合成和分泌表面活性物质,降低肺泡的表 面张力,使肺泡回缩力降低,稳定肺泡的形态, 同时可减少吸气阻力;可增殖、分化为I型肺泡细 胞,修复 I 型细胞的损伤,占5%区域
(2)频率:
成人:12~18次/分 婴儿:60~70次/分
13
(3)过程:
①平静呼吸(eupnea):
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 缩小胸廓 上下、前后、左右径↓
膈肌收缩, 胸廓上下径↑ 肋间外肌收缩使胸廓前后、 左右径↑
胸廓容积扩大,肺被动扩张
胸廓容积缩小, 肺被动缩小 肺内压>大气压, 气体经呼吸道出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