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通识教育与经典教育

合集下载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摘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对于现代教育体系至关重要。

通过培养跨学科思维能力,学生能够更好地将专业知识与其他领域相结合,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拓展学生视野和思维方式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和挑战。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仅培养了专业技能,还注重学生的素质和人文修养。

这样的教育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增强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加强两者的融合,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关键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跨学科思维能力、学生视野、学生思维方式、全面发展、就业竞争力、现代教育体系、融合。

1. 引言1.1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的重要性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是现代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识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跨学科思维能力,打破学科边界,促使他们能够从多个学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形成更为综合和全面的观点。

而专业教育则能够为学生提供深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他们在特定领域内具备更高的专业能力。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结合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方式,还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通识教育,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思想,从而更好地了解世界和自己。

而专业教育则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研究某一领域,培养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

综合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优势,可以使学生在知识面和能力上得到全方位的提升,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当今社会需要既有广博知识又有专业技能的人才,而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结合正好可以培养出这样的人才。

这样的学生不仅具备广阔的知识面和跨学科思维能力,还能够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所建树,使自己更具竞争力。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是现代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培养具备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的人才,应当加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兼顾广度和深度,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技能的相辅相成。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力和适应能力。
通识教育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 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其具备 更好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
通识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通识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自由教育,当时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广博知 识、良好品德和审美情趣的人才。
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通识教育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贯性和完整性。
强化教学过程管理
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包括备 课、授课、辅导、考核等环节,
确保教学质量。
定期进行教学评估
定期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及时 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建立通识教育评估体系
确定评估标准
根据教育目标和教学大纲,确定合理的评估标准,包括知识掌握 程度、能力水平、综合素质等方面。
设计评估方式
根据评估标准,设计合适的评估方式,如考试、论文、作品等。
进行评估
根据评估方式和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 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05
专业教育的实践方法
制定专业教育计划
确定专业教育目标
明确专业教育的目的,以及期望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制定专业教育计划
根据专业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需求,制定详细的教育计划,包括 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实践教学等。
专业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专业教育起源于工业革命时期,当时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分工的细化,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因此, 一些大学开始设立专门的学院和课程,以培养特定领域的专业人才。
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专业教育的范围和内容也不断扩展和更新。如今,专业教育已经涵盖了 各个领域,包括工程、医学、法律、金融、管理等。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线专业教育也得到了广泛的应 用和发展。

大学通识教育中经典教育的挑战与因应

大学通识教育中经典教育的挑战与因应

近年 来 , 海峡 两岸教 育界 对经典教 育颇 为重视 。大 陆有“ 童读经 工程 ” 儿 的推动 ,
台湾除 了 民间团体 与佛 教 、 督教 、 贯道 等宗 教 团体 推动 的读 经活 动之 外 , 大学 基 一 各 也纷 纷推 动经典教 育 , 如台湾 大学创设 “ 典人文 学程” 元智大 学推动 “ 经 、 经典 五十” 通 识课 程 、 中原 大学 实施“ 十大经 典教育 ” 龙华科 技 大学加 强经典专 书选读 制度 。 、 此外 ,
由表 演 而“ 知 ” 典 人 物 的苦 与 乐 。 体 经
关键 词 : 学教 育 ; 识教 育 ; 典 教 育 大 通 经
中 图分 类 号 : 4 . G6 2 1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6 28 4 ( 0 8 0 — 0 10 17 —7 22 0 ) 200 —3
第 4卷 第 2 期
大学 通 识 教 育 中经 典 教 育 的挑 战与 因应
黄 俊 杰
( 湾 大学 历 史 系 , 台 台湾 台北 )

要: 大学 通 识教 育 中 的 经典 教 育 , 理 论 上 必 须 面 对 许 多挑 战 。 在 因为 古今 中外 的 经 典
作品 , 多半 是 经 典 作 者 亲 身体 验 的 心 路 历 程 的表 述 。 对 于 2 世 纪 大 学 生 的 心 灵 而 言 , 经 典 1 对 的 理 解 就 出现 以 下 问题 : 一是 当今 大 学生 与 历 史 上 经 典作 者之 身体 的 社 会 文 化特 质 而 导致 的
第 2期
经 验难 以沟通或 传 承的 问题 : 正如 梅洛 庞蒂 ( u i r a — o t ,1 0 —1 6 ) Ma r eMel uP ny 9 8 9 1 c e

高校通识教育的价值与实践

高校通识教育的价值与实践
总的来说,通识教育在高校中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培养学生的广博知识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可以有效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和社会贡献度。高校要从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和设计,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全校师生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和重视,加强资源和条件的保障,为通识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希望这些思考和建议能够为高校的通识教育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然而,高校通识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首先是观念和意识的问题。部分师生对通识教育的认识不足,认为通识教育只是学术知识的扩展,忽视了通识教育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例如,一些学生认为通识课程对就业和职业发展没有直接帮助,对通识教育缺乏兴趣和重视;一些教师认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无关,对通识教育的参与和投入不足。其次是资源和条件的问题。部分高校在通识教育的资源和条件方面存在不足,如师资力量薄弱、课程设置不合理、教了有效实施通识教育,高校需要从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和设计。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应开设多样化的通识课程,涵盖人文社科、自然科学、艺术和社会科学等领域。例如,可以开设《哲学概论》、《世界历史》、《文学名著选读》、《现代科学技术导论》等课程,帮助学生获得广泛的知识和视野;可以开设《批判性思维与写作》、《科学方法与实践》、《创新创业基础》等课程,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其次,通识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复杂和多变的环境中进行独立判断和创新。例如,通过开展讨论课和案例分析,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思辨和辩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通过开展科研训练和创新项目,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中探索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现代人与现代性——论通识教育中现代文学经典教学的两个关键词

现代人与现代性——论通识教育中现代文学经典教学的两个关键词

人 都在上 、规范 的 “ 人” 。处 于 下 等 的人 要 无 条 件 地 服 从

通识课 的具体课 时数 , 各校规 定不, 一, 但 较之 于专 业 课, 都
的奴隶 , 这 就是在 理 工 科 学生 中开 设 大量 人 文 科 学
的矛 盾性 、 含混性 和不 确定性 , 在课 时 相对较 少 的情
国家 、 民族和文 化 认 同 。这一 思路 对 国 内大 学通 识 课 的开设 颇有启 发 意 义 , 我们 在传 授 自由 、 民主 、 理 性 的普世 价值 的 同时 , 应 加强 学 生 对 现 代 中 国 的理
解, 而现代 文学 经典 无 疑 是实 施 这 一 目标 的最 佳 课
是 以人文科 学为 重心 的 , 例如, 普林 斯 顿大学 要求 理
工学 院学 生 “ 必 须 至少 修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课 程 七 门 ,
J ' I - D N 英文写作一学期 , 外语 两学期” … 。人 文 科 学
成 为 通识课 的重 心 , 不 是偶 然 的 , 而是 由美 国 ( 包 括 欧洲) 的教 育理 念所 决 定 的 。这就 关 涉 到大 学 教 育 到底要 培养 什么样 的人才 的问题 。欧 美 的 自由教 育 理 念要 求 大 学 培 养 的 人 才 是 独 立 、 理性 、 能 明 辨 是 非、 富有 责 任感 的全 面的人 , 防止 人变 成技术 或思 维
教 育文 化 论 坛
2 0 1 3 年5 期
现 代 人 与 现 代 性
论 通 识教 育 中现 代 文 学经典 教 学 的两个 关键 词
余 荣虎
( 南京 晓庄学 院 文学 院, 江苏 摘 南京 2 1 1 1 7 1 )

现代人与现代性——论通识教育中现代文学经典教学的两个关键词

现代人与现代性——论通识教育中现代文学经典教学的两个关键词

现代 中 国的现代 性 既体 现 为制 度 的进 步 ,也体 现 为
“ 人 ”的觉 醒 ,而 归根 结 底 . “ 人 ” 的觉 醒 发 挥 着决 定
性 的作用 。现代 中国 的 “ 人 ” 是从 两重 束缚 —— 等 级制
和礼 教 中—— 解 放 出来 的 。等级 制表 面 上把 人分 为若 干
点 ,现代 文学 经典 教学 的重 心也 就不 难选 择 了。


现代 人 : “ 人 ” 的 觉 醒 与 社 会 的 进 步
打破 文 理 学科 的 壁 垒 ,加 强 文理 学 生 全 面 的知 识 素 养 。 因而 .为 理科 生开 设 人文科 学 的基 础 课程 ,为文 科生 开 设 自然科 学 的基 础课 程 。以期 培养 学 生 的科 学和 人文 素 养 。但从 实际 开设 的课 程来 看 ,人 文科 学 的 比重 远远 高 于 自然 科 学 。换 言之 ,通 识 教 育 是 以 人 文科 学 为 重 心 的 。例 如 ,普林 斯 顿大学 要 求理 工 学 院学 生 “ 必须 至 少 修 人文 社 会科 学课 程七 门 ,外 加 英 文写 作 一学 期 ,外 语 两学期” 。 … 人 文 科 学 成 为 通 识 课 的重 心 ,不 是 偶 然 的 ,而 是 由美 国 ( 包 括 欧洲 )的教育 理 念所 决 定 的 ,关 涉到 大学 教育 到底 要培 养什 么样 的人 才 的 问题 。 欧美 的 自由教 育理念 要求 大学 培养 的 人才 是独 立 、理 性 、能 明
毫无 人身 自由 ,更遑 论 思想 自由 。与 等 级制 相配 套 的伦 理规 范 是 封 建 礼 教 。它作 为漫 长 的封 建 时代 的伦 理 规 范 ,其 内 涵 是 丰 富 而 庞 杂 的 ,但 是 ,其 本 质 上 是 以 “ 礼”制 “ 欲” ,发 展 到极 致 .就 是 众 所 周 知 的 “ 存 天 理 ,灭 人欲 ” 。个 人 的欲 望 ,特 别 是 本 能欲 望 被 彻底 否 定 .人被 抽象 为 只具有 道德 理性 而 没有 本能 欲 望 的 “ 伪 人” ,并 由此形 成 了一套 针 对 女性 的贞 节 观念 ,其 弊害

通识教育的益处和优势

通识教育的益处和优势

通识教育的益处和优势通识教育的益处和优势通识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广泛而全面的知识、技能和思维能力,以便他们能够成为全面发展的个体并适应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

与专业教育侧重于特定领域知识的深度发展不同,通识教育强调跨学科的学习和思考,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和人文学科等各个领域。

通识教育具有多种益处和优势,不仅对个体发展有利,也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下是我对通识教育益处和优势的观点和理解:一、培养多元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识教育引导学生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通过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论,学生能够获得多元化的思维方式,从而能够更全面、更全局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这种多元思维能力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奠定基础,使学生能够在未来面对复杂的挑战和变化中灵活应对。

二、促进人文素养和价值观培养通识教育不仅涉及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也涉及到人文、社会和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人文学科,学生能够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历史和价值观,并培养跨文化的沟通和理解能力。

通识教育注重道德伦理的教育,加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进个体的道德素养和社会参与意识的培养。

三、提高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能力通识教育注重的是终身学习的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学习某个专业知识。

通过通识教育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持续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适应社会快速变化的需求。

通识教育也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基础,培养了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的能力,这些都是职场中非常重要的素质。

四、促进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通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通过学习国际事务、跨文化交流和外语等内容,学生能够了解和适应不同国家和文化的差异,培养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这种全球视野不仅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增加知识面,还有助于国际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

总结回顾:通识教育的益处和优势包括:培养多元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人文素养和价值观培养、提高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能力,以及促进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通识教育理念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通识教育理念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通识教育理念【摘要】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通识教育理念源于古代儒、道、佛三家学说,强调全面发展个体的道德、智慧、身心等方面。

通识教育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统摄性和普遍性。

儒家注重道德修养、社会责任;道家注重心性修炼、自然融合;佛家注重慈悲、解脱生死。

通识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强调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当前,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通识教育理念为当代教育提供了启示,倡导全面发展、跨学科学习,引领教育走向多元化和综合性。

展望未来,应继承传统智慧,结合现代教育需求,推动通识教育理念的进一步发展,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做出贡献。

【关键词】中国传统教育思想,通识教育,儒家,道家,佛家,融合,现代意义,启示,展望未来1. 引言1.1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起源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古代先秦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主要以家庭教育和师徒制为主。

在这种教育体系中,传统的经典文化和道德观念被传承和弘扬。

孔子被誉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理念深深影响了后世。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修身养性,注重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为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奠定了基础。

除了儒家思想,道家和佛家的教育理念也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道家注重个体修炼,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自我完善;佛家强调慈悲与舍得,倡导菩萨心态和般若智慧。

这些不同的思想流派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多元性与包容性。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古代先秦时期,受到不同思想流派的影响和交融,形成了多元丰富的教育体系。

这种传统思想不仅影响了古代教育制度,也对后世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通识教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通识教育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通识教育被视为一种综合性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素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通识教育被认为是培养人才的基础,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普资讯
20 0 8年 3月
高 教 发 展 与 评 估
Hi h rEd c t n De e o me ta d E a u t n g e u ai v lp n n v lai o o
Mac r h, 2 8 00
第 2 卷 第 2期 4
张之洞在 清末 是积极 主张 引进西学 的 , 可是仍 主张所 谓 的“ 中学 为体西学 为用 ” 不在 ,
其 位 的王 国维反 而深切 体认 到西 方哲 学 才是 西方 文化 的精 髓 , 又是 官方教 育 主政 这
No 2,Vo . 4 . 12
论 通 识 教 育 与经 典 教 育
任 庆运
( 东吴 大 学 物 理 学 系 , 湾 台 北 ) 台
摘 要 : 识 教 育 是 以 经 典 教 育 为核 心 的 教 育 , 识 教 育是 终 身经 典 教 育在 大 学 教 育 里 通 通 的 一环 。 识教 育既 须 着 重 “ 通 崇德 返 本 ” 的经 典 , 又须 着 重 “ 穷智 见 德 ” 经典 。 的 实施 通 识 教 育 唯
说 方 便起 见 , 且 以“ 姑 培育 善 思善 行 之 士” 为教 育 的 目标 , 是 义 袭 阿德 勒 在 S x 作 这 i
G etI e s书 中 的 一 句 话 : u vr o e i cl d t n o ra d a B te ey n s al o o ec mmo u n v c— e n h ma oa
有 同行专 家读得懂 的论文 , 下焉 者抱残守 阙 , 怀专业 知识投入 职场 讨生活 。现下 的 各
学 校教 育 , 中小学是 大学 先修班 , 大学 成 为职 场先 修班 , 而毕 业 后 的就 业 成效 就成 为 教育评估 的重要 指标 。教育更基 本更重 要的 目标 与宗 旨, 有人反 对 , 没 可是 少有人 重
tn i —— ta f en o dct e n h u hf l u a en 。在西 方 文化 传 o h t igag o i zna dato g t m n b ig o b i uh
统 中,izn有 其特 殊 涵 义 , 此 处 所 能 详 论 , ct e i 非 姑且 援 “ 士不 可 不 弘 毅 ” 文 而 暂 称 之 g o i zn为“ 行之 士” 在 中国文化 传统 中 , o dc i te 善 。 不论 儒家或 释氏 , 论修 为 皆主见 行 谈
为核 心的教育 。
以上所 论 , 取例 于赫钦 斯 与 阿德勒 的 P ieaP oe t( 乃 ad i r j c 刘源 俊教 授译 为 “ 通学
方案”, ) 而有 其 文化背 景 , 们现 在所 讨 论 的通 识 教 育与 经典 教育 , 必须 把 问题纳 我 又 人我们 自己的历史脉 络来 省思 。 以明万 历三 十五年 ( 6 7年 ) 若 10 徐光启译 《 几何 原本 》 代 表西 学东来 的初始 , 清光 绪三 十年 ( 9 4年 ) 则 10 清廷 颁布 《 定学 堂章程 》 奏 可作 为 中 国官学 开始弃 守传统 而实行 西法 的代表 , 前后 相去 大约三 百年 。 奏定 学堂 章程 》 上《 的 教授 , 士 , 副 博 研究 方 向为 物 理 教 育 。

维普资讯
2 0 年 08
任 庆 运 : 通 识教 育 与经 典 教 育 论
第2 期
并重。 以此反思 宋儒 的教育理 想 , 期之 于少数 菁英 , 责之 于受普 及教 育 的多数人 。 可 难 如果从 小学 到大学受 教育 的多数 人能思 而善 、 行而善 , 构成 社会 的基础是 善思善 行之
士, 这就 远 比成 就少 数菁英 而造就 大批 专业蛮 族有意 义 。
所谓 专业 知识 , 殊 而繁多 , 分 而且与 时俱进 , 而无常 。但 是持 以善 思 、 以善行 变 执 的知识 , 亘古不 变恒 常如是 , 载诸 中西 文化经典 之 中 。通识 教育 既是补 专业知识 教育 之不 足 , 救专业 知识 教育之 弊病 , 而一 以经典 为依归 , 以说 : 所 通识 教育 是 以经 典教育

的 出路 是 向下扎 根 , 上 延伸 。 向
关键词 : 识教育 ; 通 经典 教 育 ; 中西 文 化
中 图分 类 号 : 4 . G6 2 1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6 284 (0 80 —0 40 17 —7 22 0 ) 200 —3
在 中外 教育史上 出现 “ 识教 育” 词是最近 几 十年的事 , 通 一 而且在 不 同时期 、 同 不
地 区 、 同学 校有若 干异名 , 不 其涵 义亦颇有 出入 。 我想藉此 机会 提 出第 一个说 法 : 通识
教 育是 以经典教育 为核 心的教育 。
1 3 年代 芝加 哥大学校 长赫钦 斯 ( 90 R.M.Huc is堪 称提 倡经 典教育 的代表 , thn ) 其初 衷 即在 于挽救学 校教 育侧重 专业训 练的 的弊病 ; 阿德勒 ( M.J de ) 这种 弊 .A l 把 r 病称 之 为“ 专业 的野 蛮” b r ai o p c l ain 。上 焉者从 事专业研 究 , (ab r m f ei i t ) s s az o 撰写 只
视; 不是不 想重视 , 而是在 侧重专 业的氛 围之下 , 很难 着力 。
至 于教育 的宗 旨, 能现在 很少人会 想到 “ 可 为天地 立心 ” 等等宋 儒的 高远理想 。 若 依 现行 的大学法 而言 , 学教育 的宗 旨是 “ 大 研究 学术 , 培育人 才 , 升文化 , 提 服务社会 , 促 进 国家发展 。 然而所 谓研究学 术 , ” 很难 不制 造 出属于“ 专业 蛮族 ” 的人才 。 以下论 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