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辨治验案举例

合集下载

国医大师裘沛然辨治发热案2则

国医大师裘沛然辨治发热案2则

国医大师裘沛然辨治发热案2则案一葛某,女,38岁。

1991年6月26日初诊。

主诉:低热2年余。

病史:今年2月曾患“甲肝”,经治疗痊愈,现肝功能正常。

但2年来经常有低热,T 37.6~37.9℃,以午后为著。

胃脘疼痛,食欲欠佳,口干欲饮。

过去有“胃病”史。

初诊:T 37.5℃,巩膜无黄染,心肺(-),右胁叩痛,中上腹轻度压痛,肝脾未及,舌苔薄脉濡细。

辨证分析:肝胃失和,气机升降失常,胃气壅滞内热中生。

诊断:胃脘痛(肝胃失和)。

胆囊炎;胃炎?治法:调肝和胃,拟辛开苦降法。

处方:党参30g,生甘草30g,黄连9g,制半夏12g,延胡索18g,牡蛎30g。

7剂。

复诊:1991年7月20日。

中上腹痛反复发作,午后发热37.5℃左右,口渴喜冷饮,大便溏薄、日行2次,烦躁口苦,舌苔薄腻,脉细涩。

肝胃郁热不解,宜以清解。

处方:生石膏30g,知母15g,生甘草20g,青蒿15g,白薇12g,黄连9g,黄芩9g,藿佩各12g,高良姜10g,红藤30g,太子参12g。

7剂。

三诊:1991年8月3日。

低热已退,中上腹痛减轻,大便稍溏、日行1次,汗出,口淡乏味,舌苔薄,脉细弦。

继以前法守治,以防死灰复燃。

处方:软柴胡15g,黄芩20g,红藤30g,青蒿12g,白薇15g,玄参10g,制半夏12g,延胡索20g,高良姜9g,黄连10g,生甘草15g。

14剂。

四诊:1991年8月24日。

中上腹痛缓解,近伴感冒发热咳嗽,刻下热已退,咳痰,关节酸痛,舌苔薄,脉细。

旧病缓解,又燃新恙,先以疏宣肺气。

处方:紫苏9g,陈皮9g,百部12g,生甘草10g,白前12g,桔梗6g,防风己各15g,焦楂曲各12g,炒谷麦芽各15g,生白术15g,延胡索15g。

7剂。

五诊:1991年9月21日。

腰酸颇甚,白带稍多,小溲混浊,头晕乏力,胸闷不舒,苔薄,脉弦细。

胃热去而外邪解,脾气虚而湿浊下注,治拟健脾益肾兼清湿浊。

处方:党参15g,黄芪30g,生白术20g,当归15g,白芍15g,川断15g,杜仲12g,狗脊15g,羌独活各15g,泽泻12g,牡蛎30g,制香附12g,黄柏15g,桂枝6g,滋肾通关丸9g。

伍炳彩教授辨治发热验案

伍炳彩教授辨治发热验案
关键词 :发热 ;伍炳 彩;验案 ;中医药疗法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8.03.015 文 章编 号 :1003—8914(2018)-03-0328-03
伍 炳彩 教授 系江 西 中医药 大学 教授 ,主 任 中医师 ,
作者 单 位 :安 远 县 人 民 医 院 中 医科 (江 西 安 远 342100)
(本 文 校 对 :李 玉峰 收 稿 日期 :2017—09—22)
伍 炳 彩 教 授 辨 治 发 热 验 案
刘 福 生
摘要:目的 发热病因繁多,病情复杂,单纯从伤寒或温病辨治效果欠佳,该文从伤寒、温病、内伤入手,可以对其他临床医生辨 治类似病证起到一定的启迪作用。方法 列伍炳彩教授从伤寒、温病、内伤辨治发热验案3则,以阐释对于发热从伤寒、温病、内伤 理论辨治 的疗效。结果 从伤 寒、温病 、内伤治疗发热临床疗效甚佳。结论 从伤 寒、温病 、内伤辨 治发 热具有较 大临床 意义 ,除可 考虑单纯伤寒 或温病;i发发热外 ,也 应从 伤寒 、温病 、内伤的角度考虑病情。
中西 医结 合 杂 志 ,1996,16(3):164-166. [4] 王 贺玲 ,李 岩 ,白 菡 ,等 .理 气 中 药 对 鼠 胃 肠 动 力 的 影 响 [J].世 界
华人 消 化杂 志 ,2004,12(5):1136—1138. [5] 赵 永 见 ,牛 凯 ,唐 德 志 ,等 .桃 仁 药 理 作 用 研 究 近 况 [J].辽 宁 中 医
参 考 文 献 [1] 侯 天 将 ,山 倩 ,祝 捷 ,等 .食 管 癌 的 中 医 治 疗 探 索 [J].四 川 中 医 ,
2o17,35(3):30-32. [2] 杨 威 ,赵伟 杰 ,孙 玉 明 ,等 .知 母 提 取 物 对 地 塞 米 松 致 大 小 鼠 胃肠

中医医案分析(外感发热)

中医医案分析(外感发热)

中医医案分析(外感发热)
1.刘某,女,62岁。

初诊:202*年12月11日。

主诉:发热三周。

现病史:患者于三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一般在39.5 度左右,曾在当地住院治疗,用抗生素等药,具体药物不详,但停药后即又发热并伴有咳嗽。

现发现体温39.5度,伴有咳嗽,咳痰。

痰色上午色白下午后色黄,不太恶寒,无汗。

纳眠可,二便调,有慢支30年,2001年患肺结核已愈。

舌质红苔黄腻脉浮数。

辨证:外寒内饮证。

治则: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处方:小青龙汤加减。

方药:麻黄9g,桂枝10g,白芍10g,半夏9g,五味子10g,细辛9g,生石膏30g,干姜9g,炙甘草6g,生薏仁30g,黄芪30g,大枣3枚。

3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患者服上方2剂体温已正常。

服完后按上方又在诊所买三剂服后停药,三天后出现低热,体温37.5左右,并且是每天下午6至7点时发热,但热持续3小时后可自行退为正常。

一般晨起体温在36.3度左右,口苦口粘,胸部稍闷咳嗽吐痰,色早上色白中午后转为黄色。

舌质淡红苔白薄腻脉细。

中药予以调方。

处方:小柴胡汤加减。

方药:柴胡10g,黄芩9g,半夏15g,陈皮10g,川朴10g,大白10g,生薏仁30g,杏仁9g,茯苓12g,知母10g,甘草15g。

5剂,水煎,以善其后。

按语:患者于三周前无明显诱因发热,咳嗽,不太恶寒,下午痰黄,考虑年事已高,并且发病时间在冬季,此患者为外寒里饮证,饮已化热,故用仲景小青龙加石膏汤,治宜解表化饮,清热除烦。

中医辨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热验案3则

中医辨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热验案3则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多以呼吸道症状为首发,起病之时多伴有发热、咳嗽、咳痰,或有鼻塞流涕。

发热是预示疾病预后转归的重要指标之一,若控制不佳,往往会导致病情恶化[1]。

笔者随江苏省医疗队驰援湖北黄石地区,在黄石有色医院工作期间,对收治的新冠肺炎非重症型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施治缓解发热症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兹举3则典型案例分析如下。

1 识病辨病,从“疫”而论案1.胡某某,男,70岁。

2020年2月18日入院。

患者妻子于2020年2月15日被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于2月16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咳嗽,伴咽部不适,最高体温38.5 ℃,咳少许白黏痰,无心慌、胸闷、气喘、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不适症状。

就诊于黄石爱康医院,予阿奇霉素、胸腺肽、祖卡木颗粒后,咳嗽好转,一度不发热。

胸部CT符合病毒性肺炎,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2月18日收住黄石有色医院。

查体:体温(T)37.5 ℃,脉搏(P)91次/min,呼吸(R)20次/min,血压(BP)145/90 mmHg,氧分压(SPO2)96%(未吸氧状态下)。

精神好,心肺阴性,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均控制满意。

2月19日查房,患者依旧发热,无汗,咳嗽,痰不多,白痰,伴咽部不适,鼻塞流清涕,舌红,苔薄白腻,脉弦。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予阿比多尔每次0.2 g、肌苷每次0.4 g、VC片每次100 mg、连花清瘟胶囊每次4粒,均每日3次口服;利巴韦林注射液0.5 g静滴,每日2次。

中医治则:疏风散寒、止咳化痰。

选方荆防败毒散合止嗽散加减,处方:羌活10 g,柴胡10 g,前胡10 g,枳壳10 g,紫苏叶10 g,茯苓15 g,荆芥10 g,防风10 g,桔梗6 g,紫菀10 g,枇杷叶10 g,炙百部10 g,生甘草5 g。

4剂,颗粒剂。

每日1剂,分2次冲服。

2月23日查房:患者药后体温不降反升,最高上升至39.2 ℃。

发热验案3 则

发热验案3 则

发热验案3 则发热为临床常见症状,在多种疾病过程中都可以出现,常常是某些疾病的首发症状,或主要阳性体征。

临床上以患者自觉烦热,口渴咽干等症状,伴有或不伴有体温升高为主要表现,临床诊治过程中需仔细辨证施治,才可对不同疾病做出正确判断,以求尽早诊治,以免延误病情。

现举不同原因发热病例3则。

一、外感发热,杨某,女,40岁,于2014年12月初诊,患者近期感冒而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7.8℃,诊见:发热而恶风,汗自出,咽干鼻鸣,神疲乏力,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

治以参苏饮与桂枝汤加减,方药如下:桂枝6g,白芍10g,大枣5枚,柴胡6g,太子参10g,紫苏10g,黄芩10g,半夏10g,天花粉10g,白薇10g,枳壳10g,地骨皮10g,金银花10g,防风10g,甘草10g,荆芥10g,水煎服,日一剂,5剂,二诊体温已正常,病已基本痊愈,嘱其多饮水,注意保温,以防外感。

按:此例中患者就诊前有因外感风寒而至感冒的病史,结合此患者形体消瘦,体质较弱的体质特点。

判断此属中医的虚人外感的范畴,此类患者体虚不固,外邪易袭,而正气不足,又不足驱邪外出,故常病势缠绵,因正邪交争不剧烈,发热常以低热为主。

故组方先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发表,取桂枝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而祛在表之风邪之意,芍药为臣药,益阴敛营,调和营卫,敛固外泄之营阴。

以达散中有收,汗中寓补之意。

正如吴谦云: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首,凡中风、伤寒、脉浮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皆得之而主。

再以参苏饮加强益气固表之功,另加入银花、荆芥以清热解毒,发散表邪,地骨皮、白薇以清虚热,使方药更为恰合病情。

二、阴虚内热,周某,女,52岁,2014年8月初诊,患者大病痊愈后,反复发热2月余,缠绵难愈,下午尤甚,37.4℃左右,进行各项理化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西医治疗未见明显好转,遂求助于中医,诊见:面赤唇红,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中医诊为阴虚发热,方选青蒿鳖甲汤与清骨散加减:青蒿10g,鳖甲30g(先煎),银柴胡10g,,地骨皮10g,当归10g,知母10g,白薇10g,生地10g,党参10g,白芍10g,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10g,水煎服,日一剂,7剂。

持续发热验案(甘露消毒饮、柴芩达原饮)

持续发热验案(甘露消毒饮、柴芩达原饮)

持续发热验案(甘露消毒饮、柴芩达原饮)游xx 女 62岁主诉:持续发热40余天现病史:患者40天前(2018年8月25日)土耳其旅游,天气炎热(室外温度33)游玩后进入宾馆,室内空调很凉,自觉温差很大,身体觉得很不适应。

当晚出现体温升高,最高39.2,伴畏寒、咳嗽、腹胀,服用解热镇痛药物后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但次日体温仍会升高。

回国后(2018年 9月5日)来我院查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6.44×109/L,淋巴细胞总数:3.48×109/L,NEUT%:39.5%,嗜酸性粒细胞总数0×109/L,LYM%:54%,EO%:0%,CRP:14mg/L。

血涂片示:N:6%,S:35%,L:51%,B:2%;巨细胞病毒IgG:166U/ml;EB病毒IgG:94.14U/ml。

自身抗体、呼吸道感染病原体、甲、乙型流感、降钙素原、血培养、T-spotTB试验均为阴性。

超声心动:二尖瓣硬化。

除外心内膜炎、心包炎。

胸部CT:1.右上肺微小结节,建议随诊。

2.右肺散在小索条。

腹盆CT:肝右叶囊肿。

左侧肾上腺髓脂瘤可能。

十二指肠憩室可能。

除外肺部感染、结核及腹部感染症状。

颈部淋巴超声示:甲状腺结节伴左侧结节钙化、双侧颈部淋巴结可见。

腹股沟淋巴超声:双侧腹股沟区淋巴结稍大。

建议患者淋巴结穿刺检查,患者及家属拒绝。

10天后复查B超发现淋巴结均以缩小,无须穿刺治疗。

骨穿病理示:骨髓增生活跃,造血容积约占50%,三系均可见,各系未见著变。

除外血液系统疾病。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4年,现口服厄贝沙坦片150mg poqd,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47.5mg poqd,血压控制尚可。

否认食物或药物过敏史。

首诊日期2018年10月10日患者乏力、少气懒言,倦怠面容,发热自午后14:00时起,无明显畏寒,持续发热至第二天清晨汗出热退,口干尤甚,食欲差,腹胀、心悸,大便干结难下,近一月体重减轻6公斤。

陈瑞春治疗发热验案举例

陈瑞春治疗发热验案举例

热在半表半 里 ,故投 小 柴胡 汤加 味 。方 中柴 胡 、黄 芩 、
石膏祛 邪 ,党参 、生姜 、大 枣 、甘 草 甘温 扶 正 ,桔 梗 、 青 蒿 、芦根 清热养 阴 。诸药 同用 而收佳效 。
浙江 中医杂志 2 0 1 4年 9 月第 4 9卷 第 9期
・ 6 81 ・
【 医案 医 话 】
陈瑞 春 治 疗 发 热 验 案举 例
孔 洁
浙 江省 台州 市 中心 医院 浙江 台州 3 1 8 0 0 0
关 键 词 发 热 医案 陈 瑞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陈瑞 春 为 江 西 中医 学 院教 授 、博 士 研 究 生 导 师 、 全 国老 中医专 家学 术 经验 继 承 工 作指 导 老 师 ,享 受 国 务 院特殊 津贴 专家 。陈师 常 用 经 方 治疗 各 种疾 患 ,兹
周 前 因外感 高热 ,经 用抗 生 素 ( 药 名不 详 ) 治 疗后 体 温 有所 下 降 。刻诊 :体 温 3 7 . 5 ℃ ~3 8 . 5 ℃ ,汗 出 , 口 干 苦 ,微 咳 。舌红 、苔 白 ,脉 弦 数 。证 属 外 邪 客 于少 阳 、少 阳枢 机 不 利 。处 方 :柴 胡 1 2 g ,制 半 夏 、芦 根
进 3剂 后 则 热 退 。
濡 数 。处方 :杏 仁 、厚 朴 、竹 叶 、香 薷 、银 花 、连 翘
各 1 O g ,白蔻 仁 ( 后下)5 g ,米 仁 3 0 g ,制 半 夏 、滑 石 ( 布 包 )各 1 5 g ,通 草 6 g 。 3剂 后 复 诊 ,体 温 3 7 . 2 ℃ ,左 腋 下 及 颈 部 淋 巴结 疼 痛 缓 解 ,效 不 更 方 ,
伴手 足心 热 、腰 膝 酸软 。舌 红 、苔 白 ,脉 细微 数 。处

发热 案例分析与讨论

发热  案例分析与讨论

发热案例患者,男,55岁, 发热1周。

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 39.8℃,伴畏寒、寒颤,无咳嗽、咳痰,无皮疹、无皮肤黏膜出血,无腹痛、腹泻,无尿频、尿急、尿痛,无明显头痛及关节疼痛,无光过敏,无频发口腔溃疡,至当地诊所就诊给予退热药(具体不详)治疗,体温可下降但均高于37℃,停药后体温仍上升,在39.1~39.8℃。

患者自发病以来,饮食睡眠欠佳,大小便无明显异常,近期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糖尿病史10余年,平素服用“阿卡波糖、二甲双胍”等药物治疗,未规律监测血糖。

2周前曾行背部“痈肿”手术切除术。

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及密切接触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无外地及疫区久居史,无吸烟史,少量饮酒。

25岁结婚,育有1子1女,配偶及子女均体健。

否认家族传染病史。

体格检查:T 39.5℃ P 118次/分 R 23次/分 BP 116/69mmHg,中年男性,神志清,精神差,急性病容,背部皮肤可见长约5cm手术刀口,未愈合,有少量渗液,局部红肿,余皮肤黏膜无黄染、皮疹及出血点,颈部、腋窝、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口唇无紫绀,咽部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

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

心率108次/分,律规整,未闻及心脏杂音及心包摩擦音。

腹部平软,无明显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肠鸣音正常。

双下肢感觉减退,双下肢无水肿,双足背动脉搏动减弱,双侧巴氏征、脑膜刺激征阴性。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8.67×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7%,血红蛋白135 g/L,血小板计数380×109/L。

血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

【思考题】根据以上资料,该患者的诊断及诊断依据是什么?【案例解析】1.诊断依据(1)中年男性,发热1周。

该患者发热热型呈典型的弛张热,常见于败血症。

(2)体格检查:背部手术刀口处仍有少量渗液,心肺查体无明显异常。

患者有糖尿病史10余年,说明该患者有细菌感染的易感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热辨治验案举例
关键词发热中医药疗法辨证论治医案
近几年来,笔者运用中医药辨证论治方法治疗发热病人,收效颇佳,今举例如下。

例1:陈某,男,50岁。

2001年9月5日初诊。

发热已5天,每天输注抗生素未愈,而来就诊。

诊见:面色垢腻,口渴喜凉饮,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胸闷,周身肌肉骨节疼痛,热势甚高,热度在39℃左右,今起脘腹胀痛拒按,大便已3日未行,舌苔黄腻,脉来洪大。

此太阳、阳明、太阴三经同病,而重点在阳明,不仅阳明经热,且胃家已实,太阴之湿,阳明之热,太阳之寒,互相胶着。

治当散太阳之寒,去太阴之湿,清阳明之热,下胃家之实。

处方:羌活、独活、知母、川朴、枳实、生大黄、玄明粉(冲)各10g,生石膏60g,苍术15g。

头汁服下,周身微有汗出,泄泻二三次,即热退,诸症均减,服完二汁,热度退尽。

复诊时已无痛楚,见其苔腻,再与芳化淡渗之品,痊愈。

按:本例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周身肌肉骨节疼痛为太阳风寒的表现;面色垢腻,胸闷,苔腻兼挟太阴之湿;高热,口渴喜凉饮,苔黄,脉洪大为阳明经热,阳明病应有大汗,然挟风寒湿,故无大汗;脘腹胀痛拒按,大便3日未行,为热已成实,是阳明腑实。

用白虎合承气阳明经腑同治,是本方的重点;羌活、独活不但能散太阳之寒,兼能祛太阴之湿;苍术燥湿。

由于用药切合病机,故收效甚捷。

例2:马某,女,70岁。

2002年9月3日由其夫陪来就诊。

自诉夙有冠心病,此次发热已近匝月,最初系感冒引起,曾服“板蓝根”、“阿司匹林”等药,热度时起时伏,现每晚发热,其热如烙,口渴而不甚欲饮,手心热。

前几天曾延一中医治疗,投以龙胆泻肝汤,其热如故。

诊见:面色潮红,舌红少苔、边缘有紫斑,脉细数,大便干。

此阴虚挟瘀发热也。

治以滋阴化瘀清热。

处方:青蒿、鳖甲、地骨皮、秦艽、知母、丹皮各10g,丹参、赤芍、生地各15g。

1剂后其夫来急告,服药后昨晚发热更甚,询问处方是否有误?因沉思良久,并非处方有误,此必病邪与药格斗,当遵《内经》“微者逆之,甚者从之”之法,在方中加入肉桂3g作反佐。

其夫略知药性,谓:肉桂性大热,服后会发狂否?告之无妨。

当晚服之,即得熟睡,热即渐退,后原方再服数剂,获愈。

按:阴虚与瘀血皆有定时发热,面红舌红,手心热,大便干,脉细数,此阴虚也。

夙有冠心病,且有阴虚,津血亏损,血液运行不畅,可想而知。

口渴而不甚欲饮,舌边有紫斑,瘀血之征明矣,然重点在阴虚。

本方用青蒿鳖甲汤合秦艽滋阴清热;丹参、赤芍活血化瘀;生地一味既能滋阴,又能活血,服药后出现格拒,故少加肉桂作反佐。

例3:蔡某,男,52岁。

2000年2月1日初诊。

2月前因发热,颈淋巴结肿大在某医院就治,经抗生素治疗痊愈。

十多天后又发热,经治未愈,于半个月前在某医院住院治疗,迭经多项检查,如颈淋巴结活检、验血、胸透、找疟原虫、伤寒肥达氏反应等,均未见阳性指征,现每日输注多种抗生素,仍每天发热。

其发热的特点是:每天晚上七八点钟的时候,先寒战,后发热,热度在39~40℃左右,几个小时后汗出热退,但不退至正常。

因久治无效,故请中医诊治。

诊见:面色微黄,精神尚可,舌苔微腻、舌质稍偏红,口不渴,头不痛,二便正常,食欲尚好,脉缓。

筹思此证,虽发热经久,阳性体征并不明显,但从脉舌等证候分析,病邪尚未深入,似在太少二经留恋,姑先拟小柴胡合桂枝汤试治之,以观其效。

处方:柴胡、桂枝、黄芩、半夏、党参、白芍各10g,甘草、生姜各6g,红枣5枚。

2剂后患者述,已不寒战,但仍每晚发热,并有胸闷,苔厚腻微黄。

湿热证候突显,此即吴鞠通之湿温证也,用三仁汤加黄芩、柴胡治之。

处方:杏仁、半夏、厚朴、柴胡、黄芩、淡竹叶各10g,生苡仁30g,白蔻仁、通草各6g,滑石15g。

上方服后,热度渐服渐退,服完3剂,热度退尽,恐其炉烟虽熄,灰中有火,继服2剂。

后再以香砂六君子汤调理而安。

按:初诊时因诊断尚不明确,但可断定病邪尚未深入,故采用张景岳的试药之法。

二诊出现典型的湿温证表现,用吴氏的三仁汤芳化淡渗,加柴胡、黄芩以清透湿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