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论语_词语考释五则_杨逢彬
《论语》词语考释五则——兼论"词的不自由"对字词置换的制约

主 荀终 , 所不嗣 事 于齐者 , 有如 河 ! ( 襄公
十 九 年)
而 杀之 , 所 不请 于君 焚 丹 书者 , 有 如 日!
( 襄 公 二 十 三年 )
不 能 同意 。 它 仍然 是特 殊 指示 代 词 , 与“ 己所 不欲 ,
僖 公 二 十四 年 , 又见《 国语 ・ 晋语 四 , 后 句作
“ 有 如 河 水” )
子仰 天 叹 日 : “ 婴 所 不唯忠 于君 利社稷 者是 与 ,
有如 上 帝 。 ” 乃歃 。 ( 襄公 二 十 五 年)
阳虎 若 不 能居 鲁 , 而 息肩 于晋 , 所不以为
中军 司马者 , 有 如 先君 ! ( 定公 六’ 之 义 引 申之 , 若‘ 予 所 否 者 所 不 与 舅 氏 同心 者 ’ 之 类 是
也。 ” ④ 而 特 殊代 词 “ 所” 也 正是 从 “ 处所 ” 义 引 申出
来 的 。3 . 它 的去 向也很 清 楚 了。随 着 这种 誓 词 的 逐 渐消 失 , 存 在 于这种 誓词 的特 殊代 词 “ 所” 当然 也 不 见 了, 但 依然 存 在 于其 他 句 式 中 。 《 左 传》 定 公 三 年 的“ 余 所有 济 汉 而 南者 , 有若 大 川 ” , 在 成 书 较 晚
③ 王 引之 : 《 经传释词》 , 长沙: 岳麓书社 1 9 8 4年版 , 第2 1 1页 。
l 08
杨逢 彬 : 《 论语 》 词语 考释 五 则
其 理 由如 下 : 《 经传 释 词》 说“ ‘ 所’ 犹‘ 若’ 也” , 所 举 例 句 有五 , 其中《 诗经 ・ 墙 有 茨》“ 所 可 道也 , 言之 丑 也 ” 、 《 左传 》 宣 公十 年 “ 所有 玉 帛之使 者 则 告, 不 然 则否 ” 、 《 孟子 ・ 离 娄上 》 “ 上 无 道揆 也 , 下
论语集解(一)

论语集解(一)论语集解[魏]何晏等撰(元盱郡覆宋本中华民国二十年故宫博物院影印)论语序叙曰:汉中垒校尉刘向(校,户教反;向,舒尚反。
)言:《鲁论语》二十篇,皆孔子弟子记诸善言也。
大子大傅夏侯胜、(大,并音泰。
)前将军萧望之、丞相韦贤及子玄成等传之。
《齐论语》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颇多於《鲁论》。
琅邪王卿及胶东庸生、昌邑中尉王吉皆以教授。
故有《鲁论》、有《齐论》。
鲁共王时,尝欲以孔子宅为宫,坏,得《古文论语》。
(坏,音怪。
)《齐论》有《问王》、《知道》,多於《鲁论》二篇。
《古论》亦无此二篇,分《尧曰》下章“子张问”以为一篇,有两《子张》,凡二十一篇,篇次不与《齐》、《鲁论》同。
安昌侯张禹本受《鲁论》,兼讲《齐》说,善者从之,号曰“张侯《论》”,为世所贵,包氏、周氏《章句》出焉。
《古论》唯博士孔安国为之训解,而世不传,至顺帝时,南郡大守马融亦为之训说。
汉末,大司农郑玄就《鲁论》篇章考之《齐》、《古》,为之注。
近故司空陈群、太常王肃、博士周生烈皆为《义说》。
【凤麟按:宋邢昺疏:“周生烈,燉煌人,《七录》云:字文逸,本姓唐,魏博士、侍中。
”】前世传授师说,虽有异同,不为训解。
中间为之训解,至于今多矣。
所见不同,互有得失。
今集诸家之善,记其姓名;有不安者,颇为改《易》,名曰《论语集解》。
光禄大夫关内侯臣孙邕、光禄大夫臣郑冲、散骑常侍中领军安乡亭侯臣曹羲、侍中臣荀顗、尚书驸马都尉关内侯臣何晏等上。
【凤麟按:《晋书》列传第三《郑冲传》:“初,冲与孙邕、曹羲、荀顗、何晏共集《论语》诸家训注之善者,记其姓名,因从其义,有不安者辄改易之,名曰《论语集解》。
成,奏之魏朝,于今传焉。
”则《论语集解》又非何氏一人之力也。
其《序》末已自标明,而今人独归功于何,以其驸马官贵欤?〇此为天禄琳琅丛书第一集,前有序目,今略。
今以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同治陈立刊本)作校。
】——盱郡重刊廖氏善本——注者传略[孔安国]《史记·孔子世家》:“忠生武,武生延年及安国。
《论语》“至于犬马皆能有养”解

《论语》“至于犬马皆能有养”解
杨逢彬
【期刊名称】《长江学术》
【年(卷),期】2012(000)002
【摘要】《论语·为政》第七章一般标点为"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其中,"至于犬马皆能有养",汉儒有两说,迄今未有定论。
本文从跨层结构"至于"在汉语史中的演变入手,指出该词在《论语》成书时代尚难以断定具有"谈到""说到""讲到"义,但那一时代它所具有的"延及于""扩展到""甚至于"的意义已经很普遍了,因而"至于犬马"的"至于"是后者。
用同样的方法,论证"有养"为"被养"。
此章应该标点为"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总页数】6页(P96-101)
【作者】杨逢彬
【作者单位】韩国外国语大学中国语通翻译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09
【相关文献】
1.《论语》解释的近代转变--读姚永朴《论语解注合编》 [J], 石云孙
2.焉能如此解《论语》——以《论语》首章为重点 [J], 邱鸣皋
3.集百家之歧解汇众说于一书——读中华书局版《论语歧解辑录》 [J], 王雪
4.张栻朱熹暗引故训考同——以《论语解》《论语集注》为例 [J], 胡俊俊;胡琼
5.再论《论语》“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J], 杨逢彬;孙鹏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语》称谓词考察

2016.12语言应用研究称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称谓能够很好地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个人所处的社会位置,称谓也能帮助人认识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论语》是先秦儒家经典之作,它是语录体,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当时人物和情景的真实反映。
《论语》涉及面广,关系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论语》称谓词进行考察能够很好地反映先秦时期的词汇特点以及社会面貌。
本文从词类、语用、词义三个方面对《论语》称谓词进行判定,对这些称谓词进行数据化描写,并从中归纳出其音节特点和文化特点。
一、《论语》称谓词的判定称谓词的定义在学术界一直存在分歧,马宏基、常庆丰在其研究新时期称谓语的著作《称谓语》中,定义“称谓词”是“指称对象是人,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反映了人们社会关系的一套名称”,把称谓等同于名称,《现代汉语词典》采用了这一定义,该说法也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
袁庭栋在《古人称谓漫谈》中指出,“称谓词”是“对人的称呼”,他把“称谓词”等同于“称呼”。
而《汉语大词典》中解释“称谓词”为“称呼,名称”,包含了前两种说法。
本文定义“称谓词”为:“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表示个体所处社会位置的称人名词,具有社会交际功能。
”在具体的判定中,可以依据三个方面的标准来判断。
第一,依据词类来判断。
首先,称谓词是词的一部分,必须符合词的特征。
词是具有一定语音形式的、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所以诸如“执鞭之士”“六尺之孤”等表示称谓的短语就被排除在外了。
其次,称谓词属于名词,它是名词的子集。
《论语》中部分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例如“直”,指“正直的人”,我们把这类词也放在称谓词中讨论。
第二,从语用上判断。
《论语》中称谓词的语用特征主要有自称和对称、尊称和敬称。
人称代词具有交际功能,但是不能表现出特定的身份。
比如:第一人称代词“吾”在《论语》中出现了113次,其中孔子对学生称“吾”有86次,学生对孔子称“吾”出现4次,他人对孔子称“吾”出现5次,其他情况下“吾”作第一人称出现18次;第二人称代词“尔”共出现21次,孔子对学生称“尔”出现16次,他人对孔子称“尔”出现1次,其他情况出现了4次。
语文选修《孔子评传》

“有教无类”是“泛爱众,而亲仁”的具体化。孔 子从“仁”的观念出发,对一切可能施教的人,只要 “自行束修以上”,都不拒绝进行教育,使其享有均等 的受教机会。这在人类教育史上是一项很有革命意义的 政治突破,至今值得称颂。但孔子又陷于重男轻女、男 尊女卑的传统观念而不能自拔,把人类二分之一的妇女 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这无疑损害了孔子自己的“有教 无类”的思想原则。
课时作业(10)
4.怎样理解孔子教育思想中的“有教无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最光辉的一点便 是具有政治远见的“有教无类”,即人人应受教育的主 张。这充分表现了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人民性和民主性的 因素,开创了通向文化下移和普及教育的新道路,是中 国教育史上划时代的革命创举。
3.何为“孝悌”?在孝悌两者中间,孔子认为哪 个更重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孝 指尊敬父母,悌指尊重兄长,它们是维护家长、族长地 位,巩固宗法制度的必要德目。在孝悌两者中间,孔子 更重视孝。孔子认为赡养父母要抱着敬重的心情,要有 愉悦而又谨慎的表情。没有这些,即使是形式上做到了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也不能看作孝。 孝是由父母对子女的爱引起的子女对父母的爱,在这种 爱的基础上产生的尊敬的心情,愉悦的颜色,乃至奉养 的行动,必然是纯真无伪的情感的流露。
(5)不可思议:
“意义不同,分布也不同”原理在古书疑难词句考释中的实践——以《论语》《孟子》《汉书》为例

“意义不同,分布也不同”原理在古书疑难词句考释中的实践——以《论语》《孟子》《汉书》为例
杨逢彬
【期刊名称】《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31)002
【摘要】某一词、或某一个词的多个义位,其出现的上下文条件是不同的.一个词出现在特定的句子中,该句子就已经锁定了其义位.其原理可以归纳为:意义不同,分布也不同.因此,要想知道句中某字到底是哪个词,应该考察其分布;要想知道句中某词是其本义和若干引申义中的哪一意义,应该考察其分布.其具体步骤为“书证归纳格式,格式凸显意义”.本文依据这一原理和步骤,考察了《论语》《孟子》《汉书》中的八个古今见仁见智的词句.
【总页数】9页(P8-16)
【作者】杨逢彬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20044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
【相关文献】
1.孔孟君臣关系思想的不同之处研究--以《论语》《孟子》为参考 [J], 张景发
2.以经证经与《论语》疑难词句考释 [J], 黎千驹;黎哲
3.从《论语》《孟子》《史记》《汉书》等看上古时期“美好”语义场--以
“好”“美”“善”为例 [J], 徐丹丹
4.刘重德"三位一体"翻译原则在实践中的运用——比较分析《论语》三个不同英译版本 [J], 朱健
5.“随遇而释”:以不同释义于不同国家传播中华文化——以论语为例 [J], 冯双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语》十二章文常、实词、翻译及课外拓展

文学常识: 孔子,名丘,字----,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学派的创 始人,被尊称为“圣人”。《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 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全书共 20篇,是我国最早的语录体记录的古籍,集中体现了 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 》《 》《 》并称“四书” 。
课外拓展二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
手不释卷,每归私第, 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
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
也。
(节选自《宋史》)
【注释] ①普:赵普,北宋初年丞相。②太祖:指宋太祖赵
匡胤。③箧( qiè):书柜、 书箱。④薨( hǒng):古代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 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学则殆。”《为 政》。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 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 无所适从。”
《论语》7-12章 重点词语解释 (红色字词)
《论语》7-12章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饭疏食,饮水 4、择其善者而从之 5、三军可夺帅也 6、博学而笃志 7、切问而近思
《论语》7-12章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它,指学问和事业; 代词,......的人;喜爱,爱好。 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快乐。 3、饭疏食,饮水:吃 4、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跟从、学习。 5、三军可夺帅也:改变 6、博学而笃志:坚定志向。笃,坚定 7、切问而近思:恳切
_论语_先进篇_侍坐_章校释辨正_周远斌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齐鲁文化研究( 学术主持人:王志民)
2011 年第 56 卷 第 6 期 ( 总第 239 期) 2011 Vol. 56 No. 6 ( General No. 239 )
52
一、毋吾以
关于“毋吾以”的解释,代表性观点如下: 孔安国注: 言我问女,女无以我长故难
对。( 《论语集解》) 郑玄 注: “毋 以 我 长 之 故,已 而 不 言。
已,止也。”( 《论语正义》引) 皇侃疏: 孔子将欲令四子言志,故先说此
言以劝引之也。尔,汝也。言吾今一日年齿 长大于汝耳,汝等无以吾年长而不敢言己志 也。( 《论语集解义疏》)
归。”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
曾曰 析 后。曾
析 曰
曰:
“夫 三 子 者 之 言 何 如?
”子
曰: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 “夫子何哂由
也? ”曰: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 曾析 曰曰)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
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 曾析 曰曰) “唯赤则
王 符: “以 吾 一 日 长 乎 尔 ”,长,老 也。 “无( 通毋) 吾以也”,以,用也。孔子言老矣 不能用也,而付用于四子也。( 明杨慎《丹铅 录》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词 气 为 归 趋,故 能 令 人 怡 然 理 顺,涣 然 冰释。
其书( 指《经传释词》) 虽未能成为系统 整然之文法学,而文法学材料之丰富,未有过 之者。盖王氏父子文法观念之深,确为古人 所未有,故其说多犁然有当于人心。[1]
文法,今称“语法”。如果说高邮王氏父 子并非自觉地以训诂语法相结合解决古书疑 难问题的话,那么,杨树达、杨伯峻叔侄则是 有意识地结合两者,以之解决古书疑难问题。
句子的 受 事 主 语。 如 果 是 这 样,“父 母 唯 其 疾之忧”当 译 为“孝 子 只 为 爹 娘 的 疾 病 发 愁”。马融却说: “言孝子不妄为非,唯疾病 然后使 父 母 忧。”认 为“其 ”指 代 孝 子。 朱 熹 《集注》也说: “言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唯 恐其有疾病,常以为忧也。”[4]55 按马融、朱熹 所说,“唯 其 疾 之 忧 ”是 将 动 词“忧 ”的 宾 语 “其疾”前置了,而“父母”是施事主语。如果 如马、朱所说,则当如杨伯峻先生所译“做爹 娘的只是为孝子的疾病发愁”。根据我们的 考察,后说、后译较为妥当。我们考察了《论 语》《左传》《国 语》《孟 子 》四 部 书 中 的 全 部 这类句子,发现这种句子的主语全都是施事 主语,未见一例是受事主语。如: “尔贡包茅 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 南征 而 不 复,寡 人 是 问”( 《左 传 》僖 公 四 年) ,[5]209 这句的“寡人是问”是“寡人问的就 是这个”,而不是 “( 某某) 问的就是寡人”。 又如“民不 见 德 而 唯 戮 是 闻,其 何 后 之 有” ( 僖公二十三年) ,这句的“民……唯戮是闻” 是“民众只是听说屠戮”,而不是“( 某某) 只 听说屠戮 民 众 ”。 又 如,“余 虽 与 晋 出 入,余 唯利是视”,“寡人帅以听命,唯好是求”( 成 公十三年) ; “寡君将君是望,敢不稽首”( 襄 公三年) ; “郑国而不唯晋命是听,而或有异 志者,有如此盟”( 襄公九年) ; “老夫罪戾是 惧,焉能恤远”( 昭公元年) ; “寡人其君是恶, 其民何罪”( 《国语·晋语三》) ; [6]163“今王非 越是图,而齐、鲁以为忧”; “君今非王室不平 安是 忧,…… 以 力 征 一 二 兄 弟 之 国”( 《吴 语》) 。以上“寡人”“民”“寡君”“郑国”“老 夫”“王”“君”等都是施事主语。语言科学的 规律性极强,我们完全可以以此例彼,因此我 们认为,“父母唯其疾之忧”的“父母”应该也 是施事主 语,也 即 是“忧 ”的 发 出 者,而 不 是 “忧”的承受者。所以我们采马融朱熹之说,
— 128 —
第5 期
杨逢彬,蒋重母: 《论语》词语考释五则
杨伯峻先生所译是正确的。李零认为: “马 融说,孝子从来不让父母操心,除了生病; 说 法太绕。朱注 也 绕。他 们 都 说 反 了。”[7]76-77 李说除 了 一 句“太 绕”,没 有 任 何 证 明。但 “太绕”是指孔子的原文呢,还是现代汉语的 今译呢? 如果指原文,恰恰是理解为“孝子 只为爹娘的疾病发愁”“太绕”,因为“父母” 成了受事主语,还要补充一个施事———孝子。 如果是指今 译“太 绕”,这 实 在 不 成 其 为 理 由; 因为两种语言( 例如英语和汉语,古代汉 语和现代汉语) 由于结构不同,翻译中必然 有许多“太 绕 ”的 地 方。对 此 我 们 就 不 多 说了。
《论语》词语考释五则
杨 逢 彬1, 蒋 重 母2
( 1. 上海大学 文学院,上海 200444; 2. 苏州科技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苏州 215011)
摘要: 以传统小学结合现代语言学,以解决古籍中的疑难问题,是解决古书疑难问题的 康庄大道。本文为用此方法解决《论语》疑难词语的若干例子。《为政篇》之“父母唯其疾之 忧”是父母忧孝子之意; 因为《论语》时代的语料中,“主语 + 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句”,其主 语全都是施事主语,未见一例是受事主语。《八佾篇》之“其如示诸斯乎”的“示”是“指示”之 意,而非假借为“置”; “示”和“置”带宾语的情况表明“示”如字读较为恰当。《里仁篇》之“劳 而不怨”的“劳”是“勤 苦 ”之 意 而 非“忧 ”意,因 为 那 时“劳 ”并 无“忧 ”的 义 位。 《雍 也 篇 》之 “则吾必在汶上矣”,“汶 上 ”为 汶 水 两 岸 而 非 汶 水 之 北,先 秦 典 籍 中 凡 言 某 水 上 均 指 该 水 两 岸。《子罕篇》之“空空如也”的“空空”是叠音形容词而非形容词叠用,即是所谓连绵词,同 “悾悾”,而非“什么都没有”; 因为形容词叠用的语法形式表达程度加深的语法意义,在《论 语》时代是罕见的。
收稿日期: 2011-06-21 作者简介: 杨逢彬( 1956- ) ,男,湖南长沙人。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 127 —
上海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 年
语法也者,语言之组织结构也; 语法学也者, 语言组织结构之规律也。未有昧于语言组织 结构之规律而能精读古书者也。训诂语法的 结合,就是传统小学和现代语言学的初步结 合。杨氏叔 侄 秉 此 以 治《汉 书》《论 语》《孟 子》《左传》等,成 就 斐 然。 令 人 感 到 困 惑 与 遗憾的是,杨氏叔侄相继去世以来,用此方法 者写就单篇论文者虽时有所见,但全面用此 方法以整理某部或几部古籍者则迄未一见。 我们以为,汉、唐以至清代,整理古籍所用的 文字音韵训诂之学、版本目录校勘之学是行 之有效的,我们必须很好地继承并发扬光大; 但如果方法上没有推陈出新,现代学人恐怕 很难取得超越清代大儒如高邮王氏父子的成 就。这与时代的 要 求 是 不 相 称 的。 试 问,数 学、物理学、化学以至法学、经济学、政治学, 哪门学科没有大大超越 18 - 19 世纪呢? 最 近六七年来,我们用此方法,加以扩充,即以 普通语言学、汉语史、汉语语法学、汉语词汇 学与传统小学相结合,即以传统小学结合现 代语言学,以解决《论语》《孟子》等典籍中的 疑难问题; 自觉这是解决古书疑难问题的康 庄大道,而用此方法操作,“恢恢乎其于游刃 而有馀地”。以下呈献近来研究《论语》所思 考的几个问题,大雅方家,幸以教我。
父母唯其疾之忧
《为政篇》第六章: “孟武伯问孝。子曰: ‘父母唯其疾之忧。’”意为“孟武伯向孔子请 教孝道。孔子回答说: ‘父母唯其疾之忧。’” 这里的“其 ”指 的 是 父 母,还 是 儿 女,有 不 同 说法。王充《论衡·问孔篇》说: “武伯善忧 父母,故曰,唯其疾之忧。”[2]《淮南子·说林 训》说: “忧父之疾者子,治之者医。”高诱注 云: “父母唯其疾之忧,故曰忧之者子。”[3]可 见王、高都认为“其”是指代父母; 也即整个
— 129 —
上海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 年
《札朴》,其中解《中庸篇》的“示诸掌”也说: “案( 《礼管象,示事 也。是故古之君子,不必亲相与言也,以礼乐 相示而已。’馥谓‘示诸掌’当如‘礼乐相示’ 之‘示’,犹指示也。”可参。) [11]54
关键词: 《论语》; 现代语言学; 父母唯其疾之忧; 示诸斯; 劳而不怨; 汶上; 空空如也 中图分类号: H 109. 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7-6522( 2011) 05-0127-07
《论语》中有些词句的解读,自古以来见 仁见智,直接影响对孔子思想的理解。解读 古书方法上的局限,应该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杨树达先生对此有清醒明确的认识,他除了 在《词诠·序 例 》和《高 等 国 文 法 · 序 例 》中 特 别 对 训 诂 结 合 文 法 予 以 强 调 外,还 在《训 诂学小 史 》和《中 国 文 法 学 小 史 》两 篇 文 章 中,总结清代高邮王氏解决古书疑难问题之 所以独步千古的因缘所在:
2011 年 9 月 第 18 卷第 5 期
上海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doi: 10. 3969 / j. issn 1007-6522. 2011. 05. 012
Sep. 2011 Vol. 18 No. 5
与女璧’”( 哀公十七年) 。正因为如此,故而 往往伴随着“指”的动作: “戎人见暴布者而 问之曰: ‘何以为之莽莽也?’指麻而示之。” ( 《吕氏春秋 · 先识览 · 知接》) [9]“曾子指 子游而示人曰……”( 《礼记·檀弓上》) 所以 《尔雅·释言》说: “观、指,示也。”这至少说 明“示 ”和“指 ”两 个 动 词 的 关 系 是 密 切 的。 由于“指”和“示”两个动词经常连用,后来成 为连动结构: “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 者曰……”( 《史记·留侯世家》) “然既已贵 如负言,又何说饿死? 指示我”( 《绛侯周勃 世家》) ,[10]“璧有瑕,请指示王”( 《廉颇蔺相 如列传》) 。这大约是现代汉语“指示”一词 的源头。郑玄所注的《礼记·中庸》: “明乎 郊社之 礼、禘 尝 之 义,治 国 其 如 示 诸 掌 乎? ” 同书《孔子燕居》一篇有类似文字: “明乎郊 社之 义,尝 禘 之 礼,治 国 其 如 指 诸 掌 而 已 乎。”一 为“示 诸 掌”,一 为“指 诸 掌”,可 知 《礼记》这两处文字分别对应《论语》此章的 “示诸斯”和“指其掌”。因此,包含所谓“言 知禘礼 之 说 者,于 天 下 之 事 如 指 示 掌 中 之 物”,是有道理的。“置诸”于《左传》中共 16 见,其它典籍罕见。其宾语多为处所,共 11 见。如: “饰棺置诸堂阜”( 文公十五年) 、“姬 置诸宫六日”( 僖公四年) “子罕置诸其里” ( 襄公十五年) “晋人置诸戎车之殿”( 襄公 二十六年) “置诸火所不及”( 昭公十八年) “置诸门”( 昭公二十七年) 等。还有较大的 容器: “置诸橐以与之”( 宣公二年) “郑贾人 有将置诸褚中以出”( 成公三年) ,还有一例 为“股肱”: “王曰: ‘除腹心之疾,而置诸股 肱,何益’”( 哀公六年) 。“置”由其词义所 限,它的宾语不能是面积体积较小的场所或 物体,也 即 不 大 可 能 为“掌 ”。 从“示 ”和 “置”带宾语的情况看,也显然以“示”如字读 较为恰当。( 文章完稿后读到清代桂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