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合集下载

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

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

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对于药物的使用越来越重视,尤其是抗菌药物,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为广泛应用的药物,在临床的使用上也异常的平凡。

对于手术患者来说,抗菌药物的使用是必要的,合理的抗菌药物的使用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抗菌能力。

本文就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进行了探讨。

标签: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在进行手术之前,患者的心理经常会处于紧张的状态,并且由于手术的要求控制饮食,这就会使得患者的抵抗力下降,成为非常容易感染细菌的人群,这种情况下,一个简单的微生物细菌都有可能形成致命的危险。

因此,在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进行预防是相当重要的。

1 妇产科围手术期对于患者体内菌群的影响妇产科的围手术期,包括对患者确定手术日期的前期检查,手术时以及术后的恢复情况。

在围手术期,手术中出现的意外状况,以及手术之前患者的心理压力和饮食控制等,都会严重的影响患者本身的抵抗能力,这时候就很容易为细菌提供生存空间,导致患者在手术的过程中导致感染的后果。

正常情况下,每位女性的阴道内都会有多种的微生物寄生,这些微生物的达到了26种以上,这些微生物组成了菌群,正常情况下,各种菌群能够互相的抑制,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但是当手术等的一些外部创伤的发生,改变了原来的内部环境的时候,就会导致体内的菌群严重的失调,容易引发术后感染。

2 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为了防止妇产科手术术后由于菌群严重失调,导致术后感染的现象,就需要在手术中特别是一些手术操作时间较长,有潜在的细菌感染危险的手术进行抗菌药物的应用,预防在术中或者术后出现感染,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

下面就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的四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探讨。

2.1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标准在进行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的过程后中,要充分的符合用药的标准,对于一些必须应用到抗菌药的手术进行及时的应用。

在妇产科手术中,术后发生的感染的情况与手术本身的清洁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也不能对每一项的妇科手术都要进行抗菌药物的应用,如果一律的应用抗菌药物,这将严重的失去抗菌药物本身的意义,使药物的有效率大大的降低,而且还会因为抗菌药物的滥用,导致医院增加耐药菌株,并且大量的应用抗菌药物,还会严重的增加院内的成本开支。

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延长时间不加预防效果,超过 48 h, 耐 药菌感染机会增加
AKI
Duration >24h
CDI
Branch-Elliman W, O’Brien W, Strymish J, et al. Association of duration and type of surgical prophylaxis with antimicrobial-associated adverse events[J]. JAMA surgery, 2019, 154(7): 590-598.
0 类切口
I或II类
体表无切口或经人体自然腔道进行的操作以及经皮腔镜操作
I类切口
Ⅰ类切口( 清洁手术)
不涉及炎症区,不涉及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经过完整 皮肤的手术
II类切口 Ⅱ类切口( 清洁-污染手术)
泌尿生殖道手术, 或经泌尿生殖道手术,可能污染
II类切口
Ⅲ类切口( 污染手术)
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
器官或腔隙:盆腔或阴道残端蜂窝 织炎或脓肿,子宫内膜炎
三、哪些手术需要用抗菌药物
1. 手术切口类别
手术切口的类型及患者自身具备的感染危险因素决定了是否需要抗菌药物
病案首页切 口类别
指导原则切口类别
妇产科手术
无切口
非切口手术
经血管介入诊断手术、子宫肌瘤-子宫动脉栓塞术、羊膜腔注射引产术以 及羊膜腔穿刺术
备备选
多数II、III类切口妇 第一、二代头孢菌
科手术
素±甲硝唑, 或头
霉素类
克林霉素0. 6 -0. 9 g/次,q8-12 h 头孢曲松 1- 2g·/次, q24 h
+ 氨基糖苷类(如庆大霉素

妇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干预研究

妇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干预研究
【 键 词 】围 手 术 期 ;合 理 用 药 ;干 预 研 究 关
【 图分 类号J 1 中 R7 3
【 献标识 码】 文 B
【 章编 号] 0 6 9 9 2 1 ) 9 1 7 1 文 1 0 —1 5 (0 0 0 —0 2 一O
近 年来 , 随着 新药 品 种 的不 断 出现 和 广 谱抗 菌 药 物 的 广 泛 应 用 , 细 菌 的耐药 性 不断增 加 , 重 不 良反 应 也 越 来越 多 , 严 给患 者 造 成 了严 重危
医学 信 息
2 1 年9 第2 卷 第9 0o N 3 期

临床 医学
妇 科 围 手 术 期 抗 菌 药 物 合 理 应 用 的 干 预 研 究
赵 晓 杰
【 要】 摘 目的 : 通过 综 合 干预促 进 妇科 围手 术期 抗 茵 药物 合理 应 用 。方 法 : 取 2 0 选 0 7年 2月一2 0 0 8年 1月( 干预 前 ) 2 0 和 0 8年 2月一2 0 0 9年 1月 ( 干预 后 ) 科 经腹妇 科 手术 病例 各 1 0份进 行调 查分 析 , 用监督 管 理 和 宣传 教 育 等 多种 手段 进 行 干 预 , 干 预 前后 各评 价 指 标 进行 对 照研 究 。结 妇 2 采 对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1 资料来 源 : . 随机抽 取 我 院妇科 2 0 0 7年 2月 ~2 0 0 8年 1月 内接 受 经腹 子 宫肌 瘤 、 宫肌 瘤 + 附件 、 宫全 切 、 子 子 附件 肿 物 切 除和 全 子 宫 + 双 附 件 切 除 手 术 的 病 历 1 0份 进 行 调 查 和 评 价 。 根 据 评 价 结 果 进 行 多 手 2 段 持 续性 干预 , 干预 后随 即 抽取 2 0 0 8年 2月 一2 0 0 9年 1月接 受经 腹 子宫 肌 瘤 、 宫 肌瘤 + 附件 、 宫 全切 、 子 子 附件 肿物 切 除和 全子 宫 +双 附 件切 除 手术 手术 的病 历 1 o , 2 份 比较 干 预前 后 的调查 结果 1 2 调查 方法 : 患者 的 基本 信 息 、 . 将 手术 信 息 、 药 信 息 、 理 性 评 用 合 价 结 果等 填人 预先 设计 好 的表 格 内 , 对结 果进 行统 计 分析 。 1 3 评 价标 准 : 照卫 生 部《 菌药 物临 床应 用指 导 原则 》 . 参 抗 制定 了本 院《 围手 术期 患者 预 防使用 抗 菌药 物 合 理 性评 价 标 准 》 所 有 病历 根 据 各 , 项 评价 标 准进 行抗 菌药 物使 用 合理 性评 价 。 1 4 干预措 施 : 立 由院 长直接 领 导 , 务科 、 事 科 、 剂科 、 感 . 成 医 人 药 院 科 和 临床各 科 室负 责人 共 同参加 的抗 菌 药 物l 应用 管 理小 组 。采 取 宣 临床 传 培训 、 完善 制度 、 政 命令 与 监督 检 查 相结 合 的方 式 , 保 围术 期 抗 菌 行 确 药 物应 用 干预方 案 的顺 利实 施 。 1 4 1 宣传 培训 : .. 组织 医 、 、 药 护人 员 对 卫 生 部《 抗菌 药 物 临 床 应 用 指 导原 则 》 我 院《 、 抗菌 药物 分 级管 理及 临床 应用 实施 细 则 》 相关 抗 菌 药 与 物 知识 的学 习 和培 训 , 动 临床 医师 的知 识 更 新 ; 院定 期 选 派 临 床 医 推 医 师、 临床 药师 、 验师 参 加卫 生部 、 学会 及 省 级 的抗 菌药 物 临床 应 用 的 检 药 学 习班 , 养 院 内抗菌 药物 合 理应 用 的骨 干力量 ; 培 组织 医护 人 员观 看 教学 光盘 , 强化 无菌 操作 技术 和 手术 基本 功训 练 通 过 医 院 《 床 药 讯 》 宣 临 和 传栏 及 时反 馈抗 菌药 物合 理应 用 相关 信 息 。 1 4 2 完 善相 关制 度 和评 价 标 准 : .. 由医 院 院 长牵 头 , 事 管 理 委员 药 会 , 务处 和药 剂科 联合 制 定《 菌药 物 临床 应 用 实施 细 则 》 《 菌 药 物 医 抗 、抗 分级 管理 制度 》《 菌药 物 分 级 管 理 目录 》 《 手术 期 预 防 用药 基 本 原 、抗 、围

妇产科抗菌药物使用报告

妇产科抗菌药物使用报告

妇产科抗菌药物使用报告一、引言抗菌药物在妇产科的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不合理的使用可能导致耐药菌的产生、不良反应的增加以及医疗资源的浪费。

为了解妇产科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提高合理用药水平,特进行本次调查分析。

二、资料与方法(一)资料来源选取我院妇产科_____年_____月至_____年_____月的住院病历和门诊处方作为研究对象。

(二)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抽取的病历和处方中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抗菌药物的种类、使用频率、联合用药情况、用药指征、用药疗程等。

三、结果(一)抗菌药物使用种类在调查的病例和处方中,使用的抗菌药物主要包括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喹诺酮类、硝基咪唑类、大环内酯类等。

其中,头孢菌素类使用最为广泛,如头孢呋辛、头孢曲松等。

(二)使用频率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较高,在住院患者中使用率达到_____%,门诊患者中使用率为_____%。

(三)联合用药情况联合用药现象较为常见,以二联用药为主,主要的联合用药方案包括头孢菌素类与硝基咪唑类、青霉素类与大环内酯类等。

(四)用药指征部分病例存在用药指征不明确的情况,如无明显感染症状或实验室检查指标支持时使用抗菌药物。

(五)用药疗程用药疗程长短不一,部分患者存在疗程过长或过短的问题。

四、分析与讨论(一)合理用药方面1、部分医生在用药时未能严格按照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导原则选择药物,存在经验性用药或用药起点过高的情况。

2、联合用药的合理性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联合用药方案缺乏充分的依据。

(二)不合理用药的原因1、医生对抗菌药物的相关知识掌握不够全面,对药物的抗菌谱、药代动力学等了解不足。

2、受患者及家属的要求影响,为了满足其“快速治愈”的心理而过度使用抗菌药物。

3、医院的监管力度不够,对抗菌药物的使用缺乏有效的监测和评估机制。

(三)不合理用药的危害1、容易导致耐药菌的产生,使后续的治疗更加困难。

2、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对患者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制度为促进我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保证安全、有效、经济临床用药,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制订本制度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

第一章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第一条抗菌药物是指对细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主要用于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性疾病.缺乏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依据的病例,原则上不使用抗菌药物.第二条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尽可能正确采集有关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作为选用药物的依据。

耒茯结果前或严重感染,病情急迫的情况下,可根据临床诊断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一旦明确病原菌,应根据临床用药效果并参考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

第三条对轻症社区茯得性感染或初治患者,可选用常用抗菌药物.对医院获得性感染、重症感染、难治性感染患者应根据临,禾表现及感染部位,推断可能的病原菌及其耐药状况,选用抗菌活性及针对性强、安全性好的抗菌药,必要时可以联合用药.第四条临床医帅选择抗菌药物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一)患者的疾病状况:感染严重程度、机体病理生理、免疫功能状态等。

(二)抗菌药物的特性:包括抗菌药物的药效学特点(抗菌谱、抗菌活性和后效应等)、药代动力学特点(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半衰期、血药浓度和细胞内浓度等)以及不良反应等。

(三)给药途径:轻中度感染尽量选用生物利用度高的口服制剂;重症感染或因病情需要者可采用注射给药。

(四)有多种药物可供选用时,应优先选用价格低廉、抗菌作用独特、窄谱、不良反应少的抗菌药物,并尽可能的选用医保、农保报销范围内的药物。

第五条抗菌药物的调整:一般感染患者用药72小时(重症感染48小时)后,可根据临床疗效或病原菌检测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所用抗菌药物。

第六条疗程:一般感染在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后继续用药2一3天,特殊感染或特殊药物按特定疗程执行。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规范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规范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规范一、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办法1、成立“肿瘤医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小组二2、制订本院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实施细则,争取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4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10够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1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控制在每百人天30DDDs以下。

3、根据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原则,确定院内三线药物(见表1),实行分线分级使用。

4、每月统计分析全院及各科室的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及用量,停用有异动情况的药,争取抗菌药物占药品消耗比例在10%以下。

5、开展多重耐药菌的检测,每季度公布全院常见病原菌及耐药情况。

6、建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制度,淘汰疗效差和不良反应大的药。

7、不定期检查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对存在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

8、不定期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的培训。

医师和药师须经医院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获得相应的抗菌药物处方权或调剂资格。

9、实行奖罚制度,与科室、个人挂钩。

院感科、医务科、药剂科等参与考核管理。

10、结合医院处方点评工作,对抗菌药物处方做到100%点评,将点评结果院内网公示,对不合格处方按照医院处方点评制度处理。

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实施细则1、抗菌药物用于由细菌、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病毒性感染者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2、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而定,有多种药物可供选择时,应以窄谱、不良反应少、价廉者优先。

3、感染病人在抗菌治疗前应先正确采样作病原学检查,并及时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用药,力争有样可采送检率达到60%以上,使用三线药物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标本送检率不低于80⅜o 未获结果前或病情不允许情况下可根据临床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并结合本院细菌耐药情况先进行经验治疗。

4、掌握抗菌药物的给药剂量、用法,对时间依赖性药物如青霉素等B-内酰胺类应每日数次按时按量给予,对浓度依赖性药物如阿米卡星等氨基糖甘类宜每日一次全剂量给予。

妇产科抗生素使用指南

妇产科抗生素使用指南

引言概述:妇产科领域的感染和炎症是常见问题,抗生素的使用在这个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正确或滥用的抗生素使用可能会导致多种问题,包括耐药性的增加和不良药物反应。

为了帮助妇产科医生正确、有效地使用抗生素,本文将探讨妇产科抗生素使用的准则和指南。

正文内容:一、抗生素的适应症1.阴道感染:包括细菌性阴道炎、念珠菌感染等。

根据病原菌类型和耐药性情况,选择适当的抗生素。

2.上生殖道感染:如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等。

常见的病原菌有淋菌、衣原体等,针对不同病原菌的敏感性进行抗生素选择。

3.下生殖道感染:如宫颈炎、阴道裂口炎等。

根据病原菌的敏感性,选用适当的口服或局部使用的抗生素。

4.阴道手术前后感染预防:在妇科手术前后使用适当的抗生素预防感染的发生。

5.产褥感染:如宫腔感染、乳腺炎等。

根据病原菌类型和抗生素敏感性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二、抗生素的选择原则1.谨慎使用广谱抗生素:广谱抗生素常常使用于涉及多种病原菌的感染,但也容易导致耐药性的增加。

在明确病原菌类型的情况下,应优先选择狭谱抗生素。

2.选择具有活性和渗透性的抗生素:某些抗生素对妇产科常见病原菌活性较强,如青霉素类对革兰阳性菌的活性较好。

抗生素在感染部位的渗透性也会影响其疗效。

3.考虑孕妇和哺乳妇女的特殊情况:在妇产科应用抗生素时,特别需要注意孕妇和哺乳妇女的特殊情况。

一些抗生素对胎儿或乳汁中的婴儿可能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应谨慎选择。

4.注意过敏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抗生素应用过程中需要考虑患者是否有药物过敏史,避免引起过敏反应。

同时,抗生素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也需要注意,避免不良药物反应。

三、用药剂量和疗程1.合理确定用药剂量:用药剂量的确定应考虑患者的体重、年龄、肝肾功能等因素。

合理的用药剂量可以保证药物在体内的浓度达到治疗效果所需水平。

2.临床症状的改善后应持续用药:抗生素治疗中,临床症状的改善并不意味着病原菌已经清除。

因此,应按照医生的建议,完成整个疗程的治疗,以避免感染的复发。

抗菌药物在妊娠及哺乳期的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在妊娠及哺乳期的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在妊娠及哺乳期的合理应用妇女在妊娠和哺乳期常需接受药物治疗,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约86%的孕妇接受过药物治疗,每位孕妇平均接受种处方药,其中抗菌药物占40%,这可能与孕产妇抵抗力下降易导致各种感染有关;妊娠和哺乳期的妇女在接受抗菌药物治疗时,不仅要考虑妊娠和哺乳期的生理变化对药物代谢的影响,更要重视药物对胎儿和新生儿的致畸性和毒副反应;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根据动物实验和临床用药经验总结,将药物对胎儿的危险度分为A、B、C、D、X五类,为妊娠期安全用药提供了参考,其分级标准如下:A类:在足够多的有恰当对照组的研究中,妊娠妇女未见到有胎儿畸形增加的风险;B类:在动物实验中未见到对胎儿的影响,但缺乏恰当的孕妇的对照研究;或动物实验显示对胎儿有副反应,但这些副反应并未在恰当的孕妇的对照研究中得到证实;C类:动物实验中证明对胎儿有副反应,但缺乏恰当的孕妇的对照研究;或没有进行动物实验,也缺乏恰当的孕妇的对照研究;D类:有恰当的孕妇的对照研究或临床观察证实对胎儿有危险,但当用药的益处远远超过对胎儿潜在的危害时,应充分权衡利弊后慎重使用;X类:动物或孕妇的对照研究或临床观察证明对胎儿有致畸作用,该类药物禁用于已妊娠或将妊娠的妇女;1 常用抗菌药物的FDA分级抗菌药物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主要供全身应用包括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等,部分也可用于局部的各种抗生素、磺胺类、喹诺酮类、咪唑类、呋喃类等化学药物;至今尚无A类抗菌药物,妊娠和哺乳期推荐使用B类抗菌药物,慎用C类药物,不用D类和X类药物;青霉素类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杀菌,是孕产妇最常用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和半合成青霉素制剂,除孕妇可能发生过敏反应以及偶可导致婴儿过敏外,在妊娠期和哺乳期用药对胎儿和婴儿影响极小;常用者为青霉素G、氨苄西林、哌拉西林氧哌嗪青霉素、美洛西林、羧苄西林、苯唑西林新青霉素Ⅱ、阿洛西林阿乐欣、青霉素V钾、阿莫西林羟氨苄青霉素、苄星青霉素等,在FDA分类中均属B类,安全性较高;但哌拉西林、阿洛西林和美洛西林等的上市时间尚短,一般不推荐作为孕期首选;头孢菌素类也属于β-内酰胺类,亦为孕产妇常用的抗生素,妊娠期和哺乳期用药对胎儿和婴儿的影响也是极小的;常用的第一代头孢菌素有头孢拉定、头孢氨苄、头孢唑林;常用的第二代头孢菌素有头孢呋辛、头孢克洛;常用的第三代头孢菌素有头孢噻肟钠、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克肟等;它们均属B类,安全性较高;其它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中的碳青霉烯类如亚胺培南亚胺硫霉素,单环类如氨曲南噻肟单酰胺菌素等属于FDA分类的B类,但无特殊情况不宜首选使用;其他β-内酰胺酶抑制剂,包括氧青霉烷类的克拉维酸棒酸、氧青霉砜类的舒巴坦青霉烷砜和三唑巴坦他唑巴坦等,也属于FDA分类的B类,这些药物极少单独使用,多与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组成复方制剂,无特殊情况也不宜首选使用;大环内酯类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似,通过阻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而抑制细菌生长,并对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放线菌等均有抑制作用,无致畸作用,对胎儿和新生儿影响很小;红霉素、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在FDA分类中属B类,在孕期可以使用;克拉霉素、螺旋霉素属C类;要注意,红霉素的酯化物无味红霉素依托红霉素可导致孕妇肝内胆汁淤积和肝受损,孕期禁用;氨基糖甙类无致畸形作用,主要是对胎儿听神经的损害和肾毒性,临床常用的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在FDA分类中属C类,链霉素、妥布霉素属D类,故妊娠期应慎用或禁用;目前仅壮观霉素大观霉素在FDA分类中属B类;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土霉素多西环素、强力霉素;孕期使胎儿牙釉质发育不良,荧光物质沉积于牙釉及骨质内,尚可引起胎儿生长受限、孕妇急性脂肪肝并伴肾功能不全等;在FDA分类中均属D类,故孕期禁用此类药物;酰胺醇类氯霉素对母体有粒细胞减少及肝脏损害的危险,可通过胎盘和乳汁进入胎儿和新生儿,引起“灰婴综合征”,还可损害造血系统,在FDA分类中虽属C类,但在孕期及哺乳期不宜使用;其他抗生素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氯林可霉素、磷霉素均属FDA分类B类;因此,在孕期可以使用;万古霉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杀菌,属FDA分类C类,过去认为有潜在的耳毒性和肾毒性,但现在有争议,孕期慎用;磺胺类磺胺嘧啶在FDA分类中属B类,孕晚期因与胆红素和血浆蛋白发生竞争性结合,容易导致出生后的新生儿黄疸、溶血性贫血,故孕期慎用,孕晚期避免使用;磺胺甲基异恶唑SMZ在FDA分类中属C类;磺胺增效剂甲氧苄氨嘧啶为C类药,甲氧苄氨嘧啶与磺胺甲基异恶唑组成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临床研究表明可能有致畸作用,孕期不应使用;喹诺酮类有诺氟沙星氟哌酸、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动物实验中发现对软骨发育有影响,但在临床使用中并未发现对胎儿有明显的骨损害;目前在FDA分类中属C类;硝基咪唑类对啮齿类动物有致癌作用,对某些细菌有致畸作用,人类尚无报道;在FDA分类中甲硝唑属B类,孕期可用,但不主张在早期妊娠应用,并应以局部用药为主;替硝唑属C类,孕期不用;呋喃类呋喃妥因在FDA分类中属B类,因可通过胎盘,理论上对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的胎儿可引起溶血性贫血,但临床未见报道;呋喃唑酮属C类,未见对胎儿致畸作用的报道,G-6-PD缺乏者应用本品可能产生溶血性贫血,妊娠晚期慎用;抗真菌药在妇产科常用的抗真菌药主要用于治疗念珠菌,其中克霉唑、制霉菌素在FDA分类中均属B类,在妊娠早期局部应用也是安全的;咪康唑则属C类,当用作阴道塞药时,由于其吸收量极小,也可在早孕期以后谨慎使用;口服的氟康唑和伊曲康唑在FDA分类中均属C类,在妊娠和哺乳期一般不用;2 妊娠和哺乳期如何安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妊娠和哺乳期用药的最低要求,是所用药物不仅对孕产妇本人无明显的不良反应,还要保证所用药物对胚胎、胎儿及乳儿也无直接或间接的明显不利影响;合理、安全地使用抗菌药物的总原则是应该根据科学证据选择用药,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用药须有明确的指征有指征同时并对治疗孕产妇疾病有益,不可滥用,可用可不用时宜不用;当妊娠和哺乳期需要应用抗菌药物时,医生应全面考虑到病原体、感染部位、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权衡抗菌药物对母体的治疗作用以及对胎婴儿的可能危害,应做到治疗母体而不影响胎儿;并应严格掌握用药剂量和持续时间,合理用药,及时停药;有些药虽然可能对胎儿有不良影响,但当孕妇有生命危险时,权衡利弊后仍需使用;根据抗菌药物的FDA分类选择用药至今尚无A类抗菌药物,尽量选用B类药及已证实对胚胎无害的药物;少用C类药和对孕产妇安全性不确切的新药;不宜选用D和X类;当两种以上的药物有同样疗效时,应选择对胎儿危害性较小的一种;β-内酰胺类药物在临床应用时间长,大量资料证明是妊娠和哺乳期最安全的药物,但随着耐药菌的增加,有时不得不应用一些资料尚有限的药物;根据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将抗菌药物在妊娠哺乳期的应用分为三类:1妊娠哺乳期推荐应用的抗菌药物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酯化物除外抗生素;2妊娠哺乳期慎用或尽量避免使用的抗菌药物是:喹诺酮类、硝基咪唑类、克林霉素类和万古霉素;3妊娠哺乳期禁用的抗菌药物是:氯霉素类、四环素类、磺胺类;根据用药时的胎龄选择用药抗菌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与胎龄密切相关,用药时应明确孕周;受精后2周内,胚层尚未分化,药物的影响是“全或无”,要么引起流产,要么就不受影响;受精后3~ 8周为胚胎期,是胚胎发育的关键时期,胎盘胎儿血循环已建立,最易受药物影响,是致畸高度易感期;受精8周后进入胎儿期,胎儿大部分器官已分化完成,药物的毒性反应是损害器官的功能;用药时要注意妊娠期母体变化对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的影响妊娠期母体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抗菌药物在母体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也发生相应的改变;妊娠期胃肠道平滑肌张力降低,胃排空时间延长,肠蠕动减弱,使抗菌药物口服给药时,吸收较慢,药物达峰时间延长,峰值降低;孕妇循环血量增加,使抗菌药物分布容积增加,同时因血液稀释,血浆蛋白相对减少,血药浓度降低4;妊娠期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增加,使主要经过肾脏清除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甙类排泄加快,药物半衰期缩短,药物峰浓度降低;以上特点说明在妊娠期应用抗菌药物的剂量应略高于非孕期的剂量,但由于妊娠期药物代谢动力学数据有限,故孕期仍倾向于按照非孕期的剂量应用抗菌药物;哺乳期用药几乎能通过胎盘的药物均能通过乳腺进入乳汁,但由于生理滤过系统的作用,许多药物转移到母乳的比例较低,母乳中药物浓度一般仅为母血的%~%,对婴儿无定量影响,也不可能有任何临床作用;各种抗菌药物转移至母乳且通过乳汁进入婴儿体内的量很小,浓度大多< 1mg/L,但也有例外,如磺胺药、红霉素等,可能还有甲硝唑;哺乳期用药应注意:1确定乳母用药指征并选择疗效好、半衰期短的药物,尽可能用最小有效剂量,不要随意加大剂量;剂量大或疗程长时,应监测乳儿血药浓度;2哺乳期应避免应用禁用药物,如必须使用,应停止哺乳;必须使用慎用药物时,应在临床医师指导下用药,并密切观察乳儿的反应;乳母必须用药,但该药对乳儿的安全性又未能证实时,应暂停哺乳或改用人工喂养;3哺乳期用药时,哺乳时间应避开乳汁中药物浓度高峰期;乳母可在授乳后立即用药,并适当延迟下次哺乳时间,有利于乳儿吮吸乳汁时避开药物浓度的高峰期,减少药物向乳儿移行;总之,妊娠期和哺乳期对抗菌药物的选择应首先考虑药物对胎儿和婴儿的影响,其次考虑抗菌活性,做到治疗母体而不影响胎婴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妇科抗菌药物合理应用郑波1)很高兴今天有这个机会和妇产科大夫一起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问题,我本身是临床大夫,不是搞抗感染的。

2)前面的宣传片里讲了很多抗菌药物的发展对人类的寿命延长和疾病治疗作出了贡献。

这是一些很有名的图片。

这是二战时战伤感染造成了很多的减员,因此青霉素的使用和磺胺类药物的发明使战伤减员明显减少了,所以现在抗菌药物的发明使人类的寿命最少延长了十年。

这是当时的一个街头广告,青霉素四小时治愈淋病,当然现在在美国是没有这种街头广告了,但是在大陆还是会有的。

3)随着抗菌药物的长期应用,细菌耐药现象越来越广泛的出现并且越来越严重,引起广泛的关注,甚至有人提出了如果抗菌药物无效的话,我们能够做些什么?这个卡通片里,这两个菌一个在喝青霉素,一个在吃万古霉素,这两个菌都耐药了。

1928年弗兰林格发明了青霉素,1941年投入使用,1944年就出现了产青霉素霉金黄色葡萄球菌,也就是对青霉素耐药了。

1959年甲氧西林投入使用,但是在1966年甲氧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也出现了。

1986年万古霉素耐药的肠球菌也出现了,2002年出现了万古霉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所以可以说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我们昨天讨论了最终威胁人来生命健康的是什么,是传染性疾病。

肿瘤只会威胁个体,或者是遗传有血缘关系的会有,而感染性疾病和血缘无关,只会在社会上进行传播,比如说SARS,禽流感,这些对社会造成恐慌,比肿瘤厉害得多。

4)目前我们临床上对于感染性疾病用的最多的是抗菌药物,可是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可以说是最困难的。

首先我们要考虑患者是不是感染性疾病,如果是,那是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还是病毒?如果是细菌还得看是什么菌,不同的抗菌药物抗菌组是不一样的,只有知道是什么菌才能更合理的选择抗菌药物。

再者要看你选择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如何以及怎么使用,和这个药物在靶器官是否能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还有患者的老龄化和其他疾病肝肾功能等副作用和经济情况等等。

5)因此对我们抗感染科的大夫来说,我们需要关注三个方面,首先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人,所有的都是以人为中心,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患者会有一些表现,根据这些临床表现,有经验的人能够推测出他可能是什么菌。

患者有防御功能,比如说皮肤屏障,比如说免疫系统。

防御功能的减退会使一些菌更容易造成感染,一些毒力弱的,就是所谓条件致病菌,这也是需要我们掌握的。

还有我们要了解不同抗菌药物的分类,作用靶位、作用方式以及它的耐药都要掌握。

怎么耐药,我们能用什么方式可以克服耐药和减少耐药的播散。

抗菌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是一个药代动力学的过程,这也要掌握,否则一些不同生理状况及不同靶器官感染的人在选择抗菌药物的时候会没有底的。

再者是抗菌药物的毒性。

所以这个三角是需要我们掌握的。

6)由于大家都是干临床的,我稍微用点时间给大家播一个图片了解一下临床细菌学。

7)细菌的形态分为球菌,杆菌和螺形菌。

8)按需氧和厌氧来分可分为需氧菌,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

9)按颜色分这是革兰阴性杆菌。

10)这是革兰阳性球菌。

11)按溶血来分,这是α溶血,不完全溶血。

β溶血是完全溶血,γ溶血是不溶血。

大家可以看到β溶血使红细胞完全溶解,它的毒力是强的。

12)治疗妇科感染就要知道妇科感染中常见的病原菌是什么,革兰阳性需氧菌里有正常菌群,但是它在免疫力低下的时候会作为条件致病菌。

最常见的菌是葡萄球菌,链球菌,肠球菌,这是革兰阳性球菌里的三大块。

13)在革兰阴性需氧菌里球菌是淋病奈瑟菌和肠杆菌。

肠杆菌科细菌里最主要的是大肠埃希菌,现在还会出现非发酵菌,这些是越来越常见的医院感染重要病原菌。

14)妇科感染或是盆腔感染厌氧菌是不容忽视的,基本上是同时合并厌氧菌的感染,只是因为我们的检查手段和技术有限,造成它检出率的降低,稍后如果有时间我们可以讨论厌氧菌怎么样培养可以提高它的阳性率。

15)还有是非典型性病原体的问题,下面要看一些图片让大家有点印象。

16)这是口角的组织皮肤感染。

17)这是面部的皮肤组织感染,它的病原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18)β溶血的。

19)透光照以后,它的毒力是强的。

20)它的毒力是强的。

21)这是金葡菌的电镜照片。

22)这是金葡菌,这是葡萄,不要搞混了。

当时它命名为葡萄球菌是因为它是多轴分裂的,这次是这样分裂下次又是另一种分裂,像葡萄串状。

而链球菌和肠球菌是轴向分裂的,所以它分裂完了是一个链状。

23)这是化脓链球菌皮肤软组织感染。

24)这是化脓链球菌的照片。

结膜的感染。

粪肠球菌。

很多临床大夫搞不清楚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的区别,其实是两种菌,但是他们都是从大便中分离出来的。

25)这是溶血。

这是肠球菌的照片,很漂亮。

26)这是扫描电镜的照片。

27)28)29)30)31)32)33)34)这是同一个患者,清疮前,清疮后,植皮后,它的病原菌也是我们常见的。

前面讲了三个,都是我们常见的,葡萄球菌,链球菌,肠球菌。

35)葡萄球菌。

36)链球菌。

37)肠球菌。

38)革兰阴性菌,大肠埃希菌也就是大肠杆菌。

39)典型的革兰阴性杆菌,像小香肠儿。

并且是有动力的,有鞭毛。

40)这个拇指都已经坏疽了,这个菌跟宿州眼球事件是同一个菌。

大家都听过宿州眼球事件,十个患者做白内障的手术,人工晶体植入。

10个都感染了,最后造成九个人的单眼摘除,据说是因为在手术之前先做了一个中耳炎的手术,化脓性中耳炎里有很多化脓性的分泌物。

41)里面就是这个菌,绿脓杆菌。

42)这就是绿脓杆菌的照片,它也是有动力的,有鞭毛。

43)44)45)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的主要区别之一最主要的一部分是它的细胞壁。

革兰阳性菌的细胞壁是肽聚糖,有五六十层,革兰阴性菌的肽聚糖层很薄,但是它的外面有层细胞外膜,这是革兰阳性菌所没有的,因此它们的毒力是不同的,革兰染色也是由细胞壁的不同造成的染色不同。

所以它的致病力,毒力,细菌的抗菌作用靶位以及它的耐药机制都不同,是由于它的结构决定的。

46)因此对于我们临床大夫来说,要重视细菌培养。

47)我不知道大家用的都是什么棉签,我们医院以前用的棉签是木棒,还有是上面是棉花的竹签,这是天然棉,我先把培养基上涂在菌,然后把棉签放在上面,可以看到它有抑菌圈,由于这些植物和棉花里面会分泌出脂肪酸,树脂和福尔马林,这些本身都是抗菌物质,所以它有抑菌圈,因此如果你用天然的木棒棉,竹签,天然棉会降低你的分离菌,它本身就杀菌,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我们明显的看就是一个脓,图片也有菌,但是培养就是阴性,所以我们现在改为化纤棉签,化纤棉没有抑菌圈,可以提高检出率。

48)再者就是血液培养,由于时间有限,今天主要是盆腔炎部分,我们下次再讨论吧。

49)以及怎么做血培养瓶,是需氧还是厌氧50)51)52)尿培养怎么做,这些都是我们很多值得讨论的问题。

53)上面讲的都是细菌学的知识,下面谈一下抗菌药物的问题。

54)抗菌药物的发明和发展史上有两个人是不容忽略的。

一个是弗兰林博士,一个是拜耳最早开发出磺胺类药物的,这两个人都获得了诺贝尔奖。

55)那么一个理想的抗菌药物一般具备这么几个条件:选择性要强,只杀菌,不伤人,为什么很多当时开发出来的药物现在被淘汰了,因为它们不单杀菌还杀人,所以它就不是一个理想的抗菌药物。

再一个是它杀菌力和抑菌力的问题,以及它的药代动力学特性是否好,是指在靶器官能达到有效的浓度,举一个典型的例子,氨基糖苷类对很多菌的效果是非常好的,我们临床使用的比较少,很多细菌恢复了它的敏感性,但是这个药物如果口服的话,它是基本不会吸收的,所以只能够用来治疗肠道感染,但是不能治疗系统感染。

再举一个例子,是在我会诊的时候遇到的,有一个患者是尿路感染,念球菌的尿路感染,大夫说给他制霉菌素口服了,但它口服不吸收,它治疗肠道念球菌感染的效果非常好。

所以它的药带动力学,就是能不能口服,能不能吸收。

它的靶器官,作用部位,比如盆腔的药物浓度是否能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

体外再敏感,如果在体内靶器官达不到有效浓度,那它还是无效。

还有一个是副作用以及这个药是否容易出现耐药性。

比如利福平,是一个广谱的抗生素,是一个非常好的药,但是它不能单用,因为单用会耐药,所以利福平要联合应用其他药物,如雷米封、乙胺丁醇。

因此我们目前没有一个十全十美的抗菌药物,我们所能做到的只是在现有的抗菌药物当中根据患者的情况,根据细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56)57)抗菌药物的靶位分类一般分为这么几类,抗菌药物有很多种,有按结构分类,有按抗菌谱分类,但我更喜欢按照靶位,因为按照靶位分类对于我们抗菌药物的使用更能够促进我们的合理性。

58)我列了一个表,按照不同的靶位来分类,这样分类对于我们临床很有帮助,尤其是在联合用药的时候,我们尽量要选择作用在不同靶位的药物联合使用,否则它会产生相同部位的拮抗。

比如说一代头孢和三代头孢,它们的抗菌谱是有区别的,一代头孢抗阳性的作用比较强,三代头孢抗阴性作用很强,在抗菌谱上它们好像是可以互相弥补的,但是由于它们作用的靶位都在PDP,就是青霉素结合蛋白,因此它们或多或少会产生竞争力的拮抗,所以这两个药联合使用,还不如和氨基糖苷类的联合使用,作用靶位不同,氨基糖苷类作用在细菌体内,必须通过细胞壁,细胞膜进入到细菌体内,达到这个靶位,B内酰胺类破坏了细胞壁的完整性,使得氨基糖苷类更容易进入到细菌体内,同时氨基糖苷类破坏了抑制了蛋白的合成,使得细胞壁的修复也受到了影响,因此这两类药物的协同作用是很强的,这是很多指南里面推荐的,这是这两类药物的联合使用。

59)我们要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作用靶位对于我们了解它抗菌的强弱也有关。

比如说喹诺酮类,以前很经典的像环丙左氧,这也是我们常用的,它只是作用在拓扑异构酶四,因此它有1/107可以通过自发突变产生耐药,但是加替沙星,莫西沙星和吉米沙星,它们不但作用于拓扑异构酶四,也作用于DNA螺旋酶,也叫拓扑异构酶二,所以它是双靶位。

如果说一个靶位突变产生耐药的话,作用在双靶位必须同时突变才会产生耐药,它的每一个概率都是1/107,因此双靶位作用的药物的耐药机率出现是1/1014,因此这一类的药物,所谓四代喹诺酮类比以前三代喹诺酮抗菌活性更强,更不容易出现耐药性。

60)那什么是耐药?耐药是怎么做的?很快的过一下。

61)这是肉汤法,抗菌药物倍比稀释以后,把菌兼容到里面,培养以后,看哪一管开始不长菌,看哪个浓度开始不长菌,这是一种方法。

62)还有纸片法。

把菌涂在碟子上,然后贴一个纸片,纸片含有一定量的抗菌药物,根据它抑菌圈的大小,参照指南判定标准来判断它是否耐药。

63)ETEST方案。

试验条上面的抗菌药物有个P度,然后看抑菌圈的大小,看它的刻度在哪也就是它的最低浓度值。

64)金标准是琼脂稀释法。

把抗菌药物溶在培养基里,然后在里面接种细菌,因为药物浓度是有变化的,所以可以看到2微克和4微克的菌都生长了,8微克上的菌都没有生长,这是金标准,要在国外发文章的话,最好用这种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