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上课用
《背影》ppt课件上课用

质疑探究、精心赏析
《背影》中作者流了几次泪?
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难过的泪
望父亲买橘,父子离别 背影远去,依依惜别 再现背影,泪光莹莹
——感激的泪 ——惜别的泪 ——思念的泪
有一句话,值得你铭记一生:
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 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 比天空更大的, 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结束语:
一个不懂得享受爱的人,他的良知是苍白的; 一个不懂得回报爱的人,他的情感是自私的。
写作背景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 大学任教。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 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 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 当时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 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 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 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情感迁移
感受深情
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你的父母肯定给 予了你许许多多的关爱。也许是一声轻轻 的叮咛,也许是一次倾心的谈话,也许是 一份特殊的礼物,也许是· · · · · · 想一想,其中 的哪件事最令你感动。 请以 “ 我想对您说” 为 开头写一段话,表达你的感恩之情。
父母的爱很平常,也很实在:也许只是一个眼 神,也许只是一句叮咛,也许只是早餐时装在你书 包里的一盒牛奶· · · · · · 但父母的爱也很伟大,值得我们去感恩。大家 不妨试着在父母疲倦时端上一杯热茶,在餐桌上给 他们夹一次菜,在他们工作之余给他们捶捶背、揉 揉肩……
总是向你索取 却不曾说谢谢你 直到长大以后 才懂得你不容易 每次离开总是 装做轻松的样子 微笑着说回去吧 转身泪湿眼底 多想和从前一样 牵你温暖手掌 可是你不在我身旁 托清风捎去安康 时光时光慢些吧 不要再让你再变老 了 我愿用我一切 换你岁月长留 一生要强的爸爸 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微不足道的关心收下吧 谢谢你做的一切 双手撑起我们的家 总是竭尽所有 把最好的给我 我是你的骄傲吗 还在为我而担心吗 你牵挂的孩子啊 长大啦~~~~~ 多想和从前一样 牵你温暖手掌 可是你不在我身旁 托清风捎去安康
《背影》课程教案

汇报人:
2023-12-28
目录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过程 • 作业布置 • 教学反思
0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背影》的作者朱自清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 01 就。
理解《背影》的主题思想和主要内容。 02
了解《背影》的写作背景和时代意义。 03
能力目标
总结词:写作训练 详细描述:布置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写作任务,让学生模仿作者的写作
风格进行创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归纳小结
01 总结词:总结全文
02 详细描述: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 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
解。
05
作业布置
1. 课文阅读与理解
总结词
理解课文内容
详细描述
教学方法与手段
01
教学方法
采用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引 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
02
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等辅助教学,增强课 堂互动性和趣味性。
教学效果评估
学生反馈
通过课堂互动、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和感受。
作业与考试
布置相关作业和组织考试,检测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同时也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让更多人关注家庭关系和亲情。
03
社会背景
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和思想转型的时期,传统文化
与现代思想交织。朱自清在《背影》中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也反映
了当时社会的思想潮流。
《背影》的内容概述
01 主题
《背影》以朱自清对父亲的回忆为主线,通过描 述父亲送他到火车站、为他买橘子等场景,展现 了父子之间深厚的感情。
初中语文课文《背影》教案优秀4篇

初中语文课文《背影》教案优秀4篇篇一:初中语文《背影》教学设计篇一《背影》教学设计《背影》是朱自清先生于1925年写的一篇纪实性散文,作者另辟蹊径,选择“背影”这一特殊的角度来描写父亲,在特定的环境下把父亲的背影定格,在朴素的文字蕴含深沉的父爱。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深挚的父爱,更重要的是以本文为契机引导学生感悟身边的亲情,抒写身边的亲情!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3)积累重点的生字词2、过程与方法:(1)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自主合作探究(2)细读文本,理解关键的语句所表达的感情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文章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2)沟通个体体验,感悟亲情,抒写亲情教学重点: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厚的父子之情。
教学难点:把握文中对父亲背影的细节描写,体味父子之间浓厚的深情。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动听的歌曲,希望大家仔细聆听,认真体味!播放歌曲《父亲》(意图:这首歌的歌词浅显、朴实,贴近生活,让学生在优美、感人的音乐声中领会父母的爱,从而激情激趣。
)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经历中,父母肯定给与了许许多多的关爱,他们爱得朴实,爱得简单,也许如同歌中唱的,只是那一碗粗茶淡饭,也许是一个模糊的背影……或许这些都不被太多的人关注,却深深印在了散文名家朱自清先生的心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背影》,让我们在那淡淡的背影中去感受深挚的父爱!二、走进文本,走近父爱1、速读课文,找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主要写谁?明确:背影父亲2、文章以“背影”为题,以“背影”为线索,那么请大家找一找文章一共几次写到“背影”?比一比,谁最快(小组协作完成)明确:四次惦记背影(1)——思念父亲—虚写刻画背影(6)——望父买橘—实写惜别背影(6)——父子分别—实写再现背影(7)——别后怀念—虚写第一次,开篇点题,写最不能忘记的便是父亲的背影第二次,着力刻画望父买橘的背影,这一刻终于体会到了父亲深深的爱第三次,分别后,目送父亲背影消失在人流之中,依依惜别背影,惜别父亲第四次,看到父亲的来信,想起了父亲的种种好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再现了父亲的背影1、课文的线索是背影,那么本文除了写背影之外,还选取了哪些素材,另外还描写了什么?明确:临别时的家境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家境惨淡描写惨淡的家境,渲染了一种黯淡,悲凉的气氛!2、众多的背影中,你认为哪一次的背影最让你感动?为什么?有感情的朗读这一部分,并勾画出你认为最吸引你的词句。
《背影》课堂实录(杨金才执教)

《背影》课堂实录师:咱们下面先读一下。
读哪儿呢读全篇不太可能,读1.2.7段,一起读,不是一齐读。
我说清楚了吗生:(众)说清楚了,自己一起读。
师:对,按照自己的理解读。
我给起个头,做个示范。
背影,朱自清,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按照自己的节奏,开始—(生读,上课铃声响)师:那咱们就读到这儿啦。
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
上来先做个调查吧: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生:好。
师:大点声音。
生:好!师:说好的同学请举手。
(看学生举手情况)好,请放下。
有一个同学,这位同学,你没举手,你的意思是说他写得不好,是吧生1:不是。
师:一般生1:嗯。
师:好,请坐。
没关系啊。
那么多同学说好,它好在哪儿呀哪儿好啊谁说说怎么好法生2:我觉得他写得感情真挚,虽然语言朴素无华,但是特别触动我的心。
师:哦,感情真挚,虽然语言朴实无华,触动他的心。
(生2要坐下)师:慢着,还没完。
能具体说一说吗,结合具体课文生2:比如说最后一句话,他读完父亲的信,又想到了父亲的背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与父亲相见。
我再看到前面他介绍父亲背影的一些情节就特别感动。
师:这儿打动你了,所以你觉得他写得好生2:是。
师:好,请坐,其他同学。
生3:我觉得他写得很细致,比如:“我看见…师:你能这样说吗第多少段生3:第6段的中间,对父亲的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都很细致,所以读起来让人很快就能想到那个画面。
师:嗯,他写得很细致。
那么能不能说得再细致一点呢生3:比如第6段的动作描写:“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些就是动作描写,描写父亲爬上月台的艰难师:这表现了什么呀生3:表现了作者对父亲的深深的感情。
师:还有要说的吗(对举手的生4)你还有补充的是吗首先说你觉得她的发言怎么样。
生4:我觉得她的发言挺好的。
师:你还有补充的是吗生4:我觉得这篇文章的结构也很好。
师:哦,结构也很好。
生4:全文都是以“背影”为线索。
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背影教案【优秀8篇】

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背影教案【优秀8篇】《背影》是朱自清先生写于1925年10月的一篇回忆性记叙散文,文章深刻的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
以下内容是牛牛范文为您带来的8篇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背影教案,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初中语文《背影》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揣摩文章朴实而简洁的语言,感悟文字中蕴涵的父子深情。
2、仔细研读父亲爬过铁道去买橘子时的“背影”,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3、联系自己的生活,进一步体会亲情的内涵。
二、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朱自清通过对父亲的背影在特定环境下的几个细节描写,刻画了父亲颓唐的老境和“我”对父亲的眷恋之情作者“诚实”的写作使文章真实可感,触人心弦,读之潸然泪下;语言朴实,意蕴深厚,“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美学风格,深深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教学中,宜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采用朗读、研读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有感情的诵读以及对文章重点词句的分析,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浓浓的人间亲情。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你平时注意过别人的背影吗?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著名的纪实散文,作为语文材料的传统篇目,它感动了很多很多读者,因为它写出了人世间至深至诚的父子之爱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二)整体感知(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进一步体验作品的情感。
2、讨论交流针对阅读中不理解的地方,如某些词语、句子等,提出疑问梳理筛选,将学生比较关注的、较有价值的问题找出来,共同解决。
(三)研读课文1、在写父子离别之前,作者还交代了随父奔丧、家境衰败、父亲到南京谋事等内容,从中可见父亲当时怎样的处境和心情?这对写“背影”有什么作用?2、文中四次写到“背影”,组织讨论,体会关键词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讨论:文章写了几次背影?哪次写得最具体、细腻?在这次描写中,哪些词语用得好?为什么?明确:(1)①难忘背影②刻画背影③惜别背影④再现背影(2)(提示:找动词、形容词)如:“探”表明父亲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了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到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肥胖的身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把父亲爬月台是的艰难动作,写得栩栩如生。
朱自清《背影》教学案例

朱自清《背影》教学案例朱自清《背影》教学案例《背影》是朱自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25年。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朱自清《背影》教学案例,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朱自清《背影》教学案例教学目的1.帮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进步默读速度2.理解文章中父亲的四次“背影”3.感受父爱的伟大教学重点1.望父买橘2.情境教学一、导入好,我们开场上课。
请同学们把课文翻到第三页彩图。
图上的这位人物是谁,大家知道吗?对,是朱自清。
那我们学习曾经学习过他的一篇什么课文啊?对,《春》。
好,在学习《春》的时候,我们已经向大家介绍了朱自清,那今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好吗?(学生答复)很好,看来大家掌握的不错。
(补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
五岁时去了扬州,在那里时间较长,所以说他是扬州人。
他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
朱自清有很多散文,他的散文第一次结集时,是以《背影》作为他的整部散文集的名字的。
可以看得出来,他自己对《背影》这篇散文也是比拟看好的。
可以说,《背影》是可以让我们终生受益的一篇散文。
《背影》到底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为什么会这么有名?到底写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把课文翻开,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二、默读课文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并考虑下面两个问题:1.文章写的什么事?事情发生的背景是什么?2.文章一共几次写到背影?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中心?三、生字新词好了吗?同学们上课之前一定预习过课文的生字新词,那我们来做一个小小的检查。
请一位同学上来给生字新词注音,其他同学可以在自己的本子也注一注。
交卸奔丧踌躇迂腐蹒跚颓唐琐屑晶莹差使狼藉簌簌拭对照幻灯片,看看自己注的对不对。
关于生字新词的解释,同学们可以参照书本下面的注释去掌握一下。
四、整体感知好,那我们就针对刚刚的问题,一起来看一下。
首先,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啊?父子二人在车站送别。
朱自清《背影》的十六种导入法

朱自清《背影》的十六种导入法1.析题法这种方法就是在文章的题目上做文章,分析标题含义,引起学习兴趣。
这种方法,开门见山,简洁明快,三言两语直切正题。
例.《背影》师:今天我们学的是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板书课题,作者)请大家齐读两遍课题,揣摩揣摩,这个题目告诉了你什么。
生:(齐读两遍,一生举手)这个题目点明了所写内容。
师:同学们能从“背影”二字中联想到什么吗?生:我联想到了人的背影,朋友的背影。
师:很好!那么朱自清的《背影》与你们所想的背影有哪些不同呢?请大家采用观其大略的跳读法,快速识别文中描写背影的词句,标出描写背影的段落。
看谁读得又快又好。
2.悬念法通过有目的,有方向的设置疑问,留下悬念,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激化学生释疑而探索的心态。
这种方法会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丢弃一切私心杂念,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去。
例.《背影》本文写于1925年10月,文章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是在25年写的。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状况是怎样的呢?又与本文的基调有何关系呢?。
作者的家庭,因着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文中的那些语句能够体现呢?作者又在这一背景上,作者写出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的呢?学习之后我们可得到回答。
这篇文章是举世闻名的著作,情深,意深,含蓄,深沉,必须认真阅读,积极思索,好好领会。
3.温故法用已知知识做铺垫,促进知识的延伸,顺势过渡。
这种方法注重知识衔接,一举多得,极有实用价值。
例.好,我们开始上课。
请同学们把课文翻到第三页彩图。
图上的这位人物是谁,大家知道吗?对,是朱自清。
那我们学习曾经学习过他的一篇什么课文啊?对,《春》。
好,在学习《春》的时候,我们已经向大家介绍了朱自清,那今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好吗?(学生回答)很好,看来大家掌握的不错。
(补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
五岁时去了扬州,在那里时间较长,所以说他是扬州人。
他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背影》教案(优秀9篇)

《背影》教案(优秀9篇)《背影》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并积累词语;学习本文朴实而包含深情的语言。
(2)、能力目标学会在阅读中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并赏析其在语言环境中的特殊意义和作用;抓住“背影”这一重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研究课文特色,领会文章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厚的父子之情,并沟通个体体验,体会天下至情——亲情。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厚的父子之情。
(2)教学难点:把握文中对父亲背影的细节描写,体味父子之间浓厚的深情。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根据屏幕内容结合生活实际谈一下对父亲的感受。
二、预习检测1、人们到这篇文章的评价有哪些?2、简介一下作者。
3、写作背景是什么?4、读准加横线的字音差使交卸狼藉簌簌踌躇迂栅栏蹒跚橘子举箸赋闲拭琐屑颓唐晶莹奔丧5、看意思说出相应的词语1、乱七八糟的样子2、纷纷落下的样子。
3、凄惨暗淡,不景气。
4、失业在家。
5、短时间停留。
6、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7、衰颓败落。
8、看到某种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9、感情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10、细小而繁多(的事)。
6、初读课文:用下列符号进行圈点批注。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第一部分:()开篇点题。
思念父亲,最难忘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部分:()回忆往事,追述车站离别情景,表现父亲爱子之情。
第一层()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叙述父亲在送行时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
第三层()描写父亲艰难地穿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父亲爱子之情。
这是全文的重点段。
第三部分:()别后思念,泪光中再现背影,抒发怀念父亲之情。
(2)不能理解的词语用横线,认为用得好的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和问号。
(5)这是一篇x,它以x为线索,表现父亲的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准加横线字的字音
chāi xiè jí
字词检测
簌簌
蹒跚
拭
shì sùsù pánshān
差使
chóu chú
交卸
yū
狼藉
zhà
踌躇 橘子
jú
迂 举箸
颓唐
tuí zhù
栅栏 赋闲
yí ng fù
suǒxiè
琐屑
晶莹
奔丧
sāng
看意思说出相应的词语
狼藉 簌簌 惨淡 赋闲 勾留 迂 颓唐 触目伤怀 情郁于中 琐屑
品析流泪
---体会子爱父
1
2
1、到徐州见到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 母,不禁簌簌地流下泪来。 2、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了下来。我 赶紧拭干了眼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3、再也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4、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 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拓展式旁批示例3:
我想起母亲在巷口等我回家时被路 灯拉长的身影,那被晚风掠起的衣 襟,看到我时高高扬起的手臂,拉 着我的手靠着她回家的温暖感觉。 读了这段文字,终于明白,那等待 里饱含着母亲深沉的爱。
返回
父亲语言
1. “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 绝 人之路!” 2.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3.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 走动。 4.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5. 进去吧,里边没人。
1.乱七八糟的样子 2.纷纷落下的样子。 3.凄惨暗淡,不景气。 4.失业在家。 5.短时间停留。 6.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7.衰颓败落。 8.看到某种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9.感情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10.细小而繁多(的事)。
返回目录
听课文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主要叙述了什么 事情?
2、我与父亲是在怎样的 背景下见面的?请从文 中找出写见面背景的句 子.
在你 的人生经历中,你的父母肯定 也给予了你许许多多的关爱。想一想, 其中哪些细节最令你感动,说出来与大 家交流。
作 业:
一、反复朗读课文,体会
课文抒发的感情。
二、请同学们仔细回顾一
下,父亲或者母亲还有哪
些令你怦然心动的细节,
请你用朴素自然的语言,
把这个细节描述出来。
明确:
(1)第一次流泪:家境惨淡,悲哀 的泪。 (2)第二次流泪:望父买橘,感动 的泪。(懊悔) (3)第三次流泪:“背影”消逝, 惜别的泪。 (4)第四次流泪: 思念父亲,伤心 的泪。(忏悔)
暗线:儿子的情感变化
写作特点
这篇文章有一种感人的力量, 这种力量从何而来? 1、入微的细节描写---外 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2、独特的角度---父亲的背影
小 结:
1、从穿着写背影:
照应了前文所述的惨淡 家境,也与父亲为我做的紫 毛大衣形成对比
2、以行动写背影: 选用了“探”、“攀”、 “缩”、“倾”等动词和“蹒 跚”、“慢慢”、“努力”等形 容词,抓住了父亲年事已高、行 动诸多不便等特征,集中反映了 父亲深挚的爱子之情。
小 结:
3、父亲的语言
有离别的愁苦,有对儿 子不谙世情险恶的担心,有 对未来的忧虑,也有经济拮 据的难言之隐。我们似乎听 到了那位父亲拳拳的爱子之 音,多好的父亲啊!
油画作品《父亲》
我看见他 穿 着黑布小 帽, 戴 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蹒跚地 走 到铁道边,慢慢 探 身下去, 尚不大难。可是他 穿 过铁 道,要 爬 上那边月台,就 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 着上 面,两脚再向上 缩 ;他肥 胖的身子向左微 倾 ,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 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 流 下来了。
朱自清的高风亮节,赢得了人民的敬仰,赢得了 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评价。他在《别了,司徒雷登》一
文中写到:“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 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
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
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1898—1948
其早期诗作表现对黑暗现 实的忧愤和对光明、对美的憧 憬;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隽 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 著称,代表作有《荷塘月色》 《背影》《绿》《桨声灯影里 的秦淮河》等。有诗文集《踪 迹》,散文集《背影》《欧游 杂记》,都收在《朱自清文集》 里。 背得美文三百篇 不愁笔下无佳作
3、课文的线索是什么? 4、全文中有几次提到 “背影”?
质疑探究、精心赏析
背影在文章中共出现了几次? 请从课文中圈画出来.
<1>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2>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3>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4>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小结
开头设疑——点出背影 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返回目录
教师点拨: a、父亲的穿戴 b、走路的姿势 c、爬 月台时的动作 d、父亲的心态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 小帽,穿 深青布棉袍, 着 黑布 大马褂, 蹒跚 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 去,尚不大难。可是他 穿过铁 道 ,要 爬上那边月台 ,就不容 易了 。他用两手 攀着上 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 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我的泪 很快地流下来了。
赏析式旁批示例1:
“攀”“缩”“微倾”,连 用三个动词,完整的表现了父亲 爬月台时的吃力和艰难。也和父 亲是一个胖子相对应,如此艰难, 父亲也在所不辞,更能突出父亲 心中深深的爱子之情,生动形象 极具表现力。
感悟式旁批示例2:
我看到了一个为了儿子不辞辛 劳的父亲。 我看到老人一个艰难的、凝铸着 爱的深情背影
返回
朱 自 清
朱自清(1898—1948)
•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 曾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 抗 日战争结束后,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反 动统治的学生运动。 1946年7月,著名 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 务暗杀,他写诗歌颂闻一多,还冒危险 参加二人的追悼会,血的教训促使朱自 清积极参加党所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 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战士。 1948年 8月因病在北平逝世,年仅50岁的。
结尾思念——再现背影
文章线索——背影(明线)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聚焦背影、分析父亲语言, 体会深深的父爱 2、学习使用旁批的方法,从文 章朴素自然的语言中体会子爱父。 3、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 深情,感悟身边的爱。
返回目录
聚焦背影
---体会父爱
你认为哪个背影最感人,最能体 现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普普通 通的“背影”,为什么会产生如 此的效果?(描写“背影”时主 要刻画了哪些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