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统测高二语文(答案)

合集下载

陕西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word版有答案

陕西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word版有答案

-------------------------密-------------------封-------------------线------------------------ 班级: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考场: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语文期末试卷(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一、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22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舞雩.(y ú) 无適.(d í) 不舍.(sh è)昼夜B .攘.(r ǎn ɡ)鸡 墦.(f án)间 粢盛.(sh èn ɡ)既洁 C .朝觐.(j ìn) 栎.(l ì)树 触株折.(sh é)颈 D .巡狩.(sh òu) 庠.(xi án ɡ)序 发于畎.(qu ǎn)亩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莞尔而笑 舍瑟而作 日出而做日入而息B .松柏后雕 不悱不发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C .弃甲曳兵 缘木求鱼 为渊驱鱼为丛驱爵D .法家拂士 侧隐之心 钻燧取火鲧禹决渎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听.(任意)而斫之 离而腊.(腊肉)之B .象.(相似)吾故裤 穷发.(草木)之北 C .芥.(小草)为之舟 人之与人相贼.(害) D .果蓏之属.(类) 交.(互相)相利 4. 下列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既以非之,何以易.之? A .贤贤易.色 B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C .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D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5.下列句子中的“之”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晋近,奚不之晋? ②吾恐子为吴王用之于我也 ③则必将犀玉之杯 ④游于不用之国 ⑤树之难而去之易也 ⑥利之所在,皆为贲诸 ⑦一虱过之 ⑧争肥饶之地 ⑨子之为是也,非缘义也 ⑩何不试之以足A.①/②⑤⑦/③④⑥⑧⑩/⑨ B.①/②⑤⑦⑩/③④⑧/⑥/⑨C.①/②⑤⑦/③④⑥⑧/⑨⑩ D.①/②/⑤⑦⑩/③④⑥⑧/⑨6.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小人之过.也必文 B.己欲立而立.人C.风.乎舞雩 D.饭.疏食饮水7.下列句子从句式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A.彝酒者,常酒也。

陕西省咸阳市2019届高三语文高考二模检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陕西省咸阳市2019届高三语文高考二模检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陕西省咸阳市2019届高三高考模拟语文检测试题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笺纸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固有的艺术形式和交流载体。

表面看来,它的作用就是诗文唱和、书札往来。

但是,由于它一产生就和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因此就带有明显的精神印记。

从古代的竹简、木牍到缣帛、纸张,中国的先人们一直在寻找便捷而低糜的文化载体。

最后,纸张成了传播信息、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最为理想的媒介。

因此,人们对纸张情有独钟。

爱美是人的天性。

由于素纸不能满足人们审美的需求,便有了染色、砑花、描绘花纹图案等完全出于审美追求的举措。

之后,便以雕版、饾版、拱花的形式赋予笺纸更多的艺术含量。

可以说,笺纸的发展史不仅是印刷技术的发展史,更是历代知识分子对美的自觉追求史。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因此,各种类型的笺纸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厚重的根基。

比如,博古题材的笺纸向人们展示了古代文明的遗迹,大凡钟鼎、器物、钱币,都是秩序、权成、社会交往的象征;再比如,大量的佛像笺、罗汉笺的印行,无疑是在向人们传播、普及佛教精神;再比如,将山水林泉、高人隐逸作为笺画的题材,也正是在传递一种遗世独立、洁身自好、不随流俗、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气度;再比如,大量蔬果笺、花卉笺的流行,也表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再比如,鱼藻笺、花鸟笺、生肖笺的出现,也在向人们传递大自然的美妙信息,引导人们热爱自然、珍惜自然、顺应自然,等等。

笺纸对于传统文化的普及、传承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在古代,许多作家的作品通过个人题壁、歌女吟唱的形式传播四方。

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乃过图书、报刊、音像、影视等形式进行侍播,而且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用具进行传播。

作为文房清玩的笺纸,由于它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扮演了传承传统文化的角色。

如前所述,笺纸中不仅有图画,而且有书法、篆刻、诗词、掌故,通过笺纸,人们可以重温诗、词、歌、赋的名句,可以品味传统文化的精神。

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试题答案

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试题答案

高二语文期中试题答案1.答案A(“也使文化心理得到快速调适提升,彻底改观”与文中“漫长历史积淀而成的文化心理,其调适提升,绝非旦夕之功”的内容不符。

)2.答案B(文章第③段与第②段一样,都是论证涵养文化自信的必要性、迫切性。

)3.答案C(A“并没有改变中华民族文化的脆弱性”错;B“只要……就”的分析过于武断片面;D“文化开拓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文化传承”于原文无据。

)4.答案 C (C项,“主要是因为栓叔高超的手艺,使木鱼像一条色香味俱全的真正的鱼”分析不正确,由原文“动了,它便成为一个木头疙瘩,成为欺骗,成为乡间岁月的败与贫穷”“娘说,是那时太穷了”可知,主要是因为贫穷与饥饿。

)5.①“木鱼”是全文的线索和故事载体,整个故事都是围绕着“木鱼”展开的。

②以小见大,展现出物质匮乏对主人公幼小心灵造成的创伤,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考。

试题分析:从结构上看,小说先详细描写了冬子“吃”木鱼的过程,然后写木鱼在冬子人生中的影响,最后写冬子赠木鱼、收藏木鱼,木鱼贯穿了小说全篇,起到了线索作用。

从主题表达来看,木鱼只是一个小物件,但作者却通过这个小物件反映了社会的发展进步,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反映出群众心理的变化,以小见大,突出了主题。

6.①因动木鱼挨打遭受讥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冬子内心都充满了无法摆脱的羞愧。

②长大后,“觉得一条木鱼,绝不该让他背负这么多年的沉重”,表现了冬子内心的质疑与反思。

③将做好的木鱼让儿子吃,表现出冬子放下了精神包袱,内心释然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重点考查对人物心理的分析能力。

解答时可阅读相关段落,梳理出人物心理变化过程,然后概括。

第六段到第八段写冬子挨了打,受到乡里人的讥笑,心里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影子,多年以后仍是“充满羞愧”;第九段写冬子觉得“一条木鱼,绝不该让他背负这么多年的沉重”,表明他的心理有了变化,开始反思;第十段到结尾写冬子赠木鱼,收藏木鱼,最后将木鱼放在桌上让儿子吃,表明冬子已经能够坦然面对木鱼,完全放下了心理负担。

2018-2019学年陕西省咸阳市2019届高三高考模拟检测试题(二)试题 语文

2018-2019学年陕西省咸阳市2019届高三高考模拟检测试题(二)试题 语文

陕西省咸阳市2019届高三高考模拟检测(二)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笺纸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固有的艺术形式和交流载体。

表面看来,它的作用就是诗文唱和、书札往来。

但是,由于它一产生就和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因此就带有明显的精神印记。

从古代的竹简、木牍到缣帛、纸张,中国的先人们一直在寻找便捷而低廉的文化栽体。

最后,纸张成了传播信息、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最为理想的媒介。

因此,人们对纸张情有独钟。

爱美是人的天性。

由于素纸不能满足人们审美的需求,便有了染色、砑花、描绘花纹图案等完全出于审美追求的举措。

之后,便以雕版、短版、拱花的形式赋予笺纸更多的艺术含量。

可以说,笺纸的发展史不仅是印刷技术的发展史,更是历代知识分子对美的自觉追求史。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因此,各种类型的笺纸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厚重的根基。

比如,博古题材的笺纸向人们展示了古代文明的遗迹,大凡钟鼎、器物、钱币,都是秩序、权威、社会交往的象征;再比如,大量的佛像笑、罗汉笺的印行,无疑是在向人们传播、普及佛教精神;再比如,将山水林泉、高人隐逸作为笺画的题材,也正是在传递一种遗世独立、洁身自好、不随流俗、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气度;再比如,大量蔬果笺、花卉笼的流行,也表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再比如,鱼藻笺、花鸟笺、生肖笺的出现,也在向人们传递大自然的美妙信息,引导人们热爱自然、珍惜自然、顺应自然,等等。

笺纸对于传统文化的普及传承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在古代,许多作家的作品通过个人题壁、歌女吟唱的形式传播四方。

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不仅可以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影视等形式进行传播,而且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用具进行传播。

作为文房清玩的笺纸,由于它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扮演了传承传统文化的角色。

如前所述,笺纸中不仅有图画,而且有书法、篆刻、诗词、掌故,通过笺纸,人们可以重温诗、词、歌、赋的名句,可以品味传统文化的精神。

陕西省咸阳市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陕西省咸阳市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高二语文试题第一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把《诗经》中的战争题材诗篇同《伊里亚特》作一比较,明显会感到东西方古代两大民族对战争审美的旨趣迥然相异。

战争审美倾向是一个重要环节,它一方面联系着历史文化背景,并由这种背景所决定;另一方面联系着艺术领域里战争题材作品的特征和风格,并给以直接的影响。

多少年来,北方各部落不断地涌向希腊半岛,人口与生存空间的冲突使地区保持着一股强大而持续的对外扩张力。

这种环境遵循的是“强者”的法则,各民族、部落的关系完全由暴力来决定,即便是平等的关系,也是力量的平衡所致。

战争暴力既是获得生存权利的第一工具,又是保持独立地位唯一手段。

汉民族因生存空间的幅员辽阔,虽偶有扩张性战争之举,然而极其有限。

农耕社会追求安宁和谐的生活境界,这种生活秩序又被道德伦理所肯定。

战争从根本上与农耕生活的秩序相悖。

因此,战争是维护农耕社会秩序的最高手段,并在伦理道德的层面上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决不可能产生以对暴力的崇拜为核心的极端之尚武精神。

只能产生以“禁暴除乱”为目的、包含生活与伦理的合理性在内的一种有节制的尚武精神。

所以,古希腊民族的尚武精神核心是“力”,汉民族尚武精神的核心是“德”。

一个民族的尚武精神一旦进入艺术领域,必然转化为一种战争审美意识,古希腊民族尚“力”导致了对战争作无理性节制的纯粹审美观照,把战争审美推向极端。

汉民族尚“德”导致了具有道德理性节制的战争审美意识,对战争进行有限的审美观照。

首先表现在艺术家们对战争题材的选择上。

《伊里亚特》所渲染的故事取材于一次征服性质的战争——特洛伊战争。

历代诗人们对这次征服性战争倍加颂扬和夸张,并将之神化,层累地堆聚成一部史诗,世代传颂。

《诗经》中大都选择保家卫国性质的战争作为题材。

那些为数极少的征服性战争也仅仅为维护中原地区正统地位的等级秩序。

因为这种等级秩序在当时看来是维护中原农耕生活秩序所必需的。

陕西省咸阳市高二下册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精编】.doc

陕西省咸阳市高二下册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精编】.doc

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10页,全卷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2.答卷前,考生须准确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3.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涂写要工整、清晰;4.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讨论孔子的政治思想,首先遇到的难题便在于确定春秋后期的社会性质。

春秋时代社会动荡不安,那是孔子在编次《春秋》中便揭露的。

问题在于,这种动荡不安是好事还是坏事?自先秦到清朝中叶,几乎所有学者都认为是坏事,不但儒家如此说,道墨法诸家也都如此说。

他们尽管倾向不同,论证的角度也不一样,但判断所谓好坏的逻辑却是相似的,那就是把社会秩序看作圣人贤人的创造,因而现存秩序的崩溃,自然就是非圣无法的结果。

根据这种逻辑,必然会推导出“世愈古而治愈盛”的结论(法家有所不同)。

只有当他们争论谁是圣贤、如何取法时,人们才可能判断出他们各自的实际立场。

到近代,由于接受进化论的学者逐渐增多,对于春秋时代社会状况的意见才有所改变。

人们开始说,先圣未必比后圣聪明,先王之道未必能成为后王之法,因此社会的变动不能都说是坏事,很可能倒是社会进化的表征。

这样的历史观,自然是个大进步。

但进化是怎样取得的呢?大多数学者仍然以为出于人们意见的改变,就是说后代圣贤的社会政治见解比起尧舜禹汤文王周公的要成熟、进步,于是社会制度就改变了。

正因为如此,以上两个时代的学者在评论孔子思想的时候,尽管不乏真知灼见,但程度不同的唯心史观,使他们都不可能正确地估计春秋时代的社会变化,从而也不可能正确地评价孔子的政治思想。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愈来愈多的学者相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道理。

人们开始认真探讨春秋时代的社会性质,试图为包括孔子在内的那个时代的观念形态找出存在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