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京海淀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北京市海淀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北京市海淀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逻辑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
中国先秦名辩学、古印度因明学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逻辑学并称世界逻辑三大源头。
一般来说,被尊为逻辑之父的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制定了包括三段论逻辑在内的分析和评价论证的系统准则,19世纪以前,在逻辑学的研究特别是教学中,一直延续着这种“大逻辑”传统。
近代德国哲学家提出将数学方法融入逻辑学,英国数学家将传统形式逻辑学符号化、数学化,后来经过多位数学家的发展和完善,建立起现代数理逻辑学体系。
现代逻辑在取得辉煌成果的同时,却几乎丧失了逻辑最初的教导作用,即通过学习逻辑使人逻辑性增强、思维能力提高,表现在头脑清楚、说话有条理、能言善辩等方面,而这恰是逻辑学产生的初衷之一。
因此,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些逻辑学家提出要通过教育培养现代公民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更多、更新;另一方面,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有弱化的趋势。
教学生思考什么,是传授知识;教学生如何思考,则是培养思维能力,即能有效地理解、评价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这种能力就是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习逻辑,首先要从概念出发。
概念是思维形式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是构成命题和推理的要素。
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基本逻辑特征。
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思维对象的特性或本质,外延是指具有概念的内涵所反映的那些特性或本质的具体思维对象。
就外延的含义来说,它是本质属性的对象,是概念的量的方面,说明概念反映了哪些事物,其范围程度及其所能达到的极限。
一个思维对象只有具备内涵所反映的全部特性或本质属性的时候,才属于该概念的外延。
例如,“商品”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为交换而生产的产品;外延是指古今中外的、各种性质的、各种用途的、在人们之间进行交换的产品。
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海淀区高二年级练习语文2024.01学校班级姓名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一)科学精神是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在继承人类早期历史发展的思想遗产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科学理念和科学传统的积淀,体现着科学的哲学和文化意蕴。
科学精神首先是一种理性信念。
理性信念所具备的理性的旨趣,不仅是一种崇高唯美的个人精神享受,而且是凸显人的力量的动力源泉,如培根所说的“知识就是力量”。
理性信念表现为对理智的崇尚,强调对任何东西都应该审慎地加以思考,要通过智力的迂回冒险找到比直观所见更多更本质的东西,以便更深入地把握变动不居的现象。
但是理性信念并不能直接使人们轻易地认识自然规律,真正能够促进人们获得可靠的自然知识的,是近现代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即所谓的实证方法。
正是有了科学的实验方法,人们才有可能辨别关于世界本原的众多猜测究竟哪个更符合事实真相。
1638年,伽利略用数学的定量方法从经验现象中导出物理规律,这种追求实证化和数学精确化的研究方法成为近代以来科学的基本方法。
科学决不是唯唯诺诺的好好先生,批判态度同样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涵。
所谓批判,其目的在于明辨是非,凡事都问个为什么,凡事都摆事实、讲道理。
首先,批判态度反对将一切理论和假说神圣化。
其次,批判态度是理论创新的动力。
科学理论经过批判使自己的逻辑更严密,实验证据更精确,进而不断打破成见、推陈出新。
再次,批判态度是科学真理客观性的保障。
任何人、任何利益群体想违背客观性原则搞伪科学,都要受到严厉批判。
但批判也不是完全否定,旧的理论也可以为新的理论所包容。
而当科学所秉持的批判态度延伸到科学外部之时,意味着科学同样要坦然接受来自科学之外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质疑、反思和批判,并带来认识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这对破除科学的神话是非常有益的。
批判之所以成为重要的科学理念和常态,关键在于对科学可错性的认定。
科学是一门可错的学问,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科学发展遵循试错模式。
北京市 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1.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
(任选三小题)①《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侯生笑曰“吾固知公子之还也”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②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______。
______,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③《前赤壁赋》中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④《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劝说秦伯时,曾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这句话是:______,______。
⑤《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发布悬赏求谏的政令后,广开言路,一开始就有“______,______”的大好局面。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0.0分)2.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 沛公居山东..之力不及此..时 B. 微夫人C. 行李..于斗牛之间..之往来 D. 徘徊3.下列各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而夜缒而.出因人之力而.敝之B. 乃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侯生乃.屏人间语曰C. 以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之财D. 所以吾所以..遣将守关者..待侯生者备矣所以4.下列各组加点词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A.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侣.鱼虾而友麋鹿B. 却秦而存.赵沛公军.霸上C. 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常以身翼.蔽沛公D. 皆谦而礼.交之顺流而东.也5.对下列特殊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 籍何以至此宾语前置B. 渺渺兮予怀状语后置C.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判断句D. 而如姬最幸被动句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44.0分)6.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先秦史传文学,从最早的《尚书》到《春秋》《国语》《左传》《战国策》,其“史传”的性质逐渐减弱,而“文学”的性质则逐渐加强。
《尚书》记言直录,不别方语雅言,亦不加裁剪;《春秋》记事简洁,如新闻标题一般;后世文学家对这两部著作推崇倍至,主要是崇其高古,很难说其有多少文学意味。
海淀高二语文期末试卷

一、基础知识(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演绎起码拘泥沧桑B. 峰回路转娇嗔憾事贪嗔C. 炽热沸腾炽烈沸扬D. 畏首畏尾谚语谚言谚语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现在我国的航天事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B. 虽然这部电影的评价褒贬不一,但仍然吸引了大量观众。
C. 通过这次学习,我对我国的历史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D. 他不仅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具有很高的实际操作能力。
3.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我们学校每年都举行运动会。
”张老师对李同学说。
B. “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很深刻。
”他说,“但是,语言表达不够流畅。
”C. “我喜欢看书。
”他回答,“尤其是历史书籍。
”D. “我喜欢看书,尤其是历史书籍。
”他回答。
4.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他们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成绩斐然。
B. 他的演技非常出色,让人叹为观止。
C. 这位作家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广为流传。
D. 他的演讲富有感染力,让人热血沸腾。
二、阅读理解(50分)(一)现代文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题目。
①天上的月亮,无论是满月还是残月,都勾起我对故乡的无限思念。
小时候,我常常跟着爷爷在月光下散步。
那皎洁的月光洒在故乡的小路上,仿佛铺上了一层银色的地毯。
我们一路走着,一路聊着,那画面至今仍历历在目。
②随着岁月的流逝,我离开了故乡,来到了大城市。
那里的月亮也很大很圆,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我开始怀念故乡的月亮,怀念那熟悉的乡音,怀念那亲切的邻里。
③有一天,我回到故乡。
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挂在天空。
我迫不及待地来到那熟悉的小路上,那月光依旧洒在那熟悉的小路上。
我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时光。
④爷爷已经离开了人世,但他的音容笑貌依旧在我心中。
我看着那皎洁的月光,想起了爷爷曾经给我讲过的故事。
那些故事就像那月光一样,永远照亮我的人生道路。
北京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

期末语文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得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2.0分)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开现实主义先河;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大多是民间歌谣。
B. 我国古代史书通常分为编年、国别、纪传三类。
编年体史书代表作有《史记》和《汉书》,国别体史书代表作有《资治通鉴》和《左传》。
C. 词出现于唐代,唐代的著名诗人如温庭筠等人都有优秀的作品传世。
到了宋代词飞速发展,分为婉约、豪放两派,前者的代表人物有李清照。
D. 苏轼字子瞻,四川眉州人,北宋时代著名文学家。
擅长写散文,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在词作方面,开创了豪放派,对后世产生了广泛影响。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和,跟B.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知:管理C. 能谤讥于市朝市朝:公共场所D. 请息交以绝游游:交往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与所给例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孟尝君客我A. 侣鱼虾而友麋鹿B. 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C.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4.对下列句中画线部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国家中游学的年轻人B.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不是曹操被周郎困住的地方么?C.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大王隐蔽得太厉害了D.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贿赂秦国?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5.在下面的横线上默写原句。
霾两轮兮絷四马,______ 。
(屈原《国殇》)______ ,依依墟里烟。
(陶渊明《归园田居》)______ ,靡有朝矣。
(《卫风・氓》)______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故国神游,______ ,早生华发。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______ ,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声声慢》)云青青兮欲雨,______ 。
北京高二高中语文期末考试带答案解析

北京高二高中语文期末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材料一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数为典。
经典就是经得起重复。
常被人想起,不会忘记。
经典的书,人们一遍遍地读,一代代地读。
不但文字的经典这样,就是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品都是这样。
许多人都在梦想自己的作品、事业成为经典,好让自己被历史记住,实现永恒。
但这永恒之梦,总是让可怕的重复之斧轻轻一劈就碎。
修炼不够,太轻太薄,不耐用甚至经不起念叨第二遍。
倒是许多不经意之说、之作,无心插柳柳成阴,一不经意间成了经典。
当然,经典也有呕心沥血、积久而成的。
像米开朗琪罗的壁画《末日的宣判》,一画就是八年。
不管是妙手偶成还是苦修所得,总之,它达到了那个水平,就如铜镜愈磨愈亮,要是一只纸糊灯笼呢?用三五次就破了。
经典所以经得起重复,原因有三:一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二是有绝后的效果;三是上升到了理性,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经典不怕后人重复,但重复前人却造就不成经典。
文化的发展总是一层一层,积累而成。
在这个积累过程中要有个性,能占一席之地必得有新的创造。
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的欧、颜、柳、赵,王羲之的行书、宋徽宗的瘦金书都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经典。
因为在这之前没有过,实现了“空前”,有里程碑的效果。
它们是永远的参照点。
经典又是绝后的,你可以重复它、超越它,但不能复制它。
后人时时的想起、品位、研究经典的目的是为了吸收借鉴它,以便去创造自己新的经典。
就像爱因斯坦超越牛顿,爱因斯坦和牛顿都不失为经典。
齐白石谈到别人学他的画说:“学我者生,像我者死。
”因为每一个经典都有它那个时代、环境及创造者的个性烙印。
你只能创造你自己的高峰。
唯其这种“绝后”性,才使它高标青史,成为永远的经典。
我们对经典的重复不只是表面的阅读,更是一次新的挖掘。
经典所以总能让人重复、不忘、总要提起,是因为它对后人有启示和指导价值。
凡经典都超出了当时实践的范围而有了理性的意义,有哲理的内涵,唯理性才可以指导以后的实践。
海淀区高二语文上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翩翩起舞琴瑟和鸣B. 惟妙惟肖呼啸山林C. 豁然开朗沧海一粟D. 窃窃私语美轮美奂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不仅锻炼了身体,还培养了团队精神。
B. 他的言谈举止,无不透露出一种高贵气质。
C. 在这场比赛中,我国运动员勇夺金牌,为国争光。
D. 这个方案已经经过多次讨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3. 下列词语中,形近音近但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 拔擢拔草B. 谨慎纠正C. 诽谤诬陷D. 妙手回春良药苦口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这本书我看了三遍,依然爱不释手。
B. 春风拂面,万物复苏。
C. 小明考了全班第一名,受到了老师的表扬。
D. 这座大桥横跨在江面上,犹如一条巨龙。
5. 下列诗句中,表达诗人思念家乡之情的一项是()A.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B.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C.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D.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6.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曹雪芹。
B.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罗贯中。
C. 《水浒传》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施耐庵。
D.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吴承恩。
7.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手法的一项是()A. 他的眼睛犹如两颗璀璨的星星。
B. 她的声音如同天籁之音。
C. 这篇文章的立意新颖,引人深思。
D. 那个运动员的跳高动作像一只雄鹰展翅。
8. 下列关于语言表达的句子,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 请问您需要帮忙吗?B. 你这做得不对,给我重做一遍。
C. 你看这文章写得怎么样?D. 你有什么问题,尽管问我。
9.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手法的一项是()A.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B. 春风拂面,万物复苏。
C. 这篇文章的立意新颖,引人深思。
2024北京海淀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参考答案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4分。
1.(2分)D2.(4分)参考答案:应放在丙处。
(1分)这段话强调要尊重科学研究具有的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特点,可以佐证丙处上下文论述的在科学研究中,要允许不同意见、不同方法的存在,为不同学术观点提供自由争鸣的空间,给不同意见以同等的表达机会,进而在不断的探索检验过程中寻求正确答案的观点(2分);“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与该段落钟“弘扬科学精神,必须营造宽容开放的氛围”的分论点一致(1分)。
3.(2分)C4.(2分)A5.(4分)参考答案:略【评分标准】任选一句,结合选文(一)分析其体现的科学性,分析正确,2分;结合选文(二)解说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解说到位,2分。
言之成理即可二、本大题共4小题,共14分。
6.(2分)D7.(2分)C8.(2分)C9.(8分)(1)(4分)参考答案:循循善诱:通过有步骤地三次引导来帮助子贡克服倦学欲休的想法;启发式教学: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用《诗经》来启发子贡触类旁通;诗教艺术:以《诗经》作为载体从审美维度来提升子贡的道德情操。
【评分标准】每点2分,教育艺术1分,分析合理1分。
答出任意两点即可满分。
意思对即可。
(2)(4分)参考答案:第一则材料“日将月就”支持了学习者学习永不停止的观点;第二则材料“日就月将”支持了好学善问从而不断进步,是成就君子的必要条件。
【评分标准】每点2分。
意思对即可。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9分。
10.(2分)B11.(5分)答案示例一:同意。
从首句可见作者对屈原蒙冤被贬的不平之气,从“独醒”一词可见白居易对屈原清高自持的充分肯定,从“愿君且饮酒”中的“且”字可以看出作者以饮酒来排遣内心的压抑和苦闷,这只是一种姑且为之的暂时忘却。
答案示例二:不同意。
从刘伶与屈原人生境遇的对比中可见作者的鲜明选择,从议论性诗句中“信”“竟”“甚”等词可见作者态度上的强调,诗歌尾句卒章显其志,“勿思”两字可见作者对身后名的拒绝,本诗为唱和之作,“效陶”二字体现了白居易有忘怀得失之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海淀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阅读下列题目,完成1—5题。
(共10分)1.下列词语读音、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脂肪(zhǐ)巨擘(bó)震撼得鱼忘筌B.庇佑(bì)岑寂(cén)拮据赍志而殁C.付梓(zǐ)桎梏(gù)圭臬锱铢必较D.讥诮(qiào)绸缪(móu)噩梦陈词滥调2.下列诗句中的词语解说正确的一项是(2分)A.催短景:景,景致霜雪霁:霁,雪停止B.诚既勇:诚,诚实心不惩:惩,惩罚C.将进酒:将,请恣欢谑:谑,玩笑D.东南坼:坼,分裂皆列土:列,排列3.下列各句对诗人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1)他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早、影响最为深远的诗人,其诗富有浓郁地域色彩。
(2)他是中国诗歌史上山水诗歌的代表人物,他的诗被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他的五言咏怀组诗隐晦曲折,意旨深远,这一类型的诗歌是黑暗政治下用诗歌进行抗争的新形式。
(4)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反映现实生活,内容博大精深,风格沉郁顿挫。
(5)他被余光中用现代诗反复“寻觅”,是“被霍霍的飞碟接到传说里的诗人”。
A.屈原陶渊明王维李白杜甫B.屈原王维阮籍杜甫李白C.陶渊明王维鲍照杜甫李贺D.屈原陶渊明阮籍李白白居易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施耐庵是元末明初小说家,他撰写的小说《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小说。
B.契诃夫是俄国19世纪著名的批判显示主义作家,他与美国小说家欧·亨利、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C.沈从文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他的小说《边城》是一支湘西生活的牧歌,反映了“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D.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是日裔英国小说家石黑一雄,他的代表作品有《群山淡景》(或译为《远山淡影》)《长日将尽》《被掩埋的巨人》等。
5.下列对诗歌的评价与诗歌类型对应正确的一项是(2分)(1)它的语言朴素自然,活泼生动,内容多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2)它深受民歌的影响,疏朗明白,不尚雕琢,在慷慨情怀的基础上具有清新刚健的风貌。
(3)鲁迅评价它的代表作:“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
(4)它所阐发的“诗言志”“美刺”“比兴”以及“温柔敦厚”的诗教观,对后世影响很大。
(5)它被誉为“五言之冠冕”:“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A.汉末五言诗诗经楚辞汉乐府建安诗歌B.楚辞古诗十九首建安诗歌诗经汉乐府C.诗经楚辞汉乐府建安诗歌古诗十九首D.汉乐府建安诗歌楚辞诗经古诗十九首二、默写诗句,完成6—12题。
(共8分)6.杜甫《蜀相》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祠堂景色,以乐景写哀情。
7.《书愤》中,诗人用典明志,抒发了大志落空、壮志未酬的愤懑与悲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李白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一吐长安三年的郁结之气,表达对权贵的蔑视。
8.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以水喻愁,将抽象情感形象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读到屈原《国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时,我们仿佛看到了楚国将士披坚执锐的雄姿和战车交错、短兵相接的激战情景。
10.古诗词中,“芳草“、斜阳”往往与乡思别情相联系,范仲淹的《苏幕遮》“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是借“芳草“、斜阳”来表达诗人的乡思离情。
11.范仲淹的《苏幕遮》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均描写了秋江之景,前者用“秋色连波,_______________”描绘出迷离空濛、寒凉凄清的秋波,后者则用“漫江碧透,_______________”营造出了澄澈空明、昂扬奋进的氛围。
12.辛弃疾的《菩萨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用屈原《楚辞·湘夫人》中的“目眇眇兮愁予”句,抒发了一怀愁绪,最后听闻鹧鸪的啼声,使他愁上加愁。
三、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3—16题。
(10分)材料一:唐诗的语言事实上,唐诗给人们留下的一般印象,不但比它以前的历代诗歌容易理解和感受,而且比它以后的宋、元、明、清的诗歌也更容易理解和感受,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注意吗?历史上也有不少作家们简单地理解了这一特点,以为只要文字浅显明白就行了,其结果浅显明白固然达到了,而语言的丰富性和形象性则往往显得不够。
而唐诗语言的特点,正在于不仅仅是浅出,而乃是“深入浅出”。
这中间的相互关系,其实正因其“深入”,所以才得以“浅出”,因此不仅是晓畅,而且是丰富;不仅是易懂,而且是意味深长。
这里的“丰富”和“深入”也仍然指的是艺术的精湛。
历史上也有过这样的一些作品,形象的感染力很强,而思维的慨括性却很弱,例如一些艺术感很浓而艰深费解的诗篇。
这些诗篇所含有的思想性也许较强,也许较弱,总之,语言表现上都是朦胧的,具体的如李贺的某些作品。
这也就是说深入而不浅出。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而艺术的主要特征就是富于形象;诗歌语言能不能够深入形象的领域,事实上关系着诗歌能否充分地占领它的艺术领域。
但是语言首先又是要建筑在慨念基础上的,这也就要求深入浅出的高度统一。
诗歌语言为了适应这个要求,因此形成它自己特殊的语言形式:一种富于灵活性、旋律性的语言,以便于丰富的想象与清醒的理性,直觉的感性与明晰的概念之间的反复辩证交织;一种仿佛带有立体感的语言,明朗不尽,而不是简单明了。
也正是这内在的要求,才形成它外部完整统一而有节奏感的形式。
诗歌的节奏形式并不是外加的装饰品,也不是仅仅为了易于背诵这样一种简单的目的。
唐诗出现在社会发展与诗歌语言发展都是古代历史上最好的时刻,这正是一个春风得意开花结果的季节。
它超过了以前,也超过了以后的一段时期,我们今天来回顾一下这段历史事实,将是有益的。
隋唐的统一,南北文风的交流,是唐诗语言成熟的社会条件,这首先就表现在诗歌形式的进一步成熟,七言诗开始进入了全新的局面。
五言乃是介于四言与七言之间的形式。
五言、七言相得益彰,共领了此后的诗坛,也便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唐诗的高潮。
七言与五言比较起来,是一种更显得俚俗而易于上口的诗歌节奏,这是因为五言的上半行还具有四言的节奏性质,所以就更文雅些、持重些。
而七言的彻底性正是语言的一种进一步解放,诗歌形式的真正意义,本来是一种语言的解放,它的规律性、统一性、节奏性,乃是属于一种掌握法则后的真正自由。
而这个法则又是建立在日常语言的现实基础上的。
从《楚辞》开始的全新的语言的诗化,到此才达于成熟的高潮。
它的明快流畅,也正是它的彻底性的实现;于是一切都显得那么新鲜活泼。
这成熟的过程,自然也还有社会原因。
六朝时代是弥漫着贵族气息的,我们只要回顾一下门阀全盛的东晋,所保存下来的玄言诗,多数正是文雅的四言;也可想见更接近于生活口语的七言,在当时的诗坛上是难得立足的。
等到隋唐统一,基本上结束了门阀制度,才彻底地改变了面貌。
但是东晋之后,门阀势力却已在逐渐削弱,鲍照之后,七言诗事实上也在一点一滴地发展着,特别在北朝民歌中,情况更远胜于南朝,这些都是文学史上大家所熟悉的,这里就不详加叙述了。
七言诗在这南北文风交流的高潮上,就如一个翻江倒海的弄潮儿,成了天之骄子。
北朝作家温子昇的《捣衣诗》,所谓“蠮螉塞边逢候雁,鸳鸯楼上望天狼”,前人评之为“直是唐人”,这便是南北文风交流的先声。
而南朝作家则从学写七言的《燕歌行》开始,“妙尽关塞之状”,也为唐代的边塞诗打下了基础。
诗歌语言到此,便真正进入了“深入浅出”的天地,像“弯弯月出挂城头”,“北斗七星横夜半”,“楼前相望不相知”,“一贵一贱交情见”,这么接近于生活口语而又如此形象的语言,便是唐诗语言上最不可及之处。
唐诗语言是高度诗化的,又是日常生活的;这种语言的更深的基础,则是唐人的现实生活。
唐代从分裂中获得统一,又摆脱了六朝门阀势力的残余,使得唐帝国如日中天,走上古代封建社会的高峰,一种生活的信念,高瞻远瞩的气概,青春的旋律,少年人的精神,朝气蓬勃地展现在眼前。
所谓“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丰富而健康的生活气息,反映着时代的生活本身就近于诗。
扬州时有下江兵,兰陵镇前吹笛声。
夜火人归富春郭,秋风鹤唳石头城。
(王维《同崔博答贤弟》)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王维《少年行》)这些生活的画面,只能是唐人的,这种诗歌的语言,也只能是唐代的。
如果说先秦时代曾经是百家争鸣的时代,唐代便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音乐、舞蹈、绘画、雕刻、书法,无一不在向顶峰发展,以不同的表现形式鼓舞着生活;这就必然带来了对于新鲜事物的敏感,丰富了生活中的想象的飞翔。
唐诗的语言不过是唐代文化生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它是诗的,也是生活的;其不同于一般的语言,只是它更为深入于形象的领域。
语言的诗化,正如语言本身所具有的,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它的语法,一是它的词汇。
以前者为基础的如五七言形式的成熟,虚字可以省略,新鲜的表现手法等等,使得语句更精炼、更自然、更解放,而后者则是它的丰富的语汇,这些语汇是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基于生活而形成的、一个诗人写一首诗,很少都同时由他自己来创作诗的形式、诗的语法、诗的词汇等。
而是基于前人以及他自己在这方面所累积的无数成果而创作的。
杰出的诗人之不同于一般人,往往在于他更善于吸取累积的成果而进一步加以创造性的运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一首成熟的诗歌,都可以说既是个人的又是集体的收获。
而词汇的累积,则更非一朝一夕之事。
所谓诗的词汇,并非在生活的词汇外另外有什么词汇。
那种词汇也是偶然有的,则近于典故的性质(当然也不完全同于典故),如金波之为月光,银海之为雪景,芙蓉之为羽帐,玉著之为眼泪等等,写诗时虽可以适当地用这些,究竟主要不能依靠这些;正如写诗主要不能依靠典故一样。
诗歌中的形象最好是直接从事物本身得来,所以《诗品·序》说:“‘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唯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这至少说明了最平常的真理。
而诗坛的普遍繁荣,正是要建立在这最平常的真理之上的,可是一般生活语言中的词汇怎样能成为富于诗意的词汇呢?这仍然是与实际的生活分不开的。
1963年11月4日(节选自林庚《唐诗综论》)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唐诗比后世诗歌水平更高,唐诗既语言浅白,又富于形象性和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