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佛游记》三个中译本之目的论视角审读
格列佛游记 解读

《聊聊〈格列佛游记〉》嘿,朋友们!今天咱来唠唠《格列佛游记》这本书。
这书啊,那可真是太有意思啦!你想想,一个人能跑到那么多神奇的地方去,多刺激啊!格列佛先是到了小人国。
哇哦,那里的人都小小的,跟咱们的手指头差不多大。
格列佛在那儿就像个巨人,走一步地都得晃三晃。
那些小人们也特别好玩,虽然个子小,但是鬼点子可不少。
他们一会儿拉着格列佛干这,一会儿拉着他干那,把格列佛忙得晕头转向。
然后呢,格列佛又去了大人国。
这下可反过来啦,他自己变成了小不点儿。
大人国的人都巨大无比,一个手指头就能把格列佛给提溜起来。
在那儿,格列佛就像个小玩具,被大人们摆弄来摆弄去。
不过,他也看到了很多不一样的东西。
大人国的东西都特别大,房子像山一样高,食物像卡车那么大。
格列佛在那儿可开了不少眼界呢。
还有那个飞岛国,也特别神奇。
那里的人都能飞,坐着奇怪的飞行器到处跑。
他们还整天研究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什么把太阳从天上摘下来啦,把月亮变成方的啦。
格列佛在飞岛国上遇到了好多奇怪的事情,差点都回不来了。
最后是慧骃国,那里的马都特别聪明,比人还厉害呢。
格列佛在慧骃国里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对自己的国家和人类有了新的认识。
《格列佛游记》这本书啊,可不光是好玩。
它还能让咱们思考很多问题呢。
比如说,人类为什么总是那么贪心?为什么总是要打仗?为什么不能像慧骃国的马一样善良、聪明呢?而且啊,这本书里的描写也特别生动。
作者把那些奇怪的地方和人物都描写得活灵活现的,让你感觉自己就像跟着格列佛一起去冒险一样。
总之呢,《格列佛游记》是一本特别棒的书。
如果你还没看过,那可一定要去看看。
保证你看了就停不下来,跟着格列佛一起在那些神奇的地方尽情玩耍,还能学到不少东西呢。
国外经典名著《格列佛游记》赏析

小人国君臣沆瀣一气准备除掉格列佛。格列佛听到风声,赶快 逃到不来夫斯古帝国,后来平安回到英国
小说简介
1
格列佛回家不久,就随“冒险号”再次出 海,不幸又遇上风暴,船被刮到布罗卜 丁内格(大人国)格列佛在该国的第三 年,陪同国王巡视边疆。由于思乡心切, 他假装生病,来到海边呼吸新鲜空气。 天空中的鹰错把他住的箱子当成乌龟叼 了起来。几只鹰在空中争夺,箱子掉进 海里,被路过的一艘船发现,格列佛获 救后,乘船回到英国
格列佛的形象,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者。 作者将自己的种种美德赋予笔下的人 物,格列佛是个正面的理想的人物。他 总是坦率地叙述自己的弱点和错误, 而对自己的优点则只字不提。他谦逊 好学,努力用新眼光去认识新的现实。 他从不自暴自弃,纵使将他当作玩物 到各地供人观赏,仍泰然自若,保持 自身的尊严,以平等的姿态与大人国 的国王交谈。
艺术特色
作者的文笔朴素而简练。例如文中写到格列佛在小 人国抄录了一段官方文告,它赞颂国王是“举世拥戴” 的“万王之王”,“脚踏地心、头顶太阳”,等等。格 列佛还在括号里不动声色地解释道:“周界约十二英 里”。随着这句解释,那“直抵地球四极”的无边领土 陡然缩为周边不过十余里的弹丸之地。这种反差令 人捧腹。括号里的话显示出作者朴素又实事求是的 叙述风格,他似乎无意对此评论,只是在客观忠实
小说不但抨击了社会现状,还在更深的层面上,直 接讽刺了人性本身。在第四卷里,关于“钱”的那段 议论就是如此。格列佛来到没有金钱,没有军队警 察的慧骃(马)国,向他的马主人解释说:“那里 的耶胡认为,不管是用还是攒,钱都是越多越好, 没有个够的时候。因为他们天性如此,不是奢侈浪 费就是贪得无厌。富人享受着穷人的劳动成果,而 穷人和富人在数量上的比例是一千比一。因此我们 的人民大多数被迫过着悲惨的生活……”。作者注意 到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纯粹的金钱关系。并 由此对人性产生了疑问。
简要对比《格列佛游记》的三个译本

简要对比《格列佛游记》的三个译本发布时间:2021-01-25T09:27:27.16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2期作者:廖斌廖东阳[导读] 《格列佛游记》是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的讽刺小说,在国内也先后被翻译成上百个版本。
本文从翻译目的论角度出发,对比林纾、张健和王维东的译本,分析各自的翻译策略和翻译目的,以证明翻译目的论指导翻译实践的合理性。
廖斌廖东阳四川省绵阳实验高级中学;四川省绵阳中学实验学校【摘要】《格列佛游记》是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的讽刺小说,在国内也先后被翻译成上百个版本。
本文从翻译目的论角度出发,对比林纾、张健和王维东的译本,分析各自的翻译策略和翻译目的,以证明翻译目的论指导翻译实践的合理性。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格列佛游记》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1-006-01目前国内的《格列佛游记》译本有一百多种,本文选取的《格列佛游记》中文译本分别为: 林纾与魏易合译的《海外轩渠录》、张健译本、王维东译本。
选取这三种文本的主要原因一是译本的质量高,二是时间跨度大,适合对比研究。
1.小说名对比林译本将小说名翻译为《海外轩渠录》,比较古雅,但并没有按照英文原名翻译,而是采用改写译法意在突出这是国外的奇幻故事,林纾作为晚清翻译家的代表人物,其翻译的主要目的是将西方文学引进到国内介绍给国内文人和青年。
林纾在《海外轩渠录》序言中说:“及译是书,荒渺竟有甚于《列子》诸书者…… 遂令观者捧腹。
”他把小说的重点放在趣味性上,而省略了讽刺的意味,故只翻译了前两部分。
在这点上来说,林纾算得上是“始作俑者”了。
而张译本和王译本皆忠实原文,采用直译的方法,译为《格列佛游记》。
2.章节和目录名对比就章节而言,以原文第一卷卷名 A Voyage to Lilliput为例,林译本将其译为“记苗黎葛利佛至利里北达”,采用增译法,表明主人公的异族身份;张译本则按照其一贯忠实原文的特点译成“利立浦特游记”;王译本则译为“利立浦之行”,更加简洁,符合其儿童文学的定位。
格列夫游记读后感

格列夫游记格列夫游记格列夫游记1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格列佛游记》,它是由英国—爱尔兰作家、挖苦文学大师乔纳森?斯威夫特著作。
他的代表作还有《书的战争》、《一只桶的故事》等。
这本《格列佛游记》是一本出色的游记体挖苦小说,以为人正直的外科医生格列佛的口气表达周游四国的经历。
通过格列佛在利立浦特、布罗卜丁奈格,飞岛国和慧马国的奇遇来反映当时英国议会中毫无意义的党派斗争,统治集团的唯利是图和对殖民战争残酷暴戾进展批判。
在这四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中,我最喜欢利立浦特的这个故事。
它通过皇帝跟格列佛沟通时会谈时谈到的担忧:他害怕在皇宫、在邻国和宫里各党派的压力下导致分裂。
在这个故事里,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猜忌、阴险、狠毒、狡诈的佛林奈浦。
他是利立浦特皇帝的财政大臣,他看不起平民很有本领,但不将比运用到正途上,不为百姓做好事,格列佛把他当成朋友,可他倒反过来报复格列佛。
这个故事非常生动有趣,同时也把英国上议会和下议会的党派斗争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在飞岛国的历险也在一定程度上歌颂人民对抗统治者的英勇斗争。
格列佛还到了英国魔术家的国度,在那里回溯古罗马的政治,对不了英国制度。
此时,他的思想已从支持君主政体变为拥护共和了,不过,他还只是赞美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宗法社会。
假设这种看法还属于“浪漫倒退”的话格列佛对智马国的描绘,那么指出了文明社会对于人民的腐蚀,说明只有在生活自然状态下的人们。
才是纯洁高尚的。
智马国的居民分为状似野兽是雅虎,和智慧会说话的智马两类。
雅虎代表人类的贪心和败坏,儿智马那么生活在原始的仁慈社会。
不言而喻,假设人类堕落下去,将于动物无异,那是多么可悲啊!这部小说我觉得是令人品味的,你只要读过这本游记,你的情感就会升华,因为你会为作者的神奇又丰富的想象力以及笔下的精彩描绘所折服!另外,当你读这本书理解18世纪英国的乱世,就会联想到中国古代的战乱,再看看如今的中国正在走向富强,真是感慨万千,我衷心希望我的祖国更好更强,成为世界强国。
《格列佛游记》讲解

《格列佛游记》讲解《格列佛游记》是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于1726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
这部小说描绘了主人公格列佛的冒险经历,通过讽刺和幽默的手法,对当时英国社会政治、宗教和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本文将从故事梗概、主题探讨和文学价值三个方面对《格列佛游记》进行详细解读。
一、故事梗概《格列佛游记》是以假想的一次航海旅行为故事背景。
主人公格列佛是一个普通的英国人,通过一场意外,他被带到了一个神秘的岛屿。
这个岛屿名为利普特克,岛上的居民是一个身体极小而智力高度发达的种族——小人。
格列佛在岛上度过了一段时间,了解到小人社会的特点和问题。
他还经历了一系列的冒险,如在利普特克岛被巨人困住、被绳子吊在空中、被带到兔人国度等。
二、主题探讨1. 社会政治讽刺:《格列佛游记》在隐喻的背后暗讽了当时英国社会的各种问题。
通过描写利普特克岛上的小人社会,斯威夫特对英国社会的王室、政府、司法制度等进行了讽刺。
小人社会中的政治腐败、官僚主义和权利斗争,都与当时英国社会的情况相吻合。
通过这种讽刺,斯威夫特暗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腐败,进一步呼吁人们关注社会问题并进行改革。
2. 宗教思考:《格列佛游记》还探讨了人类的宗教追求和信仰。
小人社会拥有数十个宗教派别,互相之间进行着不断的争斗和厮杀。
通过这种形象的描绘,斯威夫特对人类对宗教的追求进行了批判。
他认为,过度迷信和宗教狂热会将人们从理性中拖出,导致不必要的纷争和冲突。
他提倡人们应该根据理性和科学进行思考,并超越宗教的束缚。
3. 人性思考:小说中的冒险和遭遇使格列佛对人类的天性和欲望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通过描绘小人社会和兔人国度的种种情况,斯威夫特试图展示人类的贪婪、暴力和卑劣行为。
通过这种揭示,他呼吁人们探索和认识自己的人性,尝试超越自身的欲望和野心,追求更高尚的道德和行为准则。
三、文学价值《格列佛游记》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成为经典之作。
首先,斯威夫特巧妙地运用了讽刺和幽默的手法,以虚构的岛屿和人物揭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问题。
目的论视角下《格列佛游记》的译文解读

目的论视角下《格列佛游记》的译文解读篇一:《格列佛游记》是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创作的一部长篇游记体讽刺小说,发表于 1726 年。
小说以主人公格列佛在“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的游历为线索,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罪恶。
本文将以目的论的视角对《格列佛游记》进行解读。
目的论是一种哲学理论,认为人类行为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某种目标。
在文学作品中,目的论可以用来解释人物的行动和决策,分析人物动机和行为的内在逻辑。
在《格列佛游记》中,作者通过格列佛的视角,展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腐败和罪恶。
通过分析格列佛的行动和决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篇二:《格列佛游记》是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创作的一部长篇游记体小说,发表于 1726 年。
该作讲述了主人公格列佛在四度空间中游历的各个国家和城市,通过对政治、宗教、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描写,揭示了当时的英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黑暗面,批判了统治者的腐败和残酷,也呼唤着人类的自由与进步。
目的论是一种哲学和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类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或目标。
在《格列佛游记》的译文解读中,目的论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各种情节和人物行为。
例如,格列佛在游记中不断地旅行和描写,实际上都是为了揭示当时英国社会的各种问题,以及呼唤人类的自由与进步。
通过目的论视角,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一些复杂情节和人物行为。
例如,格列佛在游记中多次遭遇各种危险和困难,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最终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实际上反映了作者对人类社会的希望和寄托,也表达了作者对人性中积极向上的力量的赞美。
此外,目的论视角还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一些隐喻和象征意义。
例如,格列佛在游记中不断地描写各种动物,实际上代表了人类社会的各种角色和阶层。
这些动物的形象,不仅可以解读为小说中的具体情节,也可以解读为作者对人类社会的一种总体评价。
名著导读系列之《格列佛游记》(转载)

名著导读系列之《格列佛游记》(转载)【作者简介】乔纳森·斯威夫特(1667—1745),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作家、政论家、讽刺文学大师,以著名的《格列佛游记》、《一只桶的故事》等作品闻名于世,他曾被高尔基称为'世界文学创造者之一'。
作者一生对暴政存有的强烈仇视态度、对被压迫者真挚的同情使他突破了贵族阶层的沾沾自喜和自鸣得意,把讽刺当作向不公平现象进攻的有力武器,对自身所处阶级的腐败进行致命的报复。
【作品导读】《格列佛游记》是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一部杰出的游记体讽刺小说,以较为完美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观念。
作者用丰富的讽刺手法和虚构幻想的离奇情节,深刻地剖析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的社会现实,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英国议会中毫无意义的党派斗争,统治集团的昏庸腐朽和唯利是图,同时也揭露和批判了英国殖民战争的残酷暴戾,在一定程度上歌颂了殖民地人民反抗统治者的英勇斗争。
全书共分四卷,讲述的是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以及慧骃国等地的经历。
【写法鉴赏】作者运用暗讽的写作手法。
作家把现实中的场景虚化,变换成作品中看似虚诞荒谬的人物情节,借以折射社会现象,来发泄自己对统治当局的不满愤懑的情绪以及犀利的批判。
1.丰富的讽刺手法和虚构幻想的离奇情节;2.语言清新,想象奇特,构思巧妙;3.借游记、借外人之口来评议自己国家的现状。
【人物分析】格列佛是一个天生喜欢冒险,不甘寂寞与无聊的人。
他记忆力很强,善于学习和观察,善于思考,有独特的思维,性情朴实温和,对人态度友好,心地善良,容易与人交往,知恩图报,有君子之风,愿意帮助朋友,为了朋友他甘愿冒生命危险,也会随时准备抗击一切对朋友不利的人。
同时他聪明机智,有胆识,处事圆滑合理,说话巧妙伶俐,做事坚决果断,能够见机行事,抓住一切机会追求自由,有着极强的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够成功。
他为人坦率,爱国,也十分顾惜自己的面子,对敌视他和无耻的人充满了仇恨、厌恶与鄙视,但敬重高尚的人和知识丰富的学者。
当代文学名著鉴赏:《格列佛游记》

当代文学名著鉴赏:《格列佛游记》一、介绍《格列佛游记》是爱尔兰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于1726年创作的一部讽刺小说。
这部作品以虚构的人物格列佛为主线,通过他的冒险经历和观察,对当时英国社会和政治展开了尖锐的讽刺。
《格列佛游记》堪称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讽刺之一。
二、情节概述故事发生在18世纪初期,主人公格列佛是一个英国船长。
他遭遇了一系列奇异而离奇的冒险,包括在四个行程中与不同种族居民相处和互动的旅行。
每次旅行都揭示了社会问题和政治更迭带来的混乱。
从小人国到巨人之国,从飞马岛到永远青春岛,其中每个地方都暗喻着当时社会的弊端。
三、主要主题1.社会批判:《格列佛游记》通过对小人国、巨人之国等虚构地方及其居民的描写,讽刺了当时英国社会中的腐败和愚昧。
这些虚构地方代表了斯威夫特对当时社会困境的反思。
2.种族和文化冲突:小人国与巨人之国展示了不同种族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误解。
通过这种夸张的手法,斯威夫特传达了他对于人类无端战争和争斗的批评。
3.人性的黑暗面:《格列佛游记》暴露了人性中的各种弊病,如贪婪、虚伪、无知等。
作者通过描述格列佛在旅行中目睹或经历到的种种情节,揭示了人类丑陋面。
四、影响与意义《格列佛游记》无论在当时还是后来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成为讽刺小说类型作品模板,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现代科幻文学发展。
此外,《格列佛游记》引起了公众对社会问题和政治腐败的关注,并激发出一系列改革运动,促使政府采取措施改善公共事务。
五、结论《格列佛游记》是一部批判社会、揭示人性黑暗面的重要文学作品。
通过对各种地方和人物的讽刺和描述,乔纳森·斯威夫特呈现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问题。
这部作品不仅娱乐了读者,还引发了深入思考和行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 胜1 尚 琼2 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英文学院,广东广州 510545 2.江汉石油工程页岩气开采技术服务公司,湖北武汉 430074
[摘要] 本文从翻译目的论视角对《格列佛游记》三个中译本予以审读,基于影响文学翻译的三个动态要素:译者、读者 和出版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了不同译本由此确立的不同翻译目的,在不同翻译目的引导下采用的各异翻 译策略,以及由此形成的各自的语言、文化特色。 [关键词] 翻译目的论;《格列佛游记》;译者;读者;出版商
译的目的出发,强调为其服务的相应翻译策略,从而回避了 诸如直译和意译的两难处境。 译者为达意传神,会将直译和
(二)《格列佛游记》中译本 最 早 的 全 译 本 是 林 纾 、魏 易 合 译 的 《海 外 轩 渠 录 》 (1906)。
意译等翻译策略灵取活用, 许渊冲先生的译作便能说明问 题。 翻译目的论在我国译界的研究及运用方兴未艾,《变译理 论》中所提出的翻译的目的和译文“因读者而变”“由译者来 变”“对原作施变”以及“人是变译的目的”等观点可视为佐证。
出于某些方面与张译本相似的原因, 孙译本亦为全译 本,但其目的主要是更全面、真实地介绍西方文学作品,促进 东西方文化交流。 为此,该译本主要采用了异化策略,以期保 留西方的社会文化、思维方式、语言特征的原味,体现了对西 方文化的宽容态度。
王译本虽亦为全译本, 但其目标读者是儿童。 译者有意 识地消除文化差异,力图用更生动的语言以增加译文的可读 性。 王译本压缩了冗长的高谈阔论和复杂的社会背景,在迎 合少儿读者需要的同时牺牲了原作的完整性。
的。 直译乎,意译乎? 归化乎,异化乎? 译事有规律,译者无定
的腐败、罪恶,嘲讽了英国议会和党派纷争,抨击了英国对殖 民地和爱尔兰人民的残酷压迫。 这部政治性很强的小说长期
法。 目的论把关注点由原文、原文作者转向译者、译文读者和 以来吸引了众多读者,并由于其生动的情节、离奇的想象而
翻译发起人,不再拘泥于原著和译本的静态分析,而是从翻 深受少儿读者的欢迎。
(一)《格列佛游记》原作
最为重要的便是目的(skopos)规则。 1984 年,他与莱斯合作出 版《普通翻译理论基础》,将其分为三大类:译者的基本目的、 译文文本的交际目的以及特定翻译策略或手段要达到的目
游 记 体 讽 刺 小 说 《格 列 佛 游 记 》(Gulliver’s Travels)是 英 国小说先驱之一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的代表作, 1726 年 初 版 ,假 借 格 列 佛 的 神奇 旅 行 ,揭 露 了 英 国 统 治 阶 级
能否将目的论运用于文学翻译和文学翻译批评,还存在
此后的中译本可分为两个阶段: 民国时期出现了十几个版 本, 其中黄卢隐 1938 年的译本首次将书名定 为 《格 列佛 游 记》;1949 年以后,特别是近 30 年出现了 30 多个译本。
本 文 讨 论 的 三 个 译 本 出 版 于 不 同 时 期 ,各 具 特 色 :1)张 健 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 年版(张译本);2)孙予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上海译文
译者下笔时,仿佛正与目标读者面对面交流,心中已有他 们的影子。 “当年傅雷翻译 《约翰·克利斯朵夫 》时, 有感于中 国大地的黑暗、 沉闷, 也有感于人们精神的委顿与沉沦,”因 此,那个时代的读者就成为影响其译本风格的重要因素。
1949 年至 1976 年, 我国的翻译活动受意识形态等因素
51
影响,往往以政治目的为出发点和归宿,拟译作品的选择和 翻译的过程都受其制约。 就前者而言,往往选择揭露资本主 义为主题的作品,张译本也不例外。 首先,该译本是全译本, 而不是民国时期的许多译者只选译娱乐性较强的第一、第二 部分以吸引读者。 而第三、第四部分具有更强烈的政治性、批 判性、讽刺性,这样就避免了不少读者认为该书是一科幻小 说或儿童读物的误解,突出了作品的政治色彩。 此外,张译本 更采用归化策略,使译文贴近群众、通俗易懂,体现了抵触西 化的潜意识。
DOI:10.16412/ki.1001-8476.2016.21.026
出于各种原因或目的,如时代的变迁、语言的演化、意识 群确定不同的翻译目的。 译者,由于历史时期、教育背景、政
形态的影响、社会文化的因素、不同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的 治观点、文化理念、翻译动机、理解能力、语言能力、翻译策略
(一)从译者和读者的角度分析
往会由于政治、社会、经济等因素,特别是会针对不同的读者
[作者简介] 陈胜(1954-),男,汉族,湖北荆州人,英语教育学硕士,广东外 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教授,硕士导师,研究方向:翻译和应用语言学。 尚 琼 (1975-),女 ,汉 族 ,湖 北 黄 冈 人 ,外 国 语 言 学 及 应 用 语 言 学 硕 士 ,江 汉石油工程公司页岩气开采技术服务公司翻译,研究方向:翻译。
运用、译者理解的差异、读者群的不同、出版社的规划、商业 不同,在翻译过程中也会秉持各自的预期目标。 读者的社会
利益的驱动等等,文学经典的复译屡见不鲜。 近三十年来,我 文化背景、年龄、性别、理解能力、语言能力、阅读习惯、审美取
国文学经典翻译成绩斐然,但主流之侧难免泥沙俱下、鱼龙 混杂。 文学翻译批评可帮读者辨良莠,助译者入佳境,促书局
向等也会影响到翻译目的。 三者相互作用最终决定了翻译目 的和翻译策略,并对译本产生各种影响,关系到译本的风格
出上品。
和质量。 因此,应从决定翻译目的之三要素入手开展文学翻
一、翻译目的论、文学翻译与文学翻译批评
译批评。
翻译目的论是德国翻译理论家弗米尔 1978 年在“普通翻
二、关于《格列佛游记》
译理论框架”一文中提出的,阐述了翻译论的基本规则,其中
争议。 答案应当是肯定的。 出于各种目的而诞生的复译本为 出版社 2001 年版(孙译本);3)王维东译,中 国 少 年 儿 童 出 版
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了可资研究和评论的客体。 探讨复译往往 社 2006 年版(王译本)。
会将原作、复译本和前译本进行对照,发现不同译本的特点
三、三个译本的宏观分析
以及产生这些特点的缘由。 作为文学翻译发起人的出版商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