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小学教案评选
第四届全国中小学优秀教案评选

第四届全国中小学优秀教案评选登陆/topic/teach4/活动流程·注册并登录百度文库,完善教师个人信息;·上传参赛教案·评选优秀教案(第四届全国中小学优秀教案评选活动具体时间待定,还请大家持续关注百度文库首页公告)教案要求参加评选的教案要有明确的主题,突出在互联网条件下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教案的基本结构包括教案背景、教学课题、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教案中涉及到的资源,请与教案资源一同提交;信息技术课教案的教学内容必须是与互联网搜索相关;非信息技术课教案教学内容不限,但在教学设计中必须是以互联网条件下的应用为创新方向;教案提交文字在3000字以内。
评选办法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信息中心相关领导和中国教育信息化专家数据库专家进行教案评审工作。
同时,为调动广大教师提交教案的积极性,每周评选一名幸运提交者,颁发奖品进行鼓励。
(具体评选办法,请以第四届活动正式公告为准)奖项设置本评选活动设立个人奖和组织奖;其中,个人奖拟订一等奖100名,二等奖200名,三等奖300名,单位组织奖拟订10名;获得一、二等奖的获奖者将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统一颁发获奖证书及组织奖奖杯,三等奖将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管理信息化专业委员会颁发证书。
(具体奖项设置,请以第四届活动正式公告为准)其他说明作品版权及本次活动的最终解释权归《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和百度公司所有;获奖作品的作者享有作品的著作权,并同意授权给百度公司校园合作项目相关推广活动中以非商业目的对该获奖作品进行复制、使用、编辑、改编等;所有提交的教案文档不退还,请在案例的最后添加著作权与使用申明:获奖作品的作者享有作品的著作权,并同意授权《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与百度公司校园合作项目相关推广活动中以非商业目的对该获奖作品进行复制、使用、编辑、改编等;提交到评选平台的教案都必须遵守百度文库的版权说明。
教案评选

小结:做这道题时很多同学都喜欢用学过的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知识,把题中的一个两位数分成一个一位数和一个整十数,让它们分别和另一个两位数相加,最后再将两个结果加起来的方法进行计算。
(5)练习:侍从和卫兵一共有多少只?学生独立完成并简单的说一说口算方法。
(将学生所提问题按解决方法的不同分成用加法解决的一组和用减法解决的一组,为后面分组解决作准备)
1、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谈话:要求保育员和清洁工一共有多少只,应怎样列式呢?应怎样计算呢?
(1)学生列出算式,老师指出这是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2)先独立思考计算的方法,再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展示不同的方法。
(5)练习:卫兵比侍从多多少只?学生独立完成并简单的说一说口算方法。
三、掌握方法,巩固应用
谈话:刚才我们提出了许多问题,但有些还没有解决。现在我们也像蜜蜂王国里的小蜜蜂一样,小组同学分工合作,每人做一道,看哪个小组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最准确地做完这些题目。
(解决刚才提出的众多问题中还未解决的问题)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四、教学方法
本节教材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图,通过编故事、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置身于生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学习数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我们所处的人类社会是由一个个担任不同工作的人所组成的,而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蜜蜂也跟人类一样,它们生活在一个蜜蜂王国里,今天我们就一起到那里了解一下蜜蜂们的生活吧。
根据情境图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鼓励学生多提,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接下来就进入了本节课的新知探究环节,首先把问题分类,一类是有关加法的问题,一类是减法的问题。我有意识的根据计算的难易程度,展开对问题的解答。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百度搜索】/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BA%D A%C8%CB&in=9487&cl=2&lm=-1&st=&pn=54&rn=1&di=129865059105&ln=1999&fr =&fm=hao123&fmq=1332124292500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确定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海陆位置和范围、找到撒哈拉沙漠、索马里半岛、马达加斯加岛、几内亚湾、红海、印度洋、大西洋、好望角、观察总结非洲海岸线的特点,对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有什么关系?【百度搜索】/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B7%C7%D6%DE%B5%D8%D0%CE%CD%BC&in=4619&cl=2&lm=-1&st=-1&pn=43&rn=1&di=73 974695505&ln=1986&fr=&fm=index&fmq=1332132924859_R&ic=&s=0&se=&sme=0&tab =&width=&height=&face=&is=&istype=2#pn5&-1&di62260404258&objURLhttp%3A%2F(过渡)黑人的这种体貌特征与气候有密切关系电脑展示:非洲气候类型图要求:1、读图说出非洲的气候类型及气候特征,总结气候分布规律2、分析气候对黑人外貌的影响。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

“won’t…? Ss: will not.T: Great.“won’t = will not
”they are the same.
(创设了新句型操练环节,操练新句型的同时,我还就此句型进行了回答,目的在于先给学生一个新知识输入的过程,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
Ask: Will you go to……?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的设计从半开放性到开放性,最后走出教材,层层深入,完成了由语言知识向语言技能的转化。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1.所有的教学环节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既充分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巧妙设计,从课前的利用互联网自主预习到各项任务的达成,从单词、课文的小组合作探究到自我展示,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小组自主学习和课堂展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2、教师出示道具,让学生回答。
T: Guess, if we are going to have a picnic, what will I take?
S1: Will you take water? T: Yes, I will.
S2: Will you take rice? T: No, I won’t.
5.课前准备:教师教学之前用在网上搜索Will you take your kite?等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和材料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深印象,给
A:No,.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各项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争取让学生当堂达标。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参赛教案《农业的区位选择》

承转:既然有这么多的因素影响农业生产,那么影响农业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都是一成不变的吗?
学生思考回答:不是。
教师:那它们owinfo.asp?infoid=181415)
教师归纳总结:我们就把影响农业生产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科技等因素叫农业的区位因素,那么,这里的区位,既包括某个事物的位置,又之名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板书:一、农业的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2、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政策、科技
教学反馈:根据农业区0161/g1dlf934.htm)
学生讨论回答: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夏季都高温多雨,适宜水稻生长;而地中海气候雨热不同期,高温的时候降水少,不符合水稻的生长习性。
教师归纳:对。以上我们是从农作物种植的本身条件考虑,同时我们还得考虑一些社会经济条件,如地价、产值、投入成本、市场等。
2、过程与方法:结合本地区案例探讨农业各区位因素的可变化性,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见闻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层层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
将分析所得的理论转换反馈到实际案例中,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不断发展变化的观点;领会“因地制宜”,合理发展农业生产的意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小结:农业的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又由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个因素的变化往往又会导致其他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很大。
(二)巩固练习
作业:完成44Βιβλιοθήκη 案例1的的相关活动。板书设计: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教案评选《超重和失重》

一、探究一:初步认识超重和失重 探究一:初步认识超重和失重 任务:请利用桌面器材进行实验 讨论下列问题。 进行实验, 任务:请利用桌面器材进行实验,讨论下列问题。 1、什么时候视重大于实重?这时候的情况物理学上怎样称呼? 2、什么时候视重大于实重?这时候的情况物理学上怎样称呼?
请学生回答讨论结果,教师总结。 请学生回答讨论结果,教师总结。 当物体不再处于静止或匀速状态时,视重会发生变化,具体有两种情况: 1、当物体加速向上或减速向下时,视重大于实重,称为超重。 超重: 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 2、当物体加速向下或减速向上时,视重小于实重,称为失重。 失重: 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
G
N’
3
小结: 小结: 1、超重或失重的物体可以向上或向下运动,关键看加速度方向。 、超重或失重的物体可以向上或向下运动,关键看加速度方向。 度方向 2、无论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物体的实重并没有发生变化。 、无论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物体的实重重计上,在蹲下或站起来的过程中,体重计的读数有何变化?为什么称量体重时身体 必须是静止的? 找一个同学上台演示,小组分析讨论,教师小结。 当人静止时,人对体重计的压力为:N=G 当人加速蹲下时,人对体重计的压力为:N=G-ma<G 当人减速蹲下时,人对体重计的压力为:N=G+ma>G 当人加速站起来时,人对体重计的压力为:N=G+ma>G 当人减速站起来时,人对体重计的压力为:N=G-ma<G 请一位同学上讲台验证结果。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 □小学 2、学科:物理 3、课时:1 课时 4、课前准备: (1)教师:PPT 课件、多媒体展台、台秤、饮料瓶。 (2)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弹簧秤、重锤 二、教学课题 高一物理粤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六节《超重和失重》 三、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在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后,对牛顿运动定律的具体应用,从加速度的角度去分析 超重和失重的原因。自从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飞船发射成功以来,人们常谈到超重和失重,在 实际生活中也有许多超重和失重现象发生。教材中安排这一节,既能进一步巩固学生学习过的 受力分析、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又能增强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宇宙开发的联系,同时激发 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热情。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活动 小蝌蚪找妈妈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语文2,课时:二课时3,学生课前准备:一、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在课文里圈出生字,读写生字。
教学目标:1、认识“故、迎、阿、姨、追、顶、披、鼓”等八个生字,会写“有、什、变”三个生字。
2、了解蝌蚪与青蛙的特点,认识蝌蚪与青蛙。
3、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及其外形特点;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青蛙成长过程中的形体变化。
难点:体会文中用词的准确性。
三、教材分析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知识童话,通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生动的讲述了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教育学生遇事要坚持不懈,主动探索。
本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共有四小节。
第一小节介绍了小蝌蚪的外形。
第2—4小节讲了小蝌蚪找妈妈的经过,在这过程中先是遇到了鲤鱼,然后通过鲤鱼的介绍它们又错把乌龟当作是自己的妈妈,最后在乌龟妈妈的帮助下它们终于找到自己的妈妈——青蛙了,找妈妈的过程也就是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
本文采用以记叙为主兼用记叙的表达方式,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来记叙的,先写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便想起自己的妈妈,然后询问鲤鱼妈妈自己妈妈的样子,根据鲤鱼妈妈告诉的特征又去寻找自己的妈妈,由于鲤鱼妈妈说的不够全面,小蝌蚪错把乌龟当成是自己的妈妈,后来按照鲤鱼和乌龟所说的才找到了自己的妈妈——青蛙。
在这个过程中又进行了语言描写和形象描写,描写了小青蛙的样子,语言优美平实。
四、教学方法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朗读训练,(带表情读、带动作读等),这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读的浓厚兴趣,学生通过读,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培养了语感。
分角色表演课本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语文实践的舞台,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训练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低年级阶段,培养学生乐于学习的情感至关重要。
本节课就力求做到“寓教于乐”,课堂上没有威严的老师,也没有恐惧的学生,随处可见的是教师与学生和谐、亲密地相处,正是这种和谐与亲密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零距离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们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大舞台。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

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参赛教案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2)课时:1(3)学科:科学(4)教学准备:微机教室、教学课件、互联网、白炽灯、节能灯、相关材料等二、教学课题:总课题《节约能源和开发新能源》副课题1、为什么要节约能源2、如何开发新能源3、怎样合理使用能源三、教材分析: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对能源的认识不太充分,本节内容是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能源、能源的使用技术以及能源与环境的关系。
只有正确认识这些问题,才能提高能源的意识,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做贡献。
教学重点:知道如何节约能源。
教学难点:知道开发利用新能源的方法及合理性。
学情分析学生对“能源”一词早已熟悉,同时也认识到有些能源是不可再生的,但是对资源的节约以及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与环境的关系等内容了解的不多,能源观念淡薄,如不接受相关的能源技术教育,极易造成青少年学生对能源技术认识和态度上的偏差。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 、能够通过互联网查阅有关节能和开发新能源的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 、能够围绕白炽灯与荧光灯哪个效率高,展开探究活动。
3 、能够对未来住宅如何利用自然能源作出解释。
知识与技能1 、知道如何节约能源。
2 、知道什么是新能源。
3 、知道如何开发利用新能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意识到节能的重要性。
2 、树立节能意识。
3 、体验到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能源问题。
四、教学方法: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是有差异的,在组织学生学习的时候,要面向全体学生,照顾每一位学生;要为学生创造现实的生活情景,启发思考分析,将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要多给学生一些权利,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多给学生一些机会,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多给学生一些条件,让学生体会创新的乐趣。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实现资源互补。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1 、复习: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性能源的区别。
2 、检查风能转换模型制作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省份:广东省学校: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职校
姓名:陈雪涛职称:中学会计一级教师
通讯地址: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桂城佛平路桂城职业技术学校
邮编:528200全国ຫໍສະໝຸດ 小学教案评选全国中小学教案评选
六、教学反思
本次课主要是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商标权的基本概念用注册的原则,养成知法守法的良好行为品质,课中主要利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的多种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接触的著名商标品牌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图片的展示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同时通过课堂中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讨论,充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需要改进的主要是有可能的话可以创建模拟实验室,让学生扮演企业与商标申请部门的角色,在实践中理解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