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孟子的文学理论与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
夫不论其世,欲知其人,不得也。不知其人,欲逆其志,亦不得也。孟 子若预忧后世将秕糠一切,而自以其察言也。特著其说以防之。故必论 世知人,而后逆志之说可用也。 (清人·顾镇《虞东学诗》)
顾意逆在我,志在古人,果何修而能使我之所意,不失古人之志乎?其术,孟子 亦言之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故由其世以 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王国维《玉溪 生年谱会笺序》)
论语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 ,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卫灵公》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子曰:辞达而已矣。《卫灵公》
……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曰:不学诗,无以 言。鲤退而学诗。《季氏》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 不可以遽论其文也。(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文德》)
第三节 老子的文学
理论与批评
“道”作为形而上的观念,其文艺美学 观念的定型是《庄子》完成的。但 是,《老子》的开拓之功不可忽视 。由于他对“道”的种种规定赋予“道” 以无限丰富的意义,给后人进行理 论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无限的空间, 因此,老子在中国艺术与美学的发 展史上地位是崇高的。
理论构成:文学创作论、作家论、文学批评论 、文学鉴赏论。
第三节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民族特色
大陆有关古代文论研究的著述情况
20年代,陈中凡《中国文学批评史》 30、40 年代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罗根泽的《中国文学
批评史》、方孝岳的《中国文学批评》、朱维之的《中国文艺思 潮史略》、朱东润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傅更生的《中国 文学批评通论》等 . 50、60年代郭绍虞的旧著改写本和新编《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 史》、黄海章的《中国文学批评简史》、罗根泽批评史的两宋部 分以及刘大杰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等. 新时期以来,敏泽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王运熙与顾易生 的等三人的三卷本批评史、周勋初的《中国文学批评小史》、蔡 钟翔等人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张少康与刘三富合著的《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王运熙与顾易生主编的七卷本《中国 文学批评通论》、罗宗强主编的《中国文学思想史》(目前已出 三卷)、杨星映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纲要》、蔡镇楚的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等

2020专升本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论作业答案

2020专升本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论作业答案

2020专升本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论作业答案1. (单选题) 教材认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艺观,大体上表述于以( )。

(本题1.0分)A、“兴观群怨”为核心的批评观B、“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C、“尽善尽美”为核心的美学观D、“思无邪”为核心的批评观标准答案:A2. (单选题) 教材指出,孟子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正是在其“仁政”与“民本”思想的前提下形成的。

其哲学基础是孟子的( ) 。

(本题1.0分)A、“仁政”理论B、人性无善恶理论C、人性恶理论D、人性善理论标准答案:A3. (单选题) 司马迁认为: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理想和正确的政治主张,而遭到统治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的产物,并因而总结出了( )。

(本题1.0分)A、“直谏”说B、“发愤著书”说C、文应“实录”说D、“疾虚妄”说标准答案:B4. (单选题)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这几句关于情志关系的论述出自( )。

(本题1.0分)A、《毛诗大序》B、司马迁《报任安书》C、《论衡·艺增》D、《论语·八佾》标准答案:A5. (单选题) 《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 。

(本题1.0分)A、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B、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C、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意在言外D、作品意思与语言并重,不能偏废标准答案:C6. (单选题) 教材认为:在道与文的关系上,欧阳修在《答吴充秀才书》里的观点是( )。

(本题1.0分)A、“文以载道”B、“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C、“文者以明道”D、“有道有艺”标准答案:B7. (单选题) 韩愈的“不平则鸣”论,从实质上看是继承了( )。

(本题1.0分)A、《毛诗大序》的“讽谏”说B、《论语》的“兴观群怨”说C、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D、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标准答案:C8. (单选题) 孔子的“诗可以兴”中的“兴”,朱熹解释为( )。

孟子的文艺思想研究

孟子的文艺思想研究

073[摘 要] 先秦诸子所处的时代距今已有千年,但他们提出的许多观点以及由此形成的思想体系在今天仍值得深入探究和思考。

作为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上承孔子,下启荀子,其各方面的观点与思想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

对与孟子有关的文艺思想观点进行梳理,并尝试延伸探究其文艺观点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关 键 词] 孟子;文艺思想;以意逆志;经世致用孟子的文艺思想研究林 彤学界对孟子思想历来多有论述,其中就包括对孟子文艺思想的探讨。

由于先秦诸子时代较少对文艺的系统论述,因此孟子思想中许多有关文艺的观点并非专门针对文艺现象而阐发:如“充实之谓美”涉及人格评价;“养气说”出于道德修养角度;“知人论世”说论及人际交往。

这些观点在后世成为文艺的经典命题,宋人王应麟提出:“自赐商之后,言诗莫若《孟子》。

”王国维也曾赞叹:“善哉,孟子之言诗也。

①”足见孟子的文艺观点对后世的影响和重要地位。

本文将在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孟子的文艺观点进行初步梳理,并尝试探究其文艺观点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孟子美学思想的基础——“充实之谓美”孟子对文艺和文学作品的评价标准和审美标准与他的美学观点有关,他对于文学作品的评价标准在继承孔子美学思想的基础上,以“心性之学”为基础而建立,以“充实之谓美”为核心。

(一)孟子的心性之学孟子有一整套完整的心性理论,心性说是孟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孟子美学的哲学基础。

他的心性之学继承了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②”以及《中庸》的“天命谓之性,率性谓之道③”,论述了人的本性以及本性与天、命、才的关系,基于此提出了性善论,其文艺思想和美学思想即围绕着性善论而展开。

孟子看重善端与仁义:“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将仁义作为立身之本。

反复提及四端、四体和四心,“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2022年山西大学绘画专业《中国美术史纲要》科目期末试卷A(有答案)

2022年山西大学绘画专业《中国美术史纲要》科目期末试卷A(有答案)

2022年山西大学绘画专业《中国美术史纲要》科目期末试卷A(有答案)一、填空题1、突破“___________”这种宫廷花鸟画成规的画家是北宋中后期的___________。

2、明末画家陈洪绶19岁时创作的___________,其中以___________为最佳。

3、清嘉道间两位著名的仕女人物画家是与4、元代画家以___________画梅著称。

5、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敞肩拱桥是隋代的6、《___________》被称为“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的杰出代表,其主体雕刻是《___________》。

7、近代“岭南画派”在艺术上主张___________8、六朝三大家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论者评宋初两大山水画家谓:“___________之画,近视如千里之远,___________之笔,远望不离坐外。

”10、“借古以开今”是清代画家___________在其《___________》一书中提出的。

二、选择题11、创造“秀骨清象”风格的画家是()。

A.曹不兴B.卫协C.陆探微D.张僧舔12、清初“四王”中,取得“熟不甜,生不涩,淡而厚.实而清”的收获的画家是()A.王时敏B.王鉴C.王翠D.王原祁13、中国美术史青铜艺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

A.礼器B.乐器C.兵器D.车马器14、明清都城所建坛庙气势最大艺术性最高的是()A.天坛B.地坛C.日坛D.月坛15、首次提出山水画“三远”的论著是()。

A.图画见闻志B.林泉高致C.画继D.山水纯全集16、宋代被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的画家是()A.李成B.范宽C.许道宁D.郭熙17、描绘宫中嫉妃生活哀怨的作品是()A.就国夫人游春图B.捣练图C.挥扇仕女图D.簪花仕女图18、唐代与吴道子齐名的雕塑家是()A.韩伯通B.宋法智C.吴智敏D.杨惠之19、开创金碧山水一派的画家是()A.李思训B.王维C.王洽D.吴道子20、元代学识深厚的少数民族画家是()A.钱选B.李衍C.高克恭D.王渊三、名词解释21、审美意象22、发愤著书23、瓦当24、别材别趣25、诗界革命26、画像石27、摩罗诗力说28、知人论世四、简答题29、“赋”、“比”、“兴”三者的共同点30、释“生生之谓易”31、《淮南子》中的“形”“神”关系32、分析顾恺之的《洛神赋图》33、中国美学中虚实相生的学说。

华中师大《中国古代文论》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

华中师大《中国古代文论》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中国古代文论》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一、填空题1、《乐记》是代儒家文论的重要总结。

2、曹丕的《》是中国文论史上第一篇现存的文学理论专文。

3、《》是中国文论史上第一篇讨论文学创作全过程的专论4、《》是中国第一部诗论专著。

5、清代章学诚评价《》为“体大思精”、“笼罩群言”。

6“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语出的《》。

7、清代最富于创造性的小说评点家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时,提出了人物理论。

8、“立主脑”是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的《》篇中提出的。

9、我国古代第一篇词论专文是《》。

10、“诗有三境”是唐代提出的关于诗歌意境创造的看法。

11、《曲律》的作者是。

12、儒家有三不朽:、、。

13、中国古代文论诗性的思维方式,大体上分为、、。

14、先秦的思想文化主要指和。

15、《》最显著的特点是兼容了儒道两家的思想,成为实行儒道互补的最早的成功典范。

16、儒家将经籍《》《》《》《》《》尊为五经。

17、汉人的文学评论对象主要有三方面即《》《》和汉赋。

18、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较系统的音乐理论著作。

19、曹丕将文气大致上分为两类,清为之气,浊为之气。

20、作为创作时作家的心理特征,缘情又有三种情况即、、。

21、陆机论的主体心理包括:、、驾驭语言的心理能力。

22、钟嵘的文论思想分为:吟咏情性说、、、。

23、三教是指:、、三种文化思想。

24、儒道释三种文化对唐宋金元文论的影响表现在:、、三大理论中。

25、金圣叹评点《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西厢》,合称“”。

26、墨子的学说与儒家并称“”。

墨子的文艺思想,集中体现在《》篇中。

27、萧统的《文选序》揭示“”了是选文的标准。

28、《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

29、司马迁认为: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理想和正确的政治主张,而遭到统治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的产物,并因而总结出了“”。

中国古代文论名篇讲读考试重点

中国古代文论名篇讲读考试重点

1、目前古代文论学术研究的成果。

A、整理出版原著:唐圭璋《诗话丛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郭邵虞,钱仲联,王遽常《万首论诗绝句》;台静农《百种诗话新编》,依次编类。

B、对于古文论的训读(包括校勘、注疏、今译、集注、义证等)。

陈湛铨《陈湛铨先生讲学集》中有《毛诗序》《典论*论文》《与杨德祖书》《文疏》,对《文心雕龙》的训读最多。

如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标志着《》之注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

C、对于史料的考辨,也有相当之创获。

王梦鸥之于唐代诗话研究;傅璇棕之于王昌龄《诗格》研究;饶宗颐《六朝文论摭佚》2、中国文学批评的民族化特点。

A、与中国长期封建社会发展大体同步,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体系,有其正确性与深刻性,但变革缓慢,也有其保守落后的一面。

B、由于中国社会的农业型和宗法性,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C、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具有多义性。

D、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以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这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模仿),发展为以典型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3、中国文学批评的表现形态?A、散见于经史子书中的文学形态。

B、诗话、词话。

C、书信序跋。

D、小说(含戏剧)评点。

E、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剧、经传训诂,艺人谚语中的文论。

F、诗选和批注。

G、诗纪事及词纪事。

4、孔子的文艺思想?A、论诗乐的标准:思无邪(思想上符合正统要求)b、论文学社会的社会功能:兴、观、群、愿(文与智)c、论文艺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内容与道德。

内容:文学艺术与道德<合符礼仪仁政>,诗歌:音乐内容综合之美)5、孟子的文艺观。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A、知人论世。

了解作者的思想、生活经历,成长过程和审美趣味。

先秦诸子的文艺思想 孟子

先秦诸子的文艺思想  孟子

影响
“知言养气”说是孟子哲学思想的重 要组成部分,而且不属于文学理论 批评,但对后来文论中的“文气” 说具有奠基作用。后代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 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 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 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 不慊之心,则馁矣。”
“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 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 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公孙丑》上)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 辞害志,以意逆志,是谓得之。 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 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 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 也。……”(《万章》上)
注解
以意逆志
意,历来解释分歧,一说“意” 为读者之意,即读者、批评者以 自己的心意去体会作家作品;一 说“意”为作者之意,即阅读时 要用自己对诗的理解去推求作者 创作的本意。
知言
善于分析言辞,特别是善于分析那 些片面的、过分的、不合正道的、 闪烁其辞的言辞,并合理地理解。
养气
即培养自身的道德修养,且要配义 以道,要按照儒家的仁义道德的信 条去加强修养。
知言与养气的关系
要知言必须养气,因此“气”和 “言”的关系就是思想修养与文章 写作之间的关系,要写好文章,做 出正确的评论一定要在道德修养上 下功夫。
逆:钩考,推究,迎 志:指作品当中所传达的深层 情意。
以意逆志
出自《孟子•万章》:“故说诗者,不以 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谓 得之。”“意”,是作者之意(另有观 点:读者之意),即在理解作品时不能 拘泥于个别辞句,歪曲作者的本意,还 要注意作品的夸张等修辞的运用。孟子 提出推求作者本意的方法,是对我国古 代文学批评史的重要贡献,影响深远。

中国古代文论史试卷与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史试卷与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史试卷及参考答案绪论根本知识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一般而言,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而道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X畴主要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X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顶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X竹坡的?金瓶梅?评点和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思考题1.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开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X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5〕由于汉语独特的构造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

“古雅〞的审美X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

2.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作家、 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作家、诗人应处理好 文采、语言与思想情感、 文采、语言与思想情感、理想抱负的表达关 系。无论文采还是语言都会对文章写作意图 产生影响, 产生影响,文采和语言应该成为准确传达思 想情感、理想抱负的工具, 想情感、理想抱负的工具,不应成为人们理 解诗的阻碍。可见,孟子读诗, 解诗的阻碍。可见,孟子读诗,着重考虑的 是诗人之志,而不是诗的文采和语言。 是诗人之志,而不是诗的文采和语言。
“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必须要明确两个概念: 文是指文采, 必须要明确两个概念:文、辞。文是指文采,即文 学作品所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段,如比兴、象征、 学作品所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段,如比兴、象征、夸 隐喻等。辞是指语言表达,它是融合了文的, 张、隐喻等。辞是指语言表达,它是融合了文的, 是沟通思想情感的工具。 是沟通思想情感的工具。 不以文害辞” 不以辞害志” “不以文害辞” 、“不以辞害志”都是针对读诗 者即文学接受者说的。 者即文学接受者说的。他要求读诗者在阅读的过程 中应着重把握诗的本原意图, 中应着重把握诗的本原意图,不应过分注重诗的语 言、文采。“不以文害辞”是要求读诗者不要过分 文采。 不以文害辞” 注重诗的文采, 注重诗的文采,从而妨害了对诗的思想情感语言表 达的认识。 不以辞害志” 达的认识。“不以辞害志”是要求读诗者不要被诗 的表层的语言所蒙蔽,从而, 的表层的语言所蒙蔽,从而,妨碍了对诗的深层的 思想情感、理想抱负的认识。 思想情感、理想抱负的认识。
“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孟子所陈述的这一思想,是针对《诗三百》 孟子所陈述的这一思想,是针对《诗三百》的阅读 与接受的。这其中有一个假定, 诗三百》 与接受的。这其中有一个假定,《诗三百》都是 言志”之作,都是无邪之思,其本身的“ “言志”之作,都是无邪之思,其本身的“志”纯 正而符合儒家规范。这种“ 在孟子看来, 正而符合儒家规范。这种“志”,在孟子看来,是 每一个读诗者都应该领会的。可是,在对《诗三百》 每一个读诗者都应该领会的。可是,在对《诗三百》 的阅读和接受中,经常存在着种种误读现象, 的阅读和接受中,经常存在着种种误读现象,不能 准确意会、理解诗中所表现的深层意蕴( 准确意会、理解诗中所表现的深层意蕴(“志”), 如咸丘蒙之流。这是值得忧虑的。孟子对“ 如咸丘蒙之流。这是值得忧虑的。孟子对“不以文 害辞” 不以辞害志”的强调, 害辞”、“不以辞害志”的强调,就是为了纠正读 诗中所存在的不良习惯。 诗中所存在的不良习惯。
孟子的文学理论与批评
“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 子咸丘蒙的 论诗中提出来的。 孟子·万章上 万章上》 论诗中提出来的。《孟子 万章上》记载了这 次讨论的情况。 次讨论的情况。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 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 云汉》 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 之诗曰: 周余黎民,靡有孑遗。 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 是周无遗民也。 也,是周无遗民也。”
“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联系“知人论世” 联系“知人论世”,我们再回过头来思考 以意逆志” 就会深切地感到, “以意逆志”,就会深切地感到,“以意逆 志”重视的是诗人的本原。“意”和“志” 重视的是诗人的本原。 都是诗人的。然而,时代是发展的, 都是诗人的。然而,时代是发展的,文学的 阅读接受也会发生变化,逐渐向科学化、 阅读接受也会发生变化,逐渐向科学化、理 想化接近。像文学创作一样, 想化接近。像文学创作一样,文学阅读与接 受本身也是一个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过程, 受本身也是一个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过程, 只要一个人的文学阅读和接受是合理化的, 只要一个人的文学阅读和接受是合理化的, 他就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的, 他就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的,就是合理 的。
“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从阅读、接受的历史与实践来看,文学作品创作出 从阅读、接受的历史与实践来看, 发表以后,就不是作家个人的了, 来、发表以后,就不是作家个人的了,而成为公众 的东西。公众有权力按照自己的需求去阅读、理解。 的东西。公众有权力按照自己的需求去阅读、理解。 大家都知道,对一部( 作品的理解, 大家都知道,对一部(篇)作品的理解,每一个阅 读者所读出的味道可能会不一样。这一点, 读者所读出的味道可能会不一样。这一点,古人已 经注意到了,古代有所谓“诗无达诂”之说, 经注意到了,古代有所谓“诗无达诂”之说,就是 强调,对同一诗的阅读, 强调,对同一诗的阅读,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的理 读者的理解是按照自己的需要, 解。读者的理解是按照自己的需要,不一定按照作 者的本原意图。这也是合理的。因此,这个“ 者的本原意图。这也是合理的。因此,这个“意” 就不一定是“诗人之意” 同时也包括“ 就不一定是“诗人之意”,同时也包括“读诗者之 应该说,孟子对“读诗者之意” 意”。应该说,孟子对“读诗者之意”的认识是不 够的。 够的。
“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孟子的“知人论世” 孟子的“知人论世”的观念 万章下》 孟子谓万章曰: 《万章下》云:“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 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 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 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 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 世也。是尚友也。 世也。是尚友也。”
“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的主张,将阅读的真正目的和盘托出。 以意逆志”的主张,将阅读的真正目的和盘托出。 以意逆志 是文学作品通过语言、文采展现出来的意图。 “意”是文学作品通过语言、文采展现出来的意图。 是追求、探索。 诗人之志” “逆”是追求、探索。“志”是“诗人之志”。 以意逆志”就是说,从诗歌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 “以意逆志”就是说,从诗歌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 理想抱负去理解、探求诗人的志向。这种理解, 理想抱负去理解、探求诗人的志向。这种理解,应 该符合孟子读诗的意图。然而,这种对“ 该符合孟子读诗的意图。然而,这种对“意”和 的理解,以今天的观念和方法去考察, “志”的理解,以今天的观念和方法去考察,可能 会出现一些麻烦。从孟子本原的思想出发考察, 会出现一些麻烦。从孟子本原的思想出发考察,他 的理解应该是“诗人之意” 对“意”的理解应该是“诗人之意”。诗人写诗表 达的是诗人个人的思想情感、理想抱负,这样, 达的是诗人个人的思想情感、理想抱负,这样, 诗人之意”应该是诗的本原。 “诗人之意”应该是诗的本原。
“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所谓“知其人”就是了解他们人, 所谓“知其人”就是了解他们人,了解他们的生活 经历、个性、情感、思想、气质、审美兴趣,等等。 经历、个性、情感、思想、气质、审美兴趣,等等。 所谓“论其世”就是了解、考察那些著书、 所谓“论其世”就是了解、考察那些著书、作诗的 人所生活的时代,其中包括历史背景、 人所生活的时代,其中包括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等 这就是“知人论世” 等。这就是“知人论世”。 这是孟子所提出的关于文学阅读与接受的重要方法。 这是孟子所提出的关于文学阅读与接受的重要方法。 孟子所提出的这一方法, 孟子所提出的这一方法,是一种具有原创性的文学 阅读、接受的方法,它的科学性非常明显, 阅读、接受的方法,它的科学性非常明显,长期以 来,指导着文学的阅读与批评,使我国的文学审美 指导着文学的阅读与批评, 接受和批评自始至终保持着社会和历史的观点。 接受和批评自始至终保持着社会和历史的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