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家沟煤矿地质调查

合集下载

丁家山铅锌矿选矿试验报告

丁家山铅锌矿选矿试验报告

1表6 主要矿物嵌布粒度8、小结(1)丁家山铅锌矿为原生多金属硫化矿,金属矿物主要有磁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其次有黄铁矿、黄铜矿。

脉石矿物主要有透辉石,其次为绿帘石,绿泥石、透闪石、阳起石。

有价元素主要为锌、铅。

铜、铋、银可考虑综合回收。

(2)丁家山铅锌矿按自然类型划分有四种矿山类型:方铅矿闪锌矿矿石闪锌矿矿石闪锌矿磁黄铁矿矿石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黄铁矿矿石该样品磁黄铁矿占总矿物量的36%,占硫化矿物量的73.20.%。

磁黄铁矿占有绝对的主体地位。

因此,本次采取的试验样品应为闪锌矿磁黄铁矿类型矿石。

(3)本样品有用矿物嵌布关系复杂,嵌布粒度粗细不均,而以中细粒为主体,闪锌矿的细粒和微细粒级占43.13%。

方铅矿的细粒及微细粒级占68.35%。

黄铜矿的细粒及微细粒级占90.86%。

明显地展示出在选矿工艺过程应选择适宜的磨矿段数及适宜的磨矿粒度。

(4)闪锌矿含铁在7.5—10.59%之间,应属于铁闪锌矿。

具有铁闪锌矿的一切特征。

(5)从以上物质组成研究表明,该矿样为闪锌矿磁黄铁矿类型,两种矿物彼此共生嵌布错综复杂。

磁黄铁矿本身含有Cu 0.05%。

足以活化磁黄铁矿,使磁黄铁矿具有良好的浮游性。

因此,本矿样实为铁闪锌矿与磁黄铁矿的分离问题。

四、按生产流程进行试验福建省尤溪金东矿业有限公司已建成200t/d的采选联合企业。

选矿厂采用两段一闭路的破碎流程。

一段磨矿,磨矿细度为65%—0.074mm。

浮选采用优先浮选流程,铅浮选为一粗二扫四精的选别流程,锌浮选为一粗二扫三精的选别流程。

采用的浮选药剂:石灰、丁铵黑药、乙硫氮、丁黄药、硫酸锌、硫酸铜、2号油。

选矿最终产品为铅精矿,锌精矿和尾矿。

硫化铁未回收,随尾矿一同排至尾矿坝。

试验的宗旨是在现场生产的现有流程基础上,最好是保持磨矿细度在65%—0.074mm 的情况下,完善浮选流程,改善浮选工艺,应用更适宜的浮选药剂,可能达到的选别结果,并争取达到良好的选别效果。

矿山地质资源勘查与找矿工作中应注意问题探究_3

矿山地质资源勘查与找矿工作中应注意问题探究_3

矿山地质资源勘查与找矿工作中应注意问题探究发布时间:2022-12-08T09:31:41.384Z 来源:《城镇建设》2022年第8月第15期作者:米珍旺王峻峰魏琛玲张平张泽伟[导读] 在地质勘查工作中,勘查工作质量往往直接影响矿产开发效率。

米珍旺1,王峻峰2,魏琛玲3,张平4,张泽伟5 1,山西省地质勘查局二一一地质队有限公司,山西省忻州市 034000 2,山西省第九地质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山西省忻州市034000 3,山西省地质勘查局二一一地质队有限公司,山西省忻州市 034000 4,国能宝日希勒能源有限公司,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021000 5,宁夏灵州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宁夏银川市 750000摘要:在地质勘查工作中,勘查工作质量往往直接影响矿产开发效率。

我国地域辽阔,矿产资源丰富,只有做好矿山地质资源勘查,了解矿产资源储量,制定合理的勘查方案,才能为后续的矿产资源开发提供指导。

地质资源勘查不仅为矿产资源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还能提升开发效率。

关键词:矿山;地质资源勘查;找矿工作我国幅员辽阔,矿产资源丰富,但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运转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矿产资源消耗与日俱增,带来了严重的能源危机问题。

同时盲目的矿产开采,会对地质造成严重破坏,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违背,也不利于能源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随着采空区面积的不断扩大,采矿工作的安全隐患增大,发生地面沉降的可能性增大,对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因此,需规范采矿前的矿山地质勘查及找矿工作,革新技术手段,转变工作观念。

1矿山地质勘查质量控制的重要性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需求量随着社会的发展正在不断地提升。

而在该项工作中,矿山地质勘察工作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加上近年来找矿条件变得更加复杂,为了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需要优化地质勘察的相关工作,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措施提升勘查质量,除此之外,该项工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做好质量控制工作可以更好地保证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新疆哈密煤业集团井采公司一井水平延深勘探地质报告

新疆哈密煤业集团井采公司一井水平延深勘探地质报告

新疆哈密三道岭煤矿区井采公司一井水平延深勘探地质报告新疆哈密矿务局勘察设计院第一章概况第一节目的与任务哈煤集团井采公司一井,为了缓解矿井接续紧张的局面,延续矿井服务年限,因而要进行+715-+500水平的延深,并进行延深水平的生产补勘,提交《井采公司一井水平延深补勘地质报告》。

经集团公司研究,决定对+715下山水平进行生产地质补勘,其目的是在三维地震的基础上对下山水平的地质条件进行更详细的探查,以期对水平延深设计提供更科学准确的地质依据。

经集团公司领导研究决定,将该项补勘工程委托哈密矿务局勘察设计院施工完成。

设计院地质队,依据一井提供的委托书以及补勘设计要求,完成了5个煤田地质孔1995.33米的补勘任务。

根据井采公司一井委托要求,由哈密矿务局勘察设计院,依据现行《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利用矿方提供的以往地质勘查成果、近年来生产开拓资料,进行必要的矿井调查与采样测试工作,加强综合分析与探采对比,主要依据本次补勘成果资料编制延深水平范围内的地质报告,为矿井生产提供地质依据。

根据规范要求在编制延深报告过程中主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在搜集整理现生产矿井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对原勘探阶段报告进行分析对比掌握延深水平煤层、构造、煤质、煤炭资源量等变化情况。

2、对矿井现生产水平的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进行评价。

3、对矿井延深水平的涌水量进行预测。

4、了解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开采技术条件。

5、对延深水平进行资源储量估算,并计算高级资源储量比例。

为矿井延深设计提供较可靠的地质资料。

第二节位置交通哈密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井采公司一井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三道岭矿区中部,行政区划属哈密市管辖,矿区地理座标:东经92°40′05″-92°42′05″,北纬43°07′04″-43°08′17″。

煤矿以北4千米,有312国道通过,南18.5千米处有兰新铁路通过,交通方便。

煤矿采矿许可证规定的矿界范围由9个拐点坐标限定,井采公司一井矿界范围拐点坐标及地理坐标:宽2.5千米,面积为4.5459平方千米,开采深度由997米至500米标高。

宁夏宝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丁家梁矿井+350水平井底车场作业规程2

宁夏宝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丁家梁矿井+350水平井底车场作业规程2

丁家梁煤矿+350水平井底车场施工作业规程第一章概况第一节概述一、工程名称丁家梁煤矿+350m水平井底车场。

二、掘进目的及巷道用途掘进目的是为形成矿井运输系统;巷道用途行车、行人、材料运输、进风。

三、巷道设计长度、坡度及服务年限。

巷道设计总长度842.72m,含有11个交岔点。

巷道设计为平巷。

服务年限:同矿井服务年限,设计44.2年。

第二节编写依据一、《煤矿安全规程》(2013年版);二、《煤矿井巷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213-2010);三、《煤矿井巷工程施工规范》(GB50511—2010);四、丁家梁矿井+350m水平井底车场施工图:S1431-121-1/2/3/4;S1431-122/121-1/2/3/4/5/6;S1431-123/121-1/2/3/4/5/6/7/8/9/10/11;五、《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基本要求及评分方法》;六、《煤矿建设安全规范》(AQ1083-2011);七、《巷道及硐室施工标准》(试行)(QB/HDDSSG 007—2012);八、《简明建井工程手册》;九、丁家梁矿井矿建二期工程(风井区)施工组织设计十、《宝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丁家梁煤矿+350m水平井底车场掘进工作面地质说明书》。

第 1 页共89 页第二章井田概况及地质水文情况第一节井田概况宁夏宝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丁家梁矿井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东部,行政区划隶属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横山堡乡管辖,由煤炭工业合肥设计研究院设计,采用立井开拓方式,矿井设计生产能力0.6Mt/a。

工业场地内设主、副、风3个井筒,现三个井筒均已到底,并短路贯通,副井正在进行永久提升系统安装,预计2014年1月1日开始试运行。

矿区交通便捷,银(川)-青(岛)高速公路(GZ25),以及与之平行的三级公路从井田东北部通过,307国道从井田南部通过。

大(坝)-古(窑子)铁路支线从井田南部通过。

第二节地质水文一、地层该井田赋存的地层主要有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 s)、石炭-二叠系太原组(CP t),也是本井田的主要含煤地层。

丁家瓦斯

丁家瓦斯

重庆市巫山县邓家乡江泉矿业集团有限公司丁家湾煤矿瓦斯地质图编制说明书编制单位:重庆一三六地质队编制时间:二OO八年十二月重庆市巫山县邓家乡丁家湾煤矿瓦斯地质图编制说明书矿山企业:重庆市巫山县丁家湾煤矿业主单位:重庆市巫山县丁家湾煤矿法人代表:谭文江生产能力: 12万吨/年编制单位:重庆一三六地质队法人代表:总工程师:审核:项目负责:编制人员:目录1 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目的任务................................................................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执行技术标准及依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 以往地质工作........................................................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 本次工作情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矿井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交通位置.................................................................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矿山基本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辽宁省岫岩县丁字峪金矿床地质特征与找矿标志

辽宁省岫岩县丁字峪金矿床地质特征与找矿标志

辽宁省岫岩县丁字峪金矿床地质特征与找矿标志辽宁省岫岩县丁字峪金矿床是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金矿床之一,地质特征独特,具有一定的找矿标志。

本文从地质特征和找矿标志两方面对其进行介绍。

一、地质特征1. 地质构造特征丁字峪金矿床位于东北地区的凹陷盆地中部,地处辽宁省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地质构造复杂,主要受太平洋板块、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的构造影响。

该区域因受岩石圈构造活动和火山岩浆活动的影响,地层变动明显,形成了丰富的金矿矿床。

2. 地质岩性特征丁字峪金矿床的岩性主要以变质岩为主,包括片麻岩、石英片岩、硅卡岩等,其中含有丰富的金矿化作用。

还有部分火山岩和沉积岩。

片麻岩中富含矿物质,为金矿床的主要产矿岩石。

3. 地质构造特征地下水系统是金矿床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丁字峪金矿床地下水系统十分复杂,主要以含水层和含水层裂隙水为主要赋存形式。

地下水是金矿床成矿作用的重要成分之一,对金矿床的形成和富集起到了重要作用。

4. 地球化学特征丁字峪金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具有明显的金-矿相互富集特征。

研究表明,在金矿床成矿过程中,岩浆作用和热液作用对金的富集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研究金矿床时,地球化学特征是十分重要的。

二、找矿标志1. 矿体控制构造研究表明,丁字峪金矿床的矿体受到构造的控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一般来说,矿体的形成与断裂构造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找矿时可以通过地质构造来判断矿体的分布。

2. 矿石特征丁字峪金矿床的矿石主要为含砷-硫砷矿和石英砷矿,富含金、银等贵金属元素。

砷的含量是金矿床成矿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在找矿时可以通过矿石的性质来判断金矿床的位置。

3. 地球化学异常在找矿中,地球化学异常是十分重要的找矿标志。

丁字峪金矿床地球化学异常十分显著,主要包括金、砷、硫等元素的异常,这些异常对金矿床的位置、形成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4. 矿化带研究表明,金矿床的矿化带在地质构造中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在找矿时可以通过矿化带的走向来推断金矿床的位置。

川陕丁家林金矿区探矿权的评估

川陕丁家林金矿区探矿权的评估
# ["] [!]
权价值由勘查成本(资金投入现值)和其效 用 # 个要素决定。 ", ) "( + - , 探矿权使
#
用费;", )
[ .($ + "/$ + (" ,") ] +! $
,
探矿 权 使 用 费。式 中: ", 为 探 矿 权 价 值; "( 为探矿权重置全价; .( 为各类地质勘查 实物工作量; "/ 为各类地质勘查实物工作 量相对应的现行市价; - 为加权平均效用系 数; " 为其他地质工作、综合研究及编写报 告、岩矿实验、工地建筑等 - 项费用分摊系 数; # 为地质勘查实物工作量项数( $ ) ", 。 #,!……, # ) !"$ "(!(" 主要参数的确定 贴现现金流量法(只列评估参数)
万方数据 本途径评估矿业权的方法,基本原理是探矿
第+期
张蜀冀等:川陕丁家林金矿区探矿权的评估
%(
酬率等因素的影响。安全利率执行 !""! 年 ! 月 ! 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 # 年期金融机构 存款利率估算,其平 均 利 率 为 !$%&’ ;风 险报酬率根据矿业投资的风险情况估算,一 般为 (’ ) #’ ,综合多方面因素确定贴现 率为 *’ 。 +$($! 重置成本法 +)根据《矿业权评估指南》要求,本 研究以金矿为目标矿种,所完成的普查工作 量为有关的实物工作量,参加重置计算。以 往公益性地质工作不作为有关的实物工作 量,不参加重置计算。 !)在地质报告或有关正式资料中,由 于质量等问题已确定为报废的工作量不作为 有关的实物工作量,不参加重置计算。 ()属于评估探矿权勘查区域内的实物 工作量为有关工作量,勘查区内控制高级别 储量( +!! ,)及勘查区以外的实物工作量 不参加重置计算。其主要理由是丁家林金矿 区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总体分布在地表浅部 (+(" - 以上) 。在空间位置上,控制和推断 的内蕴经济资源量位于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 之下,其资源量主要利用钻探控制。在探矿 权价款评估过程中,对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 采用贴现现金流量法计算其价值时,对面积 性的工作量及槽、坑探工程的价值已予反 映,故在采用重置成本法计算控制和推断的 内蕴经济资源量的价值中不予考虑,仅选用 控制深部资源量的钻探工程量。 .)实物工作量现行价格采用中国地质 调查局 !""" 年颁布的《中国地质调查局地 质调查项目设计预算暂行标准》 ,丁家林地 区调 整 系 数 为 +$("。 经 核 实 丁 家 林 金 矿 +&&* 到 !""! 年,逐年缴纳的探矿权使用费 合计 +$%! 万元。

丁集煤矿蹬空工作面矿压观测分析

丁集煤矿蹬空工作面矿压观测分析

丁集煤矿蹬空工作面矿压观测分析摘要:针对丁集煤矿1282(3)蹬空工作面围岩地质条件复杂,后期受采动影响工作面围岩变形严重的情况,为了检测巷道支护的质量,对工作面和巷道围岩进行位移、应力以及裂隙监测,以获得了围岩变形规律,监测结果表明围岩整体支护效果良好,观测结果对后期周边工作面开采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一、项目概况1282(3)综采工作面下部为1422(1)采空区,其中:1282(3)运输顺槽和轨道顺槽分别内错布置,距1422(1)采空区15m和40m。

因此,1282(3)综采工作面属于典型的上行开采问题,而且在开掘1282(3)综采工作面两巷时,它下方的1412(1)综采工作面正在回采,所以1282(3)综采工作面巷道在掘进期间,尤其是1282(3)综采工作面轨道顺槽,其巷道围岩仍处在剧烈运动期内,从而导致1282(3)工作面巷道支护异常困难。

1282(3)综采工作面是淮沪煤电有限公司丁集煤矿的主采工作面,该面巷道的支护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丁集煤矿的安全生产。

因此开展近距离下采上掘蹬空工作面矿压规律分析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1282(3)蹬空工作面矿压观测内容1282(3)蹬空面巷道矿压观测内容主要包括围岩表面位移、顶板离层、锚杆锚索载荷及巷道围岩钻孔窥视观测等。

三、1282(3)蹬空工作面巷道矿压观测结果分析(1)掘进期间巷道围岩表面位移量1282(3)蹬空面轨道顺槽共设16个顶底板和两帮移近量测站、运输顺槽共设12个顶底板和两帮移近量测站。

通过现场监测看出,1282(3)轨顺外段在掘进初期(20天以内)变形明显,此阶段巷道顶底板移近量350~400mm,两帮移近量210~250mm;整个矿压观测期间,巷道顶底板移近量460~500mm,两帮移近量300~400mm;1282(3)轨顺里段在掘进初期(25天左右)变形明显,此阶段巷道顶底板移近量450~500mm,两帮移近量350~400mm;整个矿压观测期间,巷道顶底板移近量750~800mm,两帮移近量550~600mm;1282(3)运顺在掘进初期即20~25天,巷道顶底板移近量300~380mm,两帮移近量200~250mm;整个矿压观测期间,巷道顶底板移近量450~500mm,两帮移近量350~375m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洛县海棠镇丁家沟煤矿地质调查报告项目负责帅富明报告主编帅富明报告审核袁杰主管总工袁杰队长陈绍江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二零七地质队二〇〇七年十月目录第一章概况 (1)第一节目的和要求 (1)第二节矿区位置与交通 (1)第三节自然经济地理 (2)第四节以往地质工作评述 (4)第五节本次检测工作概况 (4)第二章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山开采情况 (5)第一节地层、构造 (5)第二节煤层 (6)第三节煤质 (7)第四节矿山开采技术条件简况 (8)第三章煤炭资源储量 (10)第四章结论 (11)附图顺序号图号图名比例尺11甘洛县海棠镇丁家沟煤矿矿区范围暨地形地质图及井上井下对照1∶2000第一章概况第一节目的和要求2007年9月,甘洛县海棠镇丁家沟煤矿委托四川省地矿局二○七地质队进行矿区地质工作,目的是查明矿区地层及煤层分布情况,为煤矿企业下一步生产提供依据。

具体要求是:根据煤矿提供的现有地表地质及井下采掘资料,收集前人普查~勘探地质资料,进行地质调查,经综合整理、研究。

第二节矿区位置与交通甘洛县海棠镇丁家沟煤矿位于甘洛县城290°方向,直距约24.0千米,行政区划属甘洛县海棠镇。

煤矿于2005年4月取得采矿许可证,证号5100000530191,生产规模1万吨/年,矿区由1~4号拐点围限(见表1-1),面积0.199平方公里,开采深度+2260米至+2100米标高,开采C1煤层。

有效期限2005年4月至2008年4月。

表1-1 矿区范围拐点坐标由于即将到期,业主已向有关部门申请增扩资源,扩区后矿区范围由5个拐点围限而成(见表1-2),面积0.86Km2,开采深度+2300~+2050米标高,生产规模6万吨/年,开采C1、C2煤层。

表1-2 扩区后矿区范围拐点坐标矿区南西缘有甘洛县至石棉县公路通过,矿区有2公里乡村公路与之相接,至甘洛县城约40公里,至甘洛火车站约39.5公里,交通方便。

见交通位置图(图1)。

矿区周边无相邻矿山,无资源纠纷。

第三节自然经济地理矿区地势北西高南东低,最高标高2558米,最低点为矿区丁家沟2160米。

相对高差398米。

矿区内无大河流,有数条树枝状小溪沟,汇入丁家沟向南汇入田坝河注入尼日河最后流入大渡河,其水位动态变化受季节性降水控制,为常年流水,流量2~6m3/s,雨季最大流量可至8m3/s左右。

本区为亚热带潮湿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最高气温为37.7℃,最低气温-2.6℃,年平均气温17.7℃。

雨量充沛,常年降雨量1300毫米左右,其中七至八月降雨量近于年降雨量的一半,降雨量略大于蒸发量,相对湿度78~81%,宜于农作物生长。

矿区为彝汉杂居区,粮食作物以玉米、薯类为主,水果、花生、油菜等经济作物次之。

第四节以往地质工作评述1993年四川省地质矿产局二零七地质队曾在区内进行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提交有《中华人民共和国1∶5万田坝幅区域地质图说明书》。

本世纪初攀西地质队对矿山进行过普查工作。

上述地质工作为本次工作提供了一定基础地质资料。

第五节本次检测工作概况本次调查工作自2007年9月初开始,在全面收集已有的矿区地质、采掘资料之后,进行地质调查工作。

主要开展了1∶2000地形地质测图,实测主要巷道,深入井下调查煤层特征并观测部分坑道采掘情况,最后进行室内综合整理。

于2007年10月下旬完成报告编写工作。

第二章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山开采情况第一节地层、构造一、地层区内出露地层有二叠系下统阳新组、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三叠系上统白果湾组及第四系地层。

(一)二叠系下统阳新组(P1y)分布于矿区南东缘,为灰~深灰色厚层状生物碎屑灰岩,夹燧石团块及条带。

富含珊瑚、蜓及腕足类生物化石。

下部及上部夹深灰~灰黑色炭质粘土岩薄层。

未见底,厚度>300米。

(二)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2β)分布于矿区南西部。

为暗灰~深灰色致密状、斑状、杏仁状(气孔状)玄武岩,具致密块状、斑状、杏仁状构造,柱状节理发育。

与下伏阳新组呈喷发不整合接触。

(三)三叠系上统白果湾组(T3b)为矿区含煤地层。

未见顶,为其中下部,岩性以深灰色粉砂质页岩为主,夹炭质粘土岩,泥质粉砂岩,细砂岩,距其底80米、180米处各夹一层厚20米、30米的褐灰色厚层状中~细粒岩屑长石石英砂岩(地质图上按非正式地层单位表示为S)。

底部及下部分别夹C1、C2煤层。

与下伏峨眉山玄武岩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四)第四系厚0~35m主要为残坡积物,分布于缓坡地带,为泥、砂、岩块等混杂堆积。

沟谷地带分布有少量洪冲积物的砾、岩块、砂混合堆积,中密~稍密状。

二、构造矿区居于扬子地台(Ⅰ级)凉山陷褶束(Ⅲ级)碧鸡~宁南凹褶束(Ⅳ级)西缘之大垭口向斜南西端。

区内构造简单,大垭口向斜向轴部从矿区南东缘通过。

该向斜轴向北东,轴部地层为白果湾组,西翼为阳新组至峨眉山玄武岩组,东翼被海棠断层破坏,矿区为其北西翼,呈一单斜构造,地层倾向50~110°,倾角30~45°。

区内断裂主要为海棠断层(F1)走向40°,断层面西倾,倾角70~75°,发育10余米宽的碎裂岩化玄武岩、灰岩,二叠系下统阳新组冲于三叠系上统白果湾组之上,地层断距约250~300米,西盘发育牵引向斜。

此外区内于巷道掘进中发现小型断层,其宽10~30米的层间断层带,带内见数条断距1~2米的小断裂构造,走向北西,为顺层压性断裂。

第二节煤层矿区煤层有C1、C2煤层。

一、C1煤层1、煤层层位C1煤层赋存于白果湾组,距底界0~3m左右。

纯煤厚度最大3.00m(ZK228),一般变化较大,在现风井东巷120米处尖灭。

地表标高2280米以上亦未见踪影。

2、煤层结构C1煤层为单层结构,偶夹数层2~3cm炭质粘土岩夹矸。

3、煤层顶底板顶板:C1煤层顶板为灰色细砂岩、泥质粉砂岩。

底板:为灰、褐黄色薄层状粘土岩,含植物根化石及碎片,局部为黄灰色杏仁状玄武岩。

二、C2煤层1、煤层层位C2煤层赋存于白果湾组下部距底界25~35m。

距C1煤层30m左右,从生产巷道及地表观测表明,该煤层延伸较稳定。

2、煤层结构单层结构,厚度0.35~0.45m,平均0.40m。

3、煤层顶底板顶板:C2煤层伪顶为深灰色炭质粘土岩夹2层0.15~0.20m薄煤层及多层煤岩条带,厚0.8m。

顶板为深灰色粉砂质页岩。

底板:煤层为深灰色薄层状粉砂质粘土岩,含植物化石及碎片。

第三节煤质根据业主提供资料:一、C1煤层煤质矿区C1原煤以亮煤、镜煤为主、次为半暗煤,黑色;条带状结构、线理状结构;水平层理构造。

煤光泽半亮-半暗,具参差状、棱角状,阶梯状断口,较脆,硬度中等,容重约1.41T/m3。

灰分 25.51~27.99%;挥发分 5.15~7.90%;固定炭63.76~67.82%;全硫0.41~0.60%;发热量5500~6500大卡,平均6000大卡。

根据中国煤炭分类标准(GB5751—86)划分,矿区C1属无烟煤(WY)煤质属低硫无烟煤,可作动力用煤及民用燃煤。

二、C2煤层煤质C2煤层原煤为亮煤~半亮煤,局部为亮煤;黑色,条带状结构,水平层理构造,光泽半暗~半亮,具参差状、棱角状断口,性脆,硬度中等,容重约1.45T/m3。

发热量3500~4500大卡,平均3800大卡。

根据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GB5751-86)划分,矿区C2属低硫无烟煤,可作动力用煤、民用燃煤。

第四节矿山开采技术条件简况一、水文地质条件矿区地表水,主要为丁家沟及其支沟流水。

矿区地下水主要为白果湾组砂岩孔隙裂隙水。

白果湾组主要为粉砂质页岩,为良好的隔水层。

砂岩孔隙裂隙水受大气降水补给,沿岩层渗流,以泉的形式排泄。

水质类型为HCO3-—Na+—Ca2+型水,泉水流量0.003~0.187升/秒,矿化度0.013~0.264克/升,动态变化受季节影响。

矿区内C1、C2煤层部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之下,C1煤层埋深80~500m,地表至煤层有若干层粘土岩为隔水层,地表水不构成矿床充水主要因素。

矿床充水主要因素为砂岩孔隙裂隙水及老窑水。

区内煤层开采历史较长,采空区有积水,对未来矿坑可构成充水。

二、工程地质条件矿区工程地质条件较简单。

矿区工程地质岩组可划分为松散结构软弱岩组、粘土岩致密结构半软弱岩组、砂岩块状结构半坚固-坚固岩组、灰岩-粘土岩半坚固岩组。

1.松散结构软弱岩组由第四系冲洪积物、残坡积物构成,松散未固结,含水潮湿-饱和状态,为不良工程地质体。

第四系位于地表,对开采K10、K9煤层无影响。

2.致密结构半软弱岩组由T3b中的粘土岩、粉砂质粘土岩、炭质粘土岩及煤层构成。

岩矿层质软,抗压强度小,易塌落、位移,为不良工程地质体,特别是矿层顶板的粘土岩,对采矿有明显的影响。

3.粉砂岩、砂岩半坚固、坚固岩组由T3b粉砂岩、砂岩层构成。

地表砂岩裂隙发育,风化严重,岩石较疏松呈半坚固状态,为不良工程地质体。

地下深部砂岩岩石结构完整,抗压强度较高,为良好的工程地质体。

粉砂岩呈半坚固状态,抗压强度也较高,为较好工程地质体。

三、瓦斯、煤尘爆炸及自燃矿山在进行采掘、堆放、运输等工作过程中,应当注意,当煤尘及瓦斯浓度过大,则有爆炸危险。

无煤层自燃现象。

有煤尘爆炸危险。

四、环境地质条件矿山为硐采煤矿,对环境破坏小,据矿山提供资料,矿坑水有害元素含量低,对地表水体无污染。

多年来,从未发生过矿坑突水、瓦斯爆炸、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

第三章煤炭资源储量一、估算煤层区内C1煤层由于变化大,工程控制少,暂不能对其进行估算。

仅对C2煤层进行估算。

二、估算范围为扩区后的矿区范围。

二、估算公式及参数Q=S×h×cosα×dQ:储量单位万吨α:平均倾角取35°S:平面积单位m2h:平均厚度取0.40d:小体重1.45T/m3四、估算结果通过估算扩区后矿区内+2100米以浅C1煤层煤炭资源量Q1=282538×0.40×1.45÷cos35=20万吨。

2100米至1800米标高C2煤层煤炭资源量Q2=317555×0.40×1.45÷cos35=22.48万吨。

第四章结论一、本次工作成果本次工作基本查明了矿区地质特征。

地层倾向60~110°倾角一般均在35度左右。

矿区地质构造简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

C2煤层位于白果湾组下部,C1煤层位于白果湾组底部,C2为主采煤层,纯煤厚0.35~0.45m,平均0.40m;C1为局部可采煤层,厚0~3.0m,平均1.5m。

煤层均为单层结构,煤质较好,可作炼焦配煤、动力用煤或民用煤。

初步估算矿山扩区后保有C2煤层资源量44.48万吨,其中+2100米标高以浅20万吨。

二、问题及建议1.建议矿山在开采过程中加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开采时必须先探后掘,以防突水事故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