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蒙学的当代意义
古代蒙学教材的现代教育价值

古代蒙学教材的现代教育价值古代蒙学教材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教育方式,它是在书院教育体系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蒙学教材以经典文化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规范,是一种注重全面素养培养的教育方式。
如今,尽管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古代蒙学教材的现代教育价值依然不容忽视。
本文将从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传承经典文化和注重全面素养等方面探讨古代蒙学教材的现代教育价值。
古代蒙学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有着深远的影响。
古代蒙学教材以《论语》、《大学》、《中庸》等经典文化为基础,注重教育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这些经典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处世哲学,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品德培养,而古代蒙学教材中蕴含的品德教育理念和方法依然具有现代教育意义。
通过让学生接触和学习古代蒙学教材,可以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积极的道德情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对于现代教育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古代蒙学教材对于传承经典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代蒙学教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这些经典文化中蕴含着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智慧,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古代蒙学教材中所蕴含的经典文化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更是对于当代教育的重要补充和丰富。
通过让学生学习古代蒙学教材,可以增强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推动当代文化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古代蒙学教材作为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尽管现代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古代蒙学教材的现代教育价值依然不容忽视。
通过让学生学习古代蒙学教材,可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推动当代教育的转型和发展。
古代蒙学教材的现代教育价值

古代蒙学教材的现代教育价值1. 引言1.1 古代蒙学教材的现代教育价值古代蒙学教材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教育方法,其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代教育价值。
通过研究和传承古代蒙学教材,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和教育理念,对于培养学生的品德与礼仪、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
古代蒙学教材的现代教育价值不仅表现在其传统文化传承的方面,更体现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礼仪规范。
通过学习古代蒙学教材,学生可以明白什么是忠孝孝、什么是孝道礼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古代蒙学教材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古代蒙学教材的内容通俗易懂、寓教于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中能够保持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学习动力。
2. 正文2.1 传统文化传承与教育价值传统文化传承与教育价值是古代蒙学教材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些古代蒙学教材不仅包含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还融合了许多经典文学作品和历史事件,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通过学习古代蒙学教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包括儒家思想、道家理念、佛家智慧等。
这些文化传统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都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通过学习古代蒙学教材,可以更好地领会传统文化中的礼仪、忠孝、孝道等价值观念,从而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古代蒙学教材中还包含了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和历史事件,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学习古代蒙学教材,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形成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之情。
2.2 培养学生的品德与礼仪培养学生的品德与礼仪是古代蒙学教材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一环。
蒙学教材中融入了许多关于道德、礼仪的教诲,通过学习这些教材,学生能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自己的品德修养。
传统蒙学对儿童启蒙教育的现实意义

我国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视儿童教育,早在《周易·蒙卦》中记载:“匪我求蒙童,蒙童求我。
”自先秦至清末,几千年蒙学教育绵延不绝,编写了大量文质兼美、适于教学的蒙学读物,如《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等。
这些以儿童启蒙教育为编写出发点,充满丰富的人文精神,对儿童的成长教育大有裨益。
历代蒙学读物累世选出,早在周代就有了读书、识字、习字用的字书,最早的《史籀篇》据传是周宣王时的太史所作,唐宋以后,随着蒙学教育的发展和印刷术的发明,出现了分门别类的蒙学专书,至明清时期,形成了包括识字教育、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的比较完整的蒙学教材体系。
据最新统计,中国古代各类蒙学书目多达两千余种,其各类之多,数量之大,内容之丰富,堪称世界之最。
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早期教育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决定性作用,故特别注重儿童少年期的早期教育。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颜氏家训》也提出:“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
”原因是“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大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教妇初来,教子婴孩”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孩子思想还没有散滥的时候,及早进行教育,易达到预期教育的目的,能够“绝恶于萌芽,起教于微妙”。
蒙学教育的根本是道德教育。
蒙学德教为先首先表现在明人伦,教育蒙童明白人伦秩序,懂得长幼有别,树立正确的对待尊长的态度。
《三字经》开卷便说:“人之初,性本善。
”接着又提出“首孝弟,次见闻”的价值标准,接着又用典故加以强化“香九齡,能温席,孝于亲,所当值。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三字经》举黄香温席、孔融让梨这些故事,就是要从小培养孩子孝敬父母和敬爱兄长的品质。
教育蒙童做人的基本道理。
《弟子规》中也强调真诚与守信,“凡出言,信为先。
诈与妄,奚可焉。
奸巧语,秽污语,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
”儿童天真纯朴,求知欲旺,但思维能力较弱,知识较少。
故古人认为在启蒙教育阶段“只教之以事”。
传统文化经典蒙学读物

传统文化经典蒙学读物摘要:1.传统文化的重要性2.蒙学读物的定义和作用3.蒙学读物的主要内容4.蒙学读物对现代教育的启示5.蒙学读物在现代社会的价值正文: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智慧。
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不断发展和积淀,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
传统文化经典蒙学读物,作为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培养民族自豪感、弘扬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蒙学读物的定义和作用蒙学读物是指在我国古代用于启蒙教育的书籍,主要针对儿童进行道德、文化、知识等方面的教育。
常见的蒙学读物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
这些书籍对于培养儿童的道德观念、文化素养和认知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蒙学读物的主要内容蒙学读物内容丰富,涵盖道德、文化、历史、地理、哲学等多个领域。
以《三字经》为例,该书通过简洁明了的三字句型,向儿童传授了儒家、道家、佛家的基本道德观念,以及一些生活常识和历史知识。
这些内容对于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四、蒙学读物对现代教育的启示蒙学读物在古代起到了很好的启蒙教育作用,对现代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首先,蒙学读物强调道德教育,认为道德是人生的基石。
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让他们成为有道德、有担当的人。
其次,蒙学读物内容丰富,涉及多个领域,强调全面发展。
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蒙学读物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在现代社会,蒙学读物依然具有很高的价值。
首先,蒙学读物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具有积极意义。
其次,蒙学读物对于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作用。
最后,蒙学读物可以为现代教育提供借鉴,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总之,传统文化经典蒙学读物是我国优秀文化的瑰宝,对于培养民族精神和人才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蒙学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蒙学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蒙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教育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1. 重视道德教育:蒙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现代教育也应该重视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 强调基础知识:蒙学教育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
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打牢,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 培养学习习惯:蒙学教育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勤奋、刻苦、自律等。
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
4. 注重实践能力:蒙学教育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书法、绘画、音乐等。
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技能。
5. 因材施教:蒙学教育强调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进行教育。
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发展。
总之,蒙学教育对现代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改革教育方式,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做出贡献。
传统蒙学启蒙教育作用

传统蒙学启蒙教育作用蒙学,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教育方式,对于启蒙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蒙学教育是中国古代儿童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主要是通过教授儿童基本的礼仪、道德、文化知识和技能来启蒙教育儿童,培养他们的品德和智慧。
蒙学启蒙教育对儿童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帮助儿童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因此,传统蒙学启蒙教育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传统蒙学启蒙教育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品德。
在蒙学教育中,儿童不仅学习到了基本的礼仪和道德规范,还通过故事、诗词等方式了解古代先贤的品德典范,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这对于儿童的品德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出品德高尚的品格。
其次,传统蒙学启蒙教育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学习能力。
蒙学教育注重启蒙,通过教授儿童基本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建立起对知识的初步认识和理解。
这不仅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还培养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活,提高学习效率。
再次,传统蒙学启蒙教育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
蒙学教育不仅注重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在蒙学教育中,儿童通过诵读经典、学习古人的智慧,激发了他们对于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说,传统蒙学启蒙教育在培养儿童的品德、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不仅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当重视传统蒙学启蒙教育的作用,将其有益的教育理念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儿童受益。
传统蒙学读物的现代价值

传统蒙学读物的现代价值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在这个背景下,传统蒙学读物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渐受到人们的和重视。
本文将探讨如何从传统蒙学读物中获取现代价值,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传统蒙学读物指的是中国古代儿童启蒙教育所使用的经典教材,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
这些读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可以帮助孩子们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如今,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对教育质量的提高,传统蒙学读物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家长的青睐。
传统蒙学读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儒家学者为了普及启蒙教育,编写了一些简单易懂的教育教材。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教材逐渐发展完善,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传统蒙学读物仍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据一项调查显示,超过60%的家长认为传统蒙学读物有助于提高孩子的道德修养和传统文化素养。
传统蒙学读物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资源,包括道德观念、礼仪规范、人文历史等方面的知识。
例如,《三字经》以三个字为一句,简短易懂,富含哲理,可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现代社会,这些智慧资源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传统蒙学读物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自信心。
其次,传统蒙学读物中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可以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提高社会责任感。
传统蒙学读物还可以在家庭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帮助家长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除了以上提到的智慧资源,传统蒙学读物还具有丰富的应用场景。
例如,《千字文》可以用来进行识字教育,《百家姓》可以用来进行姓氏文化教育,《三字经》可以用来进行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等。
此外,传统蒙学读物还可以被改编成儿童歌曲、动画片、游戏等现代形式,以更符合现代儿童的兴趣爱好的方式进行传播和教育。
传统蒙学读物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和现代意义。
通过深入挖掘和合理利用这些读物的智慧资源,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培养具有传统文化底蕴和国际视野的新一代中国人。
传统蒙学的当代意义

传统蒙学的当代意义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蒙学,是对中国传统的幼儿的一个统称。
与小学、大学并列,是中国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学术界所称的蒙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上讲,泛指古代启蒙教育,包括其、教学方法、教材等内容;狭义上讲,专指启蒙教材,即童蒙读本。
古代,儿童“开蒙”,的年龄一般在四岁左右,现在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四岁恰好是儿童学习汉字的最佳年龄段。
中国传统蒙学教材主要有、、、等。
蒙学,是对我国传统的幼儿的一个统称。
与小学、大学并列,是我国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目前,学术界所称的蒙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上讲,泛指古代启蒙教育,包括其、教学方法、教材等内容;狭义上讲,专指启蒙教材,即童蒙读本。
古代,儿童“开蒙”,的年龄一般在四岁左右,现在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四岁恰好是儿童学习汉字的最佳年龄段。
蒙学教育的基本的目标培养儿童认字和书写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能够具备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并且掌握一些中国基本文化的常识及日常生活的一些常识。
另外蒙学也指蒙馆,启蒙的学塾,相当于现在的幼儿园或小学。
吴沃尧《历史小说总序》:“吾曾受而读之,蒙学、中学之书都嫌过简,至于高等大学或且仍用旧册矣。
”孔子的出现,被视为中国古代私人教育的开始,孔子的教育思想,源于对“性相近,习相远”的思考。
性,可谓生命的内在本质。
习,则指生命受外部环境的遮蔽而产生的变异。
所以,孔子的教育始终围绕着人性来展开,通过教育,将人类带进一个符合自然天道,富于礼乐文化的人文日常。
通过教育,使人有高度的自觉,使社会有纯正的良知。
这就是老有所养,幼有所爱,朋友有信的天下大同。
孔子的教育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历代的读书人。
他们接受教育的方式,虽然经历了许多变化,但教育的精神却不绝如缕,薪尽火传。
一儒家教育的主旋律:大学与小学1大学(1)劳心与劳力的社会分工孔子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学,是对中国传统的幼儿启蒙教育的一个统称。
与小学、大学并列,是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学术界所称的蒙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上讲,泛指古代启蒙教育,包括其教育体制、教学方法、教材等内容;狭义上讲,专指启蒙教材,即童蒙读本。
古代,儿童“开蒙”,接受教育的年龄一般在四岁左右,现在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四岁恰好是儿童学习汉字的最佳年龄段。
中国传统蒙学教材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等。
蒙学,是对我国传统的幼儿启蒙教育的一个统称。
与小学、大学并列,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目前,学术界所称的蒙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上讲,泛指古代启蒙教育,包括其教育体制、教学方法、教材等内容;狭义上讲,专指启蒙教材,即童蒙读本。
古代,儿童“开蒙”,接受教育的年龄一般在四岁左右,现在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四岁恰好是儿童学习汉字的最佳年龄段。
蒙学教育的基本的目标培养儿童认字和书写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能够具备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并且掌握一些中国基本文化的常识及日常生活的一些常识。
另外蒙学也指蒙馆,启蒙的学塾,相当于现在的幼儿园或小学。
吴沃尧《历史小说总序》:“吾曾受而读之,蒙学、中学之书都嫌过简,至于高等大学或且仍用旧册矣。
”孔子的出现,被视为中国古代私人教育的开始,孔子的教育思想,源于对“性相近,习相远”的思考。
性,可谓生命的内在本质。
习,则指生命受外部环境的遮蔽而产生的变异。
所以,孔子的教育始终围绕着人性来展开,通过教育,将人类带进一个符合自然天道,富于礼乐文化的人文日常。
通过教育,使人有高度的自觉,使社会有纯正的良知。
这就是老有所养,幼有所爱,朋友有信的天下大同。
孔子的教育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历代的读书人。
他们接受教育的方式,虽然经历了许多变化,但教育的精神却不绝如缕,薪尽火传。
一儒家教育的主旋律:大学与小学1 大学(1)劳心与劳力的社会分工孔子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这是指十五岁时立志向学,自十五开始的学习,被称为“大学”,主要学习《诗》、《书》和如何执守礼制。
这时,一些才质不好的人则回去种田。
回去种田的人称为农夫,继续读书的人称为士人。
(参朱熹、吕祖谦编订《近思录·教学之道》)于是,社会就有了劳心与劳力的分工。
客观上看,无论社会居于何种形态,在不同程度上均需要有维持社会秩序的领导者。
譬如部落首领,国家君主,一家之长等。
那些有机会继续读书的士人,到了四十岁的时候,则开始在官府从事具体的工作。
士人在读书期间的生活给养,主要来源于社会或家庭资源的再分配。
西周的时候,诸侯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然后,各路诸侯在分封地行使君权,并借鉴中央政府分封的办法,除一部分土地留归己用以外,再把另一部分土地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又分土地给士,士再分给庶民。
(参《孟子·万章下》)可以看出,社会秩序的稳定其实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能否各尽其责,真正落实劳心与劳力的分工。
(2)士人阶层的意义担当如上所述,劳心者治理人,劳力者整理田园,这是情理中的事。
如果我们回顾一下樊迟向孔夫子请求学种庄稼与菜蔬的事,(樊迟请学稼。
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
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
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论语·子路》)就可以进一步了解到士人的志向应在构建一个属人的生活空间,而不是眼前的利益得失,这就是严肃的教育问题。
人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除了环境因素以外,最主要的取决于我们的学习,即接受了何种价值训练。
古时候的读书人既然到了四十岁的时候才出仕做官,那么,其做官的前提则是“学而优则仕”,这是为实现心中的志向理想,而不是孜孜以求的个人享受。
《论语》、《孟子》中记载的孔、孟言论,无不体现了这种单纯的执着,这单纯的执着,恰恰是劳心者不可缺乏的价值担当,精神风骨。
士的可贵,亦在于自身对文化传统的笃实信仰与道德力量。
综合来看,劳心与劳力的分工符合自然大道,而士人则通过严格的学习以及出仕服务于社会,在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不断地唤醒社会的良知、凝聚友善的力量、传播文化的价值理念,使社会前进的步伐更有动力,前进的方向更为中正。
2 小学(1)尊德性与道问学事实上,这种符合情理的社会分工在某种程度上往往被曲解利用,由此转向了自私与冲突。
从《论语·阳货》的警示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仁与愚,智与荡,信与贼,直与绞,勇与乱,刚与狂之间的一念之差。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论语·阳货》)为什么说好仁会转为愚蠢;好智会转为轻浮;好信会转为做坏事;好直会转为说话伤人;好勇会转为犯上作乱;好刚会转为狂妄自大呢?其中的道理,都是“大学”阶段应当沉思明了的。
大学之前,也就是自生命开始孕育至十五岁之前的学习,称为“小学”。
小学是先在具体的事上养成良好的习惯。
我想,子夏教学生洒扫应对进退等生活日常应属此类。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
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
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论语·子张》))这一学习,对于童子而言,尤其宝贵。
所谓“蒙以养正,圣功也。
”(《周易·蒙》)蒙,就是未明事理前的生命状态,就是蒙昧不明。
这需要发蒙、启蒙,以恢复其明。
发蒙者与蒙者构成了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老师应该守正,学生应该养正。
养正,被视为如圣人一般的功德。
因此,要成为一名老师并不容易,老师就是士啊。
除此以外,老师还需把自身对于文化传统的笃实信仰与道德力量播撒到学生的心田。
其次,则是传播知识。
(2)蒙以养正正,从事上看,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与“人伦”(孝、悌、忠、信)之事;从心上看,有喜、怒、哀、乐之情。
可见,“正”是很平凡的日常生活的需要,且适用于多数人。
如果我们能随时调整自己的行事与心情,使之没有偏向,这就叫养正,这就符合了中庸之道。
中庸的好处起码有两点,即自利与利他。
自利的好处是性情温柔,不因情志失调损伤己身;利他的好处是成人之美,成己之德,成就共同事业。
在孔子的思想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讲明了一个人自进入大学学习后随着时间的前进同时不断地升华的过程,里面隐隐约约透露着一股清刚的气息和一颗纯正的心。
可以看出,这是在线性的时间观中融入了生命的境界观。
因此,成长过程的各个阶段环环相扣,也就是说,十五之前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其实,十五之前的起点没有别的,就在“养正”。
如果说生命就像谷类植物——“发芽、抽穗、开花、结果”一样成长。
无疑,童蒙养正就是发芽之前的扎根。
我们再从“六艺”、“人伦”与“心”的角度来看:“礼”旨在培养行为的秩序;“乐”旨在引发身心的和谐;“射”旨在调整精神的集中;“御”旨在明了进退的节拍;“书”旨在识字写好书法;“数”旨在数学计算。
其外,孝悌,是指侍奉父母兄弟应有的感情态度;忠信是指对待君主与朋友的伦理准则。
但在行事的过程中,人的感情往往会随着事情的变化而变化,感情的变化,反过来影响了行事的中正。
以情绪来做事,只会让本不该发生的错误发生。
人们常说童心无欺,之所以“无欺”,是因为每个人最初都具有“正”的品质,但这种品质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养正,那么,在随后的成长中,往往会经不住外界的诱惑而误入歧途。
可以看出,“六艺”的培养使个人具有才华,“人伦”的规范使人际关系趋向融洽,二者相互相成,能使人的心情常处和平状态并幸福生活。
二近一百年教育的转型1 当代中国教育的误区:以量化管理代替人文修养宋·朱熹在21岁的时候,重建白鹿洞书院,亲自拟定《白鹿洞书院揭示》,在处事之要中写道:“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这种重义轻利,明道不计其功的教育思想,直接导源于孔子。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前面说过,孔子的教育始终围绕着人性来展开。
人性,可以说是人的慧命,人的精神财富。
但一般人只注意看得见的物质财富,却不知珍惜与生俱来的慧命。
大家知道,对物质财富的争夺,将引发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970万人死亡,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了5120万人死亡。
科学家估计,如果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核战争将使人类从地球上消失。
)但在战争爆发之前,无形的慧命已先丢失。
换句话说,教育如果急功近利,将最大程度地扼杀受教育者的慧命。
当下教育的现状是,一方面国家在提倡素质教育,一方面高考指挥棒的阴影挥之不去。
考高分与拿高文凭已然成为获取财富的一条捷径,这与社会上的拜金主义没有什么两样。
其外,教师在评定职称方面,需要准备各种繁琐的证件材料,填写各种花样的申报表格,最后还要上演同事之间的淘汰竞争。
显然,教育制度的制定者最终还是用分数与职称拴住了施教与受教双方,结果是受教者厌学的情绪越来越浓,施教者的职业化越来越世故。
可以看出,抽取了“尊德性”的当代教育在人文缺失的情况下,“道问学”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不再神圣,那仅仅是为了稻粱谋而已。
这时,我们发现“以人为本”的儒家教育被“以利为本”的当代教育取代了。
当“利”的价值理念被个人、家庭、国家完全接受时,怒气、暴力、战争就不断地发生在我们的周围。
我们将生活在一个缺乏诗意的、赤裸裸的、物欲横流的世界里。
在“利”的面前,人的身份缺席了,民族的气节冲淡了,国家的文化身份模糊了。
试问,这样的家庭,这样的族群,这样的国家将走向何处?然而,当代教育之所以面临如此困境,却有其历史原因。
2 近代中国教育的兴办:走向西化(1)清末民初的新式教育:革旧迎新早在鸦片战争以前,西方传教士就已在广州、澳门、香港等地开办教会学校,除了开设宗教课程以外,还开设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课程。
其后,1862年,因洋务运动的需要,洋务派开始兴办新式学堂,以培养各类洋务人才,其后又派遣学生留学美国与欧洲。
1904年,中国结束了自隋唐以来的科举考试,自洋务运动时期产生的新式教育发展更快,同时出现留学热潮。
这个时期,主要留学日本,自1907年以后,留学欧美的人数逐渐增加。
新式教育的发展和留学运动,促进了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冲击中国传统的书院学塾教育。
(参王文泉、刘天路主编《中国近代史1840—1949》,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第73页,第1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