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蒙学对当代儿童道德教育的启示_吴秀梅
我国古代的蒙养教育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我国古代的蒙养教育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摘要:我国历代重视蒙养教育,旨在对少儿实施知识和道德启蒙,依此规定教育内容多为识字和习惯的培养,还缩写出一系列蒙养教材。
无论其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教材缩写,有许多经验值得当前教育改革所借鉴。
关键词:蒙养教育;蒙养教材;教育内容;启示我国古代向来重视蒙养教育,所谓“蒙以养正”或“养正于蒙”,就是要求当儿童智慧蒙开之际施以正当教育,为儿童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这大体相当于今日初中以前的儿童所应该接受的教育。
一、蒙养教育旨在“养”《新华字典》对“蒙”的解释是“愚昧,没有知识”。
如果“蒙”加以养,即养蒙、蒙养,使之变得聪明和文明,这便是蒙养教育或者称启蒙教育。
其理论依据是“正本”和“慎始”,“正本”就是要确立的发展方向,因为这关系到今后的发展,所以一开始就要特别慎重,即所谓“慎始”。
诚如《易经》云:“正其本,万物理。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这就告诉我们,人一出生就要接受教育,还必须是正确的教育,而且旨在“养”,包括知识之“养”和道德之“养”,为孩子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种教育理念,自有文字便有记载,并且一直为后人所重视,在其支配下,使得我国的蒙养教育理论和实践日益成熟和完善。
二、蒙养教育的内容及方法端在基本常识蒙养阶段的教育内容主要是进行初步的道德行为训练和基本常识的教学,因而每天的功课也就是背书、授新书、作对、写字、读诗等项以及一系列的道德行为规范训练。
学童入塾后即先识字,每日教以识十字左右,日日反复温习,识至千字为好。
何以如此?“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
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
识‘日’、‘月’字,即以天上日、月告之;识‘上’、‘下’字,即以在上、在下之物告之,乃为切实。
纯体既识,乃教以合体字。
又须先易讲者,而后及难讲者。
……能识二千字,乃可读书。
”①在识字的同时还要进行写字训练,但是写字的进度跟认字的进度不要求一致,也就是说,并不要求认什么字就写什么字。
古代蒙学教材的现代教育价值

古代蒙学教材的现代教育价值古代蒙学教材是我国古代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方法和礼仪为人们所推崇。
蒙学教材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还包含严谨的教学方法,从古代的教育方式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对于现代教育的启发和借鉴。
本文从古代蒙学教材的现代教育价值出发,探讨古代蒙学教材对现代教育的重要性和影响,以及如何将古代蒙学教材运用到现代教育中。
古代蒙学教材对现代教育的重要性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蒙学教材注重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心智发展。
古代蒙学教材往往通过古诗词、经典故事、典籍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这对于现代教育同样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现代教育可以借鉴古代蒙学教材的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从经典中获取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蒙学教材强调了礼仪和文化传承。
古代蒙学教材旨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礼仪,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和文化素养。
这一点对现代教育同样具有启示意义,现代教育也需要注重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的弘扬,这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更可以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使学生具备国际化的竞争力和文化自信。
蒙学教材强调了家校合作和学生个性发展。
在古代蒙学教育中,家校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共同育人。
这对于现代教育同样具有借鉴意义,现代教育应该加强家校合作,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努力营造尊重人、尊重个性的教育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可以看出,古代蒙学教材对现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意义,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关怀,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综合能力,促进家校合作和学生个性发展。
如何将古代蒙学教材运用到现代教育中,成为我们亟需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可以通过改编和创新古代蒙学教材,使其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
古代蒙学教材大多是采用对联、成语故事等形式,现代教育可以借鉴这些形式,设计新颖的教材,丰富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蒙学的特色及其对当代儿童教育的启示-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8月 第16卷第4期Journal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Aug. 2015, 16(4):098–102DOI:10.13331/ki.jhau(ss).2015.04.016传统蒙学的特色及其对当代儿童教育的启示——主要基于教材、教法视角吴音莹(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摘 要:传统蒙学历史悠久,流传下来的诸多经典内容形成了自身所特有的启蒙教育特点,对当代儿童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教材方面,经典蒙学教材不仅注重识字常识的启蒙,而且注重伦理道德的教育和儿童心理的特征;在教法方面,吟咏背诵作为蒙学教学特色之一,为幼儿的听说读写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传统蒙学还充分重视儿童兴趣志向的激发,因势利导地帮助幼儿形成知行合一的好习惯。
基于传统蒙学教材、教法上的特色,传统蒙学给当代儿童教育带来了三点启示:一是重拾经典教材,利用传统文化的宝贵载体;二是重视方法迁移,传承传统蒙学的先进经验;三是回归家庭教育,坚守儿童蒙养的首要阵地。
关 键 词:传统蒙学;教材;教法;特色;启示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2013(2015)04-0098-05Features and enlightenment of traditional children's teaching for contemporary children's education: Based mainly on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aching methodsWU Yin-ying(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China)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children's teaching has a long history, many of the classic contents form the specific character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and they are playing a vital role in contemporary children's education. In the aspect of teaching materials, the classic traditional children's teaching materials not only pay attention to literacy common sense, but also put more focus on ethics education and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features; from the teaching approaches, read and recitation is one of the traditional children's teaching methods, so it’s built a firm foundation for kids’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Meanwhile, traditional children’s teaching gave full attention to the interests and ambitions among children. Based on the character of traditional children's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aching approaches, we get three enlightenments: the first is to return to classic traditional teaching materials and make use of precious tradition culture carrier, the second is to emphasis on methods migration and inheritance advanced experience from traditional children's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he third is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family education and recognize it as the first place in children's education.Keywords: traditional children's educ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methods; characteristic; inspiration现代辞海中对“蒙学”的解释是“蒙馆,即封建社会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识字、写字和伦理道德教育。
传统童蒙教育对儿童道德养成教育的启示 传统童蒙教育

传统童蒙教育对儿童道德养成教育的启示传统童蒙教育养成教育是指从小培育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品德和生活习惯,使其言行举止规范化的教育。
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靠于教育的养成。
我国自古重视儿童的教育和品德训养,古称“童蒙教育”或“蒙养教育”,其基本目标和主要内容是对儿童进行初步的品德训练和基础文化学问的教学。
早在先秦时期,《周易蒙卦》就提出,“蒙以养正,圣之功也”。
“蒙养之始,以德育为先”,强调在日常生活的教育中,通过反复陶冶,使少年儿童在无形中形成不行动摇的道德信念,并最终内化为道德品性。
传统童蒙教育实践凝聚的养成教育思想,将为当代儿童道德养成教育供应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素材,有助于提高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效性。
一、道德养成教育应立足日常生活传统童蒙教育以伦理道德教育为主,尤其是以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核心,在“人伦日用”中达到培育人的目的。
如朱熹就认为对儿童的道德教育要从日常生活的小事抓起,从小要“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
其一,以礼仪教育为基础。
孔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
”传统蒙学教育特殊强调礼的教育。
如王守仁就提倡通过学习礼,使儿童养成威武的仪容和仪表,奠定遵守伦理规范的习惯和基本的品德修养,并指出,通过“周旋揖让”“拜起屈伸”等礼仪动作,可“动荡其血脉”“固束其筋骸”,达到熬炼身体,健壮体魄,促进儿童身心进展的作用。
在很多童蒙教材上对儿童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饮食起居,都有详细的礼仪规范和要求。
从道德进展的阶段来看,礼仪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起点,无疑是符合儿童身心进展规律的。
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当前的教育有必要吸取童蒙教育重视礼仪的教育传统,设置相应的礼仪规范,让孩子学会礼仪,成为一个有礼貌、懂礼仪的好孩子,并使之和思想品德教育类课程结合起来,让孩子们从礼仪的训练中学习与人相处、交往、合作的基本品质。
传统蒙学对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启示

传统蒙学对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启示摘要:小学教育阶段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综合素质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为此,教师要积极将蒙学教育内容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进程之中,将蒙学当中所蕴含的德育思想充分传授于学生,并以潜移默化和春风化雨的方式,使小学生逐步从思想和意识上深刻感悟到德育育人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为未来人才培养奠定十分重要的思想道德水平基础。
关键词:传统蒙学;小学语文;德育传统蒙学作为我国长期以来德育教育的重点内容,在为蒙童进行人格设定与塑造的过程中,一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同我国现代教育发展所规划的成果趋于相同。
小学语文课程,既是学生母语学习的重要载体,同时也具有各门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工具属性,已经逐步成为现代人文教育所必须加强的基础课程,并成为我国德育教育开展的必要途径,对于小学生人格塑造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传统蒙学中所包含的“习礼考德”所具有的内容和包含的意义,深入到教育教学理念之中,以循序渐进、春风化雨的德育思想予以有效渗透,并努力提高小学生对于美好人格的塑造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发展。
一、认知“礼”的重要传承性,为个人良好气质的塑造奠定基础中华民族历来重视礼仪所具有的重要涵养,其也是个人良好思想品德与高尚人格的重要显现,对于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建立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授课进程中,应当先予以注重自身的礼术涵养,并通过较好的示范引领效应向学生表达出应有的礼仪理念。
在授课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要讲课程文化内容当中所包含的各种礼仪,通过最为直观的语言和肢体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能够深深感悟到“礼”所具有的神奇魅力,与此同时,小学语文教师还应当利用课外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浓郁的礼仪“氛围,要将”从小懂礼仪的思想传授给学生,使小学生能够充分认知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对于礼仪改变人的气质所具有的深远意义。
此外,授课教师应当在原有课本内容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和拓展小学语文教学资源当中所具有的礼仪性元素,利用更为周全的课程设计进行礼仪礼术的讲解和实践锻炼,确保小学生能够更好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懂礼仪、用礼仪。
古代蒙学教材的现代教育价值

古代蒙学教材的现代教育价值古代蒙学教材是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孩子的品德修养、学习能力和人文素养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现代教育也需要从古代蒙学教材中汲取一些宝贵的教育价值,以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
古代蒙学教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包括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经典教材。
这些教材以简练的文字、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和教育基础。
通过这些教材,孩子们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文字和语言,更重要的是能够接受优秀的思想和道德教育,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古代蒙学教材强调了道德修养。
在《三字经》中提到“人之初,性本善”,强调了人性本善的观念。
教材中还包括了许多关于孝道、礼仪、忠诚、诚信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这种注重道德教育的传统教材,对于当今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道德沦丧和价值迷失问题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古代蒙学教材注重了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千字文》中,“童蒙师,言必信;信必果,果必行;行必成,成必学;学必敬,敬必慎;慎必愼,愼必明;明必格,格必正。
”这些古代经典教材中充满了对学习的推崇和重视,强调了“学就是信、果、行、成、学、敬、慎、愼、明、格、正”的过程。
这种对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对于培养当代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精神和学习动力,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古代蒙学教材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通过学习《百家姓》,孩子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姓氏文化和家族传统;通过学习《千字文》,孩子们可以认识到古代的文化符号和社会习俗;通过学习《三字经》,孩子们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的传统哲学观念和道德伦理。
这些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深刻理解和传承,对于当代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代蒙学教材的现代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道德修养、学习能力和人文素养三个方面。
在当今社会,传统价值观念的失落、学习能力的不足和文化自信的缺失,成为了当代教育的痛点和难题。
蒙学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蒙学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蒙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教育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1. 重视道德教育:蒙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现代教育也应该重视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 强调基础知识:蒙学教育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
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打牢,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 培养学习习惯:蒙学教育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勤奋、刻苦、自律等。
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
4. 注重实践能力:蒙学教育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书法、绘画、音乐等。
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技能。
5. 因材施教:蒙学教育强调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进行教育。
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发展。
总之,蒙学教育对现代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改革教育方式,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做出贡献。
我国传统蒙学对当代儿童道德教育的启示-最新文档资料

我国传统蒙学对当代儿童道德教育的启示一、我国传统蒙学教育概观“蒙学”即启蒙之学,亦称“童蒙教育”或“蒙养教育”。
蒙学基于一个朴素而基本的预设,即教育可以去除蒙蔽,恢复人与生俱来的“天性”,教人懂得如何做人。
传统蒙学是我国古代对儿童启蒙教育的学校,大体相当于今天的小学和初中阶段教育。
它一般招收8〜15岁的儿童入学,是我国古代对儿童知识教学和道德教育的统称。
根据教育史记载,它发端于西周,至秦汉之际渐成规模,经唐宋时期的发展演进,宋元时期成为我国古代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不仅在数量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且在教育内容方面也日趋成型。
明清时期,古代蒙学教育从形制到内容日臻完善,为后世儿童启蒙教育提供了诸多可供参考与借鉴的教育资源。
1.蒙学教育思想与教学思想学者对古代教育家蒙学教育思想的研究,大多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反思传统蒙学教育所存在的问题,论述了传统蒙学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意义。
姚郁卉在《朱熹“小学”的蒙养教育思想》一文中指出:“朱熹为儿童编写的启蒙教材《小学》一书中蕴含着许多合理性的教育思想,如重视道德养成教育的思想,重视道德规范教育的思想,重视道德榜样教育的思想,重视道德榜样教育的思想以及重视儿童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的思想等,对于今天的道德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①夏益军在《中国古代教育家教学思想的回眸与反思》一文中综述了孔丘、孟轲、荀况、董仲舒、王充、韩愈、朱熹、王夫之、颜元九位古代教育家的教学思想,希望对今天的教育,今天的为学,能够从中吸取精华,并在原来的基础上做得更好,以增强教育者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为学者的进取心、自信心和奉献心。
②2.古代蒙学教材及教育内容颜佳琪③、张雨海④、何立新⑤等学者关于古代教育家蒙学教材的研究,大多以批判与继承的观点出发,对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蒙学教材及其内容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同时对其封建的、腐朽的伦理纲常、等级次序等成分进行了批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QUN WEN TIAN DI群文天地·2012年第9期下摘要:重视蒙养教育,重视儿童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是我国古代教育的优良传统。
本文结合教育史和相关研究文献,历史分析了我国传统蒙学教育思想的概观,揭示了传统蒙学教育思想对当代儿童道德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传统蒙学;儿童教育;道德教育一、我国传统蒙学教育概观“蒙学”即启蒙之学,亦称“童蒙教育”或“蒙养教育”。
蒙学基于一个朴素而基本的预设,即教育可以去除蒙蔽,恢复人与生俱来的“天性”,教人懂得如何做人。
传统蒙学是我国古代对儿童启蒙教育的学校,大体相当于今天的小学和初中阶段教育。
它一般招收8~15岁的儿童入学,是我国古代对儿童知识教学和道德教育的统称。
根据教育史记载,它发端于西周,至秦汉之际渐成规模,经唐宋时期的发展演进,宋元时期成为我国古代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不仅在数量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且在教育内容方面也日趋成型。
明清时期,古代蒙学教育从形制到内容日臻完善,为后世儿童启蒙教育提供了诸多可供参考与借鉴的教育资源。
据《万方期刊网》不完全统计,1990—2012年,研究以“蒙学和蒙养教育”为“关键词”的研究论文共182篇,关于“蒙学教育”研究的学位论文共17篇。
关于蒙学教育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蒙学教育思想与教学思想学者对古代教育家蒙学教育思想的研究,大多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反思传统蒙学教育所存在的问题,论述了传统蒙学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意义。
姚郁卉在《朱熹“小学”的蒙养教育思想》一文中指出:“朱熹为儿童编写的启蒙教材《小学》一书中蕴含着许多合理性的教育思想,如重视道德养成教育的思想,重视道德规范教育的思想,重视道德榜样教育的思想,重视道德榜样教育的思想以及重视儿童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的思想等,对于今天的道德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①夏益军在《中国古代教育家教学思想的回眸与反思》一文中综述了孔丘、孟轲、荀况、董仲舒、王充、韩愈、朱熹、王夫之、颜元九位古代教育家的教学思想,希望对今天的教育,今天的为学,能够从中吸取精华,并在原来的基础上做得更好,以增强教育者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为学者的进取心、自信心和奉献心。
②2.古代蒙学教材及教育内容颜佳琪③、张雨海④、何立新⑤等学者关于古代教育家蒙学教材的研究,大多以批判与继承的观点出发,对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蒙学教材及其内容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同时对其封建的、腐朽的伦理纲常、等级次序等成分进行了批判。
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要求我们应当合理吸取其积极因素,赋予其新的时代的生命。
有学者进一步分析了古代蒙学教材的类型、特点及教育功能,指出我国“古代蒙学教材按内容侧重点的不同可分为综合、伦理道德、历史知识、诗歌、名物常识、工具书等不同类型;这些教材具有集中识字、整齐押韵、知识面宽、注重实用、重视思想教育等特点;它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具备道德启蒙、习惯培养、语言积累、知识扩展等教育功能。
古代蒙学教材的编写是十分成功的,它留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编写小学语文教材的过程中,应力求将知识性、教育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⑥。
北京师范大学王炳照教授从传统蒙学读物的现代价值出发,系统分析了我国蒙学教育的演变历程和发展状况,中国传统蒙学教育的悠久历史和蒙学教育的重要性,论述了我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对蒙学读物的编写和选用,指出当前研读蒙学读物,可以有助于我们探讨蒙学教学的规律,借鉴蒙学读物的编写经验。
3.蒙学教育方式与蒙养教育方式也有学者从中国传统蒙学教育方式的现代意蕴出发,指出中国传统蒙学教育是以日常生活为入口,以伦理教化为类型特征。
在教育方式上,切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强调榜样示范作用,注重良好习惯养成,讲求知行合一,按照循序渐进原则,实行因材施教,编写符合儿童特点的教材等。
提出应当合理继承这些优秀的教育文化,为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寻找“内源性”思想路径。
⑦魏会茹、何俊华在“传统家庭德育的内容、方式与价值导向”一文中指出我国传统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德育德,注重父母表率;注重家风的建设与熏陶,潜移默化;德育目标生活化、具体化;从“正本慎始”的观念出发,提倡及早施教;发挥情感优势。
⑧二、传统蒙学教育思想对当代儿童道德教育的启示培根指出“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养成一种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从而终身享受它的利息。
”⑨一个人一旦养成一个好习惯,终身受益,反之则终身受害。
主张儿童道德养成教育从小抓起,与儿童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为我国历代蒙学教育家所共识,给当代儿童道德教育实施与开展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具体表现在:1.礼仪教育为基础传统蒙学,十分强调对儿童的礼仪教育。
《三字经》中有我国传统蒙学对当代儿童道德教育的启示■吴秀梅文化纵横谈8QUN WEN TIAN DI“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对于儿童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饮食起居,都有具体的礼仪规范和要求。
可见,古代蒙学教育家都重视倡导对儿童的礼仪教育。
明代教育家王阳明也主张通过儿童习礼,使儿童养成威严的仪容和仪表,端正生活态度,讲究行为举止,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对父母师长的尊敬,在社会生活中遵守道德规范,达成孝父母,尊兄长。
礼仪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道德文化的外在表现,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人生礼仪是将个体生命加以社会化的程序规范和阶段性标志”⑩儿童阶段道德教育是通过有目的引导,使儿童接受一定的社会习惯,实现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转换,即“由他律到自律”。
因此,学校教育方面,必须立足社会发展的时代特点,结合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要求,合理吸收我国传统蒙学教育的有益因素,积极组织、合理设计小学生参加各种仪式活动,如加入少先队诵读誓词、盛大节日致辞,通过仪式活动使小学生体验礼仪的庄重感和神圣感;家庭教育方面,应当以儿童的礼仪习得为开端。
家长应适当让孩子参加诸如亲朋之间的诞生礼、婚礼、丧礼等仪式活动,在婚礼仪式活动中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在丧礼仪式活动中使孩子理解并珍惜亲情的可贵。
可见,礼仪以其特有的象征性和表现力,在儿童道德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教化功能。
2.“孝亲”教育为核心我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宗法制度为基础的社会,宗亲、宗族、宗法体制以传统伦理道德为纽带,人伦纲常成为道德的核心,“孝亲”观念也成为人伦纲常的中心内容。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⑾可见,孝亲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直所倡导的行为美德。
“百行孝为先”,《三字经》有“首孝弟,次见闻”。
《弟子规》中有“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静听;父母责,须顺承”。
可见,子女孝敬父母是家庭和睦的关键所在。
正确处理好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首先当牢记“天下无不是底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
⑿孝是德之本,是一切教化的根本和起点。
对儿童进行“孝亲”教育,是儿童情感陶冶、道德升华的基本手段和根本途径。
因此,“孝亲”教育必需注重培养儿童的孝德,通过日常生活教育他们体恤亲情之伟大,学会关爱父母,继之培养他们爱他人、爱国家、爱人民的道德责任感,使他们从小具有亲爱之心、关爱之心、敬爱之心、友爱之心,在关爱、友爱的生活和学习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推动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
3.立志教育为导向传统蒙学教育目的就在于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远大的道德理想,实现寓德育与智育之中,增长儿童的道德知识,培养儿童的道德情感,发展儿童的道德智慧,养成儿童的道德人格。
因此,传统社会一直主张培养儿童的理想和志气。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⒀传统蒙学教材告诫儿童要志当存高远,否则,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然而,在社会发展快速现代化的今天,高度的物质享受和较多的感官刺激给儿童发展带来了较多的问题,受社会“物质主义”、“金钱至上”等现象的误导和影响,不少儿童从小就形成了“攀比心理”,追求的是吃喝穿戴,家长也以儿童的“外在形式”作为自身能力和地位的显示方式,过于关注儿童物质层面的满足而忘却了对儿童生命形而上的追求和探索,忽视了儿童的理想教育,忘却了对儿童道德价值观的教育养成,已经成为当前儿童道德教育的一大困惑。
儿童道德教育只有合理汲取传统蒙学的合理成份,积极引导儿童从小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把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才能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的合格公民。
注释:①梁知.周易﹒蒙卦(正蒙?中正篇)[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187.②姚郁卉.朱熹“小学”的蒙养教育思想[J].齐鲁学刊,2005(5)20-24.③夏益军.中国古代教育家教学思想的回眸与反思[J].船山学刊,2004(2).74-77.④颜佳琪.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发展状况及其特点[J].辽宁教育研究,2001(9)25-26.⑤张雨海.对旧蒙学教材中精华与糟粕的梳理及有关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1999(12).41-43.⑥何立新.从两宋蒙学教材看中国古代历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49-53.⑦李良品.试论古代蒙学教材的类型、特点及教育功能[J].甘肃社会科学,2004.3.84-86⑧谈儒强.中国传统蒙学教育方法的现代意蕴[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2.110-112.⑨魏会茹,何俊华.传统家庭德育的内容、方式与价值导向[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4(7)110-114.⑩[英]培根..教育名言大全[M].北京科技出版社,1987.158.⑾四书全译,论语·学而[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82.⑿幼学故事琼林[M].北京燕山出版社,1986.6.⒀三字经[M].北京燕山出版社,1986.13.(作者简介:吴秀梅(1966-),女,汉族,本科,河南郸城人,周口市实验幼儿园教师,从事幼儿教育研究。
)文化纵横谈9群文天地·2012年第9期下。